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2. 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3.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4. 监察制度:设立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和考核,以防止腐败和失职。
5. 礼仪制度:制定各种礼仪规范,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
这些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不断演变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央官制的演变ppt
——《明史纪事本末》
史料2: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
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明太祖
请问:为何“我朝罢相”? 读一读
课堂小结
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权力很大 汉朝-----中朝---丞相无决策权,为执行机构 隋唐-----三省六部制---宰相委员制,分散相权 宋----二府三司制---宰相执行权一分为三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皇权相权合一 清朝----军机处----纵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
努尔哈赤 八旗旗主
“共治国事 ”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皇权受限
南书房 君主专制 顶峰
集权于帝
清朝:军机处Leabharlann 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皇帝 内阁
军机处
吏户礼兵刑 工
明清两朝的尊君卑臣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 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 明大臣可以侍坐, “大朝仪众官皆跪”, 清大臣则奏对无不长跪。 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 清大臣对皇帝上奏,皆自称“奴才”。
填
• 隋唐:
• 宋:
看
• 元:
• 明:
• 清:
历代中央官制的确定与演变
• 朝代 • 秦: • 西汉: • 东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 • 元: • 明: • 清: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尚书台 出现三省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一省制 废相、设内阁 军机处
秦代 :三公九卿制度
_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员,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夏代的中央官制
分管 各 种事 务 的官 职:
牧正、乐正、车正、疱正、
大禹像
御(主管驾御战车)、遒人
(主管宣示命令)、太史 (主管天文历法档案)、官 占(主管卜筮)、瞽师、御 龙(负责王之生活娱乐)、
啬夫(主管收税和监察),
另设有采风之官。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
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士在西周时
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
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 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 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 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都堂
• 唐代尚书省的总办公处(都堂)居中, 东有吏、户、礼三部办公处,西有兵、刑、 工三部办公处,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左右 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官总辖各部, 称为“都省”,故总办公处称为都堂。
•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 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 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 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 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 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 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 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卜、 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太史寮的长官是太 史,既是文职官吏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吏的首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 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金文的有宰、膳 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宫、御正、世 妇、东宫等。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秦代中央的官员虽然不少,但最主要的则是 史书上所说的“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三公是直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的 高级官员。
丞相有左丞相、右丞相之分,以左丞相为尊, 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武官,协 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主要掌管承转皇 帝诏令,监察文武百官,处理重大案件。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台(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十一寺(太常、 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 府、国子、将作等)
卿一人、少卿一人、丞。 如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
或称三台、五监(都水监、国子、将作等)、九寺 (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均沿袭隋制 并有所发展。在中央,仍以中书(隋内史 省改名),门下、尚书三省为中枢政务机 关。中书省掌决策,长官是中书令,次官 是中书侍郎。门下省掌审检,长官是侍中, 次官是黄门侍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 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 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 的对象。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 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 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 官僚的充分余地。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升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能够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先秦是中央官制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2.秦汉史中央官制的变革阶段——三公九卿3.东汉即魏晋南北朝,三公失权,尚书台、中书、门下省相继登台掌权。
4.隋唐至明清是中央官制的成熟阶段。
先秦时期:尧舜禹时期——以“舜”中央政府的组成为例:司空——居百官之首,辅佐政事。
“水利部长”——平治水土。
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育;士——主管司法;百工——主管百工;虞——主管山泽草木鸟兽,即环保;三礼——主管秩宗;(三礼,即天事、人事、人事之礼;秩,即尊卑等级秩序。
);典乐——(看来兼职干部不是现在才有。
)主管音乐和诗歌;纳言——主管诚信真实地传达命令和回报意见;夏朝——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大理主管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管山泽畜牧;商朝——(一)政务官是处理外廷事务的官。
他们是:1、尹:治理之意。
本身并无职位高低之别,后来成为官的通称。
2、工:管理工程的官。
3、卜:为商王占卜的官。
4、巫:掌商王祭祀的官。
5、乍册:“乍”即“作”,是商代的史官。
6、卿史:又作“卿事”或“卿士”,是主祭祀的官。
此类官除卿史外,还有御史、史两职。
7、亚:武职官吏。
多亚是商王的贴身侍卫。
亚立吏是商王的钦差大臣。
8、服和多马:商代武职。
(二)事务官是管理王室内廷事务的各级官吏,他们是:1、宰:是为奴隶主管理家务和家奴的总管,此称为西周和春秋所沿用。
2、臣:是商王的近臣,掌为王征战、备车马、占卜等事。
除“臣”外,还有“小臣”、“多臣”之职。
3、小(来字旁)昔臣:管理王室田庄的农耕事务的官员。
4、小多马羌臣:管理羌奴或管理养马奴隶及商王车马的官员。
5、六宫官:近似后世的皇后中宫官。
西周——辅弼周王的三公:太保(既是周王的辅佐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太师(地位显贵的武官)、太傅(教养太子以明君臣之道的官职)三公下设“三事大夫”(外廷政务官):掌地方民事行政的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1.发展概述 2.组织架构 3.意义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3.意义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避免 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皇 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 效率,行政机构的决策与运行更加完善, 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 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有宋一代,为避免重蹈唐代灭亡的复辙,在 官和兵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收权和分权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为 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重演,在官衙设置上强调使各机构互相不通气, 互相制约,在中央政府中,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宰相只负责中书省 (所谓‘中书主民’),另设枢密使(枢密院长官)主管兵权(只有奉旨发 兵的权力,无权实际统率军队),而主财的三司也不需要向宰相负责,而 是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之下还有实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进一 步对相权形成制约,在地方官的任命上,任命必须出于朝廷为其一, 多用文官为其二,几乎重要的州府都有皇帝直接派出可以直接向皇帝 奏事的通判为其三,使地方官的任何离心行为都需要冒比唐代大得多 的风险。而且,官,职分离,有官不一定有权,官职在多数情况下只 代表俸禄的多少,而权力往往以临时任命的方式授予必须的官吏。最 后,地方财政由中央直接派遣的转运使主管,从人,财两方面遏制了 地方的尾大不掉,同时也必然造成了大量的冗员,同时,由于三年一 升迁制度的普遍实行,使‘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冗员数量无限扩大, 这一切,造成三冗之首。
• 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1.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 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 •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zhidao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
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内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 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 3.改革财政,加强中央政权 • 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 准法.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平抑容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箕缗和告缗,打击富商 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 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中国古代行政制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①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②门下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③尚书省: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六部:①吏部:中国古代官署。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②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中国古代官制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先秦是中央官制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2.秦汉史中央官制的变革阶段——三公九卿3.东汉即魏晋南北朝,三公失权,尚书台、中书、门下省相继登台掌权。
4.隋唐至明清是中央官制的成熟阶段。
奴隶社会官制1.商王朝设“多尹”,泛指百官。
2.西周设六官制。
据《周礼》记载,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六卿”是政务官,亦称“六官”。
3.春秋时,各国官制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和军功爵制。
封建社会官制1.秦汉官制——三公九卿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秦时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
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
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2.魏晋南北朝官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3.隋唐官制——三省六部制三省:隋朝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唐朝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4.宋、辽、金、元官制宋——官职分离辽——南北两面官金——勃极烈,系女真语,意为“治理众人”元——废门下、尚书省,置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大权。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
“专制主义”
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 上、皇帝独裁。 (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
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 方绝对服从中央。(矛盾:中央vs地方)
中央官制的建立与发展
了解秦到清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把握该时间段中央官制的演变规律
(一)秦朝
1.皇帝制度
小试牛刀
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 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 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 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 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清朝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规律 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Fra bibliotek真题再现
2、(2018·江苏)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 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 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 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 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 的是
A .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三)宋朝 二府三司制
财政
三 司
皇帝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枢 密 院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四)明朝
1、废丞相:明太祖 2、设内阁: 明成祖
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异别?
相同
不同 地位与职权
作用
宰 相
作用:
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 政机构长官;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记忆口诀)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演变(中央官制)秦始皇,第一统,中央集权成系统。
三公九卿立中央,郡守县令治地方。
丞相助帝理万机,御史传达兼监察,
太尉其实并未立,军权实际归皇帝。
秦朝完了是两汉,汉承秦制有改换。
位高权重武帝疑,为限相权起布衣,
形成中朝与外朝,决策执行要记牢。
光武帝,强皇权,尽夺三公归台阁。
三省六部唐完备,魏晋形成隋确立。
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工又监督。
中书决策门下议,然后尚书去行政。
吏户礼兵刑与工,具体行政细分工。
宋初鉴与唐割据,三省六部虚有名。
中书门下枢密院,二府就指这两院。
参知政事三司使,分把行政财权理。
元代兼顾汗与蒙,同时又有新内容。
中书省,领六部,最高行政它来控。
军事机关枢密院,教务藏务宣政院。
明强皇权新招出,废了丞相和中书。
六部直接来分工。
政务繁多全归皇,太祖又把内阁立。
成祖决策宣票拟,大权都是皇帝理。
清初基本学明皇,内阁六部议政王。
议政王,太张狂,康熙再设南书房。
内阁议政南书房,三足鼎立权归皇。
雍正还觉不满意,又把军机处来立。
军机大臣膝跪地,上传下达传帝意。
中央机构全架空,君主专制达顶峰。
中国古代官制——中央官制和官职
武官
春秋时已有将军称号。战国有大将军,后来又有左右前后将军,秦汉沿置。 汉代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都很高。此外还有临时设置的 将军,例如对匈奴作战则置祁连将军,对大宛作战则置贰师将军等。 汉代略次于将军的是校尉,各依职掌命名。例如掌骑士的称为屯骑校尉,掌 西域屯兵的称为戊己校尉等。魏晋以后,将军和校尉名目繁多,其中不少是 虚衔,如云麾将军、振威校尉等。
中国古代官制——中央官制和官职
国君
相
将
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 赵惠文王以蔺(lìn)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所熟知的例子。 《荀子·王霸》篇说相是“百官之长”,所以《战国策·齐策》说:“于是梁 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楚国最高的长官称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官号和其他各国不 同。
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
部下设司,隋唐时每部分为四司,第一司即以本部为名,“佐其长而行政令”,其余三司 各以职掌命名。例如唐代吏部,第一司仍称吏部,其余三司为司封、司勋、考功。后代部 司有所调整,名称也不尽相同。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属官有都事、主 事等。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中书——省制
皇帝的文学侍从(非中央机关)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 汉代选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马门,或供奉辞赋,或讲论六艺群书,没有特定的官号。 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不是中央机关。唐玄宗以翰林待诏(后 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 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被认为是“清要显美”之官。 宋代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但职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唐代有集贤院侍读学士等;宋代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等。宋元以来,皇帝和侍读、侍讲学士以及其他高级官员定期在内廷讲论经史,称为经筵。 清代主讲经筵者称为经筵讲官。
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一)中枢机关天子近臣转变为国家大臣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之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汉时称为内朝官或中朝官)转变为国家的大臣。
天子畏帝权落榜、惧大臣窃命,欲收大臣之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
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演变为大臣。
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
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我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举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均源于古之天子近臣——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是天子身边卑微的近臣而已。
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卿、大夫,后来逐渐有了丞相(在封建时代没有)。
近臣——大臣丞相“相”本为诸侯朝聘会盟只是辅导行礼的官员(“相会仪也”)。
丞相之名似始于秦。
(太)尉秦汉的最高军事长官尉由侍从武官变为国家军官,地位最高的称“国尉”,汉改称“太尉”。
御史(大夫)记载百官言行,以正纲纪。
后来成为诸侯、天子的耳目,记载的范围由公扩张到私。
从而从记事官到监管其他官员的官员。
汉初丞相之职权秦置丞相,总百官,揆百事;汉承秦制,以丞相为宰相。
(宰相是统称,没有实实在在的官名)地位与职权天子的礼遇(丞相进见圣主,御座为起,在舆为下《汉书》)决定大政方针之权有执行赏罚之权天子不亲政,则丞相当理之(《汉书》)丞相所请求,天子须听从;天子的提议,丞相若不同意,只有作罢。
其甚者,丞相得封还诏书。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的原因:思想上,依照黄老(法家)学说,高拱无为丞相都由列侯担任。
三公与丞相之更迭传说殷周之制,三公系指太师、太傅与太保等师保之官,其下另有六卿,为政务执行者。
秦之三公,则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执政之官。
汉从秦制,以丞相统称百官;太尉之尊虽类丞相,然不常置,即置亦未必有兵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有副相之称。
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为中朝\内朝官之领袖)汉成帝纳何武之建议,以“丞相兼三公之事”,不能胜任,乃改御史为大司空,并置大司马,以分相权,是为三公。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一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职介绍
中国古代中央官职介绍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中央官职介绍,希望你喜欢。
中国古代中央官职综述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中国古代中央官职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中国古代中央官职寺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官制矛盾核心:皇相权之争(一)发展演变1、秦朝——建立2、两汉——巩固3、隋唐——完善4、北宋——加强5、元朝——新发展6、明清——强化至顶峰(二)具体内容1、秦朝:皇帝制(五德终始说,封禅),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两汉魏晋:汉承秦制决策中枢机构的变化: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汉成帝,尚书四曹);曹魏秘书监到中书省(中书、尚书、门下);刘宋中书舍人监察:汉武帝司隶校尉(京师百官,三辅,三河,弘农七郡) 曹魏校事王莽改制:五等爵3、隋唐:三省六部制(注意:隋和唐的名称区别;实行的意义)07 年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隋:内史,门下,尚书(吏,礼,兵,都官-刑,度支-民,工)唐:尚书(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门下;政事堂-中书门下 09年材料宋意义:中国官制史上的新阶段,中央集权化的体现。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执政和决策水平。
4、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二府,计相)官职差遣,冗官(09年名解,“三冗”问题)辽:南北官制(藩汉分治)5、元朝:设中书省(领六部)、枢密院(军事)、札鲁忽赤(刑政)、御史台(监察)宣政院(佛教,吐蕃军政民事,11年名解)、崇福司(也里可温)6、明清:明废丞相、设内阁(票拟);“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07年选择;通政使司(内外廷);厂卫制度(锦衣卫,北镇抚司,东厂,西厂,内行厂),六科给事中清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09年名解)到军机处;秘密建储;内阁(内三院)和六部;理藩院(蒙古,俄):内务府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矛盾核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发展演变尽管有反复,总体上中央集权呈加强之势。
(二)具体内容1、西周:分封制2、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3、秦朝: 郡县制(郡守,郡尉,郡监;县令,县尉,县丞;乡亭里)4、西汉: 郡国并行制 (吴楚七王之乱;推恩令 07年名解,酎金夺爵;《左官律》和《附议法》) (10年简答西汉诸侯王问题)东汉末: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的设置及性质的变化:西汉武帝始置州部刺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制度,东汉光武帝加强州部刺史制度,而到东汉末黄巾起义后变为地方行政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写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 先起,百僚已睡朕为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4、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 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 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巩固· 练习
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期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 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 样做 A.交唐太宗定夺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
2、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 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 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包括①西汉设置“中朝”;②唐 朝实行三省制;③明朝设立内阁;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般阳中学高三历史组
秦朝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三公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九卿 少 府 太 仆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 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 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听说后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 全部杀掉。 请思考: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丞相告密? 2)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多少如此在意? 3)这则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
清朝中央官制的变化:设军机处
A.清承明制,设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军国大事 议政王大臣会议 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______ _________处理。 B.设立军机处 雍正 年间。 时间:清_______ 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职权地位: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本 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专 制皇权高度发展。 认识:不断提高决策效率;导致一人独尊,最终成为 社会发展的桎梏。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三 省 六 部 制
元代中央官制:一省制
元朝废三省,实行 一省制 ,只设中书 省,六部归入 中书省 。
明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废丞相,设内阁
①废除丞相制度 A.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 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B.废除:明太祖撤________ 中书省 ,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直 接管理国家政事。 C.影响:实行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 新的高度。 ②设立内阁 殿阁大学士 ,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 A.明太祖设____________ 并不参与决策。 B.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明成祖后,有专门衙署和属 官,掌握了批复奏章的意见权,皇帝批复称“________”。 批红
隋唐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皇 帝
①
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 ②
尚书省 门下省 ③ 1、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负责 执行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提高了行政效率
中书省
吏 部
户 礼 兵 利于加强皇权 部 部 部
2.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大权独揽,
刑 部
工 部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 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 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 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 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因为丞相乃文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 高权重。秦始皇之所以注意丞相的活动,是为了防止 相权威胁皇权。也可能秦始皇认为丞相车骑多过于讲 排场,易于形成奢华腐败之风。 •在场者全杀掉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残酷性,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事无大小皇帝独裁,也反映了秦政严苛、 残暴。
小结:秦以来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 三公九卿制度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北宋 二府三司
审 草 执 、尚书省 、门下省 ) 核 拟 行
中书门下省:最高行政 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军权 三司使:财政
元代 明朝 清朝
中书一省制 废丞相,设内阁 设立军机处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相权逐渐被削弱、分割,到明朝被废除;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达到高峰。
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宋代中央官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行政
皇 帝
盐 户 财 铁 政 部
尚书省
相权再次被分割
度 财 支 政
不参与政事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吏 部
户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