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根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行的实验,那么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局部〔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根底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根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

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

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

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

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

以很好的完成。

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

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3、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4、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5、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比如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扩充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增加其沟通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尝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4、STS 教育讲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的物质的溶解性课程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们在教学上有哪些反思呢?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质溶解的例子非常常见,但是学生对这种现象的一些特点并不了解。

物质的溶解涉及到很多知识,而本节只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

关于溶解度、饱和溶液等知识学生将在以后学习,本节不做介绍。

我也是按照这一思路备课的。

通过这节课,使我在教学生涯中又成长了不少,收益不少。

一、成功之处:1、本节课符合了课改的要求,整节课并不象以前那样只有老师讲,满堂灌;而是师生互动式,老师先讲,然后做演示实验,最后是学生动手做实验。

使学生感到课堂并不只是老师的舞台,也是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真正的做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探究实验的现象,自己归纳结论,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

2、控制课堂上的纪律还可以,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很认真的听课,也很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做实验使也很认真,没有出现闹哄哄的情形。

有些胆子小的同学,鼓励和引导他们回答问题,及时给以表扬。

3、在课堂上联系生活中的常例,有些例子学生都知道,却不知道如何解释。

比如:衣物上的油迹为什么用清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洗洁精却容易洗去?等等。

讲到物质溶解性相对应的特点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4、在做演示实验时,边做实验边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和在场的评委不会因为只是等待我做实验而显得无聊。

牢牢的抓住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纪律更好。

二、不足之处:尽管精心的为这节课做了准备,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练、规范,有时会出现口误的现象,例如,把“搅拌”说成了“搅”。

语速过快,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消化知识。

2、板书设计不是很好,给人的感觉随意不够紧凑。

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一)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

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取大小相同的两烧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硝酸钾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充分搅拌,使其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

再把握时机讲解,这个溶解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来体现的,如果在上述条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换成100克,则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这时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我觉得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如果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不仅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关于溶解度概念的形成,我让学生去摸索发现,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一旦有学生有理解的偏差时,我作少量的引导,大部分让其它同学去发现错误,并纠正。

这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帮助有偏差的同学纠正了偏差,而且同学给他们找出来的问题,他们会更易接受;二使另一部分找到错误的同学对概念有了更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最后教师作总结,这样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可以说是基本形成。

对于溶解度概念的深化和应用主要是通过习题的形式展开,练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概念的巩固练习,二是溶解度度概念的深化和应用,这二部分练习也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第一层次的练习就让学生出来回答,而第二层次的练习由“学生讨论,说解题思路,上黑板,学生找错误”这样的步骤进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

大班科学溶解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溶解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溶解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详细内容为第三节《溶解的秘密》。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现象,掌握基本的溶解概念,并探索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溶解概念的理解,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的探究。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溶解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白糖、食盐、味精、沙子、色素、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每组一份记录表,每组一份观察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杯糖水,让学生观察糖是怎样消失的,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叫什么。

2.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并举例说明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讲解溶解的原理,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记录表。

6. 情境拓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不溶物质变成可溶物质,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索。

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概念2. 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 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易溶物质:白糖、食盐、味精不易溶物质:沙子4. 溶解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观察家中常见的固体物质,记录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尝试解释原因。

2. 答案示例:白糖溶解很快,因为它是易溶物质;沙子不易溶解,因为它是不易溶物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溶解的概念和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根底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媒体:投影五、教学流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9.2 化学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2〕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和开展与社会开展的密切关系〔3〕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2、过程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图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塑料的性能、用途和白色污染2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工具】羊毛、棉花、合成纤维布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教学情景导入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难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氯化钠、碘,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

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

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

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

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蒸馏水各10克、氯化钠碘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

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氯化钠全部溶解,碘不能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

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

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

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会利用溶解度曲线的提供的信息解决相关问题。

(2)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及其适用条件。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变量的能力。

学情分析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学了溶液的形成,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

关于溶解度,学生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是有限量的,也能想到某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关于溶解度曲线,学生根据数学知识能够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溶解度曲线,但很少考虑溶解度曲线所表达的意义极其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利用图像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效果分析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

整节课思路清晰,问题设置层次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调动和评价,但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思考如何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教材分析本节课溶解度曲线,是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一册“溶液”这一单元的第三节第二课时,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溶解度曲线一直是中考试题中的热点知识,溶解度曲线题涵盖面广,综合性强。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节课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体现事物变化的规律,还要引导学生从点、线、面三个角度对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理解,通过图像建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变化情况知道物质溶解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复习---问题---讨论---探索”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绘制曲线等过程中培养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物质的溶解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和外界条件的事实,充分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习重难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会查看、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学习重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物质的溶解性1.固体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是为了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2.溶解度曲线(1)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3.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关溶液,溶解度、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基础知识,数学上也接触过有关图像的知识,本节课是利用图像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效果分析本节课经过了我们备课组的集体努力,虽然还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比如由于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足,设计的题目过多,造成未能当堂进行充足的当堂检测,只能课下进行,检测的效果不能很准确的反应课堂的学习情况。

但从课堂中我可以发现:1、学生的审题能力急需提高,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做题速率和准确度。

2、学生对溶解度曲线不能够熟练应用,这对思考有影响,还需要不断练习。

3、学生能够针对解题过程和自己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随时反思,比最后总结反思效果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溶液第2节《溶解度》的第二课时,包括溶解度曲线溶解及其应用,物体的结晶。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回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活动一
思考如何比较物质的溶解性,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活动二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与全班同学交流。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一、【课标要求】
二、【教学准备】
食盐、碳酸钙、硝酸钾、碘、水、酒精、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酒精灯滤纸、火柴三、【教学流程】
预习反馈回
顾 实验导入
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快速阅读,明确前进的方向。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级:当堂检
测区
级:中考链四、教学过程
三、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班级姓
名学号
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注:1、评价标准:认真完成为A 级,完成情况较好为B 级,完成情况一般为C 级,完成情况不好为D 级。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 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3.2.(4)物质的溶解性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本节课的内容包含3.2溶液主题的第一、二子课题的内容,物质溶解性与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内容有内在的关系。

课堂中通过探究方法,以学生猜想、设计方案、实验、归纳的活动,学生主动获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初步认识控制变量实验方法,同时在学习中,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渗透。

同时,这节课为后面学习溶液状态和溶解度形成定量分析铺地,溶解度的概念获得必须是要建立在学生了解物质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也为溶解度的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关键。

二.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核心:一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二是建构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物质的溶解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成熟或不成熟经验,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利用此资源来引导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实验方案,形成可行性实验方案),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以明确的目的学生完成实验、从直观上初步获得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法),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三、学情分析:在物理中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是在化学中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有意识地去运用实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

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学生的把握会出现偏差,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溶解性等同于溶解的速度,所以在课堂中不出现溶解速度,引导学生物质的溶解性在相同条件下,溶质溶解的质量多少来比较,提升原认知水平。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2)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3)掌握药品取用、加热等实验技能2、过程与方法(1)通过方案设计、讨论、实验、对比活动,初步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2)通过对实验分析、比较、归纳主动获得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 理解“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 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2. 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 力。

重点、难点:1. 理解“饱和溶液”、 “溶解度”、 “结晶”等概念; 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2. 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1. 溶液的定义 ------ 引出溶解性[ 实验探究 ](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

1. 溶质种类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温度和水的质量2. 温度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温度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溶质的种类和水的质量[ 实验结论 ] 在溶质种类和溶剂的量不变的情况下, 当升高温度时, 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会升高;当降低温度时,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会降低。

[ 学生讨论 ] 根据刚才探究的结果,请你为溶解度试着下一个定义。

[ 定义 ](二) 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g 的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 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1. 条件:一定温度2. 标准: 100g 溶剂3.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4. 质量 : 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单位为 g课堂练习 :1. 如 “在 20℃时, NaCl 的溶解度是 36g ”其含义是:进一步分析, 还可以获取的信息: 溶剂的量为 100g ,溶质的质量为 36g ,形成饱和溶液 136g 。

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2. 判断1)20 克 A 物质溶解在 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 , A 的溶解度是 20 克。

2)20℃时 ,10 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 3)20℃时 ,10 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 4) 20 ℃时, 100 克水最多可溶解 36克氯化钠 三)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故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10 克 . , 故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10 克 . 则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 1. 列表法2 曲线法[ 活动天地]绘制溶解度曲线根据上表绘制出溶解度曲线表。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强化对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浴、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
2.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表;
3. 教学课件及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溶解性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操作:将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4. 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溶剂适合、溶质种类适宜时,物质更容易溶解。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做出预测实验。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溶解性。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2. 预测实验:通过预测实验探讨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加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总结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通过喝可乐的生活经验,以及书上的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查找数据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用品:可乐、雪碧媒体:投影五、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来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问题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问题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讨论]:如何比较蔗糖、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钟 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 分 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
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 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糖 溶解呢?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 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和 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制 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溶 解的蔗糖溶解。
【提出问题】1、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时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 和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小组讨论交流。
生生,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得出 结论: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
培养学生从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培养语言表达 能力。
2、如何使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 饱和溶液?
【强调】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 和溶液不适宜用改变温度的方法。
义。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 转化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将溶液中的溶质 析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 学生交流。
【讲解】1、结晶的概念。 2、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和
冷却热饱和溶液
小组讨论交流出实验方案。 分小组进行实验,氯化钠的小组 用蒸发溶剂的方法,硝酸钾的小 组用降温的方法。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 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 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 使溶液达到饱和。
创设情境,从中发现问 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同时也能检查学生预习 情况。
新课 讲授 25 分 [提出问题】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能无限
钟 制的溶解固体吗? 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 下面实验: 1.向盛有 20ml 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 (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

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三年级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能够区分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

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 介绍物质的溶解性- 实践活动:观察和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 实验:通过实验验证一些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简单的问题和图片引入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物质的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讲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例如溶解是指固体或液体在液体中完全混合成一种新的液体。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和区别。

第三步:实践活动选择几种常见的物质,例如盐、糖、沙子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表现,并比较它们的溶解性。

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让他们自己总结出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

第四步: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例如将盐、糖和沙子分别加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推理。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规律和原因。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一步的思考,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实验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理解和区分能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参与情况,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扩展活动- 鼓励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验证其他物质的溶解性。

-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参考资源- 《小学科学活动教程》- 学校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_初中化学1.3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初中化学1.3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2、通过对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探究,学会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分析得出溶解度的概念,初步理解其含义,学会运用溶解度来描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4、通过对物质溶解度表示方法的探究,初步认识溶解度曲线,并能从中获得有关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2、如何用溶解度来描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3、认识溶解度曲线,从中获得有关信息。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三:教学用品: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四、教学流程:五、教学过程《物质的溶解性》课前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视频《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了解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并能设计出验证的实验方案。

2、通过对视频《谁更容易被溶解》地学习,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初步理解其含义。

二、学习任务:(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阅读课本P13,观看微视频《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记录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2、你能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这些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吗?实验用品:5ml蒸馏水(5份)、5ml酒精(2份)、2g氯化钠(2份)、2g碘(3份)、2g硝酸钾(2份)、5ml热水(1份)、酒精灯、试管夹(二)谁更容易被溶解1、观看微视频《谁更容易被溶解》,寻找出溶解度的四要素是:、、、。

2、你能尝试着概括出溶解度的概念吗?请与组内的同学一起分享吧!3、从视频中你学会对溶解度进行应用了吗?请试着完成下列练习题吧!练习:1、请明辨是非并说明理由:(1)20℃时,10g食盐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0g饱和食盐溶液里含有10g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在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3.3g氯化铵,则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g。

物质的溶解教学反思

物质的溶解教学反思

物质的溶解教学反思物质的溶解教学反思溶解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下面小编整理了物质的溶解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积极地调动学生,使学生的倾听达到理想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的倾听能力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从而影响高效课堂的建设。

学生倾听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会听,比如在课堂中我们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内容,找出信息,但是一个班级总有5-6个孩子,不能跟着老师的指令学习。

二、不爱听,有些孩子对学习在小学中已经产生了排斥的情绪,老师讲课的时候总做小动作、讲话、看课外书等。

三、不屑听,有些孩子为了更快的完成作业,上课挑内容听,感觉不重要的,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做作业,等着老师公布结果。

针对这些课堂上的普遍现象,我们该如何找出对策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做到“会听”“爱听”“仔细听”,从而实现高效学习,大幅度的提升课堂实效。

一、调动兴趣,主动倾听一堂好的课,课堂引人很重要,它关系你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引人可以是生活常识,可以是新鲜事物,可以是未知的需要探索的问题等等。

如在《物质的溶解》这堂课中,用一则最普通的'冲糖水的故事,让孩子觉得科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生活里原来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

在探究溶解性因素时,又联系生活中的面粉和蔗糖放入水中,是否都能溶解?衣服上沾了油污,通常用汽油洗,而不用水洗?你冲糖水的时候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从而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如果一节教学设计能围绕生活,环环相扣,让学生认为学以致用,我相信孩子会选择认真听,并且慢慢的爱上科学课堂,变得爱听,仔细听。

二、积极鼓励,爱上倾听孩子不爱学习,很大的原因是从小在课堂上受过老师严厉的批评,从而对学习失去自信,从而变得不认真听,也不敢发言。

因此我们在课堂设计问题上要体现梯度性,在请学生回答时也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孩子发言,尽量做到根据难度分层选择,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成功的喜悦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读概念。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g。

D.20℃时,100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有27g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7g。

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E.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问题]
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找出问题的答案。

[总结板书]
4.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0℃时(用S表示溶解度)
易溶:S>10g
可溶:1g<S<10g
微溶:0.01g<S<1g
难溶:S<0.01g
[拓展延伸]
(1)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的大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不溶)来粗略表示,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而溶解度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2)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问题]
下雨前,水中的鱼儿有什么表现,为什么?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并完成填空题。

[板书]
5.气体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一定、一定
下1体积水中最多溶解气体的自学、回答。

听讲、体会。

思考、回答。

使学生了解
溶解性与溶解度
的关系,培养自
学能力。

进一步体会
溶解性与溶解度
的关系。

使学生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