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放大镜]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等活动,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的要求。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兴趣。

但在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放大镜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放大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1:观察放大镜。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3.探究活动2:实验探究放大镜原理。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对物体的放大效果,引导学生发现放大镜的原理。

4.探究活动3:制作简易放大镜。

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放大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探究活动4:创新实验。

让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放大镜》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放大镜》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放大镜》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章《我们身边的工具》,具体内容为《放大镜》。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放大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放大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其成像原理。

难点:放大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蜡烛、火柴、白纸、尺子、图片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放大镜、白纸、尺子、图片。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放大镜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探究新知(2)教师讲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成像过程。

3. 实践操作(1)用放大镜观察蜡烛火焰,观察并描述火焰的形状。

(2)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发现图片中的细节。

4. 例题讲解(1)题目:用放大镜观察一支铅笔,观察并描述铅笔的形状和构造。

(2)答案:铅笔呈长条状,由木材和石墨组成。

5. 随堂练习(1)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中的图片,找出隐藏的图案。

(2)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描述指纹的形状和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家中的植物,描述叶片的形状和纹理。

2. 答案:叶片呈绿色,有清晰的叶脉纹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成像原理掌握较好,但在观察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细节描述不够准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尝试用放大镜观察其他物体,记录观察结果,并分享给同学。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探究放大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篇一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前视频导入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

(预测-实测)(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

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

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探索物理世界》第三章第三节,主题为“放大镜”。

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凸透镜成像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实验箱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实验记录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神秘的信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清里面的内容,引出放大镜。

2. 讲解: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

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其他同学点评并给出建议。

5. 应用:展示生活中使用放大镜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实际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2. 凸透镜成像原理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4.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2. 答案要求: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细节,说明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原理和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和记录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科学活动放大镜教案

科学活动放大镜教案

科学活动放大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放大镜的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放大镜的原理、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教材、PPT。

学具:放大镜、观察卡片、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感受放大镜的作用。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用PPT展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跟随步骤进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并描述放大镜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放大镜:原理、使用方法、应用七、作业设计1. 观察生活中的物品,用放大镜找出有趣的细节,并描述出来。

答案:略2.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放大镜的原理。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充分体验放大镜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讲解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巩固学生对放大镜的理解。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后,学生可通过观察生活、进行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放大镜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在课后也要不断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原理是光学成像,具体来说是凸透镜成像。

凸透镜是一种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从而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透镜的曲率和焦距。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章《光与影》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围绕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以及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学会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重点:掌握放大镜的构造,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幻灯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观察用的物体(如昆虫、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放大观察的物体,如蚂蚁、树叶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这些物体。

2. 探索放大镜原理(10分钟)介绍放大镜的构造,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学会使用放大镜(10分钟)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纠正错误。

4.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一些需要用放大镜观察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物体,并进行交流讨论。

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2. 放大镜的原理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4. 观察物体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一种植物或昆虫,描述其特点。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描述,如形状、颜色、纹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观察物体时的表现。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其他需要放大观察的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包括:1. 放大镜的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安排5.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指导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原理是基于光的折射。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篇一】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放大镜科学教案反思(通用17篇)

放大镜科学教案反思(通用17篇)

放大镜科学教案反思(通用17篇)科学放大镜教案知识与能力:了解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2、制作晶体。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师活动: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

2、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4、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

3、拓展活动。

板书设计: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学生活动: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放大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它能够放大物体的图像,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和研究物体的细节。

在小学科学《放大镜》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有关放大镜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它。

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定义和作用。

2.掌握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和维护放大镜。

二、教学重点1.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

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放大镜、黑板、粉笔。

2.学生准备: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课内容,如:“你们平时在哪些情况下会使用放大镜?”“你们都知道放大镜是什么吗?”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经验。

二、讲解(20分钟)1.放大镜的定义和作用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定义:“放大镜是一种能够放大物体图像的光学仪器。

”并解释放大镜的作用,即通过透镜将光线聚焦,使得物体的图像能够在眼睛与放大镜之间形成。

这样,我们就能够观察到物体的细节。

2.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枚放大镜,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放大镜的结构。

指导学生观察放大镜是由一个中央凸透镜和两个小凸透镜组成的。

教师简要讲解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透镜的折射作用将光线聚焦,使得物体的图像能够放大。

”教师可使用黑板上的图形和示意图,进一步解释光线聚焦和放大的过程。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正确使用放大镜教师向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指导学生握紧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距离和角度,使得目标物体的图像清晰可见。

鼓励学生亲自去尝试使用放大镜,提醒他们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和角度。

2.观察放大效果教师提供一些小物体,如纸片、硬币等,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和比较。

鼓励学生发现使用放大镜后,物体的图像样貌有何变化,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四、讨论和分享(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使用放大镜后,物体的图像会变大?”“放大镜是如何将光线聚焦的?”“放大镜的使用有什么限制和注意事项?”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放大镜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的理解。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2024鲜版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2024鲜版

入射光线
当平行光线射向凸透镜时,它们会向 透镜中心汇聚。
折射光线
成像位置
折射后的光线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相交 于一点,形成放大的虚像。这个点就 是物体的成像位置。
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会改变传播 方向,继续向前传播。
2024/3/28
10
03
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024/3/28
11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放大镜
对于阅读爱好者来说,放大镜可 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发
现其中的细节和精妙之处。
在图书馆、书店等场所,放大镜 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助阅读工具。
2024/3/28
16
辅助手工制作和维修
在手工制作领域,放大镜可以 帮助工匠更精确地观察材料的 细节,从而提高制作的精度和 质量。
2024/3/28
对于维修工作来说,放大镜可 以帮助技术人员更准确地定位 故障,提高维修的效率和准确 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和探索精神,激发对自然 世界的热爱。
5
教具准备和实验材料
教具准备
放大镜、投影仪、教学PPT等。
实验材料
各种不同类型的物体(如树叶、昆虫、布料等),用于学生观察和实践。
2024/3/28
6
02
放大镜的原理与结构
2024/3/28
7
凸透镜成像原理
2024/3/28
光线折射
小学科学《放大镜》 教案(精选)
2024/3/28
1
目 录
2024/3/28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放大镜的原理与结构 • 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 实验:制作简易放大镜 • 课程总结与延伸思考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1课《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1课《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1课《放大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放大镜的原理介绍、放大镜的制作方法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学会制作简单的放大镜,并能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然而,他们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观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放大镜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学会制作简单的放大镜,并能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学会制作简单的放大镜,并能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2.难点:学生对放大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引导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放大镜的原理。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出放大镜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放大镜的原理:让学生观察放大镜的构造,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3.制作放大镜: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观察与研究:学生运用自己制作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科学活动:放大镜优秀6篇

科学活动:放大镜优秀6篇

科学活动:放大镜优秀6篇放大镜科学教案篇一一、设计意图在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我偶然发现,孩子们对放大镜、望远镜等工具十分的感兴趣,还有得孩子拿着放大镜在地上照着什么。

但是,放大镜的用法并不如我所愿。

从幼儿的举动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幼儿乐意使用放大镜,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将放大镜紧紧贴着眼睛,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被照的物体上,显然,幼儿只是认识放大镜而已,对其使用方法及具体功用却并不了解。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堂中班科学活动,使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功用及使用方法,体会使用工具观察的乐趣。

二、目标预设1、了解和发现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影像的功能,并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在活动中,幼儿能自主探索和细心观察,萌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发现放大镜里的秘密,感受放大镜的神奇之处。

三、活动准备1、幼儿已有过玩放大镜的经验2、课件《放大镜的秘密》3、幼儿操作材料、实物放大镜人手一份,纸笔四、活动重难点重点:通过活动,发现放大镜里的秘密,萌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由于先前幼儿已经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过放大镜的秘密,也对这种工具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他们似乎没有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所以,我设计了“找找小瓢虫”的游戏,将红色的、很小的“小瓢虫”隐藏在“森林”图片中,请幼儿一一寻找出来,从而引出请放大镜来帮忙,这让幼儿切实地感受到放大镜的作用。

而随后的游戏“这些瓢虫一样吗”,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寻找相同的“小瓢虫”,鼓励幼儿在不断操作、尝试的过程中,了解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生活中的放大镜”则扩大了幼儿的视野,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放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从生活中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放大镜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工具,因此,我产生了设计集体学习活动的想法,希望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使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功用及使用方法,体会使用工具观察的乐趣。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篇二教学目标:#8194;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放大镜的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2. 放大镜的作用:观察微小物体。

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正确操作和保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 难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放大镜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2. 实验材料:玻璃球、卡片等。

3. PPT课件。

4. 教学视频或图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

3. 实例分析: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动手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易懂。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3. 反思学生表现:学习兴趣、参与度、掌握程度等。

八、课后作业1. 绘制放大镜的原理图,并简要说明其成像规律。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思考、实验、交流等方面。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理解程度、创新意识等。

3. 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科学素养等。

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指导。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好奇心,如:“什么东西,越靠近物体,看到的越大?”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为学生准备: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铁丝、保鲜膜、水。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聚焦1.活动:展示几个典型的学生课前调查表并汇总。

2.导入:放大微小物体的图像有助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如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修理精密仪器、考古研究等。

思考:大家知道哪些工具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帮助观察?(预设:放大镜、显微镜……)3.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放大镜。

)放大镜为什么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这和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放大镜”。

(板书:放大镜)思考:哪些工具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帮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广泛应用,激发研究放大镜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兴趣。

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比较不同的镜片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图片和实物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

)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学生1:它们都是透明镜片,而且都是由玻璃制造的。

主持人:那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学生2:它们的厚度不同。

放大镜的镜片是中央厚,边缘薄;玻璃片厚薄均匀;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中央薄,边缘厚。

学生3:放大镜的镜片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近视眼镜的镜片能将物体的图像缩小,用玻璃片看物体,看到的物体和原来一样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小结:我们把这种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这种镜片能把图像放大,可用于制作放大镜。

探索二:影响镜片放大倍数的因素1.过渡:通过不同的镜片观察到的现象不一样,那么通过不同的放大镜,观察到的现象一样吗?(预设:不一样。

)2.布置任务:出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镜片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章《观察与发现》,具体内容为第一节《放大镜》。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放大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作用,掌握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细节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放大镜,了解其构造、使用方法,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细节。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细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显微镜、各种物体(如树叶、昆虫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放大镜、各种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放大镜的构造与使用方法(1)教师展示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的构造。

(2)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强调正确使用放大镜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放大镜和若干物体。

(2)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用放大镜观察树叶的脉络。

(2)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明确观察目标。

(3)学生动手操作,用放大镜观察树叶脉络。

5. 随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指定物体。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与使用方法2. 观察物体细节3. 例题:观察树叶脉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记录观察结果。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物体,描述其细节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但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教案
活动二:
1.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活动三:三、放大镜的特点
1、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活动四:四、小结
1.学生总结交流: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活动三: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一单元
执教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放大镜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小学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范文共三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范文共三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范文【篇一】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六年级[放大镜]教案
《放大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

2.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3.激发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观察用纸样、记录表、烧瓶等自制材料、幻灯片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前测放大镜知识
师:(大屏幕展示“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的画面”)猜猜屏幕上的画面是什么?
师:这是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

今天我们要利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世界。

(板书:放大镜)
师: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用?
师:刚才有同学说,“能放大物体”,对吗?
师:其实真能放大就好了,如能把米粒,把饼干,把肉放大哪多好啊!
二、尝试使用,掌握放大镜操作
师:看看放大,其实没放大。

你们会用放大镜吗?桌上有两个放大镜,你们玩一
玩看,把你要看的物体的图像放大了,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放大图像的,花两分钟时间吧。

学生开始观察,教师巡视
师:请个同学说,是怎样放大物体的。

师:(师边操作边演示)移动的是什么?不移动的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再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个同学来说,你怎样看清物体的?
师:放大镜观察物体有几种做法。

生:我们认为是两种,一种是移动放大镜,一种是移动物体。

三、师生交流,探究放大镜特点
师:放大镜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有谁了解过放大镜的结构?谁了解放大镜的特点?
生:中间厚,边缘薄。

生:它是一种凸透镜。

师:凸透镜有什么特点?
生:放大。

师:本来我不赞成用手去摸放大镜这类仪器的镜面,今天为了解放大镜的特点,
允许你去摸放大镜的镜面,但你得把手擦干净?
师:发现了吗?谁能画一画它的特点。

师: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中间厚,边缘薄。

师:“凸”是一个特点,还有吗?
师:透明,象玻璃一下。

师出示铁饼,能放大物体吗?为什么?(不能,不是透明的;放大镜透明,中间又是
凸起的)
四、再次使用,认识放大镜作用
师:放大镜在什么地方用过?
师:利用放大镜,我们原来没有看到的,现在看到了,放大镜帮助我们发现细微的地方。

教师: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出示三种纸的纤维图片)根据三种纸的纤维特征,猜
猜哪一张是书写纸、吸水纸、过滤纸。

图上看,三种纸的主要差异在哪里?学生:主要
差异是毛的多少、颜色。

教师:这三种纸的纤维的主要差异在它们的长短,我认为第一张是过滤纸,老师为大
家准备了三种纸,可以把纸撕开,用放大镜观察。

学生观察三种纸的纤维特点。

讨论交流
师:我们发现用眼睛看和放大镜看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你用放大镜去放大电视机屏幕
上的图,能发现屏幕上的图像是由许多小点组成的。

五、反思特点,模拟放大镜功能
师:放大镜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凸”,一个是“透”,满足了两个条件就可以做
放大镜了,这个能放大吗?(举起装有水的集气瓶)
师:每个小组上来领一个,比较用放大镜与集气瓶放大的字,哪个放的更大些。

师:能放大,这是肯定的。

放大镜放大的确有大有小,你们认为与什么有关?生:凸度有关。

生:越厚,越凸放大的倍率也越大。

师:给大家一个培训皿(举起),可以做成放大镜吗,有什么办法?生:磨。

师:磨这个办法,我们课堂上时间也不及,也把实验材料搞坏了,你看,我在这里滴
一滴水,不要多滴,要小心,能发现它会放大吗?(举起滴管,又用吸管试)
学生尝试。

师:我们可以用这个做一个凸度不一样的放大镜,大家可以试试看。

学生尝试
六、课堂小结,梳理放大镜知识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
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
思的细节)
七、作业: 1.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
3.透明的玻璃球也有放大物体的作用。

()
4.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边缘(),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
器物,都具有()功能。

放大倍数与中间的()直接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