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课堂实录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清平乐》教案
2.教学难点
(1)背景了解:学生对于诗词背景的了解往往不足,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以下为具体细节:
-作者生平: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历史背景:如宋代的社会环境、文化特点等,帮助学生认识到诗词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体验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欲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宋词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使学生认识并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词语解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清平乐》三首词中的重点词汇、词牌、韵律。例如,“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了解其平仄韵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首词的结构。具体包括以下细节:
-重点词汇:如“浩然”、“浙东”、“羁绊”等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宋词欣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送别朋友或亲人的经历?”(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三首宋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宋词中表达离别情感的艺术魅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宋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宋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6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6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篇一令人期待的宝安区语文教学总决赛已告一段落。
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
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
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着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
”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
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2、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
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中国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
而“吟诵”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
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诗人王观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诗人及诗歌背景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诵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为深入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3.课堂讲解:针对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
a.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的友情、离别等情感。
b.结合山水意境,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的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诗句或短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课后巩固: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诗歌翻译、感悟写作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诗人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描绘浙东山水的?他表达了怎样的离别情感?诗句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请各小组做好记录,稍后我们将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及深层内涵,尤其是对诗句中蕴含的友情、离别等情感的理解。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4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篇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初读文之后,学习了生字,背诵了古诗,就不知该做什么才好。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精心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平等,关爱,鼓励中引导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这首词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去感悟词的特点。
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能把头脑中已有的有关诗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出来,从而使学生从诗与词的比较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接着我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不仅能有利于达成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还能有利于教者知晓学生的认识状况。
对内容掌握后,我引导学生相互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并通过声情并茂的郎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
在教师的示范感染下使学生的吟诵热情更高,吟诵的效果更好了。
这样就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体验。
最后,我以这首词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收集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虽然十分活跃,但个别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起来,在教学中还可看出孩子们的知识面窄,在表达时,有些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
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拓展】《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经典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掌握词的基本含义。
-分析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词作。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感受词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教学重点:-词中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体会。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词中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把握。
教学准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诗词原文及注释。
-相关诗词鉴赏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词作背景、意象解读等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导入话题:谈论友情的重要性,引出送别诗词的意义。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词?请分享给大家。
3. 展示《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题目和作者,简单介绍背景。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注意语音语调。
2. 学生阅读注释,理解词的基本含义。
3. 学生尝试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词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对表达词人情感有何作用?2. 分享交流: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3.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在词中的运用。
四、深入赏析1. 教师讲解:通过对词中意象和意境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2. 学生讨论: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如何体会到的?3.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感受友情的珍贵。
五、总结提升1. 学生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寄语:强调友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珍惜身边的朋友,懂得感恩和回报。
六、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以读促写,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离别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听歌曲,李叔同《送别》课前交流:离别,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李叔同的《送别》。
一、导入、解题一首《送别》让我们感受到友谊的美好和离别时的珍惜。
世间离别情万种,总有诗人诉心声。
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离别的诗呢除了诗歌,在古代还有一种与诗歌齐名的文学体裁那就是——词。
正如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一样,词也在宋代极为兴盛,所以又有“唐诗宋词”之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请齐读课题。
“卜算子”是你还学过什么词牌那题目是读着这个题目,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这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广陵是哪扬州的主城区。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意思吗王观送鲍浩然去浙东。
浙东是哪请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
浙江省的东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那儿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繁荣富饶之地。
二、初读1、诗词贵在多读,预习时你们读了吗谁来试试(指名读,学生评价)词中有一个特别容易读错的字“那”这是一个通假字,通“哪”。
通假就是古人将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
现代文中可不能这样用,现在如果这样使用就会认为是——错别字了。
2、刚才那位同学读得真是字正腔圆,现在让我们也来字正腔圆地齐读一遍。
三、初学诗词1、诗词读得字正腔圆是基础,想要读得有声有色,还得把握好节奏、停顿。
现在,由我来朗读,同学们拿起笔,边听边在书上画出节奏线,准备好了吗(教师边读学生边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觉得怎么样谁来评价评价2、你们想读出韵味吗那就好好看看老师带来的第三个朗读法宝——声断气连。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实录 戴晓玲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详案戴晓玲一、图片导入师:如果说相逢是一首歌,那么离别就是一首诗,你看离别就是那杯中酒,请读:(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离别是放开紧握的手,道一声珍重,说一声(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师:离别是看着孤帆渐行渐远时,那不能止息的惆怅(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下的离别都是这样的吗?二、解课题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词,请读课题(生: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师:卜算子,是它的(生:词牌名)师: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词的(生:题目),师:对,那我们再把这个课题读一遍,读了题目这首词讲的是什么事呢?(生:王观送鲍浩然)师:送到哪里去呢(生:浙东),师:你把这句话完整的说一遍,(生:王观送鲍浩然去浙东),师:说的非常正确,这里的“之”就是动词去、往的意思。
浙东指的就是浙江省的东南部,也就是鲍浩然的家乡。
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又会怎么读这个题目呢?我们一起来读读!三、走进诗词师:知道了题目的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
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两遍,争取把他读的通顺正确,开始吧!2:48-3:25师:看来同学们读书的功夫是十分的了不得呀!读得非常的流利,哪位同学可以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呢?请你来(生读)谢谢,请坐,老师赶了半天才赶上这位同学的节奏,非常的流利。
师:这首词当中有一句问句,点出通假字“那”这是古文当中的一个语言现象叫通假字,通“哪”,而且他是一个问句,我们把他放进去,读一遍问句,开始,男生读一遍,女生读一遍。
非常不错师:古诗词的诵读不仅是要很快很流利的读出来就好,它讲究节奏和韵味,中间什么地方该停顿,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开始。
师:感觉比刚才的状态有所调整了。
按照这个节奏请再试试看,(生读)师:这次读的节奏和刚才真是完全不一样咯,你们的声音召唤着我,让我忍不住也想加入其中,我跟你们一起来读好不好,我一句你一句,我们从题目开始。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课堂实录1 鄂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课堂实录1 鄂教版《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请问我教室墙壁上的这幅图画中的人物是谁?生:(齐答)是毛主席!师:对!是毛主席。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主席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一首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一起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是什么?生:(七嘴八舌)南京会议、北京会议。
师:应该是重庆会议,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主席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生:(若有所思)师:同学们,上学期你们学过《水调歌头•中秋》,请一位同学用词的有关知识回答你对《沁园春雪》这个题目的认识。
生:“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师:好!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一带而过适当点拨、明确,对名词术语不作繁琐的解释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把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师:这位同学朗读的不错,但是语速有点快。
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雪的材料拿出来,分组交流。
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读体验,虽然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诗词的美,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充分。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增加一些朗读训练,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总体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魅力。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真正掌握《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诗词的精髓,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重点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诗人王观和其创作背景,理解诗词的时代特点。
2.诗词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4.诗词意境: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的意境。
5.诗词应用:学以致用,能运用诗词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创作或表达。
6.古诗词鉴赏方法:学习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诗词解读:详细讲解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词的朗读与背诵,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 难点:诗词中深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 学具:诗词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 朗读诗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词。
- 解读诗词:结合背景资料,讲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 赏析诗词: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巩固练习:通过朗读、背诵和讨论,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朗读与背诵。
板书设计- 诗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作者:辛弃疾- 诗词解读: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诗词鉴赏:艺术特色、文学价值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选做题:写一篇关于诗词意境或作者情感的小作文。
课后反思- 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 学生应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以及如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结语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一经典古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用词,确保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与反思第【1】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知识与技能:1.诵读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2.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3.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4.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感受词之美,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通过赏读比较、小组讨论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文学,热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课时:一课时一.学习目的1.德育目标: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能力目标: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二.学习重点: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习难点: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四.学习方法:自学,合作讨论五.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认为唐诗登峰造极,无人可以超越,面对唐诗的辉煌,宋代人没有望而却步,也没有迎难而上,而是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辉煌宋词,宋词与唐诗成为文学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二.解题:1.题目中之;是什幺意思这种用法以前见过吗(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甫之任蜀川、至之市)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幺类型的词你知道送别的诗句还有哪些学生知道的诗句可能有:(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与反思第【2】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候的心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厚意。
(2)体会诗歌中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诗人王观的作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情。
诗歌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以自然美景衬托离情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祝福。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但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可能不够熟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诗人王观及其创作背景。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美景,体会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结合课内学习,课后阅读王观的另一首诗歌,体会其创作风格。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以读促写,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离别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听歌曲,李叔同《送别》课前交流:离别,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李叔同的《送别》。
一、导入、解题一首《送别》让我们感受到友谊的美好和离别时的珍惜。
世间离别情万种,总有诗人诉心声。
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离别的诗呢除了诗歌,在古代还有一种与诗歌齐名的文学体裁那就是——词。
正如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一样,词也在宋代极为兴盛,所以又有“唐诗宋词”之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请齐读课题。
“卜算子”是你还学过什么词牌那题目是读着这个题目,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这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广陵是哪扬州的主城区。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意思吗王观送鲍浩然去浙东。
浙东是哪请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
浙江省的东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那儿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繁荣富饶之地。
二、初读1、诗词贵在多读,预习时你们读了吗谁来试试(指名读,学生评价)词中有一个特别容易读错的字“那”这是一个通假字,通“哪”。
通假就是古人将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
现代文中可不能这样用,现在如果这样使用就会认为是——错别字了。
2、刚才那位同学读得真是字正腔圆,现在让我们也来字正腔圆地齐读一遍。
三、初学诗词1、诗词读得字正腔圆是基础,想要读得有声有色,还得把握好节奏、停顿。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实录
课前放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营造课堂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演唱的氛围之中。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导入:在诗、词比较中初步了解“词”的知识。
师:同学们背了不少古诗,那么,你们知道哪个朝代的诗最有名气?生:唐代的诗最有名气,因为唐代出现了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
像李白。
杜甫。
白居易是唐代最杰出的三位诗人。
师:说的真好!那宋代什么与唐诗一样有名气呢?生:宋代的词与唐代的诗一样有名气。
生:我知道李清照。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
师:既然宋词与唐诗一样有名气,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板书课题〉这是南宋词人王观写的。
2、配乐朗诵:范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师:鲍浩然是谁?“之”是什么意思?生答“作者的朋友”“之,是动词”往、到“的意思。
师:这掌声鼓励。
3、检测预习(1)文学常识师: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谁来介绍王观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走近王观,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生:王观是宋代著名的词人。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如皋(今江苏省县名)人。
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
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
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
谁能借助书下注释讲出这首诗的大致意思?(2)借助注释理解词意。
注释:[1]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2]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的样子。
生:水是眼波横, [水好像是眼波横流,] 山是眉峰聚。
[山好像是眉峰攒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 眉眼盈盈处。
[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才始送春归, [方才送春天归去了, ] 又送君归去。
[又送君(鲍浩然)回去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 [要是到江南(江苏浙江)赶上春天 ]千万和春住。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3.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和“分别”。
“人生自古伤离别”,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要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板书题目)“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
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诵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简介: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代词人。
因所赋《清平乐》词而被罢职,遂自号“逐客”。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
自由交流。
2.结合注释,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您回去。
假如您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与春光同住。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山清水秀、千山一碧)作者又是用什么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画的(比喻)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听课笔记一、课题导入教师行为:1.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曲,为学生营造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在古代,人们是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离别的情感的呢?”3.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简要讨论其情感表达。
4.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这首词将带我们领略古人送别时的深情厚意。
”学生活动:1.聆听古筝曲,感受古典氛围。
2.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忆已学过的送别诗。
3.跟随教师的引导,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期待。
过程评价:课题导入环节,教师利用音乐创设情境,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导学释题教师行为:1.板书课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并解释词牌名“卜算子”及题目中的“送”字含义。
2.引导学生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和韵律。
3.讲解词中的生字新词,如“浙东”、“才始”等,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分析词的上片,讲述作者如何以水喻情,表达离别的深情;再分析下片,探讨作者如何借助想象,将离愁别绪化为美好的祝愿。
1.跟随教师朗读全词,注意发音和节奏。
2.标记并理解生词新词,积极提问和讨论。
3.认真听讲,做好笔记,逐步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过程评价:在导学释题环节,教师注重朗读和词汇教学,同时深入分析词的内容和情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的参与度高,提问积极,体现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板书设计教师行为(提纲式板书):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上片:以水喻情•浙东山水美如画•离别之情似水长下片:美好祝愿•春风送君归故乡•山水有情伴君旁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纲式板书,梳理词的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加深对词的理解和记忆。
过程评价:提纲式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展示了词的主要内容,又凸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候的心情。
2.通过归纳总结,体会送别诗的表达特点,并从中汲取习作营养。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送别诗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用一封书信的片段引出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的心情怎样,会彼此或与老师说些什么?之后导入本课所学。
二、理解诗意,诵读悟情1.读诗题,汇报获得的信息。
2.采取自读,汇报读及教师范读相结合的方式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色彩。
3.自学理解词意,探讨交流所发现的问题。
4.设疑检验自学效果,板书点拨,体会感情色彩。
5. 探讨表达特点,体会写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结合以往所学送别诗词:《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分析送别诗的写作特点,并为己所用,提高写作水平。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引导学生以王观的这首词为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并用意味深长的祝福结束本节课。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实录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昨天是一个值得所有华人记住,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知道为什么吗?生:昨天是2008北京奥运生活在希腊的奥林匹亚城点燃,开始全球传递的日子。
师:是啊,圣火的点燃意味着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可是,对于我们,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分别”。
现在请允许我读一下一封信的片段,这是不久前收到的:王老师,您好。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但我永远也忘不了你,因为我有许多话只想对你说,要问为什么,我只把你一个人当作我的老师,我所认可的老师。
马上要中考了,即将离开中学校园,但不知怎的,我仍然忘不了在小学毕业考试前你领我们高声齐诵《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学步》《我们上路了》,那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想说:老师,我想你。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案
安排古诗词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回顾和拓展之用。再次感受古诗词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打点基础。复习巩固古诗词学习的方法,掌握古诗词学习的一般规律并学会创编古诗词。
三、教学资源
语文书、全解、资料袋、课间PPT、音乐
单元教学重
难点
1、能以分类形式复习巩固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词,能了解诗意,正确背诵。
2、能在正确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实践运用。
单元课时分配
四个课时
古诗词教学
执教人
63
应到学生人数
63
缺勤人数及原因
无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课时安排
共4课时
授课类型
第4课时
一、课标分析
古诗词教学应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强,我确定了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确定下“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这一基调,让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
1、谁来读一读
2、我们来找找我词中的意象
3、一切景语情语、你们觉得老师通过这些景语想表达什么?
小结:词人写词就要抓意象,抒情感,使其意尽而情不尽。
(二)、提供一些意象词,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我们来创编一首以卜算子为词牌的词,你想拟什么题目,相互讨论一下。
(三)、师生共同补充创编卜算子·胡杨
读一读,我们想表达什么?
还是哲理诗、叙事诗等等,都必然要抒情言志。在赏析古诗时,一定要透过景、物的表征,把握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课堂实录
1、教学特色
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对话沟通,促进发展。
2、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背了不少古诗,那么,你们知道哪个朝代的诗最有名气?
生:唐代的诗最有名气,因为唐代出现了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
像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是唐代最杰出的三位诗人。
师:说的真好!那宋代什么与唐诗一样有名气呢?
生:宋代的词与唐代的诗一样有名气。
生:我知道李清照。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
师:既然宋词与唐诗一样有名气,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行吗?
生:〈兴致勃勃地〉行
师:〈板书课题〉这是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是我们本册古诗的第十首。
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地比一比,看看它与我们以前学过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在认认真真地读,仔仔细细地比〉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有些同学可能已经有所发现了,老师相信大家再去细细地读一读,比一比,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学生又一次地读文比较〉
师:知道了吗?从举手的情况看,不少同学已经悟出来了。
如果大家再去细细地揣摩一下,相信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会知道的。
〈又一次让学生读文比较〉
师:能把你的发现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生:我发现这首词的题目与以前学的古诗不一样。
“卜算子”与“送鲍浩然之浙东”之间空了一格。
师:你的观察力真强/那么,你知道“卜算子”与“送鲍浩然之浙东”之间为什么要空一格吗?
生:〈摇了摇头〉不知道。
师:不知道,没关系,老师告诉一你们。
这里的“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
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
蝶恋花。
菩萨蛮等等。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请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宋词,你们会从那里知道更多的词牌名的。
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提题目。
生:我发现这首词的句子却不像古诗那样整齐,有的每行五个字,有的每行七个字。
师:〈翘起了大拇指〉你真棒/词的句子就是有长短的。
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文体,它的句子的长短是随调而变化的,所以,词又叫长短句。
生:我还发现这首词的前4行与4行之间空开了,而我们以前背过的一些8行的古诗,它们中间没有空开。
师:对,词一般是分片。
我们把这首词的前4行称作为上片或上阅,后4行称作为下阅。
师:〈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读,自己悟,就能够弄明白词与古诗的一些区别。
师: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你能读懂“送鲍浩然之浙东”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生:诗人送朋有到江南去。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个题目,看看课文插图,猜一猜这首词会写些什么。
生:我猜想这首词会写作者送别友人时的心绪。
生:我猜想这首词会写一路的景色。
因为诗人也常把景语变成情语。
师:他们谁猜得对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这回读时一定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学生自由读文〉
师:〈巡视〉周本浩同学真不错,老师发现他读了一遍之后又读一遍,他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值得称赞。
〈学生听了老师夸奖周本浩之后,又认真地读起课文来〉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读了好几遍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愿意把
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一生大声地朗读〉
师:听出问题来了没吗?
生:我觉得他把“眉眼盈盈处〈chÙ〉的处错读成了(chu第三声)
〉。
师:听的真认真,你能读一读吗?
〈生声情并茂地读起来〉
师: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生:这首词写的是友人在归去时所见。
所感。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学生在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到现在你们读懂些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生:我认为这两句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了。
师:你的理解很有见地。
、、生:我读懂了“眉眼盈盈处”的意思。
指到了山水交汇的地方
生:我通过这句知道行人此行的目的地。
还知道“眉眼盈盈”四个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江南的山水,二是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生:我读懂了这首词上片着重写人,下片则直抒胸臆。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十分精彩,说明你们对这首词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
那么你们对过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中的两个“送”字怎样理解。
生: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暗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出来了。
生:通过资料知道作者家就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百皋,欲归不得,心里很是愁苦。
生:作者虽很愁苦,但也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送美好祝愿与叮咛。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到你们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很好!能把你们的这些感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争先恐后地要求读〉
师:听了同学们动情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以表达我此时的内心感受。
〈听了老师朗读,学生鼓起了掌〉
师:听了同学们的掌声,老师非常激动,课后,请同学们去收集宋代的词,下节课我们来开展吟诵宋词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