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简版
脾脏疾病超声诊断(《超声诊断学》课件)(可编辑)
脾脏疾病超声诊断(《超声诊断学》课件)(可编辑)脾脏疾病超声诊断(《超声诊断学》课件)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谢昭鹏解剖概要脾脏:最大的淋巴器官和储血器官位置:左季肋部后方,胃的左侧,膈肌的下方,大致与第十肋平行(9-11)。
形态:似蚕豆,分为膈、脏两面,脏面内陷,近中央处为脾门,有血管神经出入。
前缘有2,3个切迹。
大小:长10,12cm,宽6,8cm,厚3,4cm。
检测方法体位:右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探测途径及方法:右侧卧位,于腋前线至腋后线的7,11肋间斜切。
测量脾厚度及长径。
必要时测量横径。
显示测量脾静脉。
正常脾脏声像图及正常值正常脾脏声像图外形及轮廓:肋间斜切呈新月形,包膜薄而光滑。
外侧缘呈外突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有动、静脉出入。
脾实质回声:呈均匀细小点状回声,略低于正常肝脏组织。
正常脾脏的测量脾脏大小:与年龄及含血量的多少有关,个体差异较大脾脏长度:脾下极最低点到上极最高点间的距离,正常值为8,12cm 脾脏厚度:脾门至脾对侧缘的径线,正常值 4cm CDFI:SV SA 频谱;SV内径 0.8cm。
脾脏肿大的超声特点最大长径 12cm;或于肋缘下探及脾脏并除外脾下垂厚径4―4.5cm,肿大原因, 脾脏肿大程度的确定轻度肿大: 测值增大,深吸气少于肋下4.0cm 中度肿大: 测值明显增大,深吸气多于肋下4.0cm―脐水平线。
重度肿大:脾下缘超过脐脐水平线。
脾脏囊性病变的超声诊断 Spleen cyst较少见。
可先天性或后天性真性囊肿: 单纯性囊肿、多囊脾等假性囊肿: 血肿(损伤性) 、脓肿(炎性)等脾脏囊性病变声像图特点单纯性囊肿:脾内单个或多个圆形无回声区,壁薄而光滑,后方有增强效应。
多囊脾:脾脏形态失常,明显增大;实质内布满大小不等、紧密相邻的无回声区,边缘较光滑整齐。
常合并多囊肝、多囊肾脾包虫囊肿声像图脾内见类圆形无回声区,囊壁较厚。
常与肝、肺等处的包虫囊肿同时存在。
脾脏超声诊断简要介绍
脾脏超声诊断简要介绍
第6页
脾脏超声诊断简要介绍
第7页
8脾脏囊肿
分为:真性囊肿、假性囊肿
超声表现:
脾实质内见圆形、椭圆形无回声区,囊壁光 滑,后方回声增强
囊肿较大可致脾脏外形不规则 多囊脾为脾实质内多个大小不等囊腔,分布
较密集。常合并多囊肝,多囊肾 假性囊肿内可见光带分隔,弥漫细点状回声
脾脏超声诊断简要介绍
第8页
脾脏超声诊断简要介绍
第9页
10脾脏实质性肿瘤
脾脏原发性肿瘤少见。肿瘤分良性、恶性;良性肿瘤 以血管瘤多见,恶性肿瘤以淋巴瘤多见
超声表现:
脾脏正常或肿大
脾内显示实质性团块回声,团块大小、数目及内部 回声不一
脾血管瘤:脾内显示边界清楚偏高回声团,有 “网络状”表现。CDFI:团块周围及内部可有 脾动、静脉分支绕行或穿行
脾脏超声诊疗
脾脏超声诊断简要介绍
第1页
2脾脏正常超声表现
二维:
正常脾脏肋间呈半月形,冠状切面呈三角形 轮廓清,包膜光滑 脏面:数个切迹,为脾门,有脾动、静脉出入 脾实质呈均匀细密中等回声 正常测值:厚径4cm;长径<11cm;脾门处脾静脉 内径<8cm CDFI:脾门部及脾实质内脾静脉为兰色血流,脾动脉 为红色血流
脾脏超声诊断简要介绍
第2页
脾脏超声诊断简要介绍
第3页
脾脏超声诊断简要介绍
第4页
脾脏超声诊断简要介绍
第5页
6脾脏肿大
多为继发性改变,主要病因有:肝硬化门脉高压;感 染性;一些血液病
超声表现: 脾脏增大:厚径>4cm 脾脏内回声分布均匀或出现局灶性异常回声 门脉高压引发,脾静脉显著扩张,脾门静脉主干内 径>0.8cm
超声医学课件: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脾肿大
Splenomegaly
【病因】
感染性疾病:急性和慢性炎症、血吸虫 病等; 非感染性疾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右心衰;血液病 ;脾肿瘤等。
中度各径线增加,仰卧位平静呼吸时在肋缘下
可探到脾下缘,深吸气时超过3cm,但未超过 脐水平。
重度脾脏变形;对邻近器官产生推挤移位;脾
下极可超过脐水平线。
彩色多普勒超声
• 血流增多 静脉峰速降低
超声造影
• 轻度延迟,强度略低
脾肿大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脾肿大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脾肿大
脾肿大 脾静脉增宽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 脾解剖概要
脾形态个体差异甚大,多呈橘瓣形。可分膈面和脏面。 正常成人重约150-200g。
脾实质由红髓75% 和白髓25%组成, 含有丰富的血窦, 外有包膜(厚12mm,由致密结 缔组织和少量平滑 肌组成),质地柔 软,易碎。
脾正常解剖位置
脾位于腹膜腔内左季 肋部腋中线-腋前线9 -11肋,紧贴于横膈 之下,其长轴与第10 肋骨一致。
左侧肋间前倾冠状断面 厚径:显示脾长轴切测量脾门至脾膈
面的间距。 长径:上下端间距
成人男 成人女
长径 9.0±1.1 8.5±1.5
宽径 5.5±1.6 5.4±1.5
厚径 3.1±0.6 2.9±0.5
脾面积测量法
S=K × a× b 正常S小于20平方厘 米 正常0.8 ,肝病0.9
正常脾声像图
脾肿大
脾大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脾淋巴瘤
splenic lymphoma
脾脏肿大,其内可见实质低回 声或实质含液性回声区,边界尚 清,无包膜。
脾血管瘤
splenic hemangioma
脾脏内单个或多个强回声团块, 边界清楚,少数可表现为混合回 声或弱回声。
五、临床意义
1、准确测量脾脏的大小 2、脾脏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3、判断脾脏占位病变的物理性质
cyst
脾破裂
splenic trauma
真性破裂 : 脾包膜连续中断,局部回 声 模糊或局限性无回声。
中央型破裂 :脾外形不同程度增大, 实质回声不均,可见 不规侧回声增强或 减低区,或含液性回声区。
包膜下血肿 脾脏肿大变形,但被膜光滑 完整,包膜下局限性无回声 区 ,其内可见散在点状回声 出血时间长者可见血凝块或 机化形成的高回声团块或条 索。
三、正常声像图
正常脾脏呈均匀的低水平回声,形 似三角形。
厚度女性≤3.8cm,பைடு நூலகம்性≤4.0cm, 最长径≤10.5cm。
脾静脉
四、脾脏常见疾病
▪ 脾囊肿 ▪ 脾破裂 ▪ 脾淋巴瘤 ▪ 脾血管瘤
脾囊肿 splenic cyst
脾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园形无回 声区,囊壁光滑。合并出血、感 染时,其内可见散在点状强回声。
脾脏疾病的超声显像诊断
ultrasonic diagnosis of splenic disease
昆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超声诊断教研室
一、解剖概要
二、检查方法
1、患者准备:通常不需进行检查前准备 。 2、体位:可取右侧卧位或平卧位 。 3、扫查方法:左肋间斜切,声束朝向脾门,
切面经脾脏长轴时测量脾脏长径及厚径。 声束转向头端,可观察脾上部膈下区。 声束转向脾门下部,可观察胰尾与脾门 的关系。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3.脾脏重度肿大 声像图上脾脏失去正 常形态,两极处轮廓圆钝,脾门切述消 失,周围脏器可被肿大脾脏推挤而向四 周移位。脾下缘超过脐孔水平,有的甚 至可达盆腔,内侧缘超过腹正中线(巨 脾)。脾实质回声增粗。彩色及能量多 普勒超声检查:脾静脉内径明显增宽, 有时有扭曲现象,脾门区血管增多弯曲, 呈类似海绵样结构,称脾静脉海绵样变。
(五)正常值: 厚度:男:≤4cm,女≤ 3.7cm; 最大长经:<12cm; 传统长经:<8cm; 面积:<25cm².
脾脏--------------
---左肾
正常脾脏
脾血流
第五节 脾脏肿大的诊断
脾肿大病因 (一)充血性脾肿大
如在肝硬化、慢性右心衰竭、门静脉或脾静脉炎症或血栓形成。
CDFI:脾门区至脾实质内血管呈树 枝状分布,频谱图示脾动脉呈收缩期单 峰动脉频谱,上升支陡直,舒张期缓慢 下降持续至下一波峰;脾静脉呈双期连 续低速频谱,类门脉频谱图。脾动静脉伴 行,静脉较动脉易显示。
正常脾脏声像图和正常值
二、正常脾脏的测量 : 1.脾脏长度:通过脾脏肋间斜切面上测量。 由脾下极最低点到上极最高点间的距 离,正常值范围为8—12cm。 2 . 脾脏厚度:通过脾脏肋间斜切面上测量。 显示脾门及脾静脉,测量脾门至脾对 侧缘的径线,正常值范围为3~4cm。 3.脾脏宽度 :为垂直于长轴切面上的最大 横径,正常值范围为5—7cm。 4 . 脾脏体积 :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超声表现】1.灰阶超声(1)脾脏附近与脾脏回声相同的圆形结构,包膜清晰,内部回声均匀。
(2)大小一般0.5~2.0 cm,个别可达3~4 cm。
(3)脾增大时副脾也相应增大。
(4)脾切除术后副脾可代偿性增大。
2.彩色多普勒超声副脾内可见有动静脉出入,类似脾门样结构。
【诊断与鉴别诊断】脾门及脾周围圆形结构,边界清晰,有包膜,内部回声与脾脏完全相同。
一般不难诊断。
需与下列情况鉴别:1.脾门淋巴结形状比副脾椭圆,内部回声、结构与副脾有一定的差别,包膜不如副脾清晰。
2.胰尾、肾上腺等周围器官肿瘤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与脾脏不相同、欠均匀,呼吸运动时移动方向、幅度与脾不一致。
(三)游走脾【超声表现】1.腹腔脾窝内无脾脏结构,脾窝以外发现脾脏回声。
2.有脾门血管、脾切迹等特征性结构。
3.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脾门动、静脉血流,脾内血管呈树枝样分布。
脾脏弥漫性肿大【超声表现】1.灰阶超声(1)脾体积增大:脾长径>11 cm、厚径>4 cm,或脾指数大20 cm,增大明显时脾下极超过左肋缘下。
(2)脾内回声:不同病因的脾大回声有一定的差异。
感染性脾大内部回声均匀,回声水平无明显变化,以轻度增大多见。
淤血性脾增大时脾内部回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低向高变化,脾静脉增宽,脾内静脉扩张。
血液病的脾大内部回声较低,脾门血管扩张不明显。
2.彩色多普勒超声脾门及脾实质内血管增多、增粗,脾静脉内径可达1.0~2.0 cm,脾动、静脉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量增加。
不同原因的脾大、脾血流量增加的程度各异。
如门脉高压性脾大时,脾静脉血流量显著增加。
【诊断与鉴别诊断】脾脏测量是诊断脾大的客观指标。
临床上将脾大分为轻、中、重三度,触诊时轻度增大指尖刚能触及脾,中度增大肋下可触及脾脏,但脾下极未超过脐水平线,重度增大脾下极超过脐水平线。
脾大须到达一定的程度才被触及,一般认为肋下触及到脾脏时,脾脏大小已是正常的2~3倍。
脾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PPT课件
(四)脾梗死
【诊断要点】
1.声像图表现为典型的尖端朝向脾门部的楔形或不规则形回声异 常区,边界清楚。
2.内部回声因病程长短不同,梗死早期为均质性低回声或弱回声, 周缘为回声更低的晕环,随着病程的延长,内部回声逐渐增强而 且不均匀,因纤维和瘢痕形成,病变体积趋于缩小。
7/13/2020
.
3
脾脏的超声表现
1.脾脏轮廓被膜光滑,脾脏被膜为强回声,脾实质回声中等均 匀略低于肝脏。脾门血管走形清楚(图10-2-2)。
2.脾脏的大小个体差异较大,正常成人脾厚<4cm,最大长约12cm;
7/13/2020
图10-2-2 正常脾脏超声表现
图10-2-3 副脾超声表现
脾门处见圆形等回声结节,与正常脾脏回声一致
变形。
【鉴别诊断】
超声显像对脾囊肿具有很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为目前诊 断脾囊肿的首选检查方法。
7/13/2020
.
14
1.脾假性囊肿与脾包膜下血肿鉴别后者多呈新月形,内部有 细点状回声。同时结合临床病史,后者新近有外伤史,脾区 疼痛和叩击痛较明显。
2.脾囊肿与脾脓肿鉴别后者边缘回声较强、模糊,内部常有 云雾样点状及带状回声。同时需结合临床病史,后者有全 身感染及脾区疼痛和叩击痛。
7/13/2020
.
11
图10-2-5 脾梗死 脾脏增大,脾上极见边界清楚低回声区
SP:脾
7/13/2020
.
12
7/13/2020
.
13
(五)脾囊肿
【诊断要点】
脾囊肿按有无内衬上皮成分可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 1.脾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无回声区,合并出血、感染时,内部
脾脏超声诊断
脾脏超声诊断脾脏位于左上腹部,第9-11肋间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上极在脊柱左侧2-4cm处。
呈长椭圆形,分为膈面与脏面。
膈面光滑隆起,紧贴膈肌与侧胸壁;脏面向内凹陷,其内下方与胃底相邻,其下方与左肾和结肠脾曲靠近。
中部为脾门,有血管和神经出入,组成脾蒂。
胰尾常抵达脾门附近。
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迂曲行走至脾门附近处分成4-7个分支进入脾脏,脾动脉直径约4-5mm,进入脾实质后分为前支及后支。
脾静脉在脾动脉下后方,在脾门处由3-6个较大分支静脉汇合而成,沿胰腺上后方行走,呈轻度弯曲状,直径约5-8mm。
图1脾脏正常截屏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在肋缘下摸不到。
脾脏主要生理功能有:(1)储存血液,调节循环血量。
平静状态下脾脏储存血液。
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脾脏收缩,将血液排入血循环,以增加血容量和浓度。
(2)生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特别是在部分急性传染病的发病期,脾脏肿大,具有吞噬作用,能消灭细菌并产生抗体,增加机体免疫力。
(3)破坏衰老红细胞,释放出胆红素,并将分解出的铁质储存于脾内,调节铁代谢。
(4)调节骨髓造血功能,维持血细胞的平衡。
探测方法:患者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左手举起放于头部,使肋间距离增宽,将探头置于左侧腋前线至腋后线间的第7-11肋间逐一进行斜切,观察脾脏的结构及大小。
此外,也可将探头置于左侧肋缘下向前正中线及脐部方向探查,以观察脾脏肿大的范围。
正常脾脏的肋间斜切声像图呈新月形,包膜薄而光滑,外侧缘呈向外突的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
脾门区可见脾静脉的管状无回声区。
脾动脉较细常显示不清。
正常脾实质呈均匀细小的点状回声,回声较低,一般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回声。
脾脏的测量及正常值:(1)长度:即脾上极最高点至脾下极最低点间的距离,正常值范围为8-12cm。
(2)厚度:即脾门至脾门对侧缘最大的切线距离,正常值范围不超过4cm。
(3)宽度:为垂直于长轴切面上的最大横径,正常值范围为5-7cm。
脾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
脾囊肿按有无内衬上皮成分可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 1.脾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无回声区,合并出血、感染时,内部 可有弥漫性低、中强度回声。 2.囊壁锐利清晰,若囊壁钙化,可显示斑块状强回声伴声影。 3.其后壁及后方组织回声增强。 4.脾脏外形可不规则或明显畸变,囊肿周围的正常脾组织被挤压 变形。
【鉴别诊断】
(二)脾大
【诊断要点】
1.脾脏肿大主要表现为超声测值增加。有以下异常声像图之一者, 可考虑脾大。 (1)成年人脾脏厚径超过4cm或长径超过12cm。 (2)在无脾下垂的情况下,脾下极超过肋下或脾上极达到腹主动脉 前缘。 2.声像图对脾大程度的估测 (1)轻度肿大:脾脏测值超过正常值,但仰卧位检查,深吸气时声像 图脾脏下极不超过肋弓下缘3cm。 (2)中度肿大:声像图脾脏明显增大,但下极不超过脐水平线。 (3)重度肿大:声像图脾下极超过脐水平线以下,并可显示脾脏周围 器官受压移位或变形。
3.仪器
(2) CDFI检査:观察脾脏和脾脏结节及肿物的血流信号的分布和 丰富程度,脾门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必要时观察门静脉。 测量结节内动脉血流的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图10-2-1)。
脾脏的超声表现
1.脾脏轮廓被膜光滑,脾脏被膜为强回声,脾实质回声中等均 匀略低于肝脏。脾门血管走形清楚(图10-2-2)。 2.脾脏的大小个体差异较大,正常成人脾厚<4cm,最大长约12cm;
【诊断要点】
1.声像图表现为典型的尖端朝向脾门部的楔形或不规则形回声异 常区,边界清楚。 2.内部回声因病程长短不同,梗死早期为均质性低回声或弱回声, 周缘为回声更低的晕环,随着病程的延长,内部回声逐渐增强而 且不均匀,因纤维和瘢痕形成,病变体积趋于缩小。
3.由脾淤血、白血病等引起的脾实质局部坏死,多数发生液化, 形成不规则无回声区,无回声区内可见细点状回声,少数未 液化的坏死灶,形成高回声区。
脾脏超声诊断
脾脏超声诊断
一.脾脏形态
脾脏在肋间斜切面时呈半月形,外侧缘呈弧形,内侧缘内陷,为脾门。
脾包膜呈光滑的细带状回声。
二.脾脏内部结构
脾实质呈低回声,一般稍低于正常,分布均匀。
三.脾脏大小
脾脏肋间斜切面,脾脏长度,即脾下极最低点到上极最高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小于12cm。
脾脏厚度测量脾门至外侧缘弧形切线的连线,正常值小于4cm,脾门处脾静脉内径小于0.8cm。
脾脏肿大
一.脾脏肿大
(一) 在脾脏肋间斜切面时,当脾脏厚度超过4cm或脾脏长度超过12cm时,即可诊断脾脏肿大。
图3-4-1 脾肿大
(二) 脾脏肿大程度判断
1.轻度肿大仅脾脏各径线超过正常,而形态不变,脾下缘在左
肋缘下2 ~ 3cm。
2.中度肿大除脾各径线明显超过正常外,其形态亦有增大,脾下缘在左肋缘下3cm至平脐。
3.重度肿大脾脏失去正常形态,脾门切迹消失,周围脏器受压移位,脾下缘超过脐孔水平,有时至盆腔。
(四) 临床意义
超声测量脾脏大小是诊断脾脏肿大的首选方法。
二.脾脏囊肿
(一) 声像图特征脾脏内出现园形无回区,壁薄光滑,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
(二) 临床意义超声诊断脾囊肿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故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三.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的声像图特征与肝血管瘤相似,为脾脏内出现境界清晰,边缘不规则的回声增强区,少数呈低回声,但边缘回声增强明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勿需特殊准备或同肝脏检查前准备
体位
仰卧位和右侧卧位,必要时可选择俯卧位
h
4
扫查方法
右侧第9~11肋间隙,腋中、后线部位行肋间斜切, 测量脾脏厚度
左侧肋缘下锁骨中线纵行扫查,了解脾脏增大情况
当脾脏受肺气遮盖时,可选择左侧背部第9~11肋间 隙至肩胛下角线之间,显示脾脏,进行检测。
h
5
正常声像图
声像图表现同肝血管瘤。 1.脾内显示圆形,境界清楚类圆形强回声,边缘
锐利。瘤内显示小的无回声和强间隔光带回声,呈网 络状。
2. 超声动态观察生长极慢或无明显增长
h
20
脾血管瘤
h
21
3.彩色多普勒直径小于2cm的肿瘤内无血流信号, 较大的病灶内可检出低速血流信号。瘤周可见血管 绕行。一般不引起脾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h
12
被膜下破裂
(1)脾被膜与脾实质之间见无或低回声病灶,形态
规则,长条型,内部回声有时不均匀,可有散在分
布的细小回声飘浮在其内。
(2)脾脏大小正常,形态正常或局部受压,脾内回
声均匀。 h
13
中央型破裂
(1)脾大小正常或肿大,被膜线光滑、完整。 (2)脾内可见局限性无回声区,病灶边界不清, 内部回声不均。部分病例脾内可见高回声或混合回 声病灶,形态常不规则。
h
22
脾恶性淋巴瘤
脾恶性淋巴瘤是全身性淋巴瘤的表现,常合并有
身体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
1.恶性淋巴组织如弥漫浸润脾脏,脾弥漫性
肿大,内部均匀低回声,肿块不明显。
2.部分患者脾实质内显示单个或多个散在分
布的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后方无明显增
强效应,多个结节融合可呈分叶状。
h
23
3.彩色多普勒超声:肿瘤内部或边缘可探及 高速动脉性血流信号。脾门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增加。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郑艳玲
h
1
解剖概要
脾脏为一个富于血供的实质性脏器
生理脾长10~12cm
宽6~8cm
厚3~4cm
重110~200g.
h
2
脾静脉位于脾动脉后下方,行走于胰尾和胰 体后三部的胰沟中,向右达胰颈与肠系膜上 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
h
3
检查方法
仪器
二维实时超声仪或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线阵式或凸阵探头, 探头频率3.5MHz~5MHz。
脾静脉,从此处至外侧缘弧形切线的连线,正常不超 过4cm。
h
7
脾长径 在肋间扫查经脾门的最大冠状切面上测量脾上下极
的最大径线。虽然由于脾呈略弯曲形态,此径线不能完全代 表脾的真正长径,但比较接近、而且应用方便。长径大于 11cm为脾脏肿大
脾静脉内径 脾门处脾静脉内径小于0.8cm
h
8
先天性脾异常
副脾
副脾是指正常脾脏以外,与正常脾脏结构相似、功 能相同的组织,出现率为15%~40%。位置、数目、 大小均不恒定,多位于脾门、脾蒂、大网膜,少数 位➢ 于脾脾门结或肠胰韧尾带部、单胰个尾或、多肠个系结膜节、,左境侧界卵清巢楚等,处有。不 完整包膜细光带回声
➢ 结节呈低回声,与脾脏回声相延续,部分较大的 副脾内可见有血管回声与脾脏相连
h
24
脾恶性淋巴瘤
h
25
脾脏转移癌
恶性肿瘤转移至脾脏相对少见。脾脏转移癌可来自鼻咽、 肺、乳腺、卵巢、消化道,其声像图征象同原发癌相似。 脾实质内出现多个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回声病灶,回声分 布均匀。
h
26
脾脏转移癌
h
27
THANK YOU
h
28
➢ 脾区和腹部其它部位探测, 均未显示脾脏图像
先天性脾脏反位
➢ 与肝脏反位或其它内脏反位同时存在 ➢ 在右季肋区显示脾脏声像图
h
11
脾外伤
腹部闭合性损伤常致脾脏破裂,根据脾脏破裂的时 间,临床上有早发性脾破裂和迟发性脾破裂;脾破 裂后发生的脾脏血肿可以位于脾包膜下、脾实质内、 脾周围。均表现左上腹有明显的压痛。
h
18
脾梗塞
1.脾脏增大,有时可有形态的改变。
2.脾实质内,特别在脾外缘显示单个或多个楔形或
不规则形低回声区,楔形底部朝向脾包膜。内部可呈
蜂窝状回声或不均匀分布的斑片状强回声。
3.梗塞灶坏死液化时,呈无回声或形成假性囊肿。
4.陈旧性梗塞灶纤维化钙化时,病灶回声明显增强,
后方伴有声影。
h
19
脾血管瘤
h
9
➢ 彩色多普勒可显示与脾脏相连的彩色血流束
➢ 需与脾门处肿大的淋巴结相鉴别:肿大的淋巴结 回声更低,不均匀;仔细观察, 可显示淋巴门回声, 且不与脾脏回声相连
h
10
游走脾(异位脾)
➢ 罕见, 脾区探不到脾脏回声 ➢ 腹部其它部位探测与脾脏形态, 轮廓回声相同的肿 块
➢先彩天色性多脾普勒缺可如通过显示肿块内血流确定脾门部位
3.脾脏回声改变: 感染性脾肿大内部回声均匀,回声水平无明显变化, 以轻度肿大多见。充血性脾肿大时脾内部回声随着时 间的推移由低向高变化,脾静脉增宽,脾内静脉扩张。 血液病引起的脾肿大内部回声较低,脾门血管扩张不 明显
h
17
4.彩色多普勒超声 脾门及脾实质内血管增多、增粗,脾静脉内
径可达1.0-2.0cm。脾动静脉血流速度增加, 血流量明显增加。脾血流量的增显著增加。
❖ 脾上方与膈肌紧贴,易受
肺气的遮掩
❖ 肋间斜断面扫查呈半月形
❖ 脾包膜呈光滑细带状回声
❖ 内部回声均匀细密,回声
水平与肝接近
❖ 脾外门缘显呈示弧脾形静,脉内、缘脾内动陷脉,管状无回声。前
者为由脾2门-6个分枝汇合而成。后者内径0.3-
0.4cm,进入脾门后分出2-3个分支。
h
6
脾脏测量
脾脏厚度(前后位):左侧肋间斜切显示脾门及
h
14
真性破裂
(1)脾被膜线中断,常见于膈面或脾门处。
(2)脾实质内显示无回声或不规则高回声,从脾
实质内延伸至包膜中断处。
(3)腹腔内积血: 少量积血, 肝肾间隙和陶氏腔
内可探及细带状无回声。多量出血, 肝肾间隙、
脾周、盆腔均可探及无回声区。
h
15
脾脏弥漫性肿大
常因感染、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淤血性等原因引起。 1.脾体积增大:脾脏厚度超过4.0cm, 长度超过11cm 2.脾肿大程度分类: 轻度肿大:厚度4.0~4.5 cm, 左肋缘下0.5~3 cm。 中度肿大:厚度4.5~6.0 cm, 左肋缘下超过3 cm。 重度肿大:h脾切面形态失常, 厚度超过61.6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