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高中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64ba32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1.png)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这部经典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庸》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感悟。
“中庸”一词,在常人的理解中,往往被误解为平庸、折中、调和。
然而,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中庸”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它并非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简单地取中间值,而是一种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境界。
这种境界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能够把握好分寸,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书中开篇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与天道的关系。
所谓天命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就是“性”,顺着本性行事就是“道”,而按照“道”的原则修养自身就是“教”。
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性,而遵循天性去行事就是符合天道的。
然而,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欲望的干扰,我们往往会偏离正道。
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来恢复和保持天性中的纯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段对于“中”与“和”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
当我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内心处于一种平静、均衡的状态,这就是“中”。
而当这些情感表现出来时,能够恰到好处、符合节度,这就是“和”。
“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则是通行天下的准则。
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也能够生长繁育。
这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当遇到事情时,不要过于激动或消沉,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中庸》还强调了“诚”的重要性。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是天道的本质,追求“诚”则是人道的法则。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54ee64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3.png)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这部经典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对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乃至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读完《中庸》,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中庸之道,并非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种“和稀泥”、“走中间路线”,而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境界。
它强调在处理事情时,要避免过度和不及,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状态。
书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告诉我们,在情绪未表露出来时,内心保持平静,这就是“中”;当情绪表现出来时,能够适度、有节制,这就是“和”。
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能生长繁育。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管理。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情绪所左右,要么过度压抑,要么过度放纵,导致内心的失衡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而中庸之道提醒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强调“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和自律。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准则,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修养不仅仅是在人前表现得彬彬有礼,更在于在独处时能够自我约束。
如今的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只有做到慎独,才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同时,《中庸》还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一种求知和实践的方法。
我们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思考,谨慎地辨别是非,最后坚定地将所学付诸实践。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
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之道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原则,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190fff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d.png)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论语中尧曰、杨柳青两篇组成。
本文旨在对《中庸》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并记录下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第一章:中和之道《中庸》第一章开篇即提到“中和之道”,这是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所谓“中”,就是指偏离极端的折中之道;而“和”则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实现和谐、平衡与公平。
人们常常将中和之道与“思为是非之始,谓之温故而知新”相联系,意味着我们要反思过去的经验,不断学习进取,以实现内外的平衡。
第二章:诚与修身《中庸》第二章提到了“诚”和“修身”之间的关系。
诚者,直接和真实;修身则是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实现自我完善。
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在修身方面取得进步。
这种修身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自我剖析,然后做出积极的改变。
第三章:仁与道德第三章是《中庸》中讨论的又一个重要主题:“仁”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观念。
《中庸》指出,“仁”是儒家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实践正义和关爱他人的精神特质。
通过追求仁的境界,人们可以实现道德的完善,促进社会和谐。
同时,仁也是一个智慧和勇气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第四章:知和行的关系第四章探讨了知识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中庸》认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将其运用到实践生活中。
知识的完美体现在于将道理付诸于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不断完善自己。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
第五章: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最后,第五章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人们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同时,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就,更应该为了造福他人和社会。
因此,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总结:《中庸》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读《中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和之道、诚与修身、仁与道德、知和行的关系,以及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我们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54183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c.png)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中庸之道,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入阐述,也是对人性、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在阅读《中庸》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和人生智慧。
首先,《中庸》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稳健、适度的态度,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
这种中庸的态度不仅有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阅读《中庸》,我逐渐认识到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以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中庸》所探讨的“诚”的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诚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真诚、坦诚、诚实,不虚伪、不欺诈。
通过保持真诚的态度,我们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同时,《中庸》还提醒我们要注重自我反省和修炼,通过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逐渐达到“至诚”的境界。
这种对“诚”的追求让我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一致和真诚待人。
此外,《中庸》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问题。
它认为人性本善,但也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掘和弘扬。
同时,《中庸》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爱。
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让我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鼓励我们要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总的来说,《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领悟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和人生智慧,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和修养的提升。
同时,《中庸》所强调的中庸之道、诚的观念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也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485d6a4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2.png)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一、关于“中庸”含义的理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一段深刻地阐述了中庸的基本概念。
“中”是一种未发的状态,是内心平静的本然,就像喜怒哀乐等情绪还没有被触发的时候。
而“和”则是情绪发出后能够符合节度,恰到好处。
这种“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通行于天下的大道。
当达到“中和”的境界时,天地便能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发育。
这让我认识到中庸并非是一种平庸或者简单的折中,而是一种对事物恰到好处的把握,是一种高度的和谐与平衡。
二、修身方面的启示。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君子要修身,而修身的起始点在于事亲,对亲人尽孝。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与个人修养的紧密联系。
同时,事亲又需要知人,了解他人的性情、需求等,而知人又需要知天,明白天理、天道等大的原则。
这一链条式的阐述告诉我,修身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从家庭关系的处理到对他人的理解,再到对天地大道的领悟,层层递进,缺一不可。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这里指出了修身的几个重要途径。
好学就接近智慧,通过努力践行就接近仁德,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
当明白了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身,而修身又是治理他人、治理国家天下的基础。
这让我看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是从不断学习、践行道德和培养羞耻心开始的,而这些个人品质的养成最终可以推及到对更大范围的治理。
三、关于诚的论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诚是天道的体现,是一种自然的、本真的状态,就像圣人那样不需要勉强就能符合中道,不需要思考就能有所得,自然而然地遵循大道。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89def4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0.png)
《中庸》读书笔记以前总听人说起《中庸》,可我一直没怎么在意,总觉得这两个字听起来有点高深莫测,好像跟我没啥关系。
直到最近,我闲得无聊,随手翻开了这本一直被我冷落的书,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书里讲的那些道理,初看好像有点平淡无奇,但是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
比如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意思就是说啊,咱们心里的喜怒哀乐在还没表现出来的时候,那种平静的状态叫做“中”;表现出来了,但是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欠缺,这就叫做“和”。
刚开始我还不太理解,这跟我平常的生活有啥关系呢?后来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
我们逛到了一家服装店,她看中了一件衣服,试穿之后特别喜欢,但是一看价格,贵得离谱。
这时候她的表情那叫一个纠结,心里的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了。
喜欢吧,又觉得太贵舍不得;不买吧,又实在太喜欢放不下。
我在旁边看着,突然就想到了《中庸》里的这句话。
我朋友当时那种心里喜欢得要命,但是又被价格给难住的状态,不就是喜怒哀乐已经“发”了嘛。
而如果她能冷静一点,衡量一下这件衣服是不是真的值这个价,自己的经济状况能不能承受,然后再做决定,这也许就算是“发而皆中节”了。
还有一回,我自己遇上了点烦心事。
工作上出了个小差错,被领导给批评了。
当时我那个委屈啊,心里的怒火蹭蹭地往上冒。
回到家就跟家人发牢骚,看啥都不顺眼,差点没把家里的气氛搞得一团糟。
等我冷静下来之后,我就后悔了。
想想其实领导批评我也是为了工作能做好,我自己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我当时那么大火气,完全就是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没有做到“中”和“和”。
要是我能在一开始就心平气和地接受批评,然后想办法改进,也不至于把坏情绪带回家。
再说说我身边的一对夫妻吧。
他们俩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比如谁做饭谁洗碗,谁打扫卫生谁照顾孩子。
有一次我去他们家做客,正赶上他俩因为晚饭吃啥吵得不可开交。
男的非要吃红烧肉,女的嫌太油腻想喝粥。
两个人互不相让,声音一个比一个大,那场面,真是让人尴尬。
中庸摘抄笔记(3篇)
![中庸摘抄笔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04e80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9.png)
第1篇《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子思所著,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本书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
以下是对《中庸》部分章节的摘抄与笔记。
一、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摘抄笔记:1. 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即天命。
2. 率性之谓道:按照本性去行动,这就是道。
3. 修道之谓教:研究并实践道,这就是教。
4.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是不可离开的,离开了就不是道。
5.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在没有人看见和听见的地方也要谨慎,保持敬畏之心。
6.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无论在隐秘之处还是在细微之处,都可以看出君子的品德。
7. 故君子慎其独也:因此,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二、第二章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抄笔记: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在没有发作出来的时候,称为中。
2.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感发作时能够适度,称为和。
3.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的大本,即根本原则。
4.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即普遍适用的原则。
5.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发育。
三、第三章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摘抄笔记:1. 仲尼曰:孔子说。
2.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坚持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之道。
3. 君子而时中:君子能够根据时机适度行事。
4. 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无所顾忌,任意行事。
四、第四章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摘抄笔记:1. 子曰:孔子说。
2.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达到了极致。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b86305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f.png)
《中庸》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中庸》这本书,没想到竟被其中的智慧深深吸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神秘大门。
《中庸》开篇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让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人的天性?又该如何顺着天性去走人生的道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沉浸在了书中的世界里。
书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我们一群人兴高采烈地踏上了旅程。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充满了期待。
到了目的地,是一个美丽的海边小镇。
我们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冲向沙滩。
一开始,大家都兴奋极了,欢呼着、奔跑着。
可没多久,因为一些小事,团队里出现了分歧。
有人想先去游泳,有人想先去品尝当地美食,还有人想先找个地方休息。
原本欢快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紧张,大家的脸上也不再有笑容,甚至有人开始发脾气。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中庸》里的这句话。
我们的喜怒哀乐在这个时候被过度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没有“中节”,所以才导致了不愉快。
于是,我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先倾听大家的想法,然后提出一个折中的建议。
我说:“咱们先休息一会儿,然后一起去品尝美食,等太阳没那么晒了,再去游泳,怎么样?”没想到,大家听了之后,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缓和了。
那一天,我们按照这个安排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大家坐在沙滩上,看着美丽的晚霞,心中充满了满足和喜悦。
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是多么重要。
再比如“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让我想到了工作中的一些场景。
在公司里,总有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他们以为这样能够快速获得成功,但往往最终都得不偿失。
而那些真正能够取得长久成功的人,都是懂得把握分寸,遵循中庸之道的。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e5462c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1.png)
《中庸》读书笔记以前啊,总觉得那些古籍经典离咱的生活太远,读起来肯定枯燥得要命。
可没想到,当我翻开《中庸》这本书,还真有了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一开始就让我有点犯迷糊,啥是天命?啥又是性?琢磨了半天,感觉就像是老天爷给每个人安排了一种独特的性格和特质,顺着自己这天生的性子走,就算是踏上了人生的正道。
而通过不断地修正自己、提升自己,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特别胆小,不敢一个人睡觉。
一到晚上,就非得缠着爸妈,要跟他们挤在一张床上。
我心里那个怕呀,总觉得黑暗里藏着什么怪物,会突然跳出来把我抓走。
我爸妈呢,一开始还挺有耐心,哄着我,给我讲各种勇敢的故事。
可时间长了,他们也觉得我得学会独立,不能这么胆小下去。
有一天晚上,他们就狠下心来,把我硬塞回了自己的房间,还关了灯,关了门。
我在黑暗里吓得直哭,心里那个委屈哟,觉得爸妈一点儿都不理解我。
可哭着哭着,我发现也没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慢慢地,我开始平静下来,试着去感受周围的安静。
我发现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还挺美的。
我就这么睁着眼睛看着,不知不觉居然就睡着了。
从那以后,我好像就没那么胆小了。
我突然明白,有时候顺着自己胆小的性子,永远也克服不了恐惧。
而爸妈逼着我面对黑暗,其实就是在帮我“修道”,让我变得更勇敢。
再往后读,“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让我想到了在学校里的日子。
我们班有个同学,成绩特别好,而且人缘也很棒。
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特别喜欢他。
他做什么事情都恰到好处,不会过分张扬,也不会太过低调。
比如有一次班级组织活动,要选一个负责人。
很多同学都争着抢着要当,把自己夸得天花乱坠。
可他呢,只是静静地站起来,条理清晰地说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既不吹嘘自己有多厉害,也不贬低别人。
最后大家一致选了他,因为他做事就是那么“中庸”,让人放心。
学习《中庸》笔记(2)
![学习《中庸》笔记(2)](https://img.taocdn.com/s3/m/69bf2ec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6.png)
学习《中庸》笔记(2)1.安身立命,反求诸己,就是人要把握命运,只有关注自身。
但人不可能不考虑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因时而动,与时俱进。
静如中流砥柱,动似水中行船。
2.人如果在生活中总是与别人比较,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取别人的羡慕,那么他就会慢慢的迷失自己,否定自己。
一个人成天乞讨获得别人的掌声,他的生活必然是空虚的。
3.忠告需要一定的技巧:①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②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③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相互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
4.花未全开月未全满,才是最好的境界。
我们立身处世不可太过自命清高,过于挑剔别人,责难别人,而应学会“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从处事的智谋说,大德不言谢,是一种避祸自保的韬晦之计。
侯门似海,君心难测,皇帝对臣下的要求,历来只准你出力,不准你邀功。
在现实生活中,谦而不争,可以赢得他人的敬佩。
6.做事和做人是硬币的两面。
高调做事者,必须同时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低调做人者,也必须学会不避嫌怨,高调做事。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圣贤之事之所以寂寞,是因为他们志存高远而淡泊名利,因为他们高调做事却低调做人。
7.身处弱势者,一定要巧妙避开对方的锋芒,从对方弱处找机会,寻找以退为攻的机会。
好汉能吃眼前亏,吃眼前亏是为了获取其他利益,为了获取存在,为了实现更高远的目标。
8.真正的君子能够随时能屈能伸,柔软如同蒲席,可卷可张,这并非是出于胆小怕事;刚强勇敢,从来不会屈服于别人,这并非是出于骄傲和暴戾。
屈,无疑是一种保全自身的智慧,伸,也是一种光大自己的智慧。
9.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
过于拘泥于礼仪法度,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则会流于僵硬和刻板。
10.乐观的人面对现实的态度是冷静的,客观的,主动的。
他们不否认事实,也不追求虚荣,而是脚踏实地的向前走,他们会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探索新的方法,任何困境和挫败不会使他们失去信心,却会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奠基石。
《中庸》阅读笔记
![《中庸》阅读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49df3e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4.png)
《中庸》阅读笔记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3.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6.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7.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8.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9.中庸其至也乎,民鲜能久矣。
10.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11.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2.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13.人皆谓“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14.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祍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强者居之。
15.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也。
16.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17.君子之道,费而隐。
18.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不知焉。
19.天地之大也,人有所憾。
20.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1.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2.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23.忠恕违但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24.言顾行;行顾言。
25.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6.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7.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28.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29.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30.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31.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2.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33.夫微之显。
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34.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35.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36.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3b855a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f.png)
《中庸》读书笔记说起《中庸》这本书,初读时只觉得晦涩难懂,那些字句仿佛都在跟我捉迷藏,让我抓不住其中的真意。
可随着深入阅读,竟也咂摸出一些别样的滋味来。
书中所讲的“中庸”,并非是我们平日里理解的那种“和稀泥”“走中间路线”。
它强调的是一种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处世智慧和人生态度。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参加过的一次家庭聚会。
那次聚会,亲戚们聚在一起,好不热闹。
大人们在厨房里忙活着,孩子们在客厅里嬉戏打闹。
我呢,坐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我的表妹,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正和其他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她大声笑着,跑着,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她的舞台。
而我的表弟,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一本书,默默地看着。
这时,大人们开始议论起来。
有的说表妹太调皮,没有女孩子的样子;有的说表弟太内向,不合群。
我在一旁听着,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为什么一定要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呢?表妹的活泼是她的天性,表弟的安静也是他的个性啊。
这让我想到了《中庸》里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表妹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展现,表弟的情绪则内敛于心,他们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就像做饭的时候,盐放多了会咸,放少了会淡,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表妹和表弟就像是这菜肴中的调料,各自有着独特的味道,共同构成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聚会进行到一半,大家坐在一起吃饭。
大人们开始互相敬酒,说着一些场面话。
有的亲戚为了显示自己的热情,不停地劝酒,哪怕对方已经面露难色;有的亲戚则滴酒不沾,无论别人怎么劝,都坚决不喝。
这又让我陷入了思考。
劝酒的亲戚认为,多喝酒才能表现出关系好,热情好客;不喝酒的亲戚则觉得,喝酒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和意愿,不能强求。
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中庸”的背离。
真正的“中庸”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也不是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73b8be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d.png)
《中庸》读书笔记提起《中庸》,以前总觉得这是一本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的古籍。
然而,当真正静下心来研读,却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贴近生活、引人深思的智慧。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先哲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书中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语句,在反复品味之后,竟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的角落。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中和”的阐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次家庭聚会,亲戚们聚在一起,热闹非凡。
大人们在客厅里谈笑风生,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
我坐在沙发的一角,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表妹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那天她特别兴奋,在客厅里跑来跑去,不小心撞倒了茶几上的一个花瓶。
花瓶瞬间摔得粉碎,客厅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表妹吓得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这时,大家的反应各不相同。
舅舅立刻皱起了眉头,大声呵斥表妹:“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表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委屈得快要哭出来。
舅妈则赶紧跑过去,把表妹拉到身边,轻声安慰:“没事没事,宝贝别怕,只是个花瓶而已。
”而姥姥则不紧不慢地说:“哎呀,小孩子嘛,难免会犯错,别太凶她了。
”这一幕让我陷入了思考。
舅舅的愤怒是一种过度的反应,可能会让表妹感到恐惧和自责;舅妈过度的宽容,也许会让表妹觉得自己的错误无关紧要;而姥姥的态度则显得比较平和。
这不正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和“发而皆中节”的体现吗?舅舅的“怒”发得过了头,舅妈则几乎没有“怒”,姥姥的表现相对来说更符合“中节”。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像姥姥那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过分激动,也不过分压抑,以一种平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事情,或许就能达到“和”的境界。
再想想自己,平时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也常常会控制不好情绪。
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灰心丧气很久;和朋友发生小争执时,会忍不住发脾气。
现在想来,这些都是没有做到“中和”的表现。
《中庸》里还提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c9722b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3.png)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这部著作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哲理,读完之后,让我深受启发。
“中庸”一词,并非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种平庸、折中、毫无原则的意思。
在《中庸》里,它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和境界。
它强调的是在处理事情和为人处世中,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或不及。
开篇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告诉我们,人的天性是由天命所赋予的,遵循天性而行就是道,修养道德、遵循道的原则去教育和规范自己就是教。
这让我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和禀赋,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本性。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反省和修炼,找回那份本真,遵循内心的声音去行事。
书中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段对“中”与“和”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
当我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内心处于一种平静、均衡的状态,这就是“中”。
而当这些情感表现出来时,能够恰到好处、符合节度,这就是“和”。
“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也能生长繁育。
这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过度地左右我们的行为,做到心态平和、处事有度。
在为人处世方面,《中庸》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它强调“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这就是说,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中庸的优秀读书笔记
![中庸的优秀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992cf837fd5360cbb1adb23.png)
Gain calmness, lose calmness, go with the flow, and fight for the inevitabilit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中庸的优秀读书笔记中庸的优秀读书笔记1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中庸高中读书笔记
![中庸高中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f86e91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c.png)
中庸高中读书笔记《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是子思所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庸高中读书笔记,欢迎参考!中庸高中读书笔记篇一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高中读书笔记
我们对“中庸”这个词的误解很深。
在我看来,“中庸”绝不是“犬儒”(现代对“犬儒”的理解已与古希腊原意大相径庭)式的“明哲保身”(这个在原典中满溢褒美之情的词也演变出了点讽刺的意味),也不仅仅是老夫子们津津乐道的对至诚君子完美人格的形容;“中庸”可能更多的是对如何成为合格统治者的指导性定义,毕竟在那个周王室和周礼一同式微的年代,一些人很渴望这样的传统复归。
相传《中庸》的作者是孔伋,孔伋是孔子的嫡孙,如果作者为真,那么《中庸》的写作必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而且事实也是文中多次提及孔子的言论作为作者观点的论证。
孔子是一个有着炽热的济世情怀以及积极入世的恋政情结和政治抱负的人,虽然他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弟子们纷纷学习并贯彻着他所有或者某一方面的做人准则,他本人也开创了以“君臣父子”人伦思想为逻辑起点的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先河。
这些在《中庸》这部书中都有所体现。
《中庸》出自《礼记》,核心当然是周礼,而造成现代人误读的原因也依然是对周朝这个大环境的忽视。
“中庸”二字不该如现在一样都读阴平,应该皆读去声。
程颐说“不
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即使是“发”了也要“中节”,要正中节度;而“庸”即是“用”,是一种“不易”、不变的恒常状态。
《中庸》里提到孔子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方式,就是一种“中庸”,这种“中庸”是以舜的能力为基础的,或者说,“中庸”本身就是这种能力。
舜是一个“大孝大德”之人,这是他生来的品格,正是他这样的品格使他受命于天,使其尊贤子民,以中庸之道来对待百姓,而他的智慧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增进。
正如“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圣贤君子以其天性里的真诚去明白中庸的道理,再以中庸去强化自己的能力,做到至诚,这便是“中庸”作为一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体现。
并且,在孔子的心目中,文武周公是同尧舜一样的圣王先贤,孔子选择“从周”,也希望当时上到周天子下到卿士的统治者都可以向着成为尧舜的目标而努力,那么对统治者宣传“中庸”的思想就是必须的,这也是孔子极力想要复兴周礼的原因。
除了呼吁统治者,孔子更多的贡献在于对弟子们的政治教育。
孔子的政治生涯可谓失败,但他的济世热情没有熄灭,在春秋末那个动乱的时代,他仍然希望能够有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在孔子济世精神的教导下,孔门弟子中不少人在从政这条路上有过成绩。
《中庸》提到子路问强,孔子从君子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角度回答,但背后的意思还是如何从政,如何用自身的刚强在政治的大环境下遵中庸之道而行;而“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毕竟“唯圣者能之”,否则孔子也不必不赞同长沮和桀溺的做法了。
然而,在孔子极力提倡的等级制度的框架内,能够承担起“圣人”这个名号和相应责任的,也就只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而非出身卑微的庶民,因此即使是面对更广泛的受众去教授如何遵循“中庸之道”,也是为统治者储备“治天下国家”的辅助性人才。
总之,“中庸”的内容其实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统治者,如何匡世济民。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样的“中庸”也是要有“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的诚心和能力作为前提条件的。
而到了至诚至圣的境界,返归真诚的天性,也就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