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以诗引题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师:你能背诵一首思念家乡的诗吗?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生齐读课题)

2.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

3、介绍词人

师:《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不知道同学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可能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对他知之甚少,没关系,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他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曾两次随康熙皇帝远行。)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长相思》正是纳兰性德在随康熙皇帝远行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词。

4、介绍词。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歌曲《长相思》

师:词一般分上下两阕。谁能读一下这首词的上阙?下阙谁来读?

【设计理念】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引发学生探寻本课纳兰词中的离愁别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适切,也是最“诗意”的。

二、初读

师:现在,孩子们一定对这首词充满了期待,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自读提示(出示课件),谁来读自读提示一?

(1、读准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2、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师:请结合自读提示,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自由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更聒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1)──“更”为什么要读平声?【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

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

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注意上下阙的停顿。

师:词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学生继续回答。

师:孩子们,离家乡很遥远,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自己试着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长相思》)

【设计理念】本环节体现读的层次性。在读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动情的引读,不同的读诗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能激起他们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三、读懂《长相思》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

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思考:作者的“身”“心”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思考:作者的“身”“心”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2、上阙

师:谁能说说上阙的意思?

师:谁说一说,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课件)

生:将士们跋山涉水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走。夜里,住宿的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火。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整个上阕部分?(两个学生读)

3、下阙:结合“碎”字,感悟乡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阙的意思?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从哪里知道作者心系故园?

生:我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来,作者的心在故园。

师:故园无此声,故园里没有什么声音?

生:故园没有风声,没有雪声。

师:故园里不是没有风声、雪声,只是此时作者远离故园,那风声、雪声就格外激起了绵绵的思乡情。

生:没有军营里嘈杂的声音。

师:嘈杂”就是词中的那个词?(“聒”)

师:故园是那么宁静和安详,哪怕在梦中回一次故园也好啊。可是“梦不成”。从“梦不成”这三个字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能读懂作者非常思念家乡,连觉都睡不好了。

生:我能读懂周围的声音很嘈杂,让纳兰性德睡不着觉,做不成梦了。

师:是啊。回故园一次的那个梦都被打破了,纳兰性德思念家乡的那颗心都————碎了。(板书:碎)

师:如果此时此刻作者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

师:带着你的感受自己来试着读一读整个下阙

师:谁愿意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整个下阙?(两个学生读)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形容。

师:是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朗读《长相思》。(男女配合读,小组合作读,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