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
此诗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抒写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此外,“海天愁思”中亦当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之叹。
诗人写风雨侵颭、岭树遮挡,不仅仅是言自然现象,也蕴含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特点。
作品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⑴城上高楼接大荒⑵,海天愁思正茫茫⑶。
惊风乱飐芙蓉水⑷,密雨斜侵薜荔墙⑸。
岭树重遮千里目⑹,江流曲似九回肠⑺。
共来百越文身地⑻,犹自音书滞一乡⑼。
词句注释:⑴柳州:今属广西。
漳:漳州;汀:汀洲。
今属福建。
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
《旧唐书·宪宗纪》:“乙酉(元和十年)三月,以虔州司马韩泰为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饶州司马韩晔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台州司马陈谏为封州,(今广东封川县)。
御史中丞裴度以禹锡母老,请移近处,乃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⑵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⑶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⑷惊风:急风;狂风。
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乱飐(zhǎn):吹动。
《说文》:“风吹浪动也。
”芙蓉:指荷花。
崔豹《古今注》卷下:“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
”沈德潜曰:“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⑸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⑹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⑺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⑻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唐代-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此诗当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秋天在柳州所作。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翻译: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标签抒情、唐诗三百首、怀人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排行八,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
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迁蓝田尉。
十九年,拜监察御史里行。
二十一年,擢升礼部员外郎。
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召回京师。
三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十四年,卒于任所,世称“柳柳州”。
两《唐书》有传。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和韩愈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虽然“文掩其诗”,但其诗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尤其是山水记游之作,向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其诗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苏轼称其“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
现存诗一百六十余首,有《柳河东集》。
【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 [1] ,海天愁思正茫茫 [2] 。
惊风乱飐芙蓉水 [3] ,密雨斜侵薜荔墙 [4] 。
岭树重遮千里目 [5] ,江流曲似九回肠 [6] 。
共来百粤文身地 [7] ,犹自音书滞一乡 [8] 。
【注释】[1]大荒:荒远之地。
[2]“海天”句:谓愁思正像海天一样茫茫无际。
[3]惊风:骤起的狂风。
曹植《赠徐幹》:“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飐(zhǎn):风吹浪动。
芙蓉:荷花。
梁简文帝《山池》:“日暮芙蓉水。
”[4]薜(bì)荔:一种蔓生的香草。
屈原《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又曰:“贯薜荔之落蕊。
”二句语意本此。
[5]岭:五岭。
柳州在五岭之南。
重(chónɡ)遮:重重遮蔽。
千里目:一作“千里月”。
此句一作“云驶去如千里马”。
[6]江:即柳江,一名左江。
九回肠:谓江流曲折犹似肠之九回。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原文及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高五千馀尺,无云覆地矣。
巍巍乎前无障丘,后不规涂泥;屹也不动之山河,依然不波之江湖,游鱼可荡舟,白云可套马。
座中有人,问何以登于此楼。
古之人曰:“有楼有梯,将赋云云。
”今之人曰:“非但赋云云,且云以楼观山河之盛,余者能辩乎。
”然乎,此楼之好处何在乎?古之人曰:“万壑齐流,青山可参;云帆远舣,碧水可文。
”今之人曰:“古之人方以楼观山河之盛,余者方以登之自娱。
”然乎,欲观山河之盛而登楼,忧者不可得乎?古之人曰:“登临于高楼,可以将天下瞰矣。
”今之人曰:“不以小人而忧,何所忧乎?”然乎,欲不以小人而忧,则登高楼可得乎?古之人曰:“秋蝉鸣矣,商风至矣,可以收麦矣。
”今之人曰:“不以农人而冀丰,则冀域可乎?”古之人曰:“清风华屋,夜谣金键;明月重楼,断雁经天。
”今之人曰:“人之居处与瞿是矣,明月重楼者,尝闻之矣。
”然乎,有明月重楼者翘而去也?日者,楼上之禽,有向来若火如声如雷也。
盖乎?是固飞也,是固吠也,不是是声焉。
唯女良有仰天长叹,握短景短鸣之者,既?尔之向也,固亦寿矣哉!得握尔心,得爱尔颜,尔之外也,又何物哉?尔之类也,而可比乎?自从出于班,四方无峙之族矣!然乎,尔之归,何时乎?春暖花开时,吾将回;夏日炎炎时,吾将归。
秋天瓜果熟时,吾将还;寒风落叶时,吾永不归。
解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一首描写登楼思乡的诗歌。
诗中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首先,诗人描述了柳州城楼的壮丽景色,楼高五千余尺,没有云遮挡,周围山河秀丽,江湖平静,无阻碍之地,令人心旷神怡。
然后,诗人面对众人的疑问,为何登上这座楼,古人以为可以赋云云,即在楼上吟咏诗文;而今人则认为不仅仅是赋云云,还可以欣赏山河之盛,诗人则主张登楼的目的是自己的娱心乐事。
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登楼观景的人是否会有忧虑之情,古人认为登上高楼可以瞰临天下,今人则认为不以小人为忧愁,古人认为登高可以收获,今人认为人之居处与此楼无关。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古诗全文如下: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前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的诗。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五人虽后又被召回,但由于种种原因,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全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注释】⑴柳州:今属广西。
漳:漳州;汀:汀洲。
今属福建。
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
⑵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⑶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⑷惊风:急风;狂风。
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乱?(zhǎn):吹动。
⑸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⑹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⑺*:指柳*。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⑻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⑼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翻译】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鉴赏】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评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评析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评析:这首诗将贬居遐荒、壮志成空的悲愤之情和友朋失散、聚会无期的忧伤之意,一并融入山水景物的描写中,因而颇具耐人寻绎的“象外之致”和“味外之旨”。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刘禹锡等八名革新志士都被贬为远州司马。
时过十年,柳、刘及韩泰、韩晔、陈谏等五名幸存者才得以奉诏进京。
但随即又分别被贬往更荒远的柳州、连州、漳州、汀州、封州任刺史。
这首诗便是柳宗元于元和十年(815)初抵柳州(今广西境内)时为寄赠心心相印的难友而作。
全诗由“登柳州城楼”起兴。
登楼,意在纵目远眺,即景骋情。
因而,首联便着手将登楼所见景色绘制成深蕴情思的画面。
“城上高楼接大荒”,“接”,即目接之意; “大荒”,则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高楼”而处于“城上”,登临者自可将视线放射得更远,于是,辽阔而荒凉的边地景色便为作者一览无余;望到极处,但见海天相连,而作者的“愁思”仿佛便充溢于那茫茫无际的空间——以“海天”缀于“愁思”之前,正为暗示作者的“愁思”犹如天一般弘大,海一般深沉。
全诗便由这个勾魂摄魄的“愁”字层层下翻,转出一层又一层令人触目惊心的境界。
颔联有意缩小描写空间,将笔墨专注于近处的夏日景物。
如果说前一联是运以泼墨写意的疏朗之笔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改用工笔勾勒,以求真切和细密。
而欲求真切和细密这一意图本身,又恰恰反映出作者乃“凭虚构象”,别有寄托,以致必须细加缝合,密作掩盖。
的确,描写夏日景物,不取风和日丽之时,偏择“惊风”、“密雨”之际,这已透露出其中消息;而“惊风”、“密雨”所飐、所侵者偏又恰好是屡屡被用作比兴材料的“芙蓉”和“薜荔”,岂不更发人深思? “芙蓉”、“薜荔”,在诗人们笔下,历来是美好而芳洁的人格的象征。
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练习四及答案解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元和十年(815年)夏,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寄赠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所作。
四者与柳均为王叔文集团要员,永贞革新失败,同谪南方为司马。
至本年奉诏入京。
时执政大臣有拟启用之者,但阻挠势力太大,仍发边地为刺史。
②乱飚(zhǎn):吹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诗人登高所作的抒情诗,诗人遥望海天,引发茫茫的愁思,以一“愁”字挽结全诗,是诗眼所在。
B.“乱飚”“斜侵”两个动词忽起狂澜之意,形象描绘了风急雨骤之景,使南国景象于粗犷中透出凄美。
C.诗歌通过变换写景视角,描写诗人举目遥望,因岭树重叠,阻隔了他回望故乡的视线,因而愁肠百结。
D.整首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2.在为这首诗歌拟写文学评论时,有同学认为尾联体现了诗人“更深的孤独”,你认同吗?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C】“阻隔了他回望故乡的视线”错。
2.赞同。
尾联写远放边州,尚幸五人同来,可各自偏处一隅,音信难达。
(2分)诗人不被世人理解,被打击,被排挤,已显孤独(1分);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漳、汀、封、连四州好友彼此不能相见,亦是孤独;(1分)尾联“共来”二字有相伴而来之意,看似在孤独中有一丝慰藉,以此蓄势,却又以“犹自”二字反跌,点出音书竟然不能互通之遗恨,乃更深的孤独。
三层孤独沉郁唱叹,形象地表现了他的九曲回肠。
(评分标准:观点+尾联内容分析2分,其他两种孤独2分;结合尾联“共来”“犹自”这两个词体现蓄势、反跌以营造“更深”的层级之意2分,大意对即可。
选择“不赞同”,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4分)。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Word版含答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人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韦应物并称为“韦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被贬期间,得以接触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有《河东先生集》。
二、诗词故事刘柳之谊在古代文人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格外动人,可谓此生不渝的“死友”。
他二人同年中进士,又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同一贬再贬。
流放过程中,二人诗书往来不断,彼此鼓励、安慰。
柳临终前写信向刘托孤。
刘接信后失声痛哭,“如得狂病”。
他亲自编定了三十卷的《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亲写序言,以后又将柳之遗孤抚育成人。
三、文题背景1.广西柳州柳侯祠对联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注柳侯:指柳宗元。
贾傅:汉初政治家、文学家贾谊。
潮:指韩愈,因其曾被贬潮州刺史。
儋:指苏轼,因被贬琼州别驾,住地海南儋耳。
河东:柳宗元祖籍地。
永柳:永州、柳州。
2.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1]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2]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3]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4]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1]柳宗元:字子厚,唐时河东人(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还因做过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飐:吹动的意思。
[3]薜荔:一种蔓生植物。
[4]百越:指岭南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身上刺各种花纹。
【赏析】这是首抒情诗,描绘了情景交融的画面。
在艺术手法上,采用赋、比、兴的传统方式,以此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自然而然地抒发主人公的情怀。
全诗第一句“城上高楼”,在“楼”字前,有一“高”字,不仅有“高度”的含义,而且无形中使全诗视角抬高,整个境界也都高了起来。
当时,作者刚刚到达柳州,还未洗尽风尘,就立即登高远望,遥望远方的朋友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情怀。
下一句,“接大荒”之“接”字,意思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
整个场景天人相容,气势浩大。
“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展示出一片辽阔苍茫的宇宙空间。
作者登高远望,极目所见,海天相连,天地浑然一体。
满怀的“愁思”,弥漫在辽阔无边的空间里。
全诗到了这一句,已经完全奠定了苍远辽阔的基调。
可以说,这两句是全书之魂,为以下各句的展开打好了基础。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两句,从远景拉回近景,写法变得细腻,借用了“赋”的铺陈,生动地描绘了风急雨骤的景象。
第三联,又从近景拉远为远景。
从第一联到第二联,再到第三联,几次远近景的变换,完全符合普通人视觉转换的习惯。
第三联由近到远,是因为近景触发了作者的某些联想:“既然我自己目前处于如此境地,好友们的处境又能怎样呢?”于是,作者再次望向远方,心思随之转向漳、汀、封、连四州的朋友。
千里之外,在崇山峻岭之中,在九曲回肠的长江大河之外,朋友们到底过得怎样呢?诗中以景带情,似乎视野内的所有景色,都带上了无限的愁思。
寄李儋元锡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Word版含答案
寄李儋元锡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Word版含答案课时跟踪检测(九) 寄李儋元锡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 .惊风乱飐.(zh ǎn) 圣明滁州峣关 B .薜.荔(b ì) 黯然衰朽贬谪 C .瘴.江(zh àn ɡ) 李儋荒僻水龙头 D .整饬.(ch ì) 芙蓉阻桡停滞2.下列各组诗句中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①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②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B .①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②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C .①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D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 .汉赋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上林赋》东汉辞赋家班固《两都赋》B .唐诗古体诗杜甫《兵车行》近体诗于谦《石灰吟》C .宋词豪放派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婉约派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D .元曲杂剧马致远《汉宫秋》散曲?套数睢景臣《高祖还乡》小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身多疾病思田里,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海天愁思正茫茫。
(3)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_。
(4)去年花里逢君别,________________。
(5)岭树重遮千里目,________________。
(6)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_阅读附答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请求回答问题。
(8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①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柳宗元曾踊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贬为柳州刺史。
而一同参加革新运动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而而分别贬至更荒远的漳州、汀州、封州、连州任刺史。
①惊风:暴风。
②飐:吹动。
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小题1:请概括颔联描述的景物特色,简析本联包含的深意。
(4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小题1:颔联写近景,诗人用了借景抒怀、意味(或比喻或比兴)等手法(1分)描绘了急风骤雨猛烈地奏乐着芙蓉、薜荔的景象。
(1分)芙蓉、薜荔,在此意味着人格的美妙与芳洁(1分)芙蓉与薜荔遭受风吹雨打,暗喻自己无辜被贬的政治遭受。
(1分)小题2:尾联写五人一同被贬谪于野蛮人栖身的边远之地,已够肉痛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没法送到。
(2分)抒发了诗人无辜获罪的怨愤之情,与友人音信不通的的无奈和惆怅及对好友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2分)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可结合注释翻译颔联,捉住景物意象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描绘景物。
如果有应用写作手法,一定要点明手法。
鉴赏诗歌包含深意一定要了解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意味意义。
如: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所以,“芙蓉、薜荔”从来被视为高洁之物。
小题2:试题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诗歌画面反映的状态或现象、诗歌的主题、诗人寄托的情感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思考并解决下面一系列问题:这首诗究竟写了甚么内容?作者为甚么要这样写?作者这样写究竟要表达甚么样的观点态度?诗歌的感情基调与宗旨是甚么?。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及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分类标签: 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解】: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飐: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韵译】: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评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
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
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
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这是首抒情诗。
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
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诗歌鉴赏】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漳州;汀:汀洲。
今属福建。
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
2、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3、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4、惊风:急风;狂风。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7、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8、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
9、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像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律诗。
此诗当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5)秋天在柳州所作。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
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
元和十年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由柳宗元所创作的,全诗用“赋中之比” 的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以“惊风”、“密雨” 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滚涌而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
“城上高楼”之“高” 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
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
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
“接大荒” 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武昌九曲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武昌九曲亭记》含答案围绕经典诵读会的主题,语文苏老师带领“诗文组”的同学们研读了几篇相关的古诗文,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补全他们的对话。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唐)韩愈(唐)柳宗元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共来百越③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①“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刘禹锡、陈谏等人同时被贬到荒凉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担任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②乱飐(zhǎn):吹动;薜荔: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③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文身:“文通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丙】武昌九曲亭记①(宋)苏辙子瞻②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③,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古诗全文如下: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前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的诗。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五人虽后又被召回,但由于种种原因,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全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注释】⑴柳州:今属广西。
漳:漳州;汀:汀洲。
今属福建。
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
⑵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⑶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⑷惊风:急风;狂风。
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乱飐(zhǎn):吹动。
⑸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⑹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⑺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⑻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⑼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翻译】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鉴赏】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柳宗元的七律诗词《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阅读
柳宗元的七律诗词《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阅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赏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被召回,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
这首诗是诗人刚到柳州的夏天所作,慨叹世路艰难,情感悲凉哀怨,表达了对朋友们的思念和祝福。
“城上高楼接大荒”,诗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到达柳州,就急着登高远眺,为的就是望一眼朋友们的所贬之处,算是对朋友们最深深的祝福。
“接大荒”的“接”字,表现出了城楼与大荒相交相接的情景,突出了柳州环境的荒凉和艰苦。
“海天愁思正茫茫”,诗人登上高楼,满眼青荒,目之所及,海天相接,瞬间胸中愁海无量。
“海天愁思正茫茫”句,感物起兴,“茫茫”二字,形容的不仅仅是柳州辽阔而荒凉的地理空间,更是自己内心无处安放的茫茫愁思,以及对好友们前途深深的担忧。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四句浓墨重笔,分别描写了近景和远景,是作者的亲眼所见,虚实结合,渲染了柳州环境的险恶和闭塞。
末两句“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照应了开头和题目,诗人和好友四人共同被发配到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百越之地,虽然近在咫尺,却又似远在天涯,书信难通,抒发了痛苦惆怅的心情,表现出对好友的款款深情,在诗人的笔下,又多了几分沉郁顿挫的效果。
全诗情景交融,凄楚动人,于丹评这首诗称“拥有强大的气魄,是柳宗元辽阔哀愁的体现”。
扩展阅读:柳宗元的人物介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在文章方面,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在诗歌方面,他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柳宗元出生于文化气息浓厚家庭,他的父亲柳镇信奉传统儒学,具备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品德;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及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滚涌而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
“城上高楼”之“高” 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
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
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
“接大荒” 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
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
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愁思” 如同“海天” 一样,茫茫不断。
这是由实而虚的写法。
三四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
任柳州刺史时。
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
团而遭贬。
②飐 (Zh?n):吹动。
③文身:身上刺的花纹。
古
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
(5分)
答:首联,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高楼与荒野相
接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
(2分)尾联,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音书滞一乡”,音讯不通,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难
免产生思念朋友之愁。
9、这首诗的颔联、颈联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二者写景角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6分)
答:都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双关”“借景抒情”等)。
颔联表面上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
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景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
自然贴切。
(3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
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
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
(答出一个方面并能准确分析说明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