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句式五大类型

现代汉语句式五大类型

现代汉语句式五大类型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分别为:固定句式、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作记述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者,记述文字用的就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进,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不断扩大,“文言文”变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润色越显出浮华,唐代迪阿尔库文学家韩愈等发动“古文运动”,主张重回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易于写作认知,通常都会对其标示标点符号。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

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

但在古代汉语里,“是”【针对训练】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 蔺相如者,赵人也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 汝是大家子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针对训练】2.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B.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三、省略句在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方式有以下几种:4. 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类词就被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句最容易考的是省略宾语和介词。

【针对训练】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写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B. 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去来(于)江口守空船C. 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D.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四、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针对训练】4.下列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 宋何罪之有B.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D.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5.下列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 微斯人,吾谁与归6.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 之二虫又何知B. 求人可使报秦者C. 惟兄嫂是依D. 不然,籍何以至此(二)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特殊句式】一、倒装句:(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⑤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精技击之少年)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凌万顷之茫然(凌茫然之万顷)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的特殊句式?一.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二.判断句三.被动句四.省略句五.固定句式一.倒装句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格式:谓语+主语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何、安、恶、谁、奚、胡、曷、焉】十谓语(动)例:“沛公安在?”即“沛公在安?”安:哪里可译为:沛公(刘邦)在哪里呢?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忌‖[不]自信。

主+状+宾+谓直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主+状+谓+宾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C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介词的宾语前置“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这是从短语的角度而言的。

•格式:宾语+以(介词)+动•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可译为:“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注:宾语前置主要是看宾语和谓语的位置关系,如果宾语在谓语前面,就是宾语前置了。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1、判断句式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4、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快哉此风!(宋玉《风赋》)5、介词结构后置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6、省略句1)主语省略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淆之战》)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2)谓语省略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

(《曹刿论战》)3)宾语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屠惧,投(之)以骨。

(《狼》)介词宾语的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7、被动句1)“……于……”式。

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2)“……见……”式。

例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于……”式。

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4)“……为……”式。

例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为……所……”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又如: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中文言文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句式总结

文言文句式总结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固定句式可分为表疑问,表反问,表感叹,表揣度,表选择,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卖炭得来钱何所营?(《卖炭翁》)2、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之死》)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岳》)3、“何如”“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求学》)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公输》)(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王以为何如其父?(《廉颇蔺相如列传》)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5. “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之死》)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6、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表示反问1、何……之有?这里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

文言特殊句式(宾前、定后、状后)

文言特殊句式(宾前、定后、状后)

望海潮 柳永 • • • • • • 东南形胜: 地理位置重要 江吴都会: 社会条件优越 钱塘自古繁华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江吴都会 • 东南形胜 • 自古繁华
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 • • •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前二句点明离别冷落,后二句,用“杨柳 岸晓风残月”意染之。
欣赏《望海潮》的点染手法
• • • • 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 染: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 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分) 点: 重湖叠巘清嘉 。(总) 染: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 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分)
文言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介词结构后置
宾语前置
• • • • •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 匈奴未灭,何以还家。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未之有也。 3、用“之”或“是”作标志把宾语提前到 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4、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后置
•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 +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石之铿然有声者。 • 马之千里者。 • 2、用“之”作标志,把定语提后。 •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
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馀,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 俱进,自将步骑千馀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王寻、王邑亦遣兵数千合战。 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 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②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
③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东晋的军队得以渡河,来决定胜负, 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
类型二:被动句
——看清标志词,译成“被”的意思。
类型二:被动句——看清标志词,译成“被”的意思。
1、阐释: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 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类型一:判断句——分清类别,翻译中含有“是”或“不是”的句子。
1、阐释: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 句子。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③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④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为被动句, 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中的“被”应该翻译为“遭受”, 这句并不是被动句。
即学即练
D 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帝感其诚 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D.汝是大家子
2.翻译下列句子。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摘要:一、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简介1.主谓倒装句2.宾语前置句3.定语后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二、各种句式的详细解释1.主谓倒装句- 定义- 例子2.宾语前置句- 定义- 例子3.定语后置句- 定义- 例子4.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 例子三、总结1.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的作用2.学习特殊句式的重要性正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句式结构有别于现代汉语。

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特殊句式,分别是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种特殊句式。

一、主谓倒装句主谓倒装句是指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这种句式通常用于强调句子的主语。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也。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臣之壮,犹不如人也。

”二、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是指宾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这种句式通常用于强调宾语。

例如:“吾谁欺?”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吾欺谁?”三、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是指定语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这种句式通常用于表示一种舒缓的语气。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利爪牙之蚓,强筋骨之蚓。

”四、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介词短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这种句式通常用于表示一种舒缓的语气。

例如:“不介马而驰之。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驰马而介之。

”总之,文言文的这四种特殊句式丰富了句子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高考古文四大倒装句式总结——谓前、宾前、定后、状后

高考古文四大倒装句式总结——谓前、宾前、定后、状后

高考古文四大倒装句式总结——谓前、宾前、定后、状后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三语文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高三语文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编稿:李静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

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之……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之马)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铿然有之声石)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汇总高考语文中的文言句式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每年必考的考点之一。

文言句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又进一步细分为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以下是对这些句式的详细解释:一、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例如,“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等。

二、特殊句式1.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形式包括:-使用“者……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句末使用“者也”表判断,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使用“者”表判断,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使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使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使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 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的句子。

常见的类型包括:-使用“见”、“……见……于”、“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

-使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 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文言文中,由于上下文关系或者习惯用法,某些句子成分被省略的现象。

这种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和补全。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较为常见,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

对于考生来说,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高考语文文言句式的各个方面。

文言文高中句式

文言文高中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等表示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吾翁即若翁,必‛(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用动词‚是‛‚为‛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动词,在汉以后作判断动词则多起来,判断动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

‚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2)‚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

(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表示判断。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6)‚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不表示判断。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个‚为‛表示判断)(《鸿门宴》)(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无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

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之……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之马)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铿然有之声石)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

例,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8、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千斤金、万家邑)谓语前置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分开。

这种句式我们把它称为主谓倒装句,也叫谓语前置。

比较少见。

例,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汝之不惠,甚矣!)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10、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谓我爱宜乎)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的时候大多数要提到谓语的前面去。

在文言文中,状语常常由介宾短语充当,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介词多为“于”、“以”、“乎”等词,常见格式有以下几种。

介词结构“于……”式,由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位于动词后作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应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例,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12、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兰亭集序》)介宾结构“乎……”式,由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1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侍坐》)介词结构“以……”式,由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15、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16、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固定结构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例,17、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鱼我所欲也》)18、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有以……、无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

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例,19、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2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孰与(若)……、……与……疏……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

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例,2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2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3、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

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乎”是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24、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25、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我之谓也。

(《秋水》)……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可译为“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的原因”等。

例,2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

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

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例,28、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29、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如何、奈何、若何此式都表疑问,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30、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3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何……为(wéi)、何以……为(wéi)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3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3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何……之有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

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

可译为“有什么……”。

例,34、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不亦……乎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不是……吗”。

例,3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六则》)3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得无……乎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

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例,38、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9、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无乃……乎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

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

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

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等。

例,40、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4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题型解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

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①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括:箭的末端。

将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译文:(2)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译文:【答案】(1)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

(2)(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它(或“那样”)射入得不是更深吗?【解析】(1)注意词语“柔”、“斩”、“达”、“犀革”;(2)注意词语“羽”、“镞”、“砺”及表反问的固定句式“不亦……乎”。

【参考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说:“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爱好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

我只是说,凭你(现在)所具有的才能,假如加上勤学好问,难道(谁)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

由此看来,要什么学问?”孔子说:“(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它(或“那样”)射入得不是更深吗?”子路(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拜了又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育。

”翻译句子(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译文:(2)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译文:(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译文:【答案】(1)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2)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