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己世系表

合集下载

姓氏历史学·郑国宗室分支姓氏始祖世糸表(之二)

姓氏历史学·郑国宗室分支姓氏始祖世糸表(之二)

姓氏历史学·郑国宗室分支姓氏始祖世糸表(之二)郑国宗室分支姓氏始祖世糸表(之二)广西兴业县黎开文编辑郑氏始祖郑鲁公世系黄帝74代后稷弃64代周武王25代郑桓公15代郑氏始祖 2代 3代 4代 5代 6代 7代郑鲁公—————郑璩———郑无悔—┬郑安平——郑徽┬郑绍——郑荣—【接下表】郑幽公姬己之子,袭封南里君封韩国新丨封关内侯封新丨袭封新筑君公元前375年丙午改封武阳君筑大夫丨大将军筑君丨改封关内侯郑国灭亡,封南里└郑仲平└郑袭君,始以国号为氏迁居荥阳县,司州河南郑一房始祖7代 8代 9代 10代 11代 12代郑荣——┬郑当时————┬郑韬———┬郑仲———┬郑房——郑季【任赵国相,接下表】曾仕项羽丨历任西汉鲁中尉丨任长沙太守丨任江都太守丨任西汉大中丨济南太守、汝南├郑康丨封太平侯丨大夫赵国相丨太守、江都相、└郑龄├郑吉└郑远丨大司农。

《前汉书├郑仕重丨》有传。

├四佚名└郑怀久└五佚名12代 13代 14代 15代 16代郑季——┬郑奇————┬郑积(枳)—┬郑宾———┬郑崇任赵国相丨任谏议郎、河└郑樨(稚) 丨任光禄大夫├郑膺 17代丨南太守,为郑任侍御史、丨朔方太守、└郑兴—郑众【接下表】丨州荥阳二房始西河太守丨御史中丞,任大中大夫,靖南将军。

丨祖丨迁居山东省东汉经学家,《后汉书》有传。

└郑沚丨高密县└郑宝17代 18代 19代 20代 21代郑众————郑安世——┬郑琳————郑熙———┬郑泰————【接下表】任大司农任车骑将军丨任车骑都尉任谏议大夫丨任尚书侍郎扬州刺史东汉经学家└郑亮太子詹事丨《后汉书》有传与父并称先郑└郑浑21代 22代郑泰┬郑澄 23代└郑袤—┬郑默 24代 25代 26代任三国时├郑质——————郑畴———┬郑庠—————┬郑平(浙江省郑氏始祖)魏国侍中丨任西晋太常侍卿任太子中书丨任晋朝车骑将军└郑昭——【接下表】封临缁侯晋丨中书侍郎临城令侍郎校尉丨东安太守。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表五代世系表:后梁(907——923)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1)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晃(又名朱温)生卒:852——912.6 61岁在位:907.4——912.6年号:开平(907.4——911.4)乾化(911.5——912)被子朱友珪(次子)杀(2)后梁郢王朱友珪生卒:?——913.2 ?岁在位:912.6——913.2年号:凤历(913.1——913.2)自杀(3)后梁末帝朱友贞(朱友珪三弟)生卒:888——923.10 36岁在位:913.2——923.10年号:乾化(913.2——915.10)乾化(915.11——921.4)龙德(921.5——923.10)自杀后唐灭后梁后梁亡后唐(923——936)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1)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生卒:885——926.4 42岁在位:923.4——926.4年号:同光(923.4——926.4)国乱被射杀(2)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又名李亶)(兄)生卒:866——933.11 68岁在位:926.4——933.11年号:天成(926.4——929.1)长兴(930.2——933.11)(3)后唐闵帝李从厚(子)生卒:914——933.4 20岁在位:933.12——934.4年号:应顺(934.1——934.4)被废杀(4)后唐末帝李从珂(李从厚之弟)生卒:886——936.11(闰) 51岁在位:934.4——936.11(闰)年号:清泰(934.4——936.11[闰] 国亡自焚后晋灭后唐后唐亡后晋(936——946)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1)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生卒:892——942.6 51岁在位:936.11——942.6年号:天福(936.11——942.6)(2)后晋出帝石重贵(侄)生卒:914——964 51岁在位:942.6——946.12年号:天福(942.6——944.6)开运(944.7——946.12)出降,为契丹所虏契丹灭后晋后晋亡后汉(947——950)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1)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生卒:895——948.1 54岁在位:947.2——948.1年号:天福(947.2——947.12)乾祐(948)(2)后汉隐皇帝刘承祐(子)生卒:931——950 20岁在位:948.2——950.11年号:乾祐(949——950)被乱军所杀(3)后汉湘阴公刘赟(堂弟)生卒:?——951 ?岁在位:950.11——950.12年号:乾祐(950)被俘,于次年被杀后周灭后汉后汉亡后周(951——960)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1)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生卒:904——954.1 51岁在位:951.1——954.1 3年年号:广顺(951——953)显德(953)(2)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侄,收为养子)生卒:921——959.6 39岁在位:954.1——959.6 5年年号:显德(955——959.6)(3)后周恭皇帝柴宗训(子)生卒:953——973 21岁在位:959.6——960.1 8个月年号:显德(959.6——960.1)禅位,被封郑王北宋灭后周后周亡十国世系表:吴(公元902——937年)都城:江都(今江苏扬州)(1)吴太祖武帝杨行密生卒:852——905.12 54岁在位:892——905.12 于902年3月建国(2)吴烈祖景帝杨渥(长子)生卒:886——908.5 23岁在位:905.12——908.5 年号:天祐(906——908)(3)吴高祖宣帝杨隆演(二弟)生卒:897——920.5 在位:908.5——920.5年号:天祐(909——919)武义(919——921)(4)吴睿帝杨溥(弟)生卒:901——938 38岁在位:920.5——937.10 年号:武义(921)顺义(921——927)乾贞(927——929)大和(929——935)天祚(935——937)废,于次年死南唐灭吴吴亡前蜀(公元903——925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1)前蜀高祖王建生卒:847——918.6 72岁在位:891——918.6于907年9月建国年号:天复(907)武成(908——910)永平(911——915)通正(916)天汉(917)光天(918)(2)前蜀后主王衍(少子)生卒:886——926.4 41岁在位:918.6——925.11年号:乾德(919——924)咸康(925)被废后唐灭前蜀前蜀亡楚(公元907——951年)都城:长沙(今湖南长沙)(1)楚武穆王马殷生卒:852——930 79岁在位:896——930.11于927年6月建国(2)楚衡阳王马希声(子)生卒:898——932.7 35岁在位:930.11——932.7 2年(3)楚文昭王马希范(弟)生卒:899——947.4 49岁在位:932.7——947.4 (4)楚废王马希广(弟)生卒:?——950.12 ?岁在位:947.4——950.12马希萼夺位,杀之(5)楚恭孝王马希萼(兄)生卒:?——951.11 ?岁在位:950.12——951.11马希崇夺位,杀之(6)楚王马希崇(弟)生卒:?岁在位:947.4——950.12降南唐南唐灭楚楚亡吴越(公元893——978年)都城:钱塘(今浙江杭州)(1)吴越武肃王钱镠生卒:852——932.3 81岁在位:893——932.3于907年5月建国年号:天祐(907)天宝(908——923)宝大(924——925)宝正(926——931)(2)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子)生卒:887——941.8 55岁在位:932.3——941.8 (3)吴越忠献王钱弘佐(子)生卒:928——947.6 20岁在位:941.9——947.6 (4)吴越忠逊王钱弘倧(弟)生卒:929——973 45岁在位:947.6 被废(5)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弟)生卒:929——988 60岁在位:947.6——978.8北宋灭吴越吴越亡闽(公元893——945年)都城:长乐(今福建福州)(1)闽太祖昭武王王审之生卒:862——925.12 64岁在位:907——925.12于909年4月建国(2)闽嗣王王延翰(子)生卒:?——926.12 ?岁在位:925.12——926.12 (3)闽惠宗王延钧(又名王璘)(弟)生卒:?——935.10 ?岁在位:926.12——935.10于933年称帝年号:龙启(933——934)永和(935)被杀(4)闽康宗王昶(子)生卒:?——939.7[闰] ?岁在位:935.10——939.7[闰] 年号:通文(936——939)被杀(5)闽景宗王延曦(叔)生卒:?——944.3 ?岁在位:939.7[闰]——943.2 年号:永隆(939——944)废,于次年被杀(6)闽殷德帝王延政(弟)年号:天德(943——945)南唐灭闽闽亡南汉(公元917——971年)都城:番禺(今广东广州)(1)南汉高祖刘龚生卒:889——942.4 54岁在位:911——942.4于917年7月建国年号:乾亨(917——925)白龙(925——928)大有(928——942)(2)南汉殇帝刘玢(子)生卒:920——943.3 44岁在位:942.4——943.3年号:光天(942——943)被杀(3)南汉中宗刘晟(弟)生卒:920——958.8 59岁在位:943.3——958.8年号:应乾(943)乾和(943——958)(4)南汉后主刘怅(子)生卒:943——980 38岁在位:958.8——971.2年号:大宝(958——971)降北宋灭南汉南汉亡荆南(公元924——963年)都城:荆州(今湖北江陵)(1)荆南武信王高季兴生卒:858——928.12 71岁在位:907——928.12于924年3月建国(2)荆南文献王高从诲(子)生卒:891——948.10 21岁在位:928.12——948.10(3)荆南贞懿王高保融(子)生卒:920——960.8 41岁在位:948.11——960.8(4)荆南王高保勖(弟)生卒:924——962.11 39岁在位:960.8——962.11(5)荆南高继冲(侄)降北宋灭南汉南汉亡后蜀(公元925——965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1)后蜀高祖孟知祥生卒:874——934.7 72岁在位:925——934.7 9年于934年1月建国年号:明德(934)(2)后蜀后主孟昶(子)生卒:919——965 47岁在位:934.7——965.1 31年年号:明德(935——937)广政(938——965)降北宋北宋灭后蜀后蜀亡南唐(公元903——925年)都城:江都(今江苏南京)(1)南唐烈祖李昪生卒:888——943.3 56岁在位:937.10——943.3 6年年号:升元(937——943)(2)南唐元宗李璟(子)生卒:916——961.7 46岁在位:943.3——961.7 18年年号:保大(943——957)中兴(958)交泰(958)958年,南唐主去帝号、年号,称国主(3)南唐后主李煜(子)生卒:937——978 46岁在位:961.7——975.11 15年降北宋,后被宋太宗毒杀北宋灭南唐南唐亡北汉(公元951——979年)都城:太原(今山西太原)(1)北汉世祖刘崇(又名刘旻)生卒:895——954.11 60岁在位:951.1——954.11 4年年号:乾祐(951——954)(2)北汉睿宗孝和帝刘钧(子)生卒:926——968.7 43岁在位:954.11——968.7 14年年号:乾祐(955——956)天会(957——968)(3)北汉少主刘(薛)继恩(养子)生卒:935——968.9 34岁在位:968.7——968.9 2个月被刺杀(4)北汉英武帝刘(何)继元(弟)生卒:?——约992 ?岁在位:968.9——979.5 11年年号:天会(969——973)广运(974——979)降北宋北宋灭北汉北汉亡。

郑氏族谱(三)

郑氏族谱(三)

郑氏族谱(三)封其同母弟名友,即郑桓公为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属周诸侯国—郑国。

姬始的本源据传说,在古代黄河流域分布着许多部落,陕西一带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他们之间曾结成同盟,世代相互通婚,由此我国人民常称为炎黄子孙。

炎帝是神农氏,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

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生活在姬水附近。

后稷是姬姓的始祖,其母是姜嫄。

西周是周武王灭商朝纣王后建立的,建都于镐(今陕西南沣水东岸) 。

原是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部落,它的始祖弃被尊为神农,号称后稷。

至太王古公亶父时,迁居周原(今陕西岐县) 开始以周地名为国名,成为商朝的属国。

太王子季历时,周渐强盛,季历被商王太丁所杀,季王子姬昌继位,为周文王,他统一了渭水流域,把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沣水西岸) ,势力发展到今的山西省南部和河南省西部。

文王子武王姬发灭了商朝纣王后建立了周朝。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更加提高,农业繁盛,文化进一步发展。

宗法制和井田制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周王朝盛时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辽宁,西至甘肃,东至山东。

西周从武王姬发至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恭王姬繄扈,懿王姬,孝王姬辟方,夷王姬变,厉王姬胡,宣王姬静,第十一王的宣王是厉王子,即位十六年丁丑年公元前812年封其同母弟友即郑桓公为于郑,为周属诸侯国,后以国为氏,嫡传至桓公的十五世祖康公在公元前221年为韩所屏。

周朝第十二王周幽王时,郑桓公见西周将亡时,把财产、部落、属眷连同商人迁至东虢和邻之间,后又迁徙至陈国与宋国之间荥阳郡(今河南省新郑县) ,后清之公迁徙至到福建省永定县南溪里龙安寨也。

说明;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和纪念祖宗,我们按照老族谱重新整理编写而成。

宗传八句诗桓武发祥沛攸长,宗家之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敦礼义,兰桂腾英立纲常;通德风规千载永,宗公家训万年香;子孙振启明庭上,文武经邦有荥阳;兴公前妣沛攸长,宗家之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敦礼义,兰桂腾英立纲常;通德风规千载永,宗公家训万年香;子孙振启明庭上,文武经邦有荥阳;家训五则一则家族和睦:二则尊长敬幼;三则为人正直:四则勤耕勤读;五则俭朴度日。

春秋战国主要诸侯

春秋战国主要诸侯

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世系表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世系表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鲁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孝公/姬称 28 公元前796 乙巳年惠公/姬弗涅 46 公元前768 癸酉年隐公/姬息姑 11 公元前722 己未年桓公/姬允 18 公元前711 庚午年庄公/姬同 32 公元前693 戊子年泯公/姬启 02 公元前661 庚申年釐公/姬申 33 公元前659 壬戌年文公/姬兴 18 公元前626 乙未年宣公/姬馁 18 公元前608 癸丑年成公/姬黑肱18 公元前590 辛未年襄公/姬午 31 公元前572 己丑年昭公/姬稠 32 公元前541 庚申年定公/姬宋 15 公元前509 壬辰年哀公/姬将19 公元前494 丁未年齐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庄公/姜赎 64 公元前794 丁未年僖公/姜禄父 33 公元前730 辛亥年襄公/姜诸儿 12 公元前697 甲申年桓公/姜小白 43 公元前685 丙申年孝公/姜昭 10 公元前642 己卯年昭公/姜潘 20 公元前632 己丑年懿公/姜商人 04 公元前612 己酉年惠公/姜元 10 公元前608 癸丑年顷公/姜无野 17 公元前598 癸亥年灵公/姜环 28 公元前581 庚辰年庄公/姜光 06 公元前553 戊申年景公/姜杵臼 58 公元前547 甲寅年晏儒子/姜茶 01 公元前489 壬子年悼公/姜阳生 04 公元前488 癸丑年简公/姜任04 公元前484 丁巳年平公/姜骜 05 公元前480 辛酉年晋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文侯/姬仇 35 公元前780 辛酉年昭侯/姬伯 06 公元前745 丙申年孝侯/姬平 16 公元前739 壬寅年鄂侯/姬卻 06 公元前723 戊午年哀侯/姬光 08 公元前717 甲子年姬小子 03 公元前709 壬申年姬泯 28 公元前706 乙亥年武公/姬称 02 公元前678 癸卯年献公/姬诡诸 26 公元前676 乙巳年惠公/姬夷吾 14 公元前650 辛未年文公/姬重耳09 公元前636 乙酉年襄公/姬欢 07 公元前627 甲午年灵公/姬夷皋 14 公元前620 辛丑年成公/姬黑臀 07 公元前606 乙卯年景公/姬据 19 公元前599 壬戌年厉公/姬寿曼 08 公元前580 辛巳年悼公/姬周 15 公元前572 己丑年平公/姬彪 26 公元前557 甲辰年昭公/姬夷 06 公元前531 庚午年顷公/姬弃疾 14 公元前525 丙子年定公/姬午 36 公元前511 庚寅年秦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襄公 12 公元前777 甲子年文公 50 公元前765 丙子年宁公 12 公元前715 丙寅年出公 06 公元前703 戊寅年武公 20 公元前697 甲申年德公 02 公元前677 甲辰年宣公 12 公元前675 丙午年成公 04 公元前663 戊午年穆公 39 公元前659 壬戌年康公 12 公元前620 辛丑年共公 05 公元前608 癸丑年桓公 27 公元前603 戊午年景公 40 公元前576 乙酉年哀公 36 公元前536 乙丑年惠公 10 公元前500 辛丑年悼公 14 公元前490 辛亥年厉共公 01 公元前476 乙丑年楚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熊若敖 27 公元前790 辛亥年熊霄敖 06 公元前763 戊寅年熊蚡冒 17 公元前757 甲申年武王/熊通 51 公元前740 辛丑年文王/熊赀 13 公元前689 壬辰年熊诸敖囏 05 公元前676 乙巳年成王/熊恽 46 公元前671 庚戌年穆王/熊商臣 12 公元前625 丙申年庄王/熊侣 23 公元前613 戊申年共王/熊审 31 公元前590 辛未年康王/熊招 15 公元前559 壬寅年熊郏敖 04 公元前544 丁巳年灵王/熊围 12 公元前540 辛酉年平王/熊居 13 公元前528 癸酉年昭王/熊珍 27 公元前515 丙戌年惠王/熊章 13 公元前488 癸丑年宋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戴公 34 公元前799 壬寅年武公/子司空 18 公元前765 丙子年宣公/子力 19 公元前747 甲午年穆公/子和 09 公元前728 癸丑年殇公/子与夷 09 公元前719 壬戌年子冯 19 公元前710 辛未年湣公/子捷 10 公元前691 庚寅年桓公/子御说31 公元前681 庚子年襄公/子兹父 14 公元前650 辛未年成公/子王臣 17 公元前636 乙酉年昭公/子杵臼 09 公元前619 壬寅年文公/子鲍 22 公元前610 辛亥年共公/子瑕 13 公元前588 癸酉年平公/子成 44 公元前675 丙戌年元公/子佐 15 公元前531 庚午年景公/子头曼 41 公元前516 乙酉年战国(约公元前475-前221)秦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厉共公 34 公元前476 乙丑年躁公 14 公元前442 己亥年怀公 04 公元前428 癸丑年灵公 10 公元前424 丁巳年简公/赢悼子 15 公元前414 丁卯年惠公 13 公元前399 壬午年出子 02 公元前386 乙未年献公 23 公元前384 丁酉年孝公/赢渠梁 24 公元前361 庚申年商鞅变法收复河西惠文王/赢驷 27 公元前337 甲申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得楚地汉中,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郑氏的起源与发展

郑氏的起源与发展

郑氏的起源‎与发展一、始祖(上古时期)郑姓始祖世‎系如下: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

注:郑姓出自姬姓,源自郑国,为黄帝后裔。

这已经成为‎郑氏子孙的‎共识。

黄帝,少典的儿子,原姓公孙,因为生于姬水而改姓姬,名轩辕,后人称为轩辕黄帝。

黄帝曾经率‎领中原部落‎联盟的军队‎,打败炎帝部落,擒获蚩尤于翥,建都有熊(今新郑市)。

黄帝又南征‎北伐,第一次把许‎多部落统一‎起来。

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极大,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黄帝的第四‎代后裔叫后‎稷,后稷母亲是‎姜塬。

传说姜塬有‎一次外出游‎玩,见地上有个‎大脚印,就好奇地在‎脚趾处踩了‎下去,没想到就怀‎孕生下了后‎稷。

后稷后来成‎为掌管农业‎的长官,教导民众种‎植五谷,发展农业生‎产,得到了帝尧的赏识,后人尊他为‎农业神。

后稷的后裔‎在他所奠定‎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向前‎发展,到周武王姬发的时候,周族的势力‎大大膨胀,周武王灭商‎,奠定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到周厉王时期,出现“国人暴动”,西周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为挽救祖宗‎基业,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姬静于公元前80‎6年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木或林(今陕西华县东),后迁移到拾‎(木或林附近‎),郑国诞生,姬友谥号“郑桓公”,并让他在朝‎中任司徒。

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仍在‎朝中担任司‎徒,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故,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王畿东部的‎成周附近,济、河、洛、颖四水之间‎,土地富饶,交通方便,仅存有虢、郐等十邑小‎国,可以作为容‎身之地。

据专家考证‎,济、河、洛、颖四水之间‎,虢、郐十邑之地‎,指的是今天‎以河南新郑、荥阳、新密为中心的东‎起郑州、东南到扶沟、西至巩义境内的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2教学文案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2教学文案

中国历代皇帝世系表(秦——清)一、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随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梁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党。

二、历代皇帝世系表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历三帝,共统治15年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十二年秦二世胡亥(公园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在位三年秦末世子婴(立之即废)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历十三帝,共统治214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在位十二年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汉高后吕雉(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0年)在位八年(注:吕雉挟汉少帝称制)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年号:前元、后元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十六年年号:前元、中元、后元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五十四年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年——公元前74年)在位十三年年号:始元、元凤、元平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在位二十五年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在位十六年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在位二十六年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在位六年年号:建平、太初元将、元寿汉平帝刘衎(公元1年——公元5年)在位五年年号:元始汉孺子婴(公元6年——公元8年)在位三年年号:居摄、初始新朝王莽(公元9年——公元23年)在位十四年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淮阳王刘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在位三年年号:更始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历十三帝,共统治196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在位三十三年年号:建武、建武中元汉明帝刘庄(公元58年——公元75年)在位十八年年号:永平汉章帝刘炟(公元76年——公元88年)在位十三年年号:建初、元和、章和汉和帝刘肇(公元89年——公元105年)在位十七年年号:永元、元兴汉殇帝刘隆(公元106年)在位一年年号:延平汉安帝刘祜(公元107年——公元125年)在位十九年年号: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汉顺帝刘保(公元126年——公元144年)在位十九年年号: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汉冲帝刘炳(公元145年)在位一年年号:永嘉汉质帝刘缵(公元146年)在位一年年号:本初汉桓帝刘志(公元147年——公元167年)在位二十一年年号: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汉灵帝刘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在位二十二年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汉少帝刘辩(公元189年)在位一年年号:光熹汉献帝刘协(公元190年——公元220年)在位三十一年年号:初平、兴平、建安三国·魏(公元220年——265年)历五帝,共48年建都:许昌(今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黄初)魏明帝曹叡在位十三年(太和、青龙、景初)齐王曹芳在位十五年(正始、嘉平)高贵乡公曹髦在位七年(正元、甘露)魏元帝曹奂在位六年(景元、咸熙)(注:曹奂又称常道乡公;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郑国先祖与郑姓始祖的不同认识

郑国先祖与郑姓始祖的不同认识

郑国先祖与郑姓始祖的不同认识(一)“郑姓始祖是郑鲁而不是郑桓公”的观点近几年来,有一种观点被多位开封市人士提了出来,即:郑姓始祖是郑鲁而不是郑桓公。

理由是,郑姓从郑国灭亡后开始,郑鲁“以国为姓”。

郑桓公姓姬而不是郑,郑姓是由郑鲁开始改的,所以郑鲁才是郑姓始祖。

郑国的历代国君都姓姬,是郑姓祖源而不是郑姓始祖。

持此观点的,大多见开封人士的有关书籍和文章。

如前所述的《郑氏祖源研究》称:“从血缘上,讲郑姓来源于姬姓,可在郑氏家族史的谱牒序言中追述其根源。

这两个不同的姓氏,则不能合并归入一个姓氏的世系中。

郑国史与郑氏宗族史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姬友姓姬不姓郑,故不能是郑氏家族中的始祖,郑鲁公是开始第一位姓郑者,则为郑氏家族中的始祖(即一世祖)。

”《郑氏祖源开封》一文还写到:“对先祖和始祖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需加以明确区分。

就家族整体而言,先祖是指姓某姓以前的先世根源。

姬友姓姬不姓郑,故不能称为郑氏家族中的始祖。

姬友的十五世孙公子鲁在郑国灭亡前始封‘南里君’,由于他有一定的影响力,郑国灭后唯恐被害,率族人避难于陈、宋之间的启封(即今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他和王室公族后裔为怀念和不忘先祖的辉煌勋业,始以国为姓,改姬姓为郑姓,成为以国为姓的郑氏始祖。

按家庭世系的一般规律,始祖为一世祖,以下按顺序二世、三世至久远。

如孔氏家谱,孔子为始祖,孔鲤为二世,孔伋(思子)为三世,至今繁衍至八十多世。

”“郑鲁是郑氏家族中的始祖,自应是家谱中的第一世。

然而,现在众多人却把郑国中 1—14 世国君列为郑氏家族谱牒中的 1—14 世。

而把郑鲁列为 15 世。

郑国十四世国君均姓姬,又怎能为郑氏家谱的世系成员呢?这不仅混淆了郑国史与郑氏家族史的概念,同时也把姓氏世系研究导入了误区”。

开封人士郑鸿恩在其《启封古城与郑姓溯源》(大象出版社出版,2012年12月第一版)一书称:“郑姓——《史书》(原文如此)记载:‘以国为氏,源于姬姓’、《史记·郑世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韩灭郑后,郑国幽公子鲁率族人东逃陈(淮阳)、宋(商丘)之间的-个小城——启封故城避难,后裔思念先人缅怀郑国,便以国为氏,姬姓改郑姓,始有郑姓,这标志着郑姓家史的开始。

春秋战国诸侯世系表及周天子世系表

春秋战国诸侯世系表及周天子世系表

秦桓公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秦景公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在位36年秦夷公前501年-前500年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为秦王),前221年-前210年(为秦帝国皇帝)秦二世皇帝(壬辰前209年)秦子婴前206年(从赵高建议,废帝号,称秦王)。

同年,秦帝国亡。

楚国世系表:楚熊泽熊泽(前1043--前???)楚熊艾熊艾(前???--前???)楚熊瞻熊瞻(前???--前???)楚熊胜熊胜(前???--前???)楚熊杨熊杨(前???--前???)楚熊渠熊渠(前???--前???)楚熊挚熊挚(前???--前???)楚熊延熊延(前???--前848年)楚熊勇熊勇(前847年--前838年) 10年楚熊严熊严(前837年--前828年) 10年楚熊霜熊霜(前827年--前822年) 6年楚熊徇熊徇(前821年--前800年) 22年楚熊咢熊咢(前799年--前791年) 9年楚若敖熊仪(前790年--前764年) 27年楚霄敖熊坎(前763年--前758年) 6年楚蚡冒熊眴(前757年--前741年) 17年楚武王熊通(前740年--前690年) 51年楚文王熊赀(前689年--前675年) 15年楚堵敖熊艰(前674年--前672年) 3年楚成王熊恽(前671年--前626年) 46年楚穆王熊商臣(前625年--前614年) 12年楚庄王熊侣(前613年--前591年) 23年春秋五霸之一楚共王熊审(前590年--前560年) 31年楚康王熊招(前559年--前545年) 15年楚郏敖熊员(前544年--前541年) 4年楚灵王熊围(前540年--前529年) 12年楚平王熊居(前528年--前516年) 13年楚昭王熊珍(前515年--前489年) 27年楚惠王熊章(前488年--前432年) 57年楚简王熊中(前431年--前408年) 24年楚声王熊当(前407年--前402年) 6年楚悼王熊疑(前401年--前381年) 21年楚肃王熊臧(前380年--前370年) 11年楚宣王熊良夫(前369年--前340年) 30年楚威王熊商(前339年--前329年) 11年楚怀王熊槐(前328年--前296年) 33年楚顷襄王熊横(前298年--前263年) 36年楚考烈王熊元(前262年--前238年) 26年楚幽王熊悍(前237年--前229年) 9年楚哀王熊犹(前228年--前228年) 2月楚王负刍熊负刍(前228年--前223年) 6年公元前299年,秦楚和平谈判失败,楚怀王被秦国扣押,3年后死在秦国燕国世系表:燕惠侯38 (前864年――前827年)燕厘侯36 (前826年――前791年)燕顷侯24 (前790年――前767年)燕哀侯2 (前766年――前765年)燕郑侯36 (前764年――前729年)燕穆侯18 (前728年――前711年)燕宣侯13 (前710年――前698年)燕桓侯7 (前697年――前691年)燕庄公33 (前690年――前658年)燕襄公40 (前657年――前618年)燕前桓公16 (前617年――前602年)燕宣公15 (前601年――前587年)燕昭公13 (前586年――前574年)燕武公19 (前573年――前555年)燕前文公6 (前554年――前549年)燕懿公4 (前548年――前545年)燕惠公9 (前544年――前536年)燕悼公7 (前535年――前529年)燕共公5 (前528年――前524年)燕平公31 (前523年――前493年)燕孝公38 (前492年――前455年)燕成公16 (前454年――前439年)燕闵公24 (前438年――前415年)燕简公姬载42 (前414年――前373年)燕后桓公11 (前372年――前362年)燕后文公29 (前361年――前333年)燕易王12 (前332年――前321年)燕王哙姬平9 (前320年――前312年)燕昭王姬职33 (前311年――前279年)燕惠王7 (前278年――前272年)燕武成王14 (前271年――前258年)燕孝王3 (前257年――前255年)燕王喜姬喜33 (前254年――前222年晋国世系表:晋唐叔虞姬虞(前1042年--前???) 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晋侯燮姬燮(前???--前???)晋武侯姬宁族(前???--前???)晋成侯姬服人(前???--前???)晋厉侯姬福(前???--前859年)晋靖侯姬宜臼(前858年--前841年) 18年晋厘侯姬司徒(前840年--前823年) 18年晋献侯姬籍(前822年--前812年) 11年晋穆侯姬费王(前811年--前785年) 27年晋殇叔姬殇(前784年--前781年) 4年晋文侯姬仇(前780年--前746年) 35年晋昭侯姬伯(前745年--前740年) 6年晋孝侯姬平(前739年--前724年) 16年晋鄂侯姬却(前723年--前718年) 6年晋哀侯姬光(前717年--前709年) 9年晋小子侯姬小子(前708年--前705年) 4年晋缗侯姬缗(前704年--前679年) 26年曲沃桓叔姬成师(前744年--前731年) 14年曲沃庄公姬鳝(前730年--前716年) 15年曲沃武公(晋武公) 姬称(前715年--前677年) 39年晋献公姬诡诸(前676年--前651年) 26年晋惠公姬夷吾(前650年--前637年) 14年晋怀公姬圉(前637年--前637年) 1年晋文公姬重耳(前636年--前628年) 9年春秋霸主之中原霸主晋襄公姬欢(前627年--前621年) 7年晋灵公姬夷皋(前620年--前607年) 14年晋成公姬黑肩(前606年--前600年) 7年晋景公姬据(前599年--前581年) 19年晋厉公姬寿曼(前580年--前573年) 8年晋悼公姬周(前572年--前558年) 15年晋平公姬彪(前557年--前532年) 26年晋昭公姬夷(前531年--前526年) 6年晋顷公姬弃疾(前525年--前512年) 14年晋定公姬午(前511年--前475年) 37年晋出公姬凿(前474年--前452年) 23年晋哀公姬骄(前451年--前434年) 18年晋幽公姬柳(前433年--前416年) 18年晋烈公姬止(前415年--前389年) 27年晋孝公姬欣(前388年--前357年) 32年晋静公姬俱酒(前356年--前349年) 8年注: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开始处于分裂时期.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封号公爵,曲沃武公改号为晋武公.公元前453年,晋国大夫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家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战国时代从此开始.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正式瓜分晋国土地建立国家.公元前349年,韩,赵两国瓜分晋国都城,弑杀晋静公,晋国自此灭亡.01唐叔虞─02晋侯燮─03晋武侯─04晋成侯─05晋厉侯─06晋靖侯─07晋僖侯─08晋献侯┬09晋穆侯┬11晋文侯┐└10晋殇叔└曲沃桓叔┐│┌────────────────────────────────────────────────┘││┌────────────────────────────────────────────────┘│└12晋昭侯─13晋孝侯─14晋鄂侯┬15晋哀侯─16晋小子侯│└17晋侯愍└曲沃庄伯─18晋武公─19晋献公┬20晋君奚齐├21晋君悼子├22晋惠公─23晋怀公└24晋文公┬25晋襄公┬26晋灵公│└捷(桓叔)─谈(惠伯)─30晋悼公─31晋平公─32晋昭公┐└27晋成公─28晋景公─29晋厉公│┌─────────────────────────────────────────────────┘├33晋顷公─34晋定公─35晋出公└雍(戴子)─忌─36晋哀公─37晋幽公─38晋烈公─39晋孝公─40晋静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国世系表:帝王姓名世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韩虔启章之子403—400景侯待考韩取韩虔之子399—387烈侯待考韩取之子386—377文侯待考文侯之子376—375哀侯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韩若山哀侯之子374—363懿侯河南新郑郑韩故城若山之子362—333昭侯河南新郑郑韩故城昭侯之子332—312宣惠王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韩仓宣惠王子311—296襄王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韩咎韩仓之子295—273厘王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韩咎之子272—239桓惠王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韩安桓惠王子238—230韩王待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国世系表:帝王姓名世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赵籍赵浣之子403—387烈侯山西太原市晋源镇赵章赵藉之子386—375敬候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赵种赵章之子374—350成侯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赵绁赵种之子349—326肃侯河北石家庄市元氏县赵雍赵绁之子325—299武灵王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赵何赵雍之子298—266惠文王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赵丹赵何之子265—245孝成王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赵偃赵丹之子244—236悼襄王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赵迁赵偃之子235—228幽穆王被秦流放到湖北房县不知所终赵嘉赵迁之子227—222代王河北省蔚县猫八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郑氏家谱43

古今郑氏家谱43
目前已知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如浦江义门《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中叶时才得以重修。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二卷藏地:上海图书馆钞本二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二卷藏地:日本美国(清)李呈辉李景炎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二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三卷藏地:美国(清)陆锡熊等序清光绪十四年(1888)钞本三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清)郑锦和增辑清仁德堂钞本一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分卷地:上海图书馆钞本四册
古今郑氏家谱
郑姓家谱一般奉行秘不授人的家规,在新家谱修撰完毕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外,其余全部销毁。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来。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订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和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谱、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春秋战国--诸侯国-郑国

春秋战国--诸侯国-郑国

春秋战国--诸侯国-郑国郑国世系(周朝) - 年表前806年:【郑】桓公友(周宣王之弟)被封于郑。

前771年:【郑】桓公勤周难而死,子武公掘突继位入周靖难。

拥周平王继位。

前744年:【郑】武公卒,子庄公窹生继位。

庄公母为庄公弟段(太叔)求封于京城。

前722年:【郑】太叔段在其母的怂恿下发动叛乱,庄公设计除太叔段。

前720年:【郑】侵周境,取其禾归。

前719年:【郑】卫、宋、陈、蔡侵郑至东门。

前718年:【郑】伐宋。

前717年:【郑】入周朝觐,周王冷言不礼,庄公耻之。

前715年:【郑】庄公怒周与鲁易许田。

前712年:【郑】周王强索四邑。

前707年:【郑】周王率诸侯问罪,庄公无耐率军反击,大将祝瞻射伤周王。

前701年:【郑】庄公卒,祭仲拥立太子忽(昭公)。

九月,宋诱捕祭仲迫其归国改立突(厉公,其母为宋女),昭公奔卫。

前697年:【郑】厉公与雍纠(祭仲之婿)合谋欲杀会仲,祭仲之女泄其谋。

祭仲遂先发杀雍纠,厉公闻迅出逃边邑栎。

六月,祭仲迎昭公复位。

秋,宋分兵与厉公自守于栎。

前695年:【郑】十月,大夫高渠弥与昭公有隙遂弑昭公,另拥子亹(厉公之弟)继位。

前694年:【郑】七月,齐襄公会盟诸侯,子亹与高弥渠与会,子亹与齐襄公有私怨被杀。

高弥渠归而拥子婴(子亹之弟)继位。

前683年:【郑】祭仲卒。

前680年:【郑】居栎厉公诱捕大夫甫假,甫假许以弑子婴。

六月,果弑子婴迎厉公复位。

前674年:【郑】周惠王求援,厉公发兵攻子颓,不胜,暂迎周惠王居于栎。

前673年:【郑】春,合诸侯攻子颓,杀之,送周惠王归国复位。

秋,厉公卒,子文公足走继位。

前638年:【郑】宋侵郑,求救于楚。

前637年:【郑】晋公子重过郑,文公不加礼。

前636年:【郑】滑君反覆,遂兴兵伐之,周襄王遣使调解。

文公以当年厉公曾纳周惠王而周惠王归位后并不赐厉公爵位为由,囚周使伯服。

冬,翟人攻周襄王,周襄王奔郑,居于汜。

前632年:【郑】会楚伐晋。

前630年:【郑】晋、秦围郑,讨郑助楚之罪。

中国各朝世系表

中国各朝世系表
皇考:武帝子戾太子刘据子史皇孙刘进子 生母:王翁须
年号:本始(前73——前70)地节(前69——前66)元康(前65——前61)神爵(前61——前58)五凤(前57——前54)甘露(前53——前50)黄龙(前49)
陵墓: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十一、
谥号:孝元皇帝 庙号:高宗 帝名:刘奭 辈份:第八代
[转贴]中国主要朝代君主世系表 ruirui,2007-07-15 13:04:38
夏(前2069——前1598)
禹 (前2069——前2024)启 (前2023——前2014)禹子 太康(前2013——前1985)启子 仲康(前1984——前1972) 相 (前1971——前1944)仲康子 后羿(前1943——前1936) 寒浞(前1935——前1904) 少康(前1903——前1883)相子 杼 (前1882——前1866)少康子 槐 (前1865——前1840)杼子 芒 (前1939——前1822)槐子 泄 (前1821——前1806)芒子 不降(前1805——前1747)泄子 扃 (前1746——前1726)不降弟 廑 (前1725——前1705)扃子 孔甲(前1704——前1674)不降子 皋 (前1673——前1663)孔甲子 发 (前1662——前1652)皋子 桀 (前1651——前1598)发子

西周(前1046—前771)
武王 姬发 (前1046—前1043)文王姬昌子
成王 姬诵 (前1042—前1021)武王子
康王 姬钊 (前1020—前996)成王子
昭王 姬瑕 (前995—前977)康王子
穆王 姬满 (前976—前922)昭王子
共王 姬繄扈 (前922—前900)穆王子

郑姓起源、郑氏起源

郑姓起源、郑氏起源

郑姓起源、郑氏起源姓氏简介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

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

黄帝的第,,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

公元前,,,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姓氏起源一说: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

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

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

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

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

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

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

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

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

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

郑国七穆世系图

郑国七穆世系图

郑国七穆世系图
七穆
七穆,春秋时期郑国七家卿大夫家族的合称,包括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他们都是郑穆公的后代,春秋中后期七穆垄断了郑国的六卿卿位,郑国国君几乎被架空。

发展[编辑]
郑穆公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公子夷和公子坚,先后嗣位为郑灵公和郑襄公,子孔于前554年被杀,一度被灭族,子然和士子孔的儿子受子孔的牵连出奔国外,子羽的后代不为卿,剩下的七家罕氏、驷氏、丰氏、游氏、印氏、国氏、良氏被人统称七穆。

[1][2]在政治斗争中,七穆逐渐控制了郑国的政权,七穆中又以罕氏最强,子展于前554年杀子孔后担任上卿当国[3],前547年叔向就预言罕氏将是七穆中最后灭亡的。

[4]前546年,赵武也预言子展的家族将传数世,且将是七穆中最后灭亡的。

[5]前544年,子展去世,他的儿子子皮即位为上卿,此时还没到麦子收获的时候,郑国却发生了饥荒,子皮依照父亲子展的遗命赠送给国人每户一钟粮食,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

所以罕氏经常掌握国政,世袭上卿之位。

叔向得知此事后,再次预言罕氏将是郑国最后灭亡的家族,而且预言罕氏将“得国”。

[6]至春秋末期,七穆的其他家族被排挤而衰落,郑国的政坛上只剩下罕氏和驷氏两家。

[7]战国初年,郑国发生了太宰欣取郑事件,也与七穆有关。

罕氏[编辑]
驷氏[编辑]
国氏[编辑]
丰氏[编辑]
游氏[编辑]
印氏[编辑]
良氏[编辑]。

郑姓氏的来源及其分布的调查报告

郑姓氏的来源及其分布的调查报告

郑姓氏来源及分布一、姓氏源流郑(Zhèng 郑)姓主源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建郑国,史称郑桓公。

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三世。

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

2、出自他姓所改。

今天的郑姓人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

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见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

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郑姓。

据《皇明大政记》载,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

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

郑和祖籍云南省昆阳人,原名马和。

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

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

”故赐姓“郑”。

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

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

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

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二、迁徙分布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即史载“陈宋之间”。

郑亡国后,流落韩国的郑姓人中有位叫郑国的人,被韩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

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

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

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

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

安溪姓氏志:郑

安溪姓氏志:郑

第一节源流一、溯源郑姓出自姬姓,是黄帝后裔。

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宣王幼弟姬友于棫林(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史称郑桓公。

周幽王时,桓公入朝任司徒,见幽王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坏人,王室矛盾日益激化,便听从太史伯的计策,把家室和财产安置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今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密县东南)两诸侯国之间的一大片土地,但还未安顿好,郑桓公就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周幽王于骊山殉难。

其子郑武公继承遗志,帮助周平王东迁洛阳建立东周,因功被赏赐虢、郐之间的土地,建立新的郑国。

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亡国后的郑国贵族为纪念故国,便以郑为姓。

郑氏以郑桓公为始祖,以荥阳等为郡望和堂号。

满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也有郑姓。

郑氏在当今汉族人口按姓氏排序中约居第2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8%,分布很广,以闽、浙居多,两省的郑姓人口约占全国郑姓人口的22%。

二、入闽三国时,郑胄仕吴,为建安太守,后留居侯官县。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由于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南迁,郑氏就在当时自河南徙居入闽,成为最早入闽的姓氏之一。

《通志》载,西晋郑昭(郑氏四十世)荥阳人,永嘉之乱,避地入闽,居永泰,曾游莆田葬其祖。

故郑氏族谱以郑昭为入闽始祖。

《永春夹漈郑氏族谱》载:其始祖郑昭,字元质,晋年间由光州固始入闽,初居兴化(今莆田),后先迁漳州,二迁泉州,三迁德化,四迁南安十二都广信林,又因兄弟分家,五迁入永春夹漈。

唐代,河南郑氏主要有两次入闽。

一是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漳泉“蛮獠啸乱”时有郑氏将校随同前往。

对此,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称:“唐垂拱间(685~688年),陈将军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

”二是在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不少河南郑氏随其前来,子孙衍播闽粤。

南安《郑氏石井宗谱序》记述:“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于漳、于潮、于泉,是不一其处。

全国郑氏辈分用字各地分布

全国郑氏辈分用字各地分布

全国郑氏辈分用字各地分布全国郑氏字辈大全2012年第一版说明:此全国郑氏字辈大全(2012年版)是由本人收集整理并刊录于河南新密《岳村郑氏大宗谱》(九修谱。

此支郑氏分布十余省区,约有十三万人之众)。

本人从1991年开始从事郑氏宗亲联谊工作,深感宗亲寻根问祖因字辈资料匮乏而遗憾。

从2002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后,方有机会广泛搜寻、记录各地宗亲字辈。

十年来,包括路边小商小贩在内,逢宗亲必问,查找线索;见族谱就抄,听闻哪里有郑氏族谱,尽量亲自前往或联络,据实抄录。

近年来通过补充、核实,历时近十年之久,始编全国第一本郑氏字辈大全。

因字辈关乎世系规范即祖孙之尊免,唯恐错录。

然地跨东西南北,时超千年之遥,有些内容又经易手转抄,实难保证字字准确,音同字异者有之,辈分不准者有之,断句不准者有之。

请所涉宗亲海涵。

据传,全国郑氏分支约有四千左右,此版虽谓之大全,实属虚名,意在引起各地宗亲重视,予以不断添续。

也好给各地宗亲寻根提供一个按图索骥的方便。

盼望名符其实的“全国郑氏字辈大全”早日问世。

本人1958年出生于郑州市,系岳村郑氏第21世、国世第95世。

做过工人、主任科员。

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曾从事律师工作多年。

又在人民日报社期刊从事采编工作多年。

主编河南新密《岳村郑氏大宗谱》(九修谱)。

现任“华夏郑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华郑氏发展简史》编辑部执行主任。

各地宗亲对此如有疑问,或有字辈补充请联系郑瑞琪2012年12月小记于郑州一(上)河南省(豫)新密岳村郑氏字辈:(带草堂,始祖郑成、郑德兄弟二人,后裔约有15万人之众,遍布包括港台在内的大部分省区,其中,居新密者约四万人。

)(3-6世缺字)7世起:天国胡会一(12世缺字)13世起:元守五六文。

以式来观化,可则在用中。

明新本格致,修齐乃治平。

38世起:自汝植焕基,锡法乐照城。

镇泽荣炎域,鉴淑权炳增。

(现有明字辈)新密岳村郑氏后裔主要分布地区有:新密市大部分乡镇,郑姓人口约4万有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聚
林 养 子 (后营头)
郑兵祥 郑琳荟
(
新营)
郑景少
郑美连
郑美心
郑美顺
郑美成
郑美虎
郑美才
郑美京
郑美春
郑美敬
养 子 郑思()
郑思()
郑思()
郑德林
郑春书
郑现骄 郑红波
郑现波 郑现涛
郑兵魁
郑金河
郑 佳
郑 贝
郑晓东
郑程远
郑成立
郑玉堂
郑小军
郑九生
郑成杰
郑继生
郑德文
郑德彬
郑德长
郑德玉 郑二贵
郑德见
郑德爱
郑德存
郑德景
郑德明
郑德亮
郑德春
郑德有 郑德岐
郑钊恒
郑佳恒 郑
奥凯
郑嘉凯
郑园园 郑子峰
郑云涛 郑子贤 郑静伟 郑李威 郑志兴 郑志江 郑云龙 郑云鹏 郑翠林 郑虎山 郑建国 郑兵林 郑贵林 郑建林 郑玉林 郑五林 郑梦林
郑虎林 郑聚虎 郑聚魁 郑海山 郑江海
郑成修
郑成祥
郑成身
郑成海
郑秋景 郑美玉
郑美芝
养 子 郑全珍
郑全利 郑全本
郑全珠
郑全禄
郑全纯
郑全爱
郑全达
郑全道
郑全思
郑全通
郑全才
郑全敬
郑全云
郑全公
郑 海
郑( )
郑 学 郑 琚 郑 珂 郑 施 郑 德 郑 全 郑 敬 郑 举
郑怀福
郑怀秀
郑怀明
郑怀亮
郑怀兴
郑怀荣
郑已
郑焕
郑有
郑祥
郑旺 郑魁
郑明
郑起
郑庆
郑美德
郑美文
郑美生
郑美库
郑美相
郑美贵
郑 美 郑 秀
郑毅昊
(小龙泉寺)

子 继

养 子 郑子凯
郑子云 郑子路
郑程举
(沙河洛阳)
郑军祥
郑秋祥
郑志鹏 郑) 郑
志红 从左向右观看 新合庄村郑氏郑已支系家谱世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