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完整版)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法理学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1.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1.宪法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
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打印版一、法律的定义和特征- 法律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而制定的规则和制度。
- 法律具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
二、法律的分类- 公法:涉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
- 民法:涉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合同法、婚姻法、侵权法等。
- 商法:涉及商业交易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定。
-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
三、法律的层级和效力- 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等。
- 法律层级高低按照立法机关的级别划分,如宪法高于法律,法律高于行政法规。
四、法律的适用原则-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平等、互惠原则。
-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合法性、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原则。
五、法律责任和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 法律行为是指依法设定的被法律所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六、法律的解释和适用-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内容的诠释和阐明,可以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学界进行。
- 法律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运用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判断和处理。
七、法律的变动和发展- 法律可以通过修改法律条文或制定新的法律来进行变动和发展。
- 法律的变动和发展应当符合社会需求和法治原则。
八、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保障了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
- 法律能够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实现。
以上是《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的打印版,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字数:200。
法律基本常识要点整理
法律基本常识要点整理法律基本常识1.成年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年龄标准为16岁及以上。
2.年龄在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应负刑事责任。
3.年龄在14岁以上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4.年龄不满16周岁的人因犯罪不予刑事处罚,但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由政府收容教养。
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应责令其家属或监护人加强看管和医疗。
6.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7.《刑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犯罪者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8.任何公民非经XXX批准或决定,或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这是宪法规定。
9.《刑法》规定,醉酒犯罪者应负刑事责任。
10.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任何人不得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
11.【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是犯罪未遂。
12.【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3.【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是累犯,但过失犯罪除外。
14.【特别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都以累犯论处。
1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16.【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17.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是自首。
18.下列情形之一,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知识大全
法律知识大全引言:法律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素养,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关乎到每一个人的权益和义务,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秩序和发展。
本文将全面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帮助读者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法律制度和个人权益保护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法律基本原理1. 法律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公布并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规范。
它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2. 法律的形成过程:法律的形成通常包括立法、公布和生效三个阶段。
立法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并通过法律文件;公布是指将法律内容向公众宣布;生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日期开始执行。
3. 法律的层级和优先级:法律按照层级划分,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地方性法规等。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优先级。
第二部分:法律制度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法律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2.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行为和相应刑罚的法律,旨在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刑罚种类。
3. 民法: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包括婚姻家庭、财产权益、合同、侵权责任等方面。
民法保护个人权益和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4. 行政法:行政法是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主要包括行政组织、行政程序和行政行为等方面内容。
行政法保证政府的合法行使权力,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部分:个人权益保护1. 人权的概念:人权是指每个人由生而具有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人权是法律保障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2. 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是指保护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滥用的行为。
个人应该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权益,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3. 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权益保护是指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工资、工时、休假和社会保险等。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第一章: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一种规定人们行为的制度,它由国家制定和实施。
法律的分类主要分为民法和刑法两个方面。
民法关注民事纠纷和个人权益保护,而刑法则涉及犯罪行为和对犯罪分子的惩罚。
第二章: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和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司法判决和其他普通法律文书。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人民的基本权利。
法律和法规则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第三章: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法律的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适用哪个法律。
如果存在法律规定,应当依法适用。
如果法律无规定,则根据类似情形适用相关法律。
解释法律是指对法律条文的词义和精神进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第四章: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个人或组织因违法行为而承担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一般分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两种形式。
刑事责任由犯罪行为所导致,而民事责任由违反合同或侵犯他人权益所引起。
第五章:合同法基础合同是双方或多方之间共同约定的法律文件。
合同的要素包括合同当事人、合同标的、合同形式和合同内容等。
合同的履行要符合诚实信用原则,并且必须是合法、真实、有效的。
第六章:知识产权法基础知识产权法保护创造性的智力成果。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
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激励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
第七章:劳动法基础劳动法是调整雇员和雇主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
劳动合同是劳动法的基础,它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保护雇员的劳动权益,确保雇主按照规定支付薪资和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第八章:环境法基础环境法保护自然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
环境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制度和措施。
环境法的执行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平衡。
总结:法律基础知识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了解和遵守的法律,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本文对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的来源、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法律责任以及合同法基础、知识产权法基础、劳动法基础和环境法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法律基础知识
3、法的分类
法的分类是指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 的标准,将法律规范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实体法与程序法 根本法与普通法 一般法与特别法 国内法与国际法 公法与私法
4、法律体系
又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 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 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事实:
法律规则中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 发生、变化、消亡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事件(社会、自然) 事件(社会、自然) 行为(合法、违法;善意、恶意; 行为(合法、违法;善意、恶意; 作为、不作为) 作为、不作为)
事实构成: 事实构成: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引起一个法律关系的 产生、变更或消灭。 产生、变更或消灭。
二、多选
1、法的基本特征有: A.技术规范而非行为规范 B.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C.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有的法有普遍约束力 2、法的规范作用包括: A.指引 B.评价 C.预测 D.执行社会事物 3、法的社会作用的具体表现: A.组织和管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化大生产 B.推进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C.维护社会的正常生产与产品交换秩序 D.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三、 法的形式
1、法的形式
(法源、法的渊源、法律渊源)
指那些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制定法 判例法 习惯法 国际条约和协定 法理
以制定法为主的正式渊源
宪法 法律 层次(效力位阶)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国际条约
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省级地方性法规 省级地方性政府规章 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 较大的市的政府规章
法的效力层次遵循的原则:宪法至上
原则;等差顺序原则;特别法优先原则;实体法 优先原则;国际法优先原则;新法优先原则。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基础知识是指人们在法律领域中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法律知识。
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了解法律基础知识不仅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还能够使我们在法律层面上做出明智的决策。
下面是我为您总结的一些法律基础知识:1.法律概念及分类:法律是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制度化的规则。
根据法律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等不同类型的法律。
2.法律文本:法律文本是指体现法律规则的文件,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
法律文本对于解释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司法解释,对法律的具体适用具有指导作用。
3.立法:立法是制定法律的过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进行的。
立法程序一般包括起草、审议、通过等步骤,法律的颁布实施需要符合相应的程序要求。
4.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规则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违法者可能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法律效力可以分为直接效力和间接效力两种形式。
5.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所产生的后果和承担的责任。
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三种类型。
6.司法制度:司法制度是指社会对法律纠纷进行审理和解决的机制和程序。
司法制度的核心是独立的司法机关和公正的审判程序。
7.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在实际情况下根据法律的规定对特定事实进行判断和处理。
合理准确地适用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
8.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指司法机关在处理法律事务时需要遵循的法定程序。
合法的程序保障了当事人的权益和司法公正的实现。
9.法律权益:法律权益是指个人或组织按照法律所享有的权利,基于法律规定的保护和法律责任匹配。
10.法律援助:11.法律救济:法律救济是当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司法途径获得的补偿和修复。
法律救济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12.合同法:合同法是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法律规则,是民事法律的基础。
13.劳动法: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种法律制度,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常识大全
法律常识大全导言法律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至关重要。
对于每个人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是必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重要的法律常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法律。
第一章法律的定义与分类一、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具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旨在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二、法律的分类1.公法和私法公法主要调整国家与公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私法则主要调整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法、商法等。
2.刑法和民法刑法规定了各种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包括盗窃、杀人等;民法则调整了人们在财产、合同、婚姻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国际法和国内法国际法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国际贸易、战争等;国内法则是各个国家内部的法律体系,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第二章基本法律原则一、平等原则平等原则要求法律对所有人平等适用,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或社会地位。
法律的实施应保证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二、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任何行为都必须依据法律规定。
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被认为是合法的,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自由原则自由原则要求法律保护个人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组织自由等。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行使自己的自由。
四、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应公正无私,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正的待遇和裁决。
第三章常见法律问题解析一、合同法常识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它规定了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明确合同的对象、内容、价格等要素,以免引发纠纷。
二、刑法常识刑法规范了社会危害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杀人等。
了解刑法规定可帮助人们避免违法行为,并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三、劳动法常识劳动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劳动报酬等。
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雇主和员工维护自身的权益。
结语法律常识的了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1. 概述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概述一些常见的法律基础知识,帮助读者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
公法是指调整国与国、国与公民等公共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
私法是调整私人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民法、商法、劳动法等。
3. 宪法宪法是最高法律法规,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通常包含国家的目标、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国家机构和权力的组织等内容。
4. 刑法刑法是调整犯罪行为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犯罪的构成要件、不同罪名的刑罚以及刑事责任等。
刑法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共利益。
5. 民法民法是调整私人间关系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财产权、合同权利、婚姻家庭关系、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则。
民法的目的是保护个人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
6.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机关权力行使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诉讼程序等。
行政法的目的是保证行政机关的合法性和行政决策的公正性。
7.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工资与福利等。
劳动法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8. 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调整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法律规范。
它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规定了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和侵权纠纷解决等方面的法律规则。
知识产权法的目的是鼓励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益。
9. 诉讼法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诉讼的起诉、举证、辩论和判决等程序,保证了诉讼的公正和效率。
诉讼法的目的是解决争议,维护司法权威。
10. 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适用原则包括适用法律时机、适用法定、适用权威等。
在具体情况中,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具体案件的事实进行法律适用,以保证公正和合理。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基础知识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系统、法律原理和法律实践的了解和认识。
这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法律知识,它有助于人们合法维权、履行法律义务、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下面是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汇总。
一、法律系统法律系统是由法律组成的体系,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劳动法等具体法律的组合。
这些法律通过立法程序制定,是国家行使权力和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律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二、法律原理1.法律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社会地位、财富背景、种族、性别等差异。
2.法律正当程序原则:在实施法律的过程中,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保障当事人享有辩护权、听证权、申诉权等权利。
3.法律保障权利原则:法律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知识产权等各种权益。
4.法律自由原则:公民享有的权利不得被非法限制,除非法律本身对这些权利进行了限制。
三、法律实践1.合同法:合同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旨在约束双方的行为并实现互利互惠。
合同法明确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变更、违约等规定。
2.刑法:刑法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法律,它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刑罚。
刑法意在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
3.行政法:行政法主要调整行政行为,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行政法主要涉及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行政程序、行政责任等内容。
4.劳动法: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假、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四、法律维权法律维权是公民对非法侵害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过程。
维权可以通过正当程序提起诉讼、申请仲裁、提出投诉或举报等方式进行。
法律维权需要依法制定的法律规定,合理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五、法律义务法律义务是公民依法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法律规定,公民应当遵守法律、履行契约、缴纳税金、保护环境、保持社会公德等。
六、法律违法与违规法律违法指的是行为违反法律规定,违反法律义务。
法律基础必学知识点
法律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法律基础中需要掌握的必学知识点:
1. 法律的定义和分类:了解法律的基本定义以及法律的分类,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
2. 法律的来源和形式:了解法律的来源和形式,如宪法、法律、行政
法规、司法解释等。
3. 法律的效力和适用:了解法律的效力和适用的原则,如合法性原则、公正原则、适用性原则等。
4. 法律主体和客体:了解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主体和客体,如公民、法人、国家等。
5. 法律权利和义务:了解法律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范围,如人身
权利、财产权利、合同义务等。
6. 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了解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如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审判程序等。
7. 法律责任和制裁:了解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如
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
8. 法律保护和救济:了解法律保护和救济的途径和方式,如诉讼、仲裁、行政救济等。
9. 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了解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和界限,如法律
道德化、道德约束力等。
10. 法律文书和法律解释:了解法律文书的写作规范和法律解释的原则和方法,如判决书、决定书、司法解释等。
以上是法律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理解和应用法律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基础的框架,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在社会生活中,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不仅可以保护自身权益,还可以遵纪守法、遵守社会规则。
本文将从法律主体、法律责任、法律程序以及法律法规等角度,为大家汇编一些重要的法律基础知识。
一、法律主体在法律领域,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法律主体的概念。
法律主体指的是具有法律权利和义务的个人、法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而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必须遵守。
1. 自然人自然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具备享受民事权益的能力,并能独立进行行为;而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具备独立实施民事行为的能力。
2. 法人法人是指根据法律设立,能够独立享受权益和承担义务的组织。
法人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等。
3. 其他组织其他组织是指非法人的社会组织,如合伙企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
虽然这些组织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在一定范围内会享有一定的权益和义务。
二、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的轻重,法律责任可以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 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后,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民事责任中,违法行为人需要赔偿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例如,当你的狗咬伤他人时,你需要赔偿他人的医疗费用和精神损失等。
2. 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违反行政法规和规定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通常由政府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进行处理。
比如,如果你违反交通规则,被交警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那么这就是一种行政责任。
3.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犯罪行为一旦成立,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如监禁、罚款等。
刑事责任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三、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指通过合法的步骤和流程来解决法律纠纷或实施法律责任的过程。
它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1. 起诉程序起诉程序是指当一方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来解决争议的过程。
法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法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规范人类行为的规则和制度,它分为
宪法法律、行政法律、民法和刑法等不同领域的法律。
二、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包括宪政制度、行政制度、立法制度和司法
制度等。
宪政制度规定了国家的组织架构和权力分配,行政制度规定
了政府的运作方式,立法制度规定了法律的制定程序,司法制度规定
了法律的适用和司法程序。
三、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分
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所应承担
的刑罚;民事责任是指侵害他人权益导致的经济赔偿或其他补偿措施。
四、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法律在具体案件中的应用。
法律适用包
括解释法、裁判法和执行法等程序。
法律适用的原则包括法律权利平等、纠正不公正、公正审理等。
五、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法律问题的科学方法。
法
学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等。
通过
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深入理解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以上仅是法学重要基础知识点的简要概述,法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
面广泛且深入。
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法
律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收藏)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收藏)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法与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律基础学习知识汇总.doc
第一节法理学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1.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1.宪法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
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宪法一.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法治原则。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此后于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做了全面修改。
1982年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三、国体、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国家政体1.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制度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国家政体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公民的基本权利(简答):(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获得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7)特定人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婚姻、家庭、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保护华侨和侨眷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6.公民的基本义务(简答):(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刑法1.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第3条至第5条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即刑罚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2.犯罪的定义及特征: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3.犯罪的主体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罚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要负刑事责任。
年龄与承担刑事责任的关系:①我国刑法规定,公民完全承担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以下。
②已满14周岁的公民,犯以下各罪应承担刑事责任: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四、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了解)1.犯罪的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犯罪预备也是犯罪行为,而犯意表示不构成罚罪。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为得逞。
《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4.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判定犯罪是否既遂,应当以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
完全具备的,是既遂;未能完全具备的,则不是既遂。
5.刑罚的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属于主刑的刑种只能独立适用。
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附加刑的各个刑种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适用。
另外,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主刑的刑种:(1)管制指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管束和群众监督下进行改造的一种刑罚。
《刑法》规定,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
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3年。
(2)拘役指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
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需要短期关押的犯罪分子。
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拘役刑期最高不能超过1年。
(3)有期徒刑指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强制其进行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和矫正的一种刑罚。
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的刑期可以超过15年,但最高不能超过20年。
(4)无期徒刑指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参加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一种刑罚。
适用于罪行严重,但又没有必要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
(5)死刑指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刑罚。
它是我国最严厉的一种刑罚。
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
附加刑的刑种:(1)罚金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一种刑罚。
(2)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一种刑罚。
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3)没收财产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
3.刑罚的具体运用(了解)(1)量刑量刑是刑事审判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指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裁量决定刑罚的活动。
具体说来,就是人民法院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决定对犯罪分子的刑罚。
量刑的一般原则是: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2)累犯累犯指因犯罪受到一定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累犯,分为普通累犯和特殊累犯。
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
特殊累犯指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3)数罪并罚数罪并罚指一人犯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之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所谓数罪,就是行为人出于数个犯罪故意或过失,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即具备了数组犯罪构成要件。
所谓并罚,就是对一个人的犯的数罪,依照刑法分则的规定,分别确定罪名和刑期,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罪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缓刑缓刑指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附条件地暂缓执行原判刑罚,当犯罪人满足一定条件后,便不再执行原判刑罚,如果违反了应当遵守的条件,则原判刑仍要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
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具体运用的一项制度。
(5)减刑减刑指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一种制度。
(6)假释是指对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的刑期以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7)自首与立功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并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情形。
(8)实效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刑事犯罪不得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
民法1.民法的基本原则(简答)(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2.合同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
3.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条款1.合同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2.标的;3.数量;4.质量;5.价款或酬金;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解决争议的方法。
4.法定继承的顺序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继承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1.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经营单位的主题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2.工会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
3、安全生产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实施,共97条。
安全生产法的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4.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5.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照《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6.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7.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分类标准是公司是否发行股份。
2. 股东不按章程规定足额交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补交外,还应当向已按其足额交纳出资的股东。
3.公司的行为能力与公司的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同时终止。
4. 股份有限公司不能成立时,因设立行为而产生的债务和费用,应当由全体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
5. 公司法人可以享有的权利是继承权。
6.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公司必须报经批准,设立这类公司的正确程序是设立人应先办理公司名称的预先核准登记,然后再报送审批机关批准。
7. 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其组成人员依法应当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
8.根据《公司法》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其股东人数不得超过50人。
工伤保险条例1.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行业差别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2.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职工以下情形中,除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外,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