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合集下载

农业工程类专业课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农业工程类专业课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力 以及培养学 生创造性思维 能力方面做 了多方面教学 尝试 ,
得 出 了“ 四加 一 工 程 ” 程 体 系 。 四加 一 工 程 ” 具 体 内容 为 : 课 “ 的 “ ” 硬 件 工 程 , 括 课 堂 ci 学 、 后 综 合 练 习 、 研 实 四 为 包 a教 课 科 践 和 实 验 、 程设 计 ;一 ” 软 件 工 程 , 教 学 相 长 的 新 型 师 课 “ 为 即
农 业 工 程 类 专 业 兼 有 工 科 和农 科 的 特 点 ,一 般 设 置 在 农 业 院校 。专 业 的培 养 日标 是 使 学 生 在 了解 农 村 经 济 的实 际 需 求 、 农 业 生 产 服 务 的根 本 前 提 下 , 为 研 究 型人 才 、 计 型 为 成 设
的《 溉 与 排 水 工 程 学 》 19 ) 灌 ( 9 8 。武 汉 大 学 主 编 的 《 田水 利 农 学 》 理 论 知 识 和实 践 应 用 方 面有 一 定 的普 遍 性 , 该 书最 后 在 但
学》 的微 积分 知识 , 又有研究生阶段的《 积分变换》 内容。讲课
前 一 周 通 知 学 生 预 习 并 自学 与 课 程 有 关 的 基 础 知识 ,上课 过 程 中 教 师 对 难 点 进 行 详 细 讲 解 、 导 , 大课 堂教 学 力 度 。实 推 加 践 证 明 这 一 方 法 比较 适 合农 业 院 校 基础 比较 薄弱 的学 生 。 对 于 “ 水 方 法 ” “ 道 工 程 ” 内 容 , 于 知 识 面 问题 , 灌 、管 等 属 教 师 泛 讲 为 学 生 引 路 , 向学 生 提 供 一 些 喷 头 、 头 、 喷 头 并 滴 微
生 网 络模 式 。 新 型 的 师 生 网 络 模 式 融 入 教 学 活 动 中 , 本 课 把 是 程教 学 实 践 的新 思 维 。

农业工程培养方案

农业工程培养方案

农业工程一级学科(0828)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博士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1.政治思想 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

2.业务水平 要掌握农业工程学科某一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把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农业工程学科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技术研究中取得被同行认可的创新性成果。

至少掌握1门外国语,具备熟练的读、说、听、写能力。

3.学术素养及能力 具备丰富的工程学、生物学和管理学知识,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建模能力,较强的科学洞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对研究所涉及的农业工程问题进行鉴别、分析和解决;具有较强的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成果的真实性、对农业工程领域已有技术、方法和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鉴别;能根据学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具有撰写科研项目书并独立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和技术的能力;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4.身心素质 要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身心素质。

二、学科方向1.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 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技术经济分析为手段,以农业生产自动化工程、产前和产后的加工与储运等设备的研究为核心内容,形成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机械与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为主的农机装备设计制造及运用管理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黑龙江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13.09.09
•【字号】黑教研函[2013]385号
•【施行日期】2013.09.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
正文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
(黑教研函〔2013〕385号)
各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和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13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黑教研函〔2013〕154号)要求,经专家评审,共确定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8项,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栋教授主持的《建立全面立体的博士生培养过程贯通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31项获重点项目立项、东北林业大学陈广胜教授主持的《农林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保荐机制及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53项获一般项目立项、哈尔滨商业大学宁虹超主持的《研究生学术道德监督管理的法治化研究》等34项获指导项目立项。

现将评审通过的2013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名单下发给各有关高等学校,请各高校务必加强对项目开展的有效指导和经费的科学管理。

由于省里对上述项目的支持经费于明年才能拨付到学校,为了不影响教改项目的正常开
展,请各有关高校按照省里的资助标准给予先行支付。

附件: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13年9月9日附件。

高水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高水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高水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作者:王敏李岩张影微来源:《学理论·下》2018年第03期摘要:针对新形势下高水平农业大学如何开展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多年来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从切实做好学科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时适当灵活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本硕博连读”课程体系贯通、建设好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丰富案例教学与完善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农业工程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农业工程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208-02农业工程(Agricultural Engineering)学科1907年诞生于美国,它是联系农业与工业的纽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壮大,为推动世界各国的农业工程化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历史悠久,在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有高校设立与农业工程相关的学科,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设立了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归属工学门类。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农业工程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调整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四个学科。

各高校还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设立1-2个二级学科。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类院校和少数综合类大学都设有农业工程学科。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农业工程学科共有37个高校参评,包括21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是A+,江苏大学是A-,吉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B+。

在这7所高校中有4所“985”大学,而“211”大学只有东北农业大学1所。

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创建于1948年,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授权点,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是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535工程”中十个第一层次重点建设梯队之一。

农业工程一级学科0828

农业工程一级学科0828

农业工程一级学科(0828)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博士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

2.业务水平要掌握农业工程学科某一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把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农业工程学科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技术研究中取得被同行认可的创新性成果。

至少掌握1门外国语,具备熟练的读、说、听、写能力。

3.学术素养及能力具备丰富的工程学、生物学和管理学知识,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建模能力,较强的科学洞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对研究所涉及的农业工程问题进行鉴别、分析和解决;具有较强的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成果的真实性、对农业工程领域已有技术、方法和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鉴别;能根据学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具有撰写科研项目书并独立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和技术的能力;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4.身心素质要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身心素质。

二、学科方向1.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技术经济分析为手段,以农业生产自动化工程、产前和产后的加工与储运等设备的研究为核心内容,形成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机械与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为主的农机装备设计制造及运用管理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

农林院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

农林院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

1第33卷第24期 2020年12月Vol.33 No.24December 2020艺术科技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校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林业院校‘新工科’自动化专业‘人工智能’示范课程建设研究”成果;2019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MPTS-VIDEO+科研教学平台的人工智能示范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编号:201901274013;2019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FS_AIARM 科研教学平台的人工智能示范实验室建设”成果,项目编号:201902026029农林院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朱婷婷,倪超(南京林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启了各行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之门。

然而,相比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实际工程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工科发展和投入相对较小的农林院校。

因此,本课题开展农林院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重点分析国内农林院校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南京林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给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实践途径,为农林院校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提供新的思路,进而提高高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农林院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特色教学;自动化专业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4-0001-021 问题的提出在信息爆炸、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并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了各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相比工业的快速发展,农林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还比较慢,但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推进农林业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1]。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运用,得力于各大高校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先后成立了专门的人工智能学院。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代码:095136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一)培养目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领域包括大田农业装备及其自动化、设施农业装备及其自动化、加工农业装备及其自动化三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三农、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信息技术或农业机械技术或设施农业技术等方向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我校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学习方式分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两种,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最长不能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应加强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研究生在扬州大学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实践训练不少于6个月。

(二)实行双导师制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由校内、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导师共同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位一体”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培养模式初探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位一体”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培养模式初探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位一体”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培养模式初探收稿时间:2017-07-31基金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YJG-2017-056)作者简介:姚明印(1980-),女,河南南阳人。

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农业工程。

通讯作者:何秀文(1975-),男,江西九江人。

硕士,副教授。

我国是农业大国,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次聚焦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彰显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实现农业工程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与保障。

农业工程作为一门“工中有农、工农结合”的系统工程,是发展农业生产手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设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

[1]而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农业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2]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注重实践、应用和创新,但目前国内的培养模式忽视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3]实践出真知,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欧美等发达国家注重农业科技中介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4]虽然我国多采用学校-企业合作模式增加研究生实践能力,但面临诸多障碍。

[5]针对我国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特殊国情,项目提出学校-企业-地方“三位一体”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以学校产学研部门为桥梁,综合地方基层组织、农场/农户等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及农业工程生产企业的实践与创新基地,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我国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1.课程设置与科研实践脱节。

国内的培养模式大多沿袭学术型,存在课程设置与科研实践脱节等问题,忽视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产学研相结合等不够重视。

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研究生教育 ...

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研究生教育 ...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 革研究与实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与毕业论文一体化 研究与实践
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实践与成效研究— —以南阳师范学院生物与医药硕士培养为例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音乐)专业 “3+4” 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会计硕士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新时代文科类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与 实践——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项目 主持人 刘汉东
张华平
关绍康 张国成 卞科 张改平 许二平
主要成员
项目建设单位
刘海朝,赵顺波,张华平,孙 垦,贾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昌,李晓克,杨建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吴文静,何 鹏,李旭东,许天心,杨根 中原工学院
伟,刘 晖,孙玉周,马肖华,岳德胜, 郑州大学
周朝霞,杨 超,曹策远,李非凡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莉,鲍 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项目类别 省级重大项目
省级重大项目
省级重大项目 省级重大项目 省级重大项目 省级重大项目 省级重大项目
—5—
提升优势学科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研
董文佩,李志勇,杨根伟,杨全喜,刘 晖, 河南师范大学
2019SJGLX008Y
张贵生
究与实践
唐香玉,梁书斌,李 苞,姜玉钦,王 伟 天方药业有限公司
贾 磊,王 钰,薛 昊,段笑蓉,端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凡昌,李 欣,毛俊青,张小花,郭守伟, 河南理工大学
钱丽明
河南师范大学
张永振,马 凌,霍 华,尤 莉,周 毅, 河南科技大学
麦世奎,洪 妍,任宁宁,李姗姗,陈 曦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科技大学 尚振东,王会良,薛进学,库祥臣,杜波,

农业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农业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关键 词 :农 业 工 程 类 :实践 教 学 :教 学 体 系 改革
中 图 分类 号 :G 4 .2 6 24 3 文 献标 识 码 :A
与 实验 教学 、实 习教 学及 课 程设 计 等 有机 地结 合 起
来 ,并 适应 社 会 需求 ,使 学 生学 有所 得 、学有 所 用

直 以来 是本 专业 实践 教学 的研究 重点 实 践教 学课 程 体 系研 究从 根 本 上还 是 需要 服从
1 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 改革
中 国农 业 大学 2 0 0 8年版 本科 人才培 养计划 修订 的指导思想 :遵循 “ 继承传统 、引领未来 、突出特色 ” 的总体思 路 ,制定 具有 “ 口径 、厚 基础 、强实 践 、 宽 重创新 、国际化 ”特点 的创新性教育教学体 系 学 校 的本 科 人 才培 养 目标 为 :培 养具 有 宽厚 的 基 础 知识 、扎 实 的专业 技 能 、 良好 的 人 文素 养 、富
第 6期
中国农机化 ・ HN S G IU T R LME H NZ TO C IE EA RC L U A C A IA IN
农业工程类专 业实践教学课程体 革研 究 系改
王 红 英 ,徐 丽 明 , 王 继 承
摘 要 :以中国农业 大学 20 0 8版 本 科 人 才 方 案 修 订 为 背 景 .
A s a t O eb cgo n f ein ce e 20 dtn b t c: nt akru do rvs gshm s(0 8eio) r h i i
o u d r r d ae t ln i C i a Agi ut r l Un v ri , f n e g a u t ae t n hn rc l a u ie st y c mb n d wi h mp e n r c s fc u s y t m eo m f o i e t t e i lme tp o e s o o re s se rf r o h p a t a e c i g i g c l r le g n e n icp i e h e r c i lta h n n a r u t a n i e r g d s i l ,t e n w c i u i n C u s y t m fP a t a e c i g wa sa l h d ti r o re S se o r ci lT a h n s e t b i e ,i s mo e c s a c r t k e e v t n frT ln s C l v t n c u ae t ma e a r s r ai o ae t u t a i . o o i o Ke wo d : a r u u a e g n e i g d s i l e p a t a y rs gi h rl n i e r icp i ; r ci l c n n c ta h n ; e c i g s se r fr e c ig t a h n y t m eo m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产学研”实践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以赣南师范大学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为例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产学研”实践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以赣南师范大学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为例

2018年23期课题研究高教学刊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产学研”实践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以赣南师范大学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为例*李兴涛,佟晓楠(赣南师范大学生科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农业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1]。

其毕业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是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工程相关问题[2]。

这对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赣南师范大学,自2014年获批招生并培养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起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本文结合实践经验,阐述赣南师范大学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体系培养体系的构建及体会。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定位纵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导师均出身于学硕和有长期学硕培养经历,使培养单位具有学硕培养的惯性思维,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很难把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3]。

突出表现为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解决的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不足,没有对接区域经济建设,没有建立“产学研”实践体系,没有完善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相关制度规定[4]。

造成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创新活力不足,创业后劲有限,不符合专业硕士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要求[5]。

本硕士点设立伊始,就坚持以适应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赣南特色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农业工程通用性人才与区域性适配人才为目标,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特色课程体系、集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实践基地为重点,依托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双一流学科平台,着力构建“创新引领、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反馈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林业硕士为例

新时代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林业硕士为例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O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Master’ s Degree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Taking the Master of Forestry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作者简介 韩胜利(1975—) ,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讲师,博士,从
事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培育。
收稿日期 2022-05பைடு நூலகம்30
2. 1 招生与毕业情况分析 自 2011 年招生林业硕士专业
学位研究生以来,报考人数逐年增多,报考人数由 5 人增至
94 人;第一志愿报考人数由 3 人增加到 27 人,报考上国家线
1. 2 双导师制及实践实训 在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
定位认识模糊、实践实训弱化、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育培养中,实施“双导师” 负责制。 在实践指导方面,结合实
笔者以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主要从招生就业、毕
际,形成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其中聘请
业生对专业培养质量和用人单位对专业认可度、毕业生能力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校农业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培养专业学位硕士是高校为新时
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主要从招生就
业、毕业生对专业培养质量和用人单位对专业认可度、毕业生能力评价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探讨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高等农业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教学理论 与实践 T A HN H O Y A D P A TC E C IG T E R N R C IE
总 27 1 期
李文哲等 高等农业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新体 系的构建与实践
・ 9・ 6
主要 面 向我校工 程学 院和水 利与 建筑 学 院的 “ 农业机 械化及 其 自动 化 、 械设计 制 造及其 自动 机 化、 工业工程 、 农业 电气 化及其 自动化 、 农业 水利工 程、 水利水 电工程 、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 、 工程管理 、 土木工程、 电子信息 、 电气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等本科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 。专业 实验教学培养学 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及较 强的实 际动手能力。专业实 验教 学平 台包 括 “ 业 机械 化 、 械 设 计 、 程 管 理 、 农 机 工 电气化、 水利工程 、 建筑环境与能源 、 计算 机科学 ” 等 7个 农业 工程 类专 业实 验 教学模 块进 行 实验 教学 。 ( ) 业 工程 训 练教 学平 台 三 农 训 练课 程 包 括 “ 程 认 识 、 造 技 术 、 工 制 电工 电 子
高等农业教育, 0 —70 : — 2 90 ,76 7 0 80
Hi h r Ag iu t r l u ai n, 0 9 0 0 6 - 0 g e rc l a u Ed c t o 2 0 — 7, 7: 8 7
高等农 业工程教 育 实践 教 学 新 体系 的构 建与 实践
中图分类 号 : 6 24 G 4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0 - 8 (0 9 0 -0 8 0 1 21 1 2 0 ) 70 6 —3 0 9
高等农业工程教育 的培养 目标是培养具有机械 复 、 节约 时 间和 经费 。 和工 程基 础 理 论 知识 、 得 农 艺 措 施 和作 物 栽 培 技 懂 二 、 业工 程实 践教 学新 体 系构 建 的 内容 农

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四位一体”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四位一体”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89[收稿日期]20191207[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课改教改项目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广谱式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7B G 006) [作者简介]赵凯,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土地经济及管理㊂ʌ教育教学研究ɔ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 四位一体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赵凯,高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摘 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㊂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从分析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构建了集招生㊁教学㊁研究㊁成果展示的 四位一体 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㊂[关键词]经管类;研究生; 四位一体 ;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 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173(2020)5008907一㊁引言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1]㊂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㊂高校 双一流 不只在于 一流大学㊁一流学科 ,还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㊂双一流 建设高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2]㊂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关键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科教融合与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使科学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㊁学科与专业融为一体[3]㊂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高㊁实践能力强的现代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4]㊂新时代,新使命,新农科,新征程,高等农林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新农科建设㊂新农科建设既是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又要求高等农林院校更新办学理念,强化学科和专业建设,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㊂同时,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其 五个振兴 中的重要一环㊂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㊁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四项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无疑是最根本的[6]㊂高等农林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其创新人才培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㊂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关键在于培育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7]㊂现实中,各个高等院校对大学世界排名㊁科研项目和高水平论文的过度关注,使得大学轻视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制约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的有效配置,影响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6]㊂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人文社科范畴,研究生涉足实践应用工作有助于其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和需求,思考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这有助于研究生形成新的思维[4]㊂因此,研究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落实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当前,许多学者针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研究,如孙维等基于跨学科博士生团队培养视角研究了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8];陆一等研究了中国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体系与特征[9];朱玉成等研究了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困境[10];陈恒等研究了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影响机理[11];吴雪萍研究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1];杨舒然等研究了加拿大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2]㊂纵观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研究缺乏对具体学科类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研究范畴不具体,泛泛而谈㊂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该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具体目标有所差异㊂二是现有研究专门针对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不多见㊂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从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面临的形势出发,指出其存在的主要矛盾及成因,并提出集招生㊁教学㊁研究㊁成果展示四个环节为一体的 四位一体 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㊂二㊁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在我国大力实施 双一流 建设高校的背景下,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涉农高校由于区位条件㊁资源禀赋㊁发展基础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其在新一轮的 双一流 评估中压力更大,竞争劣势日益凸显㊂涉农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必然和综合大学的研究生面对同一就业市场,加之 名校 的品牌效应及教育部实行的 985 211 等高校分类管理制度,使得涉农高校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面临很大的劣势㊂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㊂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的物质形态㊁结构㊁性质和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㊂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更突出学生发现问题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研究方法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从事实验活动,这就越发增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难度㊂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更多侧重农村领域的经济㊁社会的管理问题,除了需要具有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架构和政策特点,还要求熟知农村实际情况,掌握农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㊂具体来讲,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㊂(一)生源质量偏低优质的生源是保证培养研究生创新性人才的前提条件㊂当前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优秀本科生免推和全国研究生统考招生两个渠道㊂对于优秀本科生免推,涉农高校经管类面临着尴尬的局面,鉴于当前教育部的规定,凡是进入推免系列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学院希望接收尽可能多的本校推免生㊂现实中,本校毕业的优秀本科生可谓是优质生源㊂对于学生而言,凡是进入免推系列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在当前的学校就读研究生,希望找到至少比原学校更高层次的学校,致使本校招收的免推硕士研究生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㊂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90理学院为例,2016年和2017年推免研究生留在本校攻读学位的比例由5.71%下降到4.12%㊂对于参加全国研究生统考的学生,总是报考比原学校更高层次的学校,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学生数量相对不足㊂本校考生还存在先报考外校,若外校招收不上再调剂到本校,具有相对优势的报考心理㊂因此,这造成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招生中的总体生源质量不高㊂(二)创新类人才普遍缺乏当前,上到国家各部委下到各省市,都先后出台了各类人才计划,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俗称 杰青 )㊁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简称 优青 ),教育部有 长江学者 (简称 长江 )㊁ 青年长江学者 (俗称 小长江 )㊁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组部有 千人计划 青年千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科技部有 万人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中国农科院有 青年英才计划 ,人社部有 百千万人才工程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有 香江学者计划 等,各省市有 黄河学者 泰山学者 黄山学者 楚天学者 等㊂尤其是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大多集中在国内知名的综合大学,农林院校经管类能占多大比例,值得思考㊂这些人才对应着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对应着科研经费㊂缺乏拔尖创新类人才的引领,怎样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研究生人才?加之,近年来,国家实施的 双一流 工程,致使农林院校有限的人才资源流向国内综合大学,使得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研究生人才更是难上加难㊂在近年来的新进教工招聘中,农林院校资助金额几乎无法跟综合大学㊁经济较发达的东部院校相提并论,很难吸引到优秀的青年博士㊂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在新引进教工(师资博后)的年薪不高,且学校区位(陕西杨凌)具有很大劣势㊂现实中,国内大量非211院校在新引进教工的资助金额上远远高于此标准㊂(三)研究生培养体制有待优化一是纯计划经济的招生制度,不能满足指导教师开展研究工作的需要㊂二是 本科生课程管理模式 下的研究生教学制度限制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㊂三是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㊁传统教育观念限制了研究生创造性思维㊂四是研究生对新知识㊁新技术㊁新方法的学习渴望和热情不够, 混学位 现象突出, 被动学习 的习惯以及惰性严重等现象显著,造成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体缺乏了原动力㊂五是科研和社会的脱节使得很多教师缺乏创新研究的原动力,研究生对所学内容兴趣大幅度降低[4]㊂(四)高校外部环境有待提升当前,高校的科学研究㊁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之间仍比较 独立 和 封闭 ,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普遍存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率低,难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2]㊂涉农高校的软环境不能很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欲望,其硬件设施的不足也抑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落后的教学方法限制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科研和社会的脱节使得很多教师缺乏创新研究的原动力[4]㊂这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培养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创新体制,并制订相应的措施㊂三㊁涉农高校经管类 四位一体 的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模式构建研究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㊂构建涉农高校经管类 四位一体 的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我国农村政策和农村发展现实为指引,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为起点,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推广优秀研究生教学模式,狠抓教学质量,结合导师课题积9192极开展农村实地调研,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培养,积极鼓励研究生开展科技论文撰写与发表,突出课程设置㊁研究选题㊁开题报告㊁课题研究㊁论文答辩等主要培养环节的培养与考核,启发和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㊁在学习中创新,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持续优化研究环境,形成集研究生招生㊁课堂教学㊁课题研究与成果展现 为一体的 四位一体 的农林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㊂图1 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㊂1.强调 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研究生本人㊁指导教师㊁学院(学校)等多元主体,是多元主体在多因素影响下的综合反应㊂从培养环节看,研究生招生㊁课堂教学㊁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互相紧密关联,形成一体㊂某一个环节的低质量㊁低要求㊁低标准都会对创新性人才培养造成很大影响㊂2.突出农村政策和农村发展实际当前,人文社科类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大多在学习过程中过多地追求研究目标的实证和研究方法选取,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和积累,缺乏社会实践和调查能力,轻视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淡化了实际问题的背景分析和认识,造成研究中缺乏创新性[4]㊂农林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大多从事农村经济方面的研究,在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前沿问题讨论的基础上,必须熟知农村发展政策,了解农村发展实际情况㊂只有这样,才能从实践中找出问题,发现现实中迫切需要研究的切入点,才能够提出新观点,以供政策决策服务㊂3.呈现动态螺旋式上升发展态势从单个研究生培养来讲,其先后经历研究生招生㊁课堂教学㊁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等四个环节后,达到了研究生所需的各项条件,完成一个培养周期,准予毕业㊂但从学院(学校)来讲,每年均面临着研究生招生㊁课堂教学㊁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等环节㊂上一轮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其来年的招生及其培养质量㊂当然,各个培养单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条件下,也在结合自身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完善培养环节,形成新的更合理化的培养制度和培养要求,实现在原来基础上的帕累托改进㊂因此,研究生 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㊂(二)运行机制此处,主要基于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 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四大环节进行分析㊂1.研究生招生学生的遴选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如何能够将具有创新潜力和科研潜力的学生选拔到这个集体是非常关键的问题㊂首先要培育和壮大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要加强学科建设㊂学科影响力是学生选择学校的首要条件,只有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到一流的生源㊂其次,强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用老师的个人 威信 和 感情 留住好的生源㊂再次,加强对 优质生源 的奖励和资助,吸引优质生源来本校就读㊂最后,扩大学科的宣传,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定的 影响 ㊂2.课堂教学首先,开展广泛调研,听取研究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建议㊂其次,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㊂同一门课可以由不同老师进行讲授,根据学生反映确定最终授课老师㊂再次,注重研究方法讲授和授课质量㊂授课内容应反映当前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把握前沿问题㊂最后,要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丰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形式,积极开展以培养研究生自学能力的文献阅读研讨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㊂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不必每门课都进行考试,可以让学生撰写专业论文,提高其科技论文写作能力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学生论文讲评制度,使其知道论文的不足和缺陷,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㊂3.课题研究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最关键环节㊂研究生若缺乏课题研究的锻炼,最终是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的㊂一是参与导师主持的课题㊂这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本途径㊂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生可以熟悉课题申报㊁调研表格设计㊁数据获取及统计分析㊁小论文撰写以及课题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知识,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 套路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㊂二是鼓励研究生自己申报学校(学院)组织的相关课题研究项目,如 研究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 研究生自主管理项目 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项目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等㊂通过这些项目的锻炼,提高学生业务水平㊂三是学校(学院)应构建创新型教育环境,加强导师队伍与学术氛围建设,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一个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型平台㊂4.成果展示这既是研究生自身价值体现的载体,也是其获得成就感的归属,还是激励其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㊂因此,必须尊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肯定其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㊂基于此,学校必须为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考核机制,将其成果与学位获得相挂钩,激励研究生创新性思维,并给予倾斜的奖励政策㊂(三)保障措施1.积极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要在建立有效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定位农林经管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要求,优化课程设置,设置灵活的㊁切合课程需要的考核方式㊂同时,要将修订好的培养方案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每一位研究生,以确保每位研究生明确其要达到的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㊂2.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一方面要讲求一定的深度,不能和本科生一样,是 热剩饭 ;另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及时了解相关领域最93新的国家政策及研究动态,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㊂同时,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要正确树立以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思想,采用启发式㊁讨论式等方式进行教学㊂在广泛征求研究生意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课程最佳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创新教育的方法,不古板㊁不随意㊁不盲从;用心教学,努力奋斗[13]㊂3.鼓励指导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提倡研究生围绕导师课题展开研究,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㊂学校应对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给予适量科研津贴补助,对学生发表高水平成果实行单独奖励政策,激励其积极开展科研,塑造良好的创新环境㊂同时,对于不按时完成任务者,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㊂4.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三是为研究生开展研究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㊁资源配置和经费保障,四是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㊂四㊁结语立德树人㊁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㊂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实现 产业兴旺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㊁治理有效㊁生活富裕 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㊂因此,我国涉农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㊂本文基于全国农林类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实条件出发,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为例,提出了农林类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生源质量偏低㊁创新类人才普遍缺乏㊁研究生培养体制有待优化以及学校外部环境有待提升等关键问题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林大学经管类 四位一体 的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我国农村政策和农村发展现实为指引,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为起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持续优化研究环境,启发和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㊁在学习中创新,形成集 研究生招生㊁课堂教学㊁课题研究与成果展现 为一体的四位一体 的农林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论述了其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㊂涉农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㊂从主体来讲,其涉及学生㊁指导教师㊁学院和学校等主体㊂我国涉农高校具有层次性特征,在资源禀赋㊁人才结构㊁创新能力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涉农高校内部,也存在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学科之间的竞争㊂从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角度来讲,既存在非农林大学的竞争,也存在涉农高校兄弟院校之间的竞争㊂不同涉农高校资源禀赋不同,可能形成不同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㊂本文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实践,紧密围绕带有共性特点的 研究生招生㊁课堂教学㊁课题研究与成果展现 等四个关键环节,提出了 四位一体 的农林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涉农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㊂[参考文献][1]吴雪萍,袁李兰.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㊁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9(6):102109.[2]王凯,胡赤弟.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以学科 专业 产业链为视角[J].教育研究,2019(2):8593.[3]邹晓东,韩旭,姚威.科教融合:高校办学新常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4350.[4]管河山,王谦.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观察,2015(7):5859.94[5]李双群,靳玲品.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意义和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教育,2019(6):1824.[6]郑庆华. 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19 23,30.[7]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s1):253255.[8]孙维,马永红.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源于跨学科博士生团队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9(4):6369.[9]陆一,史静寰,何雪冰.封闭与开放之间:中国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体系与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18(3):4654.[10]朱玉成,周海涛. 双一流 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困境分析 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15.[11]陈恒,初国刚,侯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影响机理[J].科研管理,2018 (4):124133.[12]杨舒然,杨洋,包崇许.加拿大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 (1):120126.[13]郑虎.高校会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6):2629.(责任编辑:李良木)"F o u r i nO n e"O v e r a l l-p r o c e s sM o d e o fC u l t i v a t i n gI n n o v a t i v eP e r s o n n e l f o rG r a d u a t e s i nF i e l d s o fE c o n o m i c s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S c i e n c e a t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i e s:AC a s e S t u d y i nN o r t h w e s tA&FU n i v e r s i t yZ H A OK a i,G A OY u a n(N o r t h w e s tA&FU n i v e r s i t y,Y a n g l i n g7121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P e r s o n n e l i sak e y l i n ko fd e v e l o p i n g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T a k i n g N o r t h w e s tA&F U n i v e r s i t y a sac a s e,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dt h ek e y i s s u e si n 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 P e r s o n n e l f o r g r a d u a t e si nf i e l d so fe c o n o m i c s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s c i e n c ea ta g r i c u l t u r a la n d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i e s,e s t a b l i s h e da"F o u ri n O n e"o v e r a l l-p r o c e s s m o d eo f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 p e r s o n n e l, i n t e g r a t i n g G r a d u a t eA d m i s s i o n s,t e a c h i n g,r e s e a r c h i n g 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e x h i b i t i o n i n t oa s y s t e m,a n d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a l m e c h a n i s m.F i n a l l y,s o m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a r e p u t f o r w a r d.[K e y w o r d s]M a j o r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G r a d u a t e S t u d e n t s;"F o u r i nO n e";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 P e r s o n n e l95。

农业大学年度工作总结范文7篇

农业大学年度工作总结范文7篇

农业大学年度工作总结范文7篇篇1一、引言本年度,农业大学紧紧围绕教学和科研两大核心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全体教职工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本报告旨在全面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出规划与展望。

二、教学工作进展与成效1. 课程设置优化与创新本年度,我们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2. 教学质量监控与提升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定期的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和教师互评等活动,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整改。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 实践教学与产学研合作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组织开展了多项实践活动,如科技下乡、农业技术推广等,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科研工作进展与突破1. 科研平台建设本年度,我们加大科研平台投入,提升科研条件。

新建多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2. 科研项目立项与成果产出积极申报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成功获得多项重大课题立项。

在作物遗传育种、农业信息化、生态农业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工作,推动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示范工程,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师资队伍建设计与提升1. 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2. 教师培训与发展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供多种形式的进修和学习机会。

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国际视野。

五、社会服务与贡献1. 农业技术推广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和讲座,提高农民群众的农业技术水平。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1.09.28•【文号】教高提案〔2021〕89号•【施行日期】2021.09.28•【效力等级】行业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教高提案〔2021〕89号您提出的《关于优化高校农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提案》收悉,经商农业农村部,现答复如下: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养,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推动各地各高校持续深化农林教育改革,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关于调整优化农学学科布局、加大农学学科支持力度的建议教育部高度重视农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涉农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并重的涉农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格局。

(一)持续优化农学学科布局。

目前,农学学科门类下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等9个一级学科,全国有农学门类学科点335个,其中博士点209个、硕士点126个;涉农专业学位类别有农业、兽医、林业等3个类别,共有207个相关专业学位点,其中博士专业学位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195个;每年授予博士学位31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2.7万余人。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二级学科和按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

教育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涉农相关学科自主设置工作。

目前,已有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自主设置了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装备、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农业、农村与区域发展等127个农业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点。

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作者:郑鑫,杨光,葛建锐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08期摘要: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是打造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对现有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交叉方向,以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构建了两个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研究。

关键词:农业工程;土木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40-02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面对这种现状,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学科学习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下研究生教育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必经之路,更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要想达到这种要求,合理设置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是成功的关键。

一、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意义(一)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保障交叉学科设置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夯实数、理、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和程序设计技术等基本知识,为参与交叉学科项目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在国内,北京大学于2006年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有理论生物学中心(Center for Theoretical Biology,CTB)。

CTB 的课程由4门必修课程、13门专业选修课程、20门专业限选课程、15门跨专业选修课程和8门跨专业限选课程组成。

研究生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进行课程学习,50%为跨学科专业课程[1]。

在国外,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简称UWM)于1998年发起了一项大学/州伙伴关系创新性计划(Cluster Hiring Initiative,简称CHI)[2]。

在教学上,CHI中几乎每个研究集群都开发了新的课程,一些研究集群甚至已开发出新的跨学科计划[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水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针对新形势下高水平农业大学如何开展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多年来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从切实做好学科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时适当灵活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本硕博连读”课程体系贯通、建设好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丰富案例教学与完善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农业工程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标签: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农业工程农业工程(Agricultural Engineering)学科1907年诞生于美国,它是联系农业与工业的纽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壮大,为推动世界各国的农业工程化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历史悠久,在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有高校设立与农业工程相关的学科,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设立了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归属工学门类。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农业工程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调整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四个学科。

各高校还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设立1-2个二级学科。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类院校和少数综合类大学都设有农业工程学科。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农业工程学科共有37个高校参评,包括21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是A+,江苏大学是A-,吉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B+。

在这7所高校中有4所“985”大学,而“211”大学只有东北农业大学1所。

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创建于1948年,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授权点,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是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535工程”中十个第一层次重点建设梯队之一。

近期,在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规划中农业学科又被列为一流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七十年来,在老一辈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教学与科研、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培养了大量人才,被誉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工程的摇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学科评估结果是高校整体实力的体现,尤其是在科研与研究生培养水平方面的反映。

如何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整体素质是各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双一流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生培养中的最基础的一环。

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设立了专项的课题进行创新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新时期我国高水平农业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主要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定位,落实建设目标要在众多的农业院校中,摸清自身的优势,总结出多年的办学特色,实事求是地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对每一个高校和每一个学科来说都是一件很难但是却非常重要的事情。

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即:立足“战略粮仓”黑龙江,着眼国家粮食安全,紧密围绕国家及北方寒地现代大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历经多年形成的五个具有传统特色和优势的二级学科方向开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工作。

在这一整体定位与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研究生人才培养才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博士要让其站在国内领先和世界科学前沿的高度上进行研究,培养精英人才;对于硕士要培养其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培养高端人才。

自学科成立以来为我国的农业工程领域输送了200多名博士、2000多名硕士研究生,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得到了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广泛肯定。

二、适时适当、灵活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在我国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重科研轻课程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忽视了对课程體系的建设,经常发生授课不规范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们也不重视上课,使课程体系形同虚设,达不到授课效果。

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狠下功夫,并适时适当、灵活动态地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使之能够及时适应学科发展对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新要求。

学科采取“3年定期调整,2年动态调整,1年微小调整”的原则,保持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

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改进,学生出勤率增加、授课效果反馈好,其他学科和学院的研究生选课明显增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积极开展本硕博课程体系贯通工程近几年,受到国家研究生推免和招生政策变化的影响,多数地方农业院校在吸收优秀本科毕业生方面受到较大冲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滑坡较大。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国家特色专业为试点,试行了“拔尖人才班”制度,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又在近年实行了“本硕博”连读制度,提高研究生生源和培养质量。

然而,在课程体系上就需要进行改革,确保本科、硕士和博士之间能够在知识体系的衔接上实现无缝对接。

为此,学科积极开展了“本硕博连读”课程体系贯通工程。

贯通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于,本科和硕士的衔接问题。

其中,课程体系的有效贯通更是重中之重。

学科对本科第四年,也就是硕士第一年的课程进行了统筹设计,沟通了学校教务处与研究生院,解决了课程设置上的部门差异障碍、学分互认等技术层面环节,使学生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课程体系,保证科研工作尽早顺利开展。

通过几年的试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抓好几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学科研究生培养经验表明,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是要抓好几门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

对于硕士,其核心课程可以是各二级学科前沿专题讲座,让学生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方向,激励其攻读博士学位的兴趣。

对于博士,要开设一门针对一级学科的前沿专题专论,讲解整个一级学科范围内的世界前沿方向,并设置专家学者论坛,拓展视野,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

该课程可以是1学分16学时的小型课程,如果内容较多,也可以是2学分甚至3学分的大课程。

这一门核心课程是该学科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区别于别的学科门类的重要特征课。

课程要紧扣博士研究生所属的一级学科范畴,包括下设的各二级学科的科学研究内涵、研究热点、先进研究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同时,该课程要时刻围绕如何指导博士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发现科学规律和凝练研究成果来授课,使刚进入博士课程的研究生能够切实领会到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本质区别,为即将开始的创新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博士课程体系为例,学科重点建设了《农业工程专论》这一核心课程,作为有机连接5个二级学科的共同必修课。

该课程以农业的工程化为主题,为博士研究生系统深入地讲解农业工程领域各方向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力图为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全局视角的高水平农业工程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课程开设以来,所有的博士生都选修了该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对农业工程学科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入了,对学科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五、加强案例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对于专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其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除了常规的课程以外,案例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针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开设了4门案例教学课程,并正在建设3门课程,充分保证了专业型硕士的实践类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其在企事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半年的实践环节奠定了基础。

另外,学科还积极与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聘请基地的高水平科研人员作为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充分保证了专业型硕士人才的培养质量。

根据毕业跟踪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都对学科培养的专业硕士给予了高度认可,有的企业多年坚持来校招收本学科的专业硕士,有的学生已经成了企业的骨干。

以上是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多年来在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创新探索与实践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启示。

在新形势下如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做好人才培养,是摆在地方农业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充分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从最基本的教学环节抓起,为我国培养出真正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知识和创新科研能力的优秀农业現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1]万霖,车刚,张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战略探析——以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59-61.[2]李岩,冯放,王敏,李文哲,陈海涛.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21):200-201.[3]李岩,和庆斌,冯放.关于中日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差异的对比[J].教书育人,2013(21):37-39.[4]张影微,李岩,刘宏新,李晶宇,权龙哲.开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2017(10B):60-62.[5]李文哲,果莉,李岩.高等农业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7):68-70.[6]邱选兵,齐美山,魏计林,等.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类创新型研究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学,2014(12):135-137.[7]蒯秀丽.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12):50-5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2015-05-04.[9]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