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阅读材料

合集下载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1)光不以为然(正确)(2)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①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注]①馘(xù):脸。

材料二:或问致人之道,郁离子曰:“道致贤,食致民,渊致鱼,薮致兽,林致鸟,臭致蝇,利致贾。

故善致物者,各以其所好致之,则天下无不可致者矣。

是故不患其有所不至而患其有所不安能致而不能安不如不致之无伤也。

粤人有学致鬼者,三年得其术。

于是坛其室之北隅以集鬼,鬼至而多,无以食,则相帅以为妖,声闻于外。

一夕,其人死而爇其室,邻里莫不笑之。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致人之道》)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适足以累之也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他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B.礼部,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后来对其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

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

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才能出众,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5.宰相韩琦对英宗想要召苏轼入翰林给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1.C2.C3.A4.(1)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苏轼的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的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的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的意义》阅读材料苏轼的意义李泽厚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样机灵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宠爱的对象。

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行复见,就其它说,那么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缘由在哪里呢?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理想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柔保守立场,还是其他很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多数士大夫学问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好像不可思议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留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惊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详细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到底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疑心、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事实上是不行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旧逃不出社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假如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假设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状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然而就在强颜欢乐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疑心、厌倦、无所希望、无所寄予的深厚喟叹,尽管不是那么特别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古诗文阅读-苏轼专题(含解析)

古诗文阅读-苏轼专题(含解析)

古诗文阅读—苏轼专题“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丙】臣自颖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

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

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

”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

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

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

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6. 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 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 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 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7.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____________(2)亲入村落____________(3)臣亦不觉流涕____________(4)臣窃度之____________8.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9.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苏轼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关中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汇于城下。

轼诣武卫营,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李定等遮其表语以为讪谤,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既至杭,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请外,出知颍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昌化,故修耳地。

初俄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修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苏轼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B.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C.明年春/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D.明年春/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高中生苏东坡专题阅读材料编

高中生苏东坡专题阅读材料编

喜欢苏东坡(节选)方方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标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

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酒、月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馀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情,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

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

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去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

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

苏轼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苏轼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苏轼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苏轼)自密徙徐①,是岁,河②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

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

涨不时③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公履屦④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⑤,吾侪⑥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⑦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⑧。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⑨,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⑩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

徐人至今思焉。

①自密徙徐:从密州调任徐州。

②河:黄河。

③时:及时。

④屦:粗布鞋。

⑤涂潦:路上积水。

⑥侪:同辈,同类的人。

⑦锸:锹。

⑧三板:古代长度单位,六尺高。

⑨岁夫:明年的夫役。

⑩虞:戒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公庐于城上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公庐于城上(房屋)B.河势益暴(凶猛)C.增筑故城为木岸(老)D.富民若出(如果)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士卒多为用者B.公庐于城上奉命于危难之间C.民心乃安凡三往,乃见D.以虞水之再至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小题4:文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4分)参考答案:小题1:A( 3分)小题1:B C ( 4分,各2分)小题1:(1)(只要)我在这里,这洪水绝不能冲毁城池。

( 2分)(2)太守都不避讳路上的积水了,(这是)我们效力的时候了。

( 2分)小题1:勇于承担,身先士卒,大公无私,舍己为民。

结合材料分析。

( 4分)小题1:这里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宋史·苏轼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2020全国一卷文言文)

《宋史·苏轼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2020全国一卷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新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章指后者。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神宗崩,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

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

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卒不许。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

大臣议迁之岭南。

轼密疏:“朝廷若薄之罪,则于皇帝治孝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

”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

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辄能语其要语:说出B.不欲骤履要地履:担任职务C.轼恐不见容见:显现D.又减价粜常平米粜:卖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后以书见修忽魂悸以魄动B.为当轴者所恨为君翻作《琵琶行》C.大臣议迁之岭南纵一苇之所如D.轼请于朝而耻学于师1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父亲外出游学,所以苏轼的学习和成长受到了母亲的很多影响。

苏轼的阅读附答案总结

苏轼的阅读附答案总结

苏轼的阅读附答案总结苏轼的阅读附答案总结苏轼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苏轼》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苏轼》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苏轼?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材料一:各地举行纪念苏轼活动〔1〕平顶山市举行三苏文化研究会1月19日(农历十二月十九),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市三苏文化传播公司联合举办了苏轼诞辰977周年祭典。

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民中主持祭典。

当日,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三苏文化传播公司全体员工及应邀参加的热爱东坡文化的各界人士,于三苏像前举行了简朴隆重的祭祀仪式。

潘民中说,自明清以来,每到农历十二月十九苏轼生日,各地爱好三苏文化的人士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举行祭祀苏轼活动。

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举行祭祀苏轼活动也成了惯例。

〔2〕黄州举办苏轼纪念活动本报讯11月19日,来自北京、广东、山东以及省内武汉、黄石、鄂州、黄冈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黄州,纪念苏轼诞辰970周年。

由黄冈市?江山文艺?杂志社、黄冈市摄影家协会、荆楚网·黄冈文坛主办的此项活动,彰显了黄冈丰富的人文底蕴。

会议期间,苏轼研究专家王琳祥作了?苏轼与东坡赤壁?专题讲座。

〔3〕眉山举行纪念“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活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著名苏学专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烈先生在纪念会上回忆总结了30年来研究会取得的成果。

先后举办了16届苏轼国际学术研究会。

创办了?苏轼研究?刊物,有力地推动了苏轼研究活动深入开展。

纪念会后还举办苏轼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讨活动。

材料二:学者的评价〔1〕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3〕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苏轼传》含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苏轼传》含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苏轼传》苏轼传(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④。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侪(chái):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

③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

④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27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27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276.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274.B 275.(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276.敢于担当(责任感强)、亲民爱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等。

(意思对即可)【解析】274.本题考查断句。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苏轼在城上搭草棚居住,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城池。

应按语意为断句。

“轼庐于其上”是他的第一个举动。

“过家不入”是他的第二个举动,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使官吏分堵以守”是他的具体举措,让官吏分守各处。

《赤壁赋》的阅读材料

《赤壁赋》的阅读材料

《赤壁赋》的阅读材料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以下是《赤壁赋》的部分阅读材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以上仅是《赤壁赋》的部分内容,如需阅读全文,建议查阅相关古籍或现代出版的苏轼文集。

在阅读时,可以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更深入地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宋史 苏轼传》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宋史 苏轼传》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城将败.②吾在是.③轼诣.武卫营④卒.全其城(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以虞水之再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春冬之.时B.朝廷从之.C.当求之.于上流D.两狼之.并驱如故(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文中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此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①毁坏;②这;③到;④最终。

(2)D(3)苏轼搭建草庐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

(4)示例:从苏轼阻止富人出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人;动员武卫营官兵协助守城表现出足智多谋;亲临一线,过家不入说明他以身作则、公而忘私;决不让洪水毁城说明他关爱百姓;派官吏分堵以守说明他善于指挥。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城墙即将被冲毁。

败:毁坏;(2)句意:只要有我在这里。

是:这;(3)句意:苏轼到武卫营。

诣:到;(4)句意: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卒:最终。

(2)“以虞水之再至”句意:以防水再来。

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句意: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

之:结构助词,的;B.句意: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新泰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汇编——苏轼篇

新泰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汇编——苏轼篇

新泰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汇编——苏轼篇新泰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汇编——苏轼篇第一部分苏轼其人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

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第二部分诗词风格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宋史·苏轼传》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卷高考题)

《宋史·苏轼传》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卷高考题)

《宋史·苏轼传》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卷高考题)(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

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日:“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日:“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秦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早。

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館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日:“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哀美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关于苏轼历史的材料分析题

关于苏轼历史的材料分析题

关于苏轼历史的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狮、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已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摹古。

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轼书法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轼书法风格形成的因素。

参考答案
(1)继承创新;注重写意;追求个性;以书抒情。

(2)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与发展;苏轼注重书写工具改革;苏轼个人的优秀品质。

【解析】
(1)依据材料“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与发展;苏轼注重书写工具改革;苏轼个人的优秀品质归纳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史以来,许多志士仁人,在肮脏、污浊的尘世面前,自沉江河者有之,遁隐山林者有之,“万事不关心"者有之,郁郁而终者有之……而苏轼却在多次贬谪中,高声唱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凯歌,活着北归,实为一大奇迹,大有苏武牧羊的悲壮!林语堂曾无不深情地赞美“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的旷古奇才。

纵观苏轼一生,无论是处于顺境中的淡泊,还是处于逆境中的从容,他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他认识到人生的忧患和欢乐是相伴相生的,不必为遭遇忧患而烦恼焦虑;只要保持一颗恬淡而生机勃勃的心,平凡的生活也有它无尽的美。

一、苏轼独特的人生态度(一)“人生如梦”——勇敢面对人生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坎坷一生,但他并没有消沉颓丧,失魂落魄,而是胸怀浩然正气,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通变达观,参透人生祸福,面对逆境,唱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

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

苏轼曾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认为人生之梦未醒,盖因欢怨之情未断,也就是说,摒弃欢怨之情,就能超越人生。

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如梦的豪放与旷达,他的一生尽管几度遭贬,备受打击,穷途潦倒,历尽艰辛,在“人不堪其忧”的环境中,他仍然安之若泰,不改其乐。

也因此,在其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在仰慕古代英雄豪杰的同时,也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意之情。

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也是他以超脱旷达的情怀来自我宽解,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消除心中痛苦,随缘自适地面对一切。

苏轼在人生路上屡遭贬谪,善于把人生的个体生命放在人类的生命长河中,如在《赤壁赋》里,他乐观地认为人生与自然“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同样在他的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中,“雪泥鸿爪”的名喻,一方面表现了他初入仕途的人生迷惘,体验到人生的偶然和无常,对前途的不可把握;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他把人生看作悠悠长途,所经所历不过是鸿飞千里行程的暂时歇脚,不是终点和目的地,总有未来和希望的思想。

他的《水调歌头》中诉说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个人生永恒的缺憾,是“此事古难全”的必然,但他还是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祝愿作结。

所以,同是"人生如寄"(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前人大多是停留在难以排遣的悲哀之中,而苏轼,却跟超越离合、忧喜、祸福、凶吉相联系,表现出一种触处生春、生机浩荡、超然无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

(二)“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的人生对一般人来说,现实的困境既可能使人精神颓丧,又可能让人对于不可预测的未来忧虑重重。

而苏轼却跳出了这个圈。

苏轼一生屡遭贬逐,他自己概括为“一生凡九迁”,尤其是垂暮之年贬到惠州,又贬到儋州,其痛苦非常人所能忍受;苏轼有了对“人生如梦”的清醒认识,也就有了他如梦人生的清醒生活。

他在《定风波》中寻到了逆境人生的生活真谛,从“风雨”到“烟雨”只一字之差,然而它体现的是人的生活力量。

人生的真正魅力在于如何把刀剑相逼的“风雨”变为审美对象的“烟雨”,诗意地生活着。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掷地而出,语出惊人,披领着蓑衣任恁烟笼雨打,以自然之心入世,又得以享受超然物外的清欢之乐;宠辱不惊,不管身在何处,处在何种位置,都能以随缘自适的态度打量这个世界,看到常人难以看到的自然之美、人事之美,他相信风雨过后是彩虹。

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苏轼屡遭政治磨难,饱尝人生艰辛,面对人生,他并没有一味沉溺于悲哀之中,而是力求超脱,以一种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旷达对待得失祸福,显示出了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出身在宦海沉浮,追名逐利,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他为美酒和美好的大自然而深深陶醉之情,不由得生起超然远举(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的念头,在良辰美景中,驾一叶扁舟,随波逐流,任意东西,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大自然中,展示由外在的贬谪到内在的超越,由人生的失意到精神的解脱,飘逸潇洒。

他追求一种新的境界:忘却营营追求,遁身江边,乘舟退隐,皈依江海,优游洒脱,将自我放到宇宙、历史、人生的背景下思索,在平凡的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情景中,超越个体现实。

苏轼在风雨人生的道路上,能泰然处之,在他看来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能调动各种生活因素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用一个智者仁人的眼光、智慧去审视世间的一切,用海洋一样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一切,对尘世的沉浮总以冷静、旷达、从容、乐观的态度对待;视谪为游,一切悲苦皆不在胸中,尽享游历中的新鲜、新奇和快乐之事;视谪为福,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内心平静坦然。

(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坚持是一种美德,没有坚持就没有成功,就没有美好的未来,但生活中有些事并非人力所能挽回的,太执著只会让自己堕入更深的痛苦无法自拔,所以当我们处于无法改变的逆境之时,也要学会放弃执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对于这一切他就提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话虽简单,却耐人寻味,人生在世,环境变迁,荣枯常事,如果能随遇而安,逆境中从容淡定,通达乐观,那么不管身在何方,也不管遭受怎样的挫折,都能在生活中发现乐趣,感受到幸福,而不是在苦难中沉沦。

他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流露出一种不悲白发,虽失意仍力求建功立业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散发着永恒的青春活力。

他漂泊四方固然凄凉愁苦,但他想到的却是只要一颗平和安定,自强不息的乐观的心,不管身在何处,都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四海为家,在“如寄”的人生中发现清风明月、松涛鸟鸣,寻求到美好的、令人欣慰的东西。

苏轼对逆境人生作出了豁达的理解,从而也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风景线,达到了他特有的人生境界。

我们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有其对美好人生的强烈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是因为他对人生有着由衷的热爱,对生活有着细心的感受,苏轼才有勇气和力量去超越并消减痛苦。

苏轼在逆境中,他的一双看待生活的眼睛并没有因为痛苦和落魄而暗淡。

在看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时,苏轼的眼光是在审美,这审美,又何尝不是一种热爱生命的体现?而苏轼就是在审美中忘记了痛苦,也淡化了痛苦。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江城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西江月》)从他眼里看出去的世界,无不充满了一种属于生命和生活的美丽和情趣。

因为人生如此美好,才能让他如此深切地去感受人生的给予和馈赠。

对人生的欣赏中,苏轼几乎是感恩的。

仕途之失和生活之艰不曾消磨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命的灵慧的感悟力。

相反,在困苦中。

他更懂得收藏一点一滴的快乐和生活的亮点,活出一派天真和精彩。

他以“相对”观既看到人生的悲哀,又看到人生的欢乐,并且相信在漫长的持续的人生变化过程中,机遇和希望是永远存在的。

二、对苦难的消解与超越苏轼是一个善待人生、热爱生活的人,能够在自然的风光中,在悲苦的生活环境里,寻到乐趣和满足。

当他被一贬再贬,直贬到海南那荒漠林中的时候,他也丝毫不觉矮人一等,更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在桄榔林中,就地取材,筑为小屋,作《桄榔庵铭》以明心志:“九山一区,帝为方舆,神尻以游,孰非吾居?”出人意料地突发奇想,说这林莽间的小屋,无异于广大宇宙间的一舆,以尻为轮,以神为马,遨游天地之间,多么自由自在!他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自己还是一个放逐天涯的囚徒!他甚至把他的悲惨遭遇看成“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川。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一样的自然。

此时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已完全超越了物质因素和生活形迹,进入了无物不可观、无往不可乐的自由王国。

(一)困窘中寻觅生活的乐趣——“苦中寻乐”生活的艺术之一就是知道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因为生活即是矛盾:一方面它鞭策我们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迫我们在生命终结时放弃一切。

我们当然得热爱生活,有智慧地去生活,将智慧用在选择生活的道路、方式,用在打造自己的内心上。

将自己的内心打造成一颗仁者之心、智者之心。

面对生命旅程中的风景,用智慧之心去观照时发现它独特的美,你会享受到它带给我们的愉悦。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但苏轼与之不同,他总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无论处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做到热爱生活,带着一双审美的眼睛去审视身边的一切,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将自己的心神放置在这美的世界中浸泡;无论处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他看到都是美,心里感受到的都是美。

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甜美;在“乌台诗案”中他死里逃生,捡回了一条命,被贬黄州时,诗里《初到黄州》写“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以逐客的身份来到黄州这个偏僻的地方,苏轼并没有一丝的抱怨,而是从现实的局促的功利中解脱出来;在逆境中他抱着“行藏在我”的随缘自适态度,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

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

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

然而当四十岁的苏轼被贬至惠州时,作诗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能从贬谪流放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拿得起,放得下,能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当做土生土长的人,以轻松的笔调化解之,表现出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透出独立不倚的个性,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而永远笑对人生,从生活中找到乐趣。

苏轼以一种宠辱不惊的恬淡,一种居安思危的静谧,热爱生活,乐观向上,怡然自得,在被贬的岁月里,发现了生活中的乐趣,“苦之愈深,品之愈甜。

”(二)以自然消解苦难——“忘情于山水”自古不少文人在遭受贬谪时,不免愁绪满怀。

李白虽豪放,可长流夜郎时,却有“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韩愈勇谏佛骨,可贬迁潮州时也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绝望痛苦;柳宗元贬迁柳州,在《登柳州城楼寄瘴汀封连四州刺吏》中,更是“肠一日而九回”,字字含悲,哀婉凄凉。

相比之下,苏轼虽一生命运多舛,多灾多难,所受的打击可谓深重之至,但他并不屈服于磨难,用乐观、无谓的态度对待一切,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