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主题新探.doc
《孔乙己》观后感教案:引导学生全方位认识文本主题
《孔乙己》观后感教案《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只有439个字。
虽然字数不多,但是这篇小说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引导学生全方位认识《孔乙己》的主题。
一、了解《孔乙己》的背景我们来了解一下《孔乙己》的背景。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1922年4月上海《晨报》上的。
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风气混乱,人民生活贫困。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还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南京工业学校的“北大荒班”和“寒假班”,以及北京学生的“五四运动”。
他们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挑战了当时的社会秩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二、分析小说的情节《孔乙己》的小说情节十分简单:一个酒店里的一群人,包括老板、店员、客人、桥牌社的牌友,都欺负孔乙己这个酒肆歌手。
孔乙己在唱歌时候颤颤巍巍,歌声也很难听,但这并不妨碍他做一个好人,孔乙己不仅善良,而且智慧过人。
在落水的孩子救起来之后,他默不作声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故事十分简短,但它所述的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在人生路上的心路历程。
三、理解小说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的主题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人性的真善美。
在这个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在社会上默默无闻的人物,他没有崇高的地位,也没有丰富的财富,但是他散发着人性的善良和纯真。
事实上,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就像街头卖报的小学生、农民工、环卫工人、乞丐等等,他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虽然他们平凡无奇,但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都非常的努力。
四、体会小说的艺术形式除了了解情节和主题,我们同样需要体会小说的艺术形式。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运用了一个童话故事的风格,即描写孔乙己的外型、特点和意愿,而忽略了环境、文化和人际关系。
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故事更有力量,更具有感染力。
《孔乙己》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是它所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很贴近,让读者阅读过后对于人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我们学生,更需要了解这个故事所表述的内涵,努力去做一个真正的有用之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多元解读《孔乙己》
鲁迅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 ,他给我 年 , 这充分地说 明了它在 当时存在有其必然性 、 合理 们 留下许多不朽的文学名篇 , 《 孔乙己》就是其 中的 性 。 科举制度从隋朝兴起, 发展到了唐代 日渐完善 , 到 篇, 现已入选现行初 中语文多个版本教材 : 苏教 版 明清时期 , 它 的缺点 日益显现出来 。 我们去反思其落 八年级 ( 下) 第 四单元第 一课 ; 人教版九 年级( 下) 第 后和灭亡 的根源 , 它当时的确 给名落孙 山的知识分子 二单元第一课 ; 语文版九年级 ( 上) 第二单元第 一课 。 脑海中注入一潭“ 祸水” , 成为他们心灵的祸根。因此 , 可见 , 《 孔乙己》 在教育性 、 可读性方 面的影 响是深远 我们可 以认 为科举制度被废 除是 历史发展 的必然 。 而广泛的 。 反之 ,倘若我们 再与建科举制度下 的那些受 益者们 《 孔 乙己》 一文中塑造 的是 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介 进行 比较 , 又有谁愿无情地将科举 制度视如粪土 呢? 书生 ,是一生苦读却未 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 而进入 ( 二) 科 学客 观 合 理 地 地评 价 文本 的 主 人 公 仕途的“ 失败者” 缩影 。我们在教学 中引领学生探讨 孔乙己是封 建科举制度沉重与悲哀 并重 的牺牲 本文的主题时 ,学生喜欢 自觉不 自觉地对封建科举 品, 但他身上 的优点需要我们客观的评价 , 才符合 文 制度进行强烈的抨击 , 指出它是如何毒害知识 分子 。 本创作时代的发 展价值所在 。细读文本 , 我们知道 , 学 生会 普遍认 为是科举考试惹 的“ 祸” , 祸 国殃 民。 然 鲁迅先 生着力表现 的还有孔乙 己善 良、 诚实 、 天真甚 而, 笔者认为在今天的语文教学 中 , 这样 的理解并不 至幽默的一 面。 应该成 为文本阅读 的主流 ,至少不能全持否定和批 I 孑L 乙 己对 《 四书》 《 五经 》 烂 熟于 心 , 这与他平 判 态度 ,对这篇小说 的解读还应该着眼于文本的人 时的语 文积 累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 们的学生 面对 中 文性 。在教学 中培养学生能够用发展的观点去解读 华民族 的文学经典作 品唐诗 、 宋词 , 又有 多少学生能 文学作 品内容 , 挖掘其作品新 的内涵 , 是 当下语文教 够烂熟 于心 ,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因此 , 教学 学 中的一个新 的切入点 。现结合教学 中的体会从两 中我们应该 引领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积 累。 “ 问渠那 个方 面谈谈《 孔乙己》 的多元解读。 得 清如许 , 为有源头 活水来” 。近年 中央 电视 台举行 抓住文本的人文性 。 找 准 作 品解 读 着 眼点 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 ,又有多少歌手是不屈于余秋 学 生的语文素养是 在平时 阅读 教学 中培养 的。 雨 老师 的提 问呢? 笔者认 为 , 学生语 文素养 的真正培 《 孑 L 乙已》 作为文质 兼美 的典 范作 品入选教 材 , 立 足 养 就应该从平时对知识的点滴 积累做起 ,做到终身 于让学生去抓住小说 中环境 、 人物 、 语言描写等方面 学 习 。 的解读去完成文本的解读 。 从人 文性方 面论 , 我们在 2 . 文本 中关于茴 香豆 的“ 茴” 字 的几种 写法 , 看 教学 中一定要抓住 当时的鲁镇的咸亨酒 店的经营状 似 简单 的细节描写 ,而我们应该通过这个细节告诉 况 以及酒 店 中人 物 的思 想 活动这 些关 键 的人文 因 学 生 生 活 中 时 时 、 处处 、 事事皆语文 , 语 文 就 在 生 活 素, 若脱 离这 两方 面的内容 , 即使是血肉丰满 的人 物 中。 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 , 往往喜欢定格在课堂的 四 形象 ,那也是不能凸现作品的社会 价值 和文学价值 十五分钟 ,而忽视了生活中还有深邃广阔的语文天 所在 。因此 ,教学时要抓住作品中的关键人 物形 象 地 需 要 我 们 去 遨 游 。 ( 小说 的主人公 和与之关系 紧密的人 ) 的分析 , 并从 3 . 孑 L 乙己的与人 为善 , 不与人 争辩是 我们今 天 中解读出作品丰富的内涵 。 构建和谐社会学 习的典范人物 。孔乙己在生活中处 首先 ,让学生抓住孔 乙己在酒 店的出现 和消失 处与人为善 , 处处忍让 。不管别人 怎样去评价他 、 去 场面 中的那 些生 动具 体感人 的描写 。让学生反复 阅 取笑他 、 戏弄他 , 甚至是欺侮他 , 他 总是摆 出一副 “ 读 读 作品内容并从 中感悟作 品的创作价值 ,引领学生 书人” 的架子 , 从不与人争个胜负 , 化干戈为玉 帛, 坚 诵 读文本 中关于人物 的形象 刻画 的关键性 词 、句 、 持走 自己的路 , 让别人去说 。 这一细节 内容对我们的 段。其次 , 文 中对他的描写手法多样 , 既有鲜 明生动 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 中不可多得 的教材 。 的语 言描写 , 也有符合他生活习惯 的动作描 写。 如他 4 . 孑 L 乙己的诚信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 读罢此文 , 被 丁举人家 打折腿后的再次 出现在酒店 时的描写 : 我们可以掩卷深思 ,像孔 乙己那样诚 实守信 的读 书 孔 乙己一到店时 , 所有的酒客都笑 , 有 的吼道 : “ 孔 乙 人应该是那个时代 的一座丰碑。而今 天我们 的生 活 己, 你的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 他不 回答 , 对柜里说 “ 温 中正需要更 多的孔 乙己那样的诚实人。 但不管怎样 , 两碗酒 , 要一碟茴香豆。 ” 便排出九文大钱 ; 他们又故 文 本 中的孔 乙己是可 以作一 面教 材感化 和教 育学 意 的高声嚷道 : 他又偷人 家东 西了 ! 孑 L 乙己睁大眼睛 生 , 文 中多次提到孑 L 乙己欠 了酒店“ 十九文大钱 ” , 孔 说: “ 你怎么凭空污人清 白……?后来他涨红脸说 窃 乙己从不赖账而总是告诉店主他会还钱 ,我们不去 书……窃书 ……读书人的事怎么能算 偷么? ” 这里的 管孔 乙已的人生悲剧结局如何 ,我们没有理 由不去 语言 、 动作 、 肖像 的描写将一个 不伦不类 的书生相 刻 学 习他 的诚实守信。 画得淋漓尽致 。 语文教学中 ,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对文本 内涵进 二、 多元 解 读 作 品 内 容 。 深 刻 挖 掘 作 品 内涵 行多元解读 。 教学中给学生一个真正的空间 , 不再拘 学生对文本解读 的至高境 界是学生通过 阅读达 泥于 “ 科举制度 ” 对知识分 子毒害 , 成 为作 品永恒 不 到能与作品 中的主要人物命运共 鸣的效果 。 在《 孔 乙 变 的主题。“ 文章合为时而作 , 歌诗合为事而作 ” , 新 己》 的教学 中 , 笔者引领学 生围绕作 品的人文性 主要 的时代气息 已赋予了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去解读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的同时从 中培 跨时代的文学作品。 这样 , 文学作 品 自 身的价值才能 养 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更新换代 、 升级 , 全面培养学 生的 ( 一) 科 学 引领 学 生 客 观 地 评 价 封 建科 举 制度 语文素养。 科举 制度 在 中国古代 教育 学史 上兴 盛 了几百 ( 作者单位 : 江 苏省 睢 宁县 沙 集 第 二 中 学 )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教学篇一设计目的:《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
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
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
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
“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孔乙己》问题探究考与答案
2.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众人嘲笑戏弄,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3.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孩子们得到了茴香豆满意而又不满足的天真无邪的笑。
4.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没有人性,麻木不仁。
“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 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 批判了群众冷漠与麻木。
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 的逗笑和取乐。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 “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 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的布 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 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 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结合语境,品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 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 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 2.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 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 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 可画的色彩了。
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 没有补,也没有洗。
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写出孔乙己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教案
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教案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教案(通用7篇)《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孔乙己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外号。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教案,希望对大家有用!九年级课文《孔乙己》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运用“与手相关”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与手相关”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与形象。
【教学步骤】:1、集体忆读有关手的文学作品,并出示细节的定义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
2、请同学们再读《孔乙己》,找找文中有哪些“与手有关的细节。
3、分组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分析其作用。
把写到手的相关内容加以解读,可以适当加入想象用具体的文笔描写出来,配图画。
老师板书,剖析人物。
4、造成孔乙己如此性格命运,难道真是这只“手”之罪吗?还有哪些无形的手将孔乙己推向死亡之路呢?挖掘主题。
出示“有形的手”“无形的手”的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上一堂关于“手”的课,老师有一双手,请前排同学观察,说说这双手的特点。
这是一双瘦小的手,一双沾满粉笔灰的手,一双因长期写字变形的手,一双因粉笔灰而粗糙的手,一双温暖而有爱的手·····那么,我们来看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手,你读出了手背后怎样的深意?《一面》中一双为革命辛勤工作身体瘦削的手,《甜甜的泥土》中离婚妈妈对孩子的思念、母爱的体现。
二、明确学习任务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手中窥人。
我们读一遍:“从手看孔乙己”。
三、再读重点:请同学们再读《孔乙己》,找找文中有哪些“与手有关的细节描写”。
1、找出有关手的句子。
(1)、请大家用跳读的方法圈点批注。
请同学说出写手的句子,并分析手的功用。
(2)、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手的功用是什么?仿造例句说。
例子:便排出九文大钱——有了几个钱,做姿态,摆架子,写出了他的虚荣和穷酸气,是一双在短衣邦面前摆阔的手。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展示,比一比,看一看,哪个组总结得正确而全面。
《孔乙己》主题研究综述
2014.10学教育14文学评论《孔乙己》主题研究综述倪子惠程永艳(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鲁迅先生《孔乙己》发表近百年来,学界对它的阅读研究从最初的感性认知到后期的理性建构,期间出现过争鸣,亦曾受“共名”时代影响。
本文对其主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发现其研究不外乎“同情说”、“凉薄说”、“封建批判说”、“多余人说”和“国民性批判说”五种。
[关键词]鲁迅;《孔乙己》;主题研究;综述一、“同情说”1923年《北京周报》第59期,署名为“昏迷生”的作者撰写《周树人氏》一文,对《孔乙己》作出“作为创作家同时又是社会改革家,他在其作品里浓厚地表现出这种色彩,《孔乙己》等就是其中一例。
因为他非难了许多中国人对于过去旧中国的留念,而把这种留念贬得一文不值”的评价。
这是首次有读者开始触及思想内涵,之前的阅读大多将其视为具有“奇绝构思”和“言简意深”的艺术品,对其思想内涵并未涉及。
这一时期对《孔乙己》评价远未上升至理论高度,读者们对其多出于感性的自我认知。
关于孔乙己,废名曾于1924年4月13日《晨报副刊·呐喊》一文说:“我读完《孔乙己》之后,总有一种阴暗而沉重的感觉,仿佛远远望见一个人,屁股垫着蒲包,两手踏着地,在旷野中慢慢地走。
我虽不设想我自己便是这‘之乎者也’的偷书贼,但我总觉得他于我很有缘法。
”一句“很有缘法”,说出了同为知识分子的废名对孔乙己的感同身受。
此可作为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读者,容易对孔乙己这个特殊的悲惨旧派知识分子产生同情的明证,本文将其概括为《孔乙己》主题研究之“同情说”。
“同情”包含研究者对孔乙己之同情和小说中鲁迅对“孔乙己”这类知识分子的同情。
1940年欧阳凡海就有过“我们知道鲁迅的同情是全在孔乙己这边的。
孔乙己是一个无害而纯真的人物。
他之所以不能在社会立足,只因为他不能进学,不会营生,好喝酒,懒做事,有时不免偷一点小东西,除此之外,他对旁人,对社会确实没有大害处……”这样的论述。
孔乙己(余映潮)
主题讨论
• “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 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 三事》) • 请你说一说,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社会对 苦人的凉薄。
拓展
• 为孔乙己写墓志铭。
了解一点基本知识
• 看客:看客主顾,其他人。 • 鲁迅总是要在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周围,设 置一群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构 成一种社会环境和氛围,从而形成“看” 与“被看”的叙述模式。
了解一点基本知识
• 特征:长衫、语言、手 • 它们是孔乙己最明显的人物特征,长衫是 一种象征,语言直接表现人物的身份背景, 手的不同阶段的描写隐喻了孔乙己的人生 命运。
主题讨论
• 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见解。下面是几种有 代表性的观点,请你结合课文思考、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 1.“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 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 2.“该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性 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申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 道德的彻底否定。”(焦晋《谈<孔乙己>主题的广阔性 与深化》) • 3.“揭露和讽刺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 建等级观念。”(黄忠顺《<孔乙己>主题新探》) • 4.“《孔乙己》的主题在于表现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 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对不幸的人的 冷淡。”(叶圣陶《<孔乙己>中的一句话》)
实践一下基本方法
• 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选点 比读”的方法进行品读欣赏的,如《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雪》《故乡》《阿长 与三海经》等。《孔乙己》同样能够这样。
实践一下基本方法
• 《孔乙己》选点比读
实践一下基本方法
• 《孔乙己》的第4、11段
实践一下基本方法
《孔乙己》教学反思(优秀5篇)
《孔乙己》教学反思(优秀5篇)《孔乙己》教学反思篇一经过反思再次教学本节内容,我努力为学生提供或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和情境,结果学生的积极性真地被激活了,对他们在学生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探究的热情和他们各自富有创意的问答、评价,我虽有所预料,但还是颇为意外。
及至后来,他们的思维如潮水般奔涌、跳跃,他们的潜能如被唤醒般释放,我更是受到一种震撼。
1、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所以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从字词入手,再到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宏观把握全文,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使思维与语言实现最佳的整合。
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能使学生得到感性思考与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和语言展示与情感交融的成功化验,最终使学生答出理性,问出个性,更上一层楼。
2、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知识的汲取,方法的选择、提问,切入口的转换方面富有收获,为发言者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精神家园。
营造竞争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合作是基础,竞争是高潮,学生个体的思维互动起来,课堂变成了战场,学生唇枪舌战,互不相让,思维能力强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强了。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积极实践、自主反思,进一步探索、创新,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孔乙己》教学反思篇二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状态的教学这一基本观点。
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师生所得所悟的解读与交流中,较好地完成了经典语言的输入、作品情感的浸润,也产生了一些“高峰对话”。
如,学生从衣着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时,“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已经丧失了穿长衫的能力,他连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维持个人尊严的能力都没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孔乙己》一课为例
立 自主 学 习和合 作讨 论 为 前 提 , 以现行 教材 为 基 本
新 课 程 理 念 下探 究 性 学 习在 语 文教 学 中的运 用
— —
以《 乙己》 孔 一课 为例
彭 晓谱
( 口师范学院教育科 学系,河南周 口 4 60 ) 周 6 0 1
摘
要 新课程 改革和《 日制义务教育语 文课 程标 准》 全 都倡导 自主、 合作 、 探究 的学 习方式。文章 以九年级语文
— —
T k K n ii sa xm l a e“ ogy- ”a lE a pe j l
PENG a . u Xio p
( e a m n f d ct nSineZ okuN r l U i rt,hu o 6 0 1C ia D pr et u ao c c ,h uo o nv syZ o ku4 60 ,hn ) t oE i e ma ei
课程 中《 乙己》 孔 一课 为例 , 对语 文教 学中探究性学 习的运 用进行 了研究 。教 学实践证 明 , 究性学 习使学 生在完 探
成知识建构 的同时 , 自身 的个 性 、 问题解决能力 和创新 能力等都得 到了充分 发展 , 语文课堂教 学改革具有积 极的 对
意义 。
关 键 词 : 新 课 程 理 念 ; 究 性 学 习 ; 文 教 学 探 语 中 图分 类 号 : G 3 . 63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lO 3 3 (0 2 0 09 0 O5— 6 8 2 1 ) 2— 0 5— 4
w l a ul e eo h i o n p ro a i a it o v r be n i t n o ae i n u r a n n . th sp st e e l s f l d v l p t er w e s n t b l y t s l ep o lmsa d a l y t i n v t i q i l r i g I a o i v y l y, i o b i o n ye i
从鲁迅笔下读懂人生——《孔乙己》教案设计
本文将以鲁迅笔下的经典短篇小说《孔乙己》为主题,进行教案设计的分析和解读,从中让读者深刻领悟鲁迅的思想,读懂人生。
一、故事背景本文的故事发生在清末的中国。
当时的北京城中有一家酒馆,这里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许多人到这里喝酒、聊天,抒发自己的思念和抑郁。
故事的主人公孔乙己,身为一个穷苦的民工,常常来到酒馆里喝酒,诉说自己的不幸和生活的压力。
他刚开始喝酒时还算正常,但是当喝醉之后,他就会变成一个酒鬼,大吼大叫,引发了周围人的不满和嘲笑。
二、故事主旨通过对《孔乙己》的故事内容分析和解读,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个故事所蕴含的主旨思想。
鲁迅在写这篇故事时,力图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来反思社会与人性的问题,意在探讨人要如何面对命运、如何处理社会现状。
他认为,许多社会问题都来自于剥削和不公,而这些问题是难以解决的。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所能做的只是尽力去改变和适应环境。
此外,读者还可以从故事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三、基本教案设计针对鲁迅《孔乙己》这个故事,可以进行如下的基本教案设计:1.故事阅读这是一个基础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这个故事,并就其情节与主旨进行一些简单的讨论。
故事内容发生在清末时期,描述了一个贫苦的民工孔乙己在酒馆里的故事,并从中展现了鲁迅对社会不公以及人性本质的关注。
2.创设情境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将故事中的情境模拟出来,并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每个小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再通过角色的互动来对故事中的情境和主旨进行探讨。
此环节可以更加生动而直观地对故事中的情境进行理解和体会。
3.思考题目1.为什么孔乙己会变成一个酒鬼?他所承受的生活压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再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仅剩下通过酗酒来释放自己的心情。
2.孔乙己的生活为什么很不幸?孔乙己一生都处于一种社会和谐缺失的状态中,他的经历可以代表中国当时社会中的广大普通人群。
这些人难以摆脱贫穷,往往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
《孔乙己》知识点及课后思考探究答案
《孔乙己》知识点一、作品简介《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知识积累1.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2.读准红色字的音傍午(bàng)踱进(duó)咸亨(xián)侍候(shì)荐头(jiàn)绰号(chuò)3.解词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4.积累惋惜皱纹不屑置辩颓唐好喝懒做三、难点突破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
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
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以《孔乙己》为例,浅析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
以《孔乙己》为例,浅析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鲁迅一生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短篇小说,在作者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本文尝试从叙事技巧方面对小说《孔乙己》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巧妙的叙事时空。
《孔乙己》在叙事上首先虚化了故事的时间。
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往往是“满格”的,叙事时间等于故事时间。
小说《孔乙己》的叙事与以情节为基础利用激烈的矛盾冲突来组织故事的传统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环环相扣的戏剧化的情节,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推动小说的演进。
在叙述的过程中,孔乙己出场时已经沦落到将要讨饭的样子了,孔乙己的家世、在此之前的经历、怎样沦落等那些情节全都裁去,小说拦腰写起,显得举重若轻、“从容不迫”。
小说中常出现“孔乙己一到店”,“有一回”,“有几回”这样含混的语言来提示故事时间,以“片段”的形式对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描述。
叙述的事件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摆脱了对故事情节时间的依附性,小说的全部情节就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柜台前的四次出现,既横截了孔乙己的一生,又隐括了孔乙己的一生。
二、复杂的叙事者。
《孔乙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限制式叙述,整个小说始终以咸亨酒店为舞台。
小说的叙述,是借由长大以后的叙事者“我”,来叙述其在二十多年前所看到的孔乙己,小说的叙事视角是叙事者“我”年少时担任咸亨酒店伙计的儿童视角。
事实上,叙事者“我”和作为小说人物的“我”,这两个虽然都是“我”,差异是特别明显的,他们至少相差了二十岁。
一个是在思想上、心智上、阅历上成熟老练的约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一个是在咸亨酒店担任伙计掌管温酒职务的十二岁左右的懵懂少年。
因此,小说《孔乙己》叙述的孔乙己,并不是叙述者“我”现在所遇见的孔乙己,而是成年叙事者“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回忆其少年时所认识的孔乙己。
这样,鲁迅设计了叙事者“我”同小说中小伙计“我”的隔阂,从而也造成了叙事者“我”和其叙述的故事本身,产生了某种距离,形成了一种艺术张力。
关于孔乙己中人物的思考
关于《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人们往往将其当作作品的“线索人物”或“见证人物”。
这一说忽视了小伙计这一形象在作品主题挖掘与情节构架中的意义与作用,因而未免舍本逐末。
其实,小伙计在小说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叙事角意义、形象意义与结构意义。
一、叙事角意义——第一人称凸现于作品表层,成为小说叙事的线索,以及组材、选材与剪裁的基本前题。
小说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角,进入作品的当然也只能是“我”(即小伙计)的眼之所见、耳之所闻与心之所感。
这些见闻与感受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孔乙己。
读者不仅能从小伙计的诉说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更能从中了解到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全部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小伙计,提供了一个极富匠心的艺术视角。
二、形象意义——小伙计这一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与内涵,显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真实与必然。
小伙计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读者所看到的孔乙己,是小伙计独特视角中的孔乙己。
小伙计自身的形象也更多地是在对孔乙己的观察与思考中体现出来的。
在掌柜的眼里,小伙计“样子太傻”,又不会作假羼水,是一个面临被辞退困境的角色,可是,他也有思想,有思维,他可以“附和”众人对孔乙己取笑。
面对孔乙己这样一个“顾客”,他可以“不耐烦”“懒懒的”“毫无热心”。
透过小伙计细腻、真实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透视到一颗幼小的心灵——那是一颗孱弱的饱受歧视却又在参与歧视的心灵,那是一颗虽然幼小却已经被污染的心灵。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在小伙计这一形象中,也一样渗透了作者对吃人时代的控诉。
另一方面,小伙计本身又构成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孔乙己面对的,不仅有丁举人的酷刑、何家的拷打所带来的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还有掌柜、顾客的奚落与取笑,甚至还有来自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的鄙弃。
这样,孔乙己的命运便不言自明了。
三、结构意义——孔乙己活动的舞台是酒店,小伙计则担任了舞台摄影师的角色,材料的选择、剪辑与组接无不与之有关。
女作家肖红问鲁迅先生:先生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小说?先生答曰:《孔乙己》。
关于《孔乙己》艺术技巧的新探索
关于《孔乙己》艺术技巧的新探索【摘要】鲁迅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它的质量却是很高的,真正做到了“少而精”。
作品仅用了不到两千八百字的短小篇幅,就为世界文学画廊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性格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孔乙己。
小说《孔乙己》在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叙述视角等方面都显示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巨大成就。
【关键词】《孔乙己》;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叙述视角《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呐喊》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是代表新民主主义新文化向封建主义旧文化猛烈进击的一篇檄文,是鲁迅现代小说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鲁迅一生中最喜欢的、引为自豪的一篇小说。
《孔乙己》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来看,都可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文章。
一、独具匠心的“横切面” 式的结构安排北京大学李平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修订版)》写道:“《呐喊》、《彷徨》中的小说,大多采用截取横切面的写法,场面比较集中,情节比较单纯,故事性并不很强,打破了时空的顺序,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
”从结构上看,《孔乙己》截取了生活的横切面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第一个生活场面:写了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里喝酒的情形。
在这个场面里,鲁迅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截取了生活中的典型细节,给读者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像。
第一个片段: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这时的孔乙己,在众人面前,好像被剥光了衣服,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地辩解,那种恐慌、羞恼、死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个片段:酒客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
当无聊麻木的短衣帮再一次故意嘲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那种读书人自命清高的性格,跃然纸上。
《孔乙己》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
《孔乙己》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15-01《孔乙己》是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选入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也是中考的一篇重要篇目,所以很有必要给学生讲清讲透这篇佳作。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想打破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模式来教学这篇课文。
因此,我从以下三个角度,让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来学习本篇课文。
1.作者为何要写《孔乙己》在课前预习阶段,我要求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全面了解写作背景。
主要是:首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手段,全面搜集作者鲁迅写作本文的背景常识;然后,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最后全班总结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己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比较主动地从作者的角度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全面预习课文,查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障碍,为课堂学习本文打下基础!2.作者如何创作《孔乙己》在课堂教学阶段,我也一反常规,不是按部就班地从小说的三个”要素”讲起,而是从一个小小的角度,事半功倍地讲析本文独特的结构!反复阅读本文就会发现,课文所写的主人公孔乙己虽然是个悲剧人物,但是作者却多次写了与”悲”相对立的”笑”(一共有十四处之多)。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创作呢?2.1 我让学生从头到尾依次找出这些”笑”,然后帮助学生逐一分析其作用。
《孔乙己》研究综述与教学建议
《孔乙己》研究综述与教学建议对《孔乙己》一文进行研究的文章颇多,涉及诸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艺术、教学处理等多个方面。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有利于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性的梳理与分析,并发现可能存在的研究问题以及新的研究价值而且以此提出的教学建议对广大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会有所启发与帮助。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经典之作,长久以来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历来为广大读者熟知,并多次被译为英文,加之鲁迅的作品在教材中几经增删,而此文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足以体现出其经典性与重要性。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其研究状况进行大致梳理,做一概述,以期对广大教师及教育研究者有所帮助。
一、《孔乙己》的主题思想有关《孔乙己》主题研究的文章颇多,总的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类:“单一主题说”和“多元主题说”。
“单一主题说”的研究又可细分为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孔乙己》的主题思想是揭露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
这种观点主要出现在对《孔乙己》早年的研究中,如鲍昌和邱文治认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的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1]出版于九十年代较有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中也体现了这种看法,它对“孔乙己”这一词条的解释就提到了“控诉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可见早年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制度方面对其主题进行探讨的,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还有一种观点指出,《孔乙己》的主题是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
持该观点的人大都认为先前对《孔乙己》主题的解读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如王建明就指出,仅从“小说中一些典型细节的描写鲜明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从而就认为文章的主题是“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栽害,这显然是对《孔乙己》主题的一种误解。
”[2]基于此,持此观点的研究者对该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再探讨。
漆福刚认为小说的“主题正是揭露、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
《孔乙己》教案探究:品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价值
《孔乙己》教案探究:品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价值介绍《孔乙己》是巴金先生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孔乙己为中心,写了一个生活在了北京城的赵家菜市的故事。
这个故事没有太多的华丽的文字和情节,但是它却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这篇文章来探究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价值。
一、《孔乙己》反映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遗产,它包括语言、文字、思想、道德、艺术、宗教、民俗、制度、法律和历史等多方面内容。
而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穿着古典服装的歌手,唱的是曲艺《草棚唱鸳鸯》。
他不仅唱得传统曲调,还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而付出的。
这表明传统文化对于维系人们的社会关系、增进人们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消费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普及,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下降,甚至被忽视和遗忘。
但是,通过《孔乙己》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还能够看到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合理性。
二、《孔乙己》弘扬了中国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镌刻在中华民族心中的智慧和品格。
在《孔乙己》中,赵家厨子以白眼翻白,藏着私心地拒绝孔乙己的故事发生了。
而孔乙己则没有任何的抱怨和责难,他依然保持着对人的热情和真诚。
这种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示性,对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和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文化价值的失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通过《孔乙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美德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认同都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三、《孔乙己》传递了传承文化的责任传承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承文化的责任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虽然是一个街头艺人和龙虎山庙会的小角色,但是他却依然秉承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德。
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在弘扬着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走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传统文化。
《孔乙己》主题新探讲解
《孔乙己》主题新探小说《孔乙己》自发表至今已历76年。
76年来,我们对《孔乙己》主题的认识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20年代作者鲁迅先生自己的看法为代表。
鲁迅认为《孔乙己》描写的是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
材料见于1924年1月12日《晨报副刊》登载的孙伏园署名“曾秋士”的一篇《关于鲁迅先生》。
文中说:“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按指《呐喊》——引者)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国文。
我问他的好处。
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
”后来,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又介绍鲁迅亲口跟他说,《孔乙己》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的确,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苦人,他无钱、无势,也无一点人间的温暖,有的只是贫穷、耻辱、痛苦,以及无以哀告的寂寞;的确,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在一般社会的人们中引起的异常反应:从酒店老板到短衣帮,非但没有一个人为他发一句不平之声,为他伸一只温暖之手,而且所有的人都在以他的耻辱、难堪和痛苦为笑乐。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一阶段,鲁迅的看法无疑是抓住了《孔乙己》思想内容的要点。
但是,如果将它作为对《孔乙己》主题的把握,鲁迅的看法也还有他不够全面的地方。
因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这句话侧重于对孔乙己周围群众形象的概括,没有概括出作品主人公孔乙己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二阶段以40年代叶圣陶的看法为代表。
叶老发表在1942年5月15日出刊的《国文杂志》第一期上的一篇文章《<孔乙己>中的一句话》,认为《孔乙己》的主题在于“表现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的人的冷淡——除了随便的当作取笑的资料以外,再没有其他关心。
”叶老的这一看法补充了鲁迅先生没有概括到的内容,从而使我们获得了对于《孔乙己》思想内容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主题新探编者按:就《孔乙己》主题思想的探讨,我们已刊发了庆华小学杨奇平老师和永兴中学王春雁老师的文章(见1995年第5期和1996年第4期)。
对其他老师的来稿,由于观点大同小异,未能全数刊发,请谅。
本期刊发欧天章老师的文章,作为这次有益讨论的结束。
欧老师的文章颇有新意,但仍是一家之言。
《孔乙己》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和我们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一样,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不懈地探求,从而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这就是我们开展这次讨论的初衷。
四川省华蓥市溪口中学欧天章在《呐喊》中,鲁迅最喜欢《孔乙己》。
但是,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却意见不一。
笔者认为:该文表现了“孔教吃人”的罪恶,吹响了“打倒孔家店”的号角。
一、其主题的种种陈说及简析。
主题应由两部分组成,即作品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思想和作家本人的情感体验,即作家的时代感和艺术形象的综合。
据此,笔者将其主题的种种陈说归并为“凉薄说”和“反封建说”两种。
可以详参《九义初语教参.五》。
持“凉薄说”者以孔伏园、叶圣陶为代表。
重在对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现象的分析,但又不够深入而影响了对文学典型“孑L乙己”的认识。
也没涉及到作家的时代感。
这在当时和相对于当时的文学批评是不言而喻的。
持“反封建说”者较多。
只是侧重于反封建的教育、科举、文化、伦理、制度、等级等各个不同的方面,比“凉薄说”进步些。
但依然未揭示出那个病态社会的病根,没能把握住作品中作家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总体和作家情感体验中显示出来的主导的思想倾向。
陈根生就说得很明白:“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并不是小说的全部内容。
其主题势必比抨击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更为深广。
”二、论文学典型“孔乙己”,探《孔乙己》的主题。
要读鲁迅的小说,对其创作技法不能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捷克的著名学者普实克将其归纳为“改铸主观材料的艺术方法”,称鲁迅的小说是“给情节以外的文学”而推崇备至。
这与美国海明威的“冰山创作原理”是相通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1、论文学典型“孔乙己”。
笔者认为;潦倒的读书人的苦人儿形象是这个文学形象的感官表象,“孔教”应是它的意念之象,“孔乙己”则是“孔教”的物化之象。
对于孔乙已是一个多余人这类介绍分析感官表象的文章已很完备了,此不赘述。
首先,我们来看其原型及得名的原由。
其原型教参上虽只提及三个,但依先生选用人物模特儿的原则,要去找肯定还有。
显然,我们分析时不能只局限于这个人上,这在篇末附记中就说得很明白了。
其得名作者说仅是因为他姓孔,是他的一个绰号。
显然,作者不点明他究竟是什么,又不叫为“丘乙己”或“孟乙己”及别的什么,这是有深意的。
后来,鲁迅就说过;“看见了讲到孔乙己,就想起中国一向怎样教育儿童来。
”这从张志公考证“上大人孔乙己”的含义中也可看出:把孔子用来训化童蒙也不知从何而起被异化为要“作仁知礼”了。
而且还要配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等,就足见“孔教”之獠牙了。
那么,用孔乙己作人名和题目有什么寓意呢?秦元宗说:“是对孔家店的蔑视和讽刺。
这样给作品定下了讽刺性的基调,具有鲜明的反孔色彩。
”因此,“孔教”应当是其意念之象。
其次,我们从作品中的文学内容来看。
一是他的处境。
作品中被笑的只有他一个,其余全是笑他的。
人们笑的是他的语言和思想,其实是文言和那教人半懂不懂的异化了的孔教言论。
取笑的由头却不是其语言和思想,而总是偷,这正是对那表面仁义骨子里却是男盗女娼的孔教的最沉重的轰击。
他生活在夹缝之中,长衫、语言是他的自我标榜而不肯丢弃,却一点都不中用,因此被讥;他风烛残年,老朽不堪,想用却用不了,自然被弃挨打,这正和当时“孔教”的处境一样。
二是他的历程。
他在笑声中站着出场,却在笑声中爬着退场。
掌柜的还有十九个钱的油水没捞到,他便大约的确是死了。
这个历程正是孔教的简历:清白的是其幼稚期,接着被异化而清贫了,当其被毒化时就已经潦倒不堪了,那也就必然走向死亡,却又没能暴毙或僵死,所以作者只好说“他大约的确是死了”。
因此,孔乙已是“孔教”的物化之象。
这样就能合理的解释“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矛盾性了。
2、探《孔乙己》的主题。
首先,笔者认为表现“孔教吃人”的罪恶是作家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总体。
荣态之说:“这社会的病态,正是几千年来孔孟之道对社会的毒化造成的,“……,鲁迅这样写作触到了根本问题。
”显然,孔孟之道被异化后就由良性渐变为恶性而毒化了封建社会的每一个毛孔,派生出了一整套的封建礼教,产生出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个毒瘤,病态社会能且必然要吃人来治病了。
这些,先生以一个清醒的战士的头脑是认识到了的:孔教在当时虽然大约是死了,而且的确是要死的,但终究是要用“血”做药引子的,这又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所以还得有病人的配合一一克服自身的阿Q精神,这才能根治我们的国民。
因此就有先生的系列短篇和《阿Q正传》陆续问世。
这表现了鲁迅小说整体性的反传统思想,而且博大精深。
作品的具体内容也叫人产生联想:咸亨酒店就是那个病态社会的缩影。
酒,那羼了水的酒就是那由孔教派生出来的一整套的封建礼教,它让人醉倒,忘记自己还是一个人的存在,永远熟睡在那间铁屋子里面,而且还要以科举这颗茴香豆为饵料,让你觉得它可口却从来连帐都上不了。
所以,没爬上去的只有在研究“茴”字的几样写法中穷经皓首了,或将“茴香豆”又摆在自己的徒子徒孙面前,直到爬进棺材为止。
爬上去了的又必然要把孔教踩在脚下而且还要异化。
那么,当你还没有喘不过气来时,就还要去喝那酒,吃那豆。
一则为那香气与可口,二则很难想到自己的脖上还有一根孔教的绳子。
可见,作品中除了那一群在笑声中走散了的孩子们,还有谁没被孔教吃掉呢?只不过是有被吃掉还剩两只脚的,有被吃掉还剩两只眼或耳或一张嘴罢了。
其次,我们认为吹响打倒孔家店的号角是作家情感体验中显示出来的主导的思想倾向,即作家的时代感。
这从上文的论述及《九义初语教参.五》有关本文的时代背景介绍中都显示得很明白了。
所以,笔者认为;《孔乙己》的主题应当是表现了”“孔教吃人”的罪恶,吹响了“打倒孔家店”的号角。
华蓥教研(1997年第3期)编者按:就《孔乙己》主题思想的探讨,我们已刊发了庆华小学杨奇平老师和永兴中学王春雁老师的文章(见1995年第5期和1996年第4期)。
对其他老师的来稿,由于观点大同小异,未能全数刊发,请谅。
本期刊发欧天章老师的文章,作为这次有益讨论的结束。
欧老师的文章颇有新意,但仍是一家之言。
《孔乙己》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和我们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一样,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不懈地探求,从而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这就是我们开展这次讨论的初衷。
四川省华蓥市溪口中学欧天章在《呐喊》中,鲁迅最喜欢《孔乙己》。
但是,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却意见不一。
笔者认为:该文表现了“孔教吃人”的罪恶,吹响了“打倒孔家店”的号角。
一、其主题的种种陈说及简析。
主题应由两部分组成,即作品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思想和作家本人的情感体验,即作家的时代感和艺术形象的综合。
据此,笔者将其主题的种种陈说归并为“凉薄说”和“反封建说”两种。
可以详参《九义初语教参.五》。
持“凉薄说”者以孔伏园、叶圣陶为代表。
重在对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现象的分析,但又不够深入而影响了对文学典型“孑L乙己”的认识。
也没涉及到作家的时代感。
这在当时和相对于当时的文学批评是不言而喻的。
持“反封建说”者较多。
只是侧重于反封建的教育、科举、文化、伦理、制度、等级等各个不同的方面,比“凉薄说”进步些。
但依然未揭示出那个病态社会的病根,没能把握住作品中作家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总体和作家情感体验中显示出来的主导的思想倾向。
陈根生就说得很明白:“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并不是小说的全部内容。
其主题势必比抨击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更为深广。
”二、论文学典型“孔乙己”,探《孔乙己》的主题。
要读鲁迅的小说,对其创作技法不能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捷克的著名学者普实克将其归纳为“改铸主观材料的艺术方法”,称鲁迅的小说是“给情节以外的文学”而推崇备至。
这与美国海明威的“冰山创作原理”是相通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1、论文学典型“孔乙己”。
笔者认为;潦倒的读书人的苦人儿形象是这个文学形象的感官表象,“孔教”应是它的意念之象,“孔乙己”则是“孔教”的物化之象。
对于孔乙已是一个多余人这类介绍分析感官表象的文章已很完备了,此不赘述。
首先,我们来看其原型及得名的原由。
其原型教参上虽只提及三个,但依先生选用人物模特儿的原则,要去找肯定还有。
显然,我们分析时不能只局限于这个人上,这在篇末附记中就说得很明白了。
其得名作者说仅是因为他姓孔,是他的一个绰号。
显然,作者不点明他究竟是什么,又不叫为“丘乙己”或“孟乙己”及别的什么,这是有深意的。
后来,鲁迅就说过;“看见了讲到孔乙己,就想起中国一向怎样教育儿童来。
”这从张志公考证“上大人孔乙己”的含义中也可看出:把孔子用来训化童蒙也不知从何而起被异化为要“作仁知礼”了。
而且还要配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等,就足见“孔教”之獠牙了。
那么,用孔乙己作人名和题目有什么寓意呢?秦元宗说:“是对孔家店的蔑视和讽刺。
这样给作品定下了讽刺性的基调,具有鲜明的反孔色彩。
”因此,“孔教”应当是其意念之象。
其次,我们从作品中的文学内容来看。
一是他的处境。
作品中被笑的只有他一个,其余全是笑他的。
人们笑的是他的语言和思想,其实是文言和那教人半懂不懂的异化了的孔教言论。
取笑的由头却不是其语言和思想,而总是偷,这正是对那表面仁义骨子里却是男盗女娼的孔教的最沉重的轰击。
他生活在夹缝之中,长衫、语言是他的自我标榜而不肯丢弃,却一点都不中用,因此被讥;他风烛残年,老朽不堪,想用却用不了,自然被弃挨打,这正和当时“孔教”的处境一样。
二是他的历程。
他在笑声中站着出场,却在笑声中爬着退场。
掌柜的还有十九个钱的油水没捞到,他便大约的确是死了。
这个历程正是孔教的简历:清白的是其幼稚期,接着被异化而清贫了,当其被毒化时就已经潦倒不堪了,那也就必然走向死亡,却又没能暴毙或僵死,所以作者只好说“他大约的确是死了”。
因此,孔乙已是“孔教”的物化之象。
这样就能合理的解释“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矛盾性了。
2、探《孔乙己》的主题。
首先,笔者认为表现“孔教吃人”的罪恶是作家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总体。
荣态之说:“这社会的病态,正是几千年来孔孟之道对社会的毒化造成的,“……,鲁迅这样写作触到了根本问题。
”显然,孔孟之道被异化后就由良性渐变为恶性而毒化了封建社会的每一个毛孔,派生出了一整套的封建礼教,产生出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个毒瘤,病态社会能且必然要吃人来治病了。
这些,先生以一个清醒的战士的头脑是认识到了的:孔教在当时虽然大约是死了,而且的确是要死的,但终究是要用“血”做药引子的,这又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所以还得有病人的配合一一克服自身的阿Q精神,这才能根治我们的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