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PPT课件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PPT课件
•三
2021
2021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第二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2021
2021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贾谊生平
➢ 少年有为 破格提拔 ➢ 权贵毁谤 被贬长沙 ➢ 居安思危 切中时弊 ➢ 忧郁而死 其功不灭
“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
2021
二、论胎教 朱熹认为对幼儿的教
育应从胎儿时期开始。 他吸收了先秦以来的胎 教思想。
2021
三、论幼儿教育内容
1、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流是孝悌诚敬 之实,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以及诗书 礼乐射御的初步知识。
2、专门编了一本《童蒙须知》,以作 为幼儿的守则。
2021
《童蒙须知》内分衣服冠履、 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 写文字、杂细事宜五部分, 对幼儿生活、学习等各方面 的行为规范都做了明确具体 的规定。
三是为幼儿慎择老师。 “夫太子,天下之本,其辅翼之不可不谨。”至 于皇孙,由于其“德性未定”、“闻见未广”, 则“保养之具,尤不可不严。” 太子、皇孙左右的官僚之选,不仅罕有称其 职者,而且多有“邪佞、儇薄、阘冗、庸妄之辈” 厕身其间。
2021
如此疏略“辅养之具”的择取,“是犹家有明 月之珠、夜光之壁,而委之衢路之侧,盗贼之冲 也,岂不危哉!”
2021
三、论早期教育
(一)早谕教 1、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论述 (1)“天下之命,县(悬)于太子” “太子正而天下定矣。”对太子的教育,实
乃治乱之机要。 (2)早期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最重要 阶段,决定着他日后的成长道路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君子慎始。” “殷、周之君有道之长,2而021秦无道之暴”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资料来源
学前教育史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历史文献、档案材料、教育家著作、教育期刊等。 这些资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证据,支持他们对学前教育史进行深入的 研究和分析。
02
古代学前教育
古代学前教育的起源与特点
起源
古代学前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儿 童公育,随着家庭及私有制的产生, 逐渐演变为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
特点
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强调对儿童进 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及初步的文 化知识教育。
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形式
家庭教育是古代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 母亲是主要的教育者,此外,还有宫 廷教育、蒙养院等教育形式。
内容
主要包括生活技能教育,如穿衣、吃饭、 如厕等;道德规范教育,如尊老爱幼、 诚实守信等;以及初步的文化知识教育, 如识字、算术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杜威
美国教育家,提出“儿童 中心主义”,强调儿童在 活动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
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与影响
实践
各国纷纷建立学前教育制度,推广幼儿园 和托儿所等学前教育机构,实施多样化的 教育方法和手段。
VS
影响
提高儿童入学准备水平,促进儿童身心全 面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的 发展;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随着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未来的学前教育将更加注重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关注 儿童的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强调科技与教育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学前教育将更加注重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效 果和质量,为儿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推动教育公平与普及
学前教育史提醒我们关注教育公平与普及问题。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 进,将更加注重推动学前教育的公平与普及,让更多儿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课件]第一章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PPT

[课件]第一章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PPT

育方式,因此可以试着将传统文化知识设计成游戏, 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同时,传统 文化中有许多富于教育意义的故事,教师可以联系 生活实际,或将其编其儿歌,或通过改造,使其更 加生动、有趣,便于孩子理解,做到深入浅出。有 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举办一定的活动,创造一定的 真实情境来加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的理解 与领悟。
教之以善(行为规范的教育) 知其嗜欲(衣食及其生活所需 安其居处(居室的安置料理)
、 古 代 胎 教 的 实 施
• 太任自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 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西周文王之母善以 胎教。中国最早实 施胎教的记载。
3
•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 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
• 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 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个部 分。
• 1、国学教育不是万能良药,应以塑造性灵 为主。说到底,国学教育只是一种独特的 教育方式,而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仅靠 国学的熏陶是不够的,必须注重方式方法 的多样化,全面促进孩子的发展。
• 2、国学教育的方式应该形象生动,灵活变 化、不拘一格。孩子天性爱玩,游戏是最好的教
庠——《三礼义宗》中说:“虞舜 之学名庠”
4、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教育性质)
2、原始群落的老人担任教育工作(师资)
3、内容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口耳相传,实践中教育(教育手 段)
第二节、中国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我国教育史 上最早关于 学前教育的 记录
曾参杀猪的故事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 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 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 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 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 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 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 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

中外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中外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第二节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生平和幼教实践 • 二、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 (二)幼儿普及化、平民化、大众化 • (三)主张素质教育,提倡动手 • (四)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 一、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 (二)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 (三)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制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 一、朱熹的生平及教育实践 • 二、重视儿童教育的思想 • (一)重视蒙养教育 • (二)重视学习“眼前事”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 一、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 • 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 • 三、原始社会末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 三、关于儿童教育的方法 • (一)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 (二)注重环境影响,主张慎择师友 • (三)注重直观形象,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 (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 (五)提倡下面教育为主 • (六)首创以“须知”和“学规”的形式对儿童

01 学前教育史课件- 第二讲- 古代儿童公育

01 学前教育史课件- 第二讲- 古代儿童公育
原始的歌舞还是形象化的、儿童喜欢的军事、体育训练。在原始社会,人类的 审美意识已经开始形成,除歌舞外,儿童的艺术教育还有绘画、雕刻等。
学前教育史
一、儿童公育的实施
四 体格和军事教肓
因为当时环境恶劣,所有的成员都要参 与对自然的斗争,儿童自幼就要接受艰苦 环境的磨炼,所以长辈要对孩子进行体格 训练。
学前教育史
二、儿童公育的机构
二 米廪
《礼记•明堂位》上说:“米廪, 有虞氏之庠也。”根据汉代经学家 郑玄的解释,米廪是氏族储存粮食 的地方,也是氏族敬老养老的场所。 史书上的记载和解释都育史
小 结
总之,庠和米廪在远古的时候都 是敬老、养老的场所,兼有教育的 功能。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的变革,教育逐渐地从 其他的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产生了学校的萌芽。这个时候儿童的公 育机构有两种:庠和米廪。
学前教育史
二、儿童公育的机构
一庠
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学校叫“庠”,它出现在原始 社会后期的虞舜时期。《礼记•王制》上说:“有虞 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庠”是老人们聚集的地方,是氏族敬老养老的场所。氏族将有经验 的老人在“庠”这个地方集中起来,集体敬养,这些老人也便承担了将自 己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给下一代的责任。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传说:“有巢氏构木为 巢,教民巢居;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 伏羲氏教民渔猎;神农氏做耒耜,教民农耕。
一、儿童公育的实施
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原始人群时期,以北京猿人为例,他们已经能把石头 打制成多种石器,并懂得用火。为抵御洪水及毒蛇猛兽的袭击,他们十几个 人甚至几十个人结成群体,集体进行生产劳动,也集体教育子女。他们教孩 子制造石器,还教孩子们使用火的方法。

第六章 古代学前教育

第六章 古代学前教育

古代希伯来人在长期动荡不定的生活 经历中,
为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既依赖于宗教,又寄 希望于教育,把宗教看作维系种族的灵魂 ;把
教育当作实现民族统一和复兴的神圣事业。希 伯来信奉的是犹太教,奉雅赫维 (Yahven, 即以 后基督教信奉的“耶和华”) 神为唯一真神。
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发展进程,一般可分两 个历史时期来概述 : 第一历史时期为公元前 1300年至公元前 586 年犹太亡于巴比伦;第二 历史时期为公元 前 586 年至公元 70 年罗马帝 国吞并希伯来 , 前者为家庭教育时期 , 后者为会 堂教育时期。
宫廷学校是融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为一体的一 种教育形式 , 是由国王 ( 法老 ) 在宫廷中专 门开设的。邀请富有经验的僧侣、官吏、文人、 学者任教 , 有时法老亲自传授。
(二)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宫廷学校里的儿童的学习内容除了做游戏、听 故事、习字书写、学习初步知识外 , 从小就 被灌输敬畏日神、忠诚国君的说教 , 还要模 仿成人试行宫廷的习俗和礼仪 , 以便养成未来 统治者所应具备的言行举止。宫廷学校对这些 皇室后代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惩戒和鞭打是 常用的方法。
第六章 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学前教育
社会分4个时期:前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军 事民主制
一、学前教育的形式
前氏族时期:群婚制,儿童公育 母系氏族:族外婚,儿童由共同的母亲们负责 父系氏族:对偶婚、一夫一妻,由父系为主的氏族
家族中的成年妇女来承担。 军事民主制 :一夫一妻,多由自己的母亲在家照料。
信仰基地 538年前近半个世纪的巴比伦 流放时期 , 希伯来人开始接触一种更为先进的古代巴比 伦文化 , 并逐步地由一个主要从事农业的民族演变为城 镇的居民 , 这在一定程序上有利于希伯来文明的进步。 面临着被外族文化吞并与与兼并的危险。希伯来人的 首领们意识到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迫在眉睫 。这 样就在巴比伦国土上出现了犹太会堂。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精品课件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精品课件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

具体内容涉及教材第一、二节,详细阐述从先秦到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轨迹及其特点。

我们将重点讨论儒家、道家等学派学前教育观念,以及古代幼儿教育实践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解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特点;2. 掌握儒家、道家等学派学前教育观念;3. 分析古代幼儿教育实践方法,对比现代学前教育差异;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时代教育观念对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学前教育观念现代解读,以及实践方法对比分析。

教学重点:儒家、道家等学派学前教育观念,以及古代幼儿教育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古代幼儿教育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学前教育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第一、二节,分别介绍先秦到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轨迹及其特点,重点阐述儒家、道家等学派学前教育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古代幼儿教育为例,让学生模拟古代课堂,体验古代学前教育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古代学前教育观念选择题,让学生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简答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古代学前教育特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古代学前教育与现代学前教育异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历程;2. 儒家、道家等学派学前教育观念;3. 古代幼儿教育实践方法;4. 古代与现代学前教育异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论述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特点及其现代价值。

答案要点:(1)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特点: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实践、尊重个体差异;(2)现代价值:为现代学前教育提供历史借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掌握古代学前教育知识点,以及实践情景引入是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前教育史课件

学前教育史课件

古代儿童教材
封建社会对于用作幼儿识字启蒙教育的字书
教材的编写颇为重视。 秦时李斯著有《苍颉篇》,赵高作《爰历 篇》;汉时司马相如撰《凡将篇》,史游作 《急就篇》;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与宋 代王应麟的《三字经》,以及无名氏的《百 家姓》,简称“三、百、千”,则是古代蒙 学字书编写的代表作,它们流传极广,甚至 为朝鲜、日本所学习。
主要思想:
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第五节 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
生平:
(1611-1674年),浙江嘉兴府桐乡县人。 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家境贫寒,勤
奋好学;开馆设教,教人子弟。 有关家庭教育的言论,主要散见于《愿学 记》、《初学备忘录》、《训子语》及《训 门人语》中。
(二)方法


1.游戏 2.讲故事 3.体罚
三、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总的特点
1.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学前 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象) 2.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 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 3.学前教育界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 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 4.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爱师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等) 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主张
生平: (1472-1528年),浙江余姚人。
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
家。隐居修道、授徒讲学。 王守仁为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 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学前教育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学前教育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特点
学前教育具有基础性、启蒙性、 全面性和生活性等特点,对儿童 身心发展、社会性和学习品质等 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包括学前教育 的思想、制度、实践及其发展规律等 方面。
任务
学前教育史的任务是揭示学前教育发 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为当 前和未来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
现代学前教育的特点与趋势
综合性
注重儿童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身体等方面。
多元化
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现代学前教育的特点与趋势
• 游戏化: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 围中学习。
现代学前教育的特点与趋势
国际化
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 实践,推动学前教育的跨 文化交流。
力。
华德福教育法
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通过艺术 、音乐和自然教育等方式,培养 儿童的审美意识、情感表达能力
和环保意识。
05 学前教育史的重要人物与思想
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教育顺应自然
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自动”发展
倡导让儿童在自由活动中自我发展,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观察者。
古代学前教育的典型案例
• 教育成果与影响: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 认可和传播,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 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学前教育的典型案例
• 案例二:朱熹的《童蒙须知》 • 背景介绍:朱熹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
03
认为通过感觉训练,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判断力

1、学前教育史之: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史之: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二)胎教的方法
1、监督法
宫廷之中,监督王后不听淫声、不食斜味。
2、小劳法
参加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或户外活动。
3、瘦身法
摄食饥饱适中;束腰,增加孕妇腰的撑力,以防堕胎。
三、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
经验: 1、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2、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3、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
2、学习的内容
❖ 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 ❖ 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四大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史 近代学前教育史 现代学前教育史 当代学前教育史 ——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 教育制度史 教育思想史
3、怎样学
❖ 联系实际式学习 ❖ 古今对照式学习 ❖ 学思并重参与式学习 !注意:
❖ 1.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作指导 ❖ 2.要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 3.还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来阅读史料 ❖ 4.还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联系现实的能力一、胎教的产生和发展源自朝代阶段西周
宫廷之内(胎教实践 及理论发展初始)
人物、著作
最早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周成王的母亲
春秋 汉代
走出宫廷,民间所知 所行
胎教理论初步形成
胎教书籍: 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素问》
记载和研究胎教的实践与理论著作:
贾谊《新书》
刘向《列女传》
戴德《大戴礼记》 王充《论衡》
二、胎教的内容和方法
(一)内容 1、注意精神状态的调适
(保持平和虚静的心态,多看悦目的,多听悦耳的,多想 美好的,多诵读诗书,多陈说礼乐)
2、重视饮食的调摄
(割不正不食;饥饱适中、饮食清淡)
3、注重对外界环境的选择

学前教育史第2章、第3章PPT课件

学前教育史第2章、第3章PPT课件
17
第三章 清末学前教育
【2016年10月】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是()
A.京师第一蒙养院 B.湖南蒙养院
C.武昌蒙养院
D.天津严氏蒙养院
【2017年4月】《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颁 行标志着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其颁行时间是()
A. 1901 年
B. 1902 年
C. 1903 年
11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初步 形成
四、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
1.初步体现了学龄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转变。 2.仍然以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宗旨。 3.歧视妇女。 4.脱离中国实际,照搬日本学制和严重依赖外国教习。
12
第二节 “康梁”的教育主张
康有为,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大同书》认 为儿童应完全由社会公育。公立育婴院胎教,3岁后转 到慈幼院接受保育,以后接受小学、中学、大学教育, 2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1) 第二节 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1)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1)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1)
1
第一节 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充,东汉人,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对幼儿 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系统的论述,只是散见于其哲学思想和 著作中。
(三)补充 1907年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清末学
前教育体质在形式上得到完善。
10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1.端方创办的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2.张之洞制定《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 3.公办的还有京师第一蒙养院、湖南蒙养院、杭州女子学堂、 江苏旅宁第一女子附设幼稚园。 4.私立蒙养院最大的有上海的务本女塾附设幼稚园、天津严 氏蒙养院。
2.办学程度低:贫困人家的子弟,具有慈善性质。 3.教学内容:早期粗浅,后期丰富。

《古代幼儿教育》课件

《古代幼儿教育》课件

PART 03
古代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 与思想
REPORTING
孔子与《论语》中的幼儿教育思想
总结词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强调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提倡“仁 爱”和“礼乐”。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幼儿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重视幼儿的德育和礼仪教育。他提倡 “仁爱”,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幼儿应该具备的品质。同时,孔子也强调“礼乐”,认为礼 仪和音乐是培养幼儿文明举止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古代幼儿教育》 ppt课件
REPORTING
• 古代幼儿教育概述 • 古代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古代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 古代幼儿教育的评价与启示
目录
PART 01
古代幼儿教育概述
REPORTING
古代幼儿教育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 的教育主要针对3-6岁的儿童,由 家庭或私人教师提供。
古代幼儿教育方法以游戏、故事、手 工等为主,注重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实 践能力,强调在玩中学、学中玩。
古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重视儿童个性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尊重 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的兴趣和 需求,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有针
对性的教育。
强调实践能力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注重 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注重全面发展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注重 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 、知识、技能等方面,为未来的 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幼儿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尊重儿童个性
现代教育可以借鉴古代幼儿教育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 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育。

第六章-古代学前教育课件

第六章-古代学前教育课件
24
传授时且不许儿童抄写笔录 ,全凭口耳相传 , 死记硬背 , 牢记心间 ,对于刹帝利、吠舍种姓的子弟 , 虽然也有 学习吠陀等经典的任务 , 减少学习《吠陀》的数量 , 留出较多的时间跟随父辈学习有关军事、农作、手工方 面有用的实际知识。至于首陀罗种姓的孩子 , 则被完 全剥夺接受教育的权利 。
15
父亲既是一家之主、又是家庭的祭司 , 也就理所当然 地负责教育儿童的任务。对其子女来说 , 父亲就是教 师 , 父训就是法律 , 一切言行举止 必须听命于他。在 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不断深入人心以养成对耶和华 ( 即上帝 )无比信仰和敬畏之情。正是通过这种充满宗教 意识的家庭教育,使每个希伯来人家庭都变成 一个个 牢固的信仰基地 。
20
种姓制度是印度特有的一种阶级压迫制度,它 把从事当时不同社会分工的人群,划分成4个等 级,也就是构成4种种姓。第一等级是“婆罗门 ”, 即掌握宗教事务的僧侣贵族;第二等级是 “刹帝利”, 执掌行政与军事大权的世袭贵族;
第三等级称为“吠舍”,即名义上具有人生自 由的 , 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农夫、手工业者和 贫民等 , 他们必须向第一、第二等级交物、纳 税 ;第四等级称作“首陀罗”, 即被征服者或 奴隶 , 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前两个等级与 后两个等级由于种姓差别而尊卑极为悬殊 , 他 们之间不得通婚、不得共食 , 世袭相传 , 不得 更改。
18
古代希伯来人的早期教育颇受重视,它是为民族的救亡 和传统的继承服务的,为整个民族教育起着一种先导的 作用。儿童从小就在家庭或会堂中接受严格的教育,在 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宗教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堪称民族史 上或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Βιβλιοθήκη 19三、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
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早在公元 前4000到前2500年印度已有相当优越的哈拉帕 文明。但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文没有记载。直 至公元前20世纪开始有史料记载,公元前1500 年左右,印度建立了最原始形态的国家,又经 过1000年之久的历次战争,印度古代典籍《吠 陀经》记述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情形,故习称这 一阶段为古代印度的“吠陀时期”。在这一时 期相继出现和形成的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对 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曾产生过极 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PPT课件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PPT课件

羊舍
仓库
养老
NARRATIV
BOARYT
儿童 教育
第一讲
一、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NARRATIV
BOARYT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原始社会教育方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秦汉时 • 《黄帝内经》,“胎病”,中国最早从医学角度探讨胎教问题的论述。

• 孙思邈著《千金方》,提出“外象内感”,孕妇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 唐代以 内胎儿,注重孕妇所处的外界环境。

• 《妇人良方》《格致余论·慈幼论》分别指出孕妇饮食宜忌。
宋元北 齐
• 《逐月养胎法》按月为孕妇制定相应食谱。
时间 来源
内容
•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 西周王公贵族在家族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
• 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礼仪的训练; • 初步的文化知识启蒙 • 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顾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并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循
序渐进提高要求 • 已经出现男女之别。
意义
•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目录
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儿童教育 三、封建社会的儿童教育

中国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第一讲
一、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共育的实施
基本形式——社会公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发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发展

三、奴隶社会的胎教
你知道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这个 概念并且实施胎教的国家。
三、奴隶社会的胎教
“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也,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 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妊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 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而识日, 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二、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在此背景之下,出于国祚绵延国运昌隆的考虑,上至天 子王宫下至诸侯王室,都会选派德才兼备的官员担任教师, 在宫廷里对贵族子弟展开教育。贵族子弟学龄之前就必须遵 照安排定时上课学习、上交作业并参加考试,在教师周密而 综合的培养之下品性与素养逐步完善,从而具备成为明君的 可能性。
根据现今流传下来的一些远古墓葬的壁画上绘制的内容 ,歌舞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里并不罕见,虽然 业界对于原始歌舞的起源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源于祭祀,有 人说是源于战争,有人说是源于游戏。但可以肯定的是,在 对儿童实施的社会公育中,歌舞同样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育 内容。
(二)中国原始社会的公育机构——庠
一、西周时期的学前教育计划
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发展,礼教兴盛,时 人的视野逐渐聚焦在儿童身上,并不断加深对儿童以及儿童 教育的理解,经过文字的记录与编撰,更具体地呈现出西周 时期教育者以及思想家根据儿童年龄大小来制定的学前教育 计划。
一、西周时期的学前教育计划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 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 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 ,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1.石器


中外学前教育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ppt课件

中外学前教育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ppt课件
(1)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幼儿教育的局 面,使幼儿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的重要组成部 分。 (2)幼儿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 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握幼儿编写的勇用于思 想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教材;对幼儿的潜能 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儿教育内容的难度与 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 (3)幼儿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在家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儒家思想 规范指导着幼儿教育的实施。

2
奴隶社会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 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产生。
奴隶视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自由买卖,奴隶主可强 迫奴隶工作,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和人身 自由。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 动者是奴隶,这样的社会,叫奴隶社会。
3
礼记﹒内则
《内则》为《礼 记》的第12篇。 内容为在家庭内 部父子、男女所 应遵行的规则。
12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儿童的任务,儿童的 学前教育也仅仅限于在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2)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 分,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 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3)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 视,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博制度和乳保制度
④为善 古代学前家庭教育中非常注意使幼儿养成行善
去恶的观念,经常教育幼儿除在家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外,在外凡是合乎道义的利人之事告 应为之、由于孩童年幼,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 的大善事,故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幼儿行 小善成小恶,积小善以成大德。
25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2)生活常规教育 括日常生活中礼仪常规的训练和卫生习惯的养
我国教育史上最 早的关于学前教 育的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儿童公育 胎教理论 太子保傅教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古代儿童公育思想是以儿童公有为前提,由原 始族群或氏族成员共同承担,幼儿享有平等的 受教育权,成人对幼儿的教养无亲疏之别。
成均和庠 成均是部落联盟时期乐师演奏和实施音 乐教育的场所。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粮食仓库。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对“外象内感”理论作出了最全面、精辟的论 述: “夫至精才化,一气方凝,始受胞胎,渐成形质,子 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 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 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如此则生男女 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男女既生,则多鄙 贱不寿而愚,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
隋代名医巢元方、唐代名医孙思邈、 宋代名医陈自明。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旧说凡受胎三月,逐月变化,禀质未定”
“妊娠三月名始胞,当此之时,未有定象, 见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矣;欲生女者, 弄珠玑。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 端坐清虚,是谓外向而内感者也。”
外向内感 外向:外界客观事物的表象; 内感: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即爱护幼儿。
先秦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德忠孝思想以及墨 家的兼爱思想是中国古代慈幼制度发展演变的 思想基础。 中国最早的宫廷慈幼机构是西周王宫内和各诸 侯国的宫廷内设置的婴幼儿养育机构——孺子 室。 古代建立的社会慈幼机构在北宋时期。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什么是胎教?
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 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 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
评价:贡献在于把前人如周公、太公、召公的零星的胎教 学说汇总起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胎教学说,成为中国 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胎教学说的人。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中医学迅速发展,妇科、儿科分化出 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在古代胎教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从妇女妊娠的生 理特点和胚胎发育的特点来研究胎教,为胎教学 说找到了医学科学的依据。
“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 食,胎教之也。”
其次,胎教的“教”提倡孕妇进行以“ 诗歌”“乐教”为主要内容的美育,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陶冶平和中静的心情。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重视食物的摄取 坚持正而不邪 饥饱适中 节嗜欲 忌食有毒食物
在养胎、保胎方面,汉代学者强调孕妇必 须认真做好下面三件工作: 注意卫生保健 劳逸以节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妊娠期的妇女应选择优良的环境,要求 环境优美、居处简静、视听正美、退避 寒暑,注意安全。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 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 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 分析了孕妇的“身”和“心”的关系,论 述了不良精神会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影 响胎儿的发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一、齐家与治国相联的家庭教育目的论 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在物质生活 方面的依赖性较大。 我国古代社会是很重视血缘宗法关系的,这便决 定了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获罪,株连九 族”,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 密切关系的写照。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大学]
《广嗣纪要》是明代阐述生育和小儿疾病的一 本专著,书中就明白指出:
“养胎者血也,护胎者气也。”
孕母的气血协调是养胎护胎的要害。 反对早婚,主张男女慎于“择配,以昌其 后”。重视优生优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从中医儿科角度去论述胎教,揭示胎儿 在母体中发育生长的生理特点和胎教的 生理基础; 一些先进人物又运用西方各种科学原理 来解释胎教内容,提倡科学的胎教方法 。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 。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居处简静。割不正不 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 节嗜欲,庶清静。” “如此则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慧 、无疾”。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与前人以禁忌为主的胎教理论相比,更 注重保养,调和心情,接触有益于母子 身心健康的良好事物。夹杂猜想的成分 ,过于绝对化,忽视了胎儿的遗传因素 和自身发展的固有规律。但是注重外界 环境的影响是正确的。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医学继续分化发展,儿科学逐步完善。 一些医生从儿科角度,进一步探讨了胎 儿发育的生理机制,深入研究胎教学说 。 元代朱震亨、明代徐春甫和万全、清代 陈复正。
“子居母腹,以母气为气,以母血为血,…… 善心生,则气血清和,而生子性醇,恶心生, 则气血混浊,而生子性劣”,“孕精气以生, 呼吸相通,喜怒相应,一直偏倚,即使子病 ”,即孕妇与胎儿“同心同体”。
“中国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最早在西周时期。
“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 以胎教。”
——《烈女传》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 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总结:
是孕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 饮食方面,做到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 • 视听方面,“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 • 举止行为方面,要做到“立而不跛,坐而不 差”; • 情绪涵养方面,要做到“笑而不喧,虽怒不 骂。”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一)汉代胎教学说的形成 内容和方法主要有五个方面 1、教妇感胎
重点在“教”,即在意识形态、道德观念和道德行 为上,运用奴隶主贵族和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去管束 孕妇,教育孕妇恪守统治阶级的政治伦理德行,并 以此去感化和影响胎儿,使其具有善性。这就是胎 教的“教”的含义。
汉代胎教的教首先要求正礼端庄。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古代优生思想,强调择母,不择父。 在迷信盛行的时代,抛弃“天命观”, 强调人事的选择,强调怀胎前的正本工 作。
同姓不婚 提倡晚婚
贾谊:是西汉的政治家、保傅教育家。
胎教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A、父母选择配偶是胎教首要的根本问题。 B、进行正礼的胎教 C、安排诸师官对孕妇及胎儿进行调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