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
沈一石的双重人格
【莫談國事重讀】品味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沈壹石的雙重人格民國遺少 2012-11-05 00:02:54前言:要說《大明》這劇裏,胡宗憲謀的是國,海瑞謀的是正,嚴嵩謀的是晚節,楊金水和呂芳謀的是忠,嚴世藩謀的是利,趙貞吉謀的是官(權),沈一石謀的就只是他自個兒,他用了一輩子,才把他自個兒給整明白。
說沈一石用“個性復雜”這詞兒就輕了,他是典型的雙重人格:從商時滿腹心機和謀略,夠奸夠狠也夠冷,具有商人突出的“凡事利為先”的特質。
決策、設局時又無比鎮定、從容,“權謀”之妙,令人贊嘆。
在奸商這個圈裏,也屬於最牛的。
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了深具文人逸士清雅之風的沈壹石,無論是評茗撫琴,還是屈原之歌,無論是舉手投足間素衣也藏不住的高雅之氣,還是擊鼓自焚的壯烈歸去。
骨子裏,他是個雅士文人。
沈一石對蕓娘的愛,其實是對自己身上藝術性的那個沈壹石的愛,蕓娘是沈壹石的投射。
榮格認為,人在本質上是雙性的。
男性潛意識之中具有的女性特質叫阿尼瑪,女性潛意識之中具有的男性特質叫阿尼姆斯。
愛情,其實就是遇見了壹個恰好符合妳的阿尼瑪原型或者阿尼姆斯原型的壹個人。
安妮寶貝在《蓮花》也說,到最後,她會愛上任何人,那其實就是愛上她自己。
蕓娘就是沈壹石的阿尼瑪。
對高瀚文的照顧和成全,也是同樣的道理。
為什麽把蕓娘托付給高瀚文?因為高瀚文是沈一石的單行體,把沈一石身上的物質欲望、追命逐利的欲望剝離掉,沈一石就是高瀚文。
所以,他不僅托付蕓娘,還贈以無價之寶——張三豐血經以助高瀚文、保高瀚文。
沈一石之所以暴戾,屢屢呵斥嚇人,之所以壓抑憤怒,比如摔琴焚琴,羞辱蕓娘,是他雙重人格在內心激烈沖突所致。
外在越憤怒,越說明他內心的自卑和失意。
作為壹個清雅之士,他肯定內心深為不恥自己的商人行徑,於是,琴被毀。
琴是雅士節操的象征,他覺得自己已經不配撫琴了。
那麽沈一石是怎麽變成雙重人格的呢?就像練祁河所說,沈一石幹嗎要做商人?幹嗎要追名逐利?這裏必須要解決壹個問題。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大明王朝 1566》是一部历史剧,主要讲述了嘉靖朝最后五年间的事情。
嘉靖皇帝修道炼丹,二十年不上朝,却牢牢掌握着帝国的权力。
他与官僚们在制定国策、改变现状的过程中,揭示了整个社会的矛盾和弊病。
相关背景: 1. 国与家,父与子等关系:国家是一个大家庭,天子是大家长,官僚是臣子。
帝国的秩序是基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建立的。
海瑞的出现挑战了这种体制。
2. 皇帝、文官与太监的三角关系:官僚组织结构包括外臣和内廷。
内阁拥有票拟权,司礼监拥有批红权,二者相互制衡。
司礼监是皇权的代表,负责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
改稻为桑: 1. 嘉靖其人:嘉靖皇帝聪明、有智慧,但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和欲望。
他痴迷炼丹修道,二十多年不上朝,却通过权谋掌握着权力。
2. 改稻为桑的国策:为了弥补国库亏空,嘉靖皇帝制定了改稻为桑的国策。
具体实施者是浙江的地方官。
小阁老严世蕃控制的内阁时间紧迫,决定联合富商,毁堤淹田,低价兼并灾民田地,以获取利益。
3. 江浙的变局:新任杭州知府高翰文只是个读书人,上面的矛盾和下面的民情都集中在海瑞和王用汲身上。
海瑞被派往淳安县任县令,他反对贪污、反对浪费,主张用重刑严惩贪腐。
在他的努力下,淳安县的灾民得救,改稻为桑流产了,国库依旧空虚。
4. 大清官海瑞:海瑞反对贪污、反对浪费,主张用重刑严惩贪腐,是一个大清官。
他被太子党摆进了浙江的死局,但他为了全县百姓的安危,舍命赴命。
在查抄富商沈一石的家时,他发现了浙江官场的腐败,于是决定追查到底。
结尾: 1. 清官贪官:清和贪是分不清楚的,大多数官员是中间派。
严嵩外忠内奸,大奸大恶之人,却那么慈眉善目,总在言替皇帝遮风避雨。
徐阶兢兢业业于国家事务,但他也坐拥二十多万亩的大地主。
另一方面严嵩所用胡宗宪为帝国之砥柱,徐阶所用之弟子赵贞吉则是真权臣假道学官僚。
2. 海瑞:海瑞是儒家官僚政治制度下的一个异类,是这黑暗中的一丝光明。
《大明王朝1566》:官场上的人性和阴谋
《大明王朝1566》:官场上的人性和阴谋《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小说。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深入挖掘和描写,作者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到这个时期的历史,更能够理解这个时期政治斗争的严重性和残酷性。
小说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空前尖锐的矛盾斗争。
从朝廷到各级官府,从官场到商场,从国家到家庭,各种权力的交错和利益的博弈使得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危机和动荡。
在这样的环境下,各种政治阴谋和暗杀事件也层出不穷。
小说中,严嵩是主要反派,他是一个极具权力欲望的政治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他诬陷他人、构陷无辜,甚至不惜杀人灭口。
他的权力观念极端,对于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违反人伦、道德和法律。
这使得他备受诟病,也让读者深深地厌恶他的行为。
在小说中,对于严嵩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将他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严嵩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更能够理解这个时期政治斗争的严重性和残酷性。
除了严嵩之外,小说中还有徐阶、高拱、胡宗宪、戚继光、李时珍等历史人物的形象也被刻画得非常深入。
这些历史人物各自有着不同的品德和特点,他们的行为和言论也展现出了不同的价值观。
例如,戚继光是一个忠诚的将领,他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李时珍则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巨著。
这些历史人物在小说中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个时期的历史,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的伟大和价值。
小说中的情节非常丰富,通过多个角度来叙述同一事件,让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同一事件,更好地理解历史。
另外,小说的叙事方式也非常独特,采用了双线叙事和多视角叙事等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背景和内心。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小说中所呈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所吸引。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更加珍惜当今的和平和稳定。
《大明王朝1566》的权谋更深刻
《大明王朝1566》的权谋更深刻看不懂《大明王朝》的人,不要说自己懂人际,知权谋。
《大明王朝》的政治智慧比高超无比。
我已经看过四五次《大明王朝》,每一次看,都会有全新的收获,如果真的要研究这部剧,无论是外在的其艺术价值,还是内在的权谋智慧,都是难以用一篇两篇文章来总结的。
这是一部前无古人的杰作。
再来看《大明王朝》,每一集,每一幕,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和微表情,每一句话,甚至是走路的姿态,都可谓是处处玄妙,字字珠玑,然而最终的逻辑,却不是你拿个法典或者算盘就可以推演出来的。
人家直接就告诉你,有些体制,有些文化,有些历史,有些传统,有些政治,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就叫周而复始,兴衰不灭的BUG,你百姓没办法,百官没办法,清流没办法,奸佞没办法,皇帝也没办法。
《大明王朝》讲的是千年封建政治文化背景下,一群古人,在一个畸形变态的体制下,靠着最高的集体智慧以及明暗契约,试图在千疮百孔的体制面前力挽狂澜,最终都成为牺牲品的闹剧,极品悲剧。
《大明王朝》展示的是天界的神到人,再到人精的结果,讲的是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有《三国》、《水浒》、《红楼》、《雍正王朝》、《天下粮仓》、《走向共和》、《忠诚》、《尘埃落定》、《甄嬛传》、《威胁》、《鹿鼎记》等一系列非常优秀或者被脑残粉们定义为优秀的,反映政治权谋的艺术作品,而《大明王朝》堪称前无古人之极品,可以说从艺术上技术上,艺术外表和思想内在各方面吸收了前面所有优秀作品的一切精华。
在这里,不多分析《纸牌屋》,只是圈点一下《大明王朝》的精妙之处。
1. 剧情结构一开始就丢出来一个大麻烦——国库没钱了。
关于这大麻烦,还是有一系列铺垫的,先是太监打死忠良,然后是太监内部撕逼,然后是内阁大臣们撕逼,一撕就向观众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技能属性。
然后从紫禁城里面的阁老宰相,到千里之外的封疆大吏,从市舶司太监,到江浙商人,大家都故作淡定,一本正经地来合理化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宁愿自己牺牲,也要精心保护着幕后的罪魁祸首。
大明王朝:压死沈一石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江南织造局名义买粮
大明王朝:压死沈一石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江南织造局名义买粮《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作为国产历史剧的扛鼎之作,有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值得细细让人推敲,而最为让人心疼的角色,愚以为莫过于沈一石。
沈一石的悲剧结局其实在他出现的时候似乎就已经成为了定局。
浙江省的首富,他可以花二十万两白银买下芸娘,他可以承包大整个浙江的丝绸生意,他是为宫里为制造局办事的官商,其实在普通老百姓看来,他是个纵享荣华富贵的人,是个幸福的人,但是他却是在整个剧中地位最为低贱的人。
他生活的社会,他所从事的职业,注定了他是一个地位低贱的人。
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的就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士农工商”也将商人排在最末尾的地位。
而沾惹到了朝廷,接盘了改稻为桑的国策,他的结局也就昭然若揭了。
他作为制造局的官商,他的任务就是为制造局服务为皇帝服务,他所织的丝绸一部分是要给皇帝,给皇宫,皇宫的穿着,皇帝要犒赏官员,要赏给那些个外国来的使臣等等,都需要沈一石的丝绸,而另一方面就是靠着这些丝绸卖出去,来补充国库,就像这个改稻为桑的国策,就是制造局的杨金水来和西洋的商人谈妥了生意,五十万匹的丝绸,这些丝绸由沈一石来织,从百姓那里或是卖田或是买丝来充当原材料,织出五十万匹丝绸来,然后卖的钱来弥补国库的空虚。
另一部分就是沈一石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再是为了那些官员贪墨方便,他所织的丝绸,都被官员给贪了,正如他的账单上所写的「”嘉靖二十一年至今,二十年间,四任织造,五任巡抚,唯胡部堂胡宗宪与沈某无账目往来,其余衮衮诸公,皆不足道也。
二十年间织丝绸四百余万匹,上缴制造局二百一十万匹,官员分利一百余万匹,剩下的再当做本钱购买生丝”沈一石虽然名义上是浙江首富其实他的钱,除了上缴国库,大部分都被官员给贪掉,自己一无所有。
所以他是剧中最为无奈的一个人,他甚至是出生在商人世家,满腹才情,社会地位,国家政策的原因,自己却不能参与科举考试,不能走仕途的道路,可惜了满腹才华,但是他不放弃,靠着制造局上位,当上了官商,虽说和官府扯上了一点关系,但是商人终究是商人,他终究是社会地位最为低贱的人,商人的地位使他只能穿布衣,官商的身份,他自己只喝白开水,而将上好的龙井行贿给那些官员。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大明王朝1566》,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7分的国产历史剧。
原版同名小说在豆瓣也有着9.1的高分。
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权谋,也能见到吏治,还能洞察人性。
本文将从财政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
财政是一个经济体的重要骨架,该部分出问题,一切都将崩塌。
财政的关键在于理清资金来源和用途。
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均是如此。
《大明王朝1566》讲述的便是一个帝国的财政收入来源问题,御前财政会议开场,“改稻为桑”、“南下巡盐”两个高潮更是这一问题的具体呈现。
古今中外,政权维持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自身的延续性。
这也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诉求。
在古代,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权更是将维护其延续性置于首位,不惜一切代价。
而要维持政权的延续,需要足够的资金。
通过分析历史,我们可得知,当财政出现问题,国家便陷入困境,面临改朝换代的危机。
为了理解这些支出的具体构成,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中的情节来一窥究竟。
嘉靖四十年正月十五的御前财政会议上,总结了嘉靖三十九年的财政状况。
这一年,两京一十三省的全年税收为4536.7万两,而全年的财政支出却高达5380万两,亏空竟达到843.3万两。
这已经是寅吃卯粮的状态,对于一个专制集权的帝国来说,处境十分危险。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我们可以引用时任新安知县海瑞训斥县丞的话:“一家农户全年穿衣吃饭也不过五两银子。
”也就是说,一年的财政收入可以满足907万户家庭的日常开销。
而嘉靖四十一年全国在籍户数仅为964万户。
结合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以下主要支出: 1. 民生工程:确保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安全,这是政权税收的基础,也是政权稳定的前提。
小说中,嘉靖三十九年用于修建应天的白茆河、吴淞江和浙江的新安江的费用达到550万两,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0.2%。
2. 攘外安内:确保国家安全,包括抵御外敌入侵和平定内乱。
小说中,嘉靖四十四年为抗倭和北方防务新增的军费就占到当年财政支出的6.7%,而这还未包括常规军费及平乱经费。
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演讲致辞模板
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公众演讲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这种资源可以用来与商人进行交易给我们讲了一个天才商人辉煌时的故事一代丝绸巨商沈一石,在生意场上和政治斗争的旋涡里,练就了一身本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来往于官场、商场、情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尽显一时之风光古语说得好,得胜于斯,必败于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沈一石身上,我们看到了商人的智慧、商人的狂妄、商人的霸道、商人的无奈,以及商人在官场斗争中的最后下场沈一石的命运无不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息息相关“当官”不成直接“发财”皇粮从法理上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要侵犯私有产权从来就不大容易由于皇粮有限,造成官场资源稀缺,官位的稀缺凸显了封建社会官职的高贵这种高贵对于多数谋求当官的人来说,除了光宗耀祖之外,还与发财在一起于是,当官成为一举两得、名利双收的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当官”与“发财”紧密相关这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皇帝们既没有能力靠一己之力或一家之力打理江山,又必须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统治江山,所以,不得不报出一个有诱惑力的市场价格,以便吸引普天下的“职业经理人”对于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抱负却又由于各种原因当不到官的人来说,既然“当官”是和“发财”联在一起的,那么,在当不到官的情况下,直接去“发财”也是一条捷径有一首打油诗说得好:“老天下雪不下雨,下雪之后变成雨,下雪变雨多费事,不如现在就下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之心,人皆有之,只是“道”不同而已皇帝能够“忽悠”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的一个绝招,就是为广大读书人提供取财之“正道”??当官倘若没有机会走上当官的“正道”,尽管是一大不幸,但如果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经商来实现发财的愿望,也是挺好的在从商的路上,中国并不缺乏人才背靠官府好做生意沈一石是中国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典型商人他很有商业嗅觉,也很有管理能力;他很会算账,也很懂官场潜规则别看他挥金如土、花天酒地,但不忘在官员面前穿上粗布衣服,以示贫贱;他自己喝凉白开,把最好的茶递给官人喝在以挣钱为唯一目标的前提下,他什么事都想得出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敢在官人身上花钱,敢在女人身上花钱在他看来,凭他的智慧和经济实力,在浙江省就没有什么搞不定的事这一点他的确做到了丝绸的出口是宫里直接掌控的国有垄断项目沈一石虽然没有学过经济学,但他知道“一切利润都在垄断之中”的经济学道理所以,他花重金从苏州买下芸娘,专门侍候江南织造局的监正杨公公,当了杨金水的“对食”有了这个靠山,他才能成为江南织造局最大的织造商并且在嘉靖三十七年,江南织造局报司礼监呈奏皇上特赏沈一石六品功名顶戴清朝的官帽是红顶,所以有“红顶商人”一说;在明朝,官帽是黑色的,叫乌纱帽,大概沈一石之流可以被称为“乌纱商人”红也好,黑也好,亦官亦商,总是好做生意中国古代的商人,尽管不在官场混,但他们都知道“天子”与“天下”的悖论所以,他们往往会把商业智慧用到最不应该也是最应该的地方去,这就是勾结官府,权钱交易不论是生存也好,还是发展也好,舍此别无做大做强的机会商人们都深知两条规则:在商言商,千万不要与皇权作对,此其一;皇恩浩荡,粘上了就是巨额利润,此其二事实上,对于多数商人来说,皇恩往往是通过各级官员的“跑冒滴漏”,间接地流入民间的所以,为商之人都知道,没有官府的帮衬,生意根本就无法做强做大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皇权统治最终离不开官员,官员是统治的手段而被作为手段的“官员”,也知道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这种资源是可以用来与商人进行交易的,它不是经商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并能得到丰厚的收益商人,官场之争的受害者帝王们都知道,官商勾结的后果是把“皇家私有”变成“官家私有”,从本质上讲,是把社会财富从一家之“国有”变成千百家之“官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之争也好,官场之争也好,都可以说是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斗争中国的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天下”,一面坚决让有钱的商人没有社会地位,一面想法子抄官员的家这也是“天子”们的政治智慧然而,最后他剩下了什么呢?在承受官府的盘剥加上自己的无度挥霍之后,净资产已经所剩不多于是,他把最后的流动资金都用于买粮,作最后一次豪赌,打算发一笔天灾人祸之财??借助官府的力量,低价收购灾民的土地但因海瑞生扛硬顶,情况发生突变他只好把用于买地的100多船粮食“奉旨赈灾”,最后血本无归沈一石被迫走上了绝路,于是点上一把冬天里的火,把自己送上了西天当然,他没有忘记把所有的经营账册拷贝了一份,分两个渠道送给了官府和朝廷,最终以自己的死点燃了烧向浙江官场更大的一把火把官员烧得鸡飞狗跳,诚如他给高官的信中所言“沈某先行一步,俟诸公锒铛于九泉,此日不远”沈一石在他留给杨公公、郑泌昌、何茂才的信中写道:“我大明拥有四海,倘使朝廷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各级官员清廉自守,开丝绸、瓷器、茶叶通商之路,仅此三项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沈某今日之结局皆意料中事然以沈某数十年备受盘剥所剩之家财,果能填国库之亏空否?”。
大明王朝“改稻为桑”摊牌时刻:胡宗宪的避让,沈一石的寻死!
大明王朝“改稻为桑”摊牌时刻:胡宗宪的避让,沈一石的寻死!《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43期:上一期讲到了李时珍跟胡宗宪的对话,李时珍建议胡宗宪参与倒严,毕竟严党也蹦跶不了几天了。
而胡宗宪却摇摇头,不肯当小人,由此也可以看出,胡宗宪既想当名臣,又不想当小人,哪怕是小人眼中所谓的小人……随后,胡宗宪马不停蹄地赶往戚继光部,与此同时谭纶也急忙赶往淳安,那么淳安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43期:大明王朝胡宗宪跟谭纶的这段对话,也宣告了“改稻为桑”的破产!一、《大明王朝1566》讲到这里,基本上开局就定下的“改稻为桑”国策,即将破产。
而此时异常清醒的胡宗宪,显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同时也清楚,“改稻为桑”如果破产,那么下一个破产的就是严嵩、严世藩。
虽然他明知这个道理,但是面对谭纶和李时珍的苦苦相劝,他仍然不愿意参与到倒严的阵营,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作为被严阁老一手提拔的胡宗宪,名义上就是严党的人,实际上这些年,他总是在做一些以功补过的事。
这个所谓的“过”,就是指他的身份是严党。
假如他听从了其他人的意见,大义灭了严嵩的“亲”,那么下一步他还能怎么走?是不是说,他参与了倒严,就像谭纶说的那样,就加入了裕王阵营,还能继续当他的封疆大吏?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胡宗宪其实是王阳明心学的追随者,这个问题在他面对赵贞吉不借粮的时候就说过:可见,胡宗宪也是王阳明心学的践行者,王阳明心学有三大核心命题:而对于胡宗宪来讲,如果背叛了严嵩,就等于背叛了他苦苦坚守的这三个命题,当然,虽然只有区区十个字,要解释起来,很难很难,关键看个人的理解。
二、关于王阳明心学,杨角风就不班门弄斧了,本身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等自己吃透了,再补上这个解释。
因为胡宗宪要的是名声,是他的牌坊,一旦举报严嵩,他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即使别人不讲,他自己的内心也过不去。
这就是“心即理”,自己都过不了自己这关,只会让他下半生处于懊恼之中。
试论明朝官员的“在朝经商”
试论明朝官员的“在朝经商”赵瓅【期刊名称】《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摘要】Since ancient times,the feudal regimes strictly implemented the economic policy of "regards farming restrains business" from top to bottom,and especially,more strictly banned officials from being involved in commerce.However,the "officials in business",or "collusion of officials and businessmen" occurred repeatedly though which were banned.Until the Ming Dynasty,they had become a widespread social phenomenon.%自古以来,封建政权至上而下都严格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在朝官员涉及商业的禁止更为严格。
可是,"为官从商",或者"官商勾结"一事却屡禁不止,直至明朝,更是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总页数】2页(P91-92)【作者】赵瓅【作者单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山西晋城04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相关文献】1.明朝商人的经商风险及应对策略 [J], 曹金华2.试论唐代朝廷对官员经商所采取的对策 [J], 赵喜惠3.明朝在朝鲜之役前后的军事情报活动论析 [J], 陈志刚4.明朝时期中华典籍在朝鲜半岛的译介与传播 [J], 柯欣; 张涌5.明朝时期中华典籍在朝鲜半岛的译介与传播 [J], 柯欣; 张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沈一贯《敬事草》中解析明廷困境
从沈一贯《敬事草》中解析明廷困境作者:孙娜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6期摘要:《敬事草》是由明朝内阁首辅沈一贯对他所在的万历时期所上的奏疏、揭帖的整理而成的,本书始于万历四年正月初沈一贯初充讲官,迄于三十四年七月沈一贯以大学士乞休,共计十九卷,三十余万字。
《敬事草》一书所涉内容主要为沈一贯在朝期间对当时所发生的朝中相关大事以及涉己事件的一些看法、建议及其进谏所上的奏疏,其中大部分内容多与朝中政事有关,因此此本文集对于研究沈一贯在朝时期的明廷困局以及对沈一贯个人的研究颇具史料价值,其中所涉及的大量关于万历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的记载,可以作为相关事件的史料来源,对史学界研究晚明政局的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沈一贯《敬事草》明朝一、沈一贯生平简介沈一贯,字肩吾,号龙江,浙江鄞县(现浙江宁波)人。
沈一贯所属支系为南湖沈氏,其与栎社沈明臣之间维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沈一贯并非出身名门望族,其家境单薄,其父沈仁佶好读书,因家境贫寒而不得不弃儒经营产业。
但虽然家贫,其父仍坚持让儿子好好读书,加之其母洪氏的严厉管教,使沈一贯从小便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读书之中,这也使沈家由农业转为儒业,使南湖沈氏出了宁波在明朝时的唯一内阁首辅沈一贯。
万历二十二年(1594),沈一贯升迁为南京礼部尚书,又召为正史副总裁,协理詹事府,但他以养病为由并未到任,而正是在同一年,由于朝廷阁中缺人,明神宗下旨推举阁臣,吏部当时推荐了沈一贯、王家屏等七人。
由于沈一贯长居家中,因此在同僚中的口碑、人缘颇好,加之其辅臣王锡爵、赵志皋等人的极力推荐,于是沈一贯以尚书兼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办事。
沈一贯入阁后,由于其在内阁中资历较浅,位次居后,加上其人城府很深,因而对王锡爵、赵志皋等首辅基本上是唯命是从的态度,同时在众多的决策之中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才能,因此深得首辅及皇帝的肯定。
沈一贯在阁期间共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正是明神宗不理朝政三十年的中间期,在这期间发生的万历东征、国本之争、妖书案、京察案和矿税事件等,沈一贯都牵涉其中,甚至对某些事件起主导作用,沈一贯将他所在的浙党发展壮大,成为了浙党的领袖人物,使明朝党争的硝烟逐渐扩大。
明朝那些事儿描写官商勾结
明朝那些事儿描写官商勾结
当时的番禺县(今广州番禺区)县令叫道同,是一个很清廉的官员,由于执法严厉,与当地的土豪劣绅发生了矛盾。
这些土豪吃了亏又拿道同没办法,便拉拢朱亮祖,希望他为自己出头。
头脑简单的朱亮祖收了好处,居然就答应了。
此后,朱亮祖多次与道同发生矛盾,干涉道同的正常执法,还派黑社会暗中设伏,打了道同一顿。
但道同并未屈服,与朱亮祖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双方矛盾一步步升级,终于达到顶点。
道同抓住了恶霸罗氏兄弟,朱亮祖竟敢动用军队包围县衙,强行将人犯给抢了出来。
并且还向皇帝上本,弹劾道同一大堆罪状。
道同终于忍无可忍,也随后向皇帝递送奏章说明情况,但他忘记了朱亮祖有他不具备的优势——快马。
道同派人送奏章的马是驿站的马,而朱亮祖使用的是军马,朱亮祖也料到道同会告状,于是他派人挑最好的马,飞快的赶到京城,狠狠地告了道同一状。
朱元璋是个头脑容易发热的人,一看了朱亮祖的告状信,就立马派人去斩杀道同。
就在朱元璋发出命令后不久,道同的奏章就到了,朱元璋一对照就发现了问题,连忙派人去追,然而已经来不及了,朱亮祖就这样杀掉了道同。
道同为官清廉,家里没有钱,他死前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母亲无人供养,便委托好友赡养他的母亲,然后从容就死。
他被杀时,无数百姓前来送行。
公道自在人心。
朱亮祖得意洋洋,自己终于斗倒了道同,他和那些土豪恶霸可以高枕无忧了。
话虽如此,但朱亮祖仍然有些不安,他跟随朱元璋打过仗,深知此人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性格。
不过道同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知县,而自己却是开国大将,御封侯爵,想来朱元璋不会为了一个芝麻官对自己下手的。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在阅读了《大明王朝 1566》后,我深感震撼。
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展现了明朝嘉靖年间的社会风貌。
这部小说涉及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如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内阁清流门派的代表,严嵩、严世藩等严党的核心人物,吕芳、黄锦等宦官机构的代表,齐大柱、朱七等锦衣卫机构的人物,以及海瑞、胡宗宪、沈一石等各具特点的角色。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描绘,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人物图谱,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动机和行为。
故事以国库空虚、严党提出浙江改稻为桑为背景,围绕上交 50 万匹丝绸的任务展开。
地方官员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毁堤淹田,私放倭寇,致使百姓遭受巨大苦难。
这一情节引发了谭纶、胡宗宪、海瑞等众多人物的登场,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和立场,在政治的漩涡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为官者的无奈与挣扎,他们在权力的游戏中身不由己,同时也对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表示出了强烈的愤慨。
海瑞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的正直和廉洁令人钦佩。
然而,在看书过程中,我也对他产生了一些厌恶之情。
他过于理想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妻子的幸福都不能周全,却满脑子家国大事。
他的性格偏激,不懂周全,总是托孤,但最后却能幸免于难。
相比之下,书中反派虚构的几个人物反而更具有人格魅力,如沈一石品广陵散、船上召妓的情节,严嵩、胡宗宪之间的师生父子情谊,以及吕芳和杨金水之间的情感纽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后半部分以海瑞为主线,他上京题字六必居,并向嘉靖发出了严厉的指责。
各党派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展开了激烈的斡旋,最终嘉靖帝驾崩,海瑞得以死里逃生。
这段情节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权力的腐败和滥用。
通过阅读《大明王朝 1566》,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描写的嘉靖年间,各方势力交错纵横,贪官污吏官官相护,置百姓生死于不顾。
沈一石说没听说商人能闹翻了天他本朝的历史没有学好
沈一石说没听说商人能闹翻了天他本朝的历史没有学好诸位看官前几天为大家分析了大明王朝里的沈一石。
这厮是个佛系魔心的奸商。
会讲许多似是而非的道理。
然而因地不争,果遭迂曲。
反派歪道理讲的再好听,依旧是歪理。
今天小子就为大家指出一句歪理给大家白话白话。
沈一石有这样一句名言:“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的人,没听说商人能闹翻了天。
”这句话乍看起来好像有道理。
商人遵行的是和气生财的道理。
自然不会造反。
然而无论是从史实的角度还是从道理的角度去分析。
沈一石的这句话都是一句屁话。
农民起义没有农民,至少起义的领袖不会是农民这已经成公论了。
而历史上商人造反的事情不少。
你要是说商人不能闹翻了天,黄巢第一个表示不服。
mmp老子盐商出身,【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是闹着玩的。
不能因为黄巢有那点文学细菌,就否认了他的本质是个盐商。
事实上从古到今,能称为枭的商业领袖只有两种人。
都贩卖的是白色结晶体。
古代的是盐枭,现代的是毒枭。
虽然贩私盐看起来不会像贩毒一样危害到百姓安全。
但是对国家经济的伤害更大。
所以盐枭和毒枭一样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
民国时期,有的军阀就是毒枭。
而直到现代许多中央政府不强大的国家。
毒枭依然是一方诸侯。
比起毒枭这种人人喊打的头目。
人们对盐枭更有好感,而武侠小说中的盐帮也绝非杜撰。
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很容易形成高度团结,武装化的特征。
如果遇到朝廷严打,天下大乱。
很容易成为挑头造反的出头鸟。
不仅盐商容易起义,其他走私贩子也容易起义。
北宋初的四川王小波起义,南宋初的福建范汝为起义。
前者是茶贩子起义,后者是盐贩子起义。
起义规模都达到震惊一路,武装人员都以十万以上计。
而明朝开国前的张士诚,方国珍。
前者盐丁出身,后者盐贩出身。
国朝历史在那铁证如山,沈一石说还在那说商人不能闹翻了天。
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而且就算商人他也做的很失败。
提起明朝初年最成功的商人,一般人都会提起沈万三,但要我说明初最成功的商人是方国珍。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嘉靖皇帝是明朝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皇帝。
他前期英明果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然而,后期他却沉迷于道教修炼,追求长生不老,长期不上朝理政,导致朝政日益腐败。
小说中对嘉靖皇帝的描写非常生动,他的性格复杂多变,既聪明睿智又阴狠残忍,让人难以捉摸。
他善于运用权谋之术,平衡各方势力,将百官和朝廷控制于股掌之间。
同时,他也热衷于修道,追求长生之术,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
这些行为不仅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也使得明朝的政治局势日益动荡。
小说中还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性格各异的人物,如胡宗宪、严嵩、沈一石等。
胡宗宪聪明有能力,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攀权附党,审时度势,是一个有担当的官员。
然而,他在官场上也不得不随波逐流,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出一些妥协。
沈一石是一个爱乐的商人,他聪明自负,但在官商勾结的背景下,最终成为了牺牲品。
这些人物的命运让人感到唏嘘,也反映了明朝社会的复杂性和黑暗面。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明朝嘉靖年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是导致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
皇帝的昏庸无道、官员的贪污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等问题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海瑞等清官的存在则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他们的正义和勇气让人敬佩,但在现实中却难以改变整个社会的局面。
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同时,我也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人们往往会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而真正的正义和勇气则显得尤为珍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明王朝1566》:在史册里,在人心里
《大明王朝1566》:在史册里,在人心里(本文刊载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后台回复「书林斋」可查看文章集锦)二零零三年,某中央政治局常委到海南视察时专程拜访了海瑞墓,在参观海瑞墓的时候他说:「海瑞的精神今天仍然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来海南一定要到海瑞墓看看。
」二零零四年,张黎和刘和平在一起做一个历史剧本子《曾国藩》,当时已经做了十七集,第一集就是琦善去审林则徐说他贪名,明眼人都知道这样写是几乎播出不了的,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只是图个自己开心。
后来实在没钱吃饭的时候,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松林找上了他们。
二零零五年三月,刘和平开始创作海瑞题材的相关作品,他把嘉靖和海瑞的像挂了起来,每天写作之前先给这两位焚香叩拜。
二零零六年三月,电视剧开机。
关机前一天,横店暴雨,很多人档期都到期了,但大家都还在等最后一场戏的到来。
刘和平远在北京,决定去嘉靖帝的永陵拜祭,香一点,跪在那,横店那边立刻就雨过天晴,等最后一场戏拍完后,雷阵雨又来了。
二零零七年一月,这部剧在湖南台播出。
当时的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亲自为这部剧的片尾曲谱词,整个湖南台都对该剧寄予了厚望。
然而事与愿违,该剧最后的收视率「惨不忍睹」,待该年湖南台出品的《恰同学少年》和《血色湘西》全部播出后,湘剧的黄金年代业已告终。
但放眼湘剧乃至于整个国产历史剧里,刘和平和张黎合作的这部剧都可以算得上是前无古人,也许它还将后无来者。
《大明王朝1566》。
一谁在书写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中国历史几千年,周秦汉唐宋,时间线进展到明朝时,整个政治体系已经非常完备,明朝的皇帝吸取了历代王朝灭亡的经验,罢黜了丞相的职位,规定了后宫和外戚的权力,牢牢把宦官把握在自己手中。
可以说此时权臣、外戚和宦官所带来的威慑力已经荡然无存。
因此研究明朝,本身就相当于在研究中国政治体制的成熟形态。
从中可以更明朗地发现其先进的所在和固有的矛盾。
同时,明朝的史料之丰富是其它朝代无法比拟的。
《大明王朝》读后感
《大明王朝》读后感《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伴侣推举了这部电视剧,找出来的资源清楚度不高,辗转腾讯、爱奇艺、西瓜视频、优酷等几个APP,自己的会员或找的他人会员皆派上用场,但始终影响观剧感受。
奈何几个伴侣都多次推举,百度剧情简介又太过敷衍,加之疫情期间时间空闲,便才有了读上一读的准备。
将这个想法告知支书,他恰好有一张空余书卡,当即下单邮寄给我了。
可能小说也是会上瘾的,不到一周的时间,835页,虽然偶有看到半夜的不良习惯,却也是啃完了。
大抵之前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更幽默风趣一些,更符合史实一些,倒是没有特殊惊艳,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始终16帝近300年的历史,而《大明王朝》不过嘉靖三十九年末到四十五年之间的几年时间,着墨多,刻画也更加细致,加之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人物看起来倒是更加生动,饱满一些。
我觉得书中倒是没有哪一位是肯定的主角,嘉靖、严嵩、吕芳、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杨宗宪……太多,唯恐李时珍、戚继光、高翰文、沈一石、杨金水等也得算上。
嘉靖和海瑞都是孤独的人,都是精神的囚徒,都生活于逆境之中。
嘉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不愿做最大的奴隶,却变成了最大的囚徒,二十七年不上朝,足不出户丹房,软禁了自己;海瑞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为原则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至亲至爱,对自己制定的原则肯定不放弃。
不过嘉靖可谓书中最具心机、洞察一切的人,乾坤独断,27年不上朝,仍能执政45年之久,这还是需要力量的。
从最终他“长江之水浇灌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浇灌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海瑞听后睁大眼,陷入了深思,想来他也是感慨颇多,这才有了嘉靖去世,他闻讯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的一幕吧,他们可能最是懂得。
严嵩后期这几年,仅从书中的描述,倒是没啥奸臣的味道了,更像是一个慈父,更像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物”了。
肯定要找一个最喜爱的人物,可能要数吕芳。
有智有情,他对冯保的“三思”教导以及自己的“三思”实践,无论对于从政者还是群众来讲都是适用的,我们虽不至于用生死相对,但是个人进展、成长,道理却是不变的。
巨商的政治智慧
巨商的政治智慧文/ 王一江元末明初,中国曾经出过一个精明过人、富甲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富豪,他就是沈万山,他的从商经验告诉我们,做大生意,一定不能只懂买卖、看商品、善用市场,还必须懂政治、看形势、善用政策。
元末明初,中国曾经出过一个精明过人、富甲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富豪,他家资超过数十亿两银子,农工商一体,店号遍及中国,生意远达东南亚各国,相传曾与朱元璋对半修南京城墙,甚至要为朱元璋承担军费。
此人乃中国著名水乡苏南周庄的沈万山是也。
沈万山的故事,发生在距今约650年前的元末明初。
他的经验,反映了中国封建时期政治集权体制下政企关系的基本规律,说明了那个时期政治智慧对中国商人成败的重要性。
沈万山出生于周庄的一户比较殷实但仍属平常的农家,年轻时便不喜务农,认为那样没有出息,认为经商方能致大富。
沈万山开始经商时,也和很多其他商人一样,比较忽视政治,偏重“市场调节”,自己出钱,贱买贵卖,长途贩运。
他看到江南纸折扇便宜漂亮,便买了到北京去卖,却因那年北京阴雨凉快,纸扇卖不动,都发了霉,卖出的几把还不够房钱和官府的苛捐杂税。
他血本无归,靠乞讨回家。
回来后,因没了本钱只好憋在家里,老实了一阵。
后来屈从父意,讨了个农家女子为妻,才从父亲那里分到一些田产,以此为抵押,才又有了1000两银子作为本钱再入商场。
这样的小本生意,有时赚,赚得不多,有时赔,赔得干干净净。
不久,沈受到高人指点。
相邻吴江县巨富陆老先生告诉他:“经商之兴衰与国家之兴衰紧密相连……那些元人,只怕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风烟四起之际,既为经商设置关卡重重,又平添了许多机遇,是英雄还是枭雄,这就看你如何把握了。
”后来的沈万山,就是充分把握好了政治机遇,连续三级跳,成为了富甲天下的巨商。
第一跳,是将苏南的粮食和丝绸非法贩运到苏北,提供给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再将张士诚提供的私盐,靠张士诚武装护送倒卖出来(张士诚的苏北义军为盐民背景)。
这样,两头赚的都是销路有保证的暴利商品。
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
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这种资源可以用来与商人进行交易给我们讲了一个天才商人辉煌时的故事。
一代丝绸巨商沈一石,在生意场上和政治斗争的旋涡里,练就了一身本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来往于官场、商场、情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尽显一时之风光。
古语说得好,得胜于斯,必败于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沈一石身上,我们看到了商人的智慧、商人的狂妄、商人的霸道、商人的无奈,以及商人在官场斗争中的最后下场。
沈一石的命运无不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息息相关。
“当官”不成直接“发财”皇粮从法理上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要侵犯私有产权从来就不大容易。
由于皇粮有限,造成官场资源稀缺,官位的稀缺凸显了封建社会官职的高贵。
这种高贵对于多数谋求当官的人来说,除了光宗耀祖之外,还与发财联系在一起。
于是,当官成为一举两得、名利双收的事。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当官”与“发财”紧密相关。
这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皇帝们既没有能力靠一己之力或一家之力打理江山,又必须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统治江山,所以,不得不报出一个有诱惑力的市场价格,以便吸引普天下的“职业经理人”。
对于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抱负却又由于各种原因当不到官的人来说,既然“当官”是和“发财”联在一起的,那么,在当不到官的情况下,直接去“发财”也是一条捷径。
有一首打油诗说得好:“老天下雪不下雨,下雪之后变成雨,下雪变雨多费事,不如现在就下雨。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爱财之心,人皆有之,只是“道”不同而已。
皇帝能够“忽悠”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的一个绝招,就是为广大读书人提供取财之“正道”??当官。
倘若没有机会走上当官的“正道”,尽管是一大不幸,但如果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经商来实现发财的愿望,也是挺好的。
在从商的路上,中国并不缺乏人才。
背靠官府好做生意沈一石是中国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典型商人。
他很有商业嗅觉,也很有管理能力;他很会算账,也很懂官场潜规则。
《大明王朝1566》的权谋更深刻讲解
《大明王朝1566》的权谋更深刻看不懂《大明王朝》的人,不要说自己懂人际,知权谋。
《大明王朝》的政治智慧比高超无比。
我已经看过四五次《大明王朝》,每一次看,都会有全新的收获,如果真的要研究这部剧,无论是外在的其艺术价值,还是内在的权谋智慧,都是难以用一篇两篇文章来总结的。
这是一部前无古人的杰作。
再来看《大明王朝》,每一集,每一幕,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和微表情,每一句话,甚至是走路的姿态,都可谓是处处玄妙,字字珠玑,然而最终的逻辑,却不是你拿个法典或者算盘就可以推演出来的。
人家直接就告诉你,有些体制,有些文化,有些历史,有些传统,有些政治,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就叫周而复始,兴衰不灭的BUG,你百姓没办法,百官没办法,清流没办法,奸佞没办法,皇帝也没办法。
《大明王朝》讲的是千年封建政治文化背景下,一群古人,在一个畸形变态的体制下,靠着最高的集体智慧以及明暗契约,试图在千疮百孔的体制面前力挽狂澜,最终都成为牺牲品的闹剧,极品悲剧。
《大明王朝》展示的是天界的神到人,再到人精的结果,讲的是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有《三国》、《水浒》、《红楼》、《雍正王朝》、《天下粮仓》、《走向共和》、《忠诚》、《尘埃落定》、《甄嬛传》、《威胁》、《鹿鼎记》等一系列非常优秀或者被脑残粉们定义为优秀的,反映政治权谋的艺术作品,而《大明王朝》堪称前无古人之极品,可以说从艺术上技术上,艺术外表和思想内在各方面吸收了前面所有优秀作品的一切精华。
在这里,不多分析《纸牌屋》,只是圈点一下《大明王朝》的精妙之处。
1. 剧情结构一开始就丢出来一个大麻烦——国库没钱了。
关于这大麻烦,还是有一系列铺垫的,先是太监打死忠良,然后是太监内部撕逼,然后是内阁大臣们撕逼,一撕就向观众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技能属性。
然后从紫禁城里面的阁老宰相,到千里之外的封疆大吏,从市舶司太监,到江浙商人,大家都故作淡定,一本正经地来合理化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宁愿自己牺牲,也要精心保护着幕后的罪魁祸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
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这种资源可以用来与商人进行交易
给我们讲了一个天才商人辉煌时的故事。
一代丝绸巨商沈一石,在生意场上和政治斗争的旋涡里,练就了一身本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来往于官场、商场、情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尽显一时之风光。
古语说得好,得胜于斯,必败于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沈一石身上,我们看到了商人的智慧、商人的狂妄、商人的霸道、商人的无奈,以及商人在官场斗争中的最后下场。
沈一石的命运无不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息息相关。
“当官”不成直接“发财”
皇粮从法理上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要侵犯私有产权从来就不大容易。
由于皇粮有限,造成官场资源稀缺,官位的稀缺凸显了封建社会官职的高贵。
这种高贵对于多数谋求当官的人来说,除了光宗耀祖之外,还与发财联系在一起。
于是,当官成为一举两得、名利双收的事。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当官”与“发财”紧密相关。
这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皇帝们既没有能力靠一己之力或一家之力打理江山,又必须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统治江山,所以,不得
不报出一个有诱惑力的市场价格,以便吸引普天下的“职业经理人”。
对于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抱负却又由于各种原因当不到官的人来说,既然“当官”是和“发财”联在一起的,那么,在当不到官的情况下,直接去“发财”也是一条捷径。
有一首打油诗说得好:“老天下雪不下雨,下雪之后变成雨,下雪变雨多费事,不如现在就下雨。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爱财之心,人皆有之,只是“道”不同而已。
皇帝能够“忽悠”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的一个绝招,就是为广大读书人提供取财之“正道”??当官。
倘若没有机会走上当官的“正道”,尽管是一大不幸,但如果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经商来实现发财的愿望,也是挺好的。
在从商的路上,中国并不缺乏人才。
背靠官府好做生意
沈一石是中国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典型商人。
他很有商业嗅觉,也很有管理能力;他很会算账,也很懂官场潜规则。
别看他挥金如土、花天酒地,但不忘在官员面前穿上粗布衣服,以示贫贱;他自己喝凉白开,把最好的茶递给官人喝。
在以挣钱为唯一目标的前提下,他什么事都想得出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他敢在官人身上花钱,敢在女人身上花钱。
在他看来,凭他的智慧和经济实力,在浙江省就没有什么搞不定的事。
这一点他的确做到了。
丝绸的出口是宫里直接掌控的国有垄断项目。
沈一石虽然没有学过经济学,但他知道“一切利润都在垄断之中”的经济学道理。
所以,他花重金从苏州买下芸娘,专门侍候江南织造局的监正杨公公,当了杨金水的“对食”。
有了这个靠山,他才能成为江南织造局最大的织造商。
并且在嘉靖三十七年,江南织造局报司礼监呈奏皇上特赏沈一石六品功名顶戴。
清朝的官帽是红顶,所以有“红顶商人”一说;在明朝,官帽是黑色的,叫乌纱帽,大概沈一石之流可以被称为“乌纱商人”。
红也好,黑也好,亦官亦商,总是好做生意。
中国古代的商人,尽管不在官场混,但他们都知道“天子”与“天下”的悖论。
所以,他们往往会把商业智慧用到最不应该也是最应该的地方去,这就是勾结官府,权钱交易。
不论是生存也好,还是发展也好,舍此别无做大做强的机会。
商人们都深知两条规则:在商言商,千万不要与皇权作对,此其一;皇恩浩荡,粘上了就是巨额利润,此其二。
事实上,对于多数商人来说,皇恩往往是通过各级官员的“跑冒滴漏”,间接地流入民间的。
所以,为商之人都知道,没有官府的帮衬,生意根本就无法做强做大。
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皇权统治最终离不开官员,官员是统治的手段。
而被作为手段的“官员”,也知道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这种资源是可
以用来与商人进行交易的,它不是经商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并能得到丰厚的收益。
商人,
官场之争的受害者
帝王们都知道,官商勾结的后果是把“皇家私有”变成“官家私有”,从本质上讲,是把社会财富从一家之“国有”变成千百家之“官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之争也好,官场之争也好,都可以说是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斗争。
中国的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天下”,一面坚决让有钱的商人没有社会地位,一面想法子抄官员的家。
这也是“天子”们的政治智慧。
然而,最后他剩下了什么呢?在承受官府的盘剥加上自己的无度挥霍之后,净资产已经所剩不多。
于是,他把最后的流动资金都用于买粮,作最后一次豪赌,打算发一笔天灾人祸之财??借助官府的力量,低价收购灾民的土地。
但因海瑞生扛硬顶,情况发生突变。
他只好把用于买地的100多船粮食“奉旨赈灾”,最后血本无归。
沈一石被迫走上了绝路,于是点上一把冬天里的火,把自己送上了西天。
当然,他没有忘记把所有的经营账册拷贝了一份,分两个渠道送给了官府和朝廷,最终以自己的死点燃了烧向浙江官场更大的一把火。
把官员烧得鸡飞狗跳,诚如他给高官的信中所言“沈某先行一步,俟诸公锒铛于九泉,此日不远”。
沈一石在他留给杨公公、郑泌昌、何茂才的信中写道:“我大明拥有四海,倘使朝廷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各级官员清廉自守,开丝绸、瓷器、茶叶通商之路,仅此三项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沈某今日之结局皆意料中事。
然以沈某数十年备受盘剥所剩之家财,果能填国库之亏空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