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专题研究 一

合集下载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课件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课件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摘要:在乌台诗案中苏轼不幸被贬黄州,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对他的政治、生活、诗词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尤其是词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

在黄州时期,苏轼不但开拓了诗词的题材内容,还突破传统,提出“以诗为词”,“诗词一体”等新颖的创作理念。

这一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一种旷达、清空的风格,打破了婉约豪放的界限,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词;乌台诗案Abstract: n Wutai poem Su Shi was banished to Huangzhou Unfortunately, he suffered the first major setback in life, for his political life, poetry writing, etc.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During this period, Su Shi wrote many works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word has reached a climax. Huangzhou period, Su Shi poetry not only opened up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traditional, that "Taking Poems," "poetry one" and other new creative ideas.Su Shi's poetry works of this period show a broad-minded, clear styl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graceful bold, the later poetry writing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Keyword: Sushi;Huangzhou poetry;Wutai poem引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研究1

苏轼研究1

第二阶段
• 1、熙宁年间(1069——1079)辗转任职(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地方官)(熙宁二年——元 丰元年) • 变法的原因 :重文轻武:扩大科举,开放政治权 利,优待士人,官僚机构庞大;对外关系软弱, 每年向西夏、辽国输纳银两绢帛,导致国库空虚 ,积贫积弱。 • 变法的内容 :理财、整军 • 理财: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 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 • 整军:减兵并营、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等
• “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敢窥园葵”(苏轼《 送安谆秀才失解西归》) • “初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惜吾 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 少年时代他曾将一百二十多卷之多的《汉书》手 抄两遍,既加深了记忆,又练习了书法。早年的 博闻强记,终身受用无穷。在后来担任翰林学士 知制诰时他起草过八百多道皇帝的诏命,不仅文 辞优美准确,而且运用史料和典故灵活自如,信 手拈来,从来不需要临时查阅书籍。
二、苏轼作品的影响
(三)苏轼作品的刊印 • 随着印刷业的发展,特别是熙宁年间朝廷取缔不准擅 刻图书的禁令之后,苏轼诗文的刻本层出不穷,不胫而走 ,流传更为广泛。元丰二年何大正等弹劾苏轼时,曾搜集 苏轼流传各地的文字,“独取镂板而鬻于市者”,就所得 甚多(鹏九万《东坡乌台诗案》) • 苏轼自己也说:“世之蓄轼文者多矣‛‚市人逐利 ,好刻某拙文‛‚贾人好利,每取拙文刊刻市卖‛ (《 东坡后集》卷一四《答刘沔都曹书》)。 • 当时的边远地区也有苏轼作品的刻本,如范阳书肆就 曾刊印《大苏集》。书商借刊印苏集来营利,说明苏轼作 品拥有广泛的读者。 •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轼诗文衣被天下,刻本 丛杂,较欧阳修集更多夥huǒ,诸家所纪,不可殚数”可 见苏集刊本之多。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标题: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探索1. 研究背景和目的: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艺术创作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揭示其中的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在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心路历程。

3. 研究内容:3.1 苏轼的诗词创作:研究苏轼的诗词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表达手法以及思想内涵。

重点关注其对自然、人生、社会等主题的表达和探索。

3.2 苏轼的散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散文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手法、叙事方式以及思想追求。

探讨苏轼对历史、文化、人性等议题的思考。

3.3 苏轼的书法艺术:分析苏轼的书法作品,研究其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和创新。

探索苏轼书法艺术背后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观念。

4. 研究意义:通过对苏轼艺术创作与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同时也可以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启示,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5. 研究结论:苏轼的艺术创作融汇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等多重主题的思考,体现了其对美学和哲学的独特理解。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魅力,也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6. 注释:在报告的最后,提供对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的引用,以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艺术创作和思想。

附:参考文献[1] 乔心海. 苏轼艺术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2] 杨佳. 苏轼文学艺术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 董乃胜. 苏轼文化人格与艺术风格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4] 王伟力. 苏轼研究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

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

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被誉为宋代文坛的巨星。

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书法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苏轼的生平:这一部分可以介绍苏轼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和晚年事迹等。

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与其他文人政治家的关系等。

可以梳理出他的主要事件和思想变化。

2. 苏轼的文学创作:可以对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等作品进行分析。

这包括他的创作风格、主题、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等。

可以以其代表作为例子,深入挖掘其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3. 苏轼的政治思想:苏轼在政治上曾经历过兴盛和落魄的阶段,他对政治的态度和思考也不尽相同。

可以对他的政治文章、信札等进行分析,阐述他对政治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他对宋代政治制度的评价和建议。

4. 苏轼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可以探讨苏轼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评述他对宋代文艺的贡献,以及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

例如,可以对他对后人的影响进行考察,如明代文学人杨慎、清代才子袁枚等。

5. 苏轼的文化观念和人生态度:通过苏轼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可以了解他对人生、自然、历史、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可以分
析苏轼的文化观念和人生态度,探讨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其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可以参考苏轼的传记和专著,深入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加以分析和论证。

苏东坡专题研究

苏东坡专题研究

苏东坡专题研究学生为苏轼拟就的人物对联:1、平平仄仄,人生几度新悲凉,感神伤,坎坎坷刻,孤独旷达掩世事,戏人间。

(金明星)2、冷,料峭春风吹酒醒,暖,山头斜照却相迎。

(尤国轩)3、有酒,有山,有孤独,咏歌,咏诗,传千古。

(栾珊珊)4、慧剑何能斩情思,泪由心中无奈何。

(杜颍梅)5、大江东去流不尽千古英雄,春色三分归何处人生如梦。

(王志国)6、惊天地泣鬼神诗词歌赋何等风流,游神州览四海忠义儒道家国天下。

(王志国)7、苏醒之时,挥毫泼墨自成赤壁之章人未定轼东之轮,霹雳出世自饮清风之酒情难却(方辉)或活用苏轼诗、词、文中句,或概括其一生坎坷,或豪放,或真挚婉约,当然严格来说还有些许稚嫩之处,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创造的潜能及其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这一次的精神之旅中得到了展示,淘洗和净化。

一位学生在研究之后对我说:“我认识了苏东坡,更认识了自己”。

学生的研究小论文更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效果的充分体现。

选择三篇:东坡,你听到了吗?金明星苏轼,我们之间隔着一条江,它叫历史,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是那么遥远:苏轼,我们相视而坐,是有那么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是你的诗,篇篇千古绝唱。

爱你给后人留下的朦胧,更爱你那颗透明如水晶的心。

苏轼,天才诗人,历史长河中永不泯灭的浪尖上的一堆雪。

他集智慧勇气旷达更重要的是令人惊羡的文采,可以说他才高八斗,也可以说他胸襟开阔,你还想到用什么来修饰这位天才就请喊出来吧,决不过分。

我真的感觉苏轼冯虚御风成了文曲星的化身。

谈及苏轼,“乌台诗案”立即跃入脑海,本已踉跄于仕途的他,眼前突然出现一座熠射出邪恶之光的山。

惊谔是避免不了的,但之后只是沉默。

低着头倾听心在流血,无数次的扪心自问,融入复杂感情的泪水之中也许有“独以名太高”的觉醒与无尽的凄凉。

被贬黄州,使天才的生命得以延续,却不曾给苏轼带来丝毫喜悦,解脱后只得了落寞与无人抚慰的心痛。

请相信巨大的成功是一个人遭受巨大挫折后所达到的吧。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人,其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2. 生平与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幼聪慧,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多次获得高分,但由于一系列政治和官场斗争,苏轼两次被贬谪到一些偏远地区。

然而,这些困境并没有阻止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3. 文学巨匠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词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与黄庭坚、米芾一起组成了“三苏”,被誉为“苏黄米”,对宋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1 诗词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的诗意丰富,表达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他的诗词作品多样化,既有婉约绮丽的风格,也有豪放洒脱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3.2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堪称经典。

他的散文深入人心,展示出了他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的独特见解。

他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细腻的笔触写出,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意犹未尽。

3.3 词曲苏轼的词曲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他的词曲作品具有音乐性强和情感表达深刻的特点。

他将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给人以共鸣和震撼。

4.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苏轼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对后世的文人有着启迪意义,也影响了社会大众。

苏轼关注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现象发表了不少批判性的言论,引起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苏轼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他的思想理念和文学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人们从苏轼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论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 研究报告

苏轼 研究报告

苏轼研究报告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小聪颖好学。

苏轼是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他的作品以豪放的诗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苏轼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山水田园、饮酒作乐、政治抒怀等。

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豪放洒脱,常常表达对自然美、人生哲理和政治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前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

在书法方面,他主张学习古人,注重笔墨的变化和气势的表现。

他的书法作品刚劲有力,气韵流畅,对于后世书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方面,他喜欢山水画和花鸟画,作品充满了自然的美和生动的表现。

苏轼的一生充满起伏和曲折。

他多次因言论和政治立场引起权臣的不满而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对于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文学史上的“苏子”。

他的作品被收入《全宋文》和《文学遗产》等重要选集中。

总体来说,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个性和创造力,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专题研究 一

苏轼专题研究 一

苏轼专题研究(五)苏轼专题——苏轼经典诗词欣赏11、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此词或为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

词中抒写了作者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

起笔写景,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尊,独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无穷。

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

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

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

作者在这首词里把“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

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

《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隙),忽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象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

《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

《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材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

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着自我解脱的方法。

苏轼研究

苏轼研究

苏轼研究1、千里共婵娟—赏析苏轼《水调歌头》的旷达思想2、善处人生的智者心怀——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中秋词”3、爱,是不能忘记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们常认为这首中秋词是苏轼思念弟弟苏辙而作,因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窃以为,那只是冰山一角,苏轼的更大用意隐藏得很深——更是一首悼念亡妻王弗的爱情诗。

4、从寂寞到寂寞的解脱———细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是苏轼心灵历程的形象写照。

词的上阙以月为引,集中写词人内心的寂寞;下阙则写词人如何摆脱寂寞,在现实的人间生活中获得自由与超越。

将儒家精神和佛道思想打通,既不执著于人生,又不离弃人生,而是在平凡多难的人生中寻求对人生的超越,是词人能够走出寂寞而获得内在的生命自由的根本原因。

5、儒道互补咏中秋——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对苏轼词《水调歌头》的理解,多年以来大家坚持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包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定为词的主旨。

这样理解有失偏颇。

在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入世与出世的矛盾都呈现为消解状态,儒道互补才是《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思理要津。

这样理解才能真正见到文学史上"奉儒家而出入佛老"、独树一帜的东坡居士。

6、《水调歌头·中秋》的生命意识解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渗透了他对生命的理解。

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个体得失的反省, 而将思考的对象指向了生存的本质。

天上与人间这两个意象的对比实际上是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两难选择。

在酒的消解作用下, 苏轼最终肯定了在人间生存的意义, 表明人无法克服来自于自身的对爱的需求, 对群体的依赖。

他通过诗词所表达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这也造成了他的痛苦与孤独。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讨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终身,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现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词,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域,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收住了。

中年分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哀求寓居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以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决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吊唁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知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盖世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端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率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与科举考试。

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原本能够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其不意地取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固然有些冤枉,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鸣惊人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扑朔迷离的北宋政局中,激进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应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放逐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困顿与窘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固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考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讨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终身,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现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词,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域,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收住了。

中年分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哀求寓居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以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决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吊唁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知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盖世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端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率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与科举考试。

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原本能够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其不意地取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固然有些冤枉,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鸣惊人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扑朔迷离的北宋政局中,激进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应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放逐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困顿与窘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固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考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苏轼词专题教学研究

苏轼词专题教学研究

苏轼词专题教学研究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史艺术的综合化代表。

苏轼的词作以文情并茂、意境深远、咏史抒怀为特点,因此在宋代及后世都有很高的评价和影响。

苏轼的词作分为自传体和叙事体两种风格。

自传体的词作以自我表白和自述的方式展现内心世界,充满了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叙事体的词作则以叙事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风俗和个人境遇的关注和反思。

在苏轼的词作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专题进行教学研究:1. 山水田园:苏轼以豪放的笔墨描绘了丰富多变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的自由追求。

可以选择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惠崇春江晚景》等作品来研究。

2. 咏史抒怀:苏轼善于运用历史典故和史实,通过对古代英雄和文人政治家的表达,反思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处境。

可以选择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满江红·和郭子仪书》等作品来研究。

3. 恋爱情感:苏轼的词作中也表达了婉转动人的恋爱情感,描绘了甜蜜、痛苦、思念和绝望等多种情感状态。

可以选择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作品来研究。

4. 忧国忧民: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多次受到贬谪和流放,他的词作中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众苦难的关怀和忧虑。

可以选择苏轼的《赤壁赋》、《赤壁道中》等作品来研究。

在教学研究苏轼词专题时,可以结合苏轼的诗词、书法作品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他词作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其他词人的作品,分析苏轼词作的独特之处,学习他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

苏轼的一生研究报告

苏轼的一生研究报告

苏轼的一生研究报告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
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美食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文学巨公”。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名门的家庭,父亲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兼官员。

因此,他在早期就接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从小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等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美学价值。

在政治方面,苏轼曾先后担任过官员、文职和书法教授等职位。

同时,他也积极参与了自己所在时代的政治活动,对国家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文学方面,苏轼的作品主要以诗词和散文为主,其中以他的词最为著名。

他的词作结构严谨、表达深沉,富有感情和哲理。

他的散文则展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苏轼的书法也是被世人所称道的,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潇洒自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也对后来的书法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苏轼还是一个热爱美食的人,他对美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品味,被誉为“美食家”。

尽管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依然保持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至
今仍然影响着人们,并被广泛传颂。

总的来说,苏轼的一生是一个辉煌的文化历程,他在文学、政治、书法和美食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一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关于苏轼的调研报告主题

关于苏轼的调研报告主题

关于苏轼的调研报告主题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和理学宗师,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以诗文洒脱、豪放不羁而著称,对宋代文学艺术有着重大影响。

本调研报告主题将围绕苏轼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展开,以全面了解苏轼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第一部分: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北宋重臣,这为他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苏轼自幼聪颖好学,大约16岁就以文才远近闻名,开始进入仕途。

他曾任职于许多地方,如广州、成都等,由于他敢于坚持正义和真理,为人民利益发声,使他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

然而,苏轼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大部分因为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时人的政策和腐败。

尽管如此,苏轼仍然深受人们的尊敬和仰慕。

第二部分: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以其卓越的诗词和散文才华被誉为“文学鬼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自由奔放,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赤壁赋》是苏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描绘三国时期历史故事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精湛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哲理触动了无数读者。

《水调歌头》是一首抒情词,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使它成为宋代最著名的诗之一。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行乐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和愤怒。

第三部分:苏轼的思想贡献苏轼的思想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化复兴和理学传播。

首先,苏轼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影响力,倡导文化复兴。

他鼓励人们重视文化教育,崇尚艺术,追求精神的内涵。

他的思想和文化理念对于当时以及后来的文化繁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苏轼在理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他研究并宣扬了程朱理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中国的社会治理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苏轼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文化名人,通过他的个人经历、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诗词及若干问题研究(一)

苏轼诗词及若干问题研究(一)

苏轼诗词及若干问题研究(一)关于[苏轼诗词及若干问题研究(一)]的字幕: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多面手的天才。

他的诗歌、词和文章,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他的诗标志着宋诗的最高成就,他的词标志着宋词的最高成就。

他的文章,那也是无与伦比的。

所以说在这几方面都是最高成就,这了不起啊,一代天才,他的文章现在,现存有四千余篇。

怎么有这么多呢?就是他在朝廷做官的时候,知制诰啊,他凡是替朝廷写的那些个政令,都算是他的文章。

古人都是这样,收集自己的集子的,古人的集子,都是这样的。

文章,越当官时间多,写的那个东西越多。

所以他自己编的时候,他把它分开了,他把这个公文分成内制集,外制集。

内制集就是在朝廷写的文章,公文。

外制集就是在杭州啊、密州啊,在这些外任的时候写的公文。

凡是公文,东坡一共把自己的集子编了七集。

其中有两集就是公文集,叫“内制集”、“外制集”,他分开的。

其它的呢,都是他自己的私人的文字,一共有四千多篇文章,各体兼备啊,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他的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一种风格特征。

就是雄放驰骋的气势。

他自己评自己的文章,他曾经写过一篇自评文,他说:“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 他这几句话,比如说我们想像一下,那个青海高原上、那个三江源头,那到处都是泉水,咕嘟咕嘟地往出冒。

然后哗哗的就开始流,一泻千里。

遇到直的地方就直着流,遇到弯的地方就刷刷的拐着弯地流,但是不管怎么样,你挡不住它。

而且它这个水呀,它是顺着那个自然的渠道,叫做自然。

随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嘛。

这就是任其自然。

苏轼说我写东西也不加思索,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当然,只有苏轼能做到这一点,是吧,别人谁敢呢?要高考的学生作文的话,你那么乱来,你就等着得零分吧。

苏轼可以的。

他怎么写都漂亮。

所以他说呀,有一个感觉就是,他说“行于所当行”,他说写文章的时候,就是应该这样写的时候,我就这样写了。

苏轼专题研究

苏轼专题研究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 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 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 沙洲冷。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 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 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 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 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比较阅读
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 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 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 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前赋 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 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 虚无缥缈。
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 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 如下:
前赤壁赋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 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 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 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 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 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 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 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 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 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 篇的原因之一。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 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 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 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 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 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 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 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 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 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 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 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苏轼课题研究(DOC)

苏轼课题研究(DOC)

课题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吉林一中10级27班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内容摘要本次课题,我们将以苏轼为出发点,多方面的研究其生平事迹。

主要包括对苏轼生平事迹的概述、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由“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转变等。

在研究过程中,组内成员大量查找资料,利用现有资源,所查资料翔实丰富,事实论据充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2.上网查资料法研究成果:1.组内成员对苏轼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通过品味名家风尚,提升人文素养3.感悟苏轼的性格及精神,以此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生活心态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前,中小学教材中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苏轼有了很大的兴趣。

为了对苏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于是,便提出了此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探究苏轼的生平经历,从而了解其诗文豪放又不失精妙的缘由,通过分析这位大文豪的作品来探究其深邃的思想和性格。

本次研究性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学习,提高我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来提高我们对苏轼思想、性格等多方面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本次对苏轼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得到了如下观点:苏轼是一位才思敏捷、心胸豁达、有情有义、坚韧博大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他在遭遇痛苦与磨难时,拥有的是坚韧博大、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精神。

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他所拥有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

生平概述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专题研究(五)苏轼专题——苏轼经典诗词欣赏11、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此词或为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

词中抒写了作者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

起笔写景,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尊,独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无穷。

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

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

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

作者在这首词里把“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

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

《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隙),忽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象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

《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

《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材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

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着自我解脱的方法。

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

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陶陶”,欢乐的样子。

《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

最好的解脱方法莫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但苏轼又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

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生活方式,东坡将此概括为:“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

这首《行香子》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

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象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

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

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

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

12、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哀婉悱恻,柔情似水,其风致不输于“花间”或“婉约”派词家之作。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在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紧接着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是谓情缘突然被割断,好梦既破,所有美好的向往都成泡影了。

“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在古云梦泽中,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梦与巫山神女相遇。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

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恰如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

“那日绣帘相见处”,忆写相会的时间与地点。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

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她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在出于害羞。

可愈是如此,愈见出其纯真。

全词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

此词结构错落有致。

上片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片写甜蜜的欢会,用的是倒叙。

单就上片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

如此交叉往复,使词曲折生情,摇曳生姿,同时,此词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

下片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

13、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在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

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

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

“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

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

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

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美文欣赏豪者、侠者——苏轼每当我吟诵起苏轼的诗、词、文,心中便会激荡着一股豪放激荡之气。

眼前往往浮现出这样一种景象:高山之巅,山脚下江水滔滔不绝,微风使他的衣袂飘飘,并吹拂着他的头发,他敞开心胸,向那山、那水抒发他永远坦荡的情怀,与那永远豁达的心境。

谁能不说他是一位豪者?!从他那豪放派疏荡的笔风,与他那为人处世洒脱的性格,豪者一词便舍他其谁。

他的豪放,不全是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事,可怜白发生‛的悲壮自嘲;不全是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傲不羁;不全是曹操‚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雄壮志向;也不全是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萧瑟凄凉。

他便是他,他的豪放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黯然神伤;他的豪放是官场失意后仍傲视群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清高孤傲;他的豪放是历经坎坷后仍豁达处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不计俗事;他的豪放是丧妻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苦悲凉。

正所谓,成亦豪,败愈豪;喜亦豪,哀愈豪。

真正的豪者,不会因外物而熄灭心中的浩然之气,更不会因外物而改变笔尖流露出的豪气。

我说苏轼是一位侠者。

读他的作品便会从心底感受到一种像读武侠小说般的爽感。

他的笔墨、他的经历、他的作为,无一不透着两个字——传奇。

他的一生便如一部小说,读下去滋味难解。

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武侠,而是具有一颗仁侠之心的文人墨客。

他的侠义,不全是萧峰‚痛饮一场,放手大杀‛的无所畏惧;不全是郭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精忠报国;不全是杨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痴情骇俗。

他便是他,他也会喝酒,却不似萧峰那契丹大汉来得那么激烈,而是‚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闲适从容;他也爱国,却不似郭靖那鲁钝之人来得那么执着,而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迈英气;他也痴情,却不似杨过那倔强不屈之人来得那么极端,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追忆思念。

正所谓,乐亦侠,苦愈侠;胜亦侠,溃愈侠。

真正的侠者,不在于有没有一身傲视天下的武艺,也不在于有没有真正为为国为民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

只要心中装着仁义,装着天下苍生,即使无法施展‚拳脚‛,退而隐居,一样是一位侠之大者。

苏轼,这个集豪、侠于一身的人。

也许他的一生是个悲剧,但他依然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他的豪放,他的侠义,必当感动一批又一批的后生。

与苏轼相遇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

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

遥望远处,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

在他身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

我镇静的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总结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

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说得好!‛苏轼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瓢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臵?‛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

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