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_裴正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

Modern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CM viscera

裴正学(讲述) 何红珍 党芸芝 魏文婷(整理)

(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兰州,730030)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6)18-0005-02证型:GBAID

【摘要】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基础,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中医学者,应该了解中医的藏象与现代西医所认识的脏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明白了这一

问题,才对发展祖国医学有所裨益,有利于祖国医学登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车,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前进。

【关键词】中医;藏象学说;现代医学;研究

【Abstract】The theory of TCM viscera is the basis of TCM theory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CM. Heart, liver, spleen, lungs and kidneys in TCM share similarity with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y also are rich in difference, therefore, TCM learne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CM viscera and organs identified in western medicine, which would help

to develo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ize TCM to achieve the advancement of TCM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TCM; Theory of viscera; Modern medicine; Research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6.18.003

藏象即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1]。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以粗浅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从体外的各种征象测知脏腑的生理功能,推究其病理变化,并运用哲学、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进行推演络绎、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了藏象学说[2]。

1 肾的研究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所在,五脏六腑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本,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3,4]。

支气管哮喘患者因肾不能纳气,而在中医上认为是肾虚,所以中医有“新病治肺,旧病治肾”的传统理念[5]。

慢性肾炎出现水肿,中医认为这是肾不主水,治疗水肿则用补肾的方法。中医将阳痿和女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原因归结于肾不藏精。不难发现上述几种疾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虚症候群。所谓肾虚症候群,就是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等,若在此症候群基础上出现怕冷、自汗,则叫做肾阳虚;若出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则叫做肾阴虚。了解肾阳虚和肾阴虚的证候之后,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专家们就在上述的几种疾患中来找肾虚症候群,得出的结果是上述疾患50%的患者有肾阳虚的症候群,20%的患者有肾阴虚的症候群,30%的患者既有肾阳虚又有肾阴虚的症候群,这就应验了祖国医学肾虚症候群的根本病机是肾不纳气、肾不主水、肾不藏精,由此说明祖国医学所谓的“肾”是有物质基础和有实际内涵的,是一个辩证的唯物主义[6]。上海第一医学院沈自尹教授在40年前就开始了对肾脏的研究,结果发现凡是有肾虚症候群的患者,80%的都有肾阳虚,他认为肾阴虚仅是一种陪衬,肾阳虚是主导肾功能的主要方面,肾阴虚是主导肾功能的次要方面,这正符合祖国医学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长”。由此而看古人强调阳气,同时又有“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之说,说明阳气要有20%的阴气来支撑,俗话讲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也就是这个意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在人体内部也是如此。对女性来说雌性激素就是肾阳,但是若没有仅占雌性激素1/25的睾丸酮,雌性激素就随之下降,出现月经不调,这充分体现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道理。沈自尹教授[7]用实验观察血浆中皮质醇24 h规律变化,证实肾阳虚患者皮质腺功能之低下与丘脑有关,中医所说的“肾”实际上就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所以说肾是有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就是实验研究的结果。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相同之处在于“肾主水”,西医认为“肾主纳气”属于肺的功能,“肾主藏精”属于睾丸的功能,这就解开了现代医学与中医之间的衔接之谜[8]。

2 脾的研究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中气,司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对人体生长、发育、健康、衰老至关重要的藏象[9]。“民以食为天”中的“食”就是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运化水谷,水谷即食物,其功能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消化、吸收和胃肠蠕动功能[10]。脾虚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者们对脾气虚的患者首先测量消化功能,从唾液中测量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结果发现脾气虚患者的体内这三种酶的数量和活性都降低,这就充分说明脾气虚是有物质基础的[11]。中医“脾运失司”的意义除了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功能降低之外,还包含着胃肠吸收功能的改变,有学者通过测定木糖排泄来研

本文摘自基层医学论坛

-6- C

究胃肠吸收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脾虚患者,木糖排泄率偏低,说明脾气虚的患者胃肠吸收功能下降。另外“脾运失司”的含义,还在于胃肠运动的改变方面,脾虚患者通常表现出嗳气、泛酸、腹胀、便溏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升降功能失司的表现,所谓升降失司即脾运失司。有学者用131I同位素跟踪实验,观察消化道排空功能,发现脾虚患者肠蠕动加快,服用健脾补气药之后此现象消失。“脾运失司”的含义,还包括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发生障碍,有学者在临床中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有脾虚证候者,其血清异柠檬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较正常人为低,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后其酶的活性上升。脾主中气,中气为“后天之本”,为人体“正气”之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中气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免疫功能的含义。中气包含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大类,人们发现脾虚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同时又发现和遗传有关,先天禀赋不足,得出脾虚患者的胃肠黏膜线粒体形态发生了异常,这就说明脾气虚和先天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12]。

3 肝的研究

中医认为肝属木,性条达,主疏泄,肝主藏血[13]。一旦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则为病,也就是说肝气郁结为各种肝病证候发生的基础。由此可产生“肝木克土”“肝郁化火”“肝气上逆”等证。鉴于此,近年来人们对肝气郁结的实质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现代医学认为肝气郁结的病理基础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藏象学中的“肝”与西医的神经体液有关[14]。

中医命门学派提出了人体有两火:君火和相火,君火即人体的记忆力、认知力、思维能力、分析力等大脑皮层作用;相火是心跳、脉搏、呼吸等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了相火。肝胃不和、肝木克土时,β-受体紧张性增强,交感神经占优势,出现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证候;肝阳上亢时,α受体紧张性增强,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占优势,就会出现头晕、目眩、眼花等证候。

4 心的研究

心为五脏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皆摇”,《素问•千年》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心藏神,为五脏之主,神明之所出,有研究者用安慰剂进行试验,发现安慰剂在不同语言的诱导下,呈现不同的作用,可以起到一定疗效,从而发得出祖国医学的“心”具有现在医学大脑皮层之作用。心主血脉,其功能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心”和“脑”[15]。

5 肺的研究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从这一论述来看,中医的肺既有现代医学肺脏的含义;又有现代医学肺脏所不具有的功能。中医的肺除具有呼吸功能外,所谓“肺主气”“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等均为中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近年来人们在探讨上述内容的本质方面,经临床实验发现,中医肺脏的功能是有物质基础的。肺气虚的患者,血氧饱和度均低,肺的通气功能下降,故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肺部疾患,二陈汤治疗咳痰症状,用釜底抽薪的方法(凉膈散)来治疗肺部的出血、炎症,肺为结肠癌最易转移的部位,故在结肠癌患者之治疗中若出现肺部症状,亦可用培土生金法[16]。

参考文献:

[1]周波,吴新明,陈奕,等.《黄帝内经》若干藏象学说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1):105-108.

[2]孙相如,何清湖.中医学藏象理论历史演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02):365-367.

[3]叶海丰,莫芳芳,张国霞.“肾主水”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07):1842-1843.

[4]王水金,王建巍,陈绩锐,等.肾藏象理论研究述要[J].中医学报,2015(05):687-689.

[5]赵敏,周艳艳,陈会敏,等.“肺肾相关”的理论探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6):38-39.

[6]李琳荣.论肾气虚证的规范化研究[J].中医杂志,2005(02):142-144.

[7]沈自尹.中西医结合肾本质研究回顾[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3):304-306.

[8]章增加.关于中医藏象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医杂志,2009(05):393-396.

[9]匡调元.“心肾为先天之本和肺脾为后天之本”探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12):2777-2779.

[10]杨泽民,陈蔚文,王颖芳.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与脾胃湿热证患者物质能量代谢基因差异表达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9):1180-1187. [11]战丽彬,初艳,赵欣捷,等.基于代谢组学的脾气虚证本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04):622-625.

[12]罗云坚,修宗昌,黄穗平,等.脾气虚证免疫相关基因组学机制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04):311-314.

[13]马月香.肝主藏血机理新探[J].中医药学刊,2005(01):189.

[14]陈泽奇,陈国林,金益强,等.肝气郁结证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21-23+26.

[15]张艳,任建歌,廖佳丹,等.基于“心主血脉”谈心脑同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1):1378-1379.

[16]吕玉宝,段晓虹,董竞成.中医肺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1):1579-1583.

编辑:白莉编号:EB-15090808F(修回:2015-1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