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

合集下载

勒温和群体动力学

勒温和群体动力学

勒温和群体动力学勒温和群体动力学勒温1890年出生于东普鲁士即今天的波兰,他的父母是贫穷的犹太农民,当时德国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在勒温后来的生涯中,这一偏见对他的学术兴趣产生了某种影响。

勒温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德国军队,成为一名二等兵。

所勒温有4年的当兵经历,后在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教书,在这期间,勒温的场论即群体动力学和拓扑心理学开始定型,正是这一理论使勒温闻名于大西洋两岸。

像其他学者一样,勒温后来移居到美国,先后在康奈尔大学、衣阿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人们都称勒温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一荣誉称号主要来源于勒温开创的场论。

在勒温到达美国之后,由于传播学当时在大学里还没有作为一个科目来开设课程,勒温一直在从事着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所以在最初到达美国的几年内,勒温一直处在大学的边缘地带。

直到勒温领导的试验——权威主义的、民主的和自由放任的领导。

米德称颂领导方式的研究是一种“实验人类学”,因为勒温等人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创造了群体文化。

有关民主的和专制的小组的研究最终确立了勒温在美国的声望。

领导方式的实验在勒温从个体心理学向社会心理学的变化中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

这一研究也越发增加了勒温对于群体影响个体行为的问题的研究爱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勒温从事了食品习惯变化方面的实地实验,对食用牛下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把关人”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的个人;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怀特是勒温的学生,在勒温去世后,怀特将“把关人”思想继续向更宽的方向进展,研究了把关人在大众媒体环境下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勒温是一个很喜欢与人合作的学者,他在大学任教期间,开展了一个很有趣的聊天活动,即在一周内选择固定的一天,他和他的博士生们在咖啡厅里聚会,专门讨论这一周内他们所写的论文,或者其他学术方面的思想。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集体讨论是有益的,因为勒温的齐格尼克效果就是在施韦德斯希咖啡馆的侍者身上偶然形成的以及自由放任的领导风格的偶然发现。

库尔特·勒温

库尔特·勒温
-
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内容
团体的任务领导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表 现他们的领导角色,领导者们通常使用 不同的领导风格,这些不同的领导风格 对团体成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有 着不同的影响。勒温等研究者力图科学 地识别出最有效的领导行为,他们着眼 于三种领导风格,即专制型、民主型和 放任型的领导风格。具体的领导者风格 类型可以用下图表示:
当然,勒温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一理 论仅仅注重了领导者本身的风格,没有充分考 虑到领导者实际所处的情境因素,因为领导者 的行为是否有效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领导风 格,还受到被领导者和周边的环境因素影响。
-
人物评价
勒温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向量、动力场、 拓扑心理学和生活空间等许多新概念, 形成了他独创的心理学理论。群体动力 学和场论是他对心理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因此,他在西方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 将他与弗洛伊德、斯金纳等人相提并论, 以赞扬他的开拓与创新精神。
-
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内容
-
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结论
勒温认为,这三种不同的领导风格,会造成三 种不同的团体氛围和工作效率。
结果验证了他之前的猜测:在民主型领导之下, 群体成员相处融洽,而且工作绩效最高;在独 裁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之间由攻击性行为产 生;在放任型领导之下,群体工作绩效最差。
勒温还发现,在实际的组织与企业管理中,很 少有极端型的领导,大多数领导都是介于专制 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之间的混合型。-Βιβλιοθήκη 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意义
勒温能够注意到领导者的风格对组织氛围和工 作绩效的影响,区分出领导者的不同风格和特 性并以实验的方式加以验证,这对实际管理工 作和有关研究提供了依据。许多后续的理论都 是从勒温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例如坦南鲍姆和 施米特的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

传播学四大先驱

传播学四大先驱

传播学四大先驱传播学四大先驱一、拉斯韦尔: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基本要点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

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

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

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

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

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

这五个W 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

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因为它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

对它的批评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1、这个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是谁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是谁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是谁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分别是:(1)拉斯韦尔(2)勒温(3)霍夫兰(4)拉扎斯菲尔德。

库尔特·勒温(1890-1947),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社会科学中的场论》等。

(1)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是政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政治学协会主席、国际法协会主席、国际政治心理协会名誉主席。

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一篇篇幅不大但影响巨大的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此文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2)勒温
心理学家,既是心理学中完形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动力学的创始人,而且由于率先将类似自然学科的试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把关人”理论。

(3)霍夫兰
他对于传播学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将心理实验的方法引入了传播领域,另一方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从而成为否定早期“子弹论”重要依据。

“劝服法”改变“态度”。

霍夫兰是通过实验法测量态度改变的程度并以此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

(4)拉扎斯菲尔德
社会学家,他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著称的社会学家。

其贡献:其一,两级传播理论。

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上的一小部分人,由于这些人在传播中表现活跃,被称为“意见领袖”。

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传播学大神之库尔特·卢因(KurtLewin1890---1947)

传播学大神之库尔特·卢因(KurtLewin1890---1947)

传播学⼤神之库尔特·卢因(KurtLewin1890---1947)库尔特·卢因库尔特·卢因⼜译为勒温,美籍德国社会⼼理学家,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者,⼼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论'的最先提出者,其群体动⼒论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个新的层⾯和⽅法,被视为传播学四⼤奠基⼈之⼀。

1933年移居美国,先后在斯坦福⼤学、康奈尔⼤学、⾐阿华洲⽴⼤学任教,担任社会⼼理学教授。

1944年,到⿇省理⼯学院创⽴了群体动⼒研究中⼼,并担任主任,直到逝世。

主要研究理论把关⼈理论1,概念:把关⼈是⼤众传播媒介内部的⼯作⼈员。

因为⼤众传播的⼀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作⼈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

2,研究的过程:“把关⼈” 理论是由美国社会⼼理学家、传播学四⼤先驱之⼀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在《群体⽣活的渠道》(1947年)⼀⽂中,⾸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词。

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或是根据公正⽆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的个⼈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渠道或继续在渠道⾥流动做出决定。

”“把关⼈”既可以指个⼈,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把关⼈这⼀概念,现在已得到⼤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把⼈的作⽤、性质也随之成为⼤众传播学的重要课题。

3,在传播学中的应⽤:在传播学中,“把关⼈”是⼀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起着决定继续或中⽌信息传递的作⽤。

把关⼈可以是个⼈,也可以是集体。

从整个社会的⾓度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从报纸、⼴播、电视等传统⼤众媒介来看,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把关⼈,其中,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最重要的。

把关⼈的把关⾏为可以分为疏导与抑制。

勒温的场论

勒温的场论

勒温的场论一、动力思想动力思想是场论的基本思想,也是勒温的心理学的基础。

他早期曾利用无意义音节对联想进行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对传统的联想学说,尤其是对阿赫的意志与联想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并从中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勒温认为单单用联想不能解释心理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由习惯(联想)所产生的联结,决不会成为心理事件的动力”。

他说:“某些心理的能量,亦即产生于意志或需求压力的心理紧张系统,才是心理事件发生的必需条件。

”心理紧张系统是勒温从概念的水平上对人的行为根源所进行的动力分析,其中紧张和需求是两个最基本的术语。

勒温认为:“只要在一个人的内部存在一种心理的需求,就会存在一种处于紧张状态的系统。

”紧张(tension,或称张力)的释放为心理活动和行为提供动力和能量,从而构成了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潜在因素。

在勒温看来,紧张必然要有它的确定的目标,这种目标既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但一定是个体当时在心理上所感知的,或当时对个体发生实际影响的。

勒温用“准需求”一词来强调这种心理上的认知意义,一种目的或意向往往是一种准需求,如要完成一件工作,或要考入某所大学等。

不管是真正的需求(如饥渴等生理需求)还是准需求,都会突破原有的心理的平衡,而引起一定的心理紧张。

在勒温的动力理论中,行为或心理活动的目标也具有一种力,勒温称之为引拒值(valence)。

正的引拒值具有吸引力,负的引拒值具有排拒力,所以人的行为不单是由于内在需求和紧张的推动,而且还由于目标本身的吸引(或排拒)。

需求的强度增加,与该需求有关的目标的引拒值也会增加,而引拒值的增加,又会反过来影响到需求的强度。

这正如一个人越是饥饿,食物对他的吸引力便越大;食物的吸引力越大,人的内在的求食愿望便越强。

因而在勒温的动力心理学思想中,人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他的心理紧张系统便包括了这种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了紧张与目标的相互作用。

二、整体思想勒温的动力思想与他的整体思想是密切相联的,正如在他的心理紧张系统概念之外他还有另一个基本概念──“生活空间”。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勒温的团体动力学是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界所关注的中心,虽然它作为一种自觉的运动至70年代已趋于低潮,但它的内在活力,它的理论、方法和心理观,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团体动力学的产生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借以标明他要对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去作一种本质性的探索。

1945年勒温在美I 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

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团体动力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影响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关于团体动力学的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团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

①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团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

②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

③一种对团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

这第三种意义是团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团体动力学的定义。

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团体生活的本质,却是团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 > 团体动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欲理解或改进人类的行为,改进人类的生活,那么必然要对团体及团体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因为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工厂、机关以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之内,也就是无时不处于一种团体生活之中。

库尔特勒温群体行为

库尔特勒温群体行为

不同趋同心理
真从众
权宜从众
.
19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可能在某些时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但 也不要忽略了他们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从社会角度讲,“任何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 从社会文化的延续角度说,多数人的观体压力使得个人保持与群体的联系,维护 群体的完整性,维持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保证群体行 为的一致,目标一致,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
5
生平:
青少年时期:勒温 1890年出生于普鲁士 波森省的莫吉尔诺乡 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 太家庭,排行老二。
一战期间:在德国陆 军作为志愿兵服役 4 年,官至陆军中 尉,曾因受伤而获
颁铁十字勋章。
.
6
科研工作: 1921 年 他成为柏林大学心 理学研究所的研究 人员,次年任讲师, 1927 年晋升为教授, 在此期间与格式塔 心理学派建立联系, 并成为该学派的积 极倡导者。
在几个不同的方面,诸如群体动力学的运动, 组织中的参与性管理研究,以及在群体对于个体 行为影响的社会心理学中,勒温的理论永不磨灭。
.
8
群体行为理论的研究背景:
1933 年因逃避纳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从德国来到美国定 居。勒温来到美国之后,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群体对于个体行为 的影响。他的每一个主要研究都涉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偏 见、独裁主义领导方式。
.
17
产生原因 1.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只有与社会群体保
持一致才会消除不安全感。
2.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 。
3.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 体形象的心理,因此,个体的行为表现为与心目中的归属 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

勒温及其群体动力学

勒温及其群体动力学

中国传媒大学201 3学年第二学期传播理论课程题目库尔特·勒温与群体动力学学生姓名刘晓曦学号201001233021班级传播班学生所属学院电视新闻学院任课教师辛欣成绩1.库尔特·勒温简介: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年9月9日——1947年2月12日)是一位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是现代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场论的创始人,也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人理论的创立者,以研究人类动机和群体动力学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个人年表勒温生于德国波森省的莫基诺(今属波兰),15岁时搬到柏林。

先后学过药学、生物学,也对哲学很感兴趣。

曾师从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W·克勒,先后受教育于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及柏林大学,曾与苛勒、考夫卡同学,在斯图姆夫的指导下,1914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服四年军役后,回柏林大学任苛勒领导的心理学研究所助理,1922年任讲师,1926年任教授。

1932年赴美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翌年,因反对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先在康乃尔大学任教两年,后任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儿童心理学教授。

1945年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兼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关于团体气氛和领导风格的研究。

(自制勒温年表图)3.学术轨迹场论(field theory)的一般观点是研究处于他或她的“场”中的个体,因为事件是由个体的当下环境中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

这个“场”也被称为一种生活空间,他是个体行为的私人环境,或是围绕这个个体的社会环境。

场论非常笼统,它是关于理论建构的超理论(metatheory)。

勒温从物理学处借用了代表他的场论的方法,并将之直接运用与心理学中去。

他用拓扑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场、力、区域、边界、向量等)描述人在周围环境中的行为。

勒温的场动力理论

勒温的场动力理论

提高团队协作: 通过分析团队成 员的场动力,提 高团队协作效率
促进个人发展: 帮助个人了解自 己的场动力,提 高自我认知和自 我管理能力
优化组织结构: 根据场动力理论, 优化组织结构, 提高组织效能
场动力理论的局限性
理论的局限性
过于强调环境的影响,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因素 缺乏对个体差异的考虑,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 过于强调行为的可预测性,忽视了行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缺乏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考虑,忽视了个体的主观意愿和选择
场动力理论的动态性
场动力理论的核心概念:生活空间、心理场、行为
生活空间的动态性: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调整
心理场的动态性: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随着环境和事件的变化而 变化 行为的动态性: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决策,受到心理场和生活空间的影响, 不断调整和变化
场动力理论的实践意义
指导组织变革: 帮助组织识别和 应对变革需求, 提高组织适应性
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社会工作实践:提高了社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社会工作教育:丰富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社会工作研究:推动了社会工作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勒温的场动力理论
勒温的生平和背景
场动力理论的主要 内容
场动力理论的影响 和启示
场动力理论的基本 概念
场动力理论的局限 性
勒温的生平和背景
勒温的生平
出生:1890年, 德国柏林
教育:柏林大 学,心理学专

职业生涯:柏 林大学教授, 美国康奈尔大
学教授
主要贡献:创 立了场动力理 论,提出了群 体动力学和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育领域:分析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教育质量

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

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

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传播学史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 [2] 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他是家里4 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他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在镇外他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农场。

勒温自小在乡村长大,热爱自然。

1905 年,全家迁往柏林,不久就进入当地中学并接触到希腊哲学。

1909 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

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1910 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C.斯图姆夫的及门弟子,当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位创始人 M.韦特海默、K.考夫卡和 W.柯勒也都是斯图姆夫的学生。

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学习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

1914 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16 年才获得博士学位。

大战期间他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4 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

1917 年,他和教师玛利亚(Maria Landsberg)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这场婚姻维持了10 年。

在1917 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战争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场论的初步概念。

理解事物最好的方式是尝试改变它1921 年他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 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

1929 年他参加了在美国耶鲁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家会议,同年他和盖特尔德(Gertrud Weiss)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

浅议勒温对传播学的贡献

浅议勒温对传播学的贡献

浅议勒温对传播学的贡献【摘要】本文着重审视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通过对勒温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其行为观、心理场、团体动力学和把关行为研究)的细致勾勒,不仅利用个案揭示心理学对传播学的重要影响,而且更进一步地明确了勒温对传播学的真正贡献。

【关键词】勒温传播学心理学库尔特·勒温(KurtLewin1890.09.09-1947.02.1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常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学和组织发展。

1947年2月12日,他因心脏衰竭于马萨诸塞州纽顿维尔突然逝世,终年56岁。

勒温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巨大的贡献。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生于东普鲁士的莫吉诺(今属波兰),是完形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

勒温曾在弗赖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等校学习,与苛勒和考夫卡等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同窗攻读并深受其影响。

1914年勒温获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依阿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儿童心理学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作为一名移民学者,勒温注重心理学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具体运用,把它当作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进行毕生的理论探讨,他率先把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用以考察人类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是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

人们普遍认为,勒温对传播学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包含在他的《人格的动力理论》(1935)、《拓扑心理学》(1936)、《对心理学理论的贡献》(1938)、《解决社会冲突》(1948)、《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等著作当中,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系统梳理勒温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意图在于更进一步地揭示勒温在传播学史上的真正意义。

库尔特·勒温

库尔特·勒温
B :代表行为 P :代表人 E ;代表环境 环境:并非指客观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不 是考夫卡所说的“行为环境”。而是指“心理 环境” “心理环境”: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对人 的行为可能有影响的那些事实。(心理环境= 准事实)
心理场
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 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 所构成的一个总和,也就是说,心理 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 来生活的预期。
效价:生活空间对象的正面和负面特 性称为效价
正效价:对象能满足需求 负效价:对象使人厌恶或惧怕
冲突 趋近-趋近 趋近-回避 回避-回避
人格组织
M运动知觉区域 I人格的内部区域 C人格内部区域的 中心部分
E
P I C P
P表示I的边缘区域; C表示I的中心区域; E表示外部环境
M
• 人格有外部区域(M)和内部区域(I)之别, 但二者同等重要。外部区域可被观察到,内部区 域处于人格深层,不易知觉到。 • 人格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取决于个体的年龄、 经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为个体的需要、 理想、信念、价值观、目标等方面 差异。 • 勒温采用拓扑学的方式表达了人格结构中各区域 之间的内在关系,把人格描绘成为一个直观的空 间系统。
决定行为的三种事实
思(准 想影概 概响念 念行事 ,为实 如但 准与 妈现 妈实 )有 差 异 的 (准 (准 实社 实物 际会 际理 影事 影事 准事实=心理环境 响实 响实 行 行 为 为 的 的 社 自 会 然 环 环 境 境 ) )
动机理论
需要:是行为的动力,他可引起需要满足的活动 生理需要(客观的)和准需要(心理的事件) 紧张:需要的满足与张力或紧张的消失相关。 需要一旦得到满足,紧张状态就会消除,心 理 状态则重新恢复平衡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目录• 介绍• 定义• 方法论上特点• 研究对象及目标• 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1介绍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K勒温。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

2定义简要的说: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3方法论上特点(l)注重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的方法。

(2)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

(3)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4)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

4研究对象及目标群体动力学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如交往结构、势力结构等),等等。

群体动力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很大贡献。

由于对群体活动的广泛研究,今后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囊括性的理论,以使群体动力学达到体系化阶段。

5.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2] 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勒温( Lewin) 等人的团体动力理论

勒温( Lewin) 等人的团体动力理论

全守杰.“学习共同体”研究理论考察与新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0):34-35. [1] John Retallick, Barry Cocklin. Learning community in education: issues, strategies and contexts[J]..Routledge,1996: 6.朱慧娟.高校学报建立战略联盟的构想[J].编辑学报2004 (2):121-122.冯猛刘玉照倡导专业规范,培养研究队伍,打造学术共同体——第二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综述.社会.2006(4):195-205.2005 年10 月22 26 日,由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香港科技大学组织管理系和上海高校社会学E 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

这次工作坊秉承2004年10 月在中山大学举办的第一届“转型中国的组织现象研究”(务虚会) 所达成的共识,旨在通过两代学人的深入交流,研讨专业化的研究规范,推动中国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重视学术传承,提高新一代青年学人的研究水平,培养研究队伍,打造学术共同体。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美国杜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国内外三十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六十多名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工作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实证研究报告评议会,由与会的资深专家对从三十多篇与会论文中遴选出的8 篇实证研究报告进行评议;第二部分是典范的实证研究文献的研读,由青年学者对照自己的研究,对由周雪光、李友梅两位教授精心选取的10 篇文献进行深入地研读和讨论;第三部分是关于产权社会学的专题研讨。

一、实证研究报告评议:反思与修正本部分内容分为政府与基层政权的组织现象、经济领域的组织现象之一(金融与市场) 、经济领域的组织现象之二(企业组织) 、N GO /·195 ·NPO 组织等四个板块,涉及温州的民间金融与民营企业、网络与求职行为、产业园区发展、城中村的改造、村庄的权力精英、复杂的集体行动和流浪儿童救助等方面的组织现象。

#11111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11111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勒温的团体动力学是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界所关注的中心,虽然它作为一种自觉的运动至70年代已趋于低潮,但它的内在活力,它的理论、方法和心理观,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团体动力学的产生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借以标明他要对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去作一种本质性的探索。

1945年勒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

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团体动力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影响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关于团体动力学的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团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

①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团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

②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

③一种对团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

这第三种意义是团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团体动力学的定义。

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团体生活的本质,却是团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团体动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欲理解或改进人类的行为,改进人类的生活,那么必然要对团体及团体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因为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工厂、机关以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之内,也就是无时不处于一种团体生活之中。

群体动力学创始人:勒温人物简介

群体动力学创始人:勒温人物简介

02
勒温的理论体系
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
勒温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的影响
• 他提出了场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领导:勒温研究了领导在群体中的作用,提出了领导风格的概念 • 沟通:勒温强调了沟通在群体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沟通网络的概念 • 决策:勒温研究了群体决策的过程,提出了决策规则的概念
勒温的场论心理学
勒温提出了场论,认为个体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
• 心理场:勒温认为,个体行为受到心理场的影响,心理场包括个体、他人和物体 • 生活空间:勒温提出了生活空间的概念,描述了个体在生活中的心理环境
勒温的场论心理学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勒温的研究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环境的整体性 • 勒温的研究为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勒温的纪念活动与奖项
• 勒温逝世后,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举办了许多纪念活动 • 例如,美国心理学会设立了勒温奖,表彰在群体心理学领域做 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 勒温的研究和精神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勒温对后人的启示与 意义
• 勒温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后来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 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他试图解释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 勒温的研究受到了爱因斯坦和马克思的影响
勒温的重要成就与荣誉
勒温是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创始人
• 他提出了场论和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 勒温的研究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提供了重要启示
勒温获得过多个国际心理学奖项
• 1920年,勒温获得柏林大学的洪堡奖 • 1930年,勒温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 1947年,勒温获得美国哲学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3、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群体成员对工作任务的行为
正的
工作任务型 负的 成员间相互 作用的关系 正的 乐于分享信息,真诚 交流,集思广益, 虚心批评 信息保密,挑毛病, 只考虑自己,缺乏耐 心草率做决定 团结、互助; 融洽、和谐; 理解、真诚; 耐心 、宽容 消极的分歧多,相处 不自然,喜欢对抗, 烦躁、不容对方失误
维克托·弗鲁姆教授1998年获美 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卓越科学 贡献奖,2004年获美国管理学会卓 越科学贡献奖,是国际管理学界最 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弗鲁姆教授曾为大多数全球500强 公司做过管理咨询,其中包括GE 集团、联邦快递、贝尔实验室、 微软等跨国巨头。
弗鲁姆最重要的两部著作《工作 与激励》(1964)和《领导与决 策》(1973)
第六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库尔特·卢因 (Kurt Lewin) 1890~1947 又译: 库尔特·勒温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传播学 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 理学家,以人类行为场理论(Field Theory of Human Behavior,简称场 论)著称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1890 年出生于维也纳,1914年获柏林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一战期间在德军服役, 战后在柏林心里分析研究所任职。 1933年移居美国,在斯坦福大学和康 奈尔大学任教,后被聘为爱荷华州立 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心理学教授。 194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群体动 力学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1947年去世。
民主型领导风格似乎会带来良好的工作质量和数量,同时群 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也较高,思想较为活跃,会产生出更多 的互助行为。它在三种领导方式中内聚力最高,因此,民主 型的领导风格可能是最有效的领导风格。专制型领导风格尽 管产量高,但有损群体成员的主动性,而且会造成敌对与攻 击性态度。放任型领导风格基本上不能用于生产型组织。

库尔特·勒温

库尔特·勒温

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内容 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 内容
团体的任务领导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表 现他们的领导角色,领导者们通常使用 不同的领导风格,这些不同的领导风格 对团体成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有 着不同的影响。勒温等研究者力图科学 地识别出最有效的领导行为,他们着眼 于三种领导风格,即专制型、民主型和 放任型的领导风格。具体的领导者风格 类型可以用下图表示:
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内容 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 内容
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结论 勒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领导风格类型理论 结论
勒温认为,这三种不同的领导风格,会造成三 种不同的团体氛围和工作效率。 结果验证了他之前的猜测:在民主型领导之下, 群体成员相处融洽,而且工作绩效最高;在独 裁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之间由攻击性行为产 生;在放任型领导之下,群体工作绩效最差。 勒温还发现,在实际的组织与企业管理中,很 少有极端型的领导,大多数领导都是介于专制 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之间的混合型。
库尔特·勒温 库尔特 勒温
人物简介
勒温,心理学家,场论 场论的创始人,社会 场论 心理学的先驱,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 的创立者,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 团体动力 学而著名。
勒温的场动力理论
人是一个场(field),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 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生活空 间(life space,简称Lsp)包括个人及其心 理环境。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 和他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 行为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空间(Lsp)。这样, 勒温的基本公式就是: B=f(P.E)=f(Lsp)
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意义 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 意义
勒温能够注意到领导者的风格对组织氛围和工 作绩效的影响,区分出领导者的不同风格和特 性并以实验的方式加以验证,这对实际管理工 作和有关研究提供了依据。许多后续的理论都 是从勒温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例如坦南鲍姆和 施米特的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 当然,勒温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一理 论仅仅注重了领导者本身的风格,没有充分考 虑到领导者实际所处的情境因素,因为领导者 的行为是否有效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领导风 格,还受到被领导者和周边的环境因素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群体动力学
勒温晚年把注意转向社会心理学问题,一项主要的研究成果涉及各种社会气氛与攻击性问题。1944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群体动力研究中心后,勒温再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扩大用于群体社会行为的研究。他指出,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有格式塔的特征: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又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他认为群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此即勒温提倡的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正如个人在其生活空间里形成心理场一样,群体与其环境形成社会场。群体的特点是有成员的动力相互依存性。一个人的地位取决于他的区域,而他的区域又同别的区域(群体成员)相联系。群体受制于内聚力和瓦解力。当成员间阻隔交流的障碍太大时,便产生瓦解力。群体构成一力场,个体之间或吸引或排斥,取决于群体内的引拒值。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研究,对以后咨询和辅导心理学的发展,发挥了促动性的影响。其后美国心理学家莫瑞诺(Jacob Moreno, 1890-1974)所创立的会心群体(encounter group),就是以勒温群体动力理念为依据的。此外,勒温根据群体动力学的理念,进一步从事群体领袖领导风格类型与群体作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他以类似童子军群体作业的方式进行研究,将被试分为条件大致相似的三组,各组作业活动相同,惟各组领袖的领导风格分为三种类型:
1949年,波士顿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学者怀特(D.M.White)对美国某小报的某电讯编辑(telegraph wire editor)的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个案调查。该编辑从接收的11910条电讯稿中选用了1297条,不足11%。怀特的研究表明:该报电讯编辑接收到的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国际社)一周的稿件选用情况大抵有如下特点:(1)只有10%的要闻被选用;(2)电讯稿在内容上比例失衡,国际性政治新闻、全国性政治新闻和人情味、趣味性新闻占总量的三分之二;(3)收进电讯稿比率和实际采用比率大致接近。
勒温主要著作:
《人格的动力理论》(1935)
《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
《对心理学理论的贡献》(1938)
《解决社会冲突》(1948)
《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
勒温并提出了“渠道理论”(channel theory),他发现,食物是通过不同的渠道一步一步来到饭桌上的,而食物进入或不进入一个渠道,都会受到“把关人”的影响。勒温认为影响行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心理因素,一是人的认知结构;二是动机,即选择的价值判断、需求和要克服的障碍等。1947年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重申了这一观点,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同时,他还对大众传播中新闻活动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作了比较研究。勒温的研究大概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1、事物运动必须通过不同的渠道,而这些渠道中必须存在“把关人”;2、“把关”的除了人之外,还有一些规则,但所有的规则都是人掌握的,因此人,尤其是个人是理解“把关”的关键;3、研究“把关人”实际上是研究导致把关人作出某一决定的因素,即找出隐藏着“门”背后的开与关的决定因素;4、勒温认为,影响把关的就是人的心理因素,因此,研究个人的心理因素在把关中的作用,是他主要的动机和目的。
理解事物最好的方式是尝试改变它
1921 年他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 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1929 年他参加了在美国耶鲁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家会议,同年他和盖特尔德(Gertrud Weiss)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1932 年应 E.波林之邀赴美任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 6 个月,任期结束后,因逃避纳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于 1933 年从德国来到美国定居,1940 年成为美国公民。他先在康奈尔大学任教 2 年,1935 年应聘于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站工作,指导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由于他在社会心理学中努力研究的优良成果,1944 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由他创办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1944 年,勒温的母亲逝于德国纳粹集中营,3 年后,勒温去世。
放任型领导(laissez-faire leadership):对群体作业进行方式,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所好各行其是。
结果发现:在民主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相处融洽,而且工作绩效最高;在独裁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之间由攻击性行为产生;在放任型领导之下,群体工作绩效最差。此项研究对以后教育心理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性影响。
只有个人能觉知的心理事件才构成他生活空间的要素。由于勒温借用了几何学上拓扑学的概念来解释个人生活空间内各部分的关系,所以他的场理论又称为拓扑心理学(topological psychology)。他将个人的生活空间视为一个椭圆形,椭圆内个人的周围分为很多区域,分别代表生活空间内各种心理事件。他对每一区域内心理事件的性质用引拒值(valence)称之,并冠以数学上的正或负符号,意指心理事件之合于个人需求者带有正引拒值,而不合于个人需求者则带有负引拒值。个人某时某地所表现的行为,有时向带有正引拒值的事件趋近,有时对带有负引拒值的事件逃避。决定个人趋近或逃避行为者,将视个人需求而定。当两个事件都具有正的引拒值,或者两个事件同等地令人排斥,而一个人又不能不在两者之中择其一时,两个事件之间就可能产生冲突。像此种生活空间内心理事件因个人需求不同而使之带有方向性的吸引力或排斥力的现象,即称为向量(vector)。在动态方面,勒温提出了紧张的概念。当产生需要时,便产生紧张。需要可能是心理的,也可能是生理的。
独裁型领导(authoritarian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完全由领袖个人决定,群体中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事,不容许有任何异议。
民主型领导(democratic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由领袖和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而后决定,在讨论过程中,领袖以群体成员之一身份参与,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力求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B = f (P E)
B: Behavior 行为;P: Person 个人;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
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的心理学场论体系始于“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他将影响个人某时某地行为的所有因素总和,称为生活空间(life space)。他将生活空间内的因素,视为个人觉知的心理事件,而心理事件又可分为三类:内在的(如饥饿); 外在的(如食物); 回想的(如幼年经验)。

勒温虽与三位完形心理学创始人同时,而且关系密切,但他的心理学思想却与他们三人不同。勒温所研究者不是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问题,而是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念扩大到社会情境,从而研究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他的心理学研究中,最受重视的有以下两方面:
1. 场论
历来心理学家对行为解释时,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勒温采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此即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
那么,电讯稿中90%的稿件被编辑淘汰的原因是什么呢?怀特询问值班编辑得知有两个理由:(1)不值得发表(占被淘汰稿件的40%左右);(2)已选登其他稿件(占被淘汰的稿件的60%左右)。
在不值得登的具体理由中,有许多为“主观”理由,如编辑认为“没有趣味”、“写得枯燥、含糊”、“不好、狗屎”等,这此理由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客观的审核标准,对某一特定的稿件而言,完全可能因为编辑个人的趣味不同而会有不同的命运。编辑认为该登就登,认为不该登就不刊登,选择新闻的标准是个人的喜好和情绪。
勒温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向量、动力场、拓扑心理学和生活空间等许多新概念,形成了他独创的心理学理论。群体动力学和场论是他对心理学理论的杰出贡献。因此,他在西方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将他与 S.弗洛伊德、B.斯金纳等人相提并论,以赞扬他的开拓与创新精神。
3. 胰脏研究与“把关人”理论
1943年,勒温在衣阿华大学研究了战争时期家庭主妇购买食物的习惯,其目的是利用传播改变人们对食物的某些习惯,例如对以往不常食用的牛心、羊或小牛的胰脏和动物的肾脏做菜,因为战时相对于供应不足的牛排、猪排和火腿等,这些食品既有营养,又价格低廉。通过调查,勒温发现,家庭主妇是这个家庭能否接受这一新事物的关键,因为家庭主妇决定了在自家的餐桌上是否出现这类食物。因此,勒温于1943年,在《食物习惯背后的力量和改变的方法》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的“把关人”概念。 该概念认为:在社会群体的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他是家里 4 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他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在镇外他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农场。勒温自小在乡村长大,热爱自然。1905 年,全家迁往柏林,不久就进入当地中学并接触到希腊哲学。1909 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1910 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 C.斯图姆夫的及门弟子,当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位创始人 M.韦特海默、K.考夫卡和 W.柯勒也都是斯图姆夫的学生。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学习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1914 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 1916 年才获得博士学位。大战期间他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 4 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1917 年,他和教师玛利亚(Maria Landsberg)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这场婚姻维持了 10 年。在 1917 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战争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场论的初步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