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学案与答案
生物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新学案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docx
第4章基因的表达本章包括《基因指导蛋口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和《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三节内容。
棊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來实现的,生物的性状主要是由基因控制的,同时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本章与询3章关系密切,木章基于对基因木质的认识,进一步阐明基因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也是学习笫5章和笫6章的基础。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学习导航1.学习目标(1)区分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反密码子。
遗传信息是指DNA (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首酸的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又叫密码了,是指信使RNA中能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核莒酸排列顺序。
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中能识别信使RNA上相应遗传密码的核昔酸排列顺序。
三者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存在的位置不同,遗传信息存在于DNA (基因)中,遗传密码存在于信使RNA上,反密码子存在于转运RNA上;二是作用不同,遗传信息的作用是控制生物性状,遗传密码的作用是决定蛋白质屮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反密码子的作用是识别遗传密码。
遗传信息通过决定遗传密码和反密码子中核昔酸排列顺序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比较DNA与R\A在组成、结构、功能等方而的界同。
(3)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4)从场所、模板、条件、原料、产物等方面比较转录和翻译异同。
(5)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 .学习建议第4章基因的表达新教材新学案生物②必修(A版)⑴学习木节知识首先通过比较DNA 与RNA的异同,了解RNA的分子结构;再比较tRNA、mRNA. rRNA,明确它们的作用。
(2)要结合教材有关转录图解或模型动画演示,弄明口通过转录,即碱基互补配对(A-T、G-C、T-A、A-U)实现了遗传信息由DNA到mRNA的传递;再通过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中实现了遗传信息由mRNA (密码子)到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传递。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
(最新版)
目录
1.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
2.遗传的分子基础
3.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4.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
5.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6.人类对遗传与进化的干预
正文
一、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
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通过基因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而进化则是指生物在长时间内,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等作用,使得物种逐渐发生变化并形成多样性的过程。
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是 DNA,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DNA 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此外,DNA 的突变也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
三、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数量和形态都是固定的,它们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性。
四、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
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生物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而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则会被淘汰。
这样,生物就能够逐渐进化,形成多样性。
五、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由于环境的多样性,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物种层面,也体现在基因和生态系统层面。
六、人类对遗传与进化的干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能够对遗传和进化进行干预。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从而改变其性状。
这种干预既可以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风险,因此需要我们谨慎对待。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课后题答案和提示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2.B。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学案与答案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学案与答案必修二遗传和进化第壹章遗传定律壹、遗传杂交实验中的基本概念1.杂交技术: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A×aa)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A×AA、aa×aa、Aa×Aa)测交:和隐性个体相交,用来测定F1代基因型及其比例。
(Aa×aa)正交:♀高茎AA×♂矮茎aa(显性为母本、隐性为父本)反交:♀矮茎aa×♂高茎AA(隐性为母本、显性为父本)2.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壹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代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I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显性的相对性:(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⑶基因: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壹对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⑷个体:表现型: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指和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纯合子:由含相同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6.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⑴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壹般来说:基因型相同,表现型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壹定相同)。
⑵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对基因型表现是有壹定影响的:♦秃顶:BB无论男女均表现秃顶,bb无论男女均表现正常,Bb男性表现秃顶,女性表现正常♦藏报春:AA25℃条件下开红花,30℃条件下开白花♦曼陀罗:夏季高温时F1的茎为紫色(紫色对绿色为完全显性),温度较低、光线较弱时,F1茎为浅紫色(紫色对绿色为不完全显性)⑶显性现象在生物界是广泛存在的,但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显性性状的表现既是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是基因和内外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学案与答案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定律一、遗传杂交实验中的根本看法1.杂交技能:杂交:基因型差别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 A×aa)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A×AA、aa×aa、A a×A a)测交:与隐性个别相交,用来测定F1代基因型及其比例。
(A a×aa)正交:♀高茎A A×♂矮茎aa(显性为母本、隐性为父本)反交:♀矮茎aa×♂高茎A A(隐性为母本、显性为父本)2.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差别体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代体现出来的那个亲天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I未体现出来的那个亲天性状。
性状分散:杂种的自交子女中,出现差别性状的现象。
⑶基因: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⑷个别:体现型:指生物个别所体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指与体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体现型=基因型+情况条件纯合子:由含相同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别。
杂合子:由差别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别。
6. 体现型与基因型的干系⑴基因型是性状体现的内在因素,而体现型则是基因型的体现形式(一般来说:基因型相同,体现型相同;体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⑵体现型是基因型与情况条件配合作用的结果:情况对基因型体现是有一定影响的:♦秃顶:BB无论男女均体现秃顶,bb无论男女均体现正常,Bb男性体现秃顶,女性体现正常♦藏报春:AA25℃条件下开红花,30℃条件下开白花♦曼陀罗:夏季高温时F1的茎为紫色(紫色对绿色为完全显性),温度较低、光芒较弱时,F1茎为浅紫色(紫色对绿色为不完全显性)⑶显性现象在生物界是遍及存在的,但基因的显隐性干系不是绝对的;显性性状的体现既是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是基因与内外情况条件配合作用的结果。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与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4.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2.理解密码子的概念3.能熟练地阅读密码子表4.能够运用教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5.理解中心法则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2.教学难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归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遗传信息的转录思考:(1)DNA主要存在于哪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2)蛋白质是在哪里合成的?蛋白质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的(3)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的呢?科学家推测,在DNA和蛋白质之间,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后来发现细胞中确有这样的物质,它就是RNA。
1.关于RNA(1)RNA的全称:核糖核酸(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3)细胞中的两种核酸的比较即时突破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若核酸中出现碱基T或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则必为DNA。
对②若核酸中存在A、T、C、G四种碱基,其中A≠T、C≠G,则该核酸为单链DNA。
对③若核酸中出现碱基C,则必为RNA。
错(4)RNA的种类和功能信使RNA(mRNA):遗传信息传递的媒介。
转运RNA(tRNA):转运氨基酸的工具。
核糖体RNA(rRNA):与蛋白质构成核糖体。
总结: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呢?①RNA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跟DNA一样能储存遗传信息。
②RNA一般为单链,比DNA短,能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③RNA与DNA的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mRNA是DNA的信使,那么DNA在细胞核里,是通过怎样的过程把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5的第三自然段和图4-4,完成下列填空。
2.转录(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2)场所:细胞核(3)基本条件:①模板:DNA的一条链②原料: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③能量:ATP④酶:解旋酶、RNA聚合酶(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5)产物:mRNA(6)遗传信息流动:DNA→mRNA当细胞开始合成某种蛋白质时,编码这个蛋白质的一段DNA在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双链解开,碱基暴露。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答案和提示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答案和提示一、答案第一章遗传和变异知识层面的答案1.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遗传物质在遗传中的传递规律和变异规律。
2.什么是遗传?–遗传是指生物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性状和基因的过程。
3.什么是变异?–变异是指生物个体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包括显性变异和隐性变异两种。
能力层面的答案1.实验:观察子代果蝇的翅膀型态–实验步骤:1.分别取一只具有长翅膀和短翅膀的果蝇作为父本。
2.让它们交配,并使交配后的果蝇产卵。
3.等待果蝇幼虫孵化成成虫,观察它们的翅膀型态。
–实验结论:•如果交配的果蝇基因中都含有长翅膀的基因,那么子代果蝇的翅膀也会是长翅膀。
•如果交配的果蝇基因中有长翅膀基因和短翅膀基因,那么子代果蝇的翅膀可能是长翅膀或短翅膀,具体取决于基因的显性/隐性关系。
2.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差异?–可能的原因:1.父母的基因组合不同,因此子代的基因组合也不同。
2.受到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兄弟姐妹在生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条件可能不同,导致基因表达差异。
二、提示•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习和应用生物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教材时,可以先浏览整个章节的标题和重点,然后逐节深入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好笔记,重点记录和归纳整理,方便复习和回顾。
•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和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以上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的答案和提示,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记得注重自主学习和思考,多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综合与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优点(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
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2.方法人工异花传粉的一般步骤:去雄→套袋→采集花粉并传粉→套袋。
3.概念(1)自交: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植物的自花传粉,同株异花传粉均属于自交。
(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因此,难以进行人工杂交( )(2)人工去雄时,要去除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然后进行套袋( )(3)豌豆的不同品种之间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4)狗的长毛对兔的短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答案(1)×(2)√(3)√(4)×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父本是____________,母本是____________。
提示矮茎豌豆高茎豌豆2.操作①是什么?应该在什么时期进行?为什么?提示去雄;花蕾期;避免自花传粉。
3.该过程中进行两次套袋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2.3.概念(1)显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2)性状分离:杂种的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1.理论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1)配子的结合方式:4种。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课后习题答案和提示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基础题1.B。
2.B。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2。
4.(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1.(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
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
3.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
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
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基础题1.(1)×;(2)×。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 遗传与进化学习目标:1. 掌握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3. 了解生物的遗传方式和遗传变异;4. 了解进化的基本过程和机制;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3. 生物的遗传方式和遗传变异;4. 进化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1. 进化的机制和影响因素;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介绍生物学必修2的学习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图像,展示遗传和进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Step 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1. 讲解基因的定义和功能;2. 介绍基因的结构,包括DNA的组成和结构;3. 强调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Step 3:遗传方式和遗传变异(20分钟)1. 介绍生物的遗传方式,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2. 讲解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 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变异对物种演化的意义。
Step 4:进化的基本过程和机制(20分钟)1. 介绍进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讲解进化的基本过程,包括变异、选择和遗传漂变;3. 引导学生思考进化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选择、适应性和环境变化。
Step 5:实例分析(15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例如人类的进化、植物的驯化等。
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提高他们的综合思考和分析能力。
Step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澄清学生的困惑和疑问,强调关键概念和思维方法。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阅读相关的文献或科普资料,进行实验报告或调查研究等,以加深学生对遗传和进化的理解和应用。
注意事项:1.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包括讲解、示范、讨论、实例分析等;2. 提倡学生参与和合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3.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 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所学知识。
必修2 《遗传与进化》课后作业试题及答案
必修2 《遗传与进化》课后作业试题及答案共95道题,每题1分,共95分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2.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3.表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4.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遗传互不干扰。
()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5.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7.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
()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8.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9.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位于X、Y上的基因,其遗传与性别有关,但不是都与性别的形成有关10.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11.DNA两条单链不仅碱基数量相等,而且都有A、T、G、C四种碱基。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12.在DNA的双链结构中,碱基的比例总是(A+G)/(T+C)=1。
()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13.DNA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分别独立进行的。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14.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的,所以DNA的复制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参考答案.pptx
精编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知识点带课后题答案
高中生物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两性花,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②有许多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且能稳定传给后代;③花大,便于操作;④生长周期短,子代较多,容易统计分析。
2.人工异花传粉过程:①去雄→②套袋→③采集花粉→④传粉→⑤套袋①去雄:先除去母本的全部雄蕊。
(时间:花蕾期,花未成熟前)——防止自身花粉的干扰。
②套袋:套上纸袋。
——以免外来花粉干扰。
③采集花粉:待去雄花的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
④传粉: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
——实现杂交。
⑤套袋:再套上纸袋。
——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传粉所获)1.性状: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例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都属于粒形一个性状的两种表现型)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教材中F1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性状。
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教材中F1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性状。
5.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形性状的现象。
6.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7.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8.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
)9.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
)10.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11.等位基因: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12.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13.杂合子:由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14.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与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明基因重组的概念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2.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归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问题探讨”,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
三位同学在抄写英语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猫坐在草席上)时,分别抄成了下图中的句子。
请将抄写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看看意思发生了哪些变化?1.THE KAT SAT ON THE MAT.阿拉伯茶坐在草席上。
2.THE HAT SAT ON THE MAT.帽子坐在草席上。
3.THE CAT ON THE MAT.猫在草席上。
我们发现错误类型为一个字母种类的改变和一个单词的丢失,经翻译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三种情况。
如果DNA分子复制时发生类似错误势必会导致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将改变DNA遗传信息。
但由于密码的简并性,DNA编码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所以这些变化不一定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介绍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积极思维:正常血红蛋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1.从图中我们看到正常红细胞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功能?圆饼形状。
运输氧气功能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有,运输氧气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的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让我们来看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直接原因:正常血红蛋白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病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__DNA分子中碱基对替换__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必修2遗传与进化实验3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含答案)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3.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目的要求通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及其特点的认识,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领悟减数分裂的意义。
材料用具较大的白纸,铅笔或彩笔,适于制作染色体的材料(如橡皮泥、扭扭棒、细树枝、纸卷等)。
方法步骤一、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主要行为的变化1.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染色体,每种颜色分别制作两条大小不同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注意:一种颜色的两条染色体分别与另一种颜色的两条染色体大小相同)。
两种颜色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
2.在纸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能够容纳所制作的四条染色体。
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3.将染色体放在画好的细胞内,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使着丝粒靠近。
4.将两对染色体横向分别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
5.双手分别抓住并移动染色体的着丝粒,使两种颜色的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6.在另一张纸上再画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并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将已经移到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放到这两个新细胞中。
7.把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
平均分开每条染色体上连接染色单体的小块橡皮泥﹣相当于着丝粒分离。
再将染色体分别拉向细胞的两极。
然后,在两极有染色体的部分画出细胞轮廓,代表新细胞生成。
下面的活动由你们小组共同设计完成。
二、模拟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该先设计,并考虑以下问题。
1.细胞中至少需要几对染色体?提示:至少需要2对染色体。
2.假设细胞中有2对染色体,减粉裂Ⅰ时,非同源染色体有几种组合方式何模拟?提示:有2种组合方式。
假设分别用A、A'和B、B'表示2对染色体,则减数分裂Ⅰ时,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有两种:(1)A、B和A'、B';(2)A、B'和A'、B。
3.怎样模拟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所产生的子细胞?提示:从染色体形态来区分:减数分裂Ⅰ的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有姐妹染色体单体,而减数分裂Ⅱ所产生的子细胞内没有。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必修2遗传与进化实验7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含答案)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7.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其幼虫叫桦尺蠖)。
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
在19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的,该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在5%以下。
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S基因的频率上升到95%以上。
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茜了浅色的地衣。
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提出问题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决定浅色性状)的频率为什么越来越低呢?作出假设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作出假设: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讨论探究思路你可以用创设数字化问题情境的方法来探究。
以下问题情境供参考。
创设情境示例(其中数字是假设的):1870年桦尺蛾的基因型频率为SS 10%;Ss 20%;ss 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第2-10年间,该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每年的基因频率是多少?提示:不同年份该种群的个体总数可能有所变化。
制订并实施研究方案1.创设数字化的问题情境。
2.计算,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如下表所示)。
提示:假设第1年种群个体数为100个,当黑色(表现型)个体每年增加10%时,基因型为SS (黑色)个体第2年将会增加到11个,基因型为Ss(黑色)个体第2年将增加到22个,基因型为ss(浅色)个体第2年将减少到63个。
第2年种群个体总数为96个,基因型SS的频率是11÷96=11.5%;基因型Ss的频率是22÷96=22.9%;基因型ss的频率是63÷96=65.6%3.根据计算结果,对环境的选择作用的大小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把浅色个体每年减少的数量百分比定高些,重新计算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与步骤2中所得数据进行比较。
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苏教版19版新教材本节和本章练习及参考答案(整理)
苏教版教材练习【21年8月第2版22年12月第4次印刷】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基础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P13一、思辨题1.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是判断正在分裂的细胞所处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蝗虫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发生的变化是【】A.染色体复制;B.同源染色体联会;C.同源染色体分离;D.中心体复制2.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A.细胞质均等分裂,产生四个卵细胞;B.一个极体形成两个极体C.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部分交换;D.姐妹染色单体分开3.马(体细胞有32对染色体)和驴(体细胞有31对染色体)属于两个物种,它们交配产生骡(体细胞有63条染色体),骡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吗?二、应用题1.在下面反映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图片中,隐含着一些重要的生物遗传信息,请观察下图并积极思考。
(1)在上图中的方框里画出所缺阶段的图像,并在图中标注出重要的结构名称。
(2)根据图示,说明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主要特征。
这些特征分别反映在上图的哪些阶段?2.人的精原细胞有46条染色体,一半源自父亲,另一半源自母亲。
如果由一个精原细胞直接进行减数分裂,即染色体不复制,46条染色体平均分成两组,分别进入两个子代细胞,这样进行减数分裂可行吗?尝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P13一、思辨题1.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是判断正在分裂的细胞所处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蝗虫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发生的变化是【】A.染色体复制;B.同源染色体联会;C.同源染色体分离;D.中心体复制答案:B 解析:同源染色体联会是减数分裂的重要特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2.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A.细胞质均等分裂,产生四个卵细胞;B.一个极体形成两个极体C.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部分交换;D.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答案:A 解析: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3.马(体细胞有32对染色体)和驴(体细胞有31对染色体)属于两个物种,它们交配产生骡(体细胞有63条染色体),骡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吗?答案:骡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向,它涉及到生物的传承和演化过程,是我们认识生命、理解生物世界的基础。
在高中生物学必修2课程中,遗传与进化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学生通过学习遗传定律、基因变异、进化理论等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传承和进化规律。
然而,遗传与进化这一主题的内容广泛且深入,如何更好地教学和学习这一内容成为了考验教师和学生的难题。
在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好地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充分考虑遗传与进化这一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呈现遗传与进化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遗传与进化的知识;在撰写文章时,要结合自身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个人观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高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于抽象概念、理论推演等认知活动还不够成熟,对于生物学这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尚未建立完整。
在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到遗传与进化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考虑遗传与进化这一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从遗传的基本定律开始,引导学生掌握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等基础知识,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基因变异、自然选择、进化等领域,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生物的遗传和演化过程,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探索生物的神秘和多样性。
撰写文章时要结合自身观点和理解,给学生更多启发和思考。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共享自己对遗传与进化的理解和体会,也可以根据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学成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例证和经验。
通过共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更易于产生共鸣,也可以潜移默化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教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教学案(全册完整版)第一单元遗传的细胞基础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减数分裂一、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动物细胞为例)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结果: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央。
(减Ⅰ的末期)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结果:每个子细胞的DNA数目减半。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场所卵巢(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卵细胞部位动物: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植物:花药动物:卵巢植物:胚囊原始生殖细胞动物:精原细胞植物:小孢子母细胞动物:卵原细胞植物:大孢子母细胞细胞质分裂情况两次分裂都均等减Ⅰ的初级卵母细胞和减Ⅱ的次级卵母细胞皆不均等分裂。
只有减Ⅱ过程中第一极体是均等分裂,分裂结果1精原细胞→4精细胞(生殖细胞)1卵原细胞→1卵细胞(生殖细胞)+ 3极体(消失)是否变变形不需变形形相同点①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相同。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摘要:一、引言二、遗传的基本规律1.分离规律2.自由组合规律3.连锁与互换规律三、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2.基因重组四、染色体变异1.结构变异2.数目变异五、进化理论1.物种概念及分类2.生物进化3.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六、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1.遗传病的监测2.遗传病的预防七、结论正文:一、引言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领域,涉及生命现象的诸多方面。
本文将对遗传与进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必修2 的相关内容。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与互换规律。
1.分离规律:指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规律: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3.连锁与互换规律:连锁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或多个基因相互紧密连在一起,互换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
三、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四、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1.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等改变。
2.数目变异:是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五、进化理论进化理论是解释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包括物种概念及分类、生物进化和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1.物种概念及分类: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学案与答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定律一、遗传杂交实验中的基本概念1.杂交技术: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A×aa)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A×AA、aa×aa、Aa×Aa)测交:与隐性个体相交,用来测定F1代基因型及其比例。
(Aa×aa)正交:♀高茎AA×♂矮茎aa(显性为母本、隐性为父本)反交:♀矮茎aa×♂高茎AA(隐性为母本、显性为父本)2.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代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I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显性的相对性:(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⑶基因: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⑷个体:表现型: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纯合子:由含相同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6.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⑴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基因型相同,表现型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⑵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对基因型表现是有一定影响的:♦秃顶:BB无论男女均表现秃顶,bb无论男女均表现正常,Bb男性表现秃顶,女性表现正常♦藏报春:AA25℃条件下开红花,30℃条件下开白花♦曼陀罗:夏季高温时F1的茎为紫色(紫色对绿色为完全显性),温度较低、光线较弱时,F1茎为浅紫色(紫色对绿色为不完全显性)⑶显性现象在生物界是广泛存在的,但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显性性状的表现既是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是基因与内外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1.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2.表现型与基因型及其比例的判定(一对一对看,一对一对算)⑴1——AA×aa→Aa=子代表现型100%为显性⑵3:1——Aa×Aa→AA、Aa、aa=子代表现型显性与隐性之比3:1⑶1:1——Aa×aa→Aa、aa=子代表现型显性与隐性之比1:1⑷1:2:1——Aa×Aa→AA、Aa、aa=子代基因型之比1:2:1 3.基因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一、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㈠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名称:体细胞、精、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卵细胞、极体。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名称: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四分体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染色体的出现与消失:减I前、减II末➢染色单体的出现与消失:减I前、减II后➢染色体的减半与加倍:减I末、减II后(与体细胞数目相同)➢同源染色体联会与分离:减I前、减I后➢四分体的形成与消失:减I前、减I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减I后➢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减II后➢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与互换:减I前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变化➢染色体与DNA含量比值为1:2的时期:减I间、前、中、后、末,减II中➢染色体与DNA含量比值为1:1的时期:减II后、末➢染色体和DNA含量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的时期:减II后➢染色体和DNA含量比体细胞染色体数多一倍的时期: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和DNA含量比体细胞染色体数少一半的时期:减II末㈡受精作用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类型多样性2n种,受精的配子类型多样性:1/2n♦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和均等性。
♦同一双亲后代呈现出多样性2.受精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和受精阶段。
♦准备阶段:精子在雌性输卵管中获能卵子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获得了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受精阶段:精子→顶体反应→透明带反应→卵黄封闭作用→形成雄原核→与雌原核融合→受精卵2.受精的场所:雌性的输卵管内完成的3.受精的标志:在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时。
4.受精的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方)㈢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1.配子类型的多样性与受精作用的随机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2.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地,都是十分重要的。
㈣减数分裂过程中异常配子的形成:1.若一个性原细胞中又n对同源染色体,它经过减数分裂理论上可能形成2n种不同染色体组成的配子,只能形成2 种精子,1种卵细胞,与同源染色体对数无关。
2.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来自父方和自母方的染色体随机分配。
3.下图表示性原细胞中一对性染色体,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类型和异常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类型:①正常减数分裂:22+X和22+Y第一次分裂异常:22+XY和22+O第二次分裂异常:22+XX和22+O22+YY和22+O正常减数分裂:22+X第一次分裂异常:22+XX或22+O第二次分裂异常:22+XX或22+O②异常性染色体(XXY和XYY)个体形成的原因:♦XXY型:第一次分裂异常:X+XY——→XXY正常卵细胞异常的精子XX+Y——→XXY异常的卵细胞+正常精子第二次分裂异常:XX+Y——→XXY异常卵细胞正常的精子♦XYY:只可能是第二次分裂异常:X+YY——→XY正常卵细胞异常精子二、基因在染色体上:㈠萨顿假说⑴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⑵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②成对存在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⑶证据:摩尔根的果蝇的杂交(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㈡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P301.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㈢相关概念的关系:1.DNA与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2.DNA与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3.DNA与遗传物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4.DNA与核酸:核酸由DNA和RNA组成5.基因与染色体: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6.基因与性状:基因控制着生物性状7.基因与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着遗传信息。
8.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DNA上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着遗传信息,转录形成的mRNA上的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三个相邻的碱基是一个遗传密码子)。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㈠性别决定:1.性别决定的类型:⑴XY型与ZW型⑵其他类型性别决定♦蜜蜂的性别决定:染色体数(工蜂、蜂王32条染色体,雄蜂16条染色体)♦果蝇的性别决定:X染色体数(XY-♂、XX-♀、XXY-♀)♦蝗虫的性别决定:雄蝗(2N=23XO),雌蝗(2N=24XX)⑶性别分化与环境的关系㈡伴性遗传1.性别决定⑴概念: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
⑵常见类型:伴X染色体显、隐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2.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判断与实例3.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性状鉴定性别的杂交实验)四、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及发病率调查与计算:㈠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类型:1单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指、软骨发不全、●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X显)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X隐)、红绿色盲、血友病等2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3染色体遗传病:21三体综合症(21-Ⅲ)、性腺发育不良(XO)、猫叫综合症(5缺)㈡伴性遗传病与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判断㈢人类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1.一种遗传病的发病率的计算:父、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生病孩的概率=后代病率2.两种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患两种病的概率:A×B✧健康概率:(1-A)×(1-B)✧患病的概率(至少得一种病的概率):A+B-A×B✧只患一种病的概率:A+B-2AB✧只患其中一种病的概率:A(1-B)或B(1-A)㈣人类遗传病的调查㈤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㈥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与人体健康1.人类的基因组:22条常染色体+X和Y两条性染色体,共计24条染色体2.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0月1日正式启动,规划在15年内至少投入30亿美元,进行对人类全基因组的分析。
♦参加研究国家:美、英、法、德、日、中♦我国1993年加入,承担了1%的测序工作(第3对染色体端粒上的碱基序列)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展:♦2000年6月26日美国宣布人类基因组测序结果:人类基因组共有31.6亿个碱基对,大约有3~3.5万个基因,已发现的基因约为2.0万~2.5万个。
♦2001年2月,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公开发表: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转录图。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比较二、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比较三、遗传相关内容的比较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育种方法:二、育种方法的比较: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㈠概念区分种群、物种、品种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突变与基因突变隔离与生殖隔离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加剧了;进化的基础(内因):进化的动力:进化的结果:2.主要观点生物的变异是的,自然选择是;生物产生变异后由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⑵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21.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主义与现代进化论2.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及观点进化的条件:过度繁殖内容进化的手段:生存斗争进化的基础(内因):遗传和变异进化的结果:适者生存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观点生物产生的变异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现代进化论的观点继承了达尔文学说的自然选择理论,并弥补了它的不足。
概念基因频率研究基因频率的意义: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隔离的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隔离的类型: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物种的概念物种的形成: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