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小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小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具有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离不开人的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是统一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具有飞跃性、永恒性、过程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分别阐明了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辩证思维的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内部所具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要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的现实基础;作为具有知识和智慧,富于创新精神的当代大学生,应当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造福人类作贡献。

第二章小结: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即“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这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在认识论上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实现了认识论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就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即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逻辑证明在人们探索和论证真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真理与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的关系。价值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具体的主体性和多维性等特点。价值认识是主体对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必须以相关真理为前提,实践是检验价值认识的根本标准。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必须在实践中坚持两者相统一的原则。真理具有价值。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正确认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章小结: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它同另一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学说一起,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的根本问题。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原理,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正确把握这两个规律,对于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更替实现的。社会形态更替是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选择性、进步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辩证统一过程。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构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表现,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社会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基本方式,前者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手段和重要环节,后者是同一社会形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正确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唯物史观克服了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错误,正确揭示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勃勃生机之根本所在。

第四章小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包括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原始积累两个方面。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和掠夺货币财富来进行。

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该基本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始终,决定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的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它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的。

第五章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垄断阶段。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必然导致垄断。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结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其直接掌握的国有垄断资本和国家经济机构,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运动,调节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履行国家组织经济的职能。

垄断资本通过资本输出争夺世界市场,通过订立协定而结成国际经济联盟并通过国际经济协调机构调节国际经济活动,最终目的是维护垄断资本自身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张。

当代资本主义在所有制、分配、阶级关系、经济调节机制等诸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部分质变,但是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并没有动摇。

资本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剥削制度。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生产的矛盾决定了它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但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小结: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和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从理论上说,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