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苏轼

合集下载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原文翻译与赏析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原文翻译与赏析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轼《望江南》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未暮,风中的细柳依然摇摆生姿。

登临超然台远眺,看见满池春水,满城鲜花,千家万户被蒙蒙烟雨笼罩。

寒食已过,想起家乡,酒后心情忧郁。

为了摆脱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且生火煮茶。

品尝着春天新采的茶叶,作诗自娱,不要辜负了这春天的好时光。

【赏析一】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鉴赏】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望江南 超然台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望江南 超然台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通用)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鉴赏】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原文翻译与赏析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轼《望江南》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赏析一】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望江南》以登台游春起笔,勾画了一幅细风斜柳、春水鲜花、万千人家的祥和画图。

登上超然台四处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内满目鲜花,蒙蒙细雨沐浴着万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明澄静。

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之景唤起思乡之念,寒食节畅饮之后,如今酒醒,故乡何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声嗟叹。

然而,面对同游的老朋友,还是不要去怀想故乡吧,来呀,让我们重新生起火来,品尝品尝刚焙制的春茶,吟诗饮酒,可要趁着尚未衰老的大好年华!作者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心中的郁闷,以一种高雅而超脱的人生追求平息了内心的矛盾,洒脱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现实。

这首词颇能代表苏轼此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如果能摒弃对物欲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尘世的扰攘,做到无所往而不乐了。

【赏析四】首句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便明确地道出了作者作此词的时节。

高中语文《望江南》课件

高中语文《望江南》课件
D.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 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B(春水、春花、蒙蒙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 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
黯然的苦闷的)
3 从词中的“咨嗟”、“且将”这些词语看,你 认为作者在词中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结合诗
句简要分析。(4分)
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暂作解脱的达观心态(2 分)。
三:
1.词的上片写景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5
分)
2.如何理解”诗酒趁年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 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①从视觉上看:感受到春风拂面的同 时,作者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 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浓淡相宜,明 暗相衬,景物画面色彩丰富。②乐景衬哀情:词中 所描写的春景是多姿多彩的,反衬了下片作者对 人生的哀叹。③动静结合:作者所见的烟雨中被 春水春花环绕的城池是静止的,而随风飘动的杨 柳给整个画面增加了动态美。④由近及远:由眼 前的柳树,到登高后所见全城之景。(答对一点
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
最后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 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这里“年华”与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应。作 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所以只 好用旷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
苦闷!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 “春未老”之景,下阕因景生情,抒发的是春虽 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乡思之情,情景交融为
B.下阕“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时 间点明。
,韵律和谐,语言质朴无华,堪 称佳作。
C (错在“非常鲜明”)
16.联系全词,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划线 的句子。(4分)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望江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看一作:望)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看一作:望)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háo)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看一作:望)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后,酒醒却咨(zī)嗟(jiē)。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

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望江南梳洗罢》全词翻译赏析

《望江南梳洗罢》全词翻译赏析

《望江南梳洗罢》全词翻译赏析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pin)洲。

注释: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金奁集》入“南吕宫”。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⑶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⑷千帆:上千只帆船。

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皆:副词,都。

⑸斜晖:日落前的日光。

晖:阳光。

脉脉:本作“眽眽”,凝视貌。

《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

⑹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蘋(pín):水中浮草,色白。

古时男女常采蘋花赠别。

洲:水边陆地。

参考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本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的内心感情。

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赏析:《望江南·梳洗罢》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

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顒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

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只有二十七个字,为词中的小令。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

苏轼描写春天的诗词《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

苏轼描写春天的诗词《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

苏轼描写春天的诗词《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望江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鉴赏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岁月是一条长廊,只需回转身,往岁月深处走去,经过一段梦一般的路径,就会抵达任何一个你想要抵达的时空。

如果可以,我想去宋代,去邂逅苏轼这位宋代文化孕育出的旷世奇才。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江南诗人苏轼: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1]上看,半壕[2]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3]后,酒醒却咨嗟[4]。

休对故人思故国[5],且将新火[6]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1]超然台:苏轼被贬密州时整修旧台,常登临其上休憩游玩,苏轼的弟弟苏辙听见这件事,就为这座台取名为“超然”,来称赞兄长超乎凡俗之外的达观态度。

[2]壕:护城河。

[3]寒食:寒食节,古代节日,时间大致在清明前几天。

[4]咨嗟:感叹。

[5]故国:这里指故乡。

[6]新火:古代习俗,寒食节禁火。

吃冻食,节后重新把灶火点燃,称为薪火。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本人学识渊博,思想通达。

苏轼为官后一直坚持着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是因为政见问题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然而即使被贬到地方,他也一直坚持多做实事,政绩卓著。

苏轼在逆境中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在苏轼之前,人们多认为词的`地位不如诗,但是苏轼努力打破这个观点,将诗词相提并论,并且努力丰富词的内容,开拓词的境界。

例如:他将以前词人不曾关注过的乡村情景融入词中,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意味。

【赏析】这首词是诗人苏轼在重修超然台后登台游览时所作。

春未老,就是还没到春末,青春正好,但诗人苏轼用“未老”两字,便透出诗人苏轼对生命和时光的积极乐观态度。

微风习习,杨柳枝在清风吹拂下斜飞。

在这样的美好春日,诗人苏轼登上超然台远望。

说“试”上,更体现了诗人苏轼的跃跃欲试,如顽童一般可爱。

下句写远望之景,半壕春水,一城春花,还有烟雨暗沉中安然的千家万户,尽收眼底,可见诗人苏轼心境开阔而愉悦。

苏轼诗词《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苏轼诗词《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苏轼诗词《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望江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和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阙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翻译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翻译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翻译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翻译赏析本文关键词:超然,赏析,翻译,望江南《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翻译赏析本文简介:《望江南·超然台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前言】《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翻译赏析本文内容:《望江南·超然台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前言】《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注释】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翻译】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鉴赏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鉴赏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及鉴赏《望江南·超然台作》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诗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望江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看一作:望)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望江南·超然台作》注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

29.【北宋】苏轼《望江南》

29.【北宋】苏轼《望江南》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29.【北宋】苏轼《望江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心情词签】【本期关键词】超脱洒脱自然似水年华【诗词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精华赏析】很多人都批评苏轼填词不合格律,比如李清照就直言不讳:苏东坡学问那是没得话说,可是要说填词,不过是“句读不葺之诗”罢了,陆游也批评过苏轼:“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辞多不协。

”甚至直到清代,纪晓岚主持编定的《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中还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

”言下之意很明显,《花间》、南唐词那样的风格为正宗,苏轼、辛弃疾的词为“别格”。

今天我们要一起分享的,正是这位“异类”词人苏轼的一首《望江南》。

这首词在词牌名《望江南》之外,苏轼还加了一个词题“超然台作”,这是苏轼登上密州超然台欣赏风景之后,有感而发写下来的作品。

超然台本来是一处早已废弃的旧台,经过苏轼的整修一新,成为了密州最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之一。

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他每到一地,不仅要饱览当地山水名胜,并且用诗赋文章记录下他对美的独特领悟,而且他还善于用人工的方式为山水的自然之美再添秀色。

来到密州之后也不例外,熙宁八年(1075)十一月,一座废台在极具审美眼光的苏轼一手设计和打造下,经过简单修葺,很快便焕然一新。

苏轼请苏辙为这座高台命名。

苏辙不仅给高台取了“超然”的名字,随信还写了一篇文采斐(音匪)然的《超然台赋》。

“超然”出自《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苏轼收到回信后拊掌大喜,高兴地对夫人王闰之说:“子由(苏辙字子由)真是我的知己,‘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无论身外的世界何等繁华富贵,我们也要从容、超脱地立身处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江南·超然台作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鉴赏: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

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

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
肆志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