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编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编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10aa3c1aa00b52acfc7cace.png)
第一编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1.原始时期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①是生产劳动教育。
②是生活习俗教育③原始的宗教教育④原始的艺术教育⑤体格和军事训练2.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①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虽然简单,但却多样③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④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3.【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4.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意义①儿童家庭教育是齐家治国的基础②获取功名,光耀门楣③)立志做人,修养品德5.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1)学前教育计划。
古代没有严格的按年龄分期与知识深浅划分阶段的学校教育体系,只有小学与大学的划分,小学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只有民间自办的小学或宫廷办的宫廷小学,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不一。
(2)婴幼儿身体的养护。
婴幼儿养护的主要经验是穿勿过暖、食勿过饱、任其啼哭、安全避险、避免惊吓。
(3)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
常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它包括一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
尊长敬上,是对儿童进行常规训练的最重要的内容。
(4)初步的道德教育。
培养志向、教以孝娣、勤俭耐劳、诚实无欺、行善积德、礼貌谦让(5)早期的知识教育。
语言教育、识字教育、计算、自然常识、神童教育。
6.①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产生于【西周】②中国古代以【道德教育】为主体③到了【西周】时,便有了三公三少之设④【《世子法》】,这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为我国保傅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⑤【春秋战国时期】,保傅制度已确立并有所发展。
7.论述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㈠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①教儿宜早。
按中国古代传统愈早愈好,要本着"早喻教"的原则。
②教子义方,主要意思是父母要从道义上,从做一个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为子女指出道路。
③信而勿诳: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④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的影响和周围人的感染,会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课件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20791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7.png)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课件一、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观念:儒家、道家、佛家等学派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
2. 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实践:家庭教育、师徒制、儒家教育、官方教育等。
3. 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4. 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因材施教、身教言传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帮助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观念、实践和教材,提高对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解。
3. 培养学生对古代中国教育方法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观念、实践和教材。
难点: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师徒制等教育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学前教育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观念、实践和教材,重点阐述儒家、道家、佛家等学派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
3. 分析:对比分析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师徒制等教育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4. 实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实践案例,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5. 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并回答关于古代中国学前教育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观念儒家:仁爱、礼教、孝道道家:自然、无为、养生佛家:慈悲、因果、修行2.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实践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家庭教育观念师徒制:师徒关系、技艺传承儒家教育:六艺、论语、孟子官方教育:科举制、学校教育3.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4.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方法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身教言传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介绍儒家、道家和佛家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
2. 请分析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师徒制教育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https://img.taocdn.com/s3/m/a360e6ad4afe04a1b071de68.png)
宋代时候保傅之官变成虚名
三、“备三母”制
在后宫内,挑选适宜的女子来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的事务, 设有专职,叫“备三母”制。
子师:行为规范教育 慈母:衣食及生活供给 保姆:居室的安置和料理
第二章 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一、贾谊的生平与简介
贾谊,洛阳人,西汉杰出政治家、 文学家。20余岁荐于汉文帝,做 太中大夫,因遭谗言被贬长沙。 后为梁怀王之太傅,因怀王不幸 坠马身亡,谊抑郁而终,时年33 岁。
二、主要的教育思想
1、提倡及早施教(幼儿期是最佳时期)
《青史氏之记》怀胎七月搬到“篓室”居住,音乐 、食物
二、古代胎教的发展前进
汉代:胎教的目的:“正礼”。孕妇生活中的一切 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规范。
刘向,“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西晋:张华《博物志》,胎教的目的:贤明、端正 、寿考。胎教可决定胎儿的性别,“妇人妊娠,未
满三月,著婿衣冠,平旦,左遶井三匝,详观影而去,勿 反顾,勿令人知见,必生男。”
一、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
1、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客观需要 2、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 3、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基本师资条件 4、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科学知识基础 终上所述,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
二、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发达的原因
1、家庭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学前教育全部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2、古代家庭教育的发达是由古代家庭所处的特殊的
始于3600年前的周文王之母太任 刘向《列女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
出敖言,能以胎教。”
贾谊,《新书.胎教》“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 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詈 ,胎教之谓也。”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e99b066be23482fb4da4c78.png)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zi),然至 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戏而不可食也”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第四节 古代幼儿游戏与童谣
一、游戏
• 定义: • 最早记载: • 作用
– 幼儿社会化的形成 – 发展智力和想象力 – 锻炼身体 – 合作精神 – 使心情愉悦、精力释放 – 解放父母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第四节 古代幼儿游戏与童谣
一、游戏
回忆小时候做过那些游戏,举一例,感悟其作用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第四节 古代幼儿游戏与童谣
一、童谣
• 定义: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歌谣,= 儿歌
• 最早记载:
– 《国语.郑语》记《周宣王时童谣》 “檿(yan)弧箕服,实亡周国。”
(褒姒亡周)
–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巩固政治统治
二、乳保制度
• 三母:师、慈母、保母(礼记.内则) 师,教以善道 慈母,审其欲恶者 保母,安其寝处者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第三节 古பைடு நூலகம்宫廷幼儿教育
三、保傅教育制度
• 定义:朝廷专设师保傅官对君主太 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 殷商时期即有记载(《尚书》) • 西周三公三少制度
第二节 古代幼儿家庭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
1. 身体保健和卫生习惯(养育) 2. 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 孝悌 – 节俭 – 诚信 3.为人处世—与人为善 4.礼仪礼貌—端正 尊长 礼让 5.读写算常识—早教 6.劳动技能—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第二节 古代幼儿家庭教育
四、家庭教育的原则
1. 及早施教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f15135e168884868762d631.png)
中国学前教育史
关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
古代 :1840年以前 近代: 1840-1949年
现代: 1949-现在 当代:11届三中全会以来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 (一)教育形式 • 1、在前氏族时期 • 2、历史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 3、当历史进入父系氏族 • (二)教育内容 • 1、生活和劳动教育 • 2、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 3、通过音乐和舞蹈进行的审美美育和军事教育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 《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 • “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
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是 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 所。
• 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 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 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并且随 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 主要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为对 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 在古籍《表史氏之记》中则记载了母亲怀孕时的 外部约束。王后怀胎七个月的时候要搬到分娩前 的专门居室----“蒌室”中去住。由太师持奏乐用 的律管守于右窗下,太宰持烹炊用的斗器守于左 窗下,太卜持占卜用的著草和龟甲守于前门外。 在十月分娩前的这几个月里,如果王后要听的乐 曲不合礼制,太师则以“未习”而婉言谢绝; 如 果王后想吃的东西不合正味,太宰则回答:“不 敢拿这样的食品侍奉(您腹内的)王太子。”这 样则是防止孕妇在不能自行胎教时所采取的外部 管束,目的仍是保证避免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早 期的胎教虽然大多数是针对君主而言的,但也有 普遍的意义。
三、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 第一, 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621a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6.png)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概述1.1 学前教育概念解析1.2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特点1.3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2.1 儒家学前教育思想2.2 道家学前教育思想2.3 墨家学前教育思想2.4 法家学前教育思想第三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制度3.1 夏商西周的学前教育制度3.2 春秋战国的学前教育制度3.3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学前教育制度3.4 隋唐宋元明清的学前教育制度第四章: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4.1 家庭教育概述4.2 家庭教育在古代学前教育中的作用4.3 古代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第五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实践5.1 古代学前教育场所与教育内容5.2 古代学前教育方法与手段第六章:先秦时期的学前教育6.1 夏商西周的学前教育实践6.2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发展6.3 先秦时期学前教育的影响因素第七章: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学前教育7.1 秦汉时期的学前教育制度7.2 魏晋南北朝的学前教育特点7.3 魏晋南北朝的学前教育实践第八章:隋唐宋元明清的学前教育8.1 隋唐时期的学前教育发展8.2 宋元时期的学前教育改革8.3 明清时期的学前教育特点第九章:著名教育家与古代学前教育思想9.1 孔子与儒家学前教育思想9.2 颜之推与家庭教育思想9.3 朱熹与蒙学教育思想第十章:古代学前教育经典著作10.1 《三字经》与《百家姓》10.2 《千字文》与《幼学琼林》10.3 《大学》与《中庸》第十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社会与文化背景11.2 宗教与道教对学前教育的影响11.3 文化传统与学前教育内容的形成第十二章:古代学前教育的教育方法与实践12.1 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12.2 古代学前教育的教学实践12.3 古代学前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第十三章:女性在古代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与角色13.1 女性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13.2 女性教育者的作用与影响13.3 女性学前教育案例分析第十四章:古代学前教育中的游戏与玩具14.1 古代学前教育中的游戏活动14.2 古代玩具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14.3 古代玩具的制作与流传第十五章:古代学前教育的现代启示15.1 古代学前教育的价值与意义15.2 古代学前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5.3 古代学前教育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家思想、经典著作、社会文化背景、教育方法与实践、女性地位与角色、游戏与玩具以及现代启示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275bc4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7.png)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学前教育的实践如同涓涓细流,源远流长。
古代社会,尽管没有现代意义上完备的学前教育体系,但人们对于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视和尝试,为后世的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理念。
在家庭中,长辈们重视对幼儿品德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将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传递给下一代。
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教育幼儿要懂得谦让和尊重他人。
同时,家庭也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礼仪规范,如穿衣、吃饭、行走等方面的规矩,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
古代中国还重视早期的文化教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成为儿童启蒙的重要工具。
这些读物不仅教授文字和知识,更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价值观。
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个性和天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并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儿童主动思考,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而在古代西方,学前教育同样有着自己的特点。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就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
他认为,儿童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早期的教育能够在上面留下深刻的印记。
古罗马时期,家庭对儿童的教育也十分重视。
家长会让儿童学习拉丁语、算术等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勇敢和坚韧品质。
在古代埃及,学前教育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儿童在神庙中接受教育,学习宗教知识和道德规范。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虽然受到当时社会条件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家庭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父母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品德教育始终是学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再者,早期的文化启蒙和知识传授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古代学前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只有少数富裕家庭的儿童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学前教育,而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儿童则缺乏教育机会。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精品课件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9bb57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4.png)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
具体内容涉及教材第一、二节,详细阐述从先秦到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轨迹及其特点。
我们将重点讨论儒家、道家等学派学前教育观念,以及古代幼儿教育实践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解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特点;2. 掌握儒家、道家等学派学前教育观念;3. 分析古代幼儿教育实践方法,对比现代学前教育差异;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时代教育观念对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学前教育观念现代解读,以及实践方法对比分析。
教学重点:儒家、道家等学派学前教育观念,以及古代幼儿教育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古代幼儿教育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学前教育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第一、二节,分别介绍先秦到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轨迹及其特点,重点阐述儒家、道家等学派学前教育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古代幼儿教育为例,让学生模拟古代课堂,体验古代学前教育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古代学前教育观念选择题,让学生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简答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古代学前教育特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古代学前教育与现代学前教育异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历程;2. 儒家、道家等学派学前教育观念;3. 古代幼儿教育实践方法;4. 古代与现代学前教育异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论述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特点及其现代价值。
答案要点:(1)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特点: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实践、尊重个体差异;(2)现代价值:为现代学前教育提供历史借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掌握古代学前教育知识点,以及实践情景引入是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外学前教育史
![中外学前教育史](https://img.taocdn.com/s3/m/441f975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5.png)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1.大约在五帝时期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庠”是虞舜时代学校的名称)2.西周设置有太师、太傅和太保的官职称为“三公”,少师、少傅和少保称为“三少”。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1.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①提倡及早实施②主张慈严结合③要求均爱勿偏④主张博学致用⑤重视风化陶染2.风化是指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
3王守仁,明代中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第三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1490年初,颁布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2.《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
3.吴朱哲女士在上海公立幼稚舍创办了保姆讲习所,这是中国第一个私立保姆讲习所。
4.帝国主义对中国教育的影响①吸引留学生出国,接受幼稚专业训练。
②在中国创办幼稚师范学校或女学③外国教员任教于中国幼稚园,翻译材料,出版幼儿读物④办理“慈善”事业,摧残中国儿童。
5.康有为的著作《大同书》第六章中国现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1.陶行知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
2.解放儿童的创造力①解放儿童的头脑②解放儿童的双手③解放儿童的双眼④解放儿童的嘴⑤解放儿童的空间⑥解放儿童的时间3.艺友制是指学生(艺友)在幼稚园(非师范学院)中通过学习成长成为一名教师。
4.1923年春,陈鹤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
5.“活教育”理论①目的论②课程论③方法论④教学原则6.张雪门与著名的陈鹤琴有“南陈北张”之称。
7.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8.张宗麟成为中国第一个男性幼儿教师。
第七章21世纪初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个维度:专业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第九章外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1.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学前教育思想①教育应由法律规定②教育要适应自然③重视胎教④重视婴幼儿体育训练⑤重视音乐教育⑥注重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3.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系统著作第十一章近代学前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开始。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23ea1ab376baf1ffd4fad83.png)
权利,因而儿童的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 实施;
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 4、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鲜明阶级性,且已 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5、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 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和乳保教育制度, 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局限: 胎教的理论和措施中有不少非科学的东西
第四节 古代儿童的家庭教育
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家庭教育成为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特别是 在封建社会,家庭教育被视为治国的基础, 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一)保傅教育制度 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
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三少:少师、少保、少傅
三国两晋 发展
南北朝隋唐 至两宋
深化发展
张华《博物·杂志说》
北齐徐之才《胎产书》; 隋巢元方; 唐孙思邈《千金方·养胎》——外象内感,为古代胎教 学奠定理论基础; 南宋陈自明《外科精要》《妇人大全良方·胎教门》
元明清
充实提高,儿科学逐 步完善
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论·慈幼论》
明代徐春甫:胎教与胎养结合; 万全:慎“择配”,反对 早婚
条件:才华出众、学识超群;贤能忠厚,德高望重;政治经验 丰富,在朝中有一定政治势力。也选战功卓著的武将。 周成王的师保傅:召公、周公、姜太公 做过师保傅的名臣: 西汉的晁错、匡衡、贾谊 唐初的魏征、褚遂良 清末的翁同龢 短期讲学的名人: 宋代王安石、司马光、程颐、朱熹等
职责:保:保其身体(身体安全和健康) 傅:傅之德义(道德和政治方面) 师:导之教训(学业,管理国家,统治百姓的道术)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与现代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与现代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3aabc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f.png)
• 文王之孙成王的母亲周妃也实施过胎教,汉代学者贾谊在 «新书胎教 » 中说: “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 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的胎教
• 意思是说成王的母亲在怀孕时,不把重心偏倚一足而立,不半倚半躺 而坐,不高声大笑,一人独处不呈张狂态,发怒时也不骂人。 «大戴 礼记保傅»中也有类似记载。 古人认为,成王正是由于与文王一样在 母体内即 “ 气禀贤妣之胎教” ①,故终亦成为贤明君主。
• (3) 有关少生的主张。 中国古代 “ 多子多福” 的观念,造成多生的社 会现实。 王充依据 “ 禀气说” 指出: “ 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 他 认为,禀气的多少,由父母所决定;多生则禀气薄,少生则禀气厚。 他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主张少生,指出: “ 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 死,何则? 疏而气渥,子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 ( « 论衡气寿») 少生是优生的前提之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的胎教
学前教育史形考任务一(1-4章)
![学前教育史形考任务一(1-4章)](https://img.taocdn.com/s3/m/1a777e8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8.png)
学前教育史形考任务一(1-4章)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起源1. 古代学前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古代学前教育是指古代社会中,对幼儿进行的一定教育活动。
在古代社会中,学前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活教育、道德教育和体能教育等方面。
古代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品德修养和基本生活能力,以及身体协调性和动手能力。
2. 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和特点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多样,包括家庭教育、宗教教育和师父教育等。
古代学前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教育、生活化教育和不断传承的特点上。
古代学前教育注重个体的差异特点,注重通过生活实践来进行教育,古代学前教育实践中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第二章: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1. 近现代学前教育的产生背景近现代学前教育的产生背景主要在于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对幼儿的教育需求也越来越凸显。
2. 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阶段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从19世纪至今,学前教育在各个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包括了幼儿园教育的兴起、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等。
第三章: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1.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儿童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支撑。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多学科交叉的,其中包括了儿童成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2. 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对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学前教育实践的理论探索和创新。
未来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在于理论和实践的更加紧密结合,以及对幼儿成长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
第四章: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1. 学前教育的现状学前教育的现状主要由幼儿园教育、托儿所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组成。
学前教育的现状在于普及程度、教育质量、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bf5814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b.png)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学前教育的实践如同璀璨星辰,闪耀在不同文明的天空。
古代社会,尽管没有现代意义上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但人们对于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视和探索从未停止。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家庭中,长辈们注重对儿童的品德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仁爱、孝顺、礼仪等美德。
“孟母三迁”的故事传颂至今,孟母为了给孟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多次迁居,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父母对学前教育环境的重视。
那时,儿童的启蒙教育通常从识字开始。
《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蒙学读物成为孩子们的学习教材。
这些读物不仅教会孩子们认字,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社会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劳动也是学前教育的一部分。
孩子们会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帮忙打扫、整理物品等,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同时,游戏也是孩子们重要的活动方式。
如放风筝、踢毽子等,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而在古代西方,学前教育同样有着独特的实践方式。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就提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从出生开始,注重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
在古罗马,家庭中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军事素养和勇敢精神。
孩子们会模仿成人的军事训练,锻炼体魄和意志。
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则与宗教紧密相连。
儿童从小就接受宗教教义的熏陶,学习宗教仪式和道德规范。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虽然受到当时社会条件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但无疑为后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蒙以养正”,还是西方古代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都反映了人们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和期望。
在教育方法上,古代学前教育多以直观教学为主。
通过实物、榜样和实际行动来引导儿童学习和模仿。
教师或家长往往是儿童的主要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儿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内容方面,除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道德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挑选女子挑选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 挑选女子挑选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 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子师、慈母、保母 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子师、慈母、 合称“三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 合称“三母” 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 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 其中, 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 保母,安其寝处者。” 保母,安其寝处者。
四、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 第一,家庭承担了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原始社 第一,家庭承担了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 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 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 • 第二,奴隶主贵族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利,学前儿 第二,奴隶主贵族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利, 童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童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 第三,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 第三, 划分,但由于古代没有统一的小学教育体系, 划分,但由于古代没有统一的小学教育体系,因 此对入学的年龄规定没有统一的要求。 此对入学的年龄规定没有统一的要求。 • 第四,学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制定了相应 第四,学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的学前教育计划。 的学前教育计划。 • 第五,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 第五, 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 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 (三)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 • 1.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 • (1)孝悌:家庭道德的基本观念,是整个 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出发点。“孝”是子 对父的道德规范,“悌”是弟对兄的道德 规范。事父孝,则事君必忠;事兄悌,则 事上必顺。 • (2)崇俭 • (3)诚信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 所谓的胎教就是在母亲怀孕期间所采取的
一系列自我和外部的措施,用以对胎儿施 一系列自我和外部的措施, 加特定的影响,这是一种重要的早期教育 加特定的影响, 措施。 措施。
• 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根据《列女传》记载,太任自妊娠后,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 能以胎教。”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 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 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叶怒不骂, 胎教之谓也。”《韩诗外传》记载,孟子 母亲怀孕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胎教之谓也。”以上三篇谈到胎教内容都 是孕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讨论
• 为什么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尤其强调孝悌、 礼仪?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二)封建社会人们的家庭主义思想
1. 强烈的一体感 2. 恪遵祖训 3. 家庭财物公有 4. 重视家庭荣誉 在家族主义思想影响下, 在家族主义思想影响下,人们为了维持家族家 庭的稳定、兴旺与世代延续,必须强调孝悌的礼仪。 庭的稳定、兴旺与世代延续,必须强调孝悌的礼仪。
总结
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 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 (1)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 (2)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 (4)不仅有阶级性,而且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5)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 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 而在春秋、战国早期的《左传》,对畸形 胎儿、妊娠时间长短、一胎或双胎等情形 已有记载,尤其是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 六四四年)载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已明确地指出近亲结婚有害后代的繁殖, 这比达尔文在一八五八年才论述到这一规 律,要早了二千五百多年。
•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从医学角度探讨 胎教问题的论述。 指出人的某些疾病起因 在胎儿时期,成为“胎病”。对妊娠的诊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 (一) 学前家庭教育发达 • (二)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 为培养封建社会需要的统治人才服务的, 因此封建社会的许多家庭在实施学前家庭 教育的过程中,长辈们常以“学而优则仕” 的思想教育儿童,以日后求官进爵的知识 启蒙儿童。同时统治者亦非常重视学前家 庭教育,视其为封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造就官僚后备军的人才教育的开始。
• 在古籍《表史氏之记》中则记载了母亲怀孕时的 外部约束。王后怀胎七个月的时候要搬到分娩前 的专门居室----“蒌室”中去住。由太师持奏乐用 的律管守于右窗下,太宰持烹炊用的斗器守于左 窗下,太卜持占卜用的著草和龟甲守于前门外。 在十月分娩前的这几个月里,如果王后要听的乐 曲不合礼制,太师则以“未习”而婉言谢绝; 如 果王后想吃的东西不合正味,太宰则回答:“不 敢拿这样的食品侍奉(您腹内的)王太子。”这 样则是防止孕妇在不能自行胎教时所采取的外部 管束,目的仍是保证避免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早 期的胎教虽然大多数是针对君主而言的,但也有 普遍的意义。
• 2.封建社会的家庭对学前儿童实施生活常规教育 生活常规教育, 生活常规教育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礼仪常规的训练和卫生习惯 的养成。 • (1)礼仪常规训练 • ①合乎礼仪的姿态训练(又称为幼仪教育 合乎礼仪的姿态训练(又称为幼仪教育) “立必正方,不倾听。”—— 《礼记·曲礼》 —— ②尊老敬长的礼仪常规训练 “求见长辈之礼” ③初步的待人接物的礼仪常规训练
• 4. 强调注重对婴儿的身体保健 身体保健工作 身体保健 •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元代 的张从政甚至主张“儿未坐时,卧以赤地, 及天寒时,不与厚衣,布而不绵。” “婴 孩怀抱,毋太饱暖,宁稍饥寒,则肋骨坚 凝,气岸精爽。” • 古代家庭中还利用游戏来加强幼儿身体的 锻炼,主要有拔河、跳百索(跳绳)、放 风筝、踢毽子、踢球(琢古为球,以足蹴 之,前后交击为胜)等。
• 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母仪传》,因为在 他以前虽早已相传胎教之说,但正式文字 记载则见于该书所说: 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 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 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 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 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 为能胎教。
作业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封建社会的学前家 庭教育?
二、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演进
• 在我国古籍中,时常见到胎养与胎教这两个名词, 它们是有所区别的。简单的说,在怀孕期间,偏 重于生理方面的保养是胎养,偏重于心理的健康 是胎教。但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则往往将这两方 面杂记在一起,以见其间的紧密关系。 如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所说: “古人胎教、胎养之方,最为慎重···”
断、生理变化、胎前疾病、妊娠期间 的用药准则、分娩的诊断等,都有了 较为详细的记载。
•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有我国最早的养胎 专著《妇人胎藏经》,可惜已经散失。 • 张仲景(公元一五零——二一九年)所著的《伤 寒杂病论·妊娠病》中,有关养胎保胎,即有胎孕 用药、妊娠合并其他疾病的鉴别珍断、藏腑经络 的逐月养胎、胎前疾病的诊治、祛病养胎等方面 记戴,而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金匮要略·妇人妊娠 病脉症并治》中,更对妊娠呕吐、腹病、出血、 水肿、小便不利等等病症,提出诊治的方法。
三、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 第一, 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第一, 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第二,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 第二, 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 第三, 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 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 实际密切相关的。 实际密切相关的。 第四,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 第四,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 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 采取口耳相传, 方法。 方法。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 《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 • “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 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
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是 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 所。
• 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 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 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并且随 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 主要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为对 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 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 于外。学书计。” ——《礼记·内则》
二、奴隶社会宫廷内的学前教育
• (一)宫廷学前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 公元前11世纪,在王宫内和各诸侯国的宫廷内, 世纪,在王宫内和各诸侯国的宫廷内, 创设了一个婴儿教养机关——“孺子室”。 孺子室” • 1、使太子的德性趋向完善 • 2、培养明君,使天下兴盛 • (二)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 • 1、保傅教育: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 保傅教育: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
四、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泛爱的儿童观 • (二)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 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发 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奴隶社会学前教育实 施的较成熟时期。在当时,人们甚至已经 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的大小来循序渐进地 制定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施学前教育的 计划。
学前教育史
中国学前教育史
关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
古代 :1840年以前 近代: 1840-1949年 现代: 1949-现在 当代:11届三中全会以来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 (一)教育形式 • 1、在前氏族时期 • 2、历史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 3、当历史进入父系氏族 • (二)教育内容 • 1、生活和劳动教育 • 2、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 3、通过音乐和舞蹈进行的审美美育和军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