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人工养殖技术(修改版)
刺参养殖技术
刺参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分被、腹两面。
身体柔软,伸缩性很大。
当其受到外界的刺激时易收缩;当其爬行时体先收缩后伸展,呈蠕虫状。
体长一般20厘米,直径约4厘米。
体长最长可达40厘米。
体呈圆筒状,背面隆起,上有4-6行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的圆锥形疣足(肉刺)。
管足密集,排列成不很规则的3条纵带。
口偏于腹面,具触手20个。
肛门偏于背面。
呼吸树发达,但无居维氏器。
体色变化很大,一般背面黄褐色或栗子褐色,腹面为浅黄褐色或赤褐色;此外还有绿色、赤褐色、紫褐色、灰白和纯白色。
体壁骨片为桌形体,但它的大小和形状常随年龄不同而变化:幼小个体的桌形体塔部高,有4个立柱和1-3个横梁,底盘较大,边缘平滑;成年个体桌形退化,塔部变低或消失,变成不规则的穿孔板。
刺参分布广,多生活在波流静稳、无淡水注入、海藻繁茂的岩礁和大叶藻丛生的细泥沙底,垂直分布从潮间带至水深20-30米的浅海海域,水平分布西太平洋区域几乎都有。
刺参是一种寒温带品种,对于过低或过高的水温都不适应。
海水温度低于3℃时,摄食量减少,活动迟缓,逐渐处于半休眠状态;水温达17-19℃时,刺参摄食强度大大下降,日趋不活跃;水温超过20℃以后进入夏眠。
产卵季节在5月底到7月初,随地区水温变化而略有变化。
一般来说,海水温度18-20℃开始排卵。
产卵后即钻到石下或石缝中“夏眠”,到9月底或10月初再出来活动和摄食。
刺参的饵料主要是小型动植物,如小型的腹足类、双壳类、桡足类、底栖硅藻类、海藻碎屑以及混在泥沙的有机物质等。
刺参在受到不良的环境条件下能将内脏包括胃、肠、呼吸数、生殖腺等排出体外,是抵御敌害和对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自保措施。
刺参的再生能力很强,能完整的再生出新的器官。
亲体培育1.苗种培育场址选择:选择场址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水质清净、无大量淡水注入、盐度适宜、无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海区。
2)场区最好建于风浪较小的内湾,无浮泥,浑浊度较小,透明度大。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要点保吉安水产提供刺参人工育苗在我国已进入工厂化或量产化阶段,育苗工艺日趋成熟,这里介绍的是比较成熟且行之有效的关键技术。
1、种参种参的规格与质量直接关系到采卵与受精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幼体的发育,因此必须选好种参。
1.1种参来源根据育苗要求,种参可采自虾池人工养殖的或自然海区生长的。
1.2种参规格及数量鲜活体重应在250g以上,最好选择在300g以上的2龄半至3龄以上的个体。
采捕数量为1~2头/立方米,如种参个体较大,其采捕量可为1头/立方米,否则应为2头/立方米左右。
1.3采捕时间根据育苗需要,应在亲参自然产卵盛期前1周左右采捕为宜,应用于人工促熟,可提早1~2个月采捕。
1.4种参运输应根据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以及气温等条件确定运输方法。
如运输时间在3~4h以内可直接用保温箱干运,箱中可辅垫湿海带草;如运输时间较长,应用聚乙烯袋,袋中加约1/3海水,每袋可装10~15头种参,然后充足氧气,扎紧袋口,装入泡沫保温箱中运输,必要时可加冰袋控制水温。
如果在采捕地采捕种参比较困难,应提早1~2天采捕,并将种参集中在采捕地的暂养圈或暂养池暂养1~2d,使其粪便排出后再按上述方法集中启运,避免在采捕地等候时间过长。
1.5种参暂养通常种参入池后需3~10d的暂养,如暂养时间短,一般可不投饵,日全量换水2次,晚换水时彻底清底1次。
如需较长时间的暂养,则需适量投饵,但投饵时水温应控制在20℃以下,否则会严重影响种参摄食。
为利于摄食,可用黑色塑料布遮光,暂养期间应及时将排脏个体及表皮破损、溃烂的个体拣出。
暂养密度可控制在10~20头/立方米,一般不要超过30头/立方米。
暂养期间应于每日清晨吸底检查是否有卵,以免漏掉,如仅见少量产卵可弃掉。
2、采卵采卵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产卵法,它是依靠暂养亲参的自然排放而收集受精卵;另一种方法是人工刺激采卵,依靠人工刺激采卵,可依据育苗计划,集中获卵。
其方法是采用阴干、流水及升、降温的综合效应。
刺参的人工育苗5
3.倒池倒池即将原培育池的参苗移入另一新池继续培养。第一次倒池一般在投附着基后第15~25天,此后,根据水质、水温、密度、病害等情况,一般5~10天倒池一次。夏季高温季节,水质容易败坏,病害易发生,要缩短倒池间隔时间,有时3~5天就要倒一次池。
倒池可以改善水质、调整密度与规格、防治病害,但操作不慎易造成参苗损伤。初期倒池时,因投饵量小、稚参排泄物不多,加之稚参个体小、易受伤,池底和池壁上的稚参可留在原池。先将附着基移到预先备好的新池中,将原池水放掉,放水过程中用微流水轻轻冲去池壁和池底的残饵、粪便与污物,尽量减少对附在池壁、池底上参苗的冲击,使其留在原处不动,然后从其它池取出带参苗的附着基放入该池,并加入新水。这样既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又不至于损伤个体尚小的稚参,还减少了工作量。随着参苗规格的增大和抵抗力的增强,后期倒池时则要视残饵和粪便的多少,将原池壁与池底的参苗移入新池培养,以便对原池进行彻底的洗刷与消毒处理。方法是,排水过程中用较强的水流冲下池壁和池底的稚参,并将排出的带有参苗的水用网箱接住,收集过程中要勤换网箱,以减少参苗互相挤压受伤。
4.充气充气的主要目的一是补充氧气,二是投饵时利于饵料分布均匀。在整个培育过程中,最好连续微量充气,尤其是投饵时应充气,以使饵料在整个培育池内均匀分布。投完饵料后可停止充气1小时左右,以使饵料沉淀附着。另外,因附着基的阻隔,池内各处换水量往往不均,易造成局部缺氧,故充气石分布要均匀,并要经常调整气石位置。
刺参的人工育苗3
刺参的人工育苗(三)池易对幼体造成损伤,影响成活率,若水质与幼体发育正常可不倒池。
但当水质恶化造成幼体发育不良、需要对池水进行彻底更新时,倒池则是最有效的方法。
(四)幼体发育正常与否的检测与判定浮游幼体阶段生命力脆弱,属于死亡高峰期,发育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育苗生产的成败。
幼体发育正常与否的判定,可参照以下指标:1.体长增长耳状幼体的正常体长范围,初耳幼体450~600微米,中耳幼体600~800微米,大耳幼体800~1000微米。
日体长增长平均为50微米左右,若明显低于50微米,则属不正常。
2.外部形态耳状幼体左右对称,前后比例适宜。
幼体臂随着发育,日渐粗壮、突出、弯曲明显,否则为畸形幼体,多易夭折。
3.胃的形态耳状幼体胃的正常形态为梨形,丰满,胃壁薄、清晰、透明,胃液颜色较深,显微镜下可见饵料随食道有节律地收缩不断进入胃内,经消化的饵料,由肠道排出体外。
若胃壁增厚、粗糙,胃形狭窄萎缩,模糊不清,或较长时间空胃,应立即分析查找原因,否则将迅速恶化,甚至在短时间溃烂。
4.水体腔发育初耳幼体胃的侧上方有一圆囊状体水体腔,到了中耳幼体变为拉长的囊状并分为前后两个腔,随着幼体不断发育,后面的一个腔逐渐形成半环状构造,围绕在食道周围。
大耳幼体水体腔出现2~3个凹,凹面向着食道,凸面向外侧。
发育至大耳幼体后期,出现指状五触手原基和辐射水管原基。
若水体腔发育迟缓或不发育,则属不正常。
5.球状体出现大耳幼体后期,躯体两侧出现大小相似、对称透明的5对球状体。
若球状体大小不一,或始终发育不到5对,则表明幼体发育不正常。
6.樽形幼体大耳幼体末期,幼体急剧缩短为原体长的1/2~1/3,身体由透明逐渐变为不透明,此时球状体仍清晰可见,幼体出现5条明显的纤毛环。
7.五触手幼体此期主要特征是5个指状触手可以从前端自由伸出。
樽形幼体和五触手幼体之间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天,只要耳状幼体发育变态正常,樽形幼体和五触手幼体多数能变态为稚参。
刺参的养殖过程
刺参的养殖过程(一)参苗的运输方法(参苗的运输可采用湿法和干法两种)1、湿法:把参苗放在帆布桶或其他容器中,加海水,充气泵充气;或将参苗放在塑料袋中,加海水,充氧气后将袋口扎紧,进行运输。
2、干法:将参苗放于塑料或其他箱子中,箱底铺放海带草、脱脂棉,上铺用海水湿透的纱布,参苗均匀平放,上盖纱布,装车时箱子一个个垛起来,用苫布盖上运输。
(二)参苗的来源和放养1、刺参养殖苗种的来源有三种:第一为秋苗,即人工培育的当年苗种,体长2-4厘米,每亩投放0.5—1.0万头,成活率一般10--40%,1.5—2.0年可收获;第二种为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种经人工越冬,个体大小在6厘米左右,亩放养量4000--8000头,成活率一般在70%以上,翌年夏眠前可全部收获;第三种为自然苗,规格50--60头/千克,亩放2000--3000头,早春投苗,成活率可达90%,入冬前可收获80%以上。
2、参苗的投放方法分两种:一为直接投放法,将参苗按一定的密度直接投放到人工海礁上去;二是网袋投放法,尤其对1厘米左右的参苗来说,其附着力和活动力都很差,如直接投放到人工海礁上,将造成大量死亡。
可将参苗装在20目的网袋中,每袋100--200头,网袋中放进小石块,以防飘浮和移动,放在人工海礁上,网袋口敞开,让参苗慢慢从网袋中爬出。
3、养殖水体水越深越好,一般1.0—3.0米,尤其在夏天多雨季节和冬季结冰期要多纳水,以维持适宜的温度。
要经常换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随个体增大加大换水量,每天换水量不少于10%。
有条件的方可以用增氧机增氧,用水泵进行内循环,日增氧或内循环2--3次,每次2--3小时,以夜间为主。
4、投喂放养密度较大时,单靠天然饵料生长慢、周期长,要适量投喂一些酒糟、虾糠、海带、裙带、底栖硅藻、鼠尾藻、粗淀粉、小杂鱼粉等。
投喂的原则是宁少勿多。
日投饵量占参体重的5--10%,日投饵一次,时间在黄昏前后,快速生长的适温期多投,夏眠和5℃以下不投。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的改进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的改进1.育苗生产流程(1)亲参采捕与蓄养以自然海区采捕的刺参作为亲参。
当海水底层水温达到15℃~16℃时,亲参产卵前5~8天,集中采捕。
选择体长20cm以上、体重250g以上、性腺指数10%以上、无损伤的个体。
亲参运输时间在2小时以内,直接用塑料箱干运;2~4小时,采取降温措施运输;4小时以上时充氧并降温运输。
亲参蓄养时的水质条件为水温15~18℃,盐度27~33‰,溶解氧≥5mg/L。
蓄养密度为15~30只/m3。
蓄养期间每天早上倒池换水,清除粪便和污物;晚上再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1/2,换水温差小于1℃。
早繁苗,可提前采捕升温促熟,饵料为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饵料加海泥,日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4%~7%。
(2)产卵与孵化升温促熟的亲参性腺发育成熟后,或繁殖季节自然捕获的亲参蓄养3~7天后,即可在蓄养池中自然排精产卵。
或采用阴干流水刺激法诱导产卵,即在傍晚将池水放干,使亲参在池内阴干40~60分钟,然后流水冲击30~45分钟,再注入过滤的新鲜海水,亲参即可产卵。
亲参自然产卵后要及时将雄参捞出,防止精液过多,污染水质。
人工采卵受精时,产卵前将雌参移入产卵箱进行产卵受精,人工添加精液并不断搅动水体。
采卵密度80粒/mL左右。
受精卵直接在蓄养池孵化或移入培育池中孵化。
孵化密度一般15~50万粒/m3,微量充气,每半小时搅动一次,防止受精卵堆积池底,影响孵化率。
(3)耳状幼体培育初期耳状幼体形成后,应分池培育。
幼体培育期间全部使用二级砂滤水。
日换水1~2次,每次1/3~1/2,换水温差小于2℃。
幼体培育期间的水温19~25℃,盐度27~33‰,溶氧5~7 mg/L,pH值7.8~8.3,氨氮≤0.5 mg/L,光照500~1500 lx。
幼体培育密度以0.1~0.4只/mL为宜。
开口饵料投喂时间在孵化后12~24小时,初耳幼体的消化道完全形成后,即可投饵。
饵料种类主要为单胞藻的盐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骨条藻等,大型藻类的鲜藻粉碎滤液也有较好的饵料效果。
刺参的人工育苗1
刺参的人工育苗(一)尽量选择在早晨、傍晚或夜间运输,防止日晒、风吹、雨淋,防止海参相互挤压和磨擦。
运输容器内温度不宜高于刺参采捕海区的水温,为防止运输过程中温度上升,可在运输容器内加冰降温。
(二)亲参的蓄养如果亲参已充分发育成熟,经过采捕和运输的刺激,有时当晚即可排放。
但大多情况下需蓄养数日,待充分发育成熟后才能大量排放。
1.蓄养密度要保持适宜的蓄养密度。
密度过大,会导致池水溶氧下降,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下,会严重影响亲参的性腺发育和其它生理活动,出现身体卷曲、翻转、在池壁上面不停地爬行等症状,缺氧严重时亲参会窒息而脱落于池底,躯体僵直甚至排脏,这样环境下的亲参不可能正常排放精卵。
在18~20℃水温条件下,蓄养密度一般为20~30头/米3。
若为进行控温育苗提前采捕的亲参,蓄养密度要适当减少,控制在20头/米3以下。
2.日常管理(1)换水每日早晚各换水1次,早1/3~1/2,晚1个全量或倒池。
换水时,要随着水位的下降把亲参轻轻刷落池底,以免较长时间挂壁干露,还要及时清除池底与池壁粪便和其它污物。
亲参蓄养要用砂滤水,进水中应加脱脂棉或300目筛绢网袋过滤,以滤除敌害和杂物。
(2)充气刺参往往会集中分布于池底和池壁的拐角处,易造成局部水体溶解氧降低,故亲参蓄养期间要连续微量充气,保持溶解氧达5毫克/升以上。
(3)投饵蓄养时间短可不投饵,但若在适温范围内蓄养5~6天后仍未排放,为避免体力消耗过大、性腺退化,应适量投喂一些鼠尾藻、配合饵料、海泥等,日投饵量占海参体重的5%左右。
(4)控光光照均匀偏弱,避免光线直射,光照强度控制在500~1000勒克斯。
也可在白天将亲参蓄养池用黑布遮光,避免亲参白天堆积在池底一角不食不动。
(5)控温蓄养期间水温不能太高,以不超过20℃为宜,否则的话不但不能保证亲参性腺正常发育,还可能使性腺退化甚至引起排脏。
在常温育苗后期若自然水温太高,可通过在培育池内加冰降温等方式来保持适宜的水温。
刺参增养殖技术
刺参增养殖技术一、刺参养殖技术1.刺参种苗的中间育成为提供放流与养成用的大规格参苗,需将体长1厘米的参苗经过海上中间育成使其体长达到3厘米,然后再用于放流或养殖。
(1)场地的选择以不投饵为条件的刺参中间育成,其场所必须选在有机物和浮泥能够较容易进入并沉积于育成笼内的泥底内湾处。
该处必须风浪较小,有机悬浮物较多。
所用器材为改良的鲍中间育成笼,金属框架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30厘米,外包网目为1.4毫米的网片,笼内铺设黑色的波纹板。
(2)放养密度及育成结果中间育成幼参放养的适宜密度每笼应以400头左右为好。
经中间育成后的一部分种苗以每笼30头的密度继续进行不投饵养殖,大约经过一年,平均体长可达8.4厘米,最大个体可达13厘米。
(3)问题与展望不投饵中间育成的主要费用开支是设施费。
在高密度放养情况下,刺参生长所受的影响可能来自两方面:刺参相互挤压和饵料不足。
应开发多段式波纹板笼以增大附着面积,并进一步探索采用天然杂藻或腌制的等外裙带菜等廉价饵料补充投喂,同时研制适于投喂的高效的人工配合饵料,以加快其生长。
2.刺参的养殖技术(1)养殖场地的条件及设施养殖场要选择在风浪小,不受季节风影响的湾内。
养殖场所要方便操作。
用于养成的笼为聚氨基甲酸乙脂树脂制的圆形鱼筐(为鳗鱼养殖及活鱼运输用的市售品)。
每笼外两侧绑缚8个各重800克的坠石,以增加笼重,保持其在海底的稳定。
养成笼采用延绳式,进行垂下养殖。
(2)养殖结果第一,养殖开始后个体急速生长,以后随着水温的降低生长速度也变慢。
第二,个体越大成活率越高,小个体的减耗可能与部分个体从网孔中逃出有关。
第三,个体大小比较整齐的笼中,其个体生长差异较小,而未经选别的笼中,个体生长差异较大。
第四,从饵料效果看,荒布比石莼的效果好。
石莼在低温下虽不易腐败,但易漂浮,有堵塞网眼的可能。
第五,近3个月的养殖,体长达到10厘米的个体占25%。
二、刺参的放流增殖1.放流区的选择放流区的选择原则是:首先,应选择风浪小,水质清新,潮流通畅,无污染的海区。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要点概要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要点保吉安水产提供刺参人工育苗在我国已进入工厂化或量产化阶段,育苗工艺日趋成熟,这里介绍的是比较成熟且行之有效的关键技术。
1、种参种参的规格与质量直接关系到采卵与受精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幼体的发育,因此必须选好种参。
1.1种参来源根据育苗要求,种参可采自虾池人工养殖的或自然海区生长的。
1.2种参规格及数量鲜活体重应在250g以上,最好选择在300g以上的2龄半至3龄以上的个体。
采捕数量为1~2头/立方米,如种参个体较大,其采捕量可为1头/立方米,否则应为2头/立方米左右。
1.3采捕时间根据育苗需要,应在亲参自然产卵盛期前1周左右采捕为宜,应用于人工促熟,可提早1~2个月采捕。
1.4种参运输应根据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以及气温等条件确定运输方法。
如运输时间在3~4h以内可直接用保温箱干运,箱中可辅垫湿海带草;如运输时间较长,应用聚乙烯袋,袋中加约1/3海水,每袋可装10~15头种参,然后充足氧气,扎紧袋口,装入泡沫保温箱中运输,必要时可加冰袋控制水温。
如果在采捕地采捕种参比较困难,应提早1~2天采捕,并将种参集中在采捕地的暂养圈或暂养池暂养1~2d,使其粪便排出后再按上述方法集中启运,避免在采捕地等候时间过长。
1.5种参暂养通常种参入池后需3~10d的暂养,如暂养时间短,一般可不投饵,日全量换水2次,晚换水时彻底清底1次。
如需较长时间的暂养,则需适量投饵,但投饵时水温应控制在20℃以下,否则会严重影响种参摄食。
为利于摄食,可用黑色塑料布遮光,暂养期间应及时将排脏个体及表皮破损、溃烂的个体拣出。
暂养密度可控制在10~20头/立方米,一般不要超过30头/立方米。
暂养期间应于每日清晨吸底检查是否有卵,以免漏掉,如仅见少量产卵可弃掉。
2、采卵采卵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产卵法,它是依靠暂养亲参的自然排放而收集受精卵;另一种方法是人工刺激采卵,依靠人工刺激采卵,可依据育苗计划,集中获卵。
其方法是采用阴干、流水及升、降温的综合效应。
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刺参技术
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刺参技术保吉安水产海参药品研发中心刺参在自然海区中生长缓幔,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由幼参规格养成至商品参规格需3年~4年,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消耗在夏眠和冬季低水温期,为此,近几年我们在山东省招远市进行了刺参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技术试验,在刺参养成、缩短养成周期、病害防治和提高养成规格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杲。
现将技术工作总结如下:一、养殖池建造养殖池建造在塑料大棚内,为砖、水泥结构,棚顶是钢筋支架,外盖白色塑料薄膜,最外层加盖草帘。
养殖池共4个,其中2个规格为83m×20m×2m,水深1.5m;另外2个规格为45m×30m×3m,水深2.0m。
每个养殖池为1个大棚,大棚总面积6000m2。
附着基为直径0.3m、长1.5m的扇贝笼,10层/笼,层间距为15cm,扇贝笼排列成行,网笼行距50cm。
二、苗种放养苗种规格3cm~5cm,养殖前期放养密度为50头/m2,在养殖生产中要根据刺参的大小、水温、饲料、流水量及刺参的实际生长情况等灵活调整养殖密度。
苗种放养前应消毒。
三、控温采取4种控温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夏季用大菱鲆育苗排放的低温水进行降温;二是利用地下坑道冬暖夏凉的地温特点调节水温,夏季最高水温21℃左右,冬季最低水温7℃~8℃;三是沿海海水深水井,一般冬季12℃~13℃左右,夏季15℃~16℃左右,是刺参生长的适宜温度;四是利用塑料大棚加盍草帘的方法控温,夏季高温期自天加盖草帘遮阳降温,晚上卷起草帘散热降温;冬季低温期白天卷起草帘接受阳光照射升温,晚上加盖草帘保温。
水温控制在10℃~14℃,全年日平均水温12.5℃。
四、养殖管理1.水质养成期采用流水饲育法。
流水量根据水温、养殖密度、个体大小等因素进行调节,流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剌参的生长速度。
一般日流水量为饲育水体的5倍~8倍,水温高或养殖密度大时应加大流水量,且刺参个体愈大流水量也应越大。
刺参的人工育苗保苗养成技术管理方案
刺参的人工育苗保苗养成技术管理方案一、亲参的采捕与蓄养1.亲参的来源目前亲参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自然海区生长的刺参;二是池塘养殖或潮涧带围堰养殖的海参;三是室内控温蓄养的刺参。
2.采捕时间池塘养殖刺参;水温17--18℃时刺参基本发育成熟,大连地区的采捕时间是5月中旬,水温,山东烟台地区的采捕时间是5月初,青岛地区多在4月下旬。
自然海区刺参;大连地区采捕时间是6月中旬,烟台地区是6月初,青岛地区是5月底。
3.亲参的选择方法一般情况下,亲参个体越大成熟越早,怀卵量越大,卵的成熟度越好,选择重量250克以上,体长20cm以上,性腺指数在10%以上的刺参作亲参。
4.亲参的准备的数量达到上述标准的亲参,可按0.5个/m3准备,在实际的育苗生产中,采捕的亲参都是400克左右,每方水体需要0.1个。
5.亲参的运输运输方法多用水运法,聚乙烯袋内装1/3--1/2水(约15升),每袋可装亲参10--15头,保温箱内放冰袋,温度不高于17℃,50升桶内放亲参20个,冰瓶两个,保温车内放冰块控制水温在17℃。
运输过程中建议泡浴应激活力素和深海多维,以提高其活力,减少吐肠现象的发生。
二、亲参的蓄养如果亲参已经发育成熟经过采捕和运输的刺激,有时当晚即可排放。
但大多数情况下蓄养数日,待充分发育成熟后才能大量排放。
为了提高亲参的性腺发育和受精卵的孵化率,必须在蓄养的过程中加强泡浴富含多肽的深海肽素和深海肽能。
1.蓄养密度在18--20℃水温条件下,蓄养密度一般20--30头/m3,若为进行控温育苗采捕的亲参,控制在10--20头/m3。
2.日常管理(1)换水,每天换水1/3--1/2,换水温差不要大于1℃,换水后泼洒应激活力素和深海EM菌或深海芽孢菌,及时清除池底排泄物和镜检是否有卵。
倒池时间为5--6天倒池一次,倒池后泼洒深海噬菌,防止细菌感染。
(2)增氧;保持溶氧在5mg/L(3)投饵蓄养期间一般不投饵,但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蓄养5--6天后仍未产卵,为避免体力消化过大,性腺退化,应适当投喂一些种参促熟料和适量深海多维,深海肽能等补充体力,促进性腺发育。
刺参人工育苗关键技术
刺参人工育苗关键技术1、亲参的采捕及蓄养夏至前后,亲参基本成熟,此时是亲参采捕的最佳时机,应选择个体较大、无伤,性腺饱满的亲参。
运输时应注意避免参体挤压,并防止高温,可选择在早晨或晚上运输。
亲参运回后要人工蓄养,蓄养的水温不要太高,一般掌握在16℃~18℃。
亲参的培育密度不要超过30头/平方米。
每日按亲参体重的4%投喂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饲料。
蓄养的时间以1周左右为宜,如果捕到性腺发育整齐、成熟好的亲参,当天晚上就能大量排放。
养鳖:甲鱼养殖增效节料四妙招2、产卵与受精目前,刺参人工催产方法一般采用阴干升温刺激法和阴干流水刺激法,诱导产卵的方法能否生效,关键在于性腺的发育是否成熟。
根据刺参自然产卵的习性,产卵应选择在晚7时~10时进行,发现亲参活动频繁,并沿着池壁上移,不久雄性便会排放,此时,值班人员要立即将它捞出,放入另池,不久雌性亦排放。
待亲参排放结束后,将亲参捞出,此时要反复洗卵多次,一直到池水变清为止。
3、幼体培育当胚胎发育到小耳幼体时要进行选育。
用NX79尼龙丝网拖选或虹吸选育,培育池密度控制在0.5个/ml左右。
刺参幼体的适口饵料有盐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而采用金黄色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更好。
投喂要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投喂过多,否则刺参幼体易消化不良。
单胞藻类的投喂量分别为小耳幼体1万细胞/ml,中耳幼体1.5万细胞/ml,大耳幼体2万细胞/ml,如单胞藻类不足可搭配投喂一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每天投喂量10ppm~20ppm(鲜重),海带草发酵液每天投喂量10ppm~14ppm,食用生澄清液每天投喂量6ppm~8ppm(干重)。
在生产中要通过镜检刺参幼体胃的饱满程度而加以调节,一般胃区内有1/2饵料即可。
在浮游幼体培育期间,刺参一般不要倒池,因为每一次倒池都会损伤幼体,主要依靠换水来改善水质,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3~1/2。
为使幼体均匀分布,每隔1小时用翻水板上下翻动池水1次。
刺参的人工育苗2
刺参的人工育苗(二)
刺参的人工育苗(二)
三、浮游幼体培育
(一)幼体选优布池受精卵发育到初期耳状幼体后,健壮、发育良好的幼体在静水中分布于池水表层,畸形、不健康或死亡胚体则多沉于池水底层,利用幼体这一特点,清除质量差、死亡的胚体和其它污物,让健康幼体在池内继续培养,即为幼体选优过程。
(3)网箱浓缩法将孵化池内含有幼体的水用虹吸的方法吸入网箱内,使水通过网箱流出,幼体浓缩滞留于网箱内。网箱用260目筛绢制成,先将网箱系在相应大小的网箱架上,网箱架大小与形状依下水道宽度等情况而设计,一般为圆柱形或方形。操作时将网箱放在玻璃钢或塑料槽(盆)上,但网箱上端要高于槽的上沿,以免幼体随水溢出。用网箱浓缩时水流不能太急,并且还要不断抖动网箱,以免幼体在急流冲击下大量贴网而损伤。还要随时用玻璃杯取样,观察箱内幼体密度,当幼体在箱内集中到一定数量后,应及时从网箱内舀出,移入培育池。用此法选育易损伤幼体,但因没有孵化池不洁净海水的带入,也保证了培育池的水质清新。
1.选优的方法
(1)虹吸法 就是依靠水位差的压力,用一根内径3~5厘米的橡胶或塑料虹吸管,将幼体由孵化池吸入培育池内。虹吸前,先将孵化池停气静置半小时左右,将池底畸形不健康和死亡胚体及污物吸出池外,然后微量充气并搅池,进行计数,按照计划的布池密度,将幼虫吸入培育池。譬如孵化池和幼体培育池容积均为10米3,孵化池内幼体密度为5个/毫升,计划初耳幼体培育密度为0.5个/毫升,则从孵化池内吸1米3水移至一个培育池即可,也就是说,一个孵化池内的幼体平均要分到10个培育池内。虹吸前要先向培育池注入可盖住池底的清水,免幼体吸入培育池过程中与池底磨擦受伤。在整个虹吸过程中,要不断轻轻搅动孵化池水体使幼体分布始终处于均匀状态,以保证吸入各培育池内幼体数量准确。
刺参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刺参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刺参是一种珍贵的海产,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与海鲜市场的不断扩大,刺参的养殖业也逐渐兴起。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刺参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帮助您了解刺参养殖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的规范,以期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
摘要:文章将推荐适宜养殖刺参的水质与水温,并详细分析了养殖过程中的食物、养殖场所、养殖密度等关键因素。
同时,还提及了刺参的日常管理与疾病防治,以确保养殖过程中无虞。
文章重点关注刺参的饵料配方与喂养策略,以及保持合适的养殖环境。
正文:刺参的养殖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点,包括:水质要求、水温控制、养殖环境、养殖密度、饵料配方和喂养策略、日常管理与疾病防治等。
下面我们逐一进行介绍。
1. 水质要求刺参的理想生长水质为PH值7.5-8.5,盐度在32-34‰之间,水温维持在15-20℃。
此外,应确保水质清澈透明,富含氧气,以促进刺参的健康生长。
2. 水温控制水温是刺参养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水温在适宜范围内波动,防止因水温过高或过低而对刺参产生不良影响。
可通过调节养殖环境、加装水暖设备等方式来控制水温。
3. 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所对于刺参的生长至关重要。
应尽量选择海滩或近海船舶等养殖条件良好的地方,避免水质污染和风暴天气对养殖过程的干扰。
4. 养殖密度养殖密度与刺参的生长质量直接相关。
不同年龄、不同体型的刺参,其所需的空间和饮食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养殖时应考虑合理调整刺参的养殖密度,以确保刺参获得充足的生长空间,避免互相竞争影响生长发育。
5. 饵料配方和喂养策略搭配适宜的饵料配方和喂养策略,是刺参养殖成功的关键。
一般来说,产卵稚贝以水质中的浮游生物为主食,可适当补充软浆果腹,芽孢和其他高蛋白饵料。
而育苗期和苗种期的刺参,则可适量添加细小鱼虾等富含蛋白质的饵料。
在喂养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合理地控制喂料量和频次,尽量避免过度喂养或饥饿现象的发生。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一、设备与场地育苗室配套设备有泵房、沉淀池、过滤罐、高位水槽及饵料室等。
另外,要配备适合的管道。
育苗室应选择在靠近海边,并适宜建造育苗室的地方,特别是取水口要选择在岩礁底或沙底的地方。
育苗室宜选在海水清澈,水质新鲜无污染,并且最好是背风,水深的湾口处。
在小潮或低潮时也能取水的湾口是最为理想的。
二、亲参的采捕和蓄养L采捕:目前,多数育苗单位获取的受精卵仍靠亲参的自然排放。
为确保获取足够数量的受精卵,不仅要采捕一定数量的亲参,而且要做到适时采捕。
采捕过早,由于室内蓄养条件差,又不投饵,亲参尚未发育成熟的生殖腺在长期蓄养中将萎缩变细;采捕过晚,亲参在自然海区将性产物大量排放,会错过获卵机会。
亲参的采捕应在亲参产卵盛期前7天~10天,即在自然海区水温达15℃-17℃时为宜。
采捕亲参多由潜水员进行,每次在海底拣取的亲参不宜过多,避免因互相挤压而造成排赃。
潜水员及其他作业人员的手及使用的容器,要绝对避免油污,因油污会使刺参体壁自溶(俗称化皮),因此需特别加以注意。
采捕的亲参个体体长最好在20厘米以上,一般为25厘米~30厘米,体重为200克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其有较大的产卵量。
2.蓄养与管理:亲参入蓄养池前要去掉已排脏及皮肤破损受伤的个体,以免在蓄养中继续溃烂并影响其他个体。
经试验证明,在水温18C~2(ΓC时,每立方米水体可蓄养亲参50头左右,但如果亲参个体偏大,可适当降低密度至30头。
蓄养期间一般不投饵,每天早、晚各全量换水一次,换水前,应清除粪便及污物,并拣出已排脏的个体。
近产卵时,早上换水前应吸底检查是否已有产的卵。
3.人工促熟培育:通过人工升温促熟培育可使亲参提早产卵20天~30天。
这样,一方面可在当年培育出大规格的参苗,另一方面由于可提早采卵,不仅可以应用不耐高温的小新月菱形藻做饵料,还可以避免高温季节敌害生物(如梭足类、海螳螂幼体)的危害。
亲参升温促熟口升温幅度不超过1℃,当温度升至13°C~15°C时要进行恒温培养,因为这是亲参摄食最旺盛的时候,刺参又有夏眠的习性,所以温度不宜升得过高。
刺参的养殖技术(上、下)
刺参的养殖技术(上、下)一、刺参的生物学特性刺参喜欢生活在岩礁底的浅海中,在海底匍匐,行动缓慢,10分钟可运动1米。
喜欢在海藻丰富的地方。
摄食:摄时将有机碎片,藻类及原生动物等,连同泥沙一起带入。
摄食最高值出现在2-3月份,最低为8月份。
生长温度:幼参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9-20度,适温范围为15-23度,5-15cm的海参生长温度为10-15度。
繁殖:海参在水温15-17度时开始产卵,产卵盛期水温17-20度。
二、刺参的养殖技术(一)苗种的中间育成技术为提供放流与养成用的大规格参苗,将刚出池体长约1厘米的参苗经过海上中间育成,使其体长达到3厘米,然后用于放流与养殖。
场所的选择及设施:以不投饵为条件的刺参中间育成,其场所必须设在有机物和浮泥能够较容易进入并沉积于育成笼内的泥底内湾。
该处必须是风浪较小,有机悬浮物较多。
所用设施为改良的中间育成笼,金属框架规格为60*60*30厘米,外包网目为1.4毫米的网衣,笼内铺设黑色的波纹板.由于我国北方中间育成正值冬季,因此育成笼应在水面下3-4米以下,或沉于海底,不要设在表层,以免因刺参受冻害而造成死亡。
此时可增加投饵次数,但每次的投饵量则应适当加大,因在低温下饵料即使剩余也不会腐败。
在育成期间要依水温及风浪情况调节水层,在春季到来之后要加强管理,要及时清洗网笼,避免网眼堵塞,同时要及时清除杂物。
经中间育成后,一般应在个体长到3厘米左右后进行分笼,并转入海上养殖。
(二)池塘养殖(虾池养参)技术1、虾池环境改造底质是刺参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刺参夏眠的重要场所。
北方虾池大多数是泥质和烂泥底质,达不到刺参的生活条件,在水质无污染的情况下,虾池底质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1)在底质不太软烂的条件下,可采用以下改造方法:(1)投石法:一种是条状投石,即长度不限,宽0.3-0.3m,条石间宽1.5m 左右;二种采用堆状投石法,即每隔0.5-1m投石一堆,每堆0.5m左右;第三种是满天星投石法,即随意往虾池中投石。
刺参的人工养殖
刺参的人工养殖海参原名叫沙沥,由于它浑身长满肉刺,样子颇像黄瓜,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海黄瓜”。
虽然与色彩斑斓的海底生物相比,这种“海黄瓜”模样不算漂亮,但是它的营养价值却极高。
海参原名叫沙沥,由于它浑身长满肉刺,样子颇像黄瓜,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海黄瓜”。
虽然与色彩斑斓的海底生物相比,这种“海黄瓜”模样不算漂亮,但是它的营养价值却极高。
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名贵滋补品,它被人们誉为海中人参,因此得名海参。
我国已采到的海参有100多种,但能够食用的海参仅有21种,产量最高、质佳味美的品种当数刺参。
据专家分析,刺参主要是由大量的黏蛋白及多种氨基酸组成,具有抗肿瘤、抗凝血、防衰老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刺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近年来,由于采捕过度,刺参资源已遭到破坏,采捕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市场价格持续高涨。
在这种情况之下,利用海水池塘人工养殖刺参,前景颇为乐观,可以成为渔民增收的新途径。
刺参原产于北太平洋浅海,我国沿海地区的环境气候比较适合其生长。
目前,我国很多沿海地区的刺参养殖已经初具规模。
刺参人工养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养殖技术简单,泥底池塘、投石养殖、浅海底播养殖均可。
二是市场前景广阔,海参营养价值高,现在市场供不应求,不愁销路。
三是效益高。
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该市每年每亩养殖效益均在2万元以上,其他地区有的效益可达3万元。
现在该市池塘养殖海参达到450多亩,海水底播达到1200多亩。
刺参养殖虽说有着较高的收益,但同时也是投资较大的项目,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
人工养殖刺参可以采用放流增殖或围海建塘的方式进行。
采用池塘养殖就要创造适合刺参生长的条件。
刺参一般栖息在3米~15米的浅海中,喜欢生活在水流平静、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叶藻丛生、较硬的泥沙海底。
刺参属于狭盐性动物,不耐低盐,最适宜的盐度是28~38,因此池塘应建在海域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远离河口及没有污染的海域,这种环境下刺参生长较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塘养殖海参技术海参适宜生活在水质澄清,潮流通畅,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其经济价值高,被称为海产八珍之一,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养殖品种。
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对大脑细胞,特别是神经传导和突触的生长发育有着极重要的作用;酸性粘多糖和海参皂甙具有激活B胰岛细胞活性,平抑高浓度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膳食疗法的理想营养食品;丰富的功能肽、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其中低分子肽是比氨基酸更易被人体吸收的分子;酸性粘多糖成分,具有抗肿瘤转移以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刺参中所含的硒,能抑制癌细胞及血管的生长,有抗癌作用;刺参中的酸性粘多糖具有抗凝、能降低血脂和降低血粘度及血浆粘度;不含胆固醇,所含大量的低分子肽在人体肠道内保留刺刺参中的多种营养成份,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肿瘤、降血压、补血等作用。
刺参含有的谷胱肽是长寿因子、抗老因子;硫酸软骨素又能延缓、细胞的衰老,这一切都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起到防止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
海参的养殖方法有岩礁池养殖、围堰养殖、浅海围网养殖、池塘养殖、海底沉箱(笼)养殖、海上筏式养殖、参鲍工厂化养殖、参与对虾、贝类混养、参与鱼混养等,池塘养殖一般是利用水源、水质、底质条件较好的虾池,对其改造后进行养殖海参的一种方式。
因其发展空间大,具有建池投资省、管理方便、养殖成活率和回捕率高,养殖周期短、收益大、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现已成为北方沿海地区海参养殖的主要方式,养殖规模逐年扩大,成为了沿海群众致富的新途径。
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的选择及改造(一)池塘的选择利用虾池养殖海参应选择以自然纳水、水流畅通、大小潮汛进水方便、池底底质比较硬的沙泥质,泥沙质或沙质的虾池为宜。
水源要求无淡水注入,周边无工业污染,特别注意周围不得有油污污染。
水质要求盐度常年稳定,盐度范围28-33‰,PH值7.8-8.7,溶解氧5mg/l以上,有机物耗氧量1.4mg/l,氨态氮0.1mg/l以下。
(二)池塘的改造池塘的改造包括堤坝的加固和人工礁的建造两方面。
1、堤坝加固池塘养殖海参要求平均水深在1.5-2米以上,因此要对虾池内坝坡进行加固处理,以防止常年因池水冲荡和下雨冲刷对坝坡的破坏而造成对池底的淤积。
处理方法有石块砌浆、水泥板、混凝土护坡等,但造价较高,也可采用压铺碎石和塑料编织袋等办法护坡。
2、人工礁建造池底是海参生长、夏眠的重要场所,海参在自然海区多栖息于潮间带下的岩礁乱石与泥滩的结合部,尤其以礁石的背流较静且隐蔽处和有海藻、海草丛生处为多。
而虾池大多是沙泥质和泥沙质底质,达不到海参的生活条件,因此需要建造人工礁。
在虾池底质比较硬的条件下,可采用以下建造方法:(1)瓦片造礁为降低成本,所选瓦片一般选用窑厂的残次瓦。
具体造礁方法为:多片为一组,瓦片长边依次对接,形成多个三角棱体,在池底堆成若干个礁群,礁群间距3-5米,一般每亩用瓦片3000片左右。
(2)石块造礁一是采取条状投石,即长度不限,宽度0.3米,高度0.5米以上,条石间距2米左右;二是采用堆状投石,每个礁堆用石块0.8-1米³,礁堆间隔4-5米,堆放石块时尽可能留有大的缝隙,以供海参活动。
(3)空心砖造礁空心砖平放池底,上下4-5层,铺设时空心砖的空心轴向与进排水方向一致,每个礁堆约0.8-1 米³,间隔4-5米。
(4)扇贝笼造礁扇贝笼采用扇贝养殖弃用的废旧暂养笼或养成笼。
将扇贝笼逐一连接(连接的数量视虾池长度或宽度而定),然后伸展、绷紧,固定在池底,呈纵向或横向铺设,可分3-4层堆臵。
(5)其它材料也可向池内铺设一些如树枝、树桩、筐篓、旧轮胎、砖瓦、碎石、水泥管、陶瓷管等,其中旧轮胎初次使用效果不好,可以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用。
在虾池底质较软的条件下,可采取以下建造方法:(1)对于底质稀软,投物后极易淤陷的池塘,可采用水泥柱、石柱、木杆、竹杆等物,打立排桩,然后用铁丝和尼龙绳连接,再把筐篓、轮胎、瓷管、瓦片、树枝、竹制品、人工礁、石板等物吊在绳索上,吊物接近地面即可,要密集成片。
(2)用接近地面的矮桩,将绳索和旧网片架起一个层面,再投放筐篓、轮胎、瓦片、树枝、瓷管、竹制品、石板等材料即可。
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清池除害将人工参礁设臵后,纳水前进排水口必须加80目滤水网,以防止蟹和鱼等敌害生物的卵及幼体入池。
进水将参礁淹没后,用漂白粉(有效氯30%)30ppm或生石灰60-80公斤/亩进行消毒清池杀灭病原体,用敌百虫3ppm杀灭池内蟹类和鱼类等敌害生物,如天津厚蟹、蝼蛄虾、虾虎鱼等。
这是提高海参养殖成活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2、肥水清池三天后将水排掉,冲刷池底后纳水施肥,其方法是每亩施发酵的畜禽粪便10-15公斤,或化肥2公斤(氮、磷比为5:1),水体稳定15天后,有益生物得以大量繁殖,有益藻类开始附着人工参礁,此时可进入投苗阶段。
三、参苗投放(一)参苗运输海参苗种运输水体的盐度不得低于28‰,运输方法有:1、干运法,将剥离后的参苗分层放入保温箱内运输,运输途中控温20℃以下,在装运过程中要防风干、雨淋、日晒,运输时间在10小时以内可用此法。
2、水运法,剥离后的苗种装入盛有2/3容积海水的塑料袋中,然后充氧装入保温箱运输,途中控温20℃以下,装入苗种的密度,按水体计,体长大于3厘米的苗种不大于1000头/米³,体长在2-3厘米之间的苗种不大于2000头/米³,体长在1-2厘米之间的苗种不大于5000头/米³。
温度超过20 ℃时应加冰降温运输。
(二)放养时间及放苗规格1、放养时间海参养殖一般实行轮放轮捕,捕大留小的养殖方式,放苗时间为春秋两季、水温在7-10℃左右比较适宜。
2、放苗规格投放海参苗种的大小是海参养殖的关键。
海参的养殖周期一般以一年半为宜,在第二年“夏眠”前或小雪、大雪达到商品规格收获,因此应放养大规格苗种。
一般秋季放苗,应选择育苗场筛选的大参苗,苗种规格在1300头/公斤左右;春季放苗,苗种规格300头/公斤左右,苗种过小则会因养殖周期过长,造成成活率低。
海参的苗种一般有两种:一是秋苗,即人工培育的当年苗种,体长2-4厘米,在10月中、下旬开始放苗,放苗量应根据池塘换水量的大小、人工礁的覆盖率、水质条件等确定,一般亩放苗8000-10000头,到第二年底可收获1次,这时有30-40%的个体可达到商品规格,第三年春即可大部分收获,部分个体可达400克以上,一般成活率在50%左右。
二是春苗,即上一年人工培育的苗种经过人工越冬,个体在5-7厘米左右,每亩放苗在6000-8000头,当年秋冬即可收获30%左右,第二年夏眠前基本可全部收获,成活率可达80%以上。
实践证明参苗的规格越大,敌害对其侵害的机会就越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增强,形成商品规格的时间就短,其成活率就相应提高。
春季放苗个体较大,可直接投放到人工参礁中,秋季放养的苗种较小,可在水中将参苗袋解开,让其自行慢慢爬出。
参苗的质量标准是:体态伸展粗壮,肉刺尖而高,色鲜艳,头尾活动自如,运动活跃,排便不粘而散,消化速度快。
四、养殖管理养成期间要定时搞好水质监测,控制好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等指标;控制好水色、透明度及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养殖人员应每天定时巡池,观察海参的生活、生长、摄食、排便等状况。
发现漏水、海参生长异常现象、要及时在饵料、水质调控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做到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
(一)饵料投喂海参在养殖池中主要摄食附着于池内的底栖单细胞藻类、微生物、动植物碎屑及有机质等。
但上述饵料生物是有限的。
为了加快海参的生长,应当向池内投喂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杂鱼虾粉、藻粉、豆饼粉、麸皮以及发酵后的鸡粪等。
参考投喂量是:水温10-15℃时是海参的快速生长期,此时摄食量最大,一般4-5天投喂一次,投喂量按海参总重的10%计;以后随水温下降应逐渐减少投喂量,8-10天投喂一次,至水温降至2℃时停止投喂;翌年3月份随水温的逐渐升高,投饵量应逐步加大,当水温升至17-19℃时,海参摄食量又大大下降,此时应逐渐减少投喂量,水温到20℃时停止投喂。
(二)水质管理加强水质管理是养好海参的关键,水体交换量越大,海参生长速度越快,成活率越高。
因此要合理的调节水质,保持PH值在7.5-8.5之间,溶解氧饱和或近饱和,有机物耗氧量在1.4-2.3mg/L之间。
6月中旬以前主要掌握多进少排的原则,具体做法是:每天排水10cm,进水15cm。
当水温达到18℃后,由添加水而调整为日换水量20%。
高温期,水位不但要保持最高水位,而且日换水量需达到50%以上。
对生物量过大的高产池,需用增氧机或水泵进行内循环,日增氧和内循环2-3次,每次2-3小时,以夜间为主。
(三)高温期管理注意事项1、水温控制保持水质清新,保持适宜海参正常生长温度,是保证海参安全渡夏的重要条件,也是海参养殖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正常情况下,成体参在水温超过20℃便进入夏眠状态,超过28℃生命活动便不正常。
所以在夏季高温期,能自然纳水的池塘,只要有潮就应进水,无自然纳潮条件的池塘,也要坚持每天机械进水,保持最高水位2米以上。
除了通过加大换水量和保持高水位来降低水温外,有条件的地方可往养殖池内添加经曝气且盐度合适的深井水,面积较小的池塘可增加避光设施,并尽量夜间提水,以把水温降到最低限度。
换水应遵循以下原则:换水时池内外水温要进行测量确定,暴雨后不换水,池内水质适宜少换水,池内水质过肥、透明度突变、水体理化因子超标加大换水量。
2、浮游生物的控制底栖硅藻生长旺盛的池塘,海参的成活率高,生长速度也快;而绿藻、甲藻、鞭毛虫等大量繁殖的池塘相反。
透明度可控制在60cm左右。
如果甲藻、鞭毛虫等大量繁殖,可加大换水量,换水后仍不见好转,可用0.5ppm—1.0ppm的漂白粉或5ppm—10ppm的生石灰全池泼洒,但海参对化学药品特别敏感,泼洒时一定要充分溶解,均匀泼洒,其他药物的使用也应特别小心。
3、防止盐度突变海参属狭盐性动物,适盐范围为28‰--33‰,雨汛期极易因雨水引起池塘盐度骤降,造成海参溃烂甚至大量死亡。
故在大雨来临前要把原池水排掉1/3以上,并把池水加到最高水位。
雨后要及时排掉表层淡水,并根据海水盐度进行补充,使池水盐度保持26‰以上。
4、及时捞取池内的海草、杂物池内大型藻类、水草、残饵、杂物等腐烂后,会严重污染水质,沉入池底后还能造成池底局部缺氧,加之海参大多进入夏眠状态,不能迅速脱离不良环境,往往引起池内某一区域海参大量死亡。
故要及时捞取池内杂物,保持池水清洁,除进水口加80目过滤网外,在离进水口较近的渠道内也要设几道过滤网、浮筏,以拦截海藻、杂物、油污等。
五、疾病防治1、烂皮病(俗称“化皮”)这是夏季最常见的疾病,症状是海参皮肤溃烂,造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