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1)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掌握生字词语的识记和书写。
3.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内容。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词语。
2.能理解课文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教学难点1.理解抽象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课文中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怎样的行为。
四、教学准备1.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相关教学资料。
2.教学课件或实物展示。
3.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学生相关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开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题目,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学习讲解1.老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的意义。
3.教授生字词语,帮助学生记忆和书写生字词语。
情感培养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2.让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结反馈1.总结课文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打开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3.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引导学生表达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六、课堂延伸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讨论短文内容,促进交流与合作。
七、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
2.写一篇作文:我在读书中的感悟。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背后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教学流程】一、简介周恩来1、出示图片。
2、简介周恩来:1920~1923年,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参与建立共产党;1925~1949年,献计献策,建立新中国;建国以后,担任国务院总理,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1972~1975年,晚年的他,仍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揭题、解题1、读正确题目。
2、解词:之、崛起。
3、说课题的意思。
4、师点明:这题目是引用周恩来说的话。
5、问:谁能用上题目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6、小结:读好课题,用好课题,能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梳理文意,整体感知1、师:到底是什么经历让少年周恩来有了如此远大的志向?出示初读专题:认真读课文,划一划,周恩来来到什么地方,听到(想到、看到、说了)什么?2、交流:⑴ 下车时,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
⑵ 进学校时想“中华不振”,结合理解“疑惑不解”。
⑶ 帮助学生理解:闯租界时,看到的情景,随机出示结构图,引导学生说事情的经过:洋人、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轧死不惩处、妇女、中国巡警、训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章主旨】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目标】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1、2022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设计意图】: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二、初次感受课文(一)、通读课文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读书学会备注在此,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再次通读书本,寻求答案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读书,目标明确,因而阅读也轻松(二)认读生字词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惩处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设计意图】:“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多年坚持的阅读教学信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三、精读78自然段(一)学习第七自然段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3、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第八自然段以后,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自己轻声读读,边读边想想【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字“闯”来分析租界的特性,让学生深深记住这份耻辱,同时更关注租界中发生的事,有着“投石问路”之效(二)、学习第八自然段(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2、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你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读到这你有想问的或想说的吗?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我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追问,让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中感受妇女的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在读中影射出对妇女的同情,对那是的劳动人民同情反复读中感情得到提升3、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为什么啊?(教师板书:?)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设计意图】:符号的板书,学生并不多见,在此我用符号,比更多的语言有力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符号也有意义,符号也情感5、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6、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7、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读这个字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是呀,在外国租界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衣衫褴褛的妇女——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巡警——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人—【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排比似的师生对话,将课文内容提升,将课文的情感思路梳理,更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越发对当时的人们的苦痛表示痛惜,对当时的劳动人民的水生火热的生活感到痛惜,从而为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充满敬意四、拓展升华1、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中华不振的耻辱(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2、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在外国租界里又能怎么样呢?”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不振3、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注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板书设计】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啊!【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3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5篇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⑴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⑵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⑶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彭琳一、教学目标:ﻫ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惩处、中华不振、铿锵有力等词。
2、通过字形理解理解崛起的意思,通过朗读理解铿锵有力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所要表达出的情感。
5、通过找出过渡句学会将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ﻫ1、学会左右结构字的特点。
2、通过找出过渡句将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1、写好“嚷“字。
2、找出过渡句。
四、教学准备:ﻫ师:多媒体课件生:课前收集周恩来和相关的时代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课件简单介绍周恩来。
2、我们二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写的就是周恩来的事情。
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曾说过一句至今还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华少年的话,这句话是: 生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通过朗读理解“铿锵有力”这样一句话同学们应当读得更有力些,生读。
力道有了但还不够响亮,生读。
力度够了,也足够响亮了,但是,注意我们这个课题,中华是一个词,崛起是一个词,读书是一个词,我们读的时候应该将词语词之间的停顿读出来,生读。
很好,同学们读得又有力度,又响亮,又有节奏,这样的读法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呢?“铿锵有力”4、指导书写课题,通过字形理解“崛”。
课题我们会读了,现在我们一起将它写一写。
伸出你们的右手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为和之是什么意思? “为了、的”整个题目的意思是:为了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注意“崛“字,左边是一个山字,右边是一个委屈的屈字。
我们根据字形来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本来很委屈,经常受欺负,有一天它旁边多了一个山字,它像一座高山一样听力起来了。
用这个字体现了一个变化过程,这个事物并不是原本就挺立在那里的,它原本是怎样的?受委屈的、被欺负的。
中国当时就处在这种受委屈的、被欺负的情况下。
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总结一下吗?“中华不振”(板书)从中我们明白了,因为周恩来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所以说出了这样一句铿锵有力的话,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1、那么,周恩来是怎样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的一篇文章,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耳闻的一件小事,反映了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心。
文章语言平实,但情感丰富,内涵深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文本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还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好奇心,对于周恩来这位伟人有一定的崇拜之情,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民族责任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民族责任心。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文本表达方式;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周恩来等伟人的崇拜之情。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章主旨】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难点重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设计意图】: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二、初次感受课文(一)、通读课文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读书学会备注在此,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再次通读书本,寻求答案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读书,目标明确,因而阅读也轻松(二)认读生字词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惩处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设计意图】:“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多年坚持的阅读教学信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三、精读78自然段(一)学习第七自然段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3、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第八自然段以后,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自己轻声读读,边读边想想【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字“闯”来分析租界的特性,让学生深深记住这份耻辱,同时更关注租界中发生的事,有着“投石问路”之效(二)、学习第八自然段(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2、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你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读到这你有想问的或想说的吗?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我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追问,让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中感受妇女的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在读中影射出对妇女的同情,对那是的劳动人民同情反复读中感情得到提升3、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为什么啊?(教师板书:?)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设计意图】:符号的板书,学生并不多见,在此我用符号,比更多的语言有力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符号也有意义,符号也情感5、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6、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7、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读这个字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是呀,在外国租界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衣衫褴褛的妇女——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巡警——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人—【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排比似的师生对话,将课文内容提升,将课文的情感思路梳理,更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越发对当时的人们的苦痛表示痛惜,对当时的劳动人民的水生火热的生活感到痛惜,从而为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充满敬意四、拓展升华1、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中华不振的耻辱(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2、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在外国租界里又能怎么样呢?”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不振3、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注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板书设计】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啊!【设计意图】:符号的板书,学生并不多见,在此我用符号,比更多的语言有力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符号也有意义,符号也情感。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语文教案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积累“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能概括课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学会根据人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课题1.出示周恩的图片,这个人是谁呢?请学生说说对周恩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是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
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
揭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知道这篇课讲的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如果学生不知道题目的意思可让学生采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检查预习情况1.读课,读准生字词,读通顺句子。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惩处。
(2)模范;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3.想课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结合课题目概括课主要内容。
①默读课,思考在周恩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情?②小组交流课中发生的事情。
预设:如果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生对课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用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话概括出。
如果学生能把几件事情串连起说则让学生总结概括叙事性课大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要结合人物、事件、课题概括。
(三)聚焦“中华不振”,感受周恩立志的原因1.过渡语:有人说: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的祖先还教育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一一、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近代历史,了解我们的先辈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信念,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坚定他们为振兴中华而认真学习,努力奋斗的信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二、活动准备:1、让学生收集我们先辈努力学习,顽强奋斗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物。
并在活动时讨论。
2、在黑板上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
三、活动过程:1、由主持人读一段话,引入班会的主题。
女主持: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国家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60年前,我国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之下,民不聊生,在经过许多先辈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才终于结束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男主持:经过了众多有志之士的多年奋战,才使我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齐读:我们需要继承先辈遗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七(二)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女主持:首先请听这个有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吧。
(张沁同学)2、分组举出前辈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事迹。
男主持: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正是在众多的先辈共同努力下,才把祖国有如今的成就,现在,请同学们举出前辈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事迹。
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都举出两个例子来。
给表现好的组加分。
3、歌唱《大刀进行曲》4、诗朗诵(两位男生:顾豪君刘泽轩)——《灵魂》女主持: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豪情到国歌声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悲壮男主持: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不挠到王昭君“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的民族团结,都凝结着这些伟人的苦苦追求。
下面请听诗朗诵《灵魂》。
5、小品《阿q外传》〉表演者:朱海晓徐佳艺女主持:的确,人常常为着理想去苦苦追寻。
可就在我们的周围却还有少数同学仍没有醒悟学习的重要性,为此也在生活和学习中闹出不好的笑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
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背景,理解文章主题。
2.认读生词生字,理解文章内容。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
2.认读生词生字。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主题。
2.运用课文知识进行思辨。
四、教具准备
1.课文教材。
2.词语卡片。
3.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书?”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
2. 学习新诗
(1)听读课文
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
(2)解释生字生词
逐句解释文章中的生词生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文学知识
(1)讲解背景
讲解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讨论理解
与学生讨论文章主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内容。
4. 课文赏析
(1)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2)讨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5. 情感培养
(1)儿童成长话题
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要读书”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课堂小结
通过教学内容总结,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是本课的教案,谢谢!。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一课时,选自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本课以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背景了解、词句解析、情感体验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教学难点:1. 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 体会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及其背后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读书目的,引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 课文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教师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3. 背景了解- 教师简要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4. 词句解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意义。
-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 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的立志过程,感受其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意义。
-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对周恩来的敬佩之情。
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志奋斗信念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积累词语,思考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周恩来的其他事迹,准备在下一课时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感受到了其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语文上册高效课堂系列(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由“志”入课,畅聊志向【设计意图:从“志”字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志向的含义,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畅聊自己的志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出课文题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书写、解释“志”字。
(1)教师出示“志”字,板书“志”。
(2)教师讲解“志”字的字形和意义,理解题目的意思。
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志”字,上“士”下“心”。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被称为“士”。
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思考立下的志向。
2.聊志向,引入新课。
(1)教师提问: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是什么?(2)教师出示课文题目,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教师提问:你能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吗?“崛”是山字旁,字义多跟山有关。
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兴盛、繁荣、富强)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把“中华”“之”“崛起”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4)请学生大声地齐读题目。
(5)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6)过渡语: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周恩来为什么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学习任务二: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分享识字方法,促进学生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确保学生识字正确。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出示生字,请学生观察,自主识记。
崛范魏晰效淮惑惩训斥难提示: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可以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识记。
3.学生当小老师,分享识字方法,老师相机指导、梳理。
(1)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
掘——崛校——效难、准——淮(2)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委+鬼=魏日+析=晰或+心=惑征+心=惩(3)组词识记。
请学生给“范”字组词,理解意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2套)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2套)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心】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谈话】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介绍周恩来: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
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为了大家熟知的名言。
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
谁再来读读。
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3、揭示课题: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图强。
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开始。
2、字词检查。
出示课文词语:伯父租界模范闯进巡警吵嚷妇女惩处喝彩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热闹非凡铿锵有力振兴中华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⑴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课件出示)朗读指导:第一次回答时的语调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
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⑴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用6篇)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教学设计第⼀课时(通⽤6篇) 通过学习这篇《为中华之崛起⽽读书》,了解少年周恩来⽴志的原因,学⽣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物内⼼世界,深⼊体会⽂章内容。
下⾯是店铺收集的《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教学设计第⼀课时(通⽤6篇),欢迎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教学设计第⼀课时篇1 ⼀、教学⽬标 1、认识8个⽣字,会写12个⽣字。
积累“伯⽗、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凡、风和⽇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能概括课⽂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感受⼈物形象,揭⽰课题 1、出⽰周恩来的图⽚,这个⼈是谁呢? 请学⽣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任总理,是伟⼤的⾰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是深受全国各族⼈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的品德、光辉的⼈格深深铭记在全国⼈民和世界⼈民的⼼中。
今天,让我们⾛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的事。
揭⽰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读书》。
2、知道这篇课⽂讲的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吗?题⽬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如果学⽣不知道题⽬的意思可让学⽣采⽤查字典的⽅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帮助理解题⽬的意思。
) (⼆)初读课⽂,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读准⽣字词,读通顺句⼦。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惩处。
(2)模范;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
3、想课⽂⼈物及⼈物⾝上的事,结合课⽂题⽬概括课⽂主要内容。
①默读课⽂,思考在周恩来⾝上发⽣了哪些事情? ②⼩组交流课⽂中发⽣的事情。
预设:如果学⽣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对课⽂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每件事情能⽤⼀句话概括出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本文是关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读准“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铿锵有力、惩处”字音,结合背景理解“租界”,会认并理解“崛起”,会写“惩”。
2.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掌握分段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4.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找到并通过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重点: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引入新课:1、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周恩来)对周恩来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畅谈,课前预习了解,如留学日本、法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zg早期领导人,第一人总理……)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周恩来在他年少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所以后来他才成长为zg的早期领导人,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故事。
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指点生字“崛”,“崛起”。
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谈)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大家打开书121也,赶快读一读课文。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生自由读,大约3分钟)二、初读课文,了解原因。
1、检查朗读,读准字音。
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你们也会了,看大屏幕(ppt投影),来,谁会读?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讲解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读到衣衫褴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铿锵有力(声音响亮,读出节奏)惩处(注意cheng第二声后鼻音,chu第三声多音字)出示句子讲惩处放进句子里读。
3、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这样的志向?(生谈)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分读课文,理解“中华不振”。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
5.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难点】1.默读课文。
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构段)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观察图片:你知道这是谁吗?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2.助读资料:(1)背景介绍: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 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2.默读课文。
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心迹的故事。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读书学会备注在此,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再次通读书本,寻求答案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读书,目标明确,因而阅读也轻松
(二)认读生字词
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
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
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
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
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
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惩处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
【设计意图】:“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多年坚持的阅读教学信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三、精读78自然段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
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
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
3、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第八自然段以后,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自己轻声读读,边读边想想【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字“闯”来分析租界的特性,让学生深深记住这份耻辱,同时更关注租界中发生的事,有着“投石问路”之效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
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
2、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你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读到这你有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
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
我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追问,让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中感受妇女的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在读中影射出对妇女的同情,对那是的劳动人民同情反复读中感情得到提升
3、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
为什么啊?(教师板书:?)
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设计意图】:符号的板书,学生并不多见,在此我用符号,比更多的语言有力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符号也有意义,符号也情感
5、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
6、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
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
7、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读这个字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
是呀,在外国租界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衣衫褴褛的妇女——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巡警——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排比似的师生对话,将课文内容提升,将课文的情感思路梳理,更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越发对当时的人们的苦痛表示痛惜,对当时的劳动人民的水生火热的生活感到痛惜,从而为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充满敬意
四、拓展升华
1、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中华不振的耻辱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2、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在外国租界里又能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
华不振
3、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注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
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啊!
【设计意图】:符号的板书,学生并不多见,在此我用符号,比更多的语言有力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符号也有意义,符号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