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归来》看张艺谋的导演风格转变

合集下载

张艺谋电影《归来》电影观后感

张艺谋电影《归来》电影观后感

张艺谋电影《归来》电影观后感这是一部彻底脱离了张艺谋贯有趣味的电影。

将一部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的原着故事,只摘取最后的一段,讲述一个人的归来。

而整个人生的悲欢离合通过演员的精彩演出浓缩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

以电影《归来》的故事来讲,这本身就是一个颇有韩剧味道的爱情片。

但其中所蕴藏的人性挣扎和离别苦难需要观众认真体认。

张艺谋的电影向来感情真挚热烈,色彩浓郁饱满,这样的影片容易打动观众,亦易于讨好电影节评委。

多个电影节奖项在身的张艺谋已无需为自己的能力证明什么,而多年来的观众质疑和批评也让他变得云淡风清,毁誉掺半的张艺谋大概也是年纪大了,于是这回他不讨好任何人,走了回极端,爱咋咋地。

在《归来》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张艺谋往昔艺术片的回归,因为此片有别于他过去的所有影片风格,准确说是张艺谋的重新上路。

影片风格变化的深层原因是张艺谋创作心态的改变,从过去有意无意地讨好观众,在视觉上炫给你看,到现在的深沉内敛,棉里藏针。

过去他由衷地希望观众赞叹,现在他深切地期盼观众理解。

而这种创作心态在中国的导演中已极罕有,先不论电影的好坏和导演水平的高低,张艺谋过去的所有电影都有一种放低身段的讨好之嫌,(个人看法,观者自已体会)或者说他在创作中很在乎观众感受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个艺术家独立创作的自由。

这就是一个艺术家作创的自私性。

这种创作上的“自私”不求观众的喝彩,只求观众的理解与认同,或者说是一种知己的腥腥相惜。

这种创作的态度在国内唯有田壮壮在一以贯之地执行,当然还有陈凯歌的早期影片。

《活着》是目前张艺谋风格的代表,而《归来》的创作心态却颇有当年陈凯歌《孩子王》的意思。

在一个简单的故事背后,是一个巨大深沉得无法言说的背景,既然不可说便当保持沉默,历史背景无需赘述,苦难欲说还休,这是一个关于家和爱的故事。

而在心态上,不再揭露和批叛,而是理解与愈合。

说到理解与愈合,这当然不是一部外国人能够深入理解的影片,张艺谋这回终于放下了揣摩观众(包括外国观众)心理的小聪明,沉下心来讲一个过去的故事。

来者归何处?——张艺谋电影《归来》评析

来者归何处?——张艺谋电影《归来》评析

32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电影《归来》剧照来者归何处?——张艺谋电影《归来》评析唐伯侬 周 星也许,张艺谋这一批导演已经遭遇到青年导演开始改朝换代带来的危机,但他给予中国电影的世界性影响不会磨灭;当人们开始习惯青春故事和现实喜剧的光影时,诸如历史悲剧的《归来》似乎没有了深刻催发魅力,但《归来》对于人性历史和人心拷问的价值不会失去。

将影像投向历史深处也探入心灵深处的时候,其魅力将超越一时一刻而感染人心。

《归来》就是如此,我们沉浸于这样的画面便被感染:熙熙攘攘的人群从出站口奔涌而下,一个手举接车牌四处张望焦急等待的背影,一双默默注视深情凝望无可奈何的眼睛。

寒风飘雪中,年迈的陆焉识和妻子一同等待永远不会归来或早已归来却又必须一直等待下去的“陆焉识”。

两人就像是两条平行的铁轨,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却永远都无法相识。

冯婉瑜痴望着的是早已归来却无法回归的陆焉识,而陆焉识则隔着大铁门遥望那早已被封锁关闭的“文革”记忆,因而,大铁门关上的不只是一个空荡荡的车站,而是沉甸甸的时代过往,是万千无法归来的人。

一、 逝去兮,归来兮?——历史暴力的悲情呈现影片开场,一辆飞驰的列车随即映入眼帘,仿佛是一辆匆匆的时光机车,不经意间带着观众潜入故事所发生的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切发生得都那么自然。

政治有时会造成人生的无奈,而它对人性的压抑与对时代的创伤亦是不可磨灭的。

虽然一个人可能在时代中渺小地如同尘埃,而其内心的波澜壮阔却是无法磨灭和掩盖的。

人物命运的颠沛曲折,便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状况与浪潮。

有时,也许现实是冷漠的,而情感却是厚重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深刻。

浓重的情感是再冷的色调也驱不散的光,这是影片中的亮色,也是灰暗影调里的一抹明黄。

这是有温度的一部电影,“回归”“亲情”以及人在面对历史巨大变革时产生的心理变化,都通过电影的细节表达了出来。

它并没有刻意回避政治与暴力,而是让我们慢慢感受,细细体味历史的真实与温【作者简介】唐伯侬,女,河北保定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创作方向研究;周 星,男,福建福州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第5-6届成员,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类教指委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

从电影《归来》看中国文艺片的回归与复兴_964

从电影《归来》看中国文艺片的回归与复兴_964

从电影《归来》看中国文艺片的回归与复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是中国首部IMAX文艺电影。

电影着力表现冯婉瑜和陆焉识的个人命运和对爱情、家庭的执著坚守,影片聚焦人性层面,淡化了“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以陆焉识和冯婉瑜刻骨铭心的爱情反映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这无疑是对特殊年代的理性表达。

张艺谋执导的《归来》可谓是在艺术造诣、思想深度、文化内涵、商业票房方面兼得的典型代表,是文艺片发展至今的又一佳作。

《归来》的上映宣告了张艺谋个人创作从视觉冲击到简约叙事、从商业诉求到思想诉求的“归去来兮”,也预示着中国文艺电影的回归与复兴。

一、何为文艺片通俗来说,文艺片是指具有较高文学艺术性的电影,相较于一般电影而言更注重内容和情感的表达。

判断一部电影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不能单纯以票房论高下,在学者看来,文艺片和商业片有交集也有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文艺片试图通过画面、人物为载体讲述人类情感,用人物之间的交流、动作推动故事的发展。

当然文艺片的发展多多少少也会带上商业气息,艺术与商业的平衡同样适用于文艺片。

一般导演在演员的选择方面会比较倾向于选择较有名气的一线演员,这些演员除了能精准把握角色内心和情感的变化,还能带来商业号召力。

张艺谋执导的《归来》可谓是在艺术造诣、思想深度、文化内涵、商业票房方面兼得的典型代表,是文艺片发展至今的又一佳作。

二、《归来》:中国文艺片的强势归来如果说《白日焰火》让中国文艺片重见希望的话,那么张艺谋的《归来》就是让这份希望来得更具体。

从事电影创作三十余载的张艺谋,投身商业电影创作也有整整十年,2014年张艺谋和陈道明、巩俐联袂奉献的《归来》,宣告了张艺谋向文艺片的回归。

(一)故事归来:含蓄内敛、化繁为简张艺谋比较擅长情感叙事,《归来》让张艺谋回归到了他熟悉的领域。

电影《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文学作品《陆犯焉识》,选取小说的最后30页作为改编的重点,着力表现陆焉识平反归来之后,他与妻子、女儿在家庭关系、情感领域的修复和维系过程。

路焉识——浅析影片《归来》

路焉识——浅析影片《归来》
(二) 《归来 》视听 语言的分 析。 1. 素色画面走情境路线。 张 艺 谋 的 电 影 一 向 在 画面 色 彩 处 理 上 有 独 特 的 风 格 。 《 归 来》 为他 的 影像 世界 添上 一抹 肃 穆、 静怡 的素 色 。蓝 色、 灰色 和 白 色 ,构 成 了 《 归 来 》 的 世界 。 火 车 站 出 口 铺 天盖 地 的 蓝 色 制 服、 蓝色 自 行车 、蓝 色水 杯构 成 的画 面宛 若令 人 回想 到计 划经 济 的时 代, 灰 色和 白色 ,更 是石 灰 地面 和木 头家 具 的颜 色。 这些 寡 淡、 朴素 的 色彩 ,与 相依 相守 的 情感 互相 衬托 、 相得 益彰 。白 色 在片 尾的 一 场戏 中, 男女 主人 公 在雪 夜前 往火 车 站“ 接站 ”, 白 雪覆 盖的 大 地一 片纯 净, 陆焉 识 用破 旧的 三轮 车 接冯 婉瑜 ,脚 步 声和 车轮 声 被雪 地淹 没, 剩下 的 只有 一对 夫妻 相 守的 孤单 背影 。 这种色 彩上的 纯粹和画 面意境 为影片 增添了浓 重的一 笔。 2. 光在画面中的暗示。 在 整 部 影 片 中 , 光 对 影片 起 到 了 婉 转 暗 示 的 作 用 。 开 篇 部 分, 光线 大 多使 用自 然光 线, 影 调较 暗, 给人 们 压抑 、迷 茫的 感 觉, 同时 也 暗示 了“ 文革 ”时 代 背景 下对 人们 的 迫害 。而 当陆 焉 识归 来后 , 画面 色调 转为 暖黄 色 ,导 演想 通过 温 暖的 画面 来抚 慰 从 那 场浩 劫 过 后 人 们 的 心 灵。 同 时 也 为 这 一 段 归来 后 两 人 的 情 感做 了铺 垫 。电 影中 还有 处用 光 给人 留下 了深 刻 的印 象, 冯婉 瑜 在上 楼梯 时 听到 了钢 琴的 声音 , 认出 了琴 声, 却 又混 沌地 想不 起 来, 她急 切 又犹 疑地 往上 走, 转 过楼 梯转 角, 侧 面窗 子的 阳光 忽 地一 下涌 进 来淹 没了 她, 那种 混 杂了 希望 、急 切 、犹 疑, 以及 在 失忆与 回忆间 挣扎游走 的感觉 呼之欲 出。 3. 道具的运用。 由于 影 片涉 及文 革 题材 , 所以 从选 景 到道 具的 选 择都 十分 细 心, 无论 是 老旧 的相 片还 是做 旧 的信 件, 更如 原 著中 所描 绘的 那 样 , 在关 黑 房 的 日 子 里 , 拿到 什 么 就 用 什 么 写 下来 , 才 会 造 成 婉瑜 看不 出 信件 的内 容。 而在 冯 婉瑜 多次 接站 中 使用 写有 陆焉 识 的牌 子中 , 结尾 出现 的焉 字下 半 部分 多了 一横 , 我想 这是 导演 有

《归来》

《归来》

从《活着》到《归来》看张艺谋电影思想的转变张艺谋故意改用“归来”二字作为片名,恐怕大家早已看出其双关之意。

归来,既指片中陆焉识文革后从农场回归城市家庭,更是老谋子在经历了二张反目,超生事件之后,重新以一部文艺片来重新回归荧屏,并以此来重新确立中国影坛王者地位的片子。

所以这部片子本来就不图赚钱,赚钱反而显得这部片子不够文艺范儿。

张艺谋在大家的心目中到底归来了吗?归来的老谋子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通过张艺谋之前的一系列作品来看他思想的转变。

这一部《归来》虽然没有大场面的政治迫害、红旗翻卷,但是通过一对夫妻文革后畸形的生活状态,让人们感受温情的同时,不禁思考起造成这场家庭悲剧的真正原因。

早先张艺谋的成名作《活着》同样也是批判文革对人性的摧残。

同样都是批判,关注点却已完全不同。

《活着》的主人公是农民,而《归来》的主人公是高级知识分子。

张导选小说的视角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张艺谋出身农村,因此,他早期的作品几乎都与农村有关,从《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菊豆》到《活着》,他的根深深地扎进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吸收着营养,展现了中国农村人的精神面貌。

但是随着他成名之后,他的阅读量在增大,视野在开阔,他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熏陶,变成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导演艺术家。

他自己身份的转变同样影响着他电影选材的转变。

并且张艺谋早先家里有叛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军官,张艺谋从小生活在受压抑、排斥的新社会里。

所以他特别理解文革中受迫害的那些人,这些生活经历奠定了这部影片的基础。

原著《陆犯焉识》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了,陆焉识原来是个留美博士,花花公子哥,他和妻子冯婉瑜是奉命成婚,没有真爱,女儿是生物学博士,而不像剧中是舞蹈演员。

导演仅仅用了小说的结尾,陆焉识回到家之后发现妻子失忆了以及之后的故事。

可以说这是邹静之编剧借原壳精心编的新剧。

所以不能将其与原著比较,因为这样没有意义,因为几乎全都不一样。

故事开场时陆焉识偷偷从农场回家想和妻子女儿见个面。

从《归来》看张艺谋艺术电影的回归与创新

从《归来》看张艺谋艺术电影的回归与创新

从《归来》看张艺谋艺术电影的回归与创新【摘要】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融合了传统与创新。

《归来》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抗战时期的家庭故事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张艺谋电影传统上注重叙事和影像表现,同时不断进行技术和形式上的创新。

在《归来》中,他运用了大量细腻的画面和情感表达,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其他作品相比,这部电影更注重家庭情感和历史背景的融合。

张艺谋通过自己的导演风格和技巧,塑造了独具个性的作品,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艺谋电影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在《归来》中展现了他作为电影大师的地位。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对观众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张艺谋,艺术电影,回归与创新,《归来》,传统与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导演风格,影响,电影大师,艺术价值。

1. 引言1.1 介绍张艺谋和他的电影张艺谋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被誉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磅礴的场面著称,作品常常深刻地揭示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主题的表达,其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包括历史剧、现代故事、戏剧改编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他都能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展现出自己的风格。

张艺谋以其对演员的精心把控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闻名,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张艺谋的电影在国内外均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多次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被誉为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不仅在电影制作方面有着非凡的成就,还在中国电影界的发展和推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艺谋所创作的作品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珍贵财富,他的电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和创作实力。

1.2 《归来》电影简介《归来》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于2014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小说《返校路上的遥望》,讲述了军人陈凯因事迹被传媒报道而被召回去参加节目录制。

电影《归来》观后感心得

电影《归来》观后感心得

电影《归来》观后感心得《归来》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作品,该片于2014年上映。

电影以中国内战时期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对家庭和自由的珍视。

观看完《归来》,我深受影片所传递的情感和主题所触动,以下是我对该片的观后感和心得。

首先,电影《归来》以其出色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引起了我的关注。

整个故事的脉络清晰而准确,导演运用了多条时间线的叙事手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过去和现实。

通过这种双线叙事的技巧,电影向观众展示了战争对一个家庭的破坏和影响。

其次,影片中的演员表现令我印象深刻。

黄渤在片中饰演的角色因为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多年后归来,却发现家人已经离世。

黄渤通过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的表演充满了真实而又深刻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

同时,其他演员如徐帆、王景春等也都表现出色,为电影增添了更多的情感细节。

影片所揭示的主题也令人深思。

《归来》以家庭与自由为主题,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故事展开,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和改变。

电影中的家庭成员因为政治原因被迫远离家园,以至于当他们归来时,已经陌生而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中。

影片让观众思考家庭的意义和战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同时,电影《归来》的艺术表现也令人难以忽视。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黑白画面和细腻的摄影手法,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战乱的年代。

导演运用了光影的变化和细节的处理,让影片的画面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音乐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配乐的选取与场景的呼应恰到好处,让人情感上更加投入。

《归来》给予观众的感受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深思。

影片构建了一个关于家庭与自由的故事,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它告诉我们,在战争的阴霾下,人们可以失去一切,但是对家庭的思念和自由的渴望将永远存在。

总而言之,电影《归来》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它通过深刻的故事、精湛的表演和艺术性的表现,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

归来张艺谋观后感

归来张艺谋观后感

归来张艺谋观后感引言作为一位中国电影业的重要人物,张艺谋的作品常常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近日,他的最新电影作品《归来》上映,故事讲述了一位中国籍军人被误认为是日军战犯,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视角,引发了观众们对历史、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观影后,我深感《归来》是一部有着强烈社会意义的优秀作品,下面将根据我的观后感,对该片的主题、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主题思考张艺谋在《归来》这部作品中,通过一位军人被误认为战犯的故事,包含了丰富的主题思考。

首先,影片以历史为背景,探讨了战争中人性的挣扎和国家的忧思。

故事中的主人公被错误地冤枉,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中国历史中的冤狱事件,从而引发观众对于历史真相的关注和反思。

其次,影片也通过描绘主人公与家人的亲情关系,探讨了家庭、爱情和责任等话题。

主人公在面临困境时,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成为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这也传递了一种温暖和力量的正能量。

最后,影片还涉及了对现代社会中更广泛的人权和公正问题的思考,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正义的思考和关注。

表现形式在《归来》中,张艺谋运用了多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得影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影片采用了黑白的画面表现形式,将观众带入到二战时期的历史背景之中。

黑白的色彩反映出历史的苍凉与沧桑,同时也凸显了影片中的人性矛盾和情感冲突。

其次,在影片的选景和镜头运用上,张艺谋注重细节的表达,凸显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纠结。

他巧妙地运用啤酒瓶和镜子等元素,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此外,影片还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闪回和预示等手法,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感和观众的投入度。

艺术特点《归来》在艺术上展现出了张艺谋的多重才华和创意。

首先,影片的画面美感极佳,每一帧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作。

无论是细腻的情感表达还是黯淡的历史氛围,都通过摄影师的巧妙构图和光影处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影片的音乐和音效设计也是独具特色。

浅析《归来》

浅析《归来》

浅析《归来》《归来》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陈凯歌、吴念真编剧,张国立、甄子丹、周迅等主演的中国电影,该片于2014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失意的文人因得罪当朝权贵沦落为卖艺卖身的故事。

影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对历史、社会、人物以及人性的表现来引发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影片的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以及电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归来》进行浅析。

影片通过讲述文人李云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古代文人由宠辱无惊到顾盼自豪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一代文人的风流倜傥和情感沉浮。

影片以李云甫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对其爱恨情仇、得失荣辱的刻画,讨论了一个小时代诸子百家与伤痕体验的代际碰撞问题。

李云甫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人物,他一方面是一个诗文精湛的文人,具有文人的清高情怀,但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却充满了浮华的欲望和狂妄的自尊。

他的一生几乎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浮躁社会之间的矛盾呈现。

影片通过对李云甫这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向人们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遭遇的困境和挑战。

影片的叙事方式也十分独特。

在叙事方面,影片采用了大量的回忆、倒叙和穿插手法,使得整个影片的节奏非常有张力,让人一直处于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期待之中。

影片的画面叙述也非常具有张艺谋的风格,用画面语言极富诗意地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物命运,带给观众深刻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影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影片中的李云甫是一个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人形象,他的才情横溢,具备文人的清高情怀和傲骨柔情。

但李云甫也深受世俗之苦,他的人生充满了挫折与磨难,这也是影片中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审视和反思。

在《归来》中,张艺谋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也是《归来》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性的共鸣的重要原因。

《归来》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和人性思考的影片。

从《归来》看艺术电影的归来

从《归来》看艺术电影的归来

从《归来》看艺术电影的归来作者:王含笑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04期2014年已过,在这一年里,中国内地由年初到年末,陆陆续续上映了不少文艺片电影,而有些电影还获得了算是不菲的票房,如,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张艺谋的《归来》、许鞍华的《黄金时代》等,还有一些已经出品等待上映的陈凯歌的《道士下山》、张婉婷和罗启锐的《三城记》、侯孝贤的《聂隐娘》等文艺巨制,貌似中国国内文艺片出现了崛起的态势。

文艺片,顾名思义,是指具有文学艺术性的电影。

相较于商业片,文艺片更注重内容、更风格化、更强调情感的表达。

文艺片并不是一个特别新鲜的话题,中国电影市场化以来,文艺片的生存一直受到关注。

面对商业大片的强势挤压,多年来,文艺片始终处于非常小众的地位。

即便中国电影的国际声誉大多靠文艺片来支撑,但国内的文艺片氛围却相当寡淡。

业界人总是说中国文艺片是“墙外开花墙内难香”的宿命,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在国内零拷贝、“国内发行几乎等于零的电影”、由霍建起执导的《那山那人那狗》。

一、影片内容概述电影《归来》是张艺谋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结尾,由邹静之编剧,影片主要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在文化大革命末时的爱情故事,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陆焉识被划分为“老右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只要被贴上“右派”的标志,家人都会与其断绝关系,女儿丹丹是出生在那样的背景下,自然是很坚决地与陆焉识断绝父女关系,而妻子冯婉瑜却不那样想,她对女儿很坚决的态度很不认同,但又不好说什么,在得知陆焉识从农场逃跑后,女儿很果断地表了态,冯婉瑜却很犹豫,所以后来,冯婉瑜企图跟陆焉识一起逃跑,女儿却为了自己的前途出卖了父亲,悲剧就在火车站内发生了,陆焉识在火车站被抓,夫妻俩近在咫尺,却只能再次相隔天涯冯婉瑜与女儿丹丹的母女关系决裂,女儿丹丹即使出卖了自己的父亲也没当上自己梦寐以求的主演,最后转行做了女工。

三年后,文革结束,陆焉识得到平反,迫不及待的赶回家,却不料一切已是物是人非,妻子冯婉瑜虽然还记得自己的爱人是陆焉识,却不认得陆焉识,对女儿的怨恨,不愿女儿回家住。

归来电影观后感

归来电影观后感

归来电影观后感归来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对于《归来》,我第一次看它是在公映后不久,那时只当看了个“热闹”,还不太懂影片所要表达什么,很快也忘了这部电影。

有缘在这学期影视鉴赏课上再次看到《归来》,结合两次所想也略微找到了自己的感觉,似乎我对于一部电影的欣赏与理解也归来了。

先不得不说下这位我个人也挺喜欢的导演。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集民族文化、社会思考、文化寻根和电影创新于一体。

(他执著挖掘电影语言的潜力、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色彩的饱满,通过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独特的艺术境界。

)张导是摄影出身,而摄影在电影创作中,地位非凡,不仅涉及美学,涉及技术,还涉及镜头和调度,涉及表现人物内心和情绪,真正的好摄影几乎控制着每个镜头的质量,所以张导的大多电影中唯美的画面感十足,让欣赏者百看不厌。

当然,《归来》是张大师时隔多年回归文艺风格,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归来吧!电影主要说:与家人音讯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因思念心切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

由于时代因素,被女儿阻止了他回家与妻子见面,一隔又是多年。

_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回家,却发现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儿丹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梦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让陆焉识深受打击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冯婉瑜,因患病已然不再认识眼前的他。

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诞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

虽然有人评价说,张导自信地对文学骨架大刀阔斧改造而建立剧本时,戏剧和文学的薄弱便暴露得一览无余,觉得《归来》丝毫没有冲突力量。

但是,我私下认为,就算这部电影不是各方面都合情合理,但它在对观看者的叙述中,让我们发自内心的伤感与深思,以艺术反观生活,让我们多多少少在自己人生阅历里长了些智慧。

陆焉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被改造了二十年。

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等恶劣环境,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碎了一地。

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思,更让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并且在回忆里她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张艺谋在影片《归来》中所尝试的转变-电影论文-艺术论文

张艺谋在影片《归来》中所尝试的转变-电影论文-艺术论文

张艺谋在影片《归来》中所尝试的转变-电影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2014 年上映的《归来》由着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影片根据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改编,只不过大部分原着大部分剧情被删减,而只保留了最后50 页的内容作为影片故事的内核。

影片聚焦在大时代下的家庭命运和个人遭遇,讲述了陆焉识与冯婉瑜的爱情故事。

[1]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的每一部影片都会引来媒体和观众的热议,《归来》当然也不例外。

《归来》是由商业片转向文艺片的回归,其评论呈现两极化趋势,批评的一方或是认为影片对的批判力度不够,或者是原着粉丝电影对《陆犯焉识》情节的大幅删减;而赞同的一方则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严肃的、直指人心的好电影[2],斯皮尔伯格也赞其震撼、感人、深刻。

笔者作为一名忠实的电影观众,对《归来》还是持赞同意见的。

批评力度不够一说,没有站在电影人的角度考虑审查制度,而原着粉丝的意见也有类似之处,正如张艺谋所言:小说里很多东西不能拍。

本文从影片类型、影像风格、情节设置三方面出发,浅析张艺谋在影片《归来》中所尝试的转变。

一、影片类型迄今为止,在张艺谋长达30 年的从影经历中,其执导的影片已达20 部。

如果按照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类型来划分,则其中7 部为商业片,13 部为文艺片。

对于文艺片这一类型,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准确定义。

援引虞吉的说法,文艺片是一个介于商业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的影片类聚,它泛指制片态度严肃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和风格特征的一类影片。

[3]其实,商业片和文艺片也并非泾渭分明,只是那种元素更多而已。

而影片《归来》,可以看做是张艺谋从商业片向文艺片的回归。

从2002 年执导《英雄》开始,张艺谋开启了国产商业大片时代。

《英雄》是首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是张艺谋在电影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谋求转变的结果。

影片星光熠熠,场面宏大,视觉冲击力极强。

而影片从前期策划、聘请明星,到拍摄制作、宣传发行的产业化模式,也为国产影片商业化运作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张艺谋归来观后感

张艺谋归来观后感

张艺谋归来观后感张艺谋,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电影界备受瞩目的导演之一,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然而,近年来,张艺谋的创作受到了一些质疑与争议,尤其是在商业化电影市场崛起的背景下。

因此,当他带着他的新作品回归大银幕时,不禁让人对他的表现产生了期待与好奇。

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的新作品,这是一部情感作品,带给观众无尽的思考和共鸣。

影片以其质朴而真实的风格,以及令人心碎的故事情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影片的画面所深深吸引。

张艺谋一贯擅长通过细腻的画面来表达情感,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镜头的运用非常巧妙,通过缓缓推进的镜头和细腻入微的细节,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

他善于运用颜色和光影来表达情感,使得影片的整体画面给人一种朦胧而真实的感觉。

其次,影片中的演员表现出色。

张艺谋一贯注重演员的表演,这次也不例外。

他选择了一些实力派演员,他们的出色演技为影片增色不少。

特别是女主角,在面对各种困境和挑战时,她通过表情和身体语言,将情感真实地展现给观众。

观众在看片的过程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内心世界,仿佛经历了她的一切。

此外,影片的剧情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张艺谋并没有选择市场热门的题材,而是选择了一个平凡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围绕着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和坚持展开,他在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这样的剧情设置给观众带来一种温暖和力量,让人思考生活的真谛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影片的音乐和配乐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艺谋一直重视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这次也不例外。

影片中的音乐选取恰到好处,能够与剧情紧密结合,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观影体验。

配乐的运用更是加强了影片情感的表现,使得整部影片更具感染力。

综上所述,张艺谋归来的新作品给观众带来了多层次的观影体验。

通过精心构思的剧情、出色的演员表演、细腻的画面和恰到好处的音乐配乐,影片成功地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从影片《归来》看张艺谋的导演风格转变

从影片《归来》看张艺谋的导演风格转变

作者: 魏然[1];尚譞婧[1]
作者机构: [1]泉州思美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福建泉州362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94-9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2期
主题词: 张艺谋 现实主义 回归
摘要:电影《归来》是依照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拍摄而成。

影片上映后,在圈内引起广泛热议,大家对于张艺谋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认为在创作上处理得恰到好处的,也有说一无是处的。

然而笔者认为,无论从哪些方面来看,张艺谋在总体上是有可取之处的。

这部作品的上映,既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充分的自信和自我肯定。

本文将透过这部影片反观张艺谋的艺术创作之路,通过梳理其近三十年的作品,来探析他的个人风格的转变,从而对其艺术创作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把握。

从影片《归来》看张艺谋的导演风格转变

从影片《归来》看张艺谋的导演风格转变

从影片《归来》看张艺谋的导演风格转变自2014 年5 月上映以来,影片《归来》在国内电影界已经掀起接连不断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时隔三年再次携新片“归来”,张艺谋仍然算得上是一位高产的导演。

正如影片的片名《归来》,张艺谋这次的出现似乎带有一种“回归”的意味,让观众依稀看到了二十多年前执著于走文艺路线的那个他。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随着时间的脚步,张艺谋并未丢掉自己的风格,而是仍在不断探索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从未被时代远远抛下。

回望他走过的路,虽然饱受争议,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努力的电影人在为自己的坚持做些什么。

如今,年过花甲的张艺谋,仍然在不断努力与尝试,不断变幻新的电影语境,在电影创作的道路上执著前行。

回望大师成长之路从1987 年创作影片《红高粱》至今的二十余年中,张艺谋走过了在文艺片与商业片两种模式之间的不断尝试、过渡与融合。

入行27 年,导演影片19 部,张艺谋的创作风格经历了从纯粹的文艺片起步,逐渐加入商业元素,最终又回归文艺路线的过程,并将二者不断融合以致炉火纯青。

回顾这些影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师的成长、成熟之路。

张艺谋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在拍摄的第二年就参展柏林电影节并获得了第38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这在当时的中国影坛中尚属首例,还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走入国际电影节并获此殊荣。

虽然这部影片所大胆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愚昧无知与人性丑恶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有“卖中国历史伤痛以求西方国家赞誉”之嫌,但其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却巍然屹立于国际影坛,且近三十年来经久不衰,成功地打开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大门。

张艺谋在影片中所大胆尝试的镜头、画面等,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模式与美学束缚。

这是中国电影的巨大突破,更是张艺谋本人莫大的成功。

此后的几年中,张艺谋先后创作出《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一系列此类具有文化反思内涵的影片,并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殊荣。

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地改编自文学作品,具有雄厚的内容基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用独特的视角,以揭露民族文化的伤疤、充分暴露人性的弱点为切入点,对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用悲剧的形式来触动观众心灵的最深处。

从《归来》看张艺谋对《陆犯焉识》的改编艺术

从《归来》看张艺谋对《陆犯焉识》的改编艺术

作者: 樊露露 刘砚群
作者机构: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出版物刊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0-4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归来 陆犯焉识 张艺谋 严歌苓 简化 虚化
摘要:电影《归来》对原著的改编主要表现在对原著主题的简化和对原著政治背景的虚化。

电影只截取主人公“越狱”和“释放”两次归来的情节,且做了很大改动。

电影《归来》以浅层次的社会批判和深度的人伦温情代替对知识分子命运沉浮的悲悯,消减了原著中深层的哲理意味,偏离了原著主题,体现了张艺谋的惯性思维和审美趣味。

影片《归来》删繁就简的表达

影片《归来》删繁就简的表达

作者: 祝洁;刘健
作者机构: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66-6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4期
主题词:�归来》;张艺谋;删繁就简
摘要:影片《归来》的导演张艺谋用返璞归真、洗尽铅华的方式关注人,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导演删繁就简的表达,故事从简让观众感受到意蕴生动的留白提升了影片的审美价值,电影开头利用留白的方式给受众足够的想象空间去感受两个人彼此间曾经的深厚情感,影片结尾的未定性和空白牵引出观众的反思及百感千愁。

画面从简,强力渲染的特写镜头冲击和感染着观众的内心,删繁就简表达深化了影片的内涵,使其简约中见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影片《归来》看张艺谋的导演风格转变
自2014 年5 月上映以来,影片《归来》在国内电影界已经掀起接连不断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时隔三年再次携新片“归来”,张艺谋仍然算得上是一位高产的导演。

正如影片的片名《归来》,张艺谋这次的出现似乎带有一种“回归”的意味,让观众依稀看到了二十多年前执著于走文艺路线的那个他。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随着时间的脚步,张艺谋并未丢掉自己的风格,而是仍在不断探索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从未被时代远远抛下。

回望他走过的路,虽然饱受争议,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努力的电影人在为自己的坚持做些什么。

如今,年过花甲的张艺谋,仍然在不断努力与尝试,不断变幻新的电影语境,在电影创作的道路上执著前行。

回望大师成长之路
从1987 年创作影片《红高粱》至今的二十余年中,张艺谋走过了在文艺片与商业片两种模式之间的不断尝试、过渡与融合。

入行27 年,导演影片19 部,张艺谋的创作风格经历了从纯粹的文艺片起步,逐渐加入商业元素,最终又回归文艺路线的过程,并将二者不断融合以致炉火纯青。

回顾这些影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师的成长、成熟之路。

张艺谋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在拍摄的第二年就参展柏林电影节并获得了第38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这在当时的中国影坛中尚属首例,还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走入国际电影节并获此殊
荣。

虽然这部影片所大胆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愚昧无知与人性丑恶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有“卖中国历史伤痛以求西方国家赞誉”之嫌,但其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却巍然屹立于国际影坛,且近三十年来经久不衰,成功地打开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大门。

张艺谋在影片中所大胆尝试的镜头、画面等,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模式与美学束缚。

这是中国电影的巨大突破,更是张艺谋本人莫大的成功。

此后的几年中,张艺谋先后创作出《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一系列此类具有文化反思内涵的影片,并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殊荣。

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地改编自文学作品,具有雄厚的内容基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用独特的视角,以揭露民族文化的伤疤、充分暴露人性的弱点为切入点,对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用悲剧的形式来触动观众心灵的最深处。

也正是通过拍摄这些作品,张艺谋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文艺电影理论和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在当代中国影坛中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获得了巨大的赞誉。

1997年,张艺谋拍摄了影片《有话好好说》。

这部电影的创作和他以往的拍摄风格截然不同,全片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痕迹,从一种理性的情感压抑过渡到感性的情感释放和生活化的现实呈现,在叙述上更抓人、更接地气,没有了不着痕迹的语汇表达,而是句句落实,实实在在。

尤其是其手提摄影的拍摄方式,主观化镜头的大量使用,一下就把观众抓到剧情中,以接近纪录片似的再现方式让观众得到深深的认同感,并试图无意识地从影片中寻找更多的心理认同。

此后,张艺谋接连拍摄了《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幸福时光》等多部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以优秀的镜头运用来呈现给观众一个个唯美的故事和完美的画面,探索着一种新的表
达形式,试图以更加平和的方式娓娓道来。

张艺谋在此阶段的转型尝试是鲜明而掷地有声的,每一部影片都做出了大胆的迈步,加入了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以尝试最为新鲜的题材、内容,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

看似感性的环节设置,实则是在更加理性和清醒地思考生活,更加温情地体味生活。

他将视点完全转移并集中在当下的现实社会,浓烈而直接的情感表达,也大大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

张艺谋正是在这一步步的探索中试图找寻一种平和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地确立此时最能表达导演意图的个人风格。

这既是一种客观而温情的故事讲述,又是娓娓道来的扪心自问,背后是导演个人的生活反思和沉淀。

应该说,张艺谋在这段探索的时期是有成绩的,也推出了以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可以说是成功完成了一定程度的转型。

新千年到来之际,信息逐渐开始高速流通,商业大潮瞬间席卷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乃至任何一个角落,这其中必然波及电影行业。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年轻商业体系,电影业面临着必须大跨步地追赶才能不掉队的巨大压力,亦为潜力。

电影开始狂奔。

此时的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也是中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必须是要领跑在时代前沿的。

进入新世纪,好莱坞电影对于全球的影响可谓是声势浩大,在巨大的商业浪潮推动下,张艺谋先后拍摄了《英雄》《十
面埋伏》等高成本大制作的“商业大片”,进而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之路。

此后,他的创作之路更加宽阔,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大幅提升。

在这个时期,张艺谋开始试图思索,如何在艺术与商业间找
到一个平衡点。

基于这样的思考,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先后拍摄了《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影片。

从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出,张艺谋做出的努力是显而易见且非常用心的。

他始终在积极地尝试找到一种所谓的“平衡”,不断地去拍摄,不断地修正,以达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让真正的电影艺术走入大众心中。

这是他作为一个电影人的职业操守,更是一种对电影艺术莫大的崇敬与尊重。

回归不是简单重复2010年,一部《山楂树之恋》将观众的记忆一下拉回到了11 年前的《我的父亲母亲》。

尽管在影片的拍摄上,《山楂树之恋》难以企及后者的艺术高度,音乐、画面、叙事等多个方面都没法和1999 年的这部老作品相提并论,但这部影片毕竟反映出张艺谋对于文艺片的缅怀和他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

我们从《山楂树之恋》干净纯美的画面和清澈动听的音乐中,仿佛能够看到他对于过去的追忆和对美好记忆最为宽容的态度。

与此同时,张艺谋的商业探索也有了喜人的进步。

影片《金陵十三钗》首先在一个敏感的特殊时期锁定在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题材上,回过头去关注旧中国一段让人不忍直视的惨痛历史,唤起人们对于历史与民族尊严的缅
怀和尊重。

同时,采用高成本大制作,并力邀好莱坞一线大牌男演员加盟,国内演员的选择也很到位,这对于电影的表现力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砝码。

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张艺谋对于拍摄的投入力度已经能够达到一部商业大片所应具备的基本水准,甚至还超过很多。

这一令人欣喜不已的现象正说明了他在拍摄上所取得的喜人成绩。

2013年,张艺谋与老东家张伟平分道扬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继而与乐视达成合作意向。

接下来的一年,张艺谋带着作品《归来》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综合以上的思考,我们已经对张艺谋本人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次回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无论是从题材、内容的选择,演员的选择,还是影片所选择的表达方式,所抒发的一种克制、内敛又暗流涌动的情感,这部影片都表现出很大的诚意。

我们可以通过影片看到,两位老戏骨的加入是一种对张艺谋和剧本的放心,而张艺谋选择这样两个台词不多却需要大量外化内心情感的角色,亦是演员对导演的放心。

在影片《归来》中,张艺谋并未为演员设计过多台词,而是强调用大量的表情表演来完成故事叙述和人物情感的抒发。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张艺谋特使用了4K 高清摄影机和大量的人物面部特写。

如果不是合作过这么久的老搭档,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相信张艺谋也不敢随意去拍情感大戏。

此番将曾经有过多次合作的巩俐与陈道明两位“体验派”请回来,是张艺谋的自信,更是导演与演员之间一种高度的互相信任。

该片在创作风格上仿佛又回到了最初以浓郁的情感来叙事的模式,但不同的是,人物情感更加内敛和收放自如。

无关人员的设置不多,主要将笔触集中在两位主人公身上,如同人物的情感一般克制。

正是特殊时代背景下这种无处不在的克制,更加令观众心疼和震撼。

不同的是,张艺谋从曾经大胆地抒发浓郁的情感,过渡到了欲扬先抑,用被压抑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更加强烈的内心碰撞,达到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在研究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时候,笔者曾经将其影片中与张艺谋同样浓郁、鲜艳的影片色调放在一起作为对比来研究。

导演阿尔莫多瓦曾经在2006 年拍摄过一部影片,名为《回归》。

其在创作风格上糅合了该导演创作生涯中包括年轻时期不加克制的张扬不羁,到后来渐渐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直至后来他的作品已经能很好地把感性和理性的东西巧妙又合理地融合在一起等多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一种个人风格和内心情感的高度沉淀,是各种碰壁后经过岁月涤荡留存下来的精华所在。

以饱经风霜的二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作为基础,他们不但“回归”到最初再度创作了熟悉的题材、内容,也同样请回
了年轻时就多次合作的老演员坐镇,这都是一种回归。

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导演,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年龄层面,两位大师的电影成长之路竟然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不能不令人感到艺术的伟大和变幻莫测,不得不让人感叹艺术的有规可循、有矩可依。

影片《归来》作为一部“写实”的文艺片,无论是对待艺术或是票房都更加冷静。

与张艺谋的多数作品相似,这部影片同样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情节选取了小说的最后部分,没有过多加入时代的东西,却在人物情感上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抒发一种被高度压抑的爱与情感。

该片与张艺谋的前期作品《活着》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同样关注现实题材,同样是改编自小说,但在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

《归来》的叙述更加平实可靠,饱含着导演本人的生活阅历和思想内涵的高度沉淀。

总之,这种“回归”是张艺谋艺术创作之路的成熟和沉淀,是一种沉甸甸的成长。

相信在此后的创作中,张艺谋可以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