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3)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6地球表面的板块目录 (1) (2) (3) (4) (10)一、大陆漂移学说1.太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提出这个学说的时间是1915年。
2.主要内容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海陆位置。
3.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可拼合性。
(2)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①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
②古冰川遗迹的分布。
③古生物化石的分布。
二、海底扩张学说1.提出者——哈里•赫斯和迪茨。
2.主要理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作板块。
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易发生火山与地震。
3.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
4.板块的运动形式(1)板块相撞、相挤压:形成高原和山脉,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2)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重要提示】(1)魏格纳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2)“由魏格纳的意外发现到创立大陆漂移说并发展成板块构造理论”的过程,使我们再一次理解“通过现象→提出假说→论证假说一形成理论一指导实践”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悟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七年级科学上册 03-地球表面的板块课件 浙教版
和
海底扩张说 两大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认为,
全球可以分为 大板六块,这些
板块“漂浮”在
上软流,层并处于
不断的运动中。
金牌考题
1、有人在世界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 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真的吗?为什么? 测量发现珠穆朗玛峰还在继续升高,你能 解释原因吗?
金牌考题
1、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在不断扩张,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金牌考题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
A
,B A ,C
。
(是(23))图 红中海B ①仍,和在原②不因或断是③ 扩和 展④ 的四 原D地 因距 是。离在不断缩F。短的
(2)板块的张亚太裂 欧 平碰洋撞和
C E
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
因。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使福岛第一核电站
最 年
1.3 1亿 亿 亿
轻
0.1 亿
0.5 亿
1 亿
1.3 亿
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
思思考考:: 都是海洋?
2、板块都是以大洲边1缘、为哪分界个线板吗?块几乎
印度半岛 阿拉伯半岛
推
推
拉
拉
纸
同学们:
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 收获呢?
12 3 45
丽水欢迎你!
金牌考题
1、人们在 大陆漂移说
地形证据:
他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实。南非有一条从 东到西走向的山脉可以跟阿根廷境内的一座山对 接起来。还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 连两地的岩石和褶皱也相吻合。
化石证据
魏格纳还发现了一种化石——舌羊齿化石 ,它 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南美洲 、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 ,由于舌羊齿的“种子”太大,不能随风漂移,另 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移过海。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板块构造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通过观察板块的运动,科学家们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和火山喷发的时间。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2.教学年级和班级:浙江省杭州市某初中,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3日,第3课时
d.视频资源:让学生观看有关地球板块运动的视频,如国家地理、BBC等纪录片,以更直观地理解板块运动。
2.拓展建议:
a.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地质考察,观察当地的地质现象,如岩石、地形等,并记录下来,以增强对地质学的感性认识。
b.组织学生参加地质学讲座或实践活动,如参观地质博物馆、进行地质勘探等,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b.提供地球仪、地形图、compass等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
4.教室布置:
a.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
b.在教室墙上悬挂地球板块构造图、板块运动示意图等,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c.准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性。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岩石等基础知识,对地球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表面的板块课件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完整版)3
4、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祝你学业有成
2024年5月3日星期五11时1分34秒
板块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 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相互汇聚的板块之间的边界 (碰撞)
在消亡边 界会形成 形成山脉、 海沟
如喜马拉 雅山、地 中海
请在图中找出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
海洋 山脉 海岭 海沟 裂谷
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形成什么地貌?
P112思考与讨论
“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支持
1、据测量,世界最高 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 以每年厘米的速度在 升高,结合世界板块 地图(P112),你能用 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 的原因吗?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仍在 不断碰撞
印度洋板块仍在不断地向 亚欧板块挤压和俯冲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 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地扩张?
•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 •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远离
年 老
洋中脊(海岭)
炽热的不断 上涌的岩浆
1977年绘制的海底地貌图
解释:结合大西洋的扩张示意图,说说大西洋 是怎样形成的?
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 在生长边界会形成形成海洋、海岭、裂谷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试一试:用纸板模拟地壳张裂的过程
如果两个板块相撞会发生什么现象?
用两本书做一次碰撞试验,验证一下。
﹜ 1、魏格纳的 大陆漂移说 赫斯和迪茨的 海底扩张说
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构造学说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3、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张裂—— 碰撞——
生长边界(海岭、裂谷):如东大非西大洋裂、谷 消亡边界(海沟、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
地球表面的板块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七上§3.6地球表面的板块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2、能举例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3、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1、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_______说”。
2、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
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3、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提出了“_______说”。
4、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知识点2、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和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被分割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全球由_______大板块组成:、、、、和;3、地壳的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是;按照板块划分,我国属于板块;4、地壳的六大板块“漂移”在;不断发生和;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二、例题讲解例题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B.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C.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例题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几千万年后将消失的海洋是()A.地中海B.大西洋C.红海D.印度洋例题3、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如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运动示意图,与该图示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表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B.图中两侧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C.图中所示是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或海洋D.图中所示的板块碰控,地表隆起,形成山脉(例题3图)(例题4图)例题4、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B.喜马拉雅山脉会不断增高C.地中海面积会不断增大D.澳大利亚大陆很少发生地震例题5、读六大板块图,回答问题。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地球表面的板块课题地球表面的板块日期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图片和课件,尤其是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板块活动的过程,效果不错。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1912年)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看课件)二、“七巧板”——板块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板块)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实例:○1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2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3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1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第6节地球表面的版块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上册第三章第6节,属物质科学的范畴。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上大陆的形状特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科学史为线索,依次展开关于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
在板块构造学说部分,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辅助板块扩张、张裂对地形影响的教学。
本节课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于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学生还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深刻认识和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结果。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背景;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STSE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地壳形成的相关知识,并用科学理论进行解释,意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提问: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会增大?播放一段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解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板块发生了运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表面的板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变动的最根本原因,也为后面的地形学习提供支持,是本章内容的基本。
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就必须从人类的最初认识开始,而人类认识的历史就是一个科学发现的历史,其中融合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整个链条就是以科学史为主干,在真实地呈现科学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领会,培养科学素养。
恰当处理科学史是本节课的关键,要呈现科学真实一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之不易,但又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研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并不一定就会有成果,还与思考方向和整体人类的科技水平有关。
同时要注意将科学史与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做到讲完科学史就完成知识的落实,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对知识建构更顺畅。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建立假说及假说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在日常生活中又无法感触到,造成学生的感性认知不足,对相关学说缺乏认同感。
学生对于假说、学说、规律和理论不能很好地区分,会建立假说,但对于假说的意义、什么是假说等不清楚。
对科学的认识较为固化,呈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很少认识到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对于证据、科技水平对科学的影响无体会。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这个阶段的学生虽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还要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得以加强,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严谨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2)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和论点。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新版)浙教版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
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
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和处理:
根据大陆漂移说引出板块构成学说,然后介绍板块运动情况。
板块运动情况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可具体介绍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消亡边界可具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玛利亚那海沟的形成。
通过看影像和自己亲身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的过程,记忆深刻。
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兴趣。
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能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解释一系列相关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两本书本、小刀
五、教学过程:
为进一步研究奠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
分割而成的。
根据板块
亚欧板块的下
是在断层处,由于陆地
P113 1
终我们生活的地球回变的如
料,了解地壳运
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 地球表面的板块 学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学习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1.地壳运动的规律和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地震、火山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1915年国地球物理学家创立了“”之后,赫斯和迪茨通过对海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提出了说。
在此基础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理论——。
2.阅读:从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完成下列内容:(1)发现现象:(2)提出假说:(3)寻找证据:(如果你同意魏格纳的“假设”,请为他寻找足够的证据。
)证据一:证据二:(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大陆漂移说: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5)思考:对于大陆漂移说你觉得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海底扩张学说解决了?3.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在此基础上提出、该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那里热的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共有六大板块:、、、、‗和。
(1)地壳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是;按照板块划分我国属于板块;(2)板块是被、和分割而成的,板块因移动的方向不同而分为边界和边界。
(3)这些板块“漂浮”在上,不断发生和。
(4)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5.当板块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
当板块相对移动发生彼此张裂时,则会形成和。
小结: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两大板块之间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二、课中生成1.思考与讨论:舌羊齿在温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但是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中,而这些大陆的气候却不具有这样的气候条件。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地球表面的版块》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上册第三章第6节,属物质科学的X畴。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上大陆形状的特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科学史为线索,依次展开关于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大陆漂移说,海底扩X说,板块构造学说。
在板块构造学说部分,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辅助板块扩X、X裂对地形影响的教学。
本节课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于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某某实验中学7(16)班学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学生还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X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X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 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读图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X说的提出背景;2.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X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STSE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地壳形成的相关知识,并用科学理论进行解释,意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提问】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会增大?播放一段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解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板块发生了运动而引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表面的板块。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准备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链接,如在线地图、科普文章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宽知识视野。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板块是如何运动的?”“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做好准备。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具备一定的交流和协作能力,但在实际操作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时,可能需要教师提供更多指导。
(3)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等现象,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3.素质层面:
(1)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可能对板块构造学说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引导。
4.素养培养:
学生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学素养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联系起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情感态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地球科学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ຫໍສະໝຸດ 现了良好的学习态度。1.教材:
每位学生应备有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以便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教师还需准备教学参考书、学生活动手册等相关教学资料,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2.辅助材料:
(1)图片:准备地球板块分布图、典型地震和火山喷发图片等,以便形象展示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影响。
(2)图表:收集并整理板块运动方向、速度等数据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板块构造及其运动规律。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陆漂移说”的建立,初步认识科学假说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假说的建立以及在新的证据出现的情况下对原有假说不断解释、修正,感受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螺旋式发展。
通过科学家研究过程史料的学习,逐步养成严谨、执着的科学研究态度。
2学情分析本课时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着重讲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等。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地壳的岩石以及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初步形成了地球表面处于不断变动的抽象思维。
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到地理的知识,对地理整个体系的建构并不是非常的清晰,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应用的转变,学会从假说的建立到对未知自然世界的推测中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应用科学知识,为后继学习打下一个基础。
3重点难点重点1、“大陆漂移说”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发生的原因。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原因。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四位初中阶段认识的科学家及其重要研究成果图片。
[教师活动1] 刚刚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走近了进入初中来我们认识的科学发现。
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你从一个细节出发的科学研究都有可能载入科学史册。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导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6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现的原因【自主学习】1、1915年,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创立了解释地壳变动的全球构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
2、“漂浮”在地球层上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七巧板”叫,它们被、和分割而成,即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它们不断发生和,分别形成和。
大西洋形成的原因是板块与板块、非洲板块发生张裂形成;喜马拉雅山的成因是板块和板块发生。
3、板块的或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4、全球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分布原因是它们刚好位于板块处。
5、阅读: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地球板块构造理论,完成下列探究(1)发现的现象(2)提出假说(3)论证假说:20世纪60年代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A、大洋中脊(海岭,即生长边界)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B、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C、地缝合线可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4)形成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课内练习】1.北极熊是一种寒带的动物,能在水中捕食,但不善于长途游泳,主要以海豹,鱼类,企鹅为食.北极熊只有北极有,而南极没有.你认为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南极是低纬度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合北极熊生存B.在北极熊这一物种出现前,由于板块运动,南极大陆已与其它大陆分离,北极熊无法渡海到南极C.南极缺乏淡水,北极熊不能生存D.南极以前是有北极熊的,但由于经历过剧烈的地质运动,所以北极熊灭绝了2.1915年,魏格纳创立解释地壳变动的全球构造理论_______________。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发展,人们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地球表面的版块》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版块》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版块构造的基本概念。
学生能够识别主要的版块及其边界。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版块地图,学习版块的分布和运动方向。
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加深对版块构造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版块的概念、版块边界的类型。
难点:理解版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世界版块构造图地球版块拼图游戏(可自制或购买相关教具)练习题目纸张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地球表面为何会有山脉、地震和火山?这是一个困扰人们已久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质原理。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幅世界地图。
在这幅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大洲和洋际之间的分布。
然而,这个地图仅仅展示了地球表面的一部分特征。
地球的内部结构更为复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而我们生活的陆地就位于地壳之上。
地壳以下的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主要部分,占据了地球半径的84%。
地幔由岩石构成,这些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不断运动。
地幔的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构造变化,如山脉、地震和火山。
接下来,让我们引入一个重要的地质学概念——版块构造。
版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根据版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不是一整块岩石,而是由许多小块组成的。
这些小块被称为“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漂浮和移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和地质活动。
版块构造理论的简要介绍如下:地球表面分为六大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漂浮和移动,有时会发生碰撞、拉伸或俯冲。
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地表的隆起,形成山脉。
例如,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当板块拉伸或俯冲时,地表会出现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往往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源地。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创新教案】1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主题】地球表面的板块【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以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体验不畏权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地球表面的板块》的第六节。
本节课需花1个课时进行落实。
教科书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入手,深入地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观点本节内容较为抽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需借助地图、多媒体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4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本节课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4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在增大?【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测【教师】观察地球上的大陆,它们像什么?【学生】好像一块块分开的七巧板。
【教师】同学们能把它们拼合在一起吗?2.小组活动1. 用透明纸在世界地图的底图上描绘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
2. 将两个轮廓进行拼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有两个板块的大陆海岸线比较吻合。
【教师】没错。
同学们据此可提出什么假设?【学生】难道它们曾经连在一起吗【教师】建立假设之后,应该寻找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
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
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
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和处理:
根据大陆漂移说引出板块构成学说,然后介绍板块运动情况。
板块运动情况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可具体介绍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海岭的形成;消亡边界可具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玛利亚那海沟的形成。
通过看影像和自己亲身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的过程,记忆深刻。
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兴趣。
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能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解释一系列相关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两本书本、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