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音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简介

在历史上,奥地利曾是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弗兰茨二世不再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以后,才有奥地利国家的独立发展。因此,奥地利音乐到18世纪为止,属于德意志音乐的一部分(见德意志音乐),故一般不作为独立的奥地利音乐来叙述。

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东邻匈牙利东南同斯洛文尼亚,南同意大利接壤,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联邦德国和捷克为界。东西边境相距580公里,南北294公里。

维也纳是奥地利帝国的首都,全世界瞩目的文化名城,位于多瑙河畔,城内巴罗克式高大建筑林立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它作为欧洲古典音乐中心和圣地,吸引着国内外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大师。当年,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3位欧洲古典音乐大师,正是从这里获得滋养和灵感,登上当时西方音乐艺术的顶峰。

奥地利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从宗教走向世俗(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20年代)

从欧洲文艺复兴到思想启蒙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提出了“自由”、“平等”“理性”等口号,波及文学艺术领域。音乐方面,教会音乐仍有许多大势力;宫廷、贵族的音乐活动频繁;同时反映平民生活的音乐也不断涌现。多样的社会环境推动了音乐的发展。此时,在维也纳形成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1、维也纳古典乐派

18世纪下半叶“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三位音乐

大师,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而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三位作曲家既存在共同的艺术理想和艺术风格,同时又保持着传承关系。

当时的维也纳,贵族阶层的音乐生活颇为活跃。每个宫廷都有自己的剧院、乐队,并经常举办舞会、音乐会。一些贵族还热衷于玩弄乐器或作曲,并以当艺术家的“保护者”为时髦。另一方面,维也纳普通市民的音乐生活也十分活跃。有少量公开卖票的音乐会,城郊歌剧院还经常上演民间歌剧,晚间在街间巷尾也能听到飘萦着的舞曲、小夜曲。此外,多民族的杂居,促使了欧洲各国的音乐渗入维也纳。因此,维也纳是当时一个欧洲的音乐中心。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进入维也纳之后,维也纳这个音乐中心就更为名副其实了。莫扎特在这里开始了独立的“自由艺术家”的生涯;海顿在这里享受到“自由的甜蜜”,晚年焕发青春;贝多芬也选择了这里,度过他的曲折、奋斗的一生。他们的音乐实践对欧洲音乐史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海顿(F.J.Haydn,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一个贫苦的车轮匠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感兴趣。他一生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使奏鸣曲和交响曲的体裁得以最终确立;使四重奏的体裁得以确立和成熟;夜使古典乐派严整、匀称、完美的形式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因此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曾获得牛津大学音乐博士衔,还曾指导过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

代表作品:《告别交响乐》、《惊愕交响乐》、《时钟交响乐》以及清唱剧《四季》、《创世纪》等。

3、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受小提琴家父亲的影响,4岁学琴,5岁作曲。他7岁在巴黎举行轰动一时的音乐会,获得“神童”的美誉,八、九岁开始写交响乐,12岁开始写歌剧,14岁获得了只有极少数作曲家才能获得的波隆那学院院士称号。同年成为第二位获得罗马最高级的文化勋章——黄金的马刺勋章和“贵族骑士”封号。15岁以前他已经出版四部歌剧,十六部交响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和六首钢琴奏鸣曲。这些成就显示了他超人的音乐才华。莫扎特精通多种音乐体裁,并在每种体裁的运用上都有惊人的创造。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明快,富有生活情趣,又非常讲究旋律的歌唱性。他丰富了交响乐和室内乐的表现力,特别是在歌剧艺术上,达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名作《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二百年来始终是世界各大歌剧院的保留节目,是全世界亿万听众喜爱的艺术珍品。

代表作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以及大量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室内乐等。

4、贝多芬,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创作了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奏鸣曲》也称《月光曲》。

小结:十八世纪后期的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在思想上追求平等、自由,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和上升期的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和追求。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在形式上追求结构的完美,音响的和谐,逻辑的严谨:旋律上则追求优美流畅,简洁易记,带有奥地利民间音乐的歌唱性。他们的作品至今仍感动和激励着人们最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力量。

二、从古典走向浪漫(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19世纪的欧洲乐坛是浪漫乐派大显身手的舞台。首先,奥地利的舒伯特初步显示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其后,在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华尔兹的特征日益渗入奥地利作曲家的创作,也促使奥地利音乐独特的民族性日益鲜明。这时还出现了J.兰纳和J.施特劳斯父子的圆舞曲创作这些舞蹈性音乐不仅是伴舞音乐,也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音乐会曲目。19世纪的维也纳,也是轻歌剧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代表作曲家除J.施特劳斯外,还有F.von苏佩、K.米勒克尔(1842~1899)、C.策勒(1842~1898)、C.M.齐雷尔(1843~1922)、F.莱哈尔等。他们的轻歌剧音乐优美动听、通俗、明朗,广泛而持久地流传于国内外。

1、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近郊一位教师家庭。8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1岁考入训练宫廷歌队的神学院,接受宫廷乐长萨里埃里等人的音乐基础训练,后来跟随他学习作曲。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歌曲是他的浪漫主义音乐的特殊创作的领域。艺术歌曲同过他,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舒伯特追求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不仅善于捕捉诗人的思想,并以艺术家的情感和想象予以补充、丰富和升华,因而这些艺术歌曲非但表达了诗意,也表达了诗情。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到通过钢琴伴奏刻画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表现形象的内心情感。终其一生,总共创作了五百多首歌曲、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乐、一百多首合唱,因此是名副其实的歌曲之王。

代表作品: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女》和《冬之旅》以及歌曲《魔王》、《鳟鱼》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军队进行曲》。

2、小约翰·施特劳斯(J.Strauss,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家庭。其父约翰·施特劳斯(与父同名)谱写了各种舞曲二百五十余首,其中圆舞曲占一百五十首,因而享有“圆舞曲之父”的美称。小约翰·施特劳斯从小就爱好音乐,7岁创作了第一首圆舞曲,19岁正式登上指挥有他自己组建的十五人的乐队,表演他自己创作的几首圆舞曲,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成为以创作轻音乐而享誉乐坛的音乐家。他总共创作了四百多首轻音乐作品,其中圆舞曲达一百六十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