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抗核抗体(ANA)谱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规实验室检查。
它是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抗核抗体来评估机体免疫系统是否存在异常反应。
这种抗体可以识别和攻击自身组织中的核成分,如染色质、DNA和RNA,从而引发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疾病。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下面将详细介绍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首先,抗核抗体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与抗核抗体的产生有关。
根据不同的抗核抗体的阳性与阴性结果,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型。
例如,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被认为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结果往往与SLE相关。
另外,抗Sm抗体(anti-Sm)是SLE的特异性抗体,而抗核糖体P抗体(anti-nRNP)则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相关。
通过抗核抗体谱检测,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抗体结果对疾病进行区分和诊断。
其次,抗核抗体谱检测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一些抗核抗体的阳性结果与疾病的活动性和程度相关。
例如,抗Sm抗体的阳性结果与SLE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抗dsDNA抗体的水平升高也与SLE的肾脏损害的存在和严重程度相关。
通过检测这些特定的抗核抗体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疾病的活动情况和预测疾病的进展。
另外,抗核抗体谱检测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一些研究发现,特定的抗核抗体的阳性结果可以预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
例如,抗Sm抗体的阳性结果与SLE的预后不良相关,而抗dsDNA抗体的阳性结果与SLE的肾脏损害的发生和预后有关。
抗核抗体谱检测可以提供关于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信息,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此外,抗核抗体谱检测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分子分型。
抗核抗体的阳性结果可用于确定不同的分子分型。
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摘要】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首先介绍了抗核抗体谱(IgG)检测的原理,然后分析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接着探讨了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和硬皮病(SSc)等疾病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总结,我们得出结论:抗核抗体谱(IgG)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确诊自身免疫性疾病。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该检测方法在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抗核抗体谱(IgG)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诊断、价值、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由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已经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常规检查手段。
深入研究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和价值,深入分析该检测方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以及硬皮病等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意义。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分析和比较,找出抗核抗体谱(IgG)检测与传统诊断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探讨其在辅助诊断和疾病监测中的潜在价值。
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诊断工具,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生活质量。
此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抗核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LLL
抗核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LLL抗核抗体(ANA)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人体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细胞核自身抗原的抗体的试验。
该检测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但也常用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和辅助诊断。
ANA检测是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的。
在该试验中,人体血清与细胞核自身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用荧光标记的二抗检测这些抗体的存在。
正常情况下,储存在细胞核内的抗原是隐蔽的,抗体不会结合。
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细胞核结构和组成发生了改变,使得抗原暴露在胞质中,即可触发产生ANA抗体。
ANA检测的结果以荧光染色的形式呈阳性或阴性。
阳性结果可以进一步进行亚型检测,包括抗dsDNA(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Sm(Smith)抗体、抗Ro/La抗体等。
这些亚型的检测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患者是否患有其中一种具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于SLE患者,ANA检测的阳性率可以高达95%以上。
但需要指出的是,ANA检测并不能单独用于SLE的诊断,因为这种抗体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一部分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
因此,ANA检测通常作为其他临床病征和实验室检查的辅助诊断指标。
除SLE外,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检测到ANA抗体。
例如,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在临床上也存在ANA阳性的情况。
通过进一步检测抗体亚型,可有助于明确患者患病的特定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ANA检测的结果常常与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来进行诊断。
这些综合信息有助于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抗核抗体(ANA)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NA抗体,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NA检测的结果仅仅是一个辅助指标,最终诊断应综合考虑病史、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抗核抗体谱检测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对自身细胞核成分的免疫反应。
该检测可检测多种抗核抗体,包括ANA(抗核抗体)、dsDNA(双链DNA抗体)、Sm(Sm抗体)、SSA/Ro(Sjögren综合征A/Ro抗体)和SSB/La(Sjögren综合征B/La抗体)等,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早期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疾病,如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病、干燥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且病情发展较缓慢,常常导致延误诊断。
抗核抗体谱检测可以早期发现上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抗体异常,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2. 疾病评估和监测:抗核抗体谱检测可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例如,在红斑狼疮患者中,高滴度的ANA和dsDNA抗体与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相关。
通过定期检测抗核抗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疾病进展。
3.辅助诊断其他疾病:除了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谱检测还可用于辅助诊断和鉴别其他疾病,如结缔组织病、肝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
抗核抗体谱检测可以发现这些疾病患者中存在的抗核抗体异常,有助于快速确定疾病类型和定制相应的治疗方案。
4. 产前筛查:抗核抗体谱检测可用于孕妇产前筛查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和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风险。
抗SSA/Ro和抗SSB/La抗体阳性的孕妇生下的胎儿可能会出现心脏传导阻滞,而抗dsDNA抗体阳性的孕妇可能会生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婴儿。
早期发现并跟踪这些孕妇的抗核抗体谱异常,有助于预防并管理这些婴儿的疾病。
总之,抗核抗体谱检测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提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疾病评估和监测,辅助诊断其他疾病,以及进行产前筛查等。
对于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未来抗核抗体谱检测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抗核抗体谱ANA意义
抗核抗体谱ANA意义抗核抗体(ANA,Anti-nuclear antibodies)是一类自身抗体,可以针对人体细胞核内的多种蛋白质和核酸进行特异性结合。
ANA可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方法检测出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标志物之一、抗核抗体谱ANA是指对抗核抗体组分进行分析,检测不同种类的抗核抗体,从而了解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抗核抗体谱ANA的检测结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型抗体(特异性抗体),另一类是非核型抗体(非特异性抗体)。
核型抗体主要是针对特定的核抗原结构如双链DNA(dsDNA)、单链DNA(ssDNA)、核心蛋白(Histones)等,其特异性非常高。
而非核型抗体则是指那些针对核抗原之外的细胞内抗原产生的抗体,如抗核糖核蛋白(nRNP)、抗Sm抗体等。
抗核抗体谱ANA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导致的一类疾病。
抗核抗体的阳性结果提醒医生在疾病诊断中要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
抗核抗体谱ANA的阳性结果是一种非特异性标志,意味着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异常激活或炎症反应。
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测结果来综合判断。
抗核抗体与一些特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dsDNA抗体的关联性较高,系统性硬化症(SSc)与抗Scl-70抗体的关联性较高等。
但也必须考虑到抗核抗体阳性结果也可以出现在非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一些感染性疾病中。
抗核抗体谱ANA的检测结果还可以提供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辅助治疗方案制定的参考。
一般来说,抗核抗体阳性的滴度越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越高。
抗核抗体谱ANA检测还可以帮助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活动性的监测。
例如,SLE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时,抗核抗体滴度会明显下降,疾病活动性较低时,抗核抗体滴度也较低。
抗核抗体谱检测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临床意义抗核抗体(ANA),是包含多种不同临床意义的一系列自身抗体,靶向的抗原包括:DNA、可提取核抗原(ENA)、RNA、核糖核蛋白(RNP)。
主要分为以下:抗DNA抗体(如抗ss-DNA抗体、抗ds-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AHA):抗H1、抗H2A、抗H2B、H3、抗H4抗体等(药物性狼疮的阳性率达95%以上,常见的药物有肼苯达嗪、异烟肼及氯丙嗪)。
抗非组蛋白抗体:ENA抗体谱(抗Sm抗体、抗RNP 抗体、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抗Mi-2抗体、抗Ku抗体、抗Scl-70抗体、抗Jo-1抗体)。
抗核仁抗体:抗PM-Scl抗体、抗Th/To抗体、抗U3-RNP、抗4-6-S-RNA抗体等。
抗其它细胞成分抗体(PCNA)。
何时检测ANA:高验前概率的患者:存在SLE(如光敏性、胸膜炎)、SSc(雷诺现象、皮肤改变)或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disease, SjD,难以解释的眼干口干)的临床证据时,根据ANA结果很容易诊断。
如果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结果提示有较大或很大概率为以下一种或多种诊断,适合检测ANA:ü关节出现持续性炎症,伴有骨骼及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
早晨起床时关节感觉僵硬,在活动后减轻,称为“晨僵”。
ü肌肉疼痛、红肿、无力,甚至萎缩,做精细动作困难。
ü皮肤出现明显红斑、皮疹,光照后情况加重。
皮肤出现硬化,触觉异常,对温度的感觉出现异常,黏膜处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溃疡。
ü全身多器官损伤,出现乏力、发热、虚弱、贫血、血细胞减少、蛋白尿等症状。
如果不加选择地检测ANA,大多数阳性结果可能反映假阳性,还可能干扰医生的正确诊断。
假阳性情况:肺疾病:如特发性肺纤维化、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感染:如寄生虫、结核杆菌感染等;肝病:如活动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骨髓瘤等;其他系统疾病:如器官移植后、终末期肾病、I型糖尿病等。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应答,导致组织破坏和功能障碍。
目前全球范围内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社会公共卫生产生了重大威胁。
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变得尤为重要。
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本文将讨论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以免疫系统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导致不同程度的组织炎症和损伤。
而抗核抗体谱(IgG)则是一类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抗体,它们对细胞核内的不同成分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体内,抗核抗体谱(IgG)的含量往往明显升高,同时也出现了特异性的抗核抗体。
1. 早期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而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可以在疾病早期发现患者体内的抗核抗体的升高现象,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显著的意义。
通过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体内抗核抗体的升高情况,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2. 疾病类型鉴别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了多种类型和亚型的疾病,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鉴别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患者体内抗核抗体谱(IgG)的成分和含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抗核抗体谱(IgG)检测,可以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初步的类型鉴别,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3. 评估疾病活动性抗核抗体谱(IgG)检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初步类型鉴别,但是并不能代替其他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确诊需要综合考虑多种临床资料。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体内抗核抗体的方法,抗核抗体是一类免疫球蛋白,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生异常产生。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抗核抗体谱检测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常
常有异常产生的抗核抗体。
通过抗核抗体谱检测,可以协助医生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2. 疾病活动性的评估:抗核抗体谱检测的结果可以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性。
某些抗核抗体的水平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如果抗核抗体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疾病活动度增加,提示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3. 预测疾病进展和预后:抗核抗体谱检测结果可以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某些特定的抗核抗体与特定的疾病类型或预后有关。
例如,抗dsDNA抗体与SLE的肾脏损伤相关,抗
Ro/SSA抗体与婴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相关。
通过抗核抗体
谱检测,可以对患者的疾病进展和预后进行更好的预测。
总的来说,抗核抗体谱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疾病活动性的评估以及预测疾病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但需要强调的是,抗核抗体谱检测结果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1.抗核RNP抗体抗核RNP(nuclear R N P ,nR NP)抗体是诊断MCTD 的重要血清学依据,列入MCTD的诊断标准。
因其抗原为含有U 1RNA的核蛋白复合物,故而称为U1RNP。
其在MCTD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可高达95 %。
无论在疾病的活动期或是缓解期,高滴度的抗RNP抗体均可持续存在。
抗nRNP抗体无疾病特异性,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阳性检出率如下:SLE 30%~40%,SS 20%,进行性系统性硬化(PSS)10%~15%,皮肌炎(PM)/多发性肌炎(DM)10%,偶尔也可见于R A和药物诱发的狼疮,不过滴度均较MCTD 患者低。
由于Sm和RNP是同一分子复合物(RNA-蛋白质颗粒)中的不同抗原位点,两种抗原具有相关性,故抗Sm抗体阳性常伴有抗RNP抗体阳性,单一的抗Sm抗体或抗RNP抗体阳性较少见。
2.抗Sm抗体抗Sm 抗体仅发现于SLE患者中,是SLE的血清标志抗体,已列入SLE的诊断标准。
约30%~40%的SLE患者抗Sm抗体阳性,此抗体阴性不能排除SLE的诊断。
相对抗dsDNA抗体而言,抗Sm 抗体水平不与SLE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亦不与SLE的任何临床表现相关,治疗后的SLE 患者也可存在抗Sm抗体阳性。
抗Sm抗体的检测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治疗后的回顾性诊断具有很大帮助。
3.抗SSA/Ro 抗体抗SSA/Ro抗体是SS患者最常见的自身抗体。
其阳性检出率分别是70%~80%,部分SLE 患者也有抗SSA/Ro抗体检出,其阳性率分别为35%,约60%的亚急性红斑狼疮(SCLE)患者,补体缺陷的SLE患者和新生儿狼疮患者可出现抗SSA/Ro抗体阳性。
抗SSA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出现典型的SLE皮损和不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
另外,单独出现抗SSA/Ro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其肾炎或血管炎的发生率较高。
因抗SSA/Ro抗体与SSA/Ro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更易沉积于肾脏和血管壁,造成肾脏损伤及血管炎。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
主要睹于本收性胆汁性肝软化.抗AMA-M2量值的下矮对于徐病的预后意思精确,也是本收性胆汁性肝软化战肝中胆讲阻塞性肝软化的鉴别诊疗依据.
抗Ku抗体(Ku)
抗Ku抗体可睹于1-7%的肌炎患者.许多自己免疫徐病创造有Ku抗体,包罗多收性肌炎、狼疮及硬皮病.抗Ku抗体检测阳性不妨提示有死长肌炎的下度伤害.
抗组蛋黑抗体
抗组蛋黑抗体主要睹于药物诱导的黑斑狼疮(95%).其余,还睹于30-70%的非药物诱导的黑斑狼疮以及15-50%的类风干闭节炎患者.
抗Sm抗体
抗Sm抗体对于系统性黑斑狼疮有下度特同性98%,取dsDNA一般为SLE的诊疗尺度,但是敏感性较矮,仅5-30%.
抗删殖细胞核抗本抗体(PCNA)
nRNP取Sm抗本之间有稀且通联,纵然它们具备各自的抗本决断簇,但是其免疫反应多相伴伴.约40%SLE病人可检出抗nRNP抗体.
本收性胆汁性肝软化
抗线粒体抗体M2型(AMA-M2)
主要睹于本收性胆汁性肝软化阳性率为95%.
抗AMA-M2量值的下矮对于徐病的预后意思精确,也是本收性胆汁性肝软化战肝中胆讲阻塞性肝软化的鉴别诊疗依据.
系统性软化
抗着丝面B抗体(CE症具备很下的特同性战敏感性,阳性率为80-95%.
抗ScL-70抗体(ScL-70)
特同性的出现于举止性系统性软化症(弥集型)患者中,效价没有随徐病活动性改变动摇.
混同性结缔构造病(MCTD)
抗nRNP抗体(U1-snRNP)
黑
斑
狼
疮
(SLE)
抗单链DNA抗体IgG抗体
抗dsDNA抗体对于诊疗SLE有较下的特同性,为SLE的要害诊疗指标之一.取SLE的活动性相闭,约有40%-75%的SLE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1)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抗细胞内抗原的抗体包括:1、抗细胞核成分的抗体(抗核抗体)。
2、抗细胞浆内成分的抗体(抗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核糖体抗体等)。
3、抗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
抗细胞外抗原的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抗核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
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一)抗DNA抗体,(二)抗组蛋白抗体,(三)抗非组蛋白抗体,(四)抗核仁抗体等。
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
因此ANA在广义上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抗核抗体谱。
ANA 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LgD及LgE中。
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杭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这种染色型常与抗组蛋白和抗DNA抗体有关;(2)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常呈这种染色型;(3)周边型:荧光染色围绕在核膜周围,它与抗DNA抗体有关;(4)核仁型:仅有核仁染色,具有抗4-6sRNA抗体呈现这种染色型;(5)着丝点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株(喉癌细胞)在核分裂相期时,可见到荧光染色的着丝点排列成特殊图型,而在鼠肝做底物中看不到此类图型,而被遗漏。
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肝炎(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
抗核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ANA)谱是一种检测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活动的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存在的抗核抗体种类和滴度,可以辅助诊断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上,抗核抗体谱的检测对早期发现和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抗核抗体谱在临床上的一些重要意义:
1. 自身免疫疾病诊断:抗核抗体的阳性结果可提示存在自身免疫异常。
不同的抗核抗体种类可以与不同的自身免疫疾病相关联,例如,在SLE患者中,抗核抗体谱中的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和抗核糖蛋白抗体(anti-Smith antibody)阳性率较高。
2. 疾病活动性评估:在已确诊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中,抗核抗体滴度的变化可以用于评估疾病的活动程度和预后。
较高的抗核抗体滴度通常与疾病的活动性、病情加重相关。
3. 早期发现和筛查:抗核抗体谱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诊断自身免疫疾病,尤其是SLE。
因为SLE的症状和体征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而且常常缺乏特异性,检测抗核抗体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4. 分类和亚型鉴定:抗核抗体谱的检测可以帮助细分不同的自身免
疫疾病,进一步确定疾病的亚型和临床特征。
这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抗核抗体谱的阳性结果并不一定表示存在自身免疫疾病,也可能与其他因素(如感染、药物应用等)相关。
因此,在临床上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十分重要的,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抗核抗体谱的检测结果应综合临床情况进行解读和判断。
最终的诊断仍应基于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
抗核抗体谱指标临床检测意义 (1)
12
组蛋白
抗Histones抗体
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DLE)
95-10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对狼疮性肾炎(LN)有诊断和检测意义
50%
类风湿关节炎(RA)
15-50%
13
PM-Scl
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抗体
SSc(包括重叠综合症)
PM-Scl抗体的阳性率虽然不高,但是几乎所有抗PM-Scl抗体阳性者患PM-Scl、SSc或重叠综合征,提示PM-Scl抗体诊断价值不高,但有很高的疾病相关性。一般情况下,PM-Scl抗体一旦出现,将持续阳性,效价不随病情波动。PM-Scl抗体通常单独出现,极少伴dsDNA及其他可溶性核抗原抗体。
10-15%
新生儿红斑狼疮
从母体传给胎儿
75%
5
Scl-70
抗DNA拓扑异构酶-1抗体
皮肤弥漫型多发性硬化症(PSS)
血清特异性抗体
系统性硬化症(SSc)
血清特异性抗体
25-75%
-弥漫型SSc
40-65%
-局限型SSc
5-15%
6
Jo-1
抗组胺酰tRNA合成酶抗体
肌炎(多肌炎/皮肌炎)
血清标志性抗体。对肌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95%),抗体的效价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
25-35%
7
rRNP
抗核糖体核糖核蛋白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血清标志性抗体
10%-40%
8
Ro52
抗Ro52抗体
干燥综合征(SS)
单独出现抗Ro52抗体多见于干燥综合征中
70-9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欧蒙抗核抗体谱(ana谱3)临床意义[解析]
【项目名称】抗核抗体谱(ANA)『项目包含』nRNP/Sm、Sm、SS-A、Ro-52、SS-B、Scl-70、PM-Scl、Jo-1、CENP B、PCNA、dsDNA、核小体、组蛋白、核糖体P蛋白、AMA M2,共15项。
『检测方法』欧蒙印迹法『检测样本』人血清或(经EDTA、肝素或柠檬酸盐抗凝的)血浆。
『临床意义』抗nRNP抗体:高滴度的抗U1-n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夏普综合征)的标志,阳性率为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在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也可检出抗U1-nRNP抗体,但几乎总伴有Sm抗体。
抗Sm抗体: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与抗dsDNA抗体一起,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
抗SS-A抗体:与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此处,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抗SS-A抗体阳性。
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抗Ro-52抗体:与其它抗体(如:SS-A)同时出现时则高度提示(SS-A)的相关疾病。
抗SS-B抗体: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9。
在干燥综合征中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
抗Scl-70抗体: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和疾病活动性而异(Scl=硬化症),在局限型硬化症患者中未检出该抗体。
抗Jo-1抗体:见于多肌炎、阳性率为25-30%。
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抗着丝点抗体(CENP B):与局限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CREST综合征:钙质沉着、Raynaud病、食管功能障碍、指硬皮病、远端血管扩张)有关,阳性率为70-90%。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高滴度的抗U1-n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夏普综合征)的标志,阳性率为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在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也可检出抗U1-nRNP抗体,但几乎总伴有抗Sm抗体。
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与抗dsDNA抗体一起,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
抗SS-A抗体与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此外,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可出现抗SS-A抗体。
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抗SS-B抗体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9:1。
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
抗Scl-70抗体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和疾病活动性而异(Scl=硬化症)。
在局限型硬化症中不出现。
1977年,Wolfe及其同事首先在多肌炎病人中描述了抗PM-Scl抗体,并把该抗体叫做抗PM抗体。
在1984年,Reichlin与其同事经过研究,发现了抗PM-1抗体的更准确的特征和命名(抗PM-Scl抗体)。
在50-70%的所谓的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可检出这些抗体,在这些患者中可合并出现多肌炎(PM)、皮肌炎(DM)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Scl)。
抗PM-Scl抗体在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中的阳性率为3%,在多肌炎和皮肌炎中的阳性率为8%。
抗Jo-1抗体见于多肌炎,阳性率为25-35%。
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抗着丝点抗体与局限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CREST综合征:钙质沉着、Raynaud’s病、食管功能障碍、指硬皮病、远端血管扩张)有关,阳性率为70-90%。
抗核抗体谱的临床意义ppt课件
临床意义 抗dsDNA抗体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为SLE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与SLE的活动性相关,约有40%-75%的SLE患者抗dsDNA抗体阳 性。
抗核小体抗体为SLE的高度特异性的标志性抗体。对SLE的敏感性为58-71%,特异性为97-99%,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多见于活动性狼 疮特别是狼疮肾炎中。
.
皮肌炎向阳性皮疹
.
0 12(30)
0 0
0
0
0
A I H(34)
18(53) 0 0
15(44.1) 8(23.5)
0
0 0
0
0 0 0 14(41.2)
0
0
S S(21)
19(90.4) 0 0
16(76) 14(66.6)
0
0 0
0
0 0 0 0
0
0
P S S(10)
8(80) 0 0 0 0
7(70)
5(50) 0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为SLE的高特异性指标,阳性率在10-40%。SLE患者伴有狼疮性脑病时,此抗体阳性率可达56-90%。SLE患者出现 核糖体P蛋白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或肾脏受累有关。在抗核抗体阴性的SLE患者,抗核糖体抗体阳性有重要诊断价值。
是干燥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新生儿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前者主要偏向于SLE,后者主要见于干燥综 合征 抗SS-B抗体几乎出现于女性患者(29:1)中,见于干燥综合征(40-95%)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
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有高度特异性(>95%),在合并肺间质病变的患者中其阳性率可达60%。效价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有效定 量检测是肌炎诊断和疗效观察,早期诊断伴发肺纤维化的指标。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诊断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诊断意义ISSN1007—8738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ChinJCellMolImmuno1)201127(论着?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诊断意义1017文章编号:1007—8738(2011)09—1017一O2何蕊,徐兰峰,宋秀军,陈舒,江其生(第二炮兵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北京100088;锦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锦州121000)[摘要]目的:分析抗核抗体线性免疫印迹分析法(ANA—LIA)和抗核抗体问接免疫荧光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的诊断价值.方法:ANA—uA使用德国IMTEC公司IMTEC—HumanGmbH抗核抗体谱试剂检测;抗核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300例,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谱263例,ANA荧光法与ANA—uA免疫印迹法检测阳性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30例同时进行ANA,ANA.LIA检测,结果一致率73.3%;ANA—LIA漏检率20%,错检率6.7%.结论: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缺乏特异性,而抗核抗体谱免疫印迹法具有高特异性,但存在着较高的漏检率,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检测效果更好.[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识码]B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是对细胞核抗原具有不同特异性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一般分为可提取核抗原(extractablenuclearantigen,ENA)抗体和不可提取性抗原抗体和胞质抗原抗体.ANA和ENA抗体的检测,对胶原病,尤其是SLE,与SLE密切相关的混合结缔组织病,及其他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核抗体检测方法为间接免疫荧光法,其灵敏度很高.但同时存在着抗原成分复杂,无法作为自身免疫疾病的标志性抗体,其临床诊断存在一定难度j.本实验应用线性免疫印迹分析法(ANAlinearimmunoblot assay,ANA-LIA),将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特异性抗体dsDNA抗体,核小体抗体,StuD1抗体,核糖体P蛋白抗体组蛋白抗体,U1snRNP抗体,SSA/60KD抗体,SSA/52KD抗体,SSB抗体,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Jo-1抗体印迹于硝化纤维素膜上,一定浓度的血清与其孵育,使其特异性抗体被硝化纤维素膜捕获并经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抗人IgG收稿日期:2010—12—20;接受日期:2011—01一l8作者简介:何蕊(1979一),女,北京人,主管技师,硕士Tel*************;E—mail:*******************徐兰峰(1973一),男,辽宁锦州人,主管技师,硕士Tel*************;E—mail:*******************同为第1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二抗染色,从而达到检测目的.同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做以比较.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采集2009—01/2010—12来院初诊263例患者,对其进行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12项抗核抗体:dsDNA抗体,核小体抗体,SmD1抗体,核糖体P蛋白抗体组蛋白抗体,U1snRNP抗体,SSA/60KD抗体,SSA/52KD抗体,SSB抗体,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Jo一1抗体的检测.同时以该期间来院就诊的300例患者进行抗核抗体荧光法检测,其中30例同时进行上述两种检验方法检验.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采血,4℃2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直接检测.1.2方法1.2.1抗核抗体谱免疫印迹法检测使用德国IMTEC公司IMTEC—HumanGmbH抗核抗体谱试剂盒,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经过3步反应:膜条与稀释的病人血清共同孵育45min,样本中的特异性抗体与膜条上的抗原结合.孵育完成后用洗液3次洗涤,每次洗涤10min除去未结合的蛋白;在膜条上加入稀释100倍的辣根过氧化酶标记抗人IgG二抗检测此结合抗体进行第2次孵育45rain,之后洗涤3次除去未结合蛋白;加入无色TMB底物染色,经蒸馏水充分冲洗终止反应,待膜干燥后,将实验结果与试剂盒提供的uA特异判读卡比较,判定结果.1.2.2抗核抗体荧光法检测使用日本博尔迈公司荧光检测试剂盒,经2步反应:稀释的病人血清与载玻片上Hep.2细胞共同孵育30min,洗液洗涤10min,洗涤3次去除未结合血清抗体;加入FITC标记的抗人IgG共同孵育30rain,洗液洗涤10min,洗涤3次,荧光显微镜镜下观察.2结果2.1ANA荧光法与ANA.LIA检测结果ANA荧光法与ANA—uA分别检测300例与263例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表1,图1),两种方法检出的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1ANA荧光法与ANA—L【A法检测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结果2.230例同时进行ANA,ANA?LIA检测结果的比较30例中结果一致的22例中,10例为全阳性,12例为全阴性,一致率73.3%;结果不一致的8例中,ANA荧光法检测为阳性,ANA—uA检测阴性的6例,漏检率20%,ANA荧光法检lO18ISSN1007—8738测为阴性,ANA—uA检测阳性2例,错检率6.7%(表2).一惜10ⅡANA荧光法ANA—LiA免疫印迹法图1ANA荧光法与ANA.uA法检测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结果比较表2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结果3讨论抗核抗体为细胞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总称,包括核酸和核蛋白抗体.其靶抗原分布在细胞核,细胞质,细胞骨架及细胞分裂周期.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存在着缺乏特异性的弊端,只能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过筛性检验.抗核抗体谱中的12项抗体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具有诊断意义:抗dsDNA抗体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较高特异性,尤其针对活动期SLE患者中低度较高,该抗体可以作为SLE的活动性和治疗效ChinJCellMolImmuno1)2011.27(9果检测指标;抗SM抗体主要在SLE中出现,对于经治疗后回顾性诊断的患者有帮助;抗nRNP抗体有助于鉴别结缔组织和非结缔组织病.抗SSA和SSB抗体多见于干燥综合征患者,抗SSA抗体敏感性较强,抗SSB抗体特异性较高,二者联合检测提高了ss的诊断率;抗Scl-70抗体多见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患者,而局限型硬化症不出现;抗Jo一1抗体见于多肌炎,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J.但同时抗核抗体谱免疫印迹法也存在着较高的漏检率,其原因分析为,该谱只含有与常见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12项抗核抗体,而并不代表全部抗核抗体.此外,该免疫印迹法也存在一定的错检率,这有可能与血清处理不当,产生非特异性吸附.目前该方法已做适当调整,在血清免疫吸附前,使用脱脂奶以去除非特异性吸附,从而避免错检.参考文献:[1]刘凤,蒋火刚,金桂荣.抗核抗体谱的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与临床,2010,7(7):622—623.[2]龚岚.抗ENA抗体与抗核抗体的相关性[J].职业与健康,2010,26(3):356—367.[3]姜烈君,罗焰芳.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11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核抗体谱结果分析[J].内科,2008,3(4):546—547.[4]车文英,谭延国,韦希明.312例抗核抗体与抗细胞核细胞浆抗体谱检测结果的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8):1031—1033.[5]邹敏,李珉珉,黄尚宝,等.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抗核抗体与IL-2l的检测[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26(5):471—472◆●◆●◆◆¨●◆1◆◆4P"ll"4P◆●●1川◆1◆◆n川◆1◆ll●14t,,◆1●1,◆1,◆,,◆,11,◆◆11,●◆●◆41-¨¨●(上接1016页)[5]李世荣,薛海斌,薛峰,等.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8,48(44):63—64.[6]刘淑真,任海朋,殷晓燕,等.流式细胞仪检测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临床意义[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0,32(5):386—388.[7]华琪.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肺癌根治术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25(11):1038—1039.[8]邹静,刘斌,陈雪华,等.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26(11):1016—1020.[9]薛江楠,王春艳,张晓姝,等.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抑制性受体LAIR.1表达升高[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24(4):373—377.。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其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迄今已有二十余种抗核内不同成分的抗核抗体被相继发现。
ANA-17S免疫印迹法,一份标本一次实验可筛查17种抗体,可以对多种疾病进行提示。
疾病项目名称临床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双链DNA抗体IgG抗体抗dsDNA抗体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为SLE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与SLE的活动性相关,约有40%-75%的SLE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
抗核小体抗体抗核小体抗体为SLE的高度特异性的标志性抗体。
对SLE的敏感性为58-71%,特异性为97-99%,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多见于活动性狼疮特别是狼疮肾炎中。
抗组蛋白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主要见于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95%)。
另外,还见于30-70%的非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以及15-5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抗Sm抗体抗Sm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高度特异性98%,与dsDNA一样为SLE的诊断标准,但敏感性较低,仅5-30%。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CNA)是SLE的特异性抗体,可作为SLE的标记性抗体,但其阳性率仅为1-5%。
抗核糖体P蛋白(P0)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为SLE的高特异性指标,阳性率在10-40%。
SLE患者伴有狼疮性脑病时,此抗体阳性率可达56-90%。
SLE患者出现核糖体P蛋白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或肾脏受累有关。
在抗核抗体阴性的SLE患者,抗核糖体抗体阳性有重要诊断价值。
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抗SS-A/Ro60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新生儿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
前者主要偏向于SLE,后者主要见于干燥综合征抗SS-A/Ro52抗体抗SS-B/La抗体抗SS-B抗体几乎出现于女性患者(29:1)中,见于干燥综合征(40-95%)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
系统性硬化抗着丝点B抗体(CENP-B)抗着丝点抗体对局限性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阳性率为80-9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
抗着丝点B抗体(CENP-B
抗着丝点抗体对局限性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 性,阳性率为80-95%。
抗ScL-70抗体(ScL-70)
特异性的出现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效价不随疾病 活动性改变波动。
混合性结 缔组织病
(MCTD
抗nRNP抗体(U1-snRNF)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抗体的总称,其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迄今已有二十余种抗核内不同成分的抗 核抗体被相继发现。ANA-17S免疫印迹法,一份标本一次实验可筛查17种抗体, 可以对多种疾病进行提示。
疾病
项目名称
临床意义
系 统 性 红 斑 狼 疮
(SLE)
抗双链DNA抗体IgG抗体
抗dsDNA抗体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为SLE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与SLE的活动性相关,约有40%-75%勺SLE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
抗核小体抗体
抗核小体抗体为SLE的高度特异性的标志性抗体。对SLE的敏感性为
58-71%,特异性为97-99%,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多见于活动性狼疮特 别是狼疮肾炎中。
nRNP与Sm抗原之间有密且联系,尽管它们具有各自的抗原决定簇,但 其免疫反应多相伴随。约40%SLEW人可检出抗n RNP抗体。
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 化
抗线粒体抗体M2型
(AMA-M2)
主要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阳性率为95%
抗AMA-M2量值的高低对疾病的预后意义明确,也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和肝外胆道阻塞性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依据。
抗核糖体P蛋白(P0)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为SLE的高特异性指标,阳性率在10-40%。SLE患
者伴有狼疮性脑病时,此抗体阳性率可达56-90%。SLE患者出现核糖体
P蛋白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或肾脏受累有关。在抗核抗体阴性的
SLE患者,抗核糖体抗体阳性有重要诊断价值。
干燥综合 征/系统性 红斑狼疮
为2%-5%
抗Mi抗体(Mi-2)
主要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抗AMA-M2量值的高低对疾病的预后意义 明确,也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外胆道阻塞性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依 据。
抗Ku抗体(Ku)
抗Ku抗体可见于1-7%的肌炎患者。许多自身免疫疾病发现有Ku抗体,
包括多发性肌炎、狼疮及硬皮病。抗Ku抗体检测阳性可以提示有发展肌 炎的高度危险。
抗组蛋白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主要见于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95%。另外,还见于30-70%
的非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以及15-5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抗Sm抗体
抗Sm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高度特异性98%与dsDNA—样为SLE的
诊断标准,但敏感性较低,仅5-30%。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
(PCNA
是SLE的特异性抗体,可作为SLE的标记性抗体,但其阳性率仅为1-5%。
多发性肌 炎、皮肌炎
抗J0-1抗体(Jo-1)
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有高度特异性(>95%,在合并肺间质病变的患
者中其阳性率可达60%
效价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有效定量检测是肌炎诊断和疗效观察,早期
诊断伴发肺纤维化的指标。
抗PM-Scl抗体
常见于多肌炎与硬化症的重叠症状中,在重叠症状中的阳性率为50%
也可以仅出现于多肌炎患者中,阳性率为8%,弥散性硬化症中的阳性率
抗SS-A/RO60抗体
是干燥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新生儿红斑狼 疮等结缔组织病。前者主要偏向于SLE,后者主要见于干燥综合征
抗SS-A/RO52抗体
抗SS-B/La抗体
抗SS-B抗体几乎出现于女性患者(29:1)中,见于干燥综合征(40-95%) 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