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邵雍)
一年级上册语文学古诗-《山村》 人教部编版
新知讲解
பைடு நூலகம்明诗
一去二三里,
去:离开,到。 句意:我一次到外面游玩,不 知不觉离家已有两、三里地。
新知讲解
明诗 烟村四五家。
咽村:生着炊烟的人家。 句意:看到不远处的村庄里, 有四、五户人家已冒起了炊烟。
新知讲解
明
亭台六七座
亭台: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 建筑物。 句意:我信步走去,又看到路 边有六、七处精美的亭阁楼台。
yí
qù
èr
lǐ
一
去
二
yān
cūn
sì
wǔ
烟
村
四
五
tíng
tái
liù
zuò
亭
台
六
七
bā
jiǔ
shí
新知讲解
知
邵雍: 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
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 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 后人称百源先生。
新知讲解
山村
解诗
诗题意思:是作者小时 离开小山村,走到离家 里地的地方所看到的景
新知讲解
明 八九十枝花
句意:独自静静观赏,才发现 身边的树枝上挂着......八朵、 九朵,十朵花,真是赏心悦目!
新知讲解
悟诗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快乐,愉悦
这两句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亭台座座, 鲜花朵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知讲解
这首诗是北宋 邵雍所写。短短20 个字,为我们描绘 出了一幅生动的画 面。给读者留下想 象的空间的,诗的 用词也很简略。
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首 数字的诗?
以数字入诗的诗,这首写雪的小
诗也很有意思:
[山村邵雍古诗原文]山村古诗原文
[山村邵雍古诗原文]山村古诗原文一:[山村古诗原文]一去二三里古诗全文《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
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二:[山村古诗原文]一去二三里的古诗原文《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
下面我们来看看,欢迎阅读借鉴。
一去二三里作者: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古诗山村绍庸注音版
山村咏怀-拼音版-邵雍
shān cūn yǒng huái
山村咏怀
shào yōng
邵雍
yīqù èr sān lǐ,
一去二三里,
yān cūn sìwǔjiā。
烟村四五家。
tíng tái liùqīzuò,
亭台六七座,
bājiǔshízhīhuā
八九十枝花。
词句注释
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白话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山村咏怀》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村咏怀》原文、翻译及赏析《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山村咏怀》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山村咏怀》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山村咏怀朝代:宋代作者:佚名原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故事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山村咏怀》原文、翻译及赏析篇2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不知不觉一走就离家二三里远了,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路边亭台楼阁有六七座,还有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赏析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古诗《山村》邵雍
古诗《山村》邵雍《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
全诗如下:一回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文学赏析:“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精心安排一个量词,即为“里”、“家”、“座”、“枝”,多样存有变化,也在每句中精心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起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重回句首,把一至十则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序,就用了寥寥几笔就形成一幅自然质朴而又深邃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会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邵雍(年―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其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邵雍《山村咏怀》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邵雍《山村咏怀》原文|译文|作者简介《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山村咏怀》原文宋代: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①去:指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作者简介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
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
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
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
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
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赏析“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一年级上册语文学古诗《山村》部编[新教材]
4)、集邮对我特别感兴趣。 这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
三、名句背诵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宋]朱熹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诗情画意 天南海北
第一步:审题 乐乐: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快乐,愉悦
⑩中流:河流的中心。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句意:我一次到外面游玩,不 (2)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这句话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例: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三)拓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不觉离家已有两、三里地。
新知讲解
烟村四五家。
明诗意
咽村:生着炊烟的人家。
句意:看到不远处的村庄里, 有四、五户人家已冒起了炊烟。
学古诗
一年级(1)山村
导入新知
这首诗作为小儿启 蒙诗来教育儿童。应是 作者本人偶尔郊游,路 遇景物,有感而发,颇 有趣味,也很悠然。
新知讲解
山村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读诗句
新知讲解
shào 邵
记拼音
yōng 雍 tíng 亭
《一去二三里》
邵shào雍yōng
yí
qù
èr
sān
lǐ
一
去
二
三
里,
yān
cūn
sì
wǔ
jiā
烟
村
四
五
家。
tíng
tái
liù
《山村咏怀》邵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山村咏怀》邵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将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巧妙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营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更详细的注释、翻译和赏析。
注释: - 去:距离。
-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翻译:不知不觉间,我已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了这二三里外的乡村。
这里烟雾缭绕,四五户人家错落有致地散布其中。
村庄旁有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还开着八九十朵鲜花。
赏析: 1. 意境之美: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图景,村落、亭台、鲜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诗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通过自然的描写和巧妙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淡雅、清新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2. 数字之妙: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字,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这些数字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更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例如,“一去二三里”,通过“一”和“二三里”的对比,表现出乡村的遥远和宁静;“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则通过具体的数字描绘出亭台和鲜花的数量,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的美丽。
3.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描绘了乡村的远景,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觉;又有动态的描写,如“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描绘了亭台和鲜花的存在,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动静结合,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4. 情感表达:整首诗透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诗人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乡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于是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山村咏怀》是一首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的诗作。
《山村咏怀》邵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山村咏怀》邵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作品原文:山村咏怀一去①二三里,烟村②四五家。
亭台③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作品注释: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作品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创作背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
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山村咏怀注释
山村咏怀注释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原文
山村咏怀
一去①二三里,烟村②四五家。
亭台③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
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山村咏怀(邵雍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村咏怀宋代: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标签写景、早教古诗100首、儿歌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赏析“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关于作者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
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
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
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
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
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山村咏怀》古诗赏析
《山村咏怀》古诗赏析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内容为: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眼望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山村咏怀》表达了作者邵雍在游历山村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展示了一幅乡村远景图,数字的运用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也透露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后两句“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描绘了近景中的亭台和鲜花,表现出乡村环境的清新与美丽。
整首诗节奏明快,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体现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愉悦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作者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欣赏山村景色的过程中,作者或许也在品味着生活的简单与宁静,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和美好。
这种心情既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生活的满足。
山村咏怀意思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流水等十多个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村风景画,表达了作者对于摆脱世俗喧嚣、远离官场纷争的愿望。
以下是诗歌原文及注释: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
1.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2.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3.枝:指花枝、枝头。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诗人用列锦的手法,将眼前的景色和数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和谐的山村风景画。
诗歌中的“一去二三里”表现了距离的遥远,而“烟村四五家”则描绘了村庄的景象,其中“烟”字的使用给人一种飘渺、迷蒙的感觉,增加了山村的神秘感。
接下来,“亭台六七座”和“八九十枝花”则分别描绘了山村中的建筑物和花朵,数字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展现了诗人对山村的热爱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自然、纯朴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山村风光和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远离世俗喧嚣、保持宁静心态的向往。
山村·一去二三里 (宋)邵雍
山村·一去二三里(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一去二三里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yíqùèrsānlǐ,一去二三里,yāncūnsìwǔjiā。
烟村四五家。
一去二三里tínɡtáiliùqízuò,亭台六七座,bājiǔshízhīhuā。
八九十枝花。
赏析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所以,诗的用词也到了简略得不能再简约的程度.你就拿这首诗来说吧,诗中的一个"去"字便有了行动,有了动感;一个里字便有了距离,一个烟村和四五家便有了村落的生气和小村庄的摸样,一个楼台和花,便有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所以我们说,简略的奥妙就是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揣度的空间,遐想的天地.再加上诗的二,四两句的句尾家和花同为a韵,所以一路读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这首诗之所以十分逗趣,那是因为此诗活用了数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逗趣就逗在数字上.你看,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这同时可以证明:只要用得好,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增添其特殊的魅力.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你看!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说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将这首诗放在专门的识字教材和词串识字组合成组的初衷和原委了.著名的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就是说,当这首诗进入了词串识字这一系统的时候,它所拥有的功能就会大大的优于自身原有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苏教版1、山村(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江南([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4、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6、锄禾(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8、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9、咏华山(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年级苏教版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亭人来小亭边,停步侧耳听。
林深不见鸟,但闻鸟鸣声。
3、长歌行(节选)([汉]乐府民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6、春雨(见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江南好(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三年级北师大版1、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4、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示儿(宋)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7、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9、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0、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1、村居(见前面)12、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3、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4、江南(见前面)15、江上渔者(见前面)16、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断,浑欲不胜簪。
四年级北师大版1、山村(见前面)2、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5、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西江月(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7、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8、琵琶行(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参考资料: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1、雪梅(宋)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2、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3、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4、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5、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6、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17、咏兰(朱德)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
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18、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9、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蔟浪,散作满河星。
五年级人教版1、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初,孤帆一片日边来。
2、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7、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8、忆江南(见“江南好”)9、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0、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1、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1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六年级人教版1、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知留清气满乾坤。
2、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3、石灰吟(见前面)4、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游子吟(见前面)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9、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0、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1、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2、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3、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4、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5、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示儿(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8、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9、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浪淘沙九首(刘禹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1、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