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课件章末归纳整合1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1.1《数列》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1.1《数列》](https://img.taocdn.com/s3/m/9eda34a602d276a201292e15.png)
• 二、数列的分类 • 1.根据数列的项数,可以将数列分为两 类: • (1)有穷数列:项数⑥________的数列; • (2)无穷数列:项数⑦________的数列.
• 2.根据数列的增减性,可以将数列分为 以下几类: • (1)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 它前面的一项的数列叫做⑧________; • (2)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 它前面的一项的数列叫做⑨________; • (3)常数数列:数列的各项都是常数的数列 叫做⑩________; • (4)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 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 友情提示:关于数列概念的理解应注意的 几点事项: • (1)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 一个数列不仅与组成数列的“数”有关, 而且与这些数的排列顺序有关.因此,如 果组成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 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 (2)数列与数集的区别与联系:数列与数集 都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数的全体.数列 中的数是有序的,而数集中的元素是无序 的,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而
• (3)数列的项与它的项数是不同的概念:数 列的项是指这个数列中的某一个确定的数, 是一个函数值,也就是相当于f(n);而项数 是指这个数在数列中的位置序号,它是自 变量的值,相当于f(n)中的n; • (4)次序对于数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若两 个数列中有几个相同的数,由于它们的排 列次序不同,构成的数列就不是一个相同 的数列,显然数列与数集有本质的区别.
• 1.1 数列的概念 • 1.2 数列的函数特性
• 一、数列的概念 • 按照①________排列着的一列数都和它的序号有 关,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 项(通常也叫做③________),排在第二位 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位 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所以,数列 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3,…,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同步学案:第1章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同步学案:第1章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f4eb595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e.png)
§2 等差数列2.1 等差数列第1课时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难点)2.掌握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重点) 3.会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利用通项公式求特定的项.(重点、难点) 1.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2.借助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1.等差数列的概念阅读教材P10~P11例1以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文字语言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样的数列就叫作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符号语言若a n-a n-1=d(n≥2),则数列{a n}为等差数列思考:(1)数列{a n}的各项为:n,2n,3n,4n,…,数列{a n}是等差数列吗?[提示] 不是,该数每一项与其前一项的差都是n,不是常数,所以不是等差数列.(2)若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是常数,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提示] 不一定,当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是同一个常数时,这个数列才是等差数列.如数列:1,2,3,5,7,9,就不是等差数列.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等差数列{a 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那么它的通项公式为a n=a1+(n-1)d.思考:(1)若已知等差数列{a n}的首项a1和第二项a2,可以求其通项公式吗?[提示] 可以,可利用a2-a1=d求出d,即可求出通项公式.(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一定是n的一次函数吗?[提示] 不一定,当公差为0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不是n的一次函数,而是常数函数.3.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如果等差数列{a 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到a2-a1=d,a3-a2=d,a4-a3=d,…所以a2=a1+d,a 3=a 2+d =a 1+d +d =a 1+2d, a 4=a 3+d =a 1+2d +d =a 1+3d, ……由此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 =a 1+(n -1)d .1.等差数列{a n }中a 1=2,公差d =3,则a n =( ) A .2n +1 B .3n +1 C .2n -1D .3n -1D [a n =a 1+(n -1)d =2+3(n -1)=3n -1.] 2.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0,a 3=4,则公差d =( ) A .4 B .2 C .-4D .-2B [a 3-a 1=4-0=2d,故d =2.]3.等差数列32,-12,-52,…的第10项为( )A .-372B .-332C .372D .332B [由a 1=32,d =-12-32=-2,得a n =32+(n -1)(-2)=-2n +72.所以a 10=-2×10+72=-332.]4.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d =-13,a 7=8,则a 1=________.10 [由a 7=a 1+6d =8且d =-13代入解得a 1=8-6d =8+2=10.]等差数列的判定【例1(1)a n =3-2n ;(2)a n =n 2-n.[解] (1)因为a n +1-a n =[3-2(n +1)]-(3-2n)=-2,是常数,所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2)因为a n +1-a n =[(n +1)2-(n +1)]-(n 2-n)=2n,不是常数,所以数列{a n }不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等差数列的定义是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重要依据,要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可用a n +1-a n =d(常数)或a n -a n -1=d(d 为常数且n≥2).但若要说明一个数列不是等差数列,则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提醒] 当d >0时,等差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 当d <0时,等差数列{a n }是递减数列; 当d =0时,等差数列{a n }是常数列.1.若数列{a n }满足a n +1=a n2a n +1,a 1=1,求证:数列⎩⎨⎧⎭⎬⎫1a n 是等差数列.[证明] 由a n +1=a n 2a n +1得1a n +1=2a n +1a n =2+1a n ,即1a n +1-1a n =2,所以数列⎩⎨⎧⎭⎬⎫1a n 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例2】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2)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6=12,a 18=36,求通项公式a n . [解] (1)由a 1=8,a 2=5,得d =a 2-a 1=5-8=-3, 故a n =8-3(n -1)=11-3n, 则a 20=11-3×20=-49.(2)由题意可得⎩⎪⎨⎪⎧a 1+5d =12,a 1+17d =36,解得d =2,a 1=2,故a n =2n.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四个应用(1)已知a n ,a 1,n,d 中的任意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2)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出该数列中的任意项,也可以判断某一个数是不是该数列中的项. (3)根据等差数列的两个已知条件建立关于“基本量”a 1和d 的方程组,求出a 1和d,从而确定通项公式,求出待求项.(4)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或常数函数,则可判断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2.(1)等差数列{a n }中,a 2=4,公差d =3,a n =22,求n ;(2)判断-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解] (1)由条件知⎩⎪⎨⎪⎧a 1+3=4,a 1+3(n -1)=22,解得a 1=1,n =8;(2)由a 1=-5,d =-9-(-5)=-4,得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 =-5+(n -1)×(-4)=-4n -1. 由题意,令-401=-4n -1,得n =100, 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1.一种游戏软件的租金,第一天5元,以后每一天比前一天多1元,那么第n(n≥2)天的租金怎样表示?每天的租金数有什么特点?[提示] 每天的租金构成以5为首项,以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a n =5+(n -1)×1=n +4(n≥2). 2.直角三角形三边长成等差数列,你能求出三边的比吗?[提示] 设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a +d,a +2d(a >0,d >0),则(a +2d)2=a 2+(a +d)2,即a 2-2ad -3d 2=0,解得a =3d,则三边长分别为3d,4d,5d, 故三边长的比为3∶4∶5.【例3】 某市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 元/km,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的4 km(不含4 km)计费10元,如果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往14 km 处的目的地,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那么需要支付多少车费?思路探究:某人需支付的车费构成等差数列,运用等差数列的知识去解决.[解] 根据题意,当该市出租车的行程大于或等于4 km 时,每增加1 km,乘客需要支付1.2元.所以,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a n }来计算车费. 令a 1=11.2,表示4 km 处的车费,公差d =1.2, 那么当出租车行至14 km 处时,n =11,此时需要支付车费a 11=11.2+(11-1)×1.2=23.2(元).即需要支付车费23.2元.1.(变条件)在例3中,若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往18.5 km(不足1 km,按1 km 计费),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那么,需支付多少车费?[解] 由题意知,当出租车行至18.5 km 处时,n =16,此时需支付车费a 16=11.2+(16-1)×1.2=29.2(元).2.(变结论)在例3中,若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往n km(n ∈ N +)处的目的地,求其需支付的车费a n .[解] 当n ∈{1,2,3}时,a n =10,当n ∈N +,且n≥4时,a n =11.2+(n -4)×1.2=1.2n +6.4.所以a n =⎩⎪⎨⎪⎧10,n ∈{1,2,3},1.2n +6.4,n≥4且n ∈N +.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审题,读懂题意,把握已知条件与求解问题. (2)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等差数列模型. (3)利用等差数列解决问题.(4)验证答案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意义.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 =a 1+(n -1)d,已知a 1,n,d,a n 这四个量中的三个,可以求得另一个量. 2.等差数列的判定关键是看a n +1-a n (或a n -a n -1(n≥2))是否为一个与n 无关的常数. 3.对于通项公式的理解.a n =a 1+(n -1)d ⇒a n =nd +(a 1-d),所以,当d≠0时,a n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一次项系数就是等差数列的公差,当d =0时,等差数列{a n }为常数列:a 1,a 1,a 1,…,a 1,…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常数列是等差数列.( )(2)-1,-2,-3,-4,-5不是等差数列.( ) (3)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则其公差d =a 7-a 8.( ) [答案] (1)√ (2)× (3)×[提示] (1)正确,(2)不正确,数列-1,-2,-3,-4,-5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3)不正确,公差d =a 8-a 7.2.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是( ) A .13,15,17,19 B .1,3,5,7 C .1,-1,1,-1D .0,0,0,0D [由等差数列的定义知:0,0,0,0是等差数列,选D .] 3.在等差数列{a n }中,a 2=4,a 8=a 6+3,则a 1=________.52 [由已知得⎩⎪⎨⎪⎧a 1+d =4,a 1+7d =a 1+5d +3,解得a 1=52.]4.在等差数列{a n }中,a 5=10,a 12=31,求a 20,a n . [解] 由a 5=10,a 12=31, 得7d =a 12-a 5=21,所以d =3,a 1=a 5-4d =10-4×3=-2. 所以a 20=a 1+19d =-2+19×3=55,a n =a 1+(n -1)d =-2+3(n -1)=3n -5(n ∈N +).。
高中数学第5章函数应用章末综合提升课件必修第一册高一第一册数学课件
![高中数学第5章函数应用章末综合提升课件必修第一册高一第一册数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eff10a7be23482fb5da4c20.png)
化
整
训
合 使区间长度尽量小.
练
·
提
(2)计算时注意依据给定的精度,及时检验计算所得的区间是否 章
升
末
层 满足精度的要求.
综
题 型 探
(3)二分法在具体使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二分法只能一次
合 测
究 求得一个零点,其次f(x)在(a,b)内有不变号零点时,不能用二分法 评
求得.
返
首
12/8/2021
B.(1,2)
末
层
综
题 型
C.(2,3)
D.(3,4)
合
探
测
究
评
·
返
首
12/8/2021
页
第五页,共二十五页。
·
巩
专
固
题
层
ex,x≤0,
强
知 识 整
(2)已知函数f(x)=
ln
x,x>0,
g(x)=f(x)+x+a.若g(x)存在2个零
化 训
合
练
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 )
提
章
升
A.[-1,0)
B.[0,+∞)
提
章
升 层
方程f(x)=0的一个近似根.]
末 综
题
合
型
探
测
究
评
·
返
首
12/8/2021
页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
函数的实际应用
巩
专
固 层
【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 题
强
知 识 整
起征点为3
500元(即3
500元以下不必纳税,超过3
新教材2023版高中数学章末复习课1第一章数列课件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2023版高中数学章末复习课1第一章数列课件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9bd127d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f.png)
考点一 传统文化中的数列问题 1.在以实用为主的古代数学中,数列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2.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素 养.
例1 (1)《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
有如下问题:“今有禀粟,大夫、不更、簪裹、上造、公士,凡五人,
一十五斗.今有大夫一人后来,亦当禀五斗.仓无粟,欲以衰出之,
项公式要分段表示. (3)求数列的前n项和,根据数列的不同特点,常有方法:公式法、裂项相
消法、错位相减法、分组求和法. (4)通过对数列通项公式及数列求和的考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
运算素养.
例4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2Sn=(n+1)an(n∈N*)且a1=2.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bn= an − 1 2a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于织布,从第二天起,每天比前一天多织相同量的布,现在该女子一
个月(按30天计)共织布390尺,最后一天织布21尺,则该女子第一天织
布( )
A.3尺
B.4尺
C.5尺
D.6尺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设该女子第n天织布的数量为an,则数列{an}是等差数列,设其
21 公差为d.则ቐ390 =
= a1 30a1
2(an≠0)⇔{an}是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an=kn+b(k,b是常数)⇔{an}是等差数列;an=c·qn(c,q
为非零常数)⇔{an}是等比数列.
(4)前n项和公式法:Sn=An2+Bn(A,B为常数,n∈N*)⇔{an}是等差数列;
Sn=Aqn-A(A,q为常数,且A≠0,q≠0,q≠1,n∈N*)⇔{an}是等比数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1-《方程解的存在性及方程的近似解》课件PPT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1-《方程解的存在性及方程的近似解》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4d680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e.png)
随堂小测
1.已知函数()的图象如图,其中零点的个数及可以用二分法求其零点的个数分别为( D )
A.4,4
B.3,4
C.5,4
D.4,3
解析 由题图知函数()与轴有4个公共点,因此零点个数为4,从左往右数第4个公共
点横坐标的左右两侧的函数值同号,因此不能用二分法求该零点,而其余3个均可使用二
不能用二分法求解.
3.二分法的步骤的记忆口诀:
定区间,找中点,中值计算两边看;
同号去,异号算,零点落在异号间;
周而复始怎么办?精确度上来判断.
即时巩固
1.下列函数图象与x轴均有公共点,其中不能用二分法求图中函数零点的是( B )
2.若函数() = − 3 + log3的一个零点附近的函数值用二分法逐次计算,参考数据如下:
分法来求.故选D.
2.用二分法求函数() = −3 − 3 + 5的近似零点时的初始区间是( B )
A.(-3,1)
B.(1,2)
C.(-2,-1)
D.(-3,-2)
解析 本题考查对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理解及初始区间的选择.
∵(1) = 1, (2) = −9, (−1) = 9, (−2) = 19, (−3) = 41,
格”的游戏形式,将各类商品和大规模的互动体验结合起来,充分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每位选手只要
在规定时间内猜出的某商品价格在主持人展示的区间内,就可以把它拿走.当选手说出一个价格不在规
定区间内时,主持人会提示“高了”或“低了”.
如果选手想用尽可能少的次数猜对价格,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猜价方法呢?
一、二分法
北师大版高二数学上册必修5第一章数列第一课数列的概念课件(共21张PPT)
![北师大版高二数学上册必修5第一章数列第一课数列的概念课件(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4a4b80edd3383c4ba4cd262.png)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五章计数原理4.2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课件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五章计数原理4.2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课件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16bb08cda5e9856a5712606b.png)
微练习1
在(a+b)n的展开式中,第2项与第6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则n=(
答案 A
解析 由已知n1 = n5 ,可知 n=1+5=6.
)
微练习2
在(1+x)2n+1的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是(
)
A.第n项和第n+1项
B.第n-1项和第n项
C.第n+1项和第n+2项
D.第n+2项和第n+3项
n+1-n+1-2
答案 D
解析 令x=1,则2+22+…+2n=2n+1-2.
)
1 10
2. 的展开式中,系数最大的项是(
A.第6项
B.第3项
C.第3项和第6项
D.第5项和第7项
)
答案 D
5
4
6
4
解析 展开式第 6 项系数为-C10
,第 5 项和第 7 项系数分别为C10
, C10
,且C10
=
1
2
≥ +1 ,
8-
∴ 2
解得 5≤k≤6.
1
≥
,
9-
又0≤k≤8且k∈N,∴k=5或k=6.
故系数的绝对值最大的项是第6项和第7项.
(2)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为中间项,即第5项,
20
4∴T5=C84 ·24· 2 =1
120x-6.
(3)由(1)知展开式中的第 6 项和第 7 项系数的绝对值最大,而第 6 项的系数为
②若 n 为奇数,则中间两项(即第
项与第
+1 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且
2
2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五章计数原理1计数原理课件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202105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五章计数原理1计数原理课件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202105](https://img.taocdn.com/s3/m/2a075432d5bbfd0a785673b6.png)
(2)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 A,B 两个步骤,在实行 A 步骤时有 m1 种方法,在实行 B 步骤时有 m2 种方法,即 card(A)=m1,card(B)=m2,那么完成这件事的不同方法 种数就是 card(A·B)=card(A)·card(B)=m1·m2.这就是当 n=2 时的分步乘计数原 理.当 n>2 时可类似得出.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需要经过n个步骤,缺一不可,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 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_m_1_·__m_2·__…__·__m_n_种方法.(也称“乘法原理”)
【思考】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完成一件事需要经过n个步骤; ②完成每一步有若干种方法,且每一步对其他步没有影响; ③把各个步骤的方法数相乘,就可以得到完成这件事的所有方法数.
【解析】(1)需要老师、男同学、女同学各 1 人,则分 3 步,第一步选老师,有 3 种不同的选法;第二步选男同学,有 8 种不同的选法;第三步选女同学,有 5 种 不同的选法.共有 3×8×5=120 种不同的选法; (2)第一步选老师有 3 种不同的选法,第二步选学生有 8+5=13 种不同的选法, 共有 3×13=39 种不同的选法.
(2)完成“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数”这件事,可以分四步:第一步,从 1,2,3,4 中选取一个数字做千位数字,有 4 种不同的选取方法;第二步,从 1,2,3,4 中剩余的三个数字和 0 共四个数字中选取一个数字做百位数字,有 4 种不同的选 取方法;第三步,从剩余的三个数字中选取一个做十位数字,有 3 种不同的选取 方法;第四步,从剩余的两个数字中选取一个数字做个位数字,有 2 种不同的选 取方法.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可以组成不同的四位数共有 N=4×4×3×2=96 个.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五1.2.1【教学课件】《等差数列 》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五1.2.1【教学课件】《等差数列 》](https://img.taocdn.com/s3/m/b7723814ccbff121dc368300.png)
阅读教材 P10~P11 例 1 以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等差数列的概念
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 差 等于 同一个常数 ,这 文字语 样的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称这个常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 言 通常用字母 d 表示 符号语 若 an-an-1=d(n≥2) ,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 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五
第一单元 · 数列
等差数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五
新课导入
1.复习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公式 2.观察几个数列如: 数列 1,2,3,4,5,…, 数列 0,0,0,0,0,…, 数列 0,2,4,6,8,10,…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五
探索新知
1. 等差数列的概念
例3: 已知等差数列{a },a =1,d= 2 ,求通项 a n n 1
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直接写出通项即可。 解:
an =1+(n-1)× 2
= 2n- 2+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五
方法小结:
1.总结回顾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要注意的是什么?都用 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你在这节课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差数 列的基本性质是“等差”。这是我们研究有关等差数列的主要 出发点,是判断、证明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和解决其他问 题的一种基本方法,要注意这里的“等差”是对任意相邻两项 来说的。
当 当 当
d>0
d<0 d=0
时,{an}为 递增数列 ,如图甲所示。 时,{an}为 递减数列 ,如图乙所示。 时,{an}为
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五
变式训练2
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an=6n-1,问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若是等差数 列,其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解:
2019-2020学年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课件:1.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019-2020学年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课件:1.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https://img.taocdn.com/s3/m/58e78a5b7e21af45b307a8d1.png)
∴当 q=1 时,Sn=b1(a1+a2+…+an)
=b1·������(������12+������������); 当 q≠1 时,Sn=������1������11-���-���������������������1������������+db1·������((11--���������������)���2-1).
当q≠-1或k为奇数时,Sk,S2k-Sk,S3k-S2k,…是等比数列.
【做一做2】
设等比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若������������63=3,则������������96=(
)
A.2
B.73
C.83
D.3
解析:根据等比数列的性质,S3,S6-S3,S9-S6仍然成等比数列.
∵������������63=3,∴不妨设 S3=x(x≠0),则 S6=3x, ∴S6-S3=2x,∴S9-S6=4x, ∴S9=7x.∴������������96 = 73.故选 B.
答案:4-������2+������4
-8-
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学习 当堂检测
思考辨析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
(1)若数列{an}是等比数列,Sn是数列{an}的前n项和,则Sn,S2n-Sn,
S3n-S2n一定成等比数列. ( ) (2)数列a,a2,a3,…,an,…的前n项和为
答案:B
-4-
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1章3《等比数列》(第2课时 等比数列的性质)ppt同步课件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1章3《等比数列》(第2课时 等比数列的性质)ppt同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26a1c1998fcc22bcd10d2a.png)
课堂典例讲练
运用等比数列性质解题
•
求a10.
在等比数列{an}中,若a2=2,a6=162,
• [分析] 解答本题可充分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及通项
公式[解,析求] 得解q法,一再:求设a公10比. 为 q,由题意得
a1q=2 a1q5=162
,解得a1=23 q=3
,或a1=-23 q=-3
[解析] 设数列{an}的公比为 q,则 an=a1qn-1, bn=1n[lga1+lg(a1q)+lg(a1q2)+…+lg(ka1qn-1)], 解得 bn=1n[nlga1+12n(n-1)lgq+lgk] =lga1+12(n-1)lgq+1nlgk,
∴bn+1-bn=[lga1+12nlgq+n+1 1lgk]-[lga1+12(n-1)lgq+ 1 nlgk]
∵an=logabn+b 对一切正整数 n 恒成立.
∴54- +lbo-gal6o=ga06=0 ,∴a=5 6,b=1.
易混易错点睛
四个实数成等比数列,且前三项之积为 1,后三 项之和为 134,求这个等比数列的公比.
[误解] 设这四个数为 aq-3,aq-1,aq,aq3,由题意得 a3q-3=1,① aq-1+aq+aq3=134.② 由①得 a=q,把 a=q 代入②并整理, 得 4q4+4q2-3=0,解得 q2=12或 q2=-32(舍去),故所求的公 比为12.
• (8){an}是等差数列,c是正数,则数列{can}是等比
________数列.
• (a9≠)1{)a是n}是__等__比__数__列数,列且.an>0,则{logaan}(a>0,
• 等2.差 等比数列中的设项方法与技巧
• (1)若____或________.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_课件2(2)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_课件2(2)](https://img.taocdn.com/s3/m/ba35b3207cd184254b353554.png)
(2)方法一:∵a3+a7=a4+a6=2a5=a2+a8, ∴a3+a4+a5+a6+a7=5a5=450. ∴a5=90,∴a2+a8=2a5=180. 方法二:因为{an}为等差数列,设首项为a1,
等差数列性质的应用 (1)在等差数列{an}中,a1+a4+a7=15,a2a4a6
=45,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an}为等差数列,若a3+a4+a5+a6+a7=
450, 求a2+a8.
(1)先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转化为求a2、a6,再 求出首项a1和公差d,得出通项公式;
组成公差为 md 的等差数列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an}是等差数列,则{|an|}也是等差数列 B.若{|an|}是等差数列,则{an}也是等差数列 C是.等若差存数在列自然数n使2an+1=an+an+2,则{an}
D2a.n+若1={aann}+是a等n+差2 数列,则对任意正整数n都有 答案: D
等差数列的性质
1.进一步了解等差数列的项与序号之间的规 律.
2.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 3.掌握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 4.掌握等差中项的概念与应用.
1.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求数列中的项 (或通项)(重点,难点)
2.利用等差中项及性质设元或列方程解题(重 点)
3.常与函数、方程结合命题,三种题型均可 出现,多为中低档题.
1(n≥2,且n∈N+). (2)要证三个数a,b,c成等差数列,只需证
2b=a+c即可,若已知三个数a,b,c成等 差数列,则有2b=a+c.
北师大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一章数列小结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一章数列小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71c472a26925c52cc5bfd8.png)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理解数列基础知识和方法,能清晰地构思解决问
题的方案;⑵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数学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 力;⑶加强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的理解,提高“知三求二”的熟练
程度;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地构建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实例,发展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与步骤进行分析 的能力;⑵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列基础
3.优化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升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优化。
四、教学方法:探究归纳,讲练结合
五、教学过程
知识结构
数列的概念 递推公式 定义 等差数列 数列 等比数列 性质 前n项和公式 定义 性质 前n项和公式 通项公式 通项公式 通项公式 数 列
的
应
用
数列求和
知识归纳
知识的能力;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感受数列问题中蕴含的
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和体会数列在解决具体问题
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数列知识的重要性;⑵感受并认识数列知识的重要作
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系统化本章的知识结构; 2.提高对几种常见类型的认识;
得:an 2 3 3 n1 an 3n 2
性质的应用 {an }中, 例5 在 等 差 数 列
10 (1)若a3 50, a5 30, 则a7 ______;
( 2)若a1 a4 a7 39, a 2 a5 a8 33, 则
27 a3 a6 a9 ______ 24 ( 3)若a15 8, a60 20, 则a75 _____;
2013高中数学 第1章归纳总结同步导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5
![2013高中数学 第1章归纳总结同步导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04c37df704a1b0717fd5dd3c.png)
第一章归纳总结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数列的概念与函数特征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还可以看作一个定义域为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的一列函数值.2.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 n}的第n项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3.a n与S n之间的关系:如果S n是数列{a n}的前n项和,则S n=a1+a2+…+a n.S1, (n=1)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与a n之间的关系是a n= .S n-S n-1,(n≥2)4.数列的分类(1)根据数列的项数可以对数列进行分类:项数有限的数列叫作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作无穷数列.(2)按照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数列的增减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一般地,一个数列{a n},如果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前面的一项,即a n+1>a n,那么这个数列叫作递增数列.②一个数列{a n},如果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前面的一项,即a n+1<a n,那么这个数列叫作递减数列.③一个数列{a n },如果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那么这个数列叫作摆动数列.④一个数列{a n },如果它的每一项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叫作常数列. 5.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判定数列的单调性(1)已知a n =f (n ),若f (x )的单调性可以确定,则{a n }的单调性可以确定. (2)比较法 ①作差比较法n ∈N +,a n+1-a n >0⇒{a n }为递增数列; n ∈N +,a n+1-a n =0⇒{a n }为常数列; n ∈N +,a n+1-a n <0⇒{a n }为递减数列.②对各项同号的数列,可用作商比较法.n ∈N +,a n >0(<0),n n a a 1+>1(<1) ⇔{a n }为递增数列;n ∈N +,a n >0(<0),n n a a 1+=1⇔{a n }为常数列;n ∈N +,a n >0(<0),nn a a 1+<1(>1) ⇔{a n }为递减数列.二、等差数列1.定义:若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其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其中的常数叫等差数列的公差,它常用字母d 表示.即定义的表达式为a n+1-a n =d (n ∈N +)或a n -a n-1=d (n ≥2,n ∈N +).2.通项公式:若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则a n =a 1+(n -1)d .3.前n 项和公式:若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则前n 项和S n =2)(1n a a n +=na 1+2)1(-n n d .4.等差中项:若三个数a,A,b 成等差数列,则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并且A =2b a +.5.等差数列的性质:(1)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且第m 项为a m ,第n 项为a n ,则a n =a m +(n-m )d ; (2)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m+n=p+q ,(m,n,p,q ∈N +)则a m +a n =a p +a q ; (3)若数列{a n }满足S n =an 2+bn ,则{a n }为等差数列,且a 1=a+b ,d =2a ; (4)若数列{a n }满足S n =an 2+bn+c (c ≠0),则{a n }从第2项起成等差数列; (5)等差数列和的最大值、最小值.1° 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0,d <0,则S n 有最大值;若a 1<0,d >0,则S n 有最小值. 2° 求S n 的最值的方法: ① 因为S n =2d n 2+(a 1-2d )n ,所以可转化为二次函数求最值,但应注意n ∈N +;a n ≥0, a n ≤0,②利用 则S n 为最大值; 则S n 为最小值.a n+1<0, a n+1>0,三、等比数列1.定义:若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其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此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用字母q 表示.2.等比中项:若三个数a,G,b 成等比数列,则G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且G =±ab .3.通项公式:等比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a 1q n-1.4.前n 项和公式:若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公比为q ,当q =1时,S n =na 1;当q ≠1时S n =qq a n--1)1(1=qq a a n --11.5.等比数列的重要性质:(1)在等比数列{a n }中,若k +l =m+n ,(k,l,m,n ∈N +)则a k ²a l =a m ²a n . (2)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则a n =a 1q n-1=qa 1²q n .①q >1,a 1>0或0<q <1,a 1<0时,{a n }是递增数列; ②q >1,a 1<0或0<q <1,a 1>0时,{a n }是递减数列; ③q =1时,{a n }是常数列; ④q <0时,{a n }是摆动数列.6.等差、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的区别.判定方法:(1)定义法:a n+1-a n =d (d 为常数)⇔ {a n }为等差数列;nn a a 1+=q (q 为非零常数) ⇔{a n }为等比数列.(2)中项公式法:2a n+1=a n +a n+2 (n ∈N +)⇔{a n }为等差数列.a 2n+1=a n ²a n+2 (a n ²a n+1²a n+2≠0,n ∈N +)⇔{a n }为等比数列.(3)通项公式法:a n =pn+q (p 、q 为常数) ⇔{a n }为等差数列;a n =cq n (c 、q 均是不为0的常数,n ∈N +)⇔{a n }为等比数列; S n =kq n -k (k 为常数,且q ≠0,1) ⇔{a n }为等比数列.四、数列的综合应用1.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等思想在解决数列综合问题时常常用到.2.数列与函数、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3.数列的综合题形式多样,解题思路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只要能把握这两方面,就会迅速打通解题思路.4.解综合题的成败在于审清题目,弄懂来龙去脉,透过给定信息的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和隐含条件,明确解题方向,形成解题策略.5.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找准自己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增强解综合题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探究专题1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主要方式,其本质就是函数的解析式.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不仅可以判断数列的类型,研究数列的项的变化趋势与规律,而且有利于求数列的前n项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的核心问题之一.现根据数列的结构特征把常见求通项公式的方法总结如下:1.知S n求a n[例1](1)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1)n+1n,求a n;(2)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3+2n,求a n.S1(n=1)[分析]利用a n= ,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S n-S n-1 (n≥2)[解析](1)当n≥2时,a n=S n-S n-1=(-1) n+1n-(-1) n(n-1)=(-1) n(1-2n),当n=1时,a1=S1=(-1) 2³1=1,适合上式.∴a n=(-1) n(1-2n).(2)当n≥2时,a n=S n-S n-1=3+2n-(3+2n-1)=2n-1,当n=1时,a1=S1=3+21=5,不满足上式.5 (n=1)∴a n= .2n-1(n≥2)[说明]已知S n求a n,即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其方法是a n=S n-S n-1 (n≥2),这里常忽略了条件n≥2而导致错误,因此必须验证n=1时是否成立,若不成立,则S1(n=1)通项公式只能用分段函数a n= 来表示.S n-S n-1(n≥2)变式应用1 (1)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n2+3n+1,求通项a n;(2)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3n+2n,求通项a n.[解析](1)当n≥2时,a n=S n-S n-1=n2+3n+1-(n-1) 2-3(n-1)-1=2n+2,又n=1时,a1=S1=5不满足上式.5 (n=1)∴a n= .2n+1 (n≥2)(2)当n≥2时,a n=S n-S n-1=3n+2n-[3n-1+2(n-1)]=2²3n-1+2=2(3n-1+1)又n=1时,a1=S1=5不满足上式,5 (n=1)∴a n= .2(3n-1+1) (n≥2)2.累加法[例2] 已知a 1=1,a n+1-a n =2n-n ,求a n .[分析] 当n ≥2时,a n =a 1+(a 2-a 1)+(a 3-a 2)+…+(a n -a n-1),而a 2-a 1=21-1,a 3-a 2=22-2,…,a n -a n-1=2n-1 -(n -1),层层累加就可以求出a n . [解析] ∵a n+1-a n =2n-n , ∴a 2-a 1=21-1,a 3-a 2=22-2, a 4-a 3=23-3,…a n -a n-1=2n-1-(n -1).∴当n ≥2时,有a n -a 1=(2+22+…+2n-1)-[1+2+3+…+(n -1)]. ∴a n =(1+2+22+…+2n-1)-2)1(-n n =2n-2)1(-n n -1,a 1=1也适合上式.∴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2n -2)1(-n n -1.[说明] 已知a 1且a n+1-a n =f (n )(f (n )是可求和数列)的形式均可用累加法求a n . 变式应用2 已知{a n }中,a 1=1,且a n+1-a n =3n (n ∈N +),求通项 a n . [解析] ∵a n+1-a n =3n(n ∈N +), ∴a 2-a 1=3,a 3-a 2=32, a 4-a 3=33,……a n -a n-1=3n-1 (n ≥2),以上各式相加得a n -a 1=3+32+33+…+3n-1=31)31(31---n =23n-23,∴a n =a 1+23n-23=23n-21 (n ≥2).又a 1=1满足上式, ∴a n =23n-21 (n ∈N +).3.累乘法[例3] 在数列{a n }中,已知a 1=1,a n+1=2n a n ,求a n . [分析] 由a n+1=2na n ,可得nn a a 1+=2n,于是12a a =2,23a a =22,34a a =23,…,1-n n a a =2n-1,将上面各式相乘,便可求出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解析] 由a n+1=2n a n ,得nn a a 1+=2n ,∴12a a =2,23a a =22,34a a =23,…,1-n n a a =2n-1.将上述(n -1)个式子相乘, 得12a a ²23a a ²34a a ²…²1-n n a a =2²22²23²…²2n-1,∴a n =a 1³21+2+3+…+(n -1)=22)1(-n n .[说明] 已知a 1且nn a a 1+=f (n )(f (n )是可求积数列)的形式均可用累乘法求a n .变式应用3 已知数列{a n },a 1=31,前n 项和S n 与a n 的关系是S n =n (2n -1)a n ,求通项a n .[解析] ∵S n =n (2n -1)a n ,∴S n-1=(n -1)(2n -3)a n-1 (n ≥2),两式相减,得a n =n (2n -1)a n -(n -1)(2n -3)a n-1 (n ≥2), 即(2n +1)a n =(2n -3)a n-1, ∴1-n n a a =1232+-n n .∴12a a =51,23a a =73,9534=a a ,……12321+-=-n n a a n n (n ≥2),以上各式相乘,得)12)(12(31-+=n n a a n ,又∵a 1=31, ∴a n =)12)(12(1-+n n (n ≥2).a 1=31满足上式,∴a n =)12)(12(1-+n n (n ∈N +).4.构造转化法[例4] 在数列{a n }中,a 1=1,a n+1=32a n+1,求a n .[分析] 通过整理变形,进而构造等比数列,由等比数列的通项间接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解析] 由已知得a n+1-32a n =1, ①∴a n -32a n-1=1(n ≥2),②①-②,得a n+1-a n =32 (a n -a n-1). 令b n =a n+1-a n ,则1-n nb b =32,∴{b n }为等比数列,公比为32,b 1=a 2-a 1=32a 1+1-a 1=32,∴b n =32³(32)n-1=(32)n,即a n+1-a n =(32)n,③由①③得a n =3-3³(32)n .[说明] 已知a 1且a n+1=pa n +q (p,q 为常数)的形式均可用上述构造法,特别地,若p =1,则{a n }为等差数列;若q =0,p ≠0,则{a n }为等比数列.变式应用4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1=3a n +2(n ∈N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解析] ∵a n+1=3a n +2(n ∈N +), ∴a n+1+1=3(a n +1), ∴111+++n n a a =3(n ∈N +).∴数列{a n +1}是以a 1+1=2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a n +1=2²3n-1, ∴a n =2²3n-1-1(n ∈N +). 专题2 数列的前n 项和的求法求数列的前n 项和是数列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对于等差、等比数列,可以直接利用求和公式计算,对于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运算数列,常用倒序相加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等求和. 1.分组转化法如果一个数列的每一项是由几个独立的项组合而成,并且各独立项也可组成等差或等比数列,则该数列的前n 项和可考虑拆项后利用公式求解. [例5] 求下列数列的前n 项和. (1)-1,4,-7,10,…,(-1) n (3n -2),…; (2)121,241,381,…,(n +n21).[分析] (1)∵a 2n -1+a 2n =3,故可将其视作一项,但要对n 的奇偶性进行讨论. (2)∵a n =n +n21,即{a n }是一个等差数列{n }与等比数列{n21}的和构成的,故可用拆项分组求和法.[解析] (1)当n 为偶数时,令n =2k (k ∈N +),S n =S 2k =-1+4-7+10+…+(-1) n (3n -2)=3²k =23n ;当n 为奇数时,令n =2k +1(k ∈N +),S n =S 2k +1=S 2k +a 2k +1=3k -(6k +1)=213+-n .213+-n (n 为奇数)∴S n =23n (n 为偶数)(2)S n =121+241+381+…+(n +n21)=(1+2+3+…+n )+(21+41+81+…+n21)=2)1(+n n +21121121--)(n =2)1(+n n +1-n 21.[说明] 形如{a n +b n }的求和问题,其中{a n }为等差数列,{b n }为等比数列,可用“拆项分组求和”法. 变式应用5 求和:(x +y1)+(x 2+21y)+…+(x n +ny1)(x ≠0,x ≠y ≠1).[解析] 当x ≠1,y ≠0,y ≠1时, (x +y1)+(x 2+21y)+…+(x n +ny1) =(x +x 2+…+x n )+(y1+21y+…+ny1)=xx x n--1)1(+yyyn11)11(1--=nn nnyyy xx x --+--+111)1(.2.裂项相消法对于裂项后明显有能够相消的项的一类数列,在求和时常用“裂项法”,分式的求和多利用此法.可用待定系数法对通项公式进行拆项,相消时应注意消去项的规律,即消去哪些项,保留哪些项.[例6] 求和:1+n+++++++++ 2113211211 (n ∈N +).[分析] 先分析通项有何特点,本题通项a n =)1(22)1(1211+=+++++n n n n n=2 (n1-11+n ),因此可采用裂项相消法求和.[解析] ∵a n =n+++ 211=)1(2+n n =2(111+-n n),∴a 1=2(1-21),a 2=2(3121-),a 3=2(31-41),…,a n =2(111+-n n ),∴S n =a 1+a 2+a 3+…+a n =2[(1-21)+(21-31)+(4131-)+…+(111+-n n)]=2(1-11+n )=12+n n .[说明] 所谓裂项相消,就是将数列的每一项“一拆为二”,即每一项拆成两项之差,以达到隔项相消之目的.常见的裂项变形有:①a n =111)1(1+-=+n n n n ;②a n =)(12112121)12)(12(1+--=+-n n n n ; ③a n =)2)(1(1++n n n =21[)2)(1(1)1(1++-+n n n n ];④a n =11++n n =n n -+1.变式应用6 求和:311⨯+)2(1421+++⨯n n = .[答案] 43-)2)(1(232+++n n n[解析] ∵a n =)(21121)2(1+-=+n n n n , ∴)2(1421311+++⨯+⨯n n=21[(1-)211()1111()5131()4121()31+-++--++-+-+n nn n ]=21 (1+21-11+n -21+n )=43-)2)(1(232+++n n n .3.错位相减法若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由这两个数列的对应项乘积组成的新数列为{a n b n },当求该数列的前n 项的和时,常常采用将{a n b n }的各项乘以公比q ,并项后错位一项与{a n b n }的同次项对应相减,即可转化为特殊数列的求和,所以这种数列求和的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 [例7] 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a 1=1,a n+1=2S n (n ∈N +). (1)求数列{a n }的通项a n ; (2)求数列{na n }的前n 项和T n . [解析] (1)∵a n+1=2S n , ∴S n+1-S n =2S n ,∴nn S S 1+=3.又∵S 1=a 1=1,∴数列{S n }是首项为1,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S n =3n-1(n ∈N +).当n ≥2时,a n =2S n-1=2²3n-2, 1(n =1)a 1=1不满足上式,∴a n = .2²3n-2(n ≥2)(2)T n =a 1+2a 2+3a 3+…+na n . 当n =1时,T 1=1;当n ≥2时,T n =1+4²30+6²31+…+2n ²3n-2, ① ∴3T n =3+4²31+6²32+…+2n ²3n-1,②①-②得:-2T n =-2+4+2(31+32+…+3n-2)-2n ²3n-1 =2+2²31)31(32---n -2n ²3n-1=-1+(1-2n )²3n-1. ∴T n =21+(n -21)3n-1 (n ≥2).又∵T 1=a 1=1也满足上式, ∴T n =21+(n -21)3n-1 (n ∈N +).变式应用7 试求21,1678543,,,…的前n 项和.[解析] ∵S n =21+43+85+167+…+nn 212-①,21S n =41+83+165+…+nn 232-+1212+-n n ②,①-②得,21S n =21+42+82+162+…+n22-1212+-n n=21+21+1218141-+++n -1212+-n n =21+211)211(211---n -1212+-n n =123223++-n n ,∴S n =3-n n 232+.4.倒序相加法如果求和的结构中“每两项”的和为同一常数,可以用倒序相加法求解.[例8] 设f (x )= x 222+,类比推导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方法,求f (-2008)+f (-2007)+…+f (0)+f (1) +…+f (2008)+f (2009).[解析] ∵f (x )+f (1-x )=x x -+++1222222 =22222222+⋅⋅++x x x =x x x 222222+++=1.设S =f (-2008)+f (-2007)+…+f (0)+f (1)+…+f (2008)+f (2009),则S =f (2009)+f (2008)+…+f (1)+f (0)+…+f (-2007) +f (-2008).∴2S =[f (-2008)+f (2009)]+[f (-2007)+ f (2008)]+…+2[f (0)+f (1)]+…+[f (2009)+ f (-2008)]=2009³2,∴S =2009.变式应用8 设f (x )=244+x x ,求和. S=f (20021)+f (20022)…+f (20022001).[解析] ∵f (x )=244+x x , ∴f (1-x )= 24411+--x x =x 4241⋅+=242+x ,∴f (x )+f (1-x )=1.∴S=f (20021)+f ()()2002200120022f ++ ①S=f ()()()200212002200020022001+++ f ②①+②得,2S =2001,∴S =22001.5.分段求和法如果一个数列是由各自具有不同特点的两段构成,则可考虑利用分段求和. [例9]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a n +S n =1(n ∈N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若数列{b n }满足b n =3+log 4a n ,设T n =|b 1|+|b 2|+…+|b n |,求T n . [解析] (1)由a n +S n =1,得a n-1+S n-1=1,两式相减得,a n -a n-1+a n =0,∴2a n =a n-1,即1-n n a a =21(n ≥2).又n =1时,a 1+S 1=1,∴a 1=21.∴数列{a n }是首项为21,公比为21的等比数列.∴a n =a 1q n-1=21²(21)n-1=(21)n .(2)解法一:∵b n =3+log 4(21)n =3-2n =26n-.当n ≤6时,b n ≥0,T n =b 1+b 2+…+b n =4)11(n n -;当n >6时,b n <0,T n =b 1+b 2+…+b 6-(b 7+b 8+…+b n ) =46011)21(2)7)(6()21)(6(4562+-=-⋅--+---⨯n nn n n ][. 4)11(n n - (n ≤6)综上可知,T n = .460112+-n n (n ≥7)解法二:∵b n =3+log 4(21)n =3-2n=26n-.当n ≤6时,b n ≥0,|b n |=b n .∴T n =b 1+b 2+…+b n =4)11(n n -.当n >6时,b n <0,|b n |=-b n .∴T n =b 1+b 2+…+b 6-b 7-b 8-…-b n=2(b 1+b 2+…+b 6)-(b 1+b 2+…+b n )=2T 6-T n =460112+-n n . 4)11(n n - (n ≤6)综上可知,T n = .460112+-n n (n ≥7) 变式应用9 数列{a n }中,a 1=8,a 4=2,且满足a n +2-2a n+1+a n =0(n ∈N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设S n =|a 1|+|a 2|+…+|a n |,求S n . [解析] (1)由{a n }满足2a n+1=a n+2+a n 可知,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故可求其通项公式;(2)求S n 关键要搞清{a n }项的符号的变化.(1)∵a n+2-2a n+1+a n =0,∴2a n+1=a n+2+a n , ∴{a n }为等差数列.∵a 1=8,a 4=2,∴d =4128--=-2,∴a n =8-2(n -1)=10-2n .(2)∵a 1>a 2>a 3>a 4>a 5=0>a 6+…>a n (n ≥6),a 6=-2. ∴n ≤5时,S n =8n +21n (n -1)(-2)=9n-n 2;n >5时,S n =S 5-(a 6+a 7+…+a n )=20-2))(5(6n a a n +-=20-2)2102)(5(n n -+--=n 2-9n +40.9n-n 2(n ≤5,n ∈N +)∴S n = .n 2-9n +40(n ≥6,n ∈N +)。
2019-2020学年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课件:1.1.1 数列的概念
![2019-2020学年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课件:1.1.1 数列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af1ce102f60ddccda38a0d1.png)
-14-
1.1 数列的概念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首页 思维辨析
自主预习
合作学习
当堂检测
(5)数列给出前 6 项,其中奇数项为 3,偶数项为 5,所以通项公式
所以n2-21n=2,即n2-21n-2=0. 因为方程n2-21n-2=0不存在正整数解,所以1不是{an}中的项.
②假设{an}中存在第m项与第(m+1)项相等,即am=am+1,则解得
m=10. 所以数列{an}中存在连续的两项,第10项与第11项相等.
-23-
1.1 数列的概念
探究一
探究二
答案:②④
-12-
1.1 数列的概念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学习
当堂检测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思维辨析
探究二 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例2】 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1,3,7,15,…
(2)√23
,
4 √5
,
6 √7
,
√89,…
(3)-2,54,-190 , 1176,…
(4)0.9,0.99,0.999,0.999 9,…
探究三
首页 思维辨析
自主预习
合作学习
当堂检测
忽略了相邻正方形的公共边而致误 【典例】图中由火柴棒拼成的一列图形中,第n个图形由n个正方 形组成.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第n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为 错解:第一个图形为正方形,火柴棒的根数为4;
绿色通道北师大版 高中必修5数学 教学资源 第1章归纳总结
![绿色通道北师大版 高中必修5数学 教学资源 第1章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62497738762caaedc33d4a4.png)
构建网络
应考通道
返回目录
因为 4an+1-4bn+1=3an-bn+4-(3bn-an-4)=4an-4bn+8, 所以 an+1-bn+1=an-bn+2,数列{an-bn}是首项为 1、公差为 2 的等差数 列,an-bn=2n-1. (2)由(1)可知,an+bn=12n-1,an-bn=2n-1, 所以 an=12(an+bn+an-bn)=21n+n-12,bn=12[an+bn-(an-bn)]=21n-n+12.
构建网络
应考通道
返回目录
3.(2018·全国卷Ⅱ)记 Sn 为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已知 a1=-7,S3= -15.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 Sn,并求 Sn 的最小值.
解 (1)设{an}的公差为 d,由题意得 3a1+3d=-15.由 a1=-7 得 d=2. 所以{an}的通项公式为 an=2n-9. (2)由(1)得 Sn=n2-8n=(n-4)2-16.所以当 n=4 时,Sn 取得最小值,最小 值为-16.
a6 成等比数列,则{an}前 6 项的和为( )
A.-24
B.-3
C.3
D.8
构建网络
应考通道
返回目录
[解析] ∵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 1,公差不为 0,a2,a3,a6 成等比数列, ∴a23=a2·a6, ∴(a1+2d)2=(a1+d)(a1+5d),且 a1=1,d≠0, 解得 d=-2, ∴{an}前 6 项的和为 S6=6a1+6×2 5d=-24.故选 A. [答案] A
构建网络
应考通道
返回目录
4.(2018·全国卷Ⅲ)等比数列{an}中,a1=1,a5=4a3. (1)求{an}的通项公式; (2)记 Sn 为{an}的前 n 项和.若 Sm=63,求 m. 解 (1)设{an}的公比为 q,由题设得 an=qn-1,由已知得 q4=4q2,解得 q =0(舍去),q=-2 或 q=2. 故 an=(-2)n-1 或 an=2n-1. (2)若 an=(-2)n-1,则 Sn=1-3-2n. 由 Sm=63 得(-2)m=-188,此方程没有正整数解. 若 an=2n-1,则 Sn=2n-1.由 Sm=63 得 2m=64,解得 m=6.综上,m=6.
高中数学第1章数列111数列的概念课件北师大版必修5
![高中数学第1章数列111数列的概念课件北师大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d44d2c6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8.png)
3.是否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若有,通项公式是否唯 一?
答:①不是,如π的不足近似值组成的数列 1,1.4,1.41, 1.414,……就没有通项公式.
②若一个数列有通项公式,也不一定唯一,如数列:-1,1, -1,1,……的通项公式可以写成 an=(-1)n,也可以写成 an=(- 1)n+2,也可以写成 an=- 1(1n为(偶n为数奇).数),
(5)将数列各项写为93,939,9399,….
第17页
【解析】 所给五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分别为 (1)an=2n2-n 1; (2)an=n22; (3)an=1+(2-1)n; (4)an=- 3n 1n((nn==22kk-)1,)其,中k∈N*
第18页
由于 1=2-1,3=2+1,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合写成 an =(-1)n·2+(n-1)n;
第24页
【解析】 (1)an=n(n+1)=600=24×25,所以 n=24. (2)①a4=3×42-28×4=-64, a6=3×62-28×6=-60. ②由 3n2-28n=-49,解得 n=7 或 n=37(舍).所以-49 是 该数列的第 7 项;由 3n2-28n=68 解得 n=-2 或 n=334,均不 合题意,所以 68 不是该数列的项.
B.9
C.6
D.20
答案 C
第32页
3.数列 2, 5,2 2, 11,…,则 2 5是该数列的( )
A.第 6 项
B.第 7 项
C.第 10 项
D.第 11 项
答案 B
第33页
4.数列{n2+n}中的项不能是( )
A.56
B.72
C.60
D.132
答案 C
第34页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数列》等差数列(二)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数列》等差数列(二)](https://img.taocdn.com/s3/m/e3e83a35ee06eff9aef80735.png)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何体会 有何体会?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有何体会? 通过今天的学习,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 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进一步熟练 生 通过今天的学习 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 进一步熟练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性质.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性质 (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将所学的知识 结合获取知识的 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获取知识的 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 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 整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整合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2 A组9,B组1 布置作业课本习题 组 , 组 预习内容:课本下节内容;预习提纲: 预习内容:课本下节内容;预习提纲:①等差数列的 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简单应用 项和的简单应用。 前n项和公式;②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简单应用。 项和公式 教后反思: 五、教后反思:
通项公式的应用: 通项公式的应用: ①可以由首项和公差求出 等差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等差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②已知等差数列的任意两 项,可以确定数列的任意 一项。 一项。
a+b A= ⇔ 2A = a + b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在 a 和 b 之间插入一个数 A,使 a、A、b 成等差数列, , 、 、 成等差数列, 等差中项 。 则 A 叫做 a、b 的__________。 、
(4). 1,2,3,2,3,4,……; 1, ……; 不是 (5). 0,0,0,0,0,0,…… 0, 是d=0 (6). a, a, a, a, ……; ……; 是d=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知 【例 2】{an}为等差数列,分别根据下列条件写出它的通项公 式. (1)a3=5,a7=13; (2)前三项为:a,2a-1,3-a. (3)am=n,an=m,m≠n,求am+n. [思路探索]欲写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只需确定它的首 项a1与公差d,代入an=a1+(n-1)d即得.
解
利用公式 an=Sn-Sn-1(n≥2)可使数列 {an}的前 n 项和公式 Sn 与通项公式 an 之间相互转化.在使用 an=Sn-Sn-1(n≥2)时, 必须验证 n= 1 时是否也成立,否则通项公式只能用 an =
S1 n= 1, Sn- Sn-1 n≥ 2
来表示.
(1)法一 设首项为 a1,公差为 d,则
a1= 1, 解得 d= 2.
a3= a1+ 2d= 5, a7= a1+ 6d= 13,
∴ an=a1+ (n- 1)d=1+ (n- 1)×2= 2n-1. ∴通项公式是 an=2n- 1. 法二 a7- a3 13-5 ∵ d= = = 2, 7- 3 7- 3
由于函数
9 2 105 9 f(x) =- 2 x- + 在 0, 上是增函数,在 4 8 4
9 ,+∞ 上是减函数,故当 4
n= 2 时,f(n)=- 2n2+ 9n+ 3 取
得最大值 13,所以数列{- 2n2+ 9n+ 3}的最大项为 a2= 13.
(2)当 n≤ 17, n∈ N+时, n n- 1 |a1|+ |a2|+…+ |an|= a1+ a2+…+ an= na1+ d= 2 3 2 103 - n+ n, 2 2 当 n≥ 18, n∈ N+ 时 |a1 |+ |a2 |+…+ |an |= a1 + a2+…+ a17 - a18- a19-…- an= 3 2 103 2(a1+ a2+…+ a17)- (a1+ a2+…+ an)= n - n+ 884, 2 2 3 2 103 ∴当 n≤ 17, n∈ N+时,{|an|}前 n 项和为- n + n, 2 2 3 2 103 当 n≥ 18, n∈ N+ 时,{|an|}前 n 项和为 n - n+ 884. 2 2
专题五
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新课标要求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 式,并能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比关系,还要求我 们了解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1)等比数列的性质是等比数列基本规律的深刻体现,是解决 1. 等比数列问题既快捷又方便的工具,应有意识去应用. (2)在应用性质时要注意性质的前提条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 变形. (3)“巧用性质、减少运算量”在等比数列的计算中非常重要, 使用“基本量法”,并树立“目标意识”,“需要什么,就求什 么”,既要充分合理地运用条件,又要时刻注意题的目标, 往往能取得与“巧用性质”解题相同的效果.
∴am+ n=am+ [(m+ n)-m]· d= n+ n· (-1)=0.
规律方法
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证明: an- am=(n-
an-am m)d(n、m∈N+,n≠m)或 d= ,当 m=1 时,即为 an n-m =a1+(n-1)d.
专题三
等差数列的性质
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题时,要注意序号与项的对应关 系.在等差数列的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对等差数 列性质的误用.公式am+an=ap+aq(其中p+q=m+n, m、n、p、q∈N+)表明,在等差数列中若每两项的序号和 相等,则其对应项的和也相等,否则不成立.例如:我们 有a2+a4=a1+a5=2a3,但不能得出a6=a2+a4.
高中数学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章末归纳整合
专题一
数列的概念与函数特性
1.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可以看成一个定义域 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 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因此,数列的表示方法中 就有了类似于函数表示方法中的列表法、图像法、通项公 式法. 2.数列的分类:按项数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 列;按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 列、摆动数列和常数列.
专题二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其中包含四 个元素:an,a1,n和d,很显然我们可以做到“知三求 一”. 2.在解题时,我们往往通过解方程(组)来确定a1和d,从 而就可以确定等差数列了,但是,有时这种解法运算 过程稍微复杂了一点,如果能够灵活使用另一个公式 an=am+(n-m)d可以简化运算.
3.数列是项关于序号的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其特殊性在 于数列的定义域是N+(或其有限子集{1,2,3,…,n}),在我 们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其最大项(或最小项)时,要特别注 意这一点,否则会产生错解.
求数列 {-2n2+9n+3}的最大项. 【例1 】
解 已知- 2n
2
9 2 105 + 9n+ 3=- 2n- + . 4 8
规律方法 在证明时,要根据题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从而为解题带来方便.
专题六
数列新题秀
数列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主干知识,是很多命题人关 注的一个焦点,因此其中的新题也层出不穷.为使同 学们认识和了解这些新题,我们特意安排了一场数列 新题秀(展示).
1.概念创新型
an+2-an+1 【例6】 若在数列{an}中,对任意 n∈N+,都有 =k(k an+1-an 为常数),则称{an}为“等差比数列”.下面对“等差比数列” 的判断:
1,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
Sn+ 1 Sn- 1 (2)由 (1)知 = 4· (n≥ 2). n+ 1 n- 1 Sn - - - = 2n 1,∴ Sn= n· 2n 1,∴ an= Sn- Sn- 1=(n+ 1)2n 2(n≥ 2). n Sn- 1 于是 Sn+1= 4(n+ 1)· = 4an(n≥ 2). n- 1 又 a2= 3S1= 3,故 S2= a1+ a2= 4= 4a1. 因此对于任意正整数 n,都有 Sn+1= 4an.
①k不可能为0;②等差数列一定是“等差比数列”;③等比 数列一定是“等差比数列”;④通项公式为an=a· bn+ c(a≠0,b≠0,1)的数列一定是“等差比数列”. 其中正确的判断为( ).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思路探索 ] 若 k= 0,则 an+2- an+1= 0(n∈ N+ ),用 n- 1 代 an+2- an+1 换 n,可得 an+ 1- an= 0,此时 = k 无意义,故①中 an+1- an 判断正确;数列 a, a, …, a(a≠ 0)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 an+2- an+1 比数列,但不满足 = k,故②③中判断不正确;当 an+1- an an = a· b
规律方法 (1)由于数列是特殊函数,因此可以用研究函 数的思想方法来研究数列的相关性质,如单调性、最大 值、最小值等;此时要注意数列的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 其子集)这一条件.
an-1≤ an, (2)可以利用不等式组 an≥ an+ 1, 找到数列的最大项;利
an-1≥ an, 用不等式组 找到数列的最小项. an≤ an+ 1,
已知数列 {an},{bn}均为等差数列,且{an}为2,5,8,…, 【例 3】 {bn}为1,5,9,…,它们的项数均为40,则它们有多少个彼 此具有相同数值的项? 解 由已知两等差数列的前3项,容易求得它们的通项公 式分别为:an=3n-1,bm=4m-3(m、n∈N+,且 1≤n≤40,1≤m≤40).令an=bm,得3n-1=4m-3,
Sn 证明:(1)数列 是等比数列; (2)Sn+1= 4an. n
证明
n+2 (1)因为 an+1=Sn+1-Sn,an+1= S, n n
所以(n+2)Sn=n(Sn+1-Sn). Sn+ 1 2Sn 整理得 nSn+1=2(n+1)Sn.所以 = . n+1 n
Sn 故 是首项为 n
2.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特 别是与其他知识的交汇点,一直是考查的重要热点之一, 常见的考题有: (1)判断、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 (2)运用通项公式求数列中的项; (3)解决数列与函数、三角、向量、几何等知识交汇点问 题; (4)涉及递推关系的推理及运算问题.
n+2 【例5】 数列{an}的前 n 项和记为 Sn,已知 a1=1,an+1= n Sn(n = 1,2,3,… ).
在等差数列 {an}中,a10=23,a25=-22, 【例 4】 (1)数列{an}前多少项和最大? (2)求{|an|}前n项和.
解
a1+ 9d= 23 (1)由 a1+ 24d=- 22 a1= 50, 得 d=- 3,
53 ∴ an= a1+ (n- 1)d=- 3n+ 53,令 an>0,得: n< , 3 ∴当 n≤ 17, n∈ N+ 时, an>0; 当 n≥ 18, n∈ N+时, an<0, ∴ {an}前 17 项和最大.
∴ an=a3+ (n- 3)d=5+ (n- 3)×2= 2n-1. ∴通项公式是 an=2n- 1.
(2)解
∵ a,2a- 1,3- a 是等差数列的前三项, 且 a2- a1= a3
- a2= d,∴ 2a- 1- a= 3- a-(2a- 1), 5 1 解得 a= .∴ d= 2a- 1- a= a- 1= . 4 4 5 1 1 ∴ an= a1+ (n- 1)d= + (n- 1)× = n+ 1. 4 4 4 1 ∴通项公式为 an= n+ 1. 4 (3)法一 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 a1, 公差为 d, 则依题意,
a1= m+ n- 1, 解得 d=- 1.
a1+ m- 1 d= n, 得 a1+ n- 1 d= m,
∴am+ n=a1+(m+n-1)d=m+n-1+(m+n-1)· (-1)=0. 法二 am-an ∵am= an+(m- n)d,m≠n,∴d= =- 1. 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