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力与运动完整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全章3节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全章3节教案教学设计
[ 板书 ]
第二节 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
一、二力平衡
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称为二力平衡。
二、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1)猜想:
(2)制定方案:
(3)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或合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方式和怎样保证两次操作中A点为同一位置,由学生自己思考,老师进行引导和纠正。
〔四〕分析论证1
通过分析所得数据,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 ,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____。
学生:之和;同。
〔五〕制定方案2
1. 一个弹簧测力计和橡皮条S的下端固定,他们的上端共同作用于另一弹簧测力计,另一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它们的上端。记下这时橡皮条S上端的位置A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
1. 小聪和小明都向右拉小车,小车将向____方向运动。
2. 小聪比小明用力小,小聪向左拉,小明向右拉,小车将向_______方向运动。
3. 小聪和小明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拉小车,小车所受的合力为_______ ,静止的小车将________。
从而引入二力平衡课题。
回答:右;
回答:右;
回答: 0 ;静止。
五、课后练习
学生活动手册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各种各样力的测量工具。
[ 板书 ]
第一节 合力与分力
一、力与分力:
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标题: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并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等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性质。

2.力的作用及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

2.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常用到力吗?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力”的概念。

2.理论讲解(20分钟)a.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并解释力的概念和性质。

-示意图展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并强调力的大小用矢量表示。

b.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指导学生了解弹簧秤的使用,并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3.实践操作(30分钟)a.实验:利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品的重力,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b.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有关力的计算练习,包括单个力的计算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4.拓展应用(20分钟)a.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力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b.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力的作用过程,并对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拓展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进行个人表现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对力与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理论讲解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需要加入更多的生动案例和形象图像进行说明。

另外,在拓展应用环节设计活动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让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公开课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公开课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运用探究到的规律理解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观察能力、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怎样由学生得出科学结论并用结论来解释现象.【器材】排球、磁铁、木块、小钢球、气垫导轨、钩码、细线、橡皮筋、刻度尺、玻璃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活动1直接引入。

二、进行新课1.活动1:探究力的作用效果①有什么办法使桌面上的小车动起来?打出PPT1:教师拿起桌面上的小车,同时用激光笔指示PPT1“1.有什么办法使桌面上的小车动起来?”师:我们看哪一组同学的方法最多、最好。

活动过程中注意巡视,注意表扬做得既快且好的,激励做得慢的。

可用如下语言:“这组同学已经有×种方法了?其余组加油啊!”“这种方法不错!”“要快点了,争取超过那一组!”师:要求表现比较好的一组派代表说说有哪些方法刚才我发现这组同学方法较多,可以派个代表说说吗?生:推、拉、弹、滚等(学生每说一种方法,教师板书一个字)师:很好,请这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刚才你说的方法。

生:演示师:很好。

(可适当表扬)师:手指示板书“推、拉、弹、滚”,说:这些都是什么行为?(教师做相应的动作)学生若无反应,则问:要使小车动起来,必须对小车施加?生:力(教师板书“力”)师:必须要施力。

很好②小车动起来后怎样使它停下来下来?打出PP1上“2.小车动起来后怎样使它停下来下来?”,用激光笔指示。

师:下面我们稍微增大一些难度,小车动起来后怎样使它停下来下来(边说边用激光笔指示)。

生:活动.师:各组互相检查,看看谁的方法多。

生:检查。

师:教师注意巡视,要求活动积极稍微小组上讲台演示。

生:演示师:鼓励学生。

师:要使小车停下来,必须对小车?生:施力注意事项:推动小车,小车动起来后也会慢慢停下。

(不管学生是否想到这个方法,教师都演示)演示完毕后提问:什么原因使小车停下来?(总结完以后抛出该问题,教师边演示边说)生:摩擦力③如何让动起来的小车动得更快?打出“3、如何让动起来的小车动得更快?”。

2019暑假共同体八年级物理第九章力与运动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2019暑假共同体八年级物理第九章力与运动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2019暑假共同体八年级物理第九章力与运动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的作用原理,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原理,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作用原理,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原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力传感器、小车、滑轮组、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作用原理。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作用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记录实验数据。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受力情况,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作用原理,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原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调整。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力的作用原理,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如牛顿运动定律等。

鼓励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活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活动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讲解是学生理解力与运动关系的基础,因此,我采用了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原理的理解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我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引导他们发现力的作用原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力与运动》全章教案

《力与运动》全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备课组教案第九章力与运动第一课时课题:§9.1 二力平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

【难点】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

【器材】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铅笔、橡皮泥、水杯两只、水、盐水、弹簧测力计、密度计。

【课型】新授课、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看图分析】停泊在海面上的船、匀速上升的潜水艇、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缓缓降落的神州飞船回收舱。

【活动】9.1 观察与思考⑴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受到重力和支持力,花瓶处于静止状态;⑵青藏高原上匀速行驶的列车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力,列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⑶止的叠石,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石块处于静止状态;⑷重机匀速起吊的重物,受到重力和拉力,重物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点拨】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作平衡力。

1.二力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

【提示】“平衡”应包括静平衡(静止)和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两方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猜一猜】二力平衡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家大胆的猜想【猜想归纳】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猜想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分析归纲【启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2.掌握描述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基本物理量;3.能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解答相关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力的概念和力量的表示方法;2.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表示方法;3.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本章内容,提问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2.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力的存在和作用。

步骤二: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1.通过示意图和具体实例,讲解力的概念;2.引导学生描述力的来源和作用。

步骤三:讲解力的表示方法(15分钟)1.介绍力的基本物理量——牛顿(N);2.讲解用箭头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3.引导学生运用箭头图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步骤四: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2.讲解力对物体运动的三种基本影响方式,即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3.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步骤五:实验设计与实验(30分钟)1.分组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规律。

步骤六:归纳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答几个与力与运动关系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用箭头图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直观的实验结果,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合理的练习题设计使学生能够进行知识运用和思维拓展。

整堂课设计紧凑,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未来可以在实验设计的环节中增加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和表达能力。

第九章力与运动完整教案

第九章力与运动完整教案

教案:第九章力与运动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4.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5.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恒定。

7.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等于这些力单独作用于物体时效果的叠加。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重力、摩擦力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并能够运用这两个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重力、摩擦力的概念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扯弹簧;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踢足球。

3. 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如抛物线运动。

4.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如滑轮。

5.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教学札记课题:§9.3 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解释简单的力和运动的现象。

(3)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4)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知道并能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1)乐于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过程。

(2)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地分析、猜想、推理与总结。

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在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过程中,进行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

(2)用习惯性知识解释觉现象。

【难点】习惯性概念的理解。

【器材】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重物、纸条、鸡蛋、硬纸片、木块、棋子、木尺、空塑料瓶等。

【课型】新授课、实验探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吹树摇,风停树静,骑自行车,不用力踏车就不动,这些现象说明“运动者皆被推动”,这也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导语二师: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那么物体不受力将怎样运动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活动9.3: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提出问题】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到阻力的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设计验证实验】介绍与观察教材图9-4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以下问题:①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其目的是什么?(获得相同的水平初速度,要通过实验来说明)②让同一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表面上运动的目的是什么?③几次实验中是否需用同一辆小车?【收集证据与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比较每次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将实验探究结果记录在书本实验序号水平部分材料小车所受阻力的情况小车运动的路程1 2 3【分析与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①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②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③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大小有什么关系?④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⑤根据上面的实验进行推理,若没有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其运动的路程越长,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时间越长,当物体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时,物体运动的时间将越来越长,如果受到的阻力为0,物体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九章力与运动单元教案4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九章力与运动单元教案4

第4课时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习目标:1.明白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熟悉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明白物体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不变,明白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教材导读:一、力的作用效果l.通过对教材中图8-2的观察,咱们已经明白,力能够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2.请你认真观察教材中图9-7,并配合阅读图下面的三行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图(a)中,力使火箭由________变成________,而且使它的速度愈来愈________.图(b)中,力使列车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变_________.图(c)中,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________.3.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内容,明白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由慢到快,由快到慢,或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4.通过上面的观察、阅读和分析,请你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力的作用效果:①力能够使物体发生________;②力能够改变物体的________.二、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69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维持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即平衡力________(改变/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因为这两个力从相反的方向力图改变物体的________,它们的作用彼此________了,例如,行驶中的汽车,若是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大小相等,它将维持________运动状态.2.若是物体受到的力不知足平衡条件,即物体受非平衡力作历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________.例如,行驶中的汽车,若是受到的牵引力大于阻力,汽车就________速行驶;若是受到的牵引力小于阻力,汽车就________速行驶;若是受力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汽车的运动方向将发生________.例题精讲:例l (多选题)下列实例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有 ( )A.使劲拉弹簧,弹簧变长 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C.正在进站的火车 D.运动员投出的标枪在空中前进提示:A选项中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B选项中匀速直线下降,速度的方向与大小均不变,故状态不变;C选项中正在进站的火车速度在减小,状态发生了转变;D选项中标枪投出后由于重力和阻力的作用,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改变,故正确答案为C、D.解答:CD点评: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方向的改变和速度大小的改变,只要速度的这两个因素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改变了.例2如图所示的运动情景中,最明显地反映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 )提示:“撑杆被拉弯”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拦网改变排球运动方向”是排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飞行是因为它具有惯性;“蹬车在公路上急驰”,车的运动速度转变,则车的运动状态改变.解答:A点评: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二是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例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力,必然静止B.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必然不平衡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速度大小必然改变D.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则必然受到力的作用提示:本题较全面地考查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按照牛顿第必然律可知,原来运动的物体,若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A错;按照力与运动的关系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则物体必然是受到力的作用,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故D正确;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必然改变,如物体受平衡力作历时.将维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B、C错.解答:D点评:本题考查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平衡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例4 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时,牵引力是6 000 N,现在小汽车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__.若阻力不变,牵引力增大,则汽车速度将_________;若关闭发动机,汽车速度将________.提示:由题可知,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汽车受到平衡力作用,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阻力不变时,增大牵引力,小汽车受力不平衡,运动状态改变.因为现在牵引力大于阻力,所以小汽车的速度将加速;若关闭发动机,小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只受阻力,阻力的方向跟小汽车的行驶方向相反,小汽车的速度将减小.解答:6 000 N 增大减小点评:当物体受平衡力作历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物体的运动状态维持不变,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历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改变.若是动力大于阻力.则物体的速度增大;若是动力小于阻力,则物体的速度减小.课堂巩固:1.图甲、乙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______(甲/乙)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______(甲/乙)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如图所示,小车在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加速滑下来,是由于它受到________力的作用;在水平面板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是由于受到________力的作用.归纳起来,说明力的作用能够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3.机车牵引车箱的力是2×105 N,若是列车匀速直线行驶,它受到的阻力______(大于/等于/小于)2×105 N;若是列车的速度在增大,它受到的阻力______(大于/等于/小于)2×105N;若是列车的速度在减小,它受到的阻力____(大于/等于/小于)2×105 N.4.以下是咱们生活中能见到的几种现象:①使劲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转变;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使劲捏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尘埃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5.下列情形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一个物体绕着圆形轨道匀速运动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C.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D.抛掷出去的铅球在空中运动6.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激烈的争辩进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参考答案1.甲乙 2.重摩擦阻运动状态 3.等于小于大于 4.D 5.B 6.C。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3.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不变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到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小车、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乘坐地铁时感受到的加速和减速,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课堂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力的作用效果。

3.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3. 解答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如让学生探究其他物理定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doc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doc

F^= ___ N ,方向(3)文字表达:一个物体受到相反方向 的两个力,向左的力为11N,向右的力为 8N,这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为,方 向。

2共线同向(强调共线的力,合力大小为两力相加,方向与两力一致)(1)水平方向学生活动同F 2=5NF 合= N,方向 (2)竖直方向F=6N G=5N学生分析:5N 的力可分成同方向的3N 和2N 的两个力,其中3N 的 力刚好与Fi 构成一对平衡力 相互抵消,则剩余的2N 的力 即为合力,方向向右。

6N 的力可分成同方向的5N 与1N,其中5N 的力与G 构成 一对平衡力相互抵消,另一 个力1N 即为合力,方向向上。

学生思考,并在学案上填空, 找一个同学去大屏幕填写。

F 『3N___J?2=5NFg —N,方向 (a 的方向 ) (2)竖直方向G=5NFg —N,方向 (a 的方向 )3只受一个力I(1)水平方向F合= __ N,方向—(a的方(2)竖直方向F户—N,方向(a的方向)二、速度变化率气垫导轨演示实验:介绍气垫导轨1.气垫导轨上滑块在非平衡力下运动,引导学生观察速度变化(观察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并读出滑块过光电门时的时间数据ti;2.挂不同重物使滑块运动,读出滑块活动过光电门时的时间数据t2.、二根据三次不同拉力作用下通过两个光电门时所用的时间分析,得出结论:1两次都做加速运动,通过比较时间,发现第二次滑块速度变化得(选填“快”、“慢”)。

2拉力越大时,即水平合力更大时,滑块速度改变的越来越我们用速度变化率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用字母a表示。

速度变化率大, 物体速度变化得快。

学生分析讨论1气垫导轨上的滑块的受力情况2分析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合力3分析不同拉力下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来分析滑块的运动快慢4记录数据并分析第一次,小桶拉动第二次,小桶内加入半桶rrn.第三次,小桶内加入满桶±bjmr orZ oE LE L活动三、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相对于参照物速度为零,且能保持为奇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方向都不变化的运动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的运动减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小的运动学生根据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解释气垫导轨上的滑块摩擦力近似为零并对滑块进行受力分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章节复习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章节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

该章节主要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等知识点。

具体内容如下:1.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遵循三角形定则。

3.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2.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掌握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员投掷铅球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铅球在空中为什么能继续飞行?2. 知识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条件。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条件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踢出去的足球为什么能继续飞行?(2)坐在公交车上的乘客为什么不会随着公交车一起前进?(3)吊车工作时,为什么要保证吊钩与重物之间的绳子保持垂直?2. 答案:(1)足球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乘客与公交车之间存在摩擦力,使得乘客保持静止状态。

(3)保证吊钩与重物之间的绳子保持垂直,可以保证吊物的平衡。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案

个人复备第九章第三节 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归纳力与运动的关系;2.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能用力与运动的关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力的三要素是 、 、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用力压木板,木板会弯曲,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3.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 或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是否受力?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吗?4.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哪些类型?请你一一列出来。

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受力吗?5.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一)力的作用效果1.交流:【预习探学】第2题。

2.阅读课本P69,思考:(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哪些方面的改变?(2)力作用的效果有哪些?3(2(312.讨论:课本P70WWW 第1、2、3题。

五、总结提学:1.力的作用效果:力不仅可以使物体 ,还可以改变物体 的 。

2.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物体运动 的大小或运动的 发生了改变。

3.力与运动的关系:力 (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 的原因。

当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

想一想:在本节课学习中,我还有哪些疑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还想解决哪些新问题?六、达标检学:【板书设计】【教后反思】非平衡力 动力大于阻力 动力小于阻力 受一个力力和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力和运动的方向相同 力和运动的方向相反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恒为4.5V ,定值电阻R 1为5Ω,滑动变阻器R 2的规格为“20Ω 1A ”,电压表量程为0~3V ,电流表量程为0~0.6 A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在不损坏各电路元件的前提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路中通过的最小电流是0.18AB .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为4.5WC .滑动变阻器R 2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是2.5~10ΩD .滑动变阻器R 2消耗的功率最大为20W【答案】C【解析】A.电压表量程为0~3V ,当电压表示数为3V 时,电路中通过的电流最小,此时R1的电压为1.5V ,故电路中通过的最小电流I =11 1.55U V R Ω==0.3A,故A 错误;B.电流表量程为0~0.6 A ,当电流等于0.6A 时,电路消耗的功率最大,P =U D '=4.5V ⨯0.6A =2.7W,故B 错误;当电流表示数为I 1=0.6A 时,电阻R 1两端电压为U 1=I 1R 1=0.6A×5Ω=3V ;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 2=U-U 1=4.5V-3V =1.5V ,所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小为R 小=21 1.5V 0.6AU I ==2.5Ω;当电压表示数最大为U 大=3V 时,R 1两端电压为U 3=U-U 大=4.5V-3V =1.5V ,电路电流为I =31 1.5V 5ΩU I ==0.3A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为R 大=3V 0.3AU I 大==10Ω,所以R 2的取值范围为2.5Ω≤R 2≤10Ω.故C 正确;D. 设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R 时,其消耗的电功率最大,则串联电路的电流为I =12 4.5V R R 5ΩRU ++=,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为P =( 4.5V 5ΩR +)2R =20.25R 2510R R++;当R =5Ω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最大为P =1.0125W,故D 错误.故选C.2.在台球比赛中,选手推动球杆撞击白球,白球发生运动后碰撞其他球, 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手推动球杆前进时,手对球杆做了功B.在水平桌面滚动的球受到了重力,重力对球做了功C.桌面对球的支持力做了功D.白球撞击黑球后没有静止;是因为人的手还在对白球做功【答案】A【解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手推动球杆前进时,有力也有距离,所以手对球杆做了功,故A正确;由于重力的方向与小球运动的方向垂直,所以,重力对小球不做功,故B错误;桌面对球的支持力的方向与小球的运动方向垂直,所以,支持力对小球不做功,故C错误;白球撞击黑球后没有静止,而是继续运动,是因为白球具有惯性,不是手对白球有力的作用,更不是对白球做功,故D错误,故选A.3.射箭时,拉开的弓弦能将箭射出,箭离开弓弦后还能继续飞行,小明根据这一现象得出了以下结论:①弓弦对箭施加的力改变了箭的运动状态:②弓弦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③箭由于惯性作用仍能继续飞行;④在空中飞行的箭若不受任何力作用,将处于静止状态,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①B.只有①②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都正确【答案】B【解析】①弓弦对箭施加的力使箭由静止变为运动,改变了箭的运动状态,故①正确;②箭射出时,弓弦的弹性形变程度变小,弹性势能减小;箭由静止变为运动,动能增大;所以,弓弦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故②正确;③射出去的箭离开弓以后能够继续向前运动,是箭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不是力,不能说由于惯性作用,故③错误;④在空中飞行的箭若不受任何力作用,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④错误;综上分析可知,只有①②正确;故应选B。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力的运动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力则运动状态改变,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则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了解惯性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力的运动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的概念、力的运动关系。

难点:惯性的理解和应用、力的运动关系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小车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抛物线运动的篮球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篮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2. 知识讲解:(1)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惯性的概念:介绍惯性的定义,解释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原因。

3. 实验演示:(1)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用弹簧拉动物体,观察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变化。

(2)惯性实验:让一个小车在桌面上运动,突然刹车,观察小车停止运动前的情况。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例题,如:一个足球在草地上滚动,受到草地的摩擦力,最终会停止,说明什么?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问题,如:为什么抛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地?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力的运动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力则运动状态改变,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则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九章. 力与运动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_10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九章. 力与运动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_10
它的含义是:物体原来静止仍然静止,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原来运动的以受平衡力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保持原来的运动。
(教师举例说明)
1、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
2、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即其运动方或速度大小将发生变化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具体指的什么?
复习:《力和运动》
复习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及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具和学具: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年顿第一运动定律(10分钟)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所归纳的规律.
演示伽利略斜面实验。
强调:惯性定律是实验基础上的理论推导结论,这种理性化思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完全正确,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针对每种情况,教师举例说明)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里的运动运动状态不变,也是指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情况吗?
学生交流举例。
关于惯性,我们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能进一步说说吗?
对惯性的理解是本章的难点之一,这里老师应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4.物体受力不平衡
(4分钟)
力的作用不是产生运动,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教案I. 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力与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II. 教学目标1. 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关系;2. 掌握计算力的公式与单位;3. 能够解析力与运动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分析能力。

III.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分类- 力的定义和作用;- 力的分类和特点。

2. 运动的分类和相关概念- 运动的定义和描述;-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等;- 运动的相关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 力的计算- 力的计算公式:F=ma;- 力的单位及其换算。

5. 力与运动问题的解析与应用- 分析力与运动问题的步骤;- 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IV.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力与运动的规律和关系,提高他们的学科探究能力。

2. 模拟演示教学使用模型、图表等工具,模拟力与运动的过程,直观展示相关现象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验或解决力与运动问题,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与解答设置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加深对力与运动的理解。

V. 教学活动1. 活动一:力的实验探究学生进行不同力的实验,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讨论实验结果。

2. 活动二:力的模拟演示老师利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的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

3. 活动三:力的计算实践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计算相关力的大小,并进行单位换算。

4. 活动四:力与运动问题解析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力与运动问题,通过讨论和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教案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知道什么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3)知道物体受力不均衡时运动状态怎样改变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依据平时生活中的实例概括出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会依据各知识点内在的逻辑关系,偿试用适合的形式把力与运动的关系表达出来(3)会用受力剖析表示图来确立物体的受力与运动状况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联合生活中的实例,亲历获取问题答案的过程,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由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纠正学生错误的习惯思想,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点要点、难点:(1)要点: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知道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2)难点:依据力与运动的关系确立物体的受力状况或运动状况教课器具: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气球一只教课过程:一、课题引入:经过演示压扁一个气球的实验,指引学生回想卖力能够使物体发生形变,而后发问:力还有其余作用成效吗,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二、新课教课: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在解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时先经过视频展现“火箭发射” 、“列车进站” 和“足球运动”,由学生议论有哪些运动状态的改变及改变的原由,从而研究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由”的结论。

2、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在解说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时,第一由学生复述牛顿第必定律的内容,复习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况。

而后由“地球上的物体都要遇到力的作用” 这句话指引学生来认识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

在说明物体受均衡力运动状态为何没有改变时,第一由学生回想二力均衡的条件,然后用动画来说明这些力的作用成效互相抵消,在成效上等同于不受力,因此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在说明物体受力不均衡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时,仍旧用动画来说明这些力的作用成效没法抵消,从而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加快或减速等。

最后,指引学生以表格的形式体现卖力与运动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级:八年级辅导科目:物理课时数:2h课题力与运动教学目的1.命题特点:力与运动关系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与生活紧密相关,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中考试卷中相关知识点出现的几率较多,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成立条件、适用范围,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惯性的理解和大小判断,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热点预测:二力平衡及平衡力的判断、惯性及惯性现象的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及应用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等都是考试的热点。

3.趋势分析:本节内容常以填空、选择及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惯性定律、摩擦力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主要围绕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和结论来设计问题。

教学内容☆一.力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⑴注意: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即有力作用就一定会涉及两个物体②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施力物体:是指给研究对象力的那个物体)(受力物体:是指被确定为研究对象的物体)【练习】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小丽和她的同学一起在公园人工湖上举行龙舟比赛,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A.船浆 B.湖水 C.同学 D.龙舟⑵注意:③相互接触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如: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④没有接触的物体间也有可能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铁钉、电荷间作用)【练习】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二、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或者: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3.注意:弹簧测力计读数以秤钩这端为准.4.几种测量工具在太空中使用:弹簧测力计在太空中(月球)可以测量力(不可以测量重力)5.弹簧测力计测量头发最大拉力方法: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拉头发直到刚断时的示数就是头发的最大承受拉力。

【练习】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描述正确的是()A.手对弹簧的拉力 B.弹簧对手的拉力C.墙对弹簧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正确☆三.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注意:①地球表面及附近物体的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②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③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G=mg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水面向下)注意: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垂直向下重力方向应用:重垂线、水平仪(a)检查窗台是否水平(b)确定测量仪器在地面竖直投影的位置(c)检查墙体是否竖直⑤注意: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时只受重力,因此在空中飞行的物体最终都要落向地面。

⑥g月=1/6g地【练习】由于月球对于表面附近物体的引力大约是地球对地表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一个连同随身装备共90 kg 的宇航员在月球上的重量为________N。

⑦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篮球的球心、均匀圆环的圆心、光盘的圆心都是物体的重心,却不在物体上;)物体重心不一定在物体的中心,只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才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四、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摩擦力产生条件:1:两物体相接触且接触面不光滑2:两物体间有压力。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或者相对运动摩擦力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1、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与运动快慢无关)注意:只要“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两因素都不改变,不论物体运动快慢怎变则摩擦力大小都不会改变。

(与拉力、速度、接触面积无关)【练习】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向右运动,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N。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大为4N时,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N。

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注意:增大压力:“用力”、“握紧”指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

(如:握紧瓶子、抓紧栏杆、绷紧传送带、用力刹车等)注意: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给传动皮带打上皮带蜡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离(如:加润滑油或形成气垫)、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五.“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解题区别◇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等大、反向、共线、异体”。

(因此:力三要素只有大小相同)②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③说明:施力物体也同时是受力物体★做题方法:①重力一般不是相互作用力②形式:A对B作用,反就是B对A◇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称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注意:①二力平衡“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因此:力三要素只有大小、作用点相同)【练习】如图(a)、(b)所示,某小组同学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

按图(a)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应在硬纸板处于________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b)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________。

②两个力不同时产生不同时消失【练习】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受到的平衡力是()A.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车的支持力B.车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车的支持力C.车受到的重力与车对桌面的压力D.车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练习】一个物体受两个彼此平衡的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两个力都同时消失,那么这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A.逐渐停下来B.保持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D.以上说法都不对★做题方法:判断受力物体是否是同一物体☆六.“二力平衡”应用1、★只要物体做“匀速运动”或“静止”则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练习】一根电线下吊一盏灯,灯静止时,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A.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B.灯受的重力和灯对电线的拉力C.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D.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对地球的吸引力。

2、★“滑动摩擦”实验原理:二力平衡3、★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因为静摩擦力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因此f=外力,方向与外力相反。

【练习】运动员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攀上和匀速下滑时,运动员所受的摩擦力分别是f1和f2,那么()A.f1向下,f2向下,且f1=f2 B.f1向下,f2向上,且f1=f2C.f1向上,f2向上,且f1=f2D.f1向上,f2向下,且f1=f2☆八.力与运动关系:⑴形变:指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①物体速度方向改变。

②物体速度大小改变。

(由动到静、由静到动、由快到慢、由慢到快)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练习】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的物体正在运动,若这对平衡力撤去一个,这个物体在撤力前后的运动( )A.都是匀速直线运动B.都是变速直线运动C.撤力前是匀速直线运动,撤力后是变速直线运动D.撤力前是匀速直线运动,撤力后是变速运动,但运动路线不一定是直线 ⑵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力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如:①空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会速度越来越快 ②空中飞行的物体会做曲线运动,因为受到重力【练习】练习移动射击时,竖直安装并固定一圆形靶,靶的水平和竖直直径将靶面分成四个区域,如图所示。

当水平向右平行于靶面运动的汽车经过靶时,车上的运动员枪口对准靶心并立即射击,子弹可能落在() A .Ⅰ区 B .Ⅱ区C .Ⅲ区 D .Ⅳ区⑶力的三要素:“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⑷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也就是说,力能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能使物体的速度加大或减小,也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练习】一物体以1m/s 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摩擦是40N;若速度增大到3m/s 后,仍在该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此时它受到的摩擦力为( ) A.大于40N B.小于40N C.等于40N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练习】如图甲,水平力F 的大小与时间t 的关系及物体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乙、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平衡力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静止 匀速运动 运动状态不变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运动状态改变A.0-2s内物体不受摩擦力B.4-6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2NC.2-4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3ND.6-8s内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九.牛顿第一定律:(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注意:①一切物体在失去所有外力时,如果原来静止则保持静止,原来不论做什么运动在不受力时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练习】一颗正在竖直向上飞行的子弹,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下降B.沿竖直方向做匀速运动C.立刻停在空中D.立刻向下加速运动②现实世界中,一个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并不是它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而是受到平衡力,力效果相互抵消了。

③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与概括而得出的。

(这种方法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理想实验法”)。

【练习】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B.牛顿第一定律是没有事实依据凭空想象的C.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的一条重要规律D.牛顿第一定律认为物体没有惯性(2)实验:实验结论: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到阻力作用,小车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注意:小车都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落下的目的是什么?答:让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初速度。

☆十、惯性:1.定义: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将物体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注意:①一切物体在任意时刻都具有惯性。

(因此说“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②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具有的惯性越大。

(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③只能说具有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练习】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惯性的是()A.跳远运动员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B.苹果熟了,从树上落向地面C.掷出去的铅球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D.上岸后的鸭子,振动翅膀,将水抖掉2.惯性的应用:如:拍打衣服灰尘、挥盆泼水、挥锹泼土、汽车进站关闭油门利用惯性前进、助跑等(“继续”一词反应惯性)3.惯性危害的防止:散速、不超载、保持车距、系安全带和气囊、在跑道的终点空出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