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

传播学史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 [2] 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他是家里 4 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他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在镇外他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农场。勒温自小在乡村长大,热爱自然。1905 年,全家迁往柏林,不久就进入当地中学并接触到希腊哲学。1909 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1910 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 C.斯图姆夫的及门弟子,当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位创始人 M.韦特海默、K.考夫卡和 W.柯勒也都是斯图姆夫的学生。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学习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1914 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 1916 年才获得博士学位。大战期间他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 4 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1917 年,他和教师玛利亚(Maria Landsberg)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这场婚姻维持了 10 年。在 1917 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战争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场论的初步概念。

理解事物最好的方式是尝试改变它

1921 年他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 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1929 年他参加了在美国耶鲁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家会议,同年他和盖特尔德(Gertrud Weiss)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1932 年应 E.波林之邀赴美任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 6 个月,任期结束后,因逃避纳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于 1933 年从德国来到美国定居,1940 年成为美国公民。他先在康奈尔大学任教 2 年,1935 年应聘于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站工作,指导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由于他在社会心理学中努力研究的优良成果,1944 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由他创办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1944 年,勒温的母亲逝于德国纳粹集中营,3 年后,勒温去世。

勒温虽与三位完形心理学创始人同时,而且关系密切,但他的心理学思想却与他们三人不同。勒温所研究者不是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问题,而是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念扩大到

社会情境,从而研究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他的心理学研究中,最受重视的有以下两方面:

1. 场论

历来心理学家对行为解释时,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勒温采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此即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

B = f (P E)

B: Behavior 行为;P: Person 个人;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

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的心理学场论体系始于“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他将影响个人某时某地行为的所有因素总和,称为生活空间(life space)。他将生活空间内的因素,视为个人觉知的心理事件,而心理事件又可分为三类:内在的(如饥饿); 外在的(如食物); 回想的(如幼年经验)。

只有个人能觉知的心理事件才构成他生活空间的要素。由于勒温借用了几何学上拓扑学的概念来解释个人生活空间内各部分的关系,所以他的场理论又称为拓扑心理学(topological psychology)。他将个人的生活空间视为一个椭圆形,椭圆内个人的周围分为很多区域,分别代表生活空间内各种心理事件。他对每一区域内心理事件的性质用引拒值(valence)称之,并冠以数学上的正或负符号,意指心理事件之合于个人需求者带有正引拒值,而不合于个人需求者则带有负引拒值。个人某时某地所表现的行为,有时向带有正引拒值的事件趋近,有时对带有负引拒值的事件逃避。决定个人趋近或逃避行为者,将视个人需求而定。当两个事件都具有正的引拒值,或者两个事件同等地令人排斥,而一个人又不能不在两者之中择其一时,两个事件之间就可能产生冲突。像此种生活空间内心理事件因个人需求不同而使之带有方向性的吸引力或排斥力的现象,即称为向量(vector)。在动态方面,勒温提出了紧张的概念。当产生需要时,便产生紧张。需要可能是心理的,也可能是生理的。

2. 群体动力学

勒温晚年把注意转向社会心理学问题,一项主要的研究成果涉及各种社会气氛与攻击性问题。1944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群体动力研究中心后,勒温再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扩大用于群

体社会行为的研究。他指出,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有格式塔的特征: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又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他认为群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此即勒温提倡的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正如个人在其生活空间里形成心理场一样,群体与其环境形成社会场。群体的特点是有成员的动力相互依存性。一个人的地位取决于他的区域,而他的区域又同别的区域(群体成员)相联系。群体受制于内聚力和瓦解力。当成员间阻隔交流的障碍太大时,便产生瓦解力。群体构成一力场,个体之间或吸引或排斥,取决于群体内的引拒值。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研究,对以后咨询和辅导心理学的发展,发挥了促动性的影响。其后美国心理学家莫瑞诺(Jacob Moreno, 1890-1974)所创立的会心群体(encounter group),就是以勒温群体动力理念为依据的。此外,勒温根据群体动力学的理念,进一步从事群体领袖领导风格类型与群体作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他以类似童子军群体作业的方式进行研究,将被试分为条件大致相似的三组,各组作业活动相同,惟各组领袖的领导风格分为三种类型:

独裁型领导(authoritarian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完全由领袖个人决定,群体中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事,不容许有任何异议。

民主型领导(democratic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由领袖和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而后决定,在讨论过程中,领袖以群体成员之一身份参与,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力求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放任型领导(laissez-faire leadership):对群体作业进行方式,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所好各行其是。

结果发现:在民主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相处融洽,而且工作绩效最高;在独裁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之间由攻击性行为产生;在放任型领导之下,群体工作绩效最差。此项研究对以后教育心理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性影响。

勒温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向量、动力场、拓扑心理学和生活空间等许多新概念,形成了他独创的心理学理论。群体动力学和场论是他对心理学理论的杰出贡献。因此,他在西方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将他与 S.弗洛伊德、B.斯金纳等人相提并论,以赞扬他的开拓与创新精神。

3. 胰脏研究与“把关人”理论

1943年,勒温在衣阿华大学研究了战争时期家庭主妇购买食物的习惯,其目的是利用传播改变人们对食物的某些习惯,例如对以往不常食用的牛心、羊或小牛的胰脏和动物的肾脏做菜,因为战时相对于供应不足的牛排、猪排和火腿等,这些食品既有营养,又价格低廉。通过

调查,勒温发现,家庭主妇是这个家庭能否接受这一新事物的关键,因为家庭主妇决定了在自家的餐桌上是否出现这类食物。因此,勒温于1943年,在《食物习惯背后的力量和改变的方法》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的“把关人”概念。 该概念认为:在社会群体的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勒温并提出了“渠道理论”(channel theory),他发现,食物是通过不同的渠道一步一步来到饭桌上的,而食物进入或不进入一个渠道,都会受到“把关人”的影响。勒温认为影响行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心理因素,一是人的认知结构;二是动机,即选择的价值判断、需求和要克服的障碍等。1947年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重申了这一观点,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同时,他还对大众传播中新闻活动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作了比较研究。勒温的研究大概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1、事物运动必须通过不同的渠道,而这些渠道中必须存在“把关人”;2、“把关”的除了人之外,还有一些规则,但所有的规则都是人掌握的,因此人,尤其是个人是理解“把关”的关键;3、研究“把关人”实际上是研究导致把关人作出某一决定的因素,即找出隐藏着“门”背后的开与关的决定因素;4、勒温认为,影响把关的就是人的心理因素,因此,研究个人的心理因素在把关中的作用,是他主要的动机和目的。

1949年,波士顿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学者怀特(D.M.White)对美国某小报的某电讯编辑(telegraph wire editor)的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个案调查。该编辑从接收的11910条电讯稿中选用了1297条,不足11%。怀特的研究表明:该报电讯编辑接收到的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国际社)一周的稿件选用情况大抵有如下特点:(1)只有10%的要闻被选用;(2)电讯稿在内容上比例失衡,国际性政治新闻、全国性政治新闻和人情味、趣味性新闻占总量的三分之二;(3)收进电讯稿比率和实际采用比率大致接近。

那么,电讯稿中90%的稿件被编辑淘汰的原因是什么呢?怀特询问值班编辑得知有两个理由:(1)不值得发表(占被淘汰稿件的40%左右);(2)已选登其他稿件(占被淘汰的稿件的60%左右)。

在不值得登的具体

理由中,有许多为“主观”理由,如编辑认为“没有趣味”、“写得枯燥、含糊”、“不好、狗屎”等,这此理由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客观的审核标准,对某一特定的稿件而言,完全可能因为编辑个人的趣味不同而会有不同的命运。编辑认为该登就登,认为不该登就不刊登,选择新闻的标准是个人的喜好和情绪。

勒温主要著作:

《人格的动力理论》(1935)
《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
《对心理学理论的贡献》(1938)
《解决社会冲突》(1948)
《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