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07张PPT)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07张PPT)

朗读《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 雨》,概括你的朗读感受。
《望天门山》:__壮__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__柔__美
赏西湖之“晴”
水光潋滟晴方好 明媚
波光闪动的样子 想象
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的阳光洒 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
赏西湖之“雨”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雅
云雾迷茫缥缈的样子 想象
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在西湖饮酒游 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大雨,两种不同 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交代事件背景
[宋]苏 轼
交代天气变化情况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zhān),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豪放派词人 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从 中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 至此,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上句中“断”“开”二字运用极其传神, 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之浩大声势;下句反 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 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从中间断开 楚江将天门山劈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思考:天门山本来就是隔江相对,诗人却把它 想象成是从中间劈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想象神奇,化静为动,借山势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碧水东流至此回
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
山势阻挡,江水撞击山石,激起回旋,汹 涌澎湃。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yáo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课件-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课件-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组 词:磨难 磨炼
造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
寒来。
辨字:
摩( 摩托 ) 魔( 魔鬼 )
重点字指导
yáo

笔 画:13 部 首:辶 结 构:半包围 音 序:Y
组 词:遥远 遥控
造句: 这种等待是遥遥无期的,我如
蓝天盘旋的鹰,是那么孤立无助。
辨字: 谣( 歌谣 ) 摇( 手摇 )
借助注释 理解诗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 波光粼粼
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 朦朦胧胧
诗意归纳
如果
欲把西湖比西子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 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 适,美丽多娇。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显得十分美丽
“西湖”与 “西施”之间有 什么相通之处呢?
诗情画意
诗文主题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 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 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读懂情景
抓字眼 明诗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 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 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 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 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诗人看到晴天或雨天的 尝诗试句找哪找几诗个中字的提叠示韵了词我。们天气西?湖时,可能会说些什么?
领悟诗情
诗人分别你用想了到什了么哪字些抒词发语了? 对不同天气下西湖美景的赞美?
随堂小测 素养提升
一、背诵古诗,并完成填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_晴__方__好__, 山色空蒙_雨__亦__奇__。 _欲__把__西__湖__比__西__子__, _淡__妆__浓__抹__总__相__宜__。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PPT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PPT
诗意: 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17 古诗三首
品析诗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喻成白银盘子 里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丽, 表现了作者壮阔不凡的气度。
一、填空。 《望天门山》是 唐 代诗人李白 ,
所作,人称他“诗仙 ”,他写了大 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 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
17 古诗三首
二、背一背,写一写。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 两岸青山( 相对出 ), ( 孤帆 )一片日边来。
字词听写
结构梳理
望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气势磅礴
天 碧水东流—至此回 雄伟秀丽 对祖国
门 山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山河的 热爱之情
17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 长江 从天 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现了诗 人诗人 广阔的胸怀 和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 , 之情。
17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fān

17 古诗三首
生字归类
断楚 至 孤 帆
左右 结构
上下 结构
17 古诗三首
识字方法
加一加:孑+瓜=孤 巾+凡=帆
字谜记忆:楚“走”掉“土”,横腰长了 两棵树(木)。
17 古诗三首
识字游戏
清楚 帆船
至于 孤独
17 古诗三首
整体感知
《望天门山》中描写了什么江和什么山?
《望天门山》中描写了长江 和 天门 山。
17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从李白笔下感受到了长江 的雄浑壮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西湖和洞庭湖的绰约风姿吧!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2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2课时)(教案)

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古诗《山行》、《枫桥夜泊》、《渔歌子》三首诗的学习。

2. 古诗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意境等。

3. 古诗的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和展示古诗的背景图片。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意境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3.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调,然后让学生自行朗读和背诵。

4. 理解与感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古诗的标题和作者。

2. 古诗的基本内容。

3. 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2. 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 朗读感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板书内容:三首古诗的标题、作者、生字词、古诗描绘的景象。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描述三首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古诗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2.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4.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以及如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3.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5.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

7.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重点内容:古诗的诗意、情感、朗读与背诵方法。

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学生课后自行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2. 古诗解析: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解析和情感体验。

3.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如绘画、写作等。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三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与想象,体味两首诗晴雨变化的景象。

2.对比学习,体悟苏轼“拟人”手法的妙用,提升分析对比等高级思维的发展。

3.链接人生经历,在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在比较中感受两首诗的关联,感悟“拟人”手法的妙用。

教学难点: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教学过程:1. 借助注释、诗配画等手段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 采用比较的教学策略,抓住动词、比喻的不同写法,感悟诗歌不同的意境。

(重点)3. 在品词鉴赏中感悟两位诗人豪放、悠闲的情感和开阔的胸襟。

(难点)板块一、印象苏轼1.借资料,认识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2.导入课题。

板块二、印象西湖(一)揭示诗题识西湖1. 齐读诗题,了解西湖。

2. 解析题意。

师:两首诗题完全相同,你读懂了什么?出示预习单:两首诗对比图谱,交流谈发现。

小结:同样写饮酒,同样写山水,同样是有晴有雨。

但是读来却给我们留下不一样的感觉。

3.指导朗读诵西湖(1)多形式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认识新词(“潋滟”“空蒙”),感受叠韵连绵词的读音特点。

(2)再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借助注释理解“重冈”指的是群山。

(二)对比异同赞西湖1.整体感知西湖。

(1)《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板书:总相宜)(2)《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这首诗呢?(板书:君不会)2.小组谈论:同写西湖的晴雨天,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感受呢?请你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总相宜”,感受到“君不会”,用笔画下来,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交流探讨:《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紧扣拟人方法。

A.借助“诗画结合”“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潋滟”“空蒙”,读懂第一二诗句描述的画面。

B.补充“西施”背景材料,指导诵读,感受第三四行诗句比喻的妥帖。

小结:诗人通过神奇的想象,贴切的拟人,写出了西湖的独特神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创新教案】《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会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迷茫的样子。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课件]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课件]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抬眼远望,看到了怎样的洞庭山水? ▪看着这样的山水,诗人又想到了什么?
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两首诗的 生字词,了解了两首诗的大意,欣赏了诗人笔下的西 湖和洞庭湖的美景,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山水的赞美 和喜爱之情。
1.背诵本课的三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2.预习《富饶的西沙群岛》。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杭州西湖
洞庭湖
合作探究
探究一 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理解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在西湖上饮酒 刚开始天晴后又转为下雨
诗人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 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 美景,起初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雨来。在这种情境下,苏 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读准读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准节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理解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
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 水面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 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 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划节奏。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近景 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色。
▪诗人后面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远景 山水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是什么意思? ▪月光和湖光交融在一起,是 一种怎样的画面? ▪“无风”的水面像什么呢?

人教部编版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

人教部编版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

理解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解: 饮:饮酒。 湖上——点名地点 初晴后雨——表明天气
170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在西 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 了大雨,两种不同的景致,他都很欣赏,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刘禹锡, (772—842) 唐
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 阳人,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 枝词》《乌衣巷》等。
理解诗意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和: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比喻
未:没有。
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洞庭湖的波光交相 辉映,融为一体。湖面风平浪静,像一面 尚未打磨的镜子。
理解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山色迷蒙 远山朦胧 迷雾浓云
亦:也。
雨天,西湖云雾迷茫,景色朦胧, 也是那么奇妙!
理解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理解诗意
古诗大意: 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
群山若隐若现。若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浓妆艳抹还是 淡描峨眉,都美妙无比。
主题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 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 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表达了对西湖的赞美。
主题思想
《望洞庭》描写了诗人在秋夜遥望洞庭湖的湖光山 色,描绘了一幅淡雅清丽的洞庭山水美景图,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并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古诗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山行》、《江上渔者》、《望洞庭》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古诗理解: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生字词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其读音、书写和意义。

4. 古诗背诵:引导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巩固记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对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指导: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古诗解析: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

4.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学生跟读并书写。

5.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感受。

6. 古诗背诵:教师领背,学生跟背,巩固记忆。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古诗内容:分行书写三首古诗,突出生字词。

3. 关键词汇:列出本课的重点生字词,附上解释。

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回家后向家长朗读并背诵所学古诗。

2. 书写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3. 感受分享: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019)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第2课时】展示课PPT课件【部编(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最新改版】

(2019)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第2课时】展示课PPT课件【部编(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最新改版】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 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 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 非常漂亮。
课文结构
饮湖上初 晴后雨
晴天:水面 雨天:山色
波光 雨
喜爱西湖 喜爱祖国山山水水
课文主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核心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 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 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造句:爸爸经常与朋友们一起饮酒作画。 提要在撇的上边止笔。
我会写
chū
初晴 初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刀 组词:初升 大梦初醒 造句:天初晴,一道彩虹挂在天空。
书写指导:衤上点靠右,横 撇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 右边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饮酒。饮湖上的意思是在湖上饮酒 显得很美。 总是很合适。 想。 云雾迷茫的样子。 也。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我会写
yǐn
饮酒 饮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饣
书写指导:右边横钩比
组词:畅饮 饮水思源
左边的稍长,左边的竖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会认
亦是


亦然 人云亦云
浓妆淡抹


涂抹 搽油抹制宜
理解词语
【饮】 【潋滟】 【方好】 【空濛】 【亦】 【欲】 【总相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7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句进行简单的描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欣赏古人的智慧,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山行》、《枫桥夜泊》和《寒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句进行简单的描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古诗,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停顿,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绘。

4. 感悟诗境: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5. 背诵古诗: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巩固记忆,提高朗读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枫桥夜泊、寒食3. 重点词语: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晚霞、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清明、扫墓、寒食、东风、御柳斜4. 诗句描绘:山行、枫桥夜泊、寒食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山行》: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描绘出秋天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赠刘景文》: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描绘出冬天的景色,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3. 《夜书所见》: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描绘出夜晚的景色,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背诵三首古诗。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资料和朗诵视频。

2. 学具:课本,用于阅读和学习古诗。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古诗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山行》:画出秋天的景色,标注出诗中的关键词。

2. 《赠刘景文》:画出冬天的景色,标注出诗中的关键词。

3. 《夜书所见》:画出夜晚的景色,标注出诗中的关键词。

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三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景色。

2. 选做题: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背诵三首古诗。

2.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朗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以上是一份关于《古诗三首》的教学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学课件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的教学内容。首先,通过复习《望天门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读好停顿、节奏,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的技巧。然后,运用这种方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包括解诗题、了解诗人苏轼背景、范读齐读、诗意解析等步骤。诗中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通过比喻西湖为西子,展现了西湖的美不胜收。接着,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望洞庭》,通过自由读、想象画面、解析诗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洞庭湖的湖光秋月之美。其中,“两相和”、“镜未磨”等诗句的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方法迁移和小组合作,提高来自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新教材)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新教材)部编版

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施?
因为两者同在越地,同 有“西”字,同样有婀娜多 姿的阴柔美,更因为她们都 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 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 随时都能展现美丽风姿。
理解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
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意
作者远望洞庭湖是怎样的景象?
白银盘:比喻洞庭湖。 青螺:青绿色的螺,比喻湖中的君山。
问题:1.将“洞庭湖”比作什么?
理解诗意
洞庭湖
比作
白银盘
2.将什么比作“青螺”呢?
理解诗意
君山
比作
青螺
理解诗意
2.运用这两个比喻,突出了什么?显示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 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突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和谐之美。银白色的 盘子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将山水写得 小巧玲珑,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雨天:山色空蒙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
2.“好”和“奇”两个字寓含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好”和“奇”分别写出了诗 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对于诗 人来说,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 美好奇妙的。
理解诗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表示勤奋学习的成语: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儿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儿,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
一、读一读,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雨亦. 奇(chì
yì √

总相宜.(
yí √
洞庭.(t√ínɡ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课件(共35张PPT).ppt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课件(共35张PPT).ppt

比喻
17 古诗三首
比喻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形容洞 庭湖。
青绿色的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 庭湖中的君山。
比喻 品析诗句
17 古诗三首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喻成白银盘子里的 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丽,表现了作 者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7 古诗三首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古诗三首
二、请孩子们围绕“洞庭湖之美”,根据 诗的意境,写一篇小短文,配图完成。
17 古诗三首
小组合作,运用学法学习《望洞庭》
17 古诗三首
我会自学古诗 1.我能朗读。
(1)“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磨”读( )。 (2)读好停顿,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我能理解。
能够使用借助注释、图文对照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 诗句的意思。 3.我能想象。
(1)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并背诵古诗。 (2)我猜测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17 古诗三首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 出停顿。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7 古诗三首
jìnɡ wèi mó yáo
镜未磨遥
yín pán tínɡ
银盘庭
17 古诗三首
重点指导书写“磨”
17 古诗三首
“麻”中“广”的撇 要舒展,“林”要写得扁 一些,捺要舒展,“石” 要写扁一些,撇要舒展, 但不能超过”广“的撇。
望 近望:两相和 镜未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 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初读感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
晴方好 雨亦奇
借景抒情
比西子 总相宜
比喻贴切
晴雨皆美 浓淡俱佳
初读感知
课堂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 写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下呈现的不 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 爱之情。
初读感知
望洞庭 刘禹锡 (唐)
河南天星教育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 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突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和谐之美。银白色的 盘子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将山水写得 小巧玲珑,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同学们,在第四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今 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描写西湖的古诗。
新课导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词意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亦:也。
初读感知
望洞庭
板书设计
湖月——相和 潭面——如镜
和平宁静
山水——青翠 君山——青螺
山水相衬
景色迷人
初读感知
课堂小结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 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 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
随堂练习
一、读一读,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雨亦. 奇(chì
yì √

总相宜.(
问题: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西湖
比作
西施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施?
因为两者同在越地,同 有“西”字,同样有婀娜多 姿的阴柔美,更因为她们都 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 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 随时都能展现美丽风姿。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学语文 基础到培优,名师一帮到底
教学资源 优质课件 职称评定 教学评语 教学影音资源 名师示范课 活动板报 主题班会 常用表格 课堂纪律口令 家长会发言稿
创新小功能 课文朗读 词语听写 笔顺动漫手写演示 必背古诗 拼音帮学 纯正美/英教材听力 单词听写 国际音标发音教程 英文儿歌Tony教唱
优秀教师交流群 QQ扫码加入全国优秀教师交流群,获取更多优质一手教学资源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潭面无风镜未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湖面
比作 未经打磨的铜镜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将湖面比作铜镜,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洞庭湖在月光下安宁温柔的朦胧美。
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 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理解诗意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人是怎样描写月光 下的洞庭湖的?
词意
和:和谐,诗中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面:湖面。 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问题:1.“两相和”指的是什么?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两相和”指的是水光与秋月的和谐与宁静。
yí √
洞庭.(t√ínɡ
tín

镜未. 磨(
wèi √
yì ) mò )
随堂练习
二、填一填。
描写祖国风光的词语:江山如画
——山—河—壮—丽—— —山—清—水—秀———
——湖—光—山—色——
繁花似锦 ———————
课外拓展
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基础到培优,名师一帮到底
17.古诗三首
第2课时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
学习目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新课导入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意
作者远望洞庭湖是怎样的景象?
白银盘:比喻洞庭湖。 青螺:青绿色的螺,比喻湖中的君山。
问题:1.将“洞庭湖”比作什么?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洞庭湖
比作
白银盘
初读感知
2.将什么比作“青螺”呢?
理解诗意
君山
比作
青螺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运用这两个比喻,突出了什么?显示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意】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 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 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把西湖比作什么呢?
词意
欲: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相宜:合适。
《教材帮》系列图书配套PPT课件版权声明
本系列课件为河南天星教育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教材帮》品牌图书配属PPT课件,由天星教育开发,并拥有所有版权。本 系列仅用于个人学习欣赏、教学研究,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须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 犯本集团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将本课件任何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应获得授权,如未经授权用于商业或盈利用途,一经发现,我司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诗人描写了哪两种 天气的西湖景象?
问题:1.西湖在晴天和雨天分别是怎样的景象?
初读感知
晴天:水光潋滟
理解诗意
初读感知
雨天:山色空蒙
理解诗意
初读感知
理解诗意
2.“好”和“奇”两个字寓含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好”和“奇”分别写出了诗 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对于诗 人来说,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 美好奇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