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_裴正学

合集下载

“藏象”之发生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藏象”之发生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藏象”之发生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藏象”之发生学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藏象”是一种独特的传统中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它是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来判断人体内部脏器的适应状态和疾病状况,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成为趋势,中医学的价值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深入研究“藏象”理论的发生学,不仅对于理解人体疾病的发生机制有所帮助,也可以探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不断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研究问题:
1.何为“藏象”理论,其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2.“藏象”理论和人体器官的发生有何关系?
3.基于“藏象”理论,中医药如何进行辨证论治?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了解“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2.实验研究法,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对“藏象”理论进行验证和实践,探究其与人体器官的关系。

3.临床观察法,对“藏象”理论的辨证论治方法进行调查和实践,收集病例资料并进行分析。

预期成果:
1.明确“藏象”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2.探究“藏象”理论和人体器官发生的关系,深入理解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3.结合“藏象”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为中医药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医藏象学说发展与创新进展

中医藏象学说发展与创新进展

中医藏象学说发展与创新进展"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重点领域有哪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在哪里?围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以及"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相关问题,8月1日~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在太原召开。

与会专家学者在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科学问题、交流学科建设与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充分肯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的奉献精神、科学态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会长、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组长李振吉介绍了"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实施情况。

他说,中医理论专项自2005年设立以来,已有17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研究5项。

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应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技术研究方法并重,且由于影响对中医基础理论做出自然科学解释的瓶颈是实验方法学,所以实验方法学创新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

他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阶段的战略分析,提出实施中医理论专项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与模式。

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专家副组长李德新教授结合长期教学、科研及多年参与"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的工作体会,做了"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思路方法的学术报告。

他说,由于中医理论体系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从而决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建议应围绕中医学思维方法、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规范化、藏象、病因病机等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中医理论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全面、完整的回答。

他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学术素养和工作态度等提出了要求。

同时希望从事哲学、人文等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中医学理论的基础研究工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发展做出贡献。

裴正学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探讨

裴正学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探讨
关 键 词 : 正 学 中 医 师 中 西 医 结 合 裴
诸 形于 内 , 形 于外 ” 必 。从 《 内经 》 始 就 建 立 了完 开 整 的整体 观 点 , 过 阴阳学 说 、 通 五行生 克观 点突 出 了 人体 的统 一 性 、 系性 和完整 性 , 联 认为 构成人 体 的各 个 组织器 官之 间结 构 上不 可分 割 、 能上相 互协 调 、 功 病 理上 相互影 响 、 治疗 上也 强调 整体 调节作 用 , 在认 识 疾病 和治疗 疾病 方 面不仅 注 重全身 各部 分之 间 的
收 稿 日期 :0 9—1 2 ; 回 日期 :0 0— 3— 0 20 2— 9 修 2 1 0 2
( 辑 编 李 亚峰 )
法 一 日行 之 , 因其毒 甚 , 正气 不 实 , 变亦 速 , 药 不 传 用
得 不 紧” 。其 二 , 活 运 用 “ 灵 叶法 ”, 悟 其 真 谛 , 领 不
是在 中 医学 理论 的指 导 下 , 过 对 望 闻 问切 收 集 到 通
学 凭借 现代 科学 技术 提 供 的先 进仪 器 , 很快 把 研 究
的对象 由宏 观转 向微 观 。西 方 医 学 通 过 实验 研 究 ,
的 临床信 息进 行综 合 分 析 , 而 对 疾病 当前 的 病 位 从
其 学术 思想 总结如 下 。 中医学 和西 医学是 在不 同文 化背 景下 形成 和发
2 西 医偏 重于对 抗 性治疗 。 中医偏重 于调 节性 治疗 西 医 以病 为对象 , 由致 病微生 物 引起 , 医对 病 西
展的 , 它们 分 别从不 同 的角度 , 用不 同的方式 、 法 , 方
与病性 等本 质做 出判 断 , 概 括 为 完整 证 名 的 诊 断 并

名老中医裴正学治【哮喘经验方】

名老中医裴正学治【哮喘经验方】

名老中医裴正学治【哮喘经验方】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之“哮喘”“肺胀”“痰饮”范畴。

名老中医裴正学认为,肺脾气虚、饮邪停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本病发生之主要病机,以健脾化饮、升清降浊为主要治法,拟治哮喘经验方,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组成】:大腹皮15克,五味子3克,远志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党参15克,生姜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青皮6克,知母10克,川贝母10克,紫石英15克,沉香3克,肉桂3克,苏子10克。

【功效】:健脾化饮,升清降浊。

【主治】:肺脾气虚、饮邪停留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加水800毫升,水煎2次,取汁混匀,分3次服用。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品。

中医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主要目标以及切入点

中医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主要目标以及切入点

1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其理论的核心,应对整个学科具有支撑作用。

中医藏象理论在中医学中,不仅包涵了中医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方面的内容,还外延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处方用药等方面。

换言之,它不仅是阐明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也是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依据。

因此,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2 藏象学的理论特征从藏象学的形成及发展来看,它在认识论、方法论上体现了以下特征:依据人体内外的完整统一性,通过“见外而知内”的方法,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通过生命过程中自然流露的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从整体出发,强调人体内在的联系与统一,并强调五脏是产生精神活动的物质;虽以一定的解剖学知识为依据,但主要突出五脏功能系统,并以生理与病理相结合,以阴阳五行作为说理工具,建立藏象学说的理论框架。

诚如方药中先生所说,藏象学说“总的精神就是根据人体所表现于外的各种生理现象、体征,再结合自然节气与这些现象的相应关系加以分别归类,并冠以当时所知的一些脏腑器官名称,实际上是以此为代号来归纳当时人们在与疾病斗争中所积累的若干经验认识,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藏象’含义及藏象学说提出的物质基础”[1]。

显然,五脏的生理、病理及其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体征成为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客观基础和特色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征象始终贯穿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

因此,我们认为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征象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2]。

3 中医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中医学中医药的研究工作,从局部看取得了一定成绩,从总体看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究其原因,是由于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工作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避开中医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就不能从根本上对中医学现代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藏象学说PPT课件

藏象学说PPT课件

现代医学对藏象学说的研究方法
03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藏象学说所蕴含的生命观、健康观和疾病观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现代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01
证实了藏象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藏象学说在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02
揭示了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
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了藏象学说中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及其与外在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代医学对藏象学说的研究成果
05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它强调人体内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详细描述
02
CHAPTER
脏腑理论
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和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

主疏泄、主藏血,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气机和调节情志,同时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主运化、主统血,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和水液,同时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
通过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藏象学说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实证研究
对藏象学说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进行文献梳理和归纳,以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文献研究
结合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藏象学说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揭示其更深层次的科学内涵。
跨学科研究

裴正学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浅析

裴正学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浅析

裴正学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浅析【关键词】名医经验;裴正学;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裴正学是我国西学中成名的国家级具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

裴师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中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著述颇丰,其提出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已受到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推崇。

“十六字方针”是裴师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弘扬和创新,已成为颇具影响的学术思想。

他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到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

笔者现就裴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予以探讨浅析,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1 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是中西医结合关键所在裴师指出,中医和西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但研究和服务的对象相同,都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有效手段,两者可以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取长补短。

“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是裴师对中西医学在临床疾病诊治方面的继承、总结、创新和发展,运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式辨证与辨病论治疾病,是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整体辨证思维相融会的临床诊疗方法,是临床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

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裴师对外感热病、内伤杂病、疑难急重症的辨治当中。

案例1:患者,男,54岁,2006年3月23日初诊。

左腹胀隐痛反复发作3年余,本次发热、腹痛3 d,某医院诊为胆囊炎,曾用头孢三嗪、甲硝唑(剂量不详)等静滴对症治疗未效。

诊见:急性痛苦面容,面色苍白,上腹隐痛、腹胀,连及左肋及左胸、左背,进油腻食物后加重,大便4 d未解,舌白红,苔滑腻,脉浮而细沉。

查:体温38.5 ℃,脉率80次/min,血压136/80 mm Hg,白细胞22.8×109/L,中性0.88,淋巴0.25,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均正常。

B超示:胆囊增大,壁厚粗糙,囊内强反光团体声形,胰腺增粗增大,见强回声光团。

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合并慢性胰腺炎。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探讨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探讨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探讨研究主题: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探讨研究问题及背景: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人体器官系统与自然界的五行、阴阳等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解释和论断人体健康与疾病。

然而,随着西医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中医藏象学说在现代医学科学中的应用和认可程度逐渐下降。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藏象学说在现代环境中的研究价值,以期能重新评估其对于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解释和应用。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中医藏象学说的文献进行回顾,并详细分析其中的理论观点和逻辑结构。

针对现代环境下的人体生理和病理特征,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实验研究来验证中医藏象学说的科学性和解释力。

具体步骤包括:选取一组研究对象,通过相关评估工具获取他们的身体数据和生活习惯信息,然后将这些数据与中医藏象学说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比对。

同时,还将对一些疾病患者进行实验观察,并通过中医藏象学说提供的解释来分析其病因和病机。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研究数据将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比对研究对象的生理数据和中医藏象学说理论,我们将得出一些关于其相关性的结论。

同时,实验观察的结果也将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进行呈现,并与中医藏象学说提供的解释相互印证。

结论与讨论:通过研究,我们将重新评估中医藏象学说在现代医学科学中的研究价值,并探讨其在人体健康与疾病方面的潜在应用。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明确中医藏象学说的科学性,并为其在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此外,我们还将对中医藏象学说在现代环境下的局限性进行讨论,并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其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

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将中医藏象学说与现代医学科学进行深入的对比和研究,以期能够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并促进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良性互动。

同时,通过实验观察的方式,我们也将为中医藏象学说提供科学性的验证,并为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实证支持。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心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心课件
互关系的理论体系
藏象心理论的应用:指导 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养
生等实践
藏象心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01
02
起源:源于 《黄帝内经》, 是中国古代医 学理论的核心
发展:经过历 代医家的不断 探索和实践, 逐渐形成了较 为完善的藏象 心理论体系
03
主要内容:包 括五脏六腑、 气血津液、经 络、精神情志 等方面
藏象心理论在 疾病诊断中的 优势:能够全 面、系统地了 解人体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 为疾病诊断提 供依据
01
02
03
04
藏象心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藏象心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 舌象、脉象等,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
藏象心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根据疾病的性质和部 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等。
藏象心理论在现代文化中的 应用:如文化传承、文化创 新、文化传播等
藏象心理论的未来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如基因测序、生 物信息学等,研究藏象心理论的科学原理
临床应用:将藏象心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中医诊 断、治疗、康复等
教育普及:推广藏象心理论的教育普及,让更多人了 解并掌握藏象心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心课件
演讲人
目 录

藏象心理论概 述

藏象心理论的 应用

藏象心理论的 现代研究
1
藏象心理论概述
藏象心理论的概念
藏象:中医理论中,五脏六 腑、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与
病理变化的总称
藏象心理论的核心:五脏六 腑、气血津液、经络等生理 功能与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
藏象心理论:研究人体生 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

中医藏象学说及其现代研究

中医藏象学说及其现代研究

中医藏象学说及其现代研究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藏象学说主要强调人体内外的生理、病理表现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式,获取疾病表现,从而准确定位和判断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藏象学说及其现代研究成果。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原理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念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等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五脏系统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系统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个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和与之相关的疾病。

二、藏象学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中医藏象学说在中医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观察患者的外貌和舌象、望诊脉象以及切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病机所在。

其中,脉象诊断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脉搏的形态、节律、强度等特征,判断患者体内脏腑的功能状态以及病变情况。

三、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成果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藏象学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科学验证和解释。

现代研究发现,中医学所强调的五脏六腑系统与现代生理学中的器官系统有着相似之处。

例如,中医将心与血液循环、肺与呼吸系统、脾与消化系统等相对应,这些对应关系在现代医学研究中找到了一定的依据。

此外,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藏象学说提供了新的验证方法,如脑功能成像等技术可以观察到脏腑系统的活动与疾病的关系。

四、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意义中医藏象学说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通过整体观察和辩证思维,强调人体内外的相互联系,适应了现代医学“整体护理”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要求。

同时,中医藏象学说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方案。

患者的病理表现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脏腑系统,而是多个系统的综合反应,因此,运用藏象学说的思想,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

藏象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探讨藏象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研究和应用领域

藏象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探讨藏象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研究和应用领域

藏象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探讨藏象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研究和应用领域藏象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是当下学术界和科研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作为一门传统的学问,藏象学深植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中,而现代科学则是以实证和理性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体系。

本文将就藏象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研究和应用领域展开探讨。

一、藏象学的概述藏象学,即象数学,又称为象理学,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象数和象法,通过数理分析和符号推演来揭示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

藏象学的核心思想是宇宙即大象,万物皆象,以象释义。

藏象学在古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历代王朝的决策、天文预测、医学诊断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藏象学渐渐被置于边缘,被现代科学所取代。

二、现代科学的特点现代科学是以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体系。

它强调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假设和理论。

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如牛顿的力学定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现代科学的特点主要包括客观性、可重复性、科学方法论等。

它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三、藏象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研究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传统学问的关注和研究再次兴起。

藏象学作为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在现代科学的背景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藏象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与象法的结合藏象学中的象法是一种通过符号来描述数字和数学概念的方法。

现代科学中,我们经常使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各种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理论。

因此,将藏象学中的象法与现代科学的数字表示法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数学模型的可读性和表达力。

2. 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藏象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产生新的科学发现和创新。

例如,在医学领域,藏象学中的医学经络学说与现代科学的神经系统研究相结合,可以开辟新的诊断和治疗途径。

裴正学教授用扶正固本法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

裴正学教授用扶正固本法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

裴正学教授用扶正固本法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全世界的医学家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之一。

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是手术、放、化疗,其治愈率分别为22%、18%、5%。

上述治疗虽有一定作用,但副作用较多,使患者体质下降,免疫功能低下,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出现贫血、脱发、胃肠道反应,以及直肠和膀胱的放射病,迫使患者对放化疗不能够耐受,坚持不下去,有的终止治疗,使治疗半途而废,事倍功半。

如何更有效的防治肿瘤,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率,是医学界共同的任务和难题。

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教授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辩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对肿瘤的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肿瘤患者手术后或放、化疗后辅以中药治疗,可扶正固本,减毒增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是当前治疗肿瘤很好的模式。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1.正气亏虚是肿瘤产生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医宗必读》云“积之成者,正气虚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诸病源候论》日“癥瘕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

”也说明了肿瘤的形成与正气不足有密切的关系。

正气包括人体的全部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代谢功能。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网状内皮系统功能。

人体的气血阴精亏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失常,或先天不足,脏腑虚损,外邪与内在的痰湿、瘀血、湿热、火毒等病理产物相搏,形成气滞血瘀,痰凝毒聚形成肿瘤。

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致内环境失衡,气血阴阳失调,病存内生。

内因是发病的关键,邪毒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气内虚,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及相对平衡性失调,以致肿瘤复发。

正气包含了机体的免疫功能,故正气内虚为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本原因。

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可能有调控肿瘤复发转移的作用,复发转移与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有关。

中医对肿瘤发生机制的认识是从整体观出发来看待肿瘤形成的,认为肿瘤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而是有一系列病理演变造成的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西医注重局部、微观治疗。

裴正学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举隅

裴正学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举隅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4 6 .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1 5 6 ( 2 0 1 5 ) 0 2— 0 0 0 6— 0 2

矗 吕 奇
裴 正 学 教 授 是 中华 中 医药 学 会 终 身 理 事 、 我 国著名 的 中 西 医结 合 医 学 专 家 、 甘 肃 省 肿 瘤 医 院 首席 专 家 。 临证 5 0余 年 , 经验丰 富, 擅 长 治 疗 肝
等养血活血通络之 品, 辨证准确 , 近期治愈 。裴老 理 论上 推崇 张锡 纯 “ 其( 马钱 子 ) 开通 经 络 、 透 达关
节之力 , 实远胜于他药矣” 之说 , 故 常 采 用 马 钱 子 治 疗此病 , 临床 收效 甚 佳 。但 马 钱 子 必 须 油 炸 , 方 能去其 毒性 , 以保 安全 。 案2 : 樊某 , 女, 1 1 岁, 2 0 1 3年 2月 2 3 E l 初诊。
诸症 痊愈 , 近 日因劳 累又 出 现腰 酸 软 、 双 下 肢 无 力
症状 , 舌淡红 、 苔 薄 白, 脉 细 。药 用 : 黄芪、 知 母 各 2 0 g , 当归 、 龙 眼 肉、 鹿 角胶 ( 烊化 ) 、 白术 各 1 0 g , 生 姜、 制乳 甲、 党参 、
双侧眼睑下垂两月余。曾就诊当地医院 , 完善
相 关检查 后 被 诊 断 为 “ 重 症 肌无 力 ” , 予 新 斯 的 明 对 症治疗 后 无 明显 好 转 。刻 诊 : 双 眼睑 下垂 , 余 无 明显不 适 。 舌 淡 红 、 苔 薄 白, 脉 细 无 力 。药 用 : 黄 芪、 知母 、 桔 梗各 2 0 g , 升麻 、 柴胡 、 白果 、 党参 、 蔓荆 子、 桂枝 、 白芍 、 白术 各 1 0 g , 葛根 1 5 g , 防风 1 2 g , 黄柏 、 生姜 、 甘草 、 麻黄、 制 附子 各 6 g 。7剂 , 每 日1 剂, 水煎 分服 。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_裴正学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_裴正学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_裴正学-5-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Modern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CM viscera裴正学(讲述)何红珍党芸芝魏文婷(整理)(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兰州,730030)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6)18-0005-02证型:GBAID【摘要】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基础,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因此中医学者,应该了解中医的藏象与现代西医所认识的脏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明白了这一问题,才对发展祖国医学有所裨益,有利于祖国医学登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车,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前进。

【关键词】中医;藏象学说;现代医学;研究【Abstract】The theory of TCM viscera is the basis of TCM theory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CM. Heart, liver, spleen, lungs and kidneys in TCM share similarity with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y also are rich in difference, therefore, TCM learne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CM viscera and organs identified in western medicine, which would helpto develo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ize TCM to achieve the advancement of TCM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Keywords】TCM; Theory of viscera; Modern medicine; Research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6.18.003藏象即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1]。

(医学课件)藏象学说

(医学课件)藏象学说
指导临床实践
藏象学说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提高中医治 疗的效果和水平。
促进中西医结合
藏象学说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06
藏象学说案例分析
案例一:肝肾阴虚型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肝肾阴虚型糖尿病是常见的中医分型之一 ,其治疗原则为滋补肝肾、养阴润燥,常 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
02
脏腑系统
脏腑的定义与是人体内脏的总称, 包括心、肝、脾、肺、肾 等五脏和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等五腑。
定义
脏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统 称,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和形态特点。
功能
脏腑的功能包括消化、吸 收、排泄、调节水液和分 泌等,是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础。
脏腑的分类与组成
05
藏象学说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藏象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
藏象学说在中医中用于解释人体内部生理和病理变化,为疾病诊 断提供理论依据。
疾病预防
通过了解藏象学说,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预防疾病 的发生。
治疗方法选择
藏象学说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医生根据不同病症选择合 适的治疗方法。
VS
详细描述
肝肾阴虚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因 情志不遂或房事不节制而致肝肾阴虚,表 现为口渴多饮、消瘦乏力、失眠多梦等症 状。中医治疗以滋补肝肾、养阴润燥为主 ,常用方剂包括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 同时配合饮食调理和情志调畅,疗效较好 。
案例二: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调理
总结词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中医证 候之一,治疗原则为清热祛湿、健脾和胃 ,常用方剂为连朴饮合三仁汤加减。

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探讨

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探讨

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探讨标题: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探讨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应的研究方案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结论与讨论。

通过充实的内容和清晰的逻辑,为中医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创新性的观点。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医学作为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藏象学说作为其中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在中医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中医藏象学说的应用和探讨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和不足。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探索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讨论。

1.2 研究问题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中能否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中医藏象学说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评估疾病发展和预测治疗效果的工具?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和可行性是什么?2. 研究方案方法2.1 文献综述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梳理,总结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并了解当前研究的进展和问题。

2.2 临床实证研究选取一定数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藏象学说对其进行辨证施治,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和数据收集。

2.3 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并应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评估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根据收集到的临床数据,对研究对象的主要症状、体征、中医诊断和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呈现相应的结果。

4. 结论与讨论4.1 应用效果评估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评估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包括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的改善情况。

4.2 局限性和可行性分析结合结果和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局限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发展建议。

5. 结论通过本研究的论述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医藏象学说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然而,其应用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裴正学治疗肝癌的学术思想探析

裴正学治疗肝癌的学术思想探析

裴正学治疗肝癌的学术思想探析
祁元刚;李彦霞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24(32)10
【摘要】该文探析甘肃省名中医裴正学教授治疗肝癌的学术思想,裴正学教授治疗肝癌时提出扶正固本、围点打援、围魏救赵治则,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祁元刚;李彦霞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甘肃省定西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裴正学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学术思想探微
2.裴正学教授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思想初探
3.裴正学教授治疗恶性肿瘤学术思想探析
4.裴正学教授治疗肿瘤学术思想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老中医裴正学论治子宫肌瘤

名老中医裴正学论治子宫肌瘤

名老中医裴正学论治子宫肌瘤子宫是一块沃土,能给女人滑嫩的肌肤、曼妙的身材,但这块沃土上,也会滋生它物,如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很多女性朋友都碰到过的问题,很多人一听到“瘤”就吓得惶恐了,不知道是“切”还是“留”。

这么纠结的问题,怎么抉择?且先来看看国医名师裴正学治疗子宫肌瘤的妙招!症与瘕,按其病变性质而有所不同裴老认为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属于中医“症瘕”的范畴。

症与瘕,按其病变性质有所不同。

症指腹内结块坚硬,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是指腹内结块痞满无形,聚散无常,推揉转动,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但就其临床所见,每有先因气聚,日久则血瘀成瘕,因此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故前人每以症瘕并称。

《金匮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症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经典方剂看过来裴老认为,《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茯苓丸是治疗症瘕最为经典有效的方剂,对症瘕的治疗以缓攻为主;鳖甲煎丸具有扶正消积化症、除痰散结之作用;大黄蛰虫丸则有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能够缓消瘀血症积,为治疗妇人症瘕的良方。

《妇人规。

下卷》:“瘕由于聚,聚在阳分而犹乌合,故散之非难……散气之法,止在行气,盖气行则散也。

但行气之法,大有权宜,如气实则壅滞,宜破而行之;气闭则留蓄,宜利而行之;气热则干涸,宜寒而行之;气寒则凝结,宜温而行之。

此散气治瘕之大法也。

”指出对气实瘕聚者应行而散之,宜排气饮、木香顺气散、木香调气散、四磨汤之类,并根据兼次症加减用药。

《医学入门。

妇人门》:“善治症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施,以伤元气,宁扶脾胃正气,待其自化。

”小结裴老认为,本病的治疗大法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痰,兼调寒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Modern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CM viscera裴正学(讲述) 何红珍 党芸芝 魏文婷(整理)(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兰州,730030)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6)18-0005-02证型:GBAID【摘要】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基础,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因此中医学者,应该了解中医的藏象与现代西医所认识的脏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明白了这一问题,才对发展祖国医学有所裨益,有利于祖国医学登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车,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前进。

【关键词】中医;藏象学说;现代医学;研究【Abstract】The theory of TCM viscera is the basis of TCM theory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CM. Heart, liver, spleen, lungs and kidneys in TCM share similarity with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y also are rich in difference, therefore, TCM learne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CM viscera and organs identified in western medicine, which would helpto develo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ize TCM to achieve the advancement of TCM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Keywords】TCM; Theory of viscera; Modern medicine; Research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6.18.003藏象即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1]。

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以粗浅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从体外的各种征象测知脏腑的生理功能,推究其病理变化,并运用哲学、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进行推演络绎、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了藏象学说[2]。

1 肾的研究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所在,五脏六腑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本,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3,4]。

支气管哮喘患者因肾不能纳气,而在中医上认为是肾虚,所以中医有“新病治肺,旧病治肾”的传统理念[5]。

慢性肾炎出现水肿,中医认为这是肾不主水,治疗水肿则用补肾的方法。

中医将阳痿和女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原因归结于肾不藏精。

不难发现上述几种疾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虚症候群。

所谓肾虚症候群,就是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等,若在此症候群基础上出现怕冷、自汗,则叫做肾阳虚;若出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则叫做肾阴虚。

了解肾阳虚和肾阴虚的证候之后,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专家们就在上述的几种疾患中来找肾虚症候群,得出的结果是上述疾患50%的患者有肾阳虚的症候群,20%的患者有肾阴虚的症候群,30%的患者既有肾阳虚又有肾阴虚的症候群,这就应验了祖国医学肾虚症候群的根本病机是肾不纳气、肾不主水、肾不藏精,由此说明祖国医学所谓的“肾”是有物质基础和有实际内涵的,是一个辩证的唯物主义[6]。

上海第一医学院沈自尹教授在40年前就开始了对肾脏的研究,结果发现凡是有肾虚症候群的患者,80%的都有肾阳虚,他认为肾阴虚仅是一种陪衬,肾阳虚是主导肾功能的主要方面,肾阴虚是主导肾功能的次要方面,这正符合祖国医学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长”。

由此而看古人强调阳气,同时又有“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之说,说明阳气要有20%的阴气来支撑,俗话讲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也就是这个意思。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在人体内部也是如此。

对女性来说雌性激素就是肾阳,但是若没有仅占雌性激素1/25的睾丸酮,雌性激素就随之下降,出现月经不调,这充分体现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道理。

沈自尹教授[7]用实验观察血浆中皮质醇24 h规律变化,证实肾阳虚患者皮质腺功能之低下与丘脑有关,中医所说的“肾”实际上就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所以说肾是有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就是实验研究的结果。

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相同之处在于“肾主水”,西医认为“肾主纳气”属于肺的功能,“肾主藏精”属于睾丸的功能,这就解开了现代医学与中医之间的衔接之谜[8]。

2 脾的研究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中气,司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对人体生长、发育、健康、衰老至关重要的藏象[9]。

“民以食为天”中的“食”就是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运化水谷,水谷即食物,其功能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消化、吸收和胃肠蠕动功能[10]。

脾虚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

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者们对脾气虚的患者首先测量消化功能,从唾液中测量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结果发现脾气虚患者的体内这三种酶的数量和活性都降低,这就充分说明脾气虚是有物质基础的[11]。

中医“脾运失司”的意义除了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功能降低之外,还包含着胃肠吸收功能的改变,有学者通过测定木糖排泄来研本文摘自基层医学论坛-6- C究胃肠吸收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脾虚患者,木糖排泄率偏低,说明脾气虚的患者胃肠吸收功能下降。

另外“脾运失司”的含义,还在于胃肠运动的改变方面,脾虚患者通常表现出嗳气、泛酸、腹胀、便溏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升降功能失司的表现,所谓升降失司即脾运失司。

有学者用131I同位素跟踪实验,观察消化道排空功能,发现脾虚患者肠蠕动加快,服用健脾补气药之后此现象消失。

“脾运失司”的含义,还包括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发生障碍,有学者在临床中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有脾虚证候者,其血清异柠檬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较正常人为低,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后其酶的活性上升。

脾主中气,中气为“后天之本”,为人体“正气”之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中气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免疫功能的含义。

中气包含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大类,人们发现脾虚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同时又发现和遗传有关,先天禀赋不足,得出脾虚患者的胃肠黏膜线粒体形态发生了异常,这就说明脾气虚和先天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12]。

3 肝的研究中医认为肝属木,性条达,主疏泄,肝主藏血[13]。

一旦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则为病,也就是说肝气郁结为各种肝病证候发生的基础。

由此可产生“肝木克土”“肝郁化火”“肝气上逆”等证。

鉴于此,近年来人们对肝气郁结的实质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现代医学认为肝气郁结的病理基础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藏象学中的“肝”与西医的神经体液有关[14]。

中医命门学派提出了人体有两火:君火和相火,君火即人体的记忆力、认知力、思维能力、分析力等大脑皮层作用;相火是心跳、脉搏、呼吸等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了相火。

肝胃不和、肝木克土时,β-受体紧张性增强,交感神经占优势,出现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证候;肝阳上亢时,α受体紧张性增强,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占优势,就会出现头晕、目眩、眼花等证候。

4 心的研究心为五脏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皆摇”,《素问•千年》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心藏神,为五脏之主,神明之所出,有研究者用安慰剂进行试验,发现安慰剂在不同语言的诱导下,呈现不同的作用,可以起到一定疗效,从而发得出祖国医学的“心”具有现在医学大脑皮层之作用。

心主血脉,其功能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心”和“脑”[15]。

5 肺的研究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

从这一论述来看,中医的肺既有现代医学肺脏的含义;又有现代医学肺脏所不具有的功能。

中医的肺除具有呼吸功能外,所谓“肺主气”“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等均为中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近年来人们在探讨上述内容的本质方面,经临床实验发现,中医肺脏的功能是有物质基础的。

肺气虚的患者,血氧饱和度均低,肺的通气功能下降,故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肺部疾患,二陈汤治疗咳痰症状,用釜底抽薪的方法(凉膈散)来治疗肺部的出血、炎症,肺为结肠癌最易转移的部位,故在结肠癌患者之治疗中若出现肺部症状,亦可用培土生金法[16]。

参考文献:[1]周波,吴新明,陈奕,等.《黄帝内经》若干藏象学说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1):105-108.[2]孙相如,何清湖.中医学藏象理论历史演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02):365-367.[3]叶海丰,莫芳芳,张国霞.“肾主水”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07):1842-1843.[4]王水金,王建巍,陈绩锐,等.肾藏象理论研究述要[J].中医学报,2015(05):687-689.[5]赵敏,周艳艳,陈会敏,等.“肺肾相关”的理论探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6):38-39.[6]李琳荣.论肾气虚证的规范化研究[J].中医杂志,2005(02):142-144.[7]沈自尹.中西医结合肾本质研究回顾[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3):304-306.[8]章增加.关于中医藏象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医杂志,2009(05):393-396.[9]匡调元.“心肾为先天之本和肺脾为后天之本”探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12):2777-2779.[10]杨泽民,陈蔚文,王颖芳.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与脾胃湿热证患者物质能量代谢基因差异表达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9):1180-1187. [11]战丽彬,初艳,赵欣捷,等.基于代谢组学的脾气虚证本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04):622-625.[12]罗云坚,修宗昌,黄穗平,等.脾气虚证免疫相关基因组学机制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04):311-314.[13]马月香.肝主藏血机理新探[J].中医药学刊,2005(01):189.[14]陈泽奇,陈国林,金益强,等.肝气郁结证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21-23+26.[15]张艳,任建歌,廖佳丹,等.基于“心主血脉”谈心脑同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1):1378-1379.[16]吕玉宝,段晓虹,董竞成.中医肺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1):1579-1583.编辑:白莉编号:EB-15090808F(修回:2015-1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