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精选文档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与新方法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与新方法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过敏和可逆的气道阻塞为特点。
它会导致气道收缩、呼吸困难、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本文将讨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及其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
首先,个体化治疗是一个重要的新趋势。
不同的患者对于哮喘症状的反应和药物治疗的反应是不同的。
因此,个体化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和临床特征,医生可以制定出针对个体患者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次,生物制剂是支气管哮喘治疗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
生物制剂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的用于治疗疾病的制剂。
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生物制剂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和修复气道上皮屏障等机制来改善病情。
例如,抗白细胞介素-5 (IL-5) 抗体类药物可以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减少气道炎症反应。
而抗免疫球蛋白 E (IgE) 抗体类药物则可以降低过敏原与IgE 的结合,减少过敏反应。
这些生物制剂的应用为那些对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此外,基于精准医疗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
精准医疗是指根据个体的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来指导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效果。
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获取患者的基因信息,从而确定哮喘的遗传风险、药物代谢能力和药物效应等方面的特征。
根据这些信息,医生可以制定出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新型的吸入器设备也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传统的吸入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使用不便、剂量不准确等。
而新型的吸入器设备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传递药物,减少了溶剂和外源性污染物的吸入。
这不仅提高了药物的吸收效果,还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心理社会支持的应用也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常常面临心理压力和社会隔离等问题。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与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与治疗进展一、什么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
患者常常表现为间断发作的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等症状。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因遗传、环境暴露以及免疫调节紊乱等。
二、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1. 气道高反应性: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气道平滑肌对刺激物质过度敏感,导致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这主要是由于多种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等引起的血管扩张和平滑肌收缩。
2. 慢性气道炎症:长期持续存在的慢性气道炎症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类慢性炎症可以导致气道黏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黏液过度分泌,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
3. 免疫调节紊乱: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呈现出平衡失调的状态。
过度活化的Th2细胞促使B细胞产生过多的IgE抗体,并激活肺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和气道收缩。
三、支气管哮喘治疗的进展1. 药物治疗:a. 一线药物:包括舒利迭类(如沙丁胺醇)、黄嘌呤类(如茶碱)以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用于缓解急性发作时的症状。
b. 控制性药物:包括吸入式皮质类固醇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用于控制慢性炎症和预防发作。
c. 新型药物:包括儿茶酚胺抗原H4受体拮抗剂和嗜酸性粒细胞调节因子拮抗剂等,目前正处于临床实验阶段。
2. 免疫疗法:新兴的支气管哮喘治疗方法包括过敏原免疫治疗和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疗法。
这些方法通过调整患者的免疫系统来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气道通畅度。
3. 非药物治疗:a. 支气管扩张术:通过支气管旁路手术或内窥镜技术扩大气道通畅度,缓解呼吸困难。
b. 呼吸康复训练:通过锻炼呼吸肌肉、提高肺活量和控制呼吸节奏等手段,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
四、个体化治疗的前景针对每位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特异性,个体化治疗正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基因多态性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医生可以使用新的生物标记物和分型系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一系列的最新进展。
本文将围绕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展开论述,以期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1.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肺功能测试和其他相关检查的综合评估。
最新的诊断进展包括:- 气道高反应性的测定:通过进行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测试,如肺功能测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从而确定气道高反应性的程度,有助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 鼻子和副鼻窦炎的评估:最近的研究表明,鼻腔和副鼻窦炎症与支气管哮喘的关联性很强。
通过对鼻腔和副鼻窦的评估,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2.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包括控制症状、预防发作和长期管理等方面。
最新的治疗进展包括:-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和剂量的个性化调整,能够更好地控制症状并减少发作。
- 免疫治疗:最近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具有潜力。
包括过敏原免疫疗法和生物制剂在内的免疫治疗方法,能够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症状。
- 气道活性药物的研究:气道活性药物的研究正不断取得突破,包括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白细胞介素等。
这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将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3. 预防和管理策略除了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预防和管理策略也是关键的研究方向。
最新的预防和管理进展包括:- 环境因素的干预:最新研究强调了环境因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包括空气污染、室内过敏原和职业暴露等。
通过对环境因素的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症状和发作次数。
- 运动和身体活动:过去认为运动是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诱发因素,但最新的研究表明,适度的身体活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是有益的。
运动计划和呼吸锻炼等,可以增强肺功能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气道高反应性测定、鼻腔和副鼻窦炎的评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免疫治疗的潜力、气道活性药物的研究等。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与展望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与展望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
它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和胸闷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过去几十年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诊断方面,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检查以及特定的标志物。
患者通常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流感样症状,例如咳嗽、喘息和气促等,尤其在夜间或清晨更加明显。
肺功能检查中的峰流速和肺活量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
此外,Ig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也可以作为诊断支气管哮喘的辅助指标。
然而,目前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发展更准确的早期诊断方法。
在治疗方面,支气管哮喘的目标是通过减轻症状、预防急性加重和改善生活质量来达到疾病控制。
目前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型类固醇、抗白细胞介素和抗IgE等药物的使用。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症状、改善呼吸功能和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
此外,合理的非药物治疗也非常重要,包括避免诱发因素、定期锻炼、合理的膳食和充足的休息等。
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依然有一些新的方向和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早期诊断的方法,以便早期干预,降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血清过氧化氢酶、各类细胞因子和可测量气体等。
这些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实现。
其次,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的治疗主要针对炎症和气道收缩,但对于病因的干预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未来的研究可能着重于研究病因相关的基因、环境和免疫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我们还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来改进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
例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和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可能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摘要】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时多种细胞、细胞组分参与到气道的一种慢性炎性病变,这种炎性反省和气道的高反应性密切相关,患者可能出现气促、喘息、胸闷、咳嗽等一系列症状。
目前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变机制尚无确切定论,治疗药物方面包括了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等。
笔者特阅读近年来支气管哮喘治疗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做综述如下。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炎性;糖皮质激素支气管哮喘作为目前对公共健康威胁最为主要的一种慢性肺部疾病。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1],全球范围内患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约达3亿人口,且其发生率俨然有不断增长之势。
这不仅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药物治疗仍然作为治疗支气管哮喘最为主要的方式之一[2],近年来临床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1.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糖皮质激素作为目前最为有效的一种抗炎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其平喘疗效的作用机制相对复杂,主要是对靶细胞基因转录过程进行调控,抑制炎性反应细胞活化、炎性因子合成过程,同时能对嗜酸性粒细胞活化产生抑制作用,进而有效提升了β2受体敏感性,更利于气道重塑,对于改善支气管哮喘病人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3]。
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有口服、吸入和静脉推注三种方式,目前普遍认为吸入是最为有效的一种给药方式,不仅局部抗炎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小[4]。
姜洪娟等[5]学者在研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蛋白质的报道中发现,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给予连续8周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治疗后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嗜酸粒细胞趋化蛋白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
这说明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蛋白质相关指标,并提出将上列指标作为治疗新靶点。
王勇等[6]学者随机将支气管哮喘9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全身糖皮质激素、氨茶碱、β2受体激动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了小剂量布地奈德吸入治疗。
支气管哮喘诊治新进展-精品文档
支气管哮喘诊治新进展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为主要症状,经常在春秋季节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作,且病情迁延、发作反复[1 ,2] 。
近年来对哮喘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新进展等作一综述。
1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1.1气道炎症机制研究表明[3]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与细胞组分引起的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参与气道炎症的炎性细胞主要包括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等等,并以组胺、缓激肽、溶菌酶以及内皮素等作为炎性介质,通过IgE介导T淋巴细胞依赖或非IgE 介导T 淋巴细胞依赖的炎症途径而引起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发生。
1.2气道神经调节机制其主要机制[4 , 5]:①肾上腺能胆碱能神经-受体失衡机制。
3 2受体功能的降低以及迷走神经功能的亢进,导致患者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腺体分泌增多,进而容易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发作;②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调与神经源性炎症机制。
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第3类神经俗称(NANC。
其中,抑制性NANG具有舒张支气管的作用,若其被炎性细胞释放的酶所降解,从而大大减弱了对胆碱能神经的抑制作用,导致支气管收缩而引发哮喘。
而兴奋性NANC 可通过局部轴索反射而释放,还可受某些介质(如PGs和细胞因子)的作用而敏感化,从而释放感觉神经肽,引起支气管收缩,进而形成神经源性炎症而导致支气管高反应性而发生哮喘。
1.3遗传学机制临床研究显示[6] ,支气管哮喘好发于遗传易感群体,与基因以及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具有明显的家族性遗传倾向。
1.4呼吸道病毒感染机制有学者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其不但可以直接引起气道的炎性反应,还可以作为一种变应原而引起气道的变应性炎症,进而引起哮喘的发生。
1.5神经信号转导机制细胞中存在着一个调节细胞各种功能的信号转导系统,其通过受体的作用可产生各种相应的生物效应,其中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主要是通过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和JAK (Janus激酶家族)-STAT途径进行转导等等。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进展-精选资料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进展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等,以及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等共同参与的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
患者往往表现为气道的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如反复喘息、胸闷或咳嗽,严重者可伴有呼吸困难症状。
其发作时间通常在清晨和/或夜里,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1]。
随着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机理的深入研究,目前,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更趋于科学用药,规范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与支气管哮喘治疗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发表,使我们对支气管哮喘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原则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今后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更新,更科学和更规范的方向。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1 吸入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都是目前用于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最有效的药物,对于各年龄段的患者均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无论病情严重程度或分级如何,糖皮质激素均是有效的。
多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的雾化吸入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改善肺功能和降低死亡率,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药物,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茶碱类药物等等。
支气管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吸入的最佳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
而且,药物品种和给药装置不同,其最佳剂量也会有所调整,不能盲目采用每天几喷、多少微克在不同药物和装置间来回换算[2]。
但临床研究显示,大部分患者吸入相对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即可临床受益。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副作用分为局部和全身性副作用。
其中,局部性的副作用主要包括,反射性咳嗽、声嘶和支气管痉挛等。
如果采用单向储雾器,并且吸入后及时漱口可减少局部副作用的发生率。
全身性副作用主要包括,骨质疏松、感染和生长受限等。
虽然,低、中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不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但对于儿童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存在生长受限的可能性,故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严密的监测。
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进展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发病率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着成千上万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哮喘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哮喘的治疗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国内外新的治疗手段和技术不断涌出,极大地促进了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
标签: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国外支气管哮喘患病率,死亡率逐渐上升,全世界支气管哮喘者约1亿人,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
我国的哮喘发病率为1%,儿童达3%。
临床治疗进展现综述如下:1 支气管舒张药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支气管平滑肌及肥大细胞只有β2受体,β2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呼吸道β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含量增加,游离的钙离子减少,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肾上腺素、麻黄素、异丙肾上腺素由于心血管副作用多,已被高选择性的β2受体激动剂所替代;目前常用的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及非诺特罗,长效的β2受体激动剂有丙卡特罗、沙美特罗及班部特罗;给药途径有口服、雾化吸入、静脉滴注;长期应用导致β2受体功能下调和支气管反应性增高,故不主张长期应用。
2 茶碱类药物茶碱类药物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细胞内cAMP的浓度,同时具有腺苷受体拮抗作用;通过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强呼吸肌的收缩;增强支气管纤毛清除功能和抗炎作用;副作用为胃肠道(恶心、呕吐)反应,心血管症状(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有时可兴奋呼吸中枢,重者可引起抽搐甚至导致死亡;西米替丁(甲氰米胍)、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影响茶碱代谢,合用时应减量;高热、妊娠、小儿和老年及患有肝、心、肾功能障碍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须慎用;二丙羟茶碱(喘定)作用与茶碱相同,但副作用较轻;给药途径有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症状包括喘息、呼吸急促、咳嗽等。
目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性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时的治疗、避免致敏因素等。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生物制剂治疗:生物制剂可以通过针对支气管哮喘的免疫机制,达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例如靶向免疫球蛋白E(IgE)的单克隆抗体、靶向IL-5的单克隆抗体等。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治疗: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非类固醇类抗炎药,例如靶向Th2免疫反应的药物、靶向IL-4和IL-13的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减少哮喘的炎症反应和症状。
支气管热凝治疗:支气管热凝治疗不仅适用于COPD的治疗,也可以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通过利用高频电流加热、凝固病变的支气管黏膜,从而达到缓解支气管痉挛、扩张支气管等治疗效果。
支气管神经阻滞治疗:支气管神经阻滞治疗可以通过阻断神经传导,减轻支气管收缩和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
总的来说,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新型的治疗手段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完善和优化治疗方案。
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进展及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进展及研究进展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性通气障碍。
近年来,针对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进展不断涌现,包括药物疗法、免疫疗法、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
药物疗法是支气管哮喘治疗的基础。
传统的支气管扩张剂和类固醇药物在控制症状和预防急性发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
近年来,新型的药物疗法逐渐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如来那度胺、蒽醌酮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控制炎症过程,有望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疗法,免疫疗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免疫疗法通过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调节免疫反应,改善支气管炎症状况。
目前,免疫疗法主要以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为主,包括变态反应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
这些治疗方法能够降低或阻断免疫反应,减少过敏原对机体的损害。
此外,康复治疗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也有重要作用。
康复治疗包括体育锻炼、支气管哮喘教育和心理支持。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身体素质,增加机体对应激和炎症的耐受性。
支气管哮喘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正确使用药物,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
心理支持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的进展,近年来还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展。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气道炎症分型和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类型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个体化治疗则是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和疾病进程,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这些研究希望能够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在支气管哮喘研究中也有潜力。
基因治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基因导入到机体中,以修复或替代异常基因。
细胞治疗则利用自体或异体干细胞或成体细胞进行治疗,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恢复正常功能。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但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治疗在药物疗法、免疫疗法和康复治疗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
支气管哮喘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气道炎症。
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症状包括喘息、咳嗽和气急,这些症状常受到气候变化、刺激物和感染等因素的影响。
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是控制支气管哮喘的关键。
一、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检和肺功能检查。
首先,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和诱因等情况。
其次,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听诊患者的肺部和心脏,以寻找呼吸音和其他体征的异常。
最后,肺功能检查是确诊支气管哮喘的关键。
常用的肺功能测试包括肺活量、峰流速、哮喘的可逆性检测和气道高反应性的评估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确定患者的肺功能状态,评估炎症水平和判断哮喘的严重程度。
二、支气管哮喘的治疗1. 通气道管理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少急性发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此,通气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避免接触气道刺激物,如细菌、病毒、过敏原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
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也能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核心内容。
常用的药物包括长效β2-激动剂、糖皮质激素(ICS)、抗白三烯类药物和抗嗜酸性粒细胞药物等。
长效β2-激动剂通过扩张气道平滑肌,减少支气管收缩,从而改善呼吸。
ICS能够抑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过敏反应,有效控制炎症和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
抗白三烯类药物和抗嗜酸性粒细胞药物通过减少气道炎症反应,改善慢性炎症对气道结构的影响,减少症状和发作的发生。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状况,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疗效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教育和自我管理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来说,教育和自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该了解疾病的本质、诱因的避免、药物的正确使用和急性发作的处理等。
此外,定期随访和评估治疗效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教育和自我管理,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三、支气管哮喘的最新进展1. 精准医学随着基因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精准医学正逐渐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
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新进展-2019年文档
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新进展1 支气管舒张药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支气管平滑肌及肥大细胞只有β2受体,β2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呼吸道β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含量增加,游离的钙离子减少,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肾上腺素、麻黄素、异丙肾上腺素由于心血管副作用多,已被高选择性的β2受体激动剂所替代;目前常用的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及非诺特罗,长效的β2受体激动剂有丙卡特罗、沙美特罗及班部特罗;给药途径有口服、雾化吸入、静脉滴注;长期应用导致β2受体功能下调和支气管反应性增高,故不主张长期应用。
2 茶碱类药物茶碱类药物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细胞内cAMP的浓度,同时具有腺苷受体拮抗作用;通过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强呼吸肌的收缩;增强支气管纤毛清除功能和抗炎作用;副作用为胃肠道(恶心、呕吐)反应,心血管症状(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有时可兴奋呼吸中枢,重者可引起抽搐甚至导致死亡;西米替丁(甲氰米胍)、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影响茶碱代谢,合用时应减量;高热、妊娠、小儿和老年及患有肝、心、肾功能障碍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须慎用;二丙羟茶碱(喘定)作用与茶碱相同,但副作用较轻;给药途径有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
3 抗胆碱药抗胆碱药物异丙托嗅铵吸入后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阻断因吸入刺激物引起的反射性支气管收缩,起到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副作用是口干或口苦。
4 抗炎药4.1糖皮质激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哮喘的病理基础,糖皮质激素是当前防治哮喘最有效的药物;作用机制是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能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能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强平滑肌细胞β2受体的反应性;雾化吸入剂有倍氯米松、布地奈德和氟替卡松;口服剂有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静脉用药有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
4.2非糖皮质激素抗炎药色苷酸钠能部分抑制IgE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及选择性抑制其他炎症细胞释放介质;能预防变态反应原引起速发型哮喘反应和迟发型哮喘反应以及运动和过度通气引起的支气管收缩。
药学毕业论文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新进展【摘要】综述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近年来的应用。
对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新型抗哮喘药物的临床使用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新型药物的不断开发,哮喘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显示了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哮喘;治疗;进展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近10年来许多国家的患病率都有上升趋势[1],是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
因此治疗哮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临床治疗哮喘的药物综述如下。
目前抗哮喘药物分为三大类及其他类:即消除非特异性炎症药物、抑制过敏介质释放药物、支气管舒张剂及其他类[2]。
1 消除非特异性炎症药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消除气道非特异性炎症药物,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炎药,作用机制是:阻止炎症细胞特别是嗜酸细胞的趋化和激活;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干扰碳四烯酸的代谢;抑制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减少微血管渗漏;增加气管平滑肌对β2激动剂的反应性[2-3]。
其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
应用激素的不良反应大,故全身用药主要用于急性或重症哮喘的发作。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慢性持续性哮喘治疗的首选药物。
许多研究证实它们对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高反应性、减少发作频率、减低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提高生活质量均有效。
常用的吸入药物有:布地奈德(BUD)、丙酸倍氯米松(BDP)、丙酸氟替卡松(FP)、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MF)等。
目前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发展方向:一个是改变分子结构,提高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另一个是用气雾剂方式将更多药物运送到发生炎症的大小气道,或可以吸入在局部就可以代谢的软激素(如环索奈德)。
环索奈德(ciclesonide)是新一代糖皮质激素吸入剂,它本身是以无活性的药物前体形式存在,到达肺部经肺内酯酶分解激活才具有抗炎活性。
该药的非活性部分能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被肝脏有效清除,故毒副作用极低。
与布地奈德相比,环索奈德每晚给药1次能够改善哮喘症状和病人早上肺功能[4]。
浅谈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
浅谈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呼吸道炎性疾病,可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还伴有呼吸道对多种刺激因子的反应性增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复杂。
随着对哮喘认识的不断深入,治疗的重点已从单纯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转为以预防、治疗气道炎症为主的综合治疗。
本文笔者就近年支气管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标签: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哮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全球哮喘发病率为5%-6%,发达国家哮喘总患病率达7%-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是,经过规范化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哮喘症状可以得到良好控制。
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新的哮喘治疗理念和方法不断成熟,哮喘防治新型药物的不断开发和涌现,也使得哮喘的治疗能够有改善与突破,在此对这些治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的进展情况进行一下阐述。
2支气管哮喘治疗的目前现状目前哮喘治疗药物根据作用可分为症状缓解药物(缓解呼吸道收缩及伴随症状) 和症状控制药物( 减轻炎症)两大类。
ICS是目前控制哮喘急性发作最有效的药物,以吸入治疗为主,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炎性细胞迁移、活化,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合成,活化并提高呼吸道平滑肌,受体的反应性,抑制细胞因子合成,降低血管通透性等。
另外就是,受体激动剂分短效和长效两种。
还有就是糖皮质激素及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剂,但是长期吸入β受体激动剂可以引起β-受体功能下调和呼吸道反应性增加,故不主张长期应用。
3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最新进展支气管哮喘治疗在近几年有了很多新进展,因为呼吸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支气管哮喘最主要的病理特征,并且随着对哮喘病理生理及不同炎性表型特点的深入研究,所以针对呼吸道炎症的靶向的治疗已成为控制哮喘的重要策略。
重组人源化IgE单克隆抗体奥马珠的非大规模临床应用,已证实了其控制哮喘的有效性;其他一些新型炎性介质拮抗剂正处于不同程度的临床试验阶段,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将有部分产品正式应用于临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又名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威胁公众健是世界范围内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如果经过长期、规范化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控制,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常规应用的药物不敏感,治疗效果欠理想[1]。
近些年来,医务人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人们不断的认识到哮喘的相关信息、治疗理念和方法、使用的药物等,现对哮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的诊断标准:[2]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目前国内外提出一些新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和思路如下。
传统观点认为,个体之间哮喘的发病风险像其他复杂疾病一样,仅由遗传多态性和环境暴露相互作用所决定,现在发现表现遗传机制也可能起作用。
表现遗传学研究有可能为哮喘特异性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3]
呼出气冷凝液(EBC)分析 EBC是一种可反映气道炎症类型
并量化气道炎症严重度的简便、非侵袭性的收集气道分泌物的新颖方法。
有研究表明,哮喘急性发作期EBC中NO2显著升高,而缓解期下降。
[4]
近年来,哮喘控制测量表ACT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一直受到密切关注,并认为ACT适用于基层医院评估哮喘患者的临床控制情况。
Nathan[5]设计的ACT问卷涉及5项内容。
ACT是一种简
易有效的评价哮喘控制的方法,可以做为肺功能检测之外的补充工具,若能与肺功能联合应用,诊断和评价治疗的准确性更高[6]
2 治疗及进展
2.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作为常用的抗炎类药物,是当前哮喘治疗的常用药物。
此类药物常见的用药方式有口服,吸入和静脉注射几种,其中以雾化吸入类使用方法最为普遍。
[7] 口服给药一般针对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和使用吸入性激素
无效的患者。
药物有泼尼松,甲泼尼松龙等半衰期较短的药物。
静脉注射给药适用于严重哮喘急性发作时。
吸入给药吸入激素是所有程度持续哮喘的首选给药方式。
常用布地奈德都保,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美特罗布地奈德粉吸入剂等。
柔雾吸入剂[8]是较新型的装置,温和释放雾液,无需患者手口协调一致,也不需较大吸气流速,装置小,携带方便。
2.2 β2-受体激动剂有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长效β2-受
体激动剂。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有沙丁胺醇,特布他尼,菲诺
特罗。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推荐福莫特罗[9]
2.3 白三烯调节剂包括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5-脂氧化酶抑制剂。
目前在国内应用主要是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抑制白三烯活动性,进而缓解或消除气道痉挛,变应性炎症,达到控制与治疗哮喘的目的。
[10]本品可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的恶化。
但其作用不如吸入激素,也不能取代激素。
本品使用较为安全。
通常口服给药。
最新研究中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评分和晨起
时最大呼气流速[11]在动物实验甚至临床研究中,已有应用脂氧素A4,(LipoxinA4,LXA4)成功治疗哮喘的报道。
[12]
2.4 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并具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
有研究资料显示,低浓度茶碱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包括氨茶碱和控(缓)释型茶碱。
近年还发展如可以迅速在局部代谢的cyclenoside,在甲基黄嘌呤类中发展较少不良反应的恩苯茶碱(Enprofilline),其支气管舒张作用较茶碱强5倍等。
2.5 抗胆碱药物吸入抗胆碱药物。
目前临床使用的主要为溴化异丙托品,疗效可持续4~6 h。
新型的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噻托溴铵选择性抑制M1和M3受体,噻托溴铵可以长时间阻断乙酰胆碱对患者气道的作用。
[13]药物作用时间高于其他气道扩张药物。
[14]一天只需吸入一次,将会给患者带来更多方便。
2.6 抗组胺药物: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H1受体拮抗剂)
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较弱。
可用于伴有变应性鼻炎哮喘患者的治疗。
2.7 戒烟新进的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戒烟后6个月,气道依然存在高反应性。
[15]吸烟可改变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特征,降低吸入或口服激素的治疗效果。
戒烟可部分提高激素治疗的敏感性。
3 结语
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进展,为哮喘的良好控制带来了希望。
更多的新技术利于诊断和指导制定临床治疗决策。
同时对哮喘的诊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缓解哮喘症状的同时,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及预防发作,降低诊疗过程的药物和技术的不良反应,以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哮喘控制标准。
新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