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物体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概念。
2.掌握使用不同物体来进行测量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同的物体可以用来进行测量。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选择物体来进行测量,如何确定单位。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种不同形状、大小、重量的物体,如铅笔、纸张、橡皮擦、小石子等。
2.课前准备:制作课堂展示板,准备实验用具。
四、教学过程:1.引入:(1)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体可以用来进行何种测量。
(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2.讲解:(1)介绍物体的测量方法:长度的测量可以用铅笔、宽度的测量可以用纸张等。
(2)讲解如何确定正确的测量单位,引导学生思考选择合适的物体进行测量。
3.实践:(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选择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比较结果。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总结使用不同物体进行测量的规律。
4.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行探究其他不同物体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方法,并进行展示。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使用不同物体进行测量的优缺点。
五、课后作业:1.设计一个实验,利用自己家中的物体来进行测量,并写出实验报告。
2.总结使用不同物体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思考为什么需要标准单位。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1.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录。
2.分小组进行汇报,老师把各小组的测量结果都写在黑板上。
3.提问:你有没有从这些数字中发现什么?
4.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每个小组测出的都不一样。
5.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用书本、回形针、小立方体测量桌子
的长、宽和高。
三、讨论交流:
1.老师提问:为什么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长、宽和高,
结果会不一样?
2.学生讨论,个别回答。
3.老师总结:由于用来测量的物体,同学们在测量时产生了一定的
误差,所以结果不太一样。
四、布置课外活动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
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
表格内设计好的字体不许改动。
教科版(新)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教案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材简析】这节课学生将要体验用4种物体来测量。
跟手相比,物体是有固定长度的测量单位,用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很接近。
这节课要求从4种物体中选择2种来测量,学生就会发现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如同一个桌子的长度,它可能是8根小棍儿,也可能是50多个小立方体,这一测量结果就告诉学生,不同的测量工具、不同的测量单位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统一测量单位就特别重要。
纵观整个单元,这节课的难度是最大的,原因有四个:一是测量所用物体要从4种物体中选2种物体,每个小组最少要用2种物体来测量;二是要量3个物体,即讲台高度、桌面长度、活动手册长度,即每个小组最少要完成6次测量;三是信息量大、数据量大,数据的比对、分析对学生来说很困难;四是边长为1厘米小立方体测量起来,要花费很长时间,难度较大。
根据以上原因,建议将测量物体的4中选2,改成3中选2(要保留小立方体和小棍儿),这会大大降低数据比对的量值,再将测量3件物体改成2件(所测量的对象要注意前后课的衔接,尽量保持单元的连贯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测量的准确度是在不断提高的,故建议保留活动手册长和桌面的长)。
这节课中的亮点将出现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
因此,第一步要利用班级记录表呈现每一个小组的数据。
这里不要嫌繁琐只挑几个小组分享数据,一定要全班的数据都进行分享,这不但是“大数据”的需要,更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劳动;第二步,要将学生测量的纸带贴到黑板上(还用上一节的思路,本节在测量桌面长度时,也用一条纸带比照桌面的长度),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的放在一起,分成三组,便于学生观察。
第三步,带领学生观察数据,发现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测出的结果是很接近的,再引导学生观察纸带,发现每一条记号线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这说明物体是有固定长度,测量单位不会像手那样变化,也不会有大有小,所以测得的数据很接近,比用手量准。
在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是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一样吗?原因是什么?将概念指向由于单位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中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面积等属性。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物体的特性,如长度、宽度、高度等。
2. 教授学生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如尺子、手指、纸条等。
3.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和长度。
4.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1. 学生已经通过日常生活和之前的科学课程,对物体的大小、长短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如尺子、量杯等。
3.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物体特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素养,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大小、长短等特性,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素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
4. 培养学生科学交流的素养,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层次:一年级的学生年龄普遍在6-7岁之间,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对物体的大小、长短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
他们已经学会了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如尺子、量杯等。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活动,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尺子、铅笔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热爱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2. 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长度测量。
3. 实验活动: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使用不同物体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物体作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1. 教具:直尺、卷尺、铅笔、尺子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测量活动,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并示范如何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实验,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 拓展活动:学生分组,用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如铅笔、尺子等)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堂分享。
9. 板书设计: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基本方法:1. 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2.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铅笔、尺子等)作为测量工具。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 教材分析《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的方法。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如尺子、手指、步长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一些测量的经验,比如用尺子量长度、用步长量距离等。
但他们对测量工具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测量方法也较为简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测量工具,并教会他们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测量工具,如尺子、手指、步长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测量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乐于探索和尝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测量的重要性。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长度的物体,如尺子、手指、步长等。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绳子等。
3.准备实践活动场地,如教室、操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帮小猴找出最长的一条线”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尺子、手指、步长等,并向学生介绍这些物体的测量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测量方法,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测量结果和心得体会。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测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2. 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物体作为工具进行简单的测量。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测量及其意义。
2. 学习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
3. 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
难点:让学生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测量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尺子、绳子、杯子等。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相应的测量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测量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测量的意义和作用,示范使用不同物体进行测量的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选取合适的工具和物体进行测量。
4. 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成果,分享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活动中的收获,强调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拓展: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运用测量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测量方法和工具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收集学生的测量成果,分析学生的测量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运用所学测量方法,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重量等,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结合测量活动,写一篇关于测量的小作文,分享自己的测量经历和感受。
八、课程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测量方面发挥潜能。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竞赛,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测量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感知测量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1.3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测量的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测量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第二章:使用尺子进行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培养学生准确测量物体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尺子的使用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3 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和示范尺子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尺子测量物体。
第三章:使用天平进行测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使用天平进行测量的方法。
培养学生准确测量质量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使用天平进行测量。
3.3 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和示范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测量,纠正测量错误。
第四章: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的方法。
培养学生准确测量温度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4.3 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和示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5.3 教学过程教师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测量,纠正测量错误。
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测量经验。
第六章:测量长度竞赛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3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3一. 教材分析《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不同的物体(如小棒、绳子、手指等)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对于长度这个概念还比较模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理解长度的概念,并能够使用不同的物体来进行测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物体来进行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实践活动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和合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棒、绳子、手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测量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度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不同的物体,如小棒、绳子、手指等,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物体可以用来测量长度吗?为什么?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物体长度。
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长度的概念。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长度概念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物体来进行测量?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使用这些物体来测量长度,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测量长度的重要性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使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是通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确定其大小、长度、重量等数值的过程。测量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如何使用小石子来测量一根铅笔的长度。这个案例展示了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采用更多生活化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巧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非常有效的。大家对于测量这个问题,都能积极地从生活中找到例子,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测量基本概念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来进行讲解,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主动提出问题,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分析不同物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2.在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理解长度测量的基本原理;3.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目标充分体现新教材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用多种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
比较不同物体测量的结果,认识到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物体测量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不同物体进行测量的方法。
比较不同物体测量的结果。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用手测量的内容,提问学生:用手测量有什么优缺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展示一些不同的物体,如铅笔、橡皮、小棒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可以用来测量什么。
介绍这些物体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并讲解如何使用它们进行测量。
3.用不同物体测量分发一些纸条或物体,让学生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如用铅笔测量纸条的长度,用橡皮测量书本的宽度等。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测量时要注意首尾相接,并且要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体测量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4.比较测量结果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不同物体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物体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提问学生:如果要得到更准确的测量结果,应该用什么方法?引出使用统一的测量单位。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用不同物体测量的方法和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家里一些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并记录下来。
同时,思考如果要更准确地测量这些物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用不同物体测量的过程,感受测量结果的差异,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让他们在测量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不同的物体可以用来测量长度、重量等属性。
2. 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度测量:用尺子、绳子、小木棍等不同的物体来测量课本、桌子、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 重量测量:用石头、棉花、小金属块等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书本、文具等物品的重量。
3. 学习常见的测量工具:尺子、天平、秤等。
4. 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比较测量、转换测量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2.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测量工具和测量物体,如尺子、绳子、小木棍、石头、棉花、小金属块等。
2. 准备实验操作的场地和环境。
3. 准备汇报交流的模板和引导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测量?测量有什么作用?2.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课本、桌子、椅子等物体的长度和重量。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的测量方法,总结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4. 汇报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和测量方法,分享他们的创新思路。
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汇报进行点评,总结测量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乐趣。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操作技能和测量方法的正确性。
2. 听取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估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测量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第4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了解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2. 学习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3. 尝试用不同的物体来进行长度测量;4. 感受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长度测量概念的理解和操作还比较陌生。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过一些长度的经验,如比较物体长短、排队等,但对长度测量的方法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长度测量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学习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尝试用不同的物体来进行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学习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尝试用不同的物体来进行长度测量。
2.难点: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测量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长度测量的意义和常用工具。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测量,培养测量意识和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卷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小棒、铅笔、书本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直尺或卷尺,以及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帮小兔子测量跳绳长度”,引起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引出长度测量的概念。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以及长度单位的概念。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物体作为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物体作为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区分。
2.如何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不同种类的物体(如书本、笔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长度单位模型、测量工具和不同种类的物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怎么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从而引出测量长度的方法。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展示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不同的物体作为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分享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学生的测量方法,总结测量长度的技巧。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尺子和卷尺测量长度,我们还可以用什么物体来测量长度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使用其他物体进行测量。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设计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是比较,知道可以用不同的物体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2、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物体进行测量,并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用不同物体测量的意义和方法。
(2)能够准确地进行测量和记录。
2、教学难点(1)认识到测量结果与测量单位有关。
(2)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物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每组准备铅笔、橡皮、小棒、回形针、书本等不同的物体。
2、测量纸带、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需要知道长度的场景,比如要知道教室黑板的长度,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测量。
提问学生:“如果没有尺子,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二)讲授新课1、认识测量(1)讲解测量的概念:测量就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测量,如用脚步测量操场的长度,用手拃测量书桌的宽度等。
2、用不同物体测量(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物体,如铅笔、橡皮、小棒等。
(2)指导学生用所选物体测量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3)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发现用不同物体测量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3、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1)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测量结果,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
(2)讲解由于所选测量物体的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从而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4、选择合适的测量物体(1)让学生思考在不同的测量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物体。
(2)举例说明,如测量教室的长度适合用脚步,测量书本的长度适合用铅笔等。
(三)课堂练习1、给出一些测量任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2、小组之间交换测量结果,互相检查和评价。
(四)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测量的概念、用不同物体测量的方法、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物体。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第4节《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体长度和重量的感知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不同物体的测量单位。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的方法,掌握常见物体的长度和重量单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能够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简单的长度和重量测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的方法,掌握常见物体的长度和重量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物体的测量单位,并能够正确运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长度和重量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还不够发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操作和示范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出示几个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橡皮等,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长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这些物体来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呢?示例:老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支铅笔、一本书和一个橡皮,你们观察一下,它们的长度有什么不同?谁能告诉我铅笔、书和橡皮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学生:铅笔大概15厘米长,书大概25厘米长,橡皮大概5厘米长。
第二环节:讲解与示范1. 老师向学生介绍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的方法,如使用铅笔来测量课桌的长度。
2. 老师示范使用铅笔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测量结果。
3. 老师介绍常见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并让学生理解不同单位的用途和关系。
示例:老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使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
比如,我用这支铅笔来测量一下课桌的长度。
你们看,铅笔一共用了几支?长度是多少?学生:用了3支铅笔,长度是45厘米。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过程与方法: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教学难点】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引入课题T: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手测量,却发现每人一挂的长度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应桌子的高度,那么除了手以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物体呢?学生回答T: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
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长度、桌子的宽度和书的长度。
T:哪四种物体呢?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
测量方法T:那么怎么测呢?首先确定书的长度的起点和终点,然后从起点开始摆放测量物,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演示T:测完后填写数字,这次测量我们统一测量单位为个,如果出现达不到一个测量单位只有一半的现象就记为1个半,如果超过了测量物一半,那么记在1个半后面打个O写上大,记为1个半(大),如果小于一个半,那么记为1个半(小)。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2一. 教材分析《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测量这一概念,学会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简单的测量。
内容主要包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子测量物体的距离、用硬币测量物体的厚度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对于测量这一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但是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有不同的收获。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测量的概念,知道测量是用来干什么的。
2.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简单的测量,如尺子、步子、硬币等。
3.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简单的测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测量来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测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测量工具,如尺子、步子、硬币等。
2.准备一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绳子、小车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自行车坏了,他需要一根绳子来修理,请同学们帮他用尺子量一量,看看需要多长的绳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测量这一概念。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教学课件,呈现各种测量工具,如尺子、步子、硬币等,让学生了解并认识这些测量工具。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2.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3.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和习惯;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能用不同的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对数据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纸带、小棒、回形针、小立方块【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发现同样高度的桌子,用手来测量时,测量的结果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2.那用什么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会更准确呢?老师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小朋友们看一看,可不可以用来测量?(橡皮筋、弹簧、小棒、小立方块)3.今天我们就用小棒和小立方块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4.老师这里有三个闯关游戏,你想不想玩?可是一关比一关难,只有特别认真听讲的小朋友才能闯关成功,你敢接受挑战吗?二、学习测量方法第一关:考一考1.看视频,学习用小棒如何测量桌子的高度;2.请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演示测量方法,其他小朋友找一找操作错误的地方;3.看关键步骤图,学习用小立方块测量的方法;4.小游戏:火眼金睛看一看图中的操作方式对不对?如果错误,错在哪里?三、测量活动第二关:量一量1.出示测量要求:(1)仔细测量,比一比谁量得最准;(2)两人一组,相互合作;(3)听从指挥,铃响立刻坐端正。
2.小组测量活动四、研讨数据第三关:想一想1.分别分析用小棒、小立方块来测量桌子高度的数据:(1)聚焦大多数相同的数据,引导用小棒(小立方块)来测量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2)如果有差异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或测量误差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2.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3.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和习惯;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能用不同的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对数据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纸带、小棒、回形针、小立方块【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发现同样高度的桌子,用手来测量时,测量的结果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2.那用什么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会更准确呢?老师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小朋友们看一看,可不可以用来测量?(橡皮筋、弹簧、小棒、小立方块)3.今天我们就用小棒和小立方块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4.老师这里有三个闯关游戏,你想不想玩?可是一关比一关难,只有特别认真听讲的小朋友才能闯关成功,你敢接受挑战吗?二、学习测量方法第一关:考一考1.看视频,学习用小棒如何测量桌子的高度;2.请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演示测量方法,其他小朋友找一找操作错误的地方;3.看关键步骤图,学习用小立方块测量的方法;4.小游戏:火眼金睛看一看图中的操作方式对不对?如果错误,错在哪里?三、测量活动第二关:量一量1.出示测量要求:(1)仔细测量,比一比谁量得最准;(2)两人一组,相互合作;(3)听从指挥,铃响立刻坐端正。
2.小组测量活动四、研讨数据第三关:想一想1.分别分析用小棒、小立方块来测量桌子高度的数据:(1)聚焦大多数相同的数据,引导用小棒(小立方块)来测量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2)如果有差异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或测量误差原因。
2.用小棒测量的桌子高度结果,与小立方块测量的桌子高度结果一样吗?五、课堂小结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节课学生将要体验用4种物体来测量。
跟手相比,物体是有固定长度的测量单位,用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很接近。
这节课要求从4种物体中选择2种来测量,学生就会发现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如同一个桌子的长度,它可能是8根小棍儿,也可能是50多个小立方体,这一测量结果就告诉学生,不同的测量工具、不同的测量单位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统一测量单位就特别重要。
纵观整个单元,这节课的难度是最大的,原因有四个:一是测量所用物体要从4种物体中选2种物体,每个小组最少要用2种物体来测量;二是要量3个物体,即讲台高度、桌面长度、活动手册长度,即每个小组最少要完成6次测量;三是信息量大、数据量大,数据的比对、分析对学生来说很困难;四是边长为1厘米小立方体测量起来,要花费很长时间,难度较大。
根据以上原因,建议将测量物体的4中选2,改成3中选2(要保留小立方体和小棍儿),这会大大降低数据比对的量值,再将测量3件物体改成2件(所测量的对象要注意前后课的衔接,尽量保持单元的连贯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测量的准确度是在不断提高的,故建议保留活动手册长和桌面的长)。
这节课中的亮点将出现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
因此,第一步要利用班级记录表呈现每一个小组的数据。
这里不要嫌繁琐只挑几个小组分享数据,一定要全班的数据都进行分享,这不但是“大数据”的需要,更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劳动;第二步,要将学生测量的纸带贴到黑板上(还用上一节的思路,本节在测量桌面长度时,也用一条纸带比照桌面的长度),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的放在一起,分成三组,便于学生观察。
第三步,带领学生观察数据,发现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测出的结果是很接近的,再引导学生观察纸带,发现每一条记号线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这说明物体是有固定长度,测量单位不会像手那样变化,也不会有大有小,所以测得的数据很接近,比用手量准。
在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是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一样吗?原因是什么?将概念指向由于单位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第四步,带领学生观察,注意学生所描述的“多一些”“多一点”“少一点”的等词汇,同时在纸带上把这些描述不清的部分涂上颜色,学生会发现用不同的物体量都会存在一部分“说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这部分叫“误差”。
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是误差部分多测量结果准确还是误差部分少更准?用哪一个物体量误差最小?通过这一环节将误差清晰可视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小立方体的优势,从而引出下一节课中用同一物体来测量,要选小立方体的理由。
【学生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将遇到一些困难,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1.预测。
“预测”这个词第二次出现,教师同样需要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预测,比如:先观察不同的测量工具有多长,再观察代表桌子长度的纸带有多长,边看边比一比,做出基本的预测。
预测时,教师要强调仔细观察和比对。
2.合作。
在这一单元的活动中,合作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的质量、默契的程度将直接影响课程完成的质量。
刚开始上科学课的学生即使有过一两次合作的经验,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实践“合作”。
因此,教师不仅在活动前要给出明确的合作要求,在活动中也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都投入到活动中,及时对不恰当的分工提出意见,尤其要鼓励和帮助用小立方体测量的小组。
强调分工合作,要坚持、要细致、要多次检查,才能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3.数据分析。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分析数据的环节难免显得枯燥,更要鼓励学生勇敢、真实地分享数据,要让学生感到光荣,发现自己在班级“大数据”中的作用。
另外,有的学生对数字敏感,有的学生对图形敏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纸带,它不仅仅是便于学生测量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会在图形分析中发挥作用。
纸带隐藏着很多学生待发现的概念点,如等长、不会变、误差、十进制等,慢慢地,它就变成了测量纸带,变成了尺子。
4.前后活动的衔接与呼应。
前后相关联的活动设计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像解开谜底一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
因此,在这节课的结尾,不仅要发现小立方体的优点,也要找出它的不足,如太小,太麻烦,量较长的物体太困难,不如小棍儿好用等。
让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收获的同时发现新问题,让解决新问题成为继续研究的动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器材准备】为每个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为每个小组准备:1条纸带,1支油性彩笔,橡皮(若干)、小棍儿(若干)、小立方体(若干)。
为班级准备:班级记录表两张(含上节课的科学词汇表)。
【教学过程】一、回顾聚焦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比划“拃”的手势,并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这个测量单位吗?它叫什么?学生回答。
谈话: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拃”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我们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
另外,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无法准确知道测量结果。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2.聚焦任务。
谈话: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今天我们一起尝试用橡皮、小棍儿、小立方体来进行测量。
课件出示:橡皮、小棍儿、小立方体。
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二、探索1.选择测量工具。
谈话:小组讨论一下,从中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并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相应表格内画“√”。
2.指导预测并记录。
观察你们选择的测量工具,再观察一下桌子的长度和活动手册的长度,分别预测一下,大约会用多少块橡皮?多少根小棍儿?多少个小立方体?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指导测量。
谈话:测量桌子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像上节课一样借助纸带来进行测量。
小组讨论:你们想怎样量?怎样量会更准?班级讨论:v 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并始终用这个物体来测量。
v 一个一个地量,画线做标记。
v 首尾相连。
4.指导测量后及时记录。
5.指导学生根据需要有秩序地领取材料。
6.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做好标记。
7.分享测量结果(汇总班级记录表)。
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再将用不同物体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纸带按对应的物体单位排开,粘贴在学生可观察到的地方。
三、研讨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和纸带(代表桌子长度的纸带)。
1.观察同是用橡皮测量桌子长度的纸带、同是用小棍儿测量桌子长度的纸带、同是用小立方体测量桌子长度的纸带。
2.讨论:测量的结果一样吗?是什么原因?与用手相比更准确吗?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物体作为标准物来测量,由于每一种物体长度都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差异很大,同时也发现,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单位的长度不随意改变,每个小组测量出被测物体的长度相差不大,且比用手量更准确,因为不同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不同,且很难保证每拃都是相同的长度。
3.指导学生关注数据,理解误差。
如:小棍儿,5个多一些,多一点儿,这些描述不清的部分占了多少?观察小立方体的数据,67个半,多一点,这些描述不清的部分占了多少?我们把描述不清,测量不出的部分称为“误差”。
4.讨论。
用哪一个物体测量误差最小、更准确呢?下节课我们将尝试用同一种物体来测量,你打算用哪个物体来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