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汇总

合集下载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总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1、行为主义学习观学习是指某种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

当一个人稳定地习得了某种特定行为时,这个人就发生了学习。

行为主义的最大的贡献是行为矫正技术。

因为特定行为的习得无法简单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完成。

2.行为主义教学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我们主要讨论最具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该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小步子原则或循序渐进原则。

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形成教材或课件。

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其次,呈现明显的反应。

即学生正确的反应,需要强化;不正确的反应,则需要改正,比如英语默写。

再次,及时强化。

正确的反馈就是一种增强物,错误的反馈是一种更正的方法。

最后,自定步调。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进行程序学习。

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制定不同的学习范围和布置作业。

3、行为主义知识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1、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刺激是这个过程的输入部分,而反应是输出部分。

认知主义认为,促使行为习得的强化物只有通过认知被行为主体确定为“奖励”时,强化物才会起到强化作用,而行为主义所说的强化物本身就会起到强化的作用,所以认知才是关键。

学习是信息复制的过程,学习室友目标的。

2、认知主义教学观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由于种种原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特别盛行.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这种行为主义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和老师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一、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是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尽管各个行为主义者看待学习的角度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都没有超出刺激-反应的范式。

他们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者学到些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教育心理学中四种行为主义理论汇总

教育心理学中四种行为主义理论汇总

教育心理学中四种行为主义理论汇总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

本文将做一定总结,帮助大家更好理解。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提出者:桑代克2.具体学习理论:尝试错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3.理论要点:准备率、练习率、效果律(1)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4.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提出者:巴甫洛夫2.具体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3.理论要点:(1)条件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又分为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①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认知学习论把学习视为个体对事物经过认识、辨别、理解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由既知而获得新知)。

在此历程中,个体学到的是思维方式,也即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的认知结构。

个体运用其已经有的认知结认识、辨别以及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2.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和整体性的;是演绎的过程,由普遍到特殊的过程。

3.认知学习理论有两个分支:认知结构学习论,信息加工学习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探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进而把学习看做是发现的过程(布鲁纳)和有意义的过程(奥苏贝尔);信息加工学习论借鉴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方式,探讨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把学习看作是个体经由感觉察觉、注意、辨识、转换、记忆等内在的心理过程。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一个人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知觉重组的过程。

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顿悟学习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的细节3. 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4. 顿悟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

学习者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理解了一个完形的内在结构、弄清了事物的真相,会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

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1. 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学习是有目的,是趋向于目标,受目标指导的,学习产生于有目的的活动中。

2. 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条件,它必须对这些情境和条件因素进行认知,才能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到学习的目的。

3. 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间变量(O),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4. 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内在强化),有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5. 潜伏学习三、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一)认知表征理论1.动作表征:通过作用于事物来学习和再现表象;2.映像表征:通过形成图像或肖像来表现世界中发生的事件;3.符号表征:通过符号再现世界,借助语言抽象的、间接的、任意的表征世界。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概念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二、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原则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

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1.小步子原则。

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

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

小步子学习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反应。

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就要求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让学生作出积极反应。

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作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3.及时强化原则。

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

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由已知刺激引起
应答性行为
应答性条件反射
强调刺激
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有机体自身发出
强调反应
*强化中的“普雷马克原理”
“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 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 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 “做完作业就可以看电视”。
*强化的程式及原则
强化的程式指反应在什么时候或多频繁地受到强化。
2)心理发展是多侧面的。智力因素(认知因素) 是心理活动的操作、执行系统;非智力因素(个性 因素)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
3)心理发展存在不同的层次水平。
3、动态发展观
1)心理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皮亚杰]个体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主体通过
动作或活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主 动建构过程。 2)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变化过 程。 3)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
原则:1)教新任务时,进行及时强化,不要进行
延缓强化;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
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
先强化;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
导。不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
为。
定时距式
连续式
即时强化
时间式
变时距式
间隔式
延缓强化
比率式

定比率式 变比率式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全程发展观
[美]H.Z.Hollingworth在1930年出版的 《发展心理学概论》中首次提出。
1)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 生变化的过程。
2)个体心理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表现出明显 的年龄特征。
2、全面发展观
1)心理发展的多维性。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社 会性发展共同构成人的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个体心理发展是多种心理活动共同发展 的结果,是个体心理生活协调统一的表现。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普洛夫通过研究狗的消化现象,把环境视为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机体行为视为反应,而学习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即学习是一定条件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变化过程。

并进一步总结得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即在大脑皮层建立“暂时神经联系”。

其后,发现了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恢复、分化及抑制等多种现象,他的追随者根据实验概括出5个学习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辨别律和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华生认为学习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在他看来,只有几个反射和情绪反应,所有其他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应(S—R)连结而形成。

华生曾用条件作用的原理做了一个恐惧形成的实验来证明他的环境决定论,并提出,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率。

由这个实验华生得出以下结论:(1)人的各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条件作用逐渐形成的;(2)由条件反射形成的情绪具有扩散和迁移作用;(3)在适应的条件下可形成分化条件情绪反应。

三、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桑代克通过桑代克迷箱对动物的实验得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桑代克还提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即学习动机。

定势强,学习速度快。

2.练习律:反应重复次数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牢固。

有两种形式:使用律和失用律。

3.效果律: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的行为后果。

凡是导致满意的行为后果,联结就会加强,反之,则削弱。

桑代克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规律,或称为学习原则。

其中有多重反应律、定势律、选择性反应律、同化律、联想性转换律等四、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斯金纳系统发展了桑代克的理论,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学前教育原理)第四章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

(学前教育原理)第四章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
体系,即关于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体制 和内容、方法、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基本看法。
2、教育观的结构
广义 教育观体系
一般是对各种教育的认识形成 的教育观 。 如家庭教育观、学前教育观。
狭义 教育观们基于一定的儿童观而形成
的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主要包括为 什么要对学前儿童开展教育、要把学前儿童教育引 向什么方向以及如何教育学前儿童等基本内容。
第四节
四 课程观的演变与发展
一、课程观的演变与发展
(一)课程的本质
第一,课程是知识或学科 第二,课程是经验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观
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 2、儿童中心主义课程观 3、社会中心主义课程观
(三)世界范围内大课堂观的演变 1、20世纪上半叶的课程观 (1)进步主义的课程观 (2)永恒主义的课程观 (3)要素主义的课程观 (4)主导课程观
古典时期 的附庸说
成人主义 儿童观
自然主义 儿童观
理性与 浪漫主义 儿童观
人本主义 儿童观
远古时代
中世纪
文艺复兴
启蒙时代
现代
三、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
(一)古代的儿童观 古代的儿童观基本上是属于工具主义的,
是一种成人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儿童特别是 女童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十分低下。
(二)近代的儿童观

教师观的核心是教师本质观。
(二)学前教师观
学前教师观是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主要是 幼儿园教师)对本职业的特点、作用、任务、责 任、师生关系、教师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 须具备的专业标准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二、教师观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3.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现代教育时期)
2.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以下为您汇总一些关键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例如,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导致狗产生特定的反应。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认为行为的后果会影响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惩罚则会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如信息加工、记忆、思维等。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应将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

知识不是绝对的,而是在特定情境中构建的。

例如,情境性学习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主张教师提供温暖、接纳和理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我实现。

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求知欲;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奖励、惩罚等因素驱动。

2、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明确、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供及时、明确、具体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三、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事实、概念、原理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技能、方法、操作步骤等。

2、知识的理解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等。

促进知识理解的方法有多种,如直观教学、比较分析、正例与反例的运用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对其他学习理论的启示和影响
启发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启发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内部心 理过程。
推动了教育实践的改革: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强调强化和惩罚在学习中的作 用推动了教育实践的改革如使用奖励 和惩罚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行为主 义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在学习中 的作用促进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
对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认为学 习是行为的改变
提出学习理论如条件反射、操 作性条件反射等
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如强化、 惩罚等
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贡献
提出了学习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推动了心理学和教育学对环境因素的关注。 提出了行为矫正和强化理论为教育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推动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研究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 的联结
学习是行为的改变
学习是条件反射的 形成
学习是强化的结果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应用行为分析(B):通过系统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行为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强化理论: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提高社交能力
结合其他学习理 论的趋势: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与 其他学习理论相 结合形成更加全 面、深入的学习 理论体系
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应用前景
强化学习: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在 强化学习中的应 用如Q-lerning、 SRS等

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二)华生的行为主义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影响注意的因素有:(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经典的条件作用经典的条件作用又叫应答条件作用或巴甫洛夫条件作用。

他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

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的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初级条件反应的形成。

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又可以引入一个新的中性刺激建立次级条件反射。

由于人具有概念和词语能力,可以用概念和语词替代任何具体的刺激物,所以人能够以语词建立极其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

华生曾经认为,经典性条件作用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单位,意思是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分析还原为一个个(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这一看法后来由于对操作性条件作用和其它学习形式的发现被推翻了。

但经典的条件学习的确是许多行为的获得途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经典条件作用主要概念1、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无条件刺激。

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2、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

反过来说,条件反应可以迁移到类似原条件刺激的刺激上。

在小阿尔伯特的实验中,小阿尔伯特由对白鼠产生的恐惧反应,可以由白猫、小兔、狗乃至一块棉花引起。

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也是泛化的表现。

临床症状上许多恐怖症都有泛化情形,例如,一位妇女可能由一次外出偶然受惊而逐渐演变为害怕一切公共场所(广场恐怖症症状)。

泛化可能是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

3、分化:分化是与泛化相对的过程。

在泛化发生后,继续进行条件作用训练,但只对特定条件刺激予以强化,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致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只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这就是分化。

分化意味着有机体逐渐能够分辨刺激物之间的性质差异。

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

4、消退:己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不再受到强化,反应强度趋于减弱乃至该反应不再出现,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消退概念对两个潜在的意义。

其一是,如果一个行为得以维持,个体环境中一定存在使之得以维持的强化条件。

教育心理学中四种行为主义理论汇总

教育心理学中四种行为主义理论汇总

教育心理学中四种行为主义理论汇总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

本文将做一定总结,帮助大家更好理解。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提出者:桑代克2.具体学习理论:尝试错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3.理论要点:准备率、练习率、效果律(1)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4.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提出者:巴甫洛夫2.具体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3.理论要点:(1)条件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又分为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①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影响教育的各种心理因素,从而优化教育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些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表明了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或削弱学生的特定行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思维、记忆和理解。

例如,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则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带着自己的前概念和理解。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合作和互动中构建知识。

二、学习动机1、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来自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比如对某个学科的好奇心。

外在动机则是由外部奖励或压力驱动,如考试成绩、表扬等。

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一种倾向。

具有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往往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3、归因理论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解释。

将成功归因于努力等内部、可控因素有助于增强学习动机,而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不可控因素则可能削弱动机。

三、知识的学习与迁移1、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事实、概念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技能、算法等。

2、知识的理解为了促进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类比、举例等。

3、知识的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有助于学习的提高,而负迁移则会产生阻碍。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他把学习的历程分为两种类型:应答型条件作用和操作型条件作用。

经典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前者,而斯金纳研究的重点是后者。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作出一定的动作反应;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

同时,对待意识不像古典行为主义那样,避而不谈,而是承认意识的存在,但认为意识不过是有机体皮肤之内所发生的私有事件,它不作为行为的生理中介物,而是作为行为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感觉知觉都可把它们作为刺激控制形式来加以分析。

1.怎样看待知识:知识是联系及部分技能有组织的积累,是在基本的心理单元或各行为单元间形成各种有组织的连接。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生成过程1
1.首先是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影响个体知觉和注意的 各方面内容及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进入短时记忆。 2.这些内容和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动机,使学生 不仅注意外来信息。而且也能主动地对感觉到的经验进 行选择性注意,并以持续的兴趣去进行选择性的知觉。 在这种注意和知觉的过程中,寻求学生作出有意识控制 的努力。 3.由选择性知觉而得到的信息,只有与长时记忆中 储存的有前信息建立联系才能产生意义理解,这是主体 主动建构新信息意义的过程。
(二)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
在初级知识的获得中,学生只需懂得基本概念和 事实;涉及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领域知识。 在高级知识的获得中,学生则要能把握概念的复 杂性,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和推导,以及为迁移而准备 (即在新的情况中活用知识);大量涉及结构不良领域 知识。
(三)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核心观点是: 概念与案例构成的是多维与非线性的“十字交叉”形状(crosscrossing ofconceptual and case landscape),也可以说是以十字交 叉为主干的立体网。 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以不同目的 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以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标。换句话说, 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去 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 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
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 内化就是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从而有意识的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活动在内化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活动连接着主体与 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内化的桥梁。一切高级心理 机能最初都是在交往活动中以外部活动形式表现出来,其 后经过多次转换才内化为智力活动。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培训和考试中必备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

下面将梳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外在的刺激与反应,强调学习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所决定。

2.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实现的,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二、发展心理学1.儿童认知发展: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描述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2.青少年发展: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如身体发育、性别认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3.成人发展:研究成人在不同阶段的心理转变和发展特点,如中年危机、退休问题等。

三、个性与智力1.个性理论: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等为主,研究个体的性格、动机和态度等方面。

2.智力理论:主要有分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关注个体的智力类型和智力发展。

四、教学评价与诊断1.教学评价:研究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如标准化测验、作业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等。

2.学科评价:关注学科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如数学能力评价、英语能力评价等。

3.教学诊断:通过观察、测试和分析等手段,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干预。

五、教育管理与辅导1.学校管理与领导:关注学校组织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涉及学校组织结构、领导技能和管理策略等方面。

2.教育辅导:研究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关系和沟通技巧,提供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六、特殊教育和学习困难1.特殊教育:关注残疾儿童和特殊教育学生的教育问题,如视听障碍、智力障碍等。

2.学习困难: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惑,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和帮助。

七、家庭教育与学业发展1.家庭教育:关注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环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普洛夫通过研究狗的消化现象,把环境视为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机体行为视为反应,而学习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即学习是一定条件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变化过程。

并进一步总结得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即在大脑皮层建立“暂时神经联系”。

其后,发现了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恢复、分化及抑制等多种现象,他的追随者根据实验概括出5个学习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辨别律和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认为学习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在他看来,只有几个反射和情绪反应,所有其他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应(S—R连结而形成。

华生曾用条件作用的原理做了一个恐惧形成的实验来证明他的环境决定论,并提出,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率。

由这个实验华生得出以下结论:
(1人的各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条件作用逐渐形成的;
(2由条件反射形成的情绪具有扩散和迁移作用;
(3在适应的条件下可形成分化条件情绪反应。

三、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通过桑代克迷箱对动物的实验得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桑代克还提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即学习动机。

定势强,学习速度快。

2.练习律:反应重复次数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牢固。

有两种形式:使用律和失用律。

3.效果律: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的行为后果。

凡是导致满意的行为后果,联结就会加强,反之,则削弱。

桑代克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规律,或称为学习原则。

其中有多重反应律、定势律、选择性反应律、同化律、联想性转换律等
四、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斯金纳系统发展了桑代克的理论,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他用斯金纳箱做的白鼠实验,他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箱子里动物的行为,以区别巴甫洛夫和华生等的观点。

他认为,巴甫洛夫等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答性条件作用”;而他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有机体自主发出的,称为“操作性条件作用”。

前者往往是种不随意的行为;后者大多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行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动引出的反应在重要性程度上比主动发出的反应要逊色得多。

因为,在应答性行为中,有机体是被动地对环境作出反应;而在操作性行为中,有机体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

2、强化理论主要论述和澄清强化的类型和强化的安排对学习测度的影响。

学习测度主要包括习得速度、反应速度和消退速度。

3、新行为的塑造:连续接近法(对趋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给与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行为;行为塑造技术:连锁塑造与逆向连锁塑造
4、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消退:消除强化以消除或降低某个行为;维持:保持某个行为的持续
5、行为的分化与泛化:
分化就是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精确化;泛化就是一种行为从一个情境移另一个情境中(迁移,易于在相似的情境中发生。

五、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一、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观察学习:
1.注意阶段
指在观察学习时,个体必须注意榜样所表现的行为特征,并了解该行为所涵的意义。

否则无从经由模仿而成为自己的行为。

2.保持阶段
指个体观察到榜样的行为之后,必须将观察所见转换为表征性的心象(把榜样行动的样子记下来,或表征性的语言符号(能用语言描述榜样的行为,方始可以保留在记忆中。

3.动作再现阶段
指个体对榜样的行为表现观察过后,纳入记忆,其后再就记忆所及,将楷模的行为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

换言之,在观察早期的注意与保留阶段,不仅由榜样行为学到了观念,而且也经模仿学到了行动。

4.动机阶段
指个体不仅经由观察模仿从榜样身上学到了行为,而且也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学得的行为表现出来。

(二、行为主义新进展
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治疗法,自我言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