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名作赏析讲义 (2015.0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鲁迅小说精读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881-1936)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鲁迅的思想丰富而深刻将影响中国的几个世纪。

生平:

1898年南京求学

1902年留学日本

1906年弃医从文,在东京开展文学活动

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佥事

191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

1926年任厦门大学教授

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

1927年9月离开广州,定居上海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

整体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呐喊》

“呐喊”的含义:1.启蒙呼喊;2.呐喊助威

鲁迅的人生观:入世、有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通常解释有三种方面,这是一种挑战、这是一种精神和这是一种使命。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彷徨》

“彷徨”的含义:《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jǐ]独彷徨。

•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

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一、主题深刻

(一)揭示封建社会“吃人”本质

《狂人日记》、《药》革命者被封建势力镇压、吞噬;《祝福》封建礼教吃人;《孔乙己》封建科举制度吃人

《狂人日记》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思考:如何理解狂人形象?

•“战士说”:狂人是假狂,他实质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

•“狂人说”:狂人是真狂,他原为战士,被迫害得发了狂;

•“寄寓说”:狂人是普通的狂人,小说之所以有战斗性,是其中寄寓了作者思想的缘故;

•“象征说”:狂人是一个既病狂又清醒、既具现实性又具象征性的人物形象。

《狂人日记》内容及形式

•《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题材: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的

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视角:关注“精神的病苦”。

3.情节模式:

(1)“看/被看”

(2)“离去——归来——再离去”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

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2.日记体的形式与现代白话文语言。

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狂人日记》写实与象征手法

•写实与象征相结合

写实:描写的东西是现实社会有或可能有的。作品在写狂人的一切细节,无不切合“迫害狂”患者的症状。全篇以“狂人”的病情发展为线索,以他流动着的意识内容为描绘对象,逐层深入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象征:超越了现实本身。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写,从而使这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

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

(二)改造国民性

✧《阿Q正传》塑造了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

象。鲁迅写作《阿Q正传》就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阿Q正传》

思考题

1.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主要思想性格特征)

2.精神胜利法形成原因及危害

•阿Q形象

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经济上:贫穷、一无所有

政治上:受剥削、受压迫

思想上:愚昧、麻木、不觉悟

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逃避现实;炫耀过去;讳疾忌医,自我麻醉;自我安慰,自轻自贱;欺软怕硬欺凌弱小。

•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

1.懦弱受了欺压,不敢真刀真枪地反抗;

2.恼恨虽然不敢反抗,但必须要用某种方法加以排遣;

3.自欺因为不敢向外界报复,就只有对现实闭上眼睛,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

4.健忘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心境就不能恢复平和。

•贯穿阿Q精神胜利法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阿Q把恼恨改变成为自我欺骗的动力,泯灭了反抗的可能。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

•从外因看,精神胜利法是在晚清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腐朽阶级不愿清醒地正视现实,发奋图强,而是企图以欺骗手段维系其内部关系,保持其封建统治。于是,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弥漫于统治阶级中,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受统治阶级支配。•从根本上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造成的。

•精神胜利法的危害

•鲁迅要借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鲁迅的的创作意图是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

•阿Q的精神状态具有代表性,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是永远摆脱不了奴隶地位的精神枷锁。思考:1.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2.《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

✧阿Q的典型性

阿Q的三个特征: 贫→无产者

愚→思想落后

弱→受到封建意识的毒害和人群的欺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