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bad67a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1.png)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trophil Percentage) 是人体外周血细胞计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评估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占总白细胞计数的40%到75%之间。
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1.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等,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下降。
2.免疫系统异常:一些免疫系统异常,如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下降。
3.白血病:一些类型的白血病,特别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常常伴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下降。
4.药物使用:一些药物,如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可以抑制骨髓中新生中性粒细胞的生成,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下降。
5.骨髓疾病:骨髓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下降。
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负责清除病原体。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以及尽量避免人群密集的场所,有助于预防感染。
2.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暴露,有助于降低感染的风险。
3.避免接种活疫苗:由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避免接种活疫苗,以免引起严重的疫苗副反应。
4.注意药物使用: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需要免疫功能正常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和免疫调节剂,以免对免疫功能产生进一步的抑制作用。
5.多休息、均衡饮食:饮食要注意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此外,适当休息和充足的睡眠也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6.定期检查: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时,定期进行检查,特别是观察血象指标的变化,了解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不同的疾病原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情况不同,因此,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辅助 模拟题 (8)
![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辅助 模拟题 (8)](https://img.taocdn.com/s3/m/4ef854380740be1e640e9a36.png)
第八仗【血液系统】【第一组·解析】1.用于低分子肝素过量时解救的药品是A.氨甲环酸B.酚磺乙胺C.维生素K1D.鱼精蛋白E.凝血酶『正确答案』D2.给药后易产生抗体,5天至1年内重复给药疗效可能下降,1年内不宜再次使用的溶栓药是A.阿替普酶B.瑞替普酶C.尿激酶D.链激酶E.降纤酶『正确答案』D,P168。
3.服用华法林初期,应当每日监测凝血指标,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控制在A.2.0~3.0B.3.0~4.0C.4.0~5.0D.5.0~6.0E.7.0~8.0『正确答案』A。
阿司匹林——2。
4.属于凝血因子Xa直接抑制剂的是A.依诺肝素B.肝素C.华法林D.利伐沙班E.达比加群酯『正确答案』D间接——磺达肝癸钠、依达肝素。
【5-6】A.阿司匹林B.氯吡格雷C.替罗非班D.奥扎格雷E.前列环素5.属于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阻断剂的是6.属于血小板膜蛋白IIb/IIIa受体阻断剂的是『正确答案』BCD.奥扎格雷E.前列环素——大纲不要求(P169)◆肌苷、前列环素、依洛前列素和西卡前列素血小板腺苷环化酶刺激剂——激活腺苷环化酶(cAMP)的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
◆奥扎格雷钠选择性抑制血栓烷合成酶——抑制TXA2产生和促进前列环素(PGI2)的产生,改善两者之间的平衡,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减轻血管痉挛,改善大脑局部缺血时的微循环和能量代谢障碍。
【7-8】A.酚磺乙胺B.氨甲苯酸C.凝血酶D.卡巴克洛E.维生素K17.属于促凝血因子合成药的是8.属于促凝血因子活性药的是『正确答案』EA多项选择题9.临床常用的促凝血药的类别包括A.促凝血因子合成药B.促凝血因子活性药C.促纤维蛋白溶解药D.影响血管通透性药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正确答案』ABD。
C——就错了一个字。
10.与其他抗凝药相比,凝血因子Xa直接抑制剂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A.作用直接、选择性高B.血浆半衰期较长C.治疗窗宽,无需监测INRD.肾功能不全者使用后出血风险低E.抗凝作用强且不影响已形成的凝血酶活性『正确答案』ABCDE,可战略舍弃。
莫西沙星注射液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伴其百分比减少2例
![莫西沙星注射液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伴其百分比减少2例](https://img.taocdn.com/s3/m/24ac76b633d4b14e8524688c.png)
· 311 ·莫西沙星注射液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伴其百分比减少2例马 静,葛明坤(南京市大厂医院,江苏 南京 210044)[摘要] 病例1:患者,女性,81岁,因“咳嗽、咳痰10 d ”入院,静脉使用莫西沙星注射液(0.4 g ,qd ,ivgtt )治疗感染,给药前白细胞计数(WBC )6.42×109·L -1、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3.85×109·L -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59.9%,治疗10 d 后WBC 2.96×109·L -1、NEUT 0.97×109·L -1、N% 32.82%,未停药,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对症治疗,5 d 后三项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
病例2:患者,女性,42岁,因“咳嗽、咳痰2 d ”入院,静脉使用莫西沙星注射液(0.4 g ,qd ,ivgtt )治疗感染,给药前WBC 、NEUT 、N%分别为7.73×109·L -1、5.06×109·L -1、65.4%,治疗8 d 后WBC 3.94×109·L -1、NEUT 1.27×109·L -1、N% 32.22%。
立即停用莫西沙星,3 d 后三项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
临床药师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关联性、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分析引起WBC 、NEUT 、N%同时降低可能是由莫西沙星所致。
[关键词] 莫西沙星注射液;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 – 8157(2018)05 – 0311 – 03Two cases of leukopenia, neutropenia with lower percentage induced by moxifloxacin injectionMA Jing, GE Ming-kun (Dachang Hospital of Nanjing, Nanjing 210044, China )[ABSTRACT] Case 1: A 81-year-old femal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because of cough, expectoration for ten days. Labtest showed that th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was 6.42 × 109·L -1, the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count (NEUT) was 3.85 × 109·L -1 and the neutrophil percentage (N%) was 59.9%. And then moxifloxacin injection (0.4 g, qd) were intravenously given to the patient. Ten days later, blood routine test showed WBC was 2.96 × 109·L -1, NEUT was 0.97 × 109·L -1 and N% was 32.82%.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injection was given to her immediately without discounting moxifloxacin. After 5 days, WBC, NEUT and N% returned to the normal range. Case 2: A 42-year-old femal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because of cough and expectoration for two days. Lab test showed that WBC was 7.73 × 109·L -1, NEUT was 5.06 × 109·L -1 and N% was 65.4%. Eight days 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moxifloxacin injection (0.4 g, qd, ivgtt), her blood routine test showed that WBC was 3.94 × 109·L -1, NEUT was 1.27 × 109·L -1 and N% was 32.22%. Moxifloxacin was stopped immediately. Three days later, WBC, NEUT and N% returned to the normal range. Leukopenia and neutropenia induced by moxifloxacin was considered by clinical pharmacists according to analysis on ADR revelance evaluation and drug action.[KEY WORDS] Moxifloxacin injection; Leukopenia; Neutropenia; Decreased of neutrophil percentage; Adverse drug reaction[基金项目] 江苏省药学会-奥赛康医院药学基金项目(A 201626);南京市药学会-常州四药医院药学科研项目(2015YX015)[作者简介] 马静,女,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e10b9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d.png)
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是什么1.感染:感染是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当人体遭受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侵袭时,中性粒细胞会被引导到感染部位,使其比例下降。
2.药物:一些药物,如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会影响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生成,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例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利福平可引起肾毒性,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3.骨髓异常:骨髓异常也是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的原因之一、一些遗传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会导致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此外,骨髓疾病和骨髓转移癌也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
4.免疫系统疾病: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这些疾病会干扰正常的免疫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5.骨髓受损:骨髓受到毒素、放射线或其他物理损伤,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受阻,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6.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生成和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营养素,会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7.骨髓转移癌:一些癌症会在骨髓中生长,干扰骨髓中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这种情况在恶性淋巴瘤、骨髓瘤和肺癌等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
8.先天性疾病:一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这些疾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引起,影响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9.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这些疾病会干扰正常的免疫功能,使中性粒细胞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10.其他原因:其他一些原因,如骨髓抑制性药物、脾功能亢进、过度锻炼、放射线治疗等,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
总之,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药物、骨髓异常、免疫系统疾病、骨髓受损、营养不良、骨髓转移癌、先天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等。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4e43dbb84ae45c3a358c0b.png)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药物最常见血液学毒性,其降低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化疗药物的类型、剂量、联合用药以及患者本身的因素相关。
严重的中性粒细胞下降一方面会增加侵袭性感染的发生风险。
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通常进展迅速,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不能产生强有力的炎症反应,可能仅表现为发热等非特异性表现,但严重者可导致脓毒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和治疗费用的增加。
另一方面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发热、感染常常会导致化学药物的减量或化疗延迟,最终影响抗肿瘤治疗疗效。
因此正确评估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早期识别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感染发生风险,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减少肿瘤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抗肿瘤治疗整体疗效、降低死亡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断及分级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指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后引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降低,即基于实验室的血常规结果提示ANC<2.0×109/L。
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谷值通常出现在化疗后7~14天。
根据NCI-CTCAE5.0标准将中性粒细胞减少分为4级:1级:1.5×109/L≤ ANC<2.0×109/L,2级:1.0×109/L≤ANC<1.5×109/L,3级:0.5×109/L≤ANC<1.0×109/L,4级:ANC<0.5×109/L。
为了避免检测方法所致的误差,对检测结果存疑时可多次复查血常规确认。
2 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特点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可分为急性骨髓抑制与潜在骨髓损伤两类。
化疗致造血祖细胞(HPCs)发生耗竭时,即出现急性骨髓抑制,此时HSCs启动自我更新并增殖分化成HPCs从而维持造血系统稳态。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f163bb2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f.png)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作用于骨髓骨髓损伤(1)药物:包括细胞毒和非细胞毒。
(2)放射线。
(3)化学物质: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铋、一氧化氮等。
(4)先天性和遗传性中性粒细胞的减少Kostmann伴先天性白细胞缺乏的网状发育不全、伴粒细胞产生异常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5)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6)感染:伤寒、副伤寒、布鲁菌病、粟粒性结核等细菌性感染。
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感染。
(7)血液病:如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淋巴瘤、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等。
成熟障碍(1)获得性:如叶酸缺乏、维生素缺乏、B12缺乏、恶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等。
(2)恶性等克隆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二、作用于外周血1、中性粒细胞外循环池转换至边缘池(即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遗传性良性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获得性:如严重细菌感染、恶性营养不良、疟疾等。
2.扣留血管如由补体介导的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肺内扣留、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脾内扣留等。
三、作用于血管外1、利用增多:如细菌、真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感染、过敏性疾病等。
2、破坏增多:如脾功能亢进等。
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
如果没有合并感染,往往没有临床表现。
如果长期粒细胞减少,有些患者可能会抱怨疲劳和困倦。
一旦合并感染,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会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而出现。
临床表现为高烧、寒颤、疲劳。
慢性病多伴有低热、疲劳,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可能代偿增加。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血象,血细胞计数通常表明白细胞数量减少,分类中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淋巴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中性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缺乏](https://img.taocdn.com/s3/m/f3a5cc6e02768e9951e738c0.png)
治疗效果
CA125(U/ML)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第七周期
263.9
134.4
58.13
60.6
47.6
38.12
27.11
肿瘤标记物
血象变化及用药情况
周期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第七周期
骨髓抑制 Ⅱ
Ⅲ
无
无
Ⅲ
无
无
程度
应用升白 短效瑞白 短效瑞白 短效+长 长效瑞白 短效瑞白 短效+长 短效瑞白
49-25
<25
化化疗疗后后粒粒细细胞胞和和血血小小板板变减化少规一律般规律
升白药物可帮助升高中性粒 细胞最低值,缩短粒缺持续 时间,有效降低感染发生。
升血小板药物则可升高 血小板最低值的同时加 速血小板恢复。
➢ 粒细胞: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 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
中性粒细胞缺乏
概述
•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恶性 肿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
• 我国恶性肿瘤中晚期病人相对较多,丧失手术 治疗机会,常需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 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严重粒细 胞缺乏会造成发热、感染甚至危害生命;
• 处理好化疗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是保证化疗足 剂量、足疗程完成的关键。
更有效预防FN,减少3、4 血药浓度 血药浓度更持续稳定 峰浓度与谷浓度差异大
度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
每个化疗周期(21天) 给药频率
仅注射一次
每天注射
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更好
病例总结
化疗导致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
![化疗导致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3dde5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4.png)
化疗后FN的发生率以10%和20%为界将化疗方案分为3类:(1)高危方案(FN发生率>20%);(2)中危方案(FN发生率为10%-20%);(3)低危方案(FN发生率<10%)。
FN的定义和风险评估—化疗相关因素
表 1 发生高危FN风险的化疗方案
疾病名称
化疗方案和化疗药物
四、预防性使用G-CSF
(二)FN的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指首次使用具有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后24-72h使用G-CSF,以预防FN的发生。以下情况推荐使用G-CSF进行一级预防:(1)接受FN高危化疗方案的患者;(2)接受FN中危化疗方案的患者如果伴有上述≥1个患者自身风险因素;(3)接受根治性或辅助性化疗的患者,为保障化疗剂量足量进行;(4)接受辅助或根治性剂量密集方案化疗的患者,如尿路上皮癌接受新辅助剂量密集MVAC方案(氨甲喋呤+长春花碱+阿霉素+顺铂)、高危乳腺癌接受剂量密集AC-T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等 。
7Hale Waihona Puke CIN的机制及特点FN的定义和风险评估
预防性使用G-CSF
CIN治疗性使用
G-CSF不良反应及处理
感染预防和治疗
目录
CONTENTS
CIN 的诊断及分级
CIN 的诊断及分级
1 PART ONE
01
CIN 的诊断及分级
CIN的概念 CIN是指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后引发外周血ANC的降低,即血常规结果中ANC<2.0×109/L。CIN的谷值通常出现在化疗后第7-14天。
CIN 的诊断及分级
骨髓抑制分级
CIN的机制及特点
2 PART TWO
02
CIN的机制及特点
中性粒细胞发育成熟的生理过程
中粒细胞偏低的原因
![中粒细胞偏低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d929c8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9.png)
中粒细胞偏低的原因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是血液中最常见的一种白细胞,负责身体对抗感染的主要任务。
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或减少都可能是身体健康状况存在问题的指示。
中性粒细胞偏低(neutropenia)是指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
那么,中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呢?1.骨髓损伤或疾病:骨髓是中性粒细胞产生的地方,因此长期或严重的骨髓损伤或疾病(如骨髓纤维化、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骨髓受到毒素、放射线治疗或恶性肿瘤的侵袭也会造成中性粒细胞减少。
2. 其他血液疾病:一些血液疾病,如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白血病等,也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3.一些感染:感染是导致中性粒细胞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一些病毒(如登革热、流感、麻疹)、细菌(如伤寒、布鲁氏菌病)或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病)都有可能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
4.免疫系统异常: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干扰中性粒细胞的正常生成和功能。
5. 遗传因素: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ongenital neutropenia)或Kostmann综合征,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长期偏低。
6.药物:一些药物,特别是化疗药物、抗生素(如氯霉素、阿米卡星)或抗过敏药物,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7.营养不良:长期的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可能影响中性粒细胞的生成。
8.其他因素:放射性物质暴露、重金属中毒、酒精滥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等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如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偏低,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以确定具体的原因。
可能的检查包括骨髓穿刺、遗传检测、全血细胞计数、免疫学检测等。
治疗的方法将根据原因而定,可能包括治疗感染、治疗基础疾病、调整药物使用、营养支持等。
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培训课件
![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33360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d.png)
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
7
G-CSF的预防性使用指南
1、强烈化疗如大剂量化疗、剂量密集 化疗等预计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 大于20%,建议预防性使用促粒细 胞生长因子,以减少热性粒细胞减 少的发生率;其它化疗方案预计热 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在10%- 20% 之间,结合病情可考虑预防性使用 促粒细胞生长因子。
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
15
聚乙二醇化非格司亭(Neulasta, pegfilgrastim):由于在非格司亭 中加入了聚乙二醇(PEG)增大了 其分子,使得它在体内的清除率减
慢,半衰期大大延长,因此在每轮
化疗中只要注射一次便可。适用于
2周或3周化疗方案,每个化疗周期 化疗后24-72小时皮下注射一次 6mg或100ug/kg。
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
返回
1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定义
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ebrile neutropenia, FN):特指骨髓抑制 性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由 此引起的发热(口温≥38.3℃或 ≥38.0℃,持续1h以上)。
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
返回
2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危害
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主要的 剂量限制性毒性之一,它常常需要 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和导致广谱抗生 素的应用。这些反应将导致在随后 的化疗中减低化疗剂量或延迟化疗 时间,由此影响化疗的临床效果。
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
21
5、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 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慢性中性粒 细胞减少症:成年患者ANC低于 1x109/L时1μ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 注射给药;儿童患者ANC低于1x109/L 时1μ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 药。ANC回升至5x109/L以上时酌情减 量或停止给药。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76acef3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0.png)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阐述中性粒细胞减少在肿瘤化疗中的普遍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肿瘤化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本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强调规范诊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重要性
规范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能够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提高化疗完 成率,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本共识将提供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规 范诊治建议。
由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导致中性粒细胞 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
诊断标准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
成人低于2.0×10^9/L,儿童低于1.5×10^9/L。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发热、感染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脓毒 症、感染性休克等。
实验室检查
骨髓象检查可发现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或成熟障碍 ;免疫学检查可发现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 相关抗体。
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专家们对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形成了一套相对完 善的诊疗流程。
诊治指南的制定与应用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专家们制定了针对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化的诊 疗建议。
新型治疗方法的探索
在研究过程中,专家们不断探索新型的治疗方法,如生物制剂、免疫疗法等,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 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05
肿瘤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策略
一般治疗原则
早期识别与评估
在化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 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 室检查等,以识别潜在的中性粒
细胞减少风险。
分层管理
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程度和 持续时间,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 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4407e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3.png)
对于CIN的预防和治疗,专家 推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G-CSF)等药物,同时 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抗感 染治疗。
未来研究方向及挑战
01
深入研究CIN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策略。
02
探索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CIN的治疗效果和患 者生存质量。
03
加强多学科协作,制定更全面的CIN诊疗指南,提高 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照 顾,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05 并发症处理与风险评估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措施
01
感染
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患者易感染, 需密切监测感染迹象,及时采取 抗感染治疗措施。
02
03
出血
贫血
化疗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增加 出血风险,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 数,及时采取止血措施。
03
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支持和护 理,如预防感染、提供营养支 持等,以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 带来的风险。
04 诊治原则与方法
预防措施及建议
化疗前全面评估
在化疗前应对患者的中性粒细胞 计数、骨髓储备功能等进行全面 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合理选择化疗药物
尽量选择对中性粒细胞影响较小 的化疗药物,或在必要时调整药 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随访管理
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 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 理能力。
06 专家共识总结与展望
本次专家共识主要观点回顾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CIN)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
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 效果和生存质量。
CIN的诊治需要综合考虑患者 的病情、化疗方案、中性粒 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中性粒细胞数目偏低的治疗方法
![中性粒细胞数目偏低的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087b2d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7.png)
中性粒细胞数目偏低的治疗方法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是一种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
当中性粒细胞数目偏低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会导致机体对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外界病原体感染的抵抗能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因此,中性粒细胞数目偏低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寻找和处理潜在的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药物反应、感染、免疫性疾病、白血病等。
因此,首先要确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具体原因,并及时处理。
2.药物治疗: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药物来提高中性粒细胞数目。
-重要的支持治疗药物包括:生长因子,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能够刺激造血干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分化。
-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如化疗药物通常需要暂停或更换。
3.预防感染: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患者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感染的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少去拥挤的地方;-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质或场所,如生肉、动物粪便、花园和沙盒等;-出现发热和感染征象时及时就医,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
4.对症治疗: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和相关症状,可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使用退热药物,但避免使用非那西丁等可能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外周血细胞输注:在严重的感染或出血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外周血细胞输注以提高中性粒细胞数目。
5.饮食与日常生活: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中也非常重要。
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如高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的食物,以帮助加强免疫力。
同时,应保持适量的锻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病因和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制定。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6d09e9e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9.png)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应用化疗药物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事件和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化疗药物的种类、剂量、患者自身因素以及联合用药有关。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会增加侵袭性感染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引起治疗费用的增加、抗生素的使用、住院时间的延长、化学药物的减量或延迟,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脓毒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正确评估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早期识别FN和感染并进行合理地预防和治疗,对减少CIN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安全及抗肿瘤化学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及反复修改,在《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更新,具体更新内容如下:(1)将严重的中性粒细胞降低的定义更新为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0.5×109/L或ANC<1.0×109/L但预计在随后的48 h将下降至<0.5×109/L。
(2)更新了常见的可能引发FN的高危或中危化疗方案。
(3)更新了影响FN发生风险的患者自身因素。
(4)新增了预防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临床获益的支持数据,短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长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机体清除途径及PEG-rhG-CSF的机制,并增加了rhG-CSF和PEG-rhG-CSF的疗效、安全性以及成本效益的比较,补充了rhG-CSF和PEG-rhG-CSF的用法和禁忌证。
(5)增加了介绍中国已上市的rhG-CSF和PEG-rhG-CSF药物。
(6)增加了G-CSF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7)增加了MASCC风险指数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并增加了稳定状态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指数评分系统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以及具体抗生素选择的指南参考。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4dd235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9.png)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前言近年来,随着肿瘤基础研究的深入,肿瘤治疗的方式及药物的选择也更加个体化,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但化疗依然是肿瘤治疗的基石。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是最主要的临床并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持续时间与感染甚至死亡风险直接相关,严重影响了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relative dose intensity, RDI)与既定周期,临床上不得不降低药物剂量、延迟治疗时间或更改方案,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因此,预防或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保证足剂量化疗或剂量密集化疗的根本。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是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药物,但我国临床医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缺乏重视,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这类药物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尚不规范。
目前,国际肿瘤组织与学会均已制订了防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FN的管理指南。
为规范化我国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与治疗、合理使用G-CSF,2017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组织国内相关肿瘤专家,经多次讨论并反复修改,制订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旨在全面、详细地为临床肿瘤医师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与建议。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df8df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3.png)
汇报人:xxx 2024-01-03
目录
• 引言 • 中性粒细胞减少定义、分类及评估 • 肿瘤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机制与
危险因素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措施与建议 • 预防策略与干预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共识背景与意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肿瘤化疗常见并发症
01
规范诊疗流程
制定中性粒细胞减少诊疗规范,明确诊 疗流程和标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 效的治疗。
02
03
加强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关知识,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和能 力。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共识成果回顾与总结
共识成果概述
本次专家共识对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达成 了一系列重要共识。
特殊情况下治疗方案调整策略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对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化疗药物,并给予 广谱抗生素治疗和升白细胞药物治疗。
预期中性粒细胞减少
对于预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以在化疗开始前预防性 使用升白细胞药物,以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感染
当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并发感染时,应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选 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升白细胞药物治疗。
05 治疗措施与建议
常规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
化疗前评估
在开始化疗前,应对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进行评估,以 确定是否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
常规治疗原则
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包括调整化疗方案、使用升白细 胞药物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药物不良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药物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472a22b869dc5022aaea00dd.png)
原 因与感染 相关 。某 些细 菌本身 对 中性粒 细胞具 有 种 中性 粒细胞 减 少 的机 制 尚未 明 了 ,但 至 今 并 没有
杀伤作 用 (如金 葡菌 产 生 的杀 白细 胞 素 ),有 些 感 染 则能 直接抑 制骨 髓 产 粒 细胞 的过 程 ,又 或是 患者 长 期处 于一 种 中性 粒 细 胞 的慢 性 消 耗 状 态 ,从 而造 成
474
中 国 感 染与 化 疗 杂 志 2011年 11月 2()日第 11卷 第 6期 Chin J Infect Chemother,Nov 2011,Vol 11,No 6
· 综 述 ·
中性 粒 细胞 减 少症 与药 物 不 良反应
刘金 梁 , 陈 佰 义
关 键 词 : 抗 生 素 ; 中性 粒 细 胞 缺 乏 ; 中性 粒 细 胞 减 少 ; 药 物 不 良反 应 中 图 分 类 号 :R557.3 文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7708(2011)06—0474—05
作 者 单 位 :中 国 医科 大 学 附 属 第 一 医 院感 染 科 ,沈 阳 110001。 作 者 简 介 :刘 金 梁 (1986一 ),男 ,硕 士 ,主要 从 事 感 染 病 研 究 。 通 信 作 者 :陈佰 义 ,E—mail:chenbaiyi63@ 163.com。
因子 无反 应 ,但可 以通 过 类 固醇 类 药 物 以 及身 体 锻 炼获 得提 高_2]。对于这 些 先天 中性 粒 细胞计 数 就 比 较低 的人 群 ,在应 用抗 生 素 时 体 内正 常 的 中性粒 细 胞计 数波 动就 可能 造成 中性粒 细胞 减少 的假象 。
能够 引起 中性 粒细胞 减少 的原 因可分 为原 发 和 继 发 。原发性 中性 粒细 胞减 少主要 有周 期性 中性粒 细胞减少 和先 天性 重度 中性 粒细胞 减少 症 。继发性 中性粒 细胞 减少 的原 因主要 包括 :免疫 因素 (类风 湿 关节 炎 ,系统性红 斑狼 疮 ,Felty综 合征 等 ),感 染 因 素 (病 毒 、细 菌 和 寄 生 虫 ),营 养 不 良因 素 (叶 酸 或 Vit B12缺 乏 )和 药 物 因 素 导致 以及 慢 性 特 发 性 中 性粒 细胞 减少 。 目前 认为 在应 用药物 治疗 过程 中或 者停 药后 的 7 d内所 发 生 的 中性 粒 细胞 减 少 ,在 停 用药 物之 后 临床症 状可 以达 到完全缓 解并 且 中性粒 细胞 计数 恢复 至> 1.5×10。/i ,可 以诊 断 为 药 物导 致 的 中性 粒 细胞减 少_3j。临床 上 由药 物导 致 的 中性 粒 细胞 减少 占所 有 中性 粒 细 胞减 少 总数 的 60 左 右 [4],而 抗生 素则 占其 中 的 25 ~30 9/6_5。]。 1979 年 在瑞 典进 行 的一项 历时 10年 的研究 显示 ,药 物引 起 中性 粒细 胞减 少 的年发生 率 大概为 1例 /百万 l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Major medications with a definite association with agranulocytosis
Age >65 years ANC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100/microL Severe infection (eg, septicemia, septic shock) Pre-existing comorbidities (eg, renal, cardiac, respiratory,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 mortality rate has fallen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autoimmune mechanism
Legend:
Protein carrier mechanism. The drug combines with a plasma protein. The complex then attaches to the cell membrane, and antibody formation is stimulated. Antibodies later attach to the complex and activate complement. The cell is then lysed by the complement.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Clin Haematol, Vol 9(Oct), Young GA, Vincent PC, Drug-induced agranulocytosis, pages 483–504, Copyright © Elsevier 1980.)
11
From: eChapter 24. Drug-Induced Hematologic Disorders
Pharmacotherap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9e, 2014
The hapten mechanism
Legend:
Drug adsorption mechanism. The drug binds to the membrane of the blood cell. Antibodies are formed to the drug –membrane complex (hapten). The antibodies then attach to the complex, and cell toxicity occurs.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Transfus Med Rev, Vol 7(Oct), Petz LD, Drug-induced autoimmune hemolytic anaemia, pages 242 –254, Copyright © Elsevier 1993.)
12
Date of download: 8/19/2014 Copyright © 2014 McGraw-Hill Educ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From: eChapter 24. Drug-Induced Hematologic Disorders
Pharmacotherap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9e, 2014
• Mechanisms are varied
• The propensity to infection depends upon the adequacy of bone marrow reserve
3
Definitions
• Neutropenia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ANC<1500/microL • Agranulocytosis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ANC <500/microL
Drug-induced neutropenia and agranulocytosis
Outline
• • • • • • • • • Introduction Epidemiology Definitions Pathogenesis Clinical presentation Drug induced neutropenia/agranulocytosis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Treatment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
ANC = WBC (cells/microL) x percent (PMNs + bands) ÷ 100
ANC: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 WBC:white blood cell count :白细胞计数 PMNs:polymorphonuclear cells:多形核粒细胞(=segment 分叶核粒细胞) Bands:杆状核粒细胞
– 1-5 /million/year – Europe:1.6-9.2 /million – United States: 2.4-15.4 /million
• Age
– 10 %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 50% over age 50 • Women : Men=2:1
the immune-complex mechanism
Legend:
Innocent bystander mechanism. The drug induces antibody formation. The antibodies and drug form a complex in the serum, and the complex nonspecifically binds to the cell membrane. Complement is activated, and the cell is lysed.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Ballieres Clin Haematol, Vol 91, Petz LD, Drug-induced haemolytic anaemia, pages 455–482, Copyright © Elsevier 1980.)
13
Date of download: 8/19/2014 Copyright © 2014 McGraw-Hill Educ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From: eChapter 24. Drug-Induced Hematologic Disorders
Pharmacotherap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9e, 2014
– ANC < 1,000/microL – most clinically significant : ANC < 500/microL
5
Definitions
6
Relation of ANC to risk of infection
7
Agranulocytosis
• Incidence rate
4
Definitions
• e.g:
– A patient with a total WBC of 2,500/microL, 30 % PMNs and 6 % bands – ANC= 2,500 x (30 + 6) ÷ 100 = 900/microL
• The risk of infection increases
15
Clinical presentation
• Immune-mediated destruction
– Present: days to weeks after beginning the drug – often with acute and explosive symptoms – Rechallenge:prompt recurrence even with low doses.
16
Clinical presentation
• • • • • Fever Oral ulcerations with or without fever Sore throat Gingival disease inflammation Malaise, weakness, and chills
– 10% -20% to 5% – because of improvements in infection prophylaxis and supportive care
10
– – – –
Pathogenesis
1. Immune-mediated destruction
– the drug or more commonly a reactive metabolite of the drug, irreversibly binds to the neutrophil membrane. – the reactive metabolite results in the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or T cells directed against the altered membrane structure – Examples of propylthiouracil (PTU) can bind to the neutrophil membrane and act as haptens then produced autoantibodies
2
Introduction
• Most cases of neutropenia in adults are acquired and are due to decreased granulocyte production or increased destruction. • Predictable and dos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