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两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并理解词语,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以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páng 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选聘.pìn元勋.xūn 鞠躬尽瘁.cuì...妇孺.皆知rú殷.红yān 宰.割zǎi 筹.划choǔ2、解释词语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家喻户晓:截然不同:层出不穷:3、相关链接(1)、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利时,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印第安纳洲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成绩突出,不足两年边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校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荣获若贝尔物理学奖。

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在清华园是邻居。

两人的父亲是深交的老友。

少年的杨振宁和邓稼先一起打弹珠、爬树。

后来又同在北平崇德中学读书,在西南联大又是校友。

(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案10、邓稼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案10、邓稼先

课题:10、邓稼先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每部分内容。

【学习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每部分内容。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知识链接邓稼先(1924—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2、初读课文,落实基础。

(学法指导: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补充四字词语。

)宰.割( ) 可歌可泣.( ) 鲜.为人知( ) 癌.症()署.名()鞠.躬尽瘁.( ) 奠.基()开拓.()元勋.()当之无()家()户晓截.然不同()锋芒()露妇孺.皆知()氢.弹()孕.育()选聘.()谣.言()热泪盈眶.( ) 马革裹.尸()萦.带()惨悴.()筹.划()殷.红( ) 殷.切( ) 诞.生()挚.友()【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1、自由读课文,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学法指导:注意①小标题;②文中关键性的语句;③文章的开头和结尾;④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明确:2、本文各个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第2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邓稼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2、学习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谋篇布局的手法。

3、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邓稼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谋篇布局的手法。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1、作者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明确:2、默读课文,分析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邓稼先》精品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精品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邓稼先》学案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课型阅读课时 3主备:主讲:课题《邓稼先》教研组长签字:教学副校长签字:课标要求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评价任务完成“任务一的思考题3、任务二、任务三4”(检测目标1)完成“任务四”(检测目标2)完成“任务三、五”(检测目标3、4)学法建议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再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生平及其所处年代,简要概括杰出人物的成就,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2.通过精读文章,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析其含义。

3.通过学习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树立人生远大理想。

4.4.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学习过程背景导入走进文本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

他们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起来。

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这其中,就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起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课 邓稼先 精品导学案(word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课 邓稼先  精品导学案(word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一邓稼先(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全文,理解认识文章内容。

能够在阅读内容时理清结构、层次。

发现关键语句或段落,并分析期中含义。

2.综合全文认识邓稼先所处年代的格局,理解人物的人格精神。

3.感受邓稼先的性格特征,了解邓稼先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

4.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消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1. 认识邓稼先所处年代的格局,理解人物的人格精神。

2.感受邓稼先的性格特征,了解邓稼先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热点导入】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才华横溢、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许多科研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邓稼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课前预习】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立下赫赫功劳,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的名言是:“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逝世,挚友杨振宁为邓稼先立传。

【预习检查】一.辨义1.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预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预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1.邓稼先一、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4.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三、预习案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选聘.()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宰.割()筹.划()3.解释下面的词语。

仰慕:。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探究案一、自主探究1、读完课文你对邓稼先怀有怎样的感情?为什么?答:2、请根据小标题给六部分概括大意。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3、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根据你们找出的对邓稼先评价的句子,概括一下在你眼中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答:4、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答:二、合作探究1、写邓稼先,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答: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答:3、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答:4、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各指什么。

答:五、拓展延伸请你结合邓稼先的事迹与品格,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六、训练案一、基础训练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A.元勋(xūn)邓稼先(jià)妇孺皆知(rú)B.殷红(yān )开拓(tuò)鲜为人知(xǎn)C.燕然(yàn )癌症(ái )鞠躬尽瘁(cuì)D.彷徨(huáng)罗布泊(bō)风悲日曛(xūn)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悲惨孕育锋芒毕露 B.宰割选聘家愉户晓C.奠基颤抖妇孺皆知 D.仰慕勒功死而后己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任人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精读时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

2、指导学生阅读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明确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需要。

【教学重点】1.精读课文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导学环节】任务一、作者及时代背景、作品人物一、作者链接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人物链接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两弹元勋,指为核弹、导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截止2019年10月,在世的两弹元勋: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3、邓稼先的小故事(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导学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的成长经历和科研成就。

2. 能理解《邓稼先》这篇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能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和感情色彩。

4. 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文章,解答问题。

【导学过程】导学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等。

举个例子,你们熟悉的,给大家谈一谈。

2.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请你们了解一下邓稼先的成就和他的一生。

导学二:阅读课文1. 请同学们读第一部分课文,谈谈邓稼先的成长经历和他的科研成就。

2. 小组赛:分组讨论,完成第一部分的问题。

(1)邓稼先从小立志做什么?(2)邓稼先读了哪些书?还看了哪些科技杂志、报纸?(3)邓稼先是怎么发明栓扣气球的?导学三:学习重点词汇和短语1. 同学们,请你们读第二部分课文,找出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说出他们的意思。

导学四:分析文章结构和描写方法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回答以下问题:1.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哪些情景和人物?2.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描写方法?3. 通过这样的描写,你能了解邓稼先的什么品质?导学五:品析人物形象和感情色彩1. 请同学们分析文章中的邓稼先和其他人物,以及作者的写法,谈谈你们的感想。

2. 请你比较邓稼先和同学们认识的其他科学家,说说你们的想法。

【导学小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思考题:1. 我们了解了邓稼先的成长经历和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

你还有什么疑问和想法?2. 你认为邓稼先在成长过程中的品质有哪些?他是如何发明栓扣气球的?【当堂检测】1. 邓稼先从小立志做什么?2. 邓稼先读了哪些书?还看了哪些科技杂志、报纸?3. 邓稼先是怎么发明栓扣气球的?4.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哪些情景和人物?5. 通过对课文中人物形象和感情色彩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课后作业】1. 请你写一篇关于《邓稼先》的读后感,以及对他的敬佩之情。

《邓稼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题:11 《邓稼先》课型:主备:莫丽宏审核:徐辉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学习文章用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预习.导学1、查查手头资料,给大家讲讲你所了解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吧,如果你还能知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连老师都会佩服你的!杨振宁:邓稼先:写作背景:2.给加粗字注音。

鲜为人知()兽铤亡群()风悲日曛()挚友()鞠()瘁()勋()聘()垠()萦()凛()撑()懈怠()开拓()孕育()难堪()彷徨()()筹()划3.根据拼音写汉字至死不xiè 平沙无yín 妇rú皆知xiòng 不见人4.释义马革裹尸:鞠躬尽瘁:锋芒毕露:可歌可泣:家喻户晓:萦带:惨悴:学习.研讨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

默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2、精选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认真阅读,说一说在这一部分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你是通过哪些语句、事件读出来的?3. 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质有哪些?三、质疑探究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文章第二部分详写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4、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四、研读赏析1、细读第五部分并思考:①此段中引用的古文、儿歌有什么作用?②用“我不能走”做小标题有什么好处?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轩》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轩》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轩》导学案邓稼轩一、教材教法【教学目标】.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2.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教学重点】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教学难点】理解邓稼先的贡献对当时中国的意义,从而真正地认识邓稼先这个人【知识链接】、邓稼先获“两弹一星”勋章,两弹分别指原子弹、氢弹,一星指卫星课文中也提到了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1967年氢弹爆炸这是爆炸升空的图片,那一刻天上宛若两颗太阳,无比耀眼闪亮,中国实现了通过原子弹、氢弹以壮国威。

他是原子弹理论设计部的负责人,而理论设计部堪称原子弹研发的龙头,邓稼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杨振宁是一位科学家,和邓稼先是同学、老乡、朋友深厚的友情、爱国的感情把他们紧紧连在了一起。

杨振宁正是从一位科学家、一个好朋友的角度来写这篇怀念邓稼先的,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真情。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邓稼先等科学家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国家。

二、预学思考、生字注音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殷红yān彷徨pánghuáng锋芒毕露lù2、解释成语从中选择三个组一段话可歌可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马革裹尸:鲜为人知:锋芒毕露:妇孺皆知:当之无愧:连词组段:3、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内容,理清的思路。

(提示:老师提示记叙文采用要素串联法,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巧用小标题,采用题目扩展法,或摘录文中的重点句。

采用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比如首先、然后等等,将段意串联、合并就可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活动(一)导入引学今年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备受关注,我刚刚看到钓鱼岛的最新消息:日本外相采访欧洲尴尬收场,称愿和平解决中日纠纷美国等舆论纷纷谴责日本,向中国倾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也让我们看到正是中国的日益强大让日本三思后行,愿和平解决回顾抗日史,回顾近代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导学单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导学单设计

【学习目标】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用对比、多种衬托凸显人物精神品质的手法。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知识链接】1、文体简介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2、人物简介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人,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他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傲,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3、《吊古战场文》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邓稼先》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邓稼先》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邓稼先》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2、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1、预习提示:识记字词;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评析人物形象。

2、文学常识: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3、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

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

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4、给下列汉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鞠()瘁()勋()氢()聘()垠()萦()凛()铤()撑()懈怠()癌()症开拓()孕育()日曛()鲜()为人知shǔ()名diàn()基5、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晋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合作探究】阅读文本: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文章第二部分详写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解难答疑】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反馈拓展】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任人宰割()至死不懈()截然不同()孕育()2.文章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用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导学案第1单元1邓稼先教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导学案第1单元1邓稼先教学案

1 邓稼先【导学目标】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1.了解本文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2.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

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国家的骄傲。

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随着杨振宁先生去认识一位为祖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邓稼先。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邓稼.先(jià)元勋.(xūn)铤(tǐnɡ)鲜.为人知(xiǎn) 鞠.躬尽瘁.(jū cuì ) 癌.症(ái)筹.划(chóu) 妇孺.皆知(rú) 彷徨..(pánɡhuánɡ)(2)词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设计

1、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精读时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

2、指导学生阅读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明确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需要。

【教学重点】1.精读课文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导学环节】任务一、作者及时代背景、作品人物一、作者链接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人物链接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两弹元勋,指为核弹、导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截止2019年10月,在世的两弹元勋: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3、邓稼先的小故事(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优秀导学案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优秀导学案

一一邓稼先(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3.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可歌可泣.___鲜.为人知___鞠躬尽瘁.___锋芒毕露.___热泪满眶.___马革裹.尸___层.出不穷___风悲日曛.___2.据拼音写汉字至死不xiâ___妇rú___皆知平沙无yín___ pãng___断草枯家喻户xiǎo___兽tǐng___亡群燕然lâ___功常fù___三军3.词语填空当之无___死而后______然不同知人之___盖世无___德高望___公而忘___两___清风4.解释下列词语马革裹尸:可歌可泣:鞠躬尽瘁:当之无愧:截然不同:层出不穷:5.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例:“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邓稼先》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1《邓稼先》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妇孺皆知”等词语。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赏析文章优美而饱含感情的文字,并作好语言积累。

4.了解邓稼先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两遍,充分预习:边读边给生字注音、生词做记号,段落标号。

2.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朗读课文。

(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3、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标出疑问的地方。

【知识链接】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第1课《邓稼先》第三课时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第三课时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题《邓稼先》第3课时班级七年班姓名学习目标1、精读相关语段体会杨振宁纪念亡友的深情以及爱国情。

2、理解对比、引用等手法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

3、学习写自传重点精读体会杨振宁纪念亡友的深情以及爱国情难点理解对比、引用等手法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法指导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知识链接】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自主学习】1、作者杨振宁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有着50年的友谊。

边读边体会作者纪念亡友的深情,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2.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3、文末写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为何感到庆幸?【合作探究】文章第五部分中有一段唐代散文家李华做写的《吊古战场文》,你能读懂吗?在这儿写这篇古散文有什么作用呢?(提示:用心理解这个短文所写内容)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拓展提升一、人物传记《钟南山》钟南山材料钟南山,男,1936年出生于南京,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专家,更是中国抗击非典、抗击新新冠肺炎的领军人物。

钟南山教授出生于医学世家,曾在1985年8月举办的第一届全运会的比赛测验中以54秒2的优异成绩打破了当时的54秒6的全国纪录。

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2007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2014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现任国家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钟南山的妻子叫李少芬,是首届中国篮球的主力队员,曾担任广东教练和中国篮协副主席,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名叫钟帷德,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现在也是一名医生,擅长泌尿外科,女儿钟帷月是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曾获得获得过世界短池锦标赛100米蝶泳冠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
主备课型新授编号2018701 备课组长________
班级小组姓名及类别评价
【基础部分】
(学习程序:课外独自完成、学科组长评好分——课内小组交流3分钟—
—小展示、点评5分钟)
1.课文写得很生动很形象,我认真读了()遍。

2.我会读下面的生字,我要提醒同学们读准下面的字词。

3.课文中的生字,我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把这几个字写正确。

4.课外搜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功绩与品行
邓稼先1942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读完小学和中学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1950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

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直至病逝。

5.查资料了解作者。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1938年中学还没毕业,就进入西南联大就读,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5年到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要点部分】
(学习程序:小组交流8分钟——老师分配任务,小组重点探究4分钟——大展示,点
评12分钟)
1.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1).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走”
(2). 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来。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3). 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4).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对比手法有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

(5).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这样写对突出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1、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
2、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从侧面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6).“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