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与想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思维与想象

【本章重点】

1.思维的定义和种类;

2.思维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3.概念的形成;

4.在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握;

5.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和策略;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7.想象与幻想。

7.1 复习笔记

一、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

1.定义

(1)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2)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

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

2.思维的两个主要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

①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这种不同层次的概括,不仅扩大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范围,而且也加深了人对事物本质的了解。

②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这种概括,加深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在关系与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人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控制与改造。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

概括反映与间接反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人们首先在感知觉提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性联系;接着就可以依据它们,通过推理,对不在眼前的或感知觉无法直接把握的事物进行间接的、更为深入的认识。

(二)思维的种类

人的思维根据个体发展的水平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直观动作思维

幼小的儿童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他所思维的客体只是他当时正在做的事、他直接感知到

并正在操作的物体。他不能在思想上将客体分解,或把某些东西联合成一个整体,只能在实际动作时对物体进行分析、综合,这就是直观动作思维。

2.直观形象思维

这种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来进行。

3.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

思维不仅可以按个体发展的水平分类,而且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分类。如可以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等。

二、思维与语言

人的思维不仅与感性认识相关联,而且与语言密切联系着。语言(language)是由基本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一种社会现象。个体掌握与使用语言的活动称为言语(speech)。

(一)言语及其作用

1.言语的分类

(1)言语分为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前者指以听、说为主的言语,后者指以读、写为主的言语。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口头言语先于书面言语而出现,其后,两者的存在与发展是纠结在一起的。

(2)言语还可以分为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前者指以开展的形式外现的,并让别人能感知得到的言语,后者指以简缩的形式内隐的只为语言使用者所意识的言语。

2.词

任何言语都离不开词。明确词的功能将有助于理解思维与言语的关系。词具有以下主要

功能:

(1)符号功能(function of sign)

符号是超越某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又代表该事物的刺激。词在人类使用的所有符号中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符号。语言学习是最主要的符号学习。

(2)概括功能(function of generalization)

词不只是个别事物的符号,而且是一类事物的符号。正是由于词具有概括性,所以词不仅能成为人们认识同类事物的共性而形成的概念的标志、符号,而且也成为人们越来越概括地去认识事物的工具。

(3)交往功能(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词既是意义化了的刺激而且绝大部分词都有公认与确定的意义,人就可以通过它把存于自己头脑中的经验、思想比较准确地传达给别人,也可以通过它来接受对方的经验、思想,从而达到思想交流,相互了解和协同活动的目的。

(4)记载功能(function of record)

词(言语)还能够用文字、符号的形式把人们认识的成果记载下来,这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经验的交流、传播与积累,使人能超越个体活动经验的狭窄范围,接受社会的经验;使年轻一代人有可能掌握、继承人类历史上所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与言语的关系

思维是否都必须与语言联在一起,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争论。

1.关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存在正反两面的态度

人的思维与言语是密切相关的。词与言语不仅可以巩固与表达思维的结果,而且也是思维赖以进行的载体。从生理机制上看,口头言语是由外界的语音与发音器官的动觉刺激在人

脑的听觉区和动觉区构成的联觉,并和其他反映事物的区域形成特定联系的信号活动,而书面言语则是在原有的联觉中加上了由文字形状引起视觉区的视觉成分和手写动作引起动觉区的运动觉成分的结果。人的思维正是依靠这个第二信号的系统对来自于现实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的表现。没有这样的生理机制,言语就无法产生,人的思维就既难以展开,也无法以外部言语的形式得到表达,所以说语言(言语)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

(1)持肯定意见者,除上面的一些论点外,还举出了一些常识性的事实,如不同民族的人总以各自的民族语言来思考和表达思想;思想混乱就会语无伦次;如果一个人能把问题说明白、写清楚,思路也就清晰了;如此等等。心理学家雅各布森的研究表明,人在思维时伴随有内部言语活动,只是未达到发声的程度而已。

(2)持否定意见者认为,哑人既有思想也能交际,动物没有语言也能思维,甚至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概念。心理学家龚特(R.Gonter,1965)等以猴子为被试的研究表明动物也能形成“概念”。

2.关于思维与语言的联系问题,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

思维也像其他事物一样,有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生物发展到高级动物阶段,已出现了低级的思维。这时动物能对客观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并获得初步的概括,能够在比较复杂的刺激物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但这种思维只是表现在动物的动作和直接感知到的对象的联系上,因此,它是直观动作的思维。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也首先出现直观动作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是没有言语参与的。但是,当动物过渡到人,当人类逐渐学会应用语言时和当儿童学会说话时,思维就获得言语这个物质外壳,从而思维的本身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此以后,思维和语言就不可分地纠结在一起了。思维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没有语言都是难以进行的。至于聋哑人虽然没有普通人使用的语言,其思维也不仅以直观动作为依据,而且是建立在手势语言的基础上的。思维不能离开符号刺激,更不能离开头脑的活动,脱离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