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文艺理论第三章本章知识点.454

文艺理论第三章本章知识点.454

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考察文学活动,首先就要将它放到作为它的基础和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去认识,然后再对文学活动自身的性质和构成惊醒考察,最后再回过头来清理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问题。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本节概述:人的活动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它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而在这种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则往往激发人们创造的动机。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知识点1:人类活动的性质人的存在既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人的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它是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意识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2: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知识点3:文学活动的地位人类活动分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在各种形态的精神活动中,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因而,可以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本节概述: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胡适提倡的“八事”是: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 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相比起胡适的温文尔雅,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措辞强烈,表明了更加坚定的文学革命 的立场。在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 进行了批判与否定,并从思想启蒙的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 的互为因果的关系,主张以“革命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途径。
陈独秀提出的“三大主义”是:“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发表后,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人 的积极响应,新文学的统一战线开始初步形成,文学革命运动逐步开展起来。文学革命运动开 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旧文学,二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在探索如何建 设新文学的同时,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学理论“人的文学”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得到了确立。
经过众多文化先驱们的努力,文学革命取得了重大实绩:
1、白话文得以全面推广。据统计,仅1919年就出版白话报刊400多种,到1920年,连那些最持 重保守的大杂志都采用白话文了,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到1920年1月,民国教育 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必须统一运用语体文课本(白话文)。到1924年出版的 中学语文课本,已经有了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白话文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4)形成了一个外来学说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在“五四”文学革命发生以后短短的 几年时间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哲学基础,都先后涌入中国,对 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传统产生了猛烈撞击,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学现代化 转变的宽松环境。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 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等文学思潮,人道主义、进化论、杜威实证哲学、尼采 超人哲学、叔本华意志论、弗洛伊的精神分析学说、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空想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等哲学思潮,都有介绍。当然,并非所有的外来思潮都 能在中国落地生根,产生影响。就哲学思潮来说,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影响较大, 马克思主义甚至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就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而言,现实 主义特别是俄国的现实主义影响最大,发展成了中国新文学的主流;浪漫主义虽然 有较大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属于现代主义范围的各种思潮虽然曾引起过 许多作家进行试验,但终因种种现实原因,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文学的历史继承性
1、思想内容 2、艺术形式
批判地继承(革新)
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排 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 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 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 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
世界文学的提出
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 同财产。……所以我喜欢环视四 周的外国民族的情况,我也劝每 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 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 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 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 ——《歌德谈话录》
பைடு நூலகம்
歌德 Goethe
毛泽东:双百方针
“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 由竞争。” (1942)
第二节 文学的发展
一、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二、物质生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三、文学在继承与革新中发展 四、文学在交流中发展 五、文学史研究和文学史论
三、文学在继承与革新中发展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 的土壤……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 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 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 希腊艺术的素材。 ——马克思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1) “双百”方针(1956)
“双百方针”
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来的一个理论。 它提倡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 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的自由争论。这是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 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
第四章 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学习重点: 1.文学起源于人类童年的游戏活动 2.文学起源于宗教仪式/巫术 3.文学起源于人类劳动 4.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是同步的 5.经济是决定文学发展的最终因素

文学理论·第九章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文学理论·第九章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 “内摹仿说”(注意与立普斯“移情说” 的区别,内模仿强调由物及我)。认为在 审美欣赏活动中,伴随有一种摹仿性的运 动过程,这是外物的姿态在欣赏者内心的 再现。审美欣赏是同情地分享旁人的生活 和情绪的产物。他把内摹仿的运动知觉 (包含了动作和姿态的感觉,特别这平衡 的感觉、轻微的肌肉兴奋以及视觉器官和 呼吸器官的运动)看作是审美活动的核心, 围绕着这个核心,过去的经验的记忆和当 前对形象的知觉才融为整体。由于内摹仿 的作用,审美主体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幻觉 (Tauschung),把自我加以变形,投射到
(二)巫术说——
• 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都服务于实用 功利价值。人类远古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 画,最初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 即巫术的动机。
• 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 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 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 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 他 物们。 在实际的狩猎当中•可泰以勒顺《利原地始打文到化猎》 • 弗雷泽《金枝》
• 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 “物体已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 还会继续远距离的相互作用”。前者可称 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为“接触律”或 “触染律”。巫师根据第一原则“相似律” 引申出,他能够仅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 想要做的事;从第二个原则出发,他断定, 他能通过一个物体来对一个人施加影响, 只要该物体曾被那个人接触过,不论该物 体是否为该人体之一部分。基于相似律的 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 基于接触律或触染律的法术叫做“接触巫 术”。
• 接触律:你打伤了一个人并为此感到歉疚 时,你只要向自己那只打手的人吐一口唾 沫,受伤者的痛苦将立即得到缓解。

(三)劳动说
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都强调

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一、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仪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的发生起点是巫术仪式。

英国人类学家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巫术有两条原理“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

宗教发生说: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点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赫尔德:诗歌情感同宗教神秘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追求情感表达就是艺术的目的。

实践活动追寻外在目的,审美活动以情感表达为内在目的,游戏介于二者之间。

格罗塞把艺术也当成一种宗教。

游戏发生说: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本质上就是游戏。

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席勒:“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动物的游戏局限在身体运动的方式,而人还有想像力的游戏;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

谷鲁斯: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劳动说(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该派认为劳动是文学产生的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中考证了舞蹈动作来自采集种子的劳动活动。

二、文学的发展1、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和原因的探讨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黑格尔的理念:文艺发展不过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idea)对文艺产生了不同作用而已。

文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有由精神外化为物质形态再返回精神的自生长的要求,理念运动的不同阶段就有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它。

文学理论第九章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文学理论第九章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文学理论第九章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文学活动是指一系列与文学相关的创作、传播和研究的活动。

它涵盖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等方面。

在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社会环境的变迁对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文学活动主要以民间文学为主,表现出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文化特色。

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文学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得到了发展。

加上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文学的传播速度和方式的变革,使得文学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也与文学创作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核心,而激励机制和环境条件对于作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空间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文学奖项的设立、版税和版权机制的健全等都能够为作家提供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保障,有利于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

同时,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还与文学批评和评论有着密切联系。

文学批评和评论是文学活动中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启发。

它能够帮助作家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并且为作品的改进提供方案和思路。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批评和评论也在不断演变和壮大,形成了多元的流派和理论体系,为文学活动的繁荣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最后,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还与文学研究的深入推进密不可分。

文学研究对于文学的理论建构和文学史的撰写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剖析和梳理,可以为文学活动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同时,还可以促进文学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学形式和内容。

总结起来,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受到社会环境、文学创作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条件、文学批评和评论以及文学研究的影响。

只有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文学活动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文学概论系列课件PPT)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文学概论系列课件PPT)

在历史上,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
切的关系,这点集中表现在欧洲纪。
赫尔德认为:诗产生于由感觉所经
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诗不是靠深思
熟虑,而是靠对事件的无意识反映来完
成。诗是诗人意识不自觉的自然流露 。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诗歌情感同宗教神秘情感是联系在一起
1744—1803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各民族的早期的文学体裁大多是诗,而诗在当 时是可以吟唱的,诗、乐、舞三位一体。这与原 始人的劳动形式有关。原始人的劳动伴随着劳动 号子和舞蹈动作,诗也具有类似的情况。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文学发展问题与发生问题密切相关,推动文学产生的生产劳动这一基本 力量同样会推动文学的发展,但这一推动力更为隐蔽,也更为间接,因而有了更 多的制约因素。
(二)劳动说――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
文学活动在发生学上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类最 为基本的活动――劳动。人类劳动是文学发生的 起点。将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如 下方面的原因:
(二)劳动说――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
文学活动在发生学上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类最为基本的 活动――劳动。人类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将劳动作为 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原因: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 与
文学的关系问题。
巫术原理
“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
“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
于乙可影响甲
弗雷泽J.G.Frazer
1854—1941
巫术的特点,是总要采用一定仪式,使巫师由 人过渡为神或具有神性的人的表征。巫术说倒还 不是说文学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 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 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 的借鉴,比如在金枝传说中,杀“国王”的仪式 就已经有了戏剧艺术的胚芽。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 自然节律说 弗莱: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一 样,文学史上的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 文学等,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四季。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发展和繁荣最深刻的根源 与最强大的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动力。 人类各社会历史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与其物 质生产状况,总体上相互一致。
文学发展“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产生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而以不同的民 族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开始出现分化的趋势,最终 形成不同的文学传统。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历史发展
• 一、文学发展动力的各种学说 • 时代变化说 刘勰:文变染乎世变,兴废系乎时序。
• 理念变化说
黑格尔:绝对理念在其感性的辩证运动过 程中,总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性变化,由此 产生文学的不同类型。
文学风格的功能
风格的现实功能
独特风格的成型乃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 的重要标志
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功能
风格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样化的
发展,促进文学创作不断走向成熟
二、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是一种群体结构,是由有着相 近艺术追求和思想倾向的一定数量的作家 组成的,一般要有代表人物,有或紧密或 松散的结构。
审美意识(精神活动)与文学的发生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原型”概 念 “原型” :指神话、宗教、梦 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 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 经验的集体潜意识。
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文论家弗莱的“原型”概念
“原型” :指一种在文学中 反复运用并因此而成为约定性 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
约定性的历史起源,可以上 溯到古代仪式中去,但其更为 深远的源头则永远是潜在的, 不仅存在于文学中,而且也存 在于生活中。

文学概论第四章

文学概论第四章

文学的含义
文学活动的 审美意识形 态属性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源 相关资源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美 形 象 具 有 想 象 、 虚 构 和 情 感 等 特 性 。 文 学 总 是 要 呈 现 审 美 形 象 的 世 界 这 种 审 文学 的 。
文学的话语 蕴藉属性
文学与话语蕴藉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 来以供阅读的文本带有话语蕴 藉属性。 藉属性。 含蓄: 含蓄: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 仿佛无限的意味, 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 中体味无限。 中体味无限。
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 含混: 含混: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 蓄多重不确定意义, 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 无穷。 无穷。
方式: 方式:形象与理性
态度: 态度:情感与认识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源 相关资源
文学与话语:它决不只是个人所有物, 文学与话语:它决不只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活动;决不只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 社会活动;决不只是个人言语行为, 会话语实践。 会话语实践。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起来用得平 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源 相关资源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 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 含蓄是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 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 含混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着多重不确定意义, 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 着多重不同意义。 ♣ 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 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第二讲文学活动(3-5)案例

第二讲文学活动(3-5)案例

在西方18世纪诗正式成为 “美的艺术”。和修辞等 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 中,手工艺、科学不再是 “艺术”。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 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 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四、文学与非文学Biblioteka 便条威廉斯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古希腊 魏晋前 未产生一般文学概 文学泛指一切文章 念,只有文学的特 《论语》:文学为 定形态,如史诗、 孔门四科之一 颂诗、演讲术、悲 诗有多方面作用 剧等 《说文》:“文, 自由艺术:艺术、技 错画也,象交文。” 艺、哲学等 文学:14世纪自拉 丁文引进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 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意味着狭义的文学含义的确立。这是文学实 践经验发展、总结的结果;在西方,是与现代化 进程密切相关的。
关于文学的自觉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 说是‘文学的自觉时 代’,或如近代所说 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 一派。” ——鲁迅《魏晋 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 之关系》
3、艺术生产发展和物质生产发展 “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①某种发达的艺术形式只能存在于生产发展水平的 特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反而停滞或衰亡 了。
②在某一历史时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 不总是成正比。
4、如何认识“不平衡关系”
①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 是同步。它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②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是艺术生产发展最终 制约因素。“不平衡关系”体现着局部发 展不平衡与总体发展大致平衡的统一。
②独立的精神实体的运动。 文艺发展不过是作为世界 本原的理念(idea)对文 艺产生了不同作用而已。 文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理念有由精神外化为物 质形态再返回精神的自生 长的要求,理念运动的不 同阶段就有不同艺术类型 来表现它。

第三讲 文学与文学活动

第三讲 文学与文学活动

第三讲文学与文学活动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活动的特性;2.理解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3.了解文学活动的构成。

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当我们说“文学”一词的时候,这个词究竟指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是“文学”?首先,你可能会说:文学就是指诗歌、小说、散文等语言艺术作品,例如《女神》、《红楼梦》、《野草》。

你说得当然有道理,但有人可能会争辩说:文学难道就只是由这些语言作品组成?这些语言作品难道就不反映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其次,你会修正说:语言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世界也是文学的组成部分。

这就对了,但还不完整。

人们会问:那么写出这些反映生活世界的语言作品的作者,算不算文学呢?难道他们不属于文学吗?所以你的答案仍然不完善。

再次,你会说:文学还应包括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过程。

你确实说对了。

作家的创作活动当然应当成为文学的一部分。

但这个回答也有漏洞:读者算不算文学呢?没有读者怎么叫文学?最后,你提出:读者也是文学的一个环节,正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确证了作品本身以及作者的创作活动。

看来,这样一个问答过程至少已经告诉我们,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

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

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

本节回答如下问题:文学活动包含了哪些主要环节?以往中外文学理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应当采取怎样合理的文学活动观念?一、世界文学作品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再现”人类生活世界,从而总要涉及人对世界的反映问题。

所以,在东西方文学观念中,文学活动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一向受到高度重视。

从文学作品与世界的联系角度看待文学活动,是东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共同的重要传统。

为了具体地理解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不妨来看宋代诗人雷震的诗《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ppt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ppt
-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 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的现代化努力。
-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 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 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 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 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
◆在文学观念上 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 种种传统的文学观念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 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 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 向。
◆在文学内容上 体现着现代的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洋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 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 间的分歧与斗争: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 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 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13
• 文学不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活动; • 文学不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话语实践。
14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 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特点, 具体表现即为“话语蕴藉”。
蕴藉:“蕴”-------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受话人-------正在阅读这首诗的我们 说话人--------王维 文本-----------七言绝句 沟通-----------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 人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怀乡思人的感受。
12
语境
• 鲁迅《祝福》祥林嫂的例子 • -------你放着吧!我来。 • -------你放着吧!祥林嫂。 • 却使祥林嫂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 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再后来是头发变白, 记忆变坏,遭辞退,成乞丐,最后死于风雪中。 祥林嫂两次丧夫并失子而被视为不干净之人 不配祭祖。
白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 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
奋人民的精神。这篇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和进取精神,寄托了
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9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样写孙少平阅读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的心得:“保尔·柯察金, 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 心灵。.......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保卫 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不 管什么样的人,或说不管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 可以活得这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 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

《文学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文学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论模仿:西方文学中所再现的现实》
艺术模仿论之中国传统
《周易》
❖“观物取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
艺术模仿论之中国传统
荆浩
➢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 而取其真。”
不平衡关系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 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 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 的俄国
➢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 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案例:唐代、魏晋、晚清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人类活动系统: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 动
叶燮
➢《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 之情状也。”
2、表现说——“诗言志”、“诗缘情”和浪漫主 义
(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但是,诗并 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 家、诗人的“心境”或者“心理状态”中。
1926—1984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 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 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 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 规律
3、实用说——“教化”说和“寓教于乐”
俄狄浦斯杀死 狮身人面兽斯 芬克斯
俄狄浦斯=肿痛的脚(?)
文学活动的发展

2 第一讲 文学活动论

2 第一讲 文学活动论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 “文学 性”。
“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 effekt)
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Page 24
英美新批评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 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 界或作者。
兰塞姆
(J.C.Ransom,1888—1974)
1、生活中情感表现是率性而为的,文学的情感表现是 深思熟虑的。
2、生活的情感表现是直接的,文学的情感表现是间接 的,只能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
3、生活中情感表现是非形式的,文学中情感表现是形 式化的,即要将情感熔铸在艺术形式中来表达。 4、生活中表现的情感一般是非审美的,而文学中表现 的情感必须经过审美化。
Page 27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
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
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 ,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
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
姚斯
(Hans Robert Jauss,1921— )
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
Page 15
三、文学活动的构成
世界
作者 作品 读者
Page 16
(一)作品与世界:文学的反映活动(模仿论)
艺术是对真理的模仿的模仿。艺术与
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
——柏拉图
柏拉图
(Plato,B.C.427—B.C.347)
Page 17
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人的职 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 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 生的事” ——亚里士多德:《诗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原型”概 念 ➢“原型” :指神话、宗教、梦 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 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 经验的集体潜意识。
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
➢文论家弗莱的“原型”概念
➢“原型” :指一种在文学中 反复运用并因此而成为约定性 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原始思维与神话意识
具有主、客体不分的相互交融性 具有极强的表象性、形象性与情感性
语言的发展与前文学的萌芽
混融性 口头性
昔葛天氏之乐,三 人操牛尾,投足以歌 八阕:一曰载民,二 曰玄鸟,三曰遂草木, 四曰奋五谷,五曰敬 天常,六曰建帝功, 七曰依地德,八曰总 禽兽之极。
甘肃嘉峪关黑山岩画狩猎舞
➢约定性的历史起源,可以上 溯到古代仪式中去,但其更为 深远的源头则永远是潜在的, 不仅存在于文学中,而且也存 在于生活中。
伏羲女娲像
《山海经》刑天像 格萨尔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从前文学向文学的过渡
文字的发明
口头有声语言
仓颉造字
从审美意识形式到诗歌的生成
➢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存在三类不同的 想象力:“虚构的力量”、“拟人 化的力量”、 “创造激发美感的纯 形式力量”(“构型力量”)。
卡西尔:《人论》
文学的早期形态
早期文学具有杂文学性、多功能性,教化、识 别自然与社会、交往(与天地、神灵)、表情达 意等功能往往交织在一起。
原始口头神话、传说、记事,在流传中不断被 加工,逐渐成为书面形式。
产生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而以不同的民 族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开始出现分化的趋势,最终 形成不同的文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发展和繁荣最深刻的根源 与最强大的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动力。
人类各社会历史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与其物 质生产状况,总体上相互一致。
文学发展“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
布封 1707—1788
※著名演说:《论风格》Fra bibliotek※风格即人※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 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 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 得的剩余和内核。
施皮策尔 1707—1788
※把一切在一位作家的风格方 面所值得注意的事情都统一起 来,并使它们同他们的人格发 生关系。
《吕氏春秋•古乐》
云南沧源第Ⅳ地点岩画
在原始人的集体表象中, 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 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 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他东 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 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 些在它们之外被感觉的、继 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力量、 能力、性质、作用。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审美意识(精神活动)与文学的发生
系列中介:政治治乱、社会心理、文化变 革、各民族文学交流。
三、文学传统及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刘勰:通变之数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陈子昂:汉魏风骨
雅典学园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达芬奇
胡适
陈独秀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 文学风格 ❖ 文学流派 ❖ 文学思潮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风格”,是指作家创作主体个性在文学作 品中的客观显现,它是文学体裁、形式存在的 本体特色,是作品赖以存在的本体品格,其审 美价值也正在于此。
曹丕:“气之清浊有体” 刘勰:“气有刚柔” 姚鼐:“阳刚”“阴柔” 西方美学: “崇高” “优美”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 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 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 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 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 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 鸣而入寥廓……观其文,讽其音,则 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非风格化:“零度写作” ※对今天的作家来说,追求一 种非风格或一种口头风格, 一种零度或一种口语写作方 式,不管从哪方面考虑都是 一种同构社会状态的预知。
罗兰•巴特 1915—1980
文学风格的要素
❖心理驱动力与激情 ❖作品的声调 ❖认识的力度美 ❖节奏、色泽、音容之美
文学风格的分类
个体风格分类
文学活动 的发生与 文学活动发的展发生与发展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劳动实践是人的生存活动的基本形式
劳动为人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劳动为文艺发生创造了客观的生存、发展条件。 劳动分工为文艺发生创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
原始艺术与劳动实践的关系
原始艺术多种形态与劳动实 践有着多重密切关联,比如贯 穿诗歌、音乐、舞蹈的一个重 要因素“节奏”就直接与劳动 活动相关。
文体风格
时代风格
地域风格
流派风格
民族风格
文学风格的特点
创作个性与共性或个体性与群体性、 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 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刘勰:夫情动而言形,理 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 因内而符外者也。
※“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 辞学的概念,强调作品中语 言的修辞特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 高明就是风格。
•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总体上具有平 衡性
•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局部上具有不 平衡性 a.某些文艺体裁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
b.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的
• 不平衡的原因:
• 1.文学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物质发展产生一
定的作用和相互作用,并体现出一定的独 立性。
• 2.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推动,有一
——姚鼐:《复鲁絜非书》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 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 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 一、文学发展动力的各种学说 • 时代变化说
刘勰:文变染乎世变,兴废系乎时序。
• 理念变化说
黑格尔:绝对理念在其感性的辩证运动过 程中,总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性变化,由此 产生文学的不同类型。
• 自然节律说
弗莱: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一样, 文学史上的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 等,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四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