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凝血、抗凝血与抗贫血药物讲解与应用

合集下载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感染
DIC病理过程
病因 肝病
产科意外 凝血系统被激活
继发纤溶亢进 血液凝固性增强 微血栓 栓塞
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出血 休克
3、抑制并降低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及抗血小板 作用,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1、低血容量休克:如失血、创伤、烧 伤、中毒等。 2、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心肌梗死、 心绞痛及手术后的血栓形成等。
1、过敏反应:皮肤瘙痒、荨麻 疹、哮喘发作、发热、过敏性休 【禁忌症】 克。 2、过量可致出血,如鼻衄、牙 龈出血、皮肤粘膜出血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出血性疾病患者、肝、 肾功能不全者。
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
1、抗凝, 特点 2.其他作用:
(1)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 (2)作用强大、迅速。
------ 释放脂蛋白酯酶,水解乳糜微粒和极低密 度脂蛋白,起调血脂作用。
------ 抑制炎性介质活性和炎性细胞活动,具有 抗炎作用。
抗凝机制
肝素 & AT-III
赖氨酸 (+)
(+)
AT-III
【临床应用】
1、血栓栓塞性疾病 防止血栓 形成和扩大。2、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 (DIC) 3、体外循环、血液透析、心导 管等抗凝。4.防治心肌梗死,脑 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 后血栓形成.
• 【不良反应】
1、过量引起自发性出血,可用鱼 精蛋白对抗。 2、孕妇应用,引起早产和胎儿死 亡。 3、长期应用引起骨质疏松,发生 自发性骨折。
维生素B12
是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 的成分。 药用的维生素B12是从放线菌属灰链丝菌的 发酵液中分离提出的。

促凝血药的合理使用课件

促凝血药的合理使用课件

03
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 用药前应告知医生并谨 慎用药。
04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 立即停药并就医,采取 相应的治疗措施。
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自 身反应,如有特殊应及时告知医
生。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不良反应 监测报告制度,及时上报不良反
应信息。
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向 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并采取必要
病因
针对不同的出血病因,选择相应的促凝血药。例 如,肝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维生素K等特定药物 来促进凝血。
过敏史
如果患者有药物过敏史,应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过 敏的促凝血药。
04
促凝血药的用法用量
用药时机
急性出血时
当出现严重的外部创伤、手术出血等急性出血情 况时,应立即使用促凝血药来控制出血。
疾病引起的出血
轻微且可控。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 、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产生
率较低。
肝肾功能损伤
长期或过量使用促凝血药可能 导致肝肾功能损伤,产生率较
低。
其他不良反应
如头痛、恶心、呕吐等,产生 率较低。
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01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药 指征,避免不必要的用 药。
02
遵循医嘱,正确使用药 物剂量和用药时间,避 免超量或不足。
促凝血药的发展历程
早期
现代
在20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各种天然 物质作为促凝血药,如蛇毒、蜘蛛丝 等。
随着对血液凝固机制的深入了解,新 型促凝血药不断涌现,如直接凝血酶 抑制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等。
中期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合成各种 人工合成的促凝血药,如肝素、华法 林等。

《凝血药的合理使用》课件

《凝血药的合理使用》课件
促进伤口愈合
凝血药能够加速手术伤口的止血和 愈合过程,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凝血药在治疗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止血
预防出血并发症ຫໍສະໝຸດ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如创伤、 溃疡、肿瘤等,凝血药可以迅速止血 ,缓解症状。
在一些重症疾病中,如肝衰竭、肾衰 竭等,凝血药可以预防出血并发症的 发生。
控制出血性疾病的病程
对于一些慢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血小板减少症等,凝血药可以作为 治疗的一部分,控制疾病的进展。
凝血药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预防血栓形成
对于一些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如心脏病、中风等患者,凝血药 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和复发。
治疗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凝血药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液流通。
抗凝监测
在使用凝血药进行抗凝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测, 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3
非甾体抗炎药是常见的镇痛药,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研究凝血药 与非甾体抗炎药的相互作用有助于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凝血药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化使用策略
个体化用药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 发生。
定期监测与调整用药
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 药物,以确保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05
总结与展望
凝血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01
凝血药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 用,能够有效地控制出血和预防 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生存率。
0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药 的不断涌现,凝血药的应用前景 将更加广阔,为患者带来更多治 疗选择和福祉。
加强凝血药的研发和临床研究

药理学教学教案7

药理学教学教案7

课程名称讲课教师讲课题目(章节)教课目标与要求教课要点与难点精选文档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课设计首页药理学专业班级2010 级药学班赵晋讲课次序23讲课种类理论讲课学时2第十八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1.掌握肝素、香豆素类、维生素 K、氨甲苯酸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响;2.熟习抗血小板药、促纤维蛋白溶解药的作用特色;熟习抗贫血药和右旋糖酐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响;3.认识促白细胞生成药的临床应用。

【要点】 1.肝素、香豆素类、枸橼酸钠的抗凝作用、作用体制、用途及不良反响; 2.潘生丁、阿司匹林、前列环酸、重组链激酶、尿激酶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响和注意事项;3.铁剂的作用、影响铁剂汲取的要素、用途及不良反响。

叶酸、维生素B12的作用及用途。

【难点】 1. 铁剂的作用、体内过程、影响铁剂汲取的要素; 2. 解说抗血栓药潘生丁、阿司匹林的作用体制; 3. 促凝血药的分类及作用体制。

教课方法讲解与手段1、使用教材:王迎新弥曼主编,药理学,初版,人民卫生第一版社, 2011 年 6 月使用教材2、参照书:及参照书(1)王开贞于肯明主编,药理学,第 6 版,人民卫生第一版社, 2009 年 7 月(2)弥曼主编,药理学,第 2 版,人民卫生第一版社教案续页教学内容发问:你对贫血认识多少?第一节抗贫血药一、铁制剂常用的口服铁剂是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注射铁剂为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

【体内过程】铁汲取入血后Fe2+即被氧化成Fe3+,与血浆运铁蛋白联合成血浆铁转运至肝、脾、骨髓等组织,供利用和储存。

【作用和用途】当铁缺少时,DNA的合成正常,对原红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不大,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变化不大,但血红蛋白含量少,红细胞的体积减小,形成小细胞低色生性贫血。

主要用于缺铁性贫血。

【不良反响】1.胃肠反响2.急性中毒二、维生素类叶酸【药理作用】叶酸汲取后,经叶酸复原酶和二氢叶酸复原酶催化,复原为拥有活性的四氢叶酸。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
26
A型题
阻止肝脏氢醌型维生素K生成的抗凝血药是(D) A、肝素 ——激活抗凝血酶Ⅲ B、链激酶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C、双嘧达莫——抑制PDE,抗血小板 D、华法林 E、噻氯匹定——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
.
27
A型题 维生素K的拮抗药是(C)
A.肝素 B.双嘧达莫 C.华法林 D.链激酶 E.噻氯匹定
.
48
小结: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1、促凝血药——重点 2、抗凝血药——重点 3、溶栓药 4、抗血小板药——重点 5、抗贫血药 6、升白细胞药
.
49
促凝血药
促凝血药维生素K
A.维生素K缺乏(胆汁分泌不足、早产儿新生 儿、广谱抗菌素抑制肠道合成、肝脏疾病)
B.双香豆素类、水杨酸过量引起的出血
氨甲环酸
抑制纤溶系统功能,用于纤溶亢进出血(手 术、外伤、血友病)
阻断药
纤维酶原 vWF因子 纤维连接蛋白
(-) GPⅡb/Ⅲa-R
作用较强、短 血小板聚集
.
33
用药监护**
关注阿司匹林出血、溃疡
警惕潜在的相互作用抵消氯吡格雷对心血管保护作用 INR值——2.0
注意与胃黏膜保护药的合用 正视血小板抵抗、择期手术权衡利弊
应对阿司匹林抵抗(治疗无反应/低反应)
整合素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药——影响作用
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DIC 的高凝期、体外抗凝
鱼精蛋白
.
52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叶酸与维生素B12合用治疗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选用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rhG-CSF)可用于
维生素B12
肿瘤放疗、化疗后白细胞下降、再生障碍 性贫血、骨髓移植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急 性白血病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对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且大剂量时尚能直
接抑制纤溶酶的药物。
氨甲苯酸(止血芳酸、对羧基苄胺):不良反应少 氨甲环酸(止血环酸、凝血酸)
氨甲苯酸、凝血酸
[作用、用途] 机理:
1)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阻止纤溶酶 原被激活为纤溶酶 2)大量时直接抑制纤溶酶 应用:纤溶亢进性出血 原发性纤溶血症;DIC晚期;妇产科出血; 某些器官术后出血—肝、脾、肺、肾、前列腺、 甲状腺、子宫、卵巢等;促纤溶药过量引起的 出血。

二、常用药物 (一)铁剂 [体内过程]
1.吸收: 口服以Fe2+形式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 收。影响铁吸收的主要因素有:

1)胃肠PH; 2)还原剂:促Fe3+ Fe2+,促进吸收。 3)铁的沉淀剂、络合剂(茶叶)抑制其吸收。 肌注易于吸收 。

2.分布:体内铁65%存于血红蛋白中,30%以铁



(二)叶酸类
应用:
营养性:最适宜
各种巨幼红细胞贫血 抗叶酸药性:宜肌注甲酰四氢叶酸钙

恶性:仅能改善血象
注:合用VitC,VitB6,VitB12 可提高疗效。

[常用制剂] 叶酸:片剂、注射剂 甲酰四氢叶酸钙:注射剂

(三)维生素B12(Vitamin B12) 广泛存在于动物内脏、牛奶中 [作用、用途] 1.促进四氢叶酸的循环利用: 1)主用于恶性贫血

2)体内、外均有效
2.降血脂:
可促脂蛋白酯酶从组织中释放入血,从而 降低血脂。
3.抗炎


应用:1)体内抗凝:防治血栓的形成与扩大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外周动脉栓塞、DIC早 期、心肌梗塞等)

促凝血抗凝血药物抗贫血药物培训课件

促凝血抗凝血药物抗贫血药物培训课件

恶性:
仅能改善血象
(合用VitC,VitB6,VitB12 可提高疗效)。
[常用制剂]
叶酸:片剂、注射剂
亚叶酸钙(甲酰四氢叶酸钙) :注射剂
3.分布:体内铁65%存于血红蛋白中, 30%以铁蛋白形式存于肝、脾、骨髓中, 少量存于肌红蛋白和组织酶中。
4.排泄:主随肠粘膜、皮肤脱落细胞排泄, 少量经尿、胆汁、汗液排泄。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药理作用
• 铁是红细胞成熟阶段合成血红素必不 可少的物质。
再生障碍性 骨髓造血功能下 红细胞形态正常;全

血细胞数目减少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三)贫血的治疗原则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对因治疗:消除病因 2.补充治疗:缺什么补什么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常用药物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药名
含铁量 用 (%) 法
主要特点
硫酸亚铁 (Fe2+) 富马酸亚铁 (Fe2+) 枸椽酸铁胺 (Fe3+)
37 口服 吸收率高,不良反应少, 价廉(首选)
33 口服 吸收率高,胃肠反应小
21.5 口服 吸收率低,胃肠反应小, 水溶性好,适于儿童
缺乏原因是:
①需要量增加,如妊娠、婴儿期及溶血性 贫血;
②营养不良、偏食、饮酒;
③应用叶酸对抗药甲氨喋呤、甲氧苄氨嘧 啶等;
④吸收不良、胃和小肠切除、胃肠功能紊 乱等。

促凝血、抗凝血药物、抗贫血药物

促凝血、抗凝血药物、抗贫血药物
VitaminB12无毒,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EPO)
[来源与性质]
为肾近曲小管管周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 白,肝脏也能少量合成。药用者为重组人红细 胞生成素(epoetin-)。
[作用、用途]
作用:与红系干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1.促红系干细胞增生、成熟
2.刺激网织红细胞早期释放
促凝血、抗凝血药物、抗贫血药 物
(二)常见贫血类型
类型 缺铁性
主要问题 缺铁
血象特点
红细胞小,数目不变 或减少;血红蛋白量 减少
巨幼红细胞性 缺叶酸或维生素 红细胞大,数目减少;
B12
血红蛋白量不变或减

恶性
缺维生素B12
巨幼性贫血,神经症 状
再生障碍性 骨髓造血功能下 红细胞形态正常;全

血细胞数目减少
2、胃肠绞痛、胆绞痛。Vk1
[不良反应]
1.Vit K1静注过快:致面部潮红、 出汗、胸闷、血压下降,甚至虚脱。 故多采用肌注,静注时宜慢 (<5mg/min)。
2.大量使用K3、K4可致胃肠反应(恶 心、呕吐等)及新生儿、早产儿、
G-6-PD缺乏者溶血及高铁血红蛋白 血症和黄疸。
(二)抗纤溶药
血容量扩充药
大量失血或失血浆(如烧伤)可引起血容量 下降,导致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是基本的治疗 措施。全血或血浆最好,但来源有限,因而血容 量扩充药(血浆代用品)就成了治疗低血容量性休 克的常用药物了。
血容量扩充药是一类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 压,增加和维持血容量的药物。
右旋糖酐(dextran)
为葡萄糖的脱水缩合物(多糖)。按平均分 子量的不同可分为高分子右旋糖酐、中分子右 旋糖酐、低分子右旋糖酐、小分子右旋糖酐四 种。临床一般用 后三种

抗凝血药和促凝血药(药理学课件)

抗凝血药和促凝血药(药理学课件)
峰,维持3-4天。
特点: ①口服有效; ②作用慢而持久; ③ 仅体内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2.作为心梗辅助用药。
四、不良反应
应用过量易致自发性出血,可累及机体的 所有脏器,表现为牙龈出血、皮肤黏膜瘀斑、 血尿及胃肠道、呼吸和生殖系统的出血症状。
五、用药指导
• 1.优点是口服有效,作用时间较长。 • 2.缺点是显效慢,作用过于持久,不易控制。 • 3.对需快速抗凝者则应先用肝素发挥治疗作用后,再
死率,也用于其他血栓性疾病。 • 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出血。。
促凝血药
简介
促凝血药:能加速血液凝固、抑制纤维 蛋白溶解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而使出 血停止的药物。 。
编号
一 二

促凝血药的分类
类别 促进凝血因子生成药
常用药物 维生素K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血管收缩药
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垂体后叶素
01 促进凝血因子生成药
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临床用途】 一般与口服抗凝血药合用,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用于心脏手术或瓣膜置换术,防止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 胃肠刺激、血压下降、头痛等。
03 纤维蛋白溶解药
一、作用机制
溶栓药 (链激酶、尿激酶等)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
五二、、用链药激指酶导
【临床用途】 • 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 血栓形成不超过6h疗效最佳。 • 对于形成已久的血栓则无溶解作用。
7 9
10
2 1
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动态平衡
凝血 系统
抗凝血 系统
抗凝血药的分类
编号 一
类别 抗凝血药
常用药物
肝素 香豆素类 枸橼酸钠

29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1-文档资料

29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1-文档资料

分布与贮存 血红蛋白中的铁占总铁的60~70%。肝、 脾、骨髓为机体的贮铁组织。
排泄 肠道、皮肤等含铁细胞的脱落是铁的主要 排泄途径,少量也可由胆汁、尿、汗中排 出。
药理作用
口服铁剂后5~10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 10~ 14天达高峰,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 升,平均2个月恢复。 为了预防复发,必须补足贮存铁,即血红 蛋白正常后减半继续服药2~3月,6个月时 可复治3~4周。
3.其它 心血管手术、心导管、血液透析等抗凝; 输血时预防血液凝固及血库保存鲜血等体外抗凝
不良反应
1、自发性出血 停药,并注射鱼精蛋白。 2、过敏反应。 3、其它:血小板减少症,骨质疏松和自发性
骨折,孕妇发生早产及胎儿死亡
低分子量肝素
抗凝特点:
1、对AT Ⅲ的亲和力不同,可分为高,低亲和力两类。高亲 和力型抗凝血作用强,低亲和力抗血栓作用强,并发出 血少。
药理作用 竞争性阻断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 起抗纤溶作用。
纤溶酶原 +
(-)
氨甲环酸
纤维蛋白
纤溶酶原激 活物(PA)
纤维蛋白溶解
临床应用 1、用于纤溶系统亢进引起的各种出血。 2、也可用于链激酶和尿激酶过量所致的出血
酚磺乙胺——促血小板生成药
作用迅速,但较弱。用于预防给药和轻度出血 作用机制 1、血小板数目 ,黏附性和聚集性 。 2、促进凝血活性物质释放。 3、毛细血管通透性 ,抵抗力
肝素
+
ATⅢ
ATⅢ 肝素
Ⅱ-a
Ⅱ-a Ⅱ-a
2、体内体外均具有迅速而强大的抗凝作用
临床应用
1.血栓栓塞性疾病 主要利用肝素的体内抗凝作 用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展。如:肺栓塞、静脉栓 塞、动脉栓塞、脑栓塞、急性心肌梗塞等。

常用的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 ppt课件

常用的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  ppt课件
许多凝血因子都是在肝脏合成,其中因子Ⅱ、 Ⅶ、Ⅸ、Ⅹ的合成还必须有维生素k的存在,因此 肝病或维生素k缺乏都影响血凝过程。
5
凝血过程: :①在血管或组织损伤后,经一系列凝血因子
的递变而形成因子Xa; ②在后者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的作
用下,是凝血酶原(因子II)变成凝血酶(IIa); ③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因子I)变
溶栓禁忌症:活动性内出血、近期自发性颅内出血或出血 性卒中病史。
18
抗凝溶栓治疗护理重点
1、做好出血危险性的评估:神志、皮肤粘膜、 齿龈、伤口、穿刺点、痰液、胃液,尿便 心率血压等。
2、评估病人的一般资料、病史、化验检查结 果及一般状态等。
3、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尤其溶栓患者避免 情绪激动。
19
4、用药指导:口服华法林避免食用富含维生 素k的食物,如酸奶酪、蛋黄、鱼肝油、海 藻类、菠菜、菜花、豌豆、胡萝卜、香菇 猪肝等;进食一定量的高纤维素食物如芹 菜等,保持大便通畅。
5、安全管理,溶栓患者被动用力。
20
谢谢
21
常用的抗凝药、抗血 小板药和溶栓药
呼吸内一科
1
概述(GENERAL DISCUSSION)
★ 药物简介 ★ 血凝、抗凝与纤溶系统 ★ 常用的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 ★ 抗凝溶栓治疗护理重点
2
一、药物简介
1、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是一类干扰凝血因子,阻止 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抗凝血药包括:非肠道用药抗凝血剂(如肝 素)、香豆素抗凝血剂类(如华法林)。 2、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3、常用的纤维蛋白溶解剂(溶栓药)包括尿激酶、链激酶、 阿替普酶等。 抗凝治疗能够给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急性冠脉 综合征、心瓣膜置换术后等心血管病患者,特别是有卒中高危 因素的心血管病患者带来益处。

《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标准

《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标准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代码:0299080C建议课时数(含考核):90学时学分:5.5分适用专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先修课程:医学基础、生物化学1、前言(1)课程的性质《实用药物学基础》是研究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和用药监护等内容的一门药学专业课程。

药物学一方面在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研究药物的作用,同时又为疾病的选择性用药提供依据;另外药物学又与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化学技术等药学专业课程知识紧密相关,所以,药物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对医学及药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是药品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岗位群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会合理使用药物,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减少其不良反应,为以后学习相关岗位知识和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变化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2) 设计思路总体设计思路:根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医药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海西建设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药学人才。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将《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设计的具体化,形成课程相关岗位工作分析表(见表1《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相关岗位工作分析表)中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与素质。

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实训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16个学习项目。

这些学习项目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临床常用的药物品种来设计的。

课程内容的选取既突出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同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护理药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药理学》课程标准

高职护理专业《护理药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护理药理学课程代码:030223建议课时数:36学时适用专业:高职护理专业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分:2分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护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用法、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和用药护理等。

其任务是为临床医护工作中能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作出用药护理、用药指导、用药咨询等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的功能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为培养从事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实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①使学生具备用药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为在临床护理和药物治疗中,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提高护理水平,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和减少药物毒副反应奠定基础;②为以后学习相关岗位知识和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变化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一)课程衔接《护理药理学》课程开设于第二学期。

图1 《护理药理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衔接(二)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分析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护理专业必备知识与理论,能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能在国内外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及老年福利院等一线护理岗位有效开展临床、预防、保健、康复护理活动,具有较强职业素养和学习、创新能力的高技能护理人才。

通过广泛的临床护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和我校历届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药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用药前后的护理、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的防治、用药指导等。

经职业能力分析,以对各科病人进行护理保健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执业护士基本职业技能为主线,采用工-学结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从而具有规范的从事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的岗位工作能力,以适应今后基层医疗工作的开展,并能取得执业护士执业资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茶叶,含鞣酸多的食物,四环素类药 物等)抑制其吸收。 肌注易于吸收。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2.转运:Fe2+→Fe3+ →与血浆转铁蛋白结合 后→转运至各组织(胞饮) →铁分离 (铁留,转铁蛋白出去)。
3.分布:体内铁65%存于血红蛋白中,30% 以铁蛋白形式存于肝、脾、骨髓中,少 量存于肌红蛋白和组织酶中。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 物讲解和应用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概念: 贫血 : 指单位容积的循环血液
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的病理状态。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二)常见贫血类型
类型 缺铁性
主要问题 缺铁
血象特点
红细胞小,数目不变 或减少;血红蛋白量 减少
吸收后在体内分布广泛。主经尿及胆汁排 出。
不耐热,食物烹调后可损失50%以上, 人体对叶酸的最低需要量为50~100g/d。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叶酸与维生素B12的作用
N5,10—甲炔四氢叶酸
参与合成核酸、蛋白质 N5,10—甲烯四氢叶酸
一碳单位
丝氨酸、组氨酸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一碳单位
二、常用药物
(一)铁剂 [体内过程]
1.吸收: 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影响铁吸收的主要因素
1)胃肠PH:PH下降,促其吸收 2)还原剂 (Vc,果糖等) 促Fe3+ → Fe2+,促进吸收。 3)铁的水溶性络合物(氨基酸、枸橼酸、苹果酸
等)促进铁吸收。 4)铁的沉淀剂、难溶性络合物 (高钙、高磷酸盐
VitB6
喋酰单谷氨酸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甘氨酸、谷氨酸
(自由叶酸) VitC
VitC (活化型)
羧基肽酶 苯妥英钠、
蛋氨酸
口服避孕药
甲基 VitB12
同型半胱氨酸
喋酰多谷氨酸 (食物中的叶酸)
N5—甲基四氢叶酸 (贮存型,占80%)
—CH3 合成胆碱 合成磷脂
合成神经髓鞘 合成脂蛋白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巨幼红细胞性 缺叶酸或维生素 红细胞大,数目减少;
B12
血红蛋白量不变或减

恶性
缺维生素B12
巨幼性贫血,神经症 状
再生障碍性 骨髓造血功能下 红细胞形态正常;全

血细胞数目减少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三)贫血的治疗原则
1.对因治疗:消除病因 2.补充治疗:缺什么补什么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H2N
N 1 2
N3
4
N8
A7 6 5
N
9
CH2
OH Pteridine
HN10
γ
COO
CH2
H CH2 C N CH
PABA O
COO
Glutamic acid
Pteroyl(pteroic acid)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Folic acid
[体内过程]
口服以蝶酰单谷氨酸(自由叶酸)形式,在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
【药理作用与机制】 叶酸缺乏时可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缺乏原因是:
①需要量增加,如妊娠、婴儿期及溶血性 贫血;
②营养不良、偏食、饮酒;
③应用叶酸对抗药甲氨喋呤、甲氧苄氨嘧 啶等;
④吸收不良、胃和小肠切除、胃肠功能紊
乱等。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叶酸→四氢叶酸→一碳基团(如-CH3,CHO,=CH2)→嘌呤、嘧啶等核苷酸的合成。
[用途]
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极佳。 尤其对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子 宫肌瘤、痔疮出血、消化性溃疡、 钩虫病等)、营养不良、儿童生长 发育、妊娠等所引起的贫血疗效较 好。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 便秘等。局部刺激及皮肤潮红,发热
过敏反应,荨麻疹等。严重者可发 生心悸、血压下降等。
叶酸↓ →核苷酸合成↓ (dTMP ↓ ) → DNA合成↓ →细胞的分裂与增殖↓ 、血细 胞发育↓ →巨幼细胞性贫血。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应用:
各种巨幼红细胞贫血
营养性: 最适宜
抗叶酸药性:宜肌注亚叶酸钙(甲
酰四氢叶酸钙)
恶性:
仅能改善血象(合用
VitC,VitB6,VitB12 可提高疗效)。
4.排泄:主随肠粘膜、皮肤脱落细胞排泄, 少量经尿、胆汁、汗液排泄。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药理作用
铁是红细胞成熟阶段合成血红素必不 可少的物质。
铁(骨髓的)→吸附在有核红细胞膜上 →进入细胞内的线粒体 →原卟啉结合 →血红素→与珠蛋白结合→血红蛋白。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右旋糖酐铁 (Fe3+)
25mg i.m; 易过敏,易中毒,仅适
/ml i.v. 于口服无效或不能耐受或
需立即纠正之严重贫血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叶酸(folic acid)
由蝶啶核、对氨苯甲酸及谷氨酸三部 分组成,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尤以酵 母、肝及绿叶蔬菜中含量较多,人体必须 从食物中获得叶酸
急性中毒,循环衰竭、休克、胃粘 膜凝固性坏死。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常用药物
药名
含铁量 用 (%) 法
主要特点
硫酸亚铁 (Fe2+) 富马酸亚铁 (Fe2+) 枸椽酸铁胺 (Fe3+)
37 口服 吸收率高,不良反应少, 价廉(首选)
33 口服 吸收率高,胃肠反应小
21.5 口服 吸收率低,胃肠反应小, 水溶性好,适于儿童
【体内过程】
口 服 vitaminB12 必 须 与 胃 粘 膜 壁 细 胞 分泌的“内因子” 结合,不易被破坏,回 肠通过受体转运吸收。
胃粘膜壁细胞减少(如萎缩性胃炎、 胃大部切除术等),易引起恶性贫血。 注射给药。
主要由肠道排出,部分自肾脏排泄。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药理作用及机制】
[常用制剂]
叶酸:片剂、注射剂
(甲酰四氢叶酸钙) 亚叶酸钙
:注射剂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Vitamin B12
是一类含钴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 正常人每日需vitaminB12仅1~2μg, 但必须从外界摄取。主要来源于动物 性食品如肝、肾、心脏及乳、蛋类食 品。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1.促使叶酸转化,促进红细胞的发育 2.维持有髓鞘神经的功能
促凝血、抗凝血和抗贫血药物讲解和应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