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

合集下载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血行感染多见, 死亡率较高
平片 左膈上升,肺 不张、胸膜炎脾内液 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LOREM IPSUM DOLOR
• 增强扫描:可明 确区别脓肿与正 常界限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
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 CT平扫呈限局 性低密度影,密 度不均,边缘欠 规则。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面
病灶,对定性有一定帮助
• T1病灶内不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强 低信号,信号低 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 于正常脾组 织, 但边界多不清 边界部分清楚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 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 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 具有造血 • 破血
• 滤血
•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 脾的 X 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 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 后 肋 部 位 , 其 长 轴与第 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平片:脾大,有 时可见星芒状钙 化。
血管造影;属富血
增强显示不规则、
供肿瘤。
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 T2 不均匀高信 号且境界清,内 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
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 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 度强化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 号,由于病变内含脂 肪(对定性帮助较大) 或出血,T1内可出现 高信号,需做脂肪抑 制序列以区别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病理学 贫血性梗死.在脾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灶周围有出血带 梗死的病灶常为多发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CT
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
症状 不典型,多在体检中发现,扭转时出现疼痛。查体触及一活动包块 平片 脾窝处脾影消失 胃肠造影 腹腔内活动性肿块应 CT 可显示异位脾的形态位置 血管造影 可显示脾动脉位置,脾扭转时,可见脾动脉突然中断消失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个以上占3% 症状 多无症状,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 胃肠造影 副脾位于胃壁或为周围者,可产生类似于胃粘膜下肿瘤征相 血管造影 可见脾动脉分支进入副脾,实质期副脾呈边缘光滑密度增高影,与主脾染色一致 CT 脾门处小结节影,类圆形,光滑。直径不超过2,5cm.其CT值与主脾相同
厚3—4cm。重量150g 长径:下极最低点到脾上极最高点的最大距离 宽径:垂直于长轴的最大径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血管造影 动脉期:脾动脉起源于腹腔A,有的起自腹主A,或肠
系膜上A分支 毛细血管期:脾的密度开始不均匀,以后逐渐变均匀,
密度增加 静脉期:脾静脉5-8mm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脾的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也可为淋巴管转移。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
临床表现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1-引言脾脏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之一,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免疫反应、造血、血液滤清等。

因此,了解脾脏的正常形态和病理变化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脾脏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及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2-脾脏的解剖结构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分为脾实质和脾窦两部分。

脾实质由红髓和白髓组成,红髓主要参与造血功能,白髓则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脾窦则为贮血和滤清血液提供了空间。

3-脾脏的正常影像学表现3-1 脾脏大小和形态正常情况下,脾脏长约12-15厘米,宽约7-8厘米,厚约3-5厘米。

形状多为椭圆形或楔形,边缘光滑,表面呈纵行褶皱。

3-2 脾脏的密度和强化特点脾脏的密度与肝脏相似,略低于肝脏。

在不同的CT或MRI扫描阶段,脾脏可有不同的强化特点,如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

3-3 脾脏的血供和引流脾脏的血供主要来自脾动脉,引流则通过脾静脉和脾窦。

脾窦是脾脏内特殊的血窦结构,有助于滤清血液。

4-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4-1 脾梗死脾梗死可呈团块状或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缘模糊。

增强扫描可显示周围强化环,类似于肝梗死的表现。

4-2 脾肿瘤脾脏常见的肿瘤包括脾血管瘤、脾囊肿、脾肿瘤和脾转移瘤等。

脾血管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壁结节。

脾囊肿呈圆形囊性低密度病灶。

脾肿瘤通常呈圆形或分叶状,可有强化。

4-3 脾创伤脾脏创伤可表现为脾脏破裂、脾出血或脾血肿等。

脾脏破裂可导致脾脏表面不规则、出血或积液等。

脾出血和脾血肿呈高密度影像,可有包膜或分层。

4-4 脾囊肿脾囊肿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囊性低密度占位,边缘清晰。

囊内可有液平或壁结节。

4-5 脾脓肿脾脓肿通常呈多房性或单房性囊腔,囊内可见液平或壁结节,边缘模糊。

增强扫描可显示周围壁强化。

以上仅为部分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请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附件:无注释:1-C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2-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发表时间:2011-11-03T14:58:47.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5期供稿作者:张世凤[导读] 脾缺如多见于脾切除手术后,极少数病人为先天性缺如。

脾窝及腹腔内扫查均无脾脏结构显示。

张世凤(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医院 165201)脾脏先天异常 (一)脾缺如脾缺如多见于脾切除手术后,极少数病人为先天性缺如。

脾窝及腹腔内扫查均无脾脏结构显示。

(二)副脾【超声表现】 1.灰阶超声(1)脾脏附近与脾脏回声相同的圆形结构,包膜清晰,内部回声均匀。

(2)大小一般0.5~2.0 cm,个别可达3~4 cm。

(3)脾增大时副脾也相应增大。

(4)脾切除术后副脾可代偿性增大。

2.彩色多普勒超声副脾内可见有动静脉出入,类似脾门样结构。

【诊断与鉴别诊断】脾门及脾周围圆形结构,边界清晰,有包膜,内部回声与脾脏完全相同。

一般不难诊断。

需与下列情况鉴别:1.脾门淋巴结形状比副脾椭圆,内部回声、结构与副脾有一定的差别,包膜不如副脾清晰。

2.胰尾、肾上腺等周围器官肿瘤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与脾脏不相同、欠均匀,呼吸运动时移动方向、幅度与脾不一致。

(三)游走脾【超声表现】1.腹腔脾窝内无脾脏结构,脾窝以外发现脾脏回声。

2.有脾门血管、脾切迹等特征性结构。

3.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脾门动、静脉血流,脾内血管呈树枝样分布。

脾脏弥漫性肿大【超声表现】 1.灰阶超声(1)脾体积增大:脾长径>11 cm、厚径>4 cm,或脾指数大20 cm,增大明显时脾下极超过左肋缘下。

(2)脾内回声:不同病因的脾大回声有一定的差异。

感染性脾大内部回声均匀,回声水平无明显变化,以轻度增大多见。

淤血性脾增大时脾内部回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低向高变化,脾静脉增宽,脾内静脉扩张。

血液病的脾大内部回声较低,脾门血管扩张不明显。

2.彩色多普勒超声脾门及脾实质内血管增多、增粗,脾静脉内径可达1.0~2.0 cm,脾动、静脉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量增加。

诊断脾肿大,影像学最佳

诊断脾肿大,影像学最佳

编辑/邱婷婷****************老李最近摸到自己左上腹有个包块,去医院做腹部B超检查,发现脾脏肿大。

与老李不同,许多人平时没有任何症状,参与入学、入伍或单位的健康体检时,才发现脾脏肿大。

脾肿大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意味着身体有什么疾病呢?长度大于13厘米即为脾大人的脾脏位于左上腹的后外侧部,握紧你的左拳头屈肘30°左右撑在腰背部,脾脏的位置就在你的手掌之下了。

脾脏起着过滤和储存血液、参与机体免疫工作的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是摸不到脾脏的,但如果膈肌位置较低或者体质瘦弱,特别是女性,偶尔也能触摸到脾脏的边缘,此时脾脏质地较软,亦无压痛。

那么脾脏到底多大才会被诊断为“脾大”呢?通常是看脾脏的重量。

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小约为12.5厘米 × 7.5厘米× 5厘米,平均重量约为150克。

但其重量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轻,也会因性别、体重、体表面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可见,以重量为诊断标准的可行性是很差的,而且谁都不会闲来无事把脾脏切除去称重。

所以,临床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腹部查体以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得出诊断。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得知脾脏的长度,一般认为脾脏长度大于13厘米,结合相关临床表现,就可诊断为脾大。

临床表现:脾大患者一般会有左上腹不适甚至有饱满感,还会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如贫血、易感染、出血后不易止血等,这是脾脏增大导致脾功能亢进的结果。

患者还会表现出发热、出汗、体重减轻、淋巴结增大等全身症状,当然这会因具体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详细讲明病史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对医生的诊断至关重要。

腹部查体:正常情况下脾脏是摸不到的,如果在仰卧位或者右侧卧位的情况下,采用专业检查手法,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则认为脾脏肿大。

但这会有一定的假阳性,大约16%的患者腹部查体触到脾脏,但随后的影像学检查则显示脾脏大小正常。

所以如果腹部查体触及脾脏,应进行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排除假阳性。

脾脏的正常与异常CT表现

脾脏的正常与异常CT表现
左图:CT平扫示脾门处类圆形小结节影,边界光滑 右图:增强扫描脾门部小结节影均匀强化,与脾脏强化一致
第三节 多脾综合症
❖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为先天性脾脏发育异 常伴有多个内脏畸形和心血管畸形的综合征。本病较为罕见。 【诊断要点】 1.多脾:多在2个以上,大小相近,位于双侧腹部或右腹部, 脾总重量等于正常脾重量。 2.心血管畸形:如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异 常连接并扩张,肝静脉直接汇入右心房,双上腔静脉,双主 动脉弓,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单心房及心脏位置异常 等。 3.两侧肺分叶异常。 4.内脏异位:可为部分性或完全性内脏转位。 5.其他表现:如胆囊缺如,胆管闭锁等。
❖ 2)增强扫描:血肿不增强,脾实质增强形成密度差异,清晰显示血肿形态和边缘。 当血肿较大时,脾可受压、变形。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与增强的脾脏实质形成对比。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和/或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 楚,早期血肿境界可不清晰,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呈境界清晰的椭圆形低密度区。 2)完全破裂:脾周、脾曲、腹腔内均可见不规则的血肿存在,此时脾脏轮廓不规 则,体积增大,实质内可见有撕裂裂隙贯穿脾脏,呈不规则状低密度带
❖ 脾包膜下血肿 左图.CT平扫示脾脏后方包膜下见新月状低密度区; 右图.增强扫描脾脏强化明显,低密度区不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 脾破裂 CT平扫示近脾门处脾内有一椭圆形低密度区, 密度欠均匀
第五节 脾梗死
❖ 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是脾内的动脉分支梗塞,形成脾脏局部组织 的缺血坏死。脾梗死后,其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因瘢痕收缩,脾 边缘出现局限性凹陷,较大梗死病灶中央产生液化形成囊腔。 1.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左上腹疼痛、发热等。 2.X线平片:可见左侧膈顶抬高和胸腔积液。 3.MRI检查:对脾梗死较敏感,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 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4.B型超声:脾实质内楔形低回声区,尖端指向脾门。 【CT表现】 1.急性期: 1)CT平扫:见脾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灶,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常指 向脾门,边界清楚或模糊。 2)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边界较平扫时更加清楚。 2.慢性期: 1)CT平扫:梗死区密度逐渐增高,脾脏因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收缩而致 边缘局部内陷。 2)增强扫描:瘢痕组织呈轻微强化的低een)。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 大,解剖学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最大径超过 15cm者肯定增大。引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淤血性、增殖性、 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浸润性病变等。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鉴别ppt模板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鉴别ppt模板

脾脏疾病
❖ 1、脾先天发育异常; ❖ 2、脾外伤; ❖ 3、脾脓肿; ❖ 4、脾肿瘤; ❖ 5、脾弥漫性疾病; ❖ 6、脾梗死;
脾先天发育异常
1 游走脾:指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部位, 多系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临床症 状多不典型,扭转时可出现疼痛。
2 副脾:为正常脾组织构成,多近脾门,结节状或球 状,一或多个,数毫米至数厘米,密度与增强特征 与脾脏相同。
临床特点: 脾脓肿病人常表现为败血症症状 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和腹痛 左上腹有触痛,白细胞计数升高
脾脓肿
CT表现: 早期为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尚均匀 组织液化坏死后,呈类圆形低密度病灶 增强后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强化 脓肿壁的周边有时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少数病例脓肿内见小气泡或小液气平面 引起脾破裂者表现为包膜下出血和积液
肝脾多发转移瘤
脾弥漫性病变
表现为脾肿大,原因有: ❖ 炎症性:肠伤寒、败血症、结核、疟疾等 ❖ 淤血性:门脉高压、心脏病等 ❖ 增殖性: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肿瘤性: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转移瘤等 ❖ 寄生虫性:血吸虫病等 ❖ 胶原病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淀粉样变等
CT:上可直接显示脾增大的程度、形态、密度变化,及脾周围 的情况。横断面上脾外缘超过5个肋单元,脾下缘超过肝下 缘或厚度超过4cm可诊断为脾增大。
化脓性脾脓肿
脾囊肿
病理特点: 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 非寄生虫性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 真性囊肿囊壁内含有上皮细胞层 而假性囊肿囊壁不含上皮细胞层 假性囊肿多与外伤、感染等有关 多为外伤性,次为胰腺炎并发症
临床特点: 小囊肿仅为影像学检查时偶尔发现 巨大囊肿可有压迫症状或触及肿块
脾囊肿
CT表现: 脾内圆形水样低密度,密度均匀 增强后边界更清楚,其内无强化 少数囊肿可见囊壁有弧状钙化影 外伤性囊肿囊内可见混杂性密度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2024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2024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引言概述:脾脏疾病是指影响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各类疾病,包括脾脏肿瘤、脾脏破裂、脾梗死等。

影像学检查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的常见方法和诊断要点,并详细讨论了脾脏疾病的五个主要方面。

正文:一、脾脏肿瘤1. 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2. 脾血管肉瘤: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其他脾脏肿瘤的区别3. 脾内转移瘤:常见类型及其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4. 脾良性肿瘤:常见类型的影像学表现5.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脾肿大:影像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二、脾脏破裂1. 外伤性脾破裂:影像学检查的意义和鉴别诊断要点2. 非外伤性脾破裂:疾病谱及其影像学特征3. 脾破裂的手术治疗指征与影像学评估4. 保守治疗下脾破裂的影像学随访和疗效评估5. 脾破裂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标准三、脾梗死1. 脾梗死的分类与病因分析2. 脾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3. 脾梗死与腹腔感染的关系及其影像学表现4. 脾梗死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标准5. 脾梗死后影像学随访和复发病变的评估方法四、脾囊肿和脾憩室1. 脾囊肿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2. 脾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要点3. 脾憩室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4. 脾囊肿与脾憩室的治疗方法及其影像学评估5. 脾囊肿和脾憩室的并发症及其影像学诊断标准五、脾功能异常1.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脏改变:影像学特征和诊断要点2.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脾脏功能改变: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3. 脾出血和脾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标准4. 脾功能亢进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评价5. 脾功能异常在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意义总结: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脾脏病变的类型、范围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同时,对不同类型的脾脏疾病,应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综合分析,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脾脏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脾脏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脾脏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脾良性肿瘤 脾恶性肿瘤
• 脾脓肿 • 脾结核
(一)脾囊肿
1.概念:脾囊肿是脾组织的瘤样囊性变。 2.病因:
①寄生虫性—寄生虫感染,多有畜牧区接触史,为人畜共患疾病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先天发育。
假性囊肿—多见,常和外伤,梗死,脓肿吸收有关 3.病理:
①寄生虫性—多为棘球蚴病囊肿,常与肝/肺棘球蚴病同时存在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表皮样,皮样,血管和淋巴管。
脾脏正常解剖
1.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 2.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相邻,
称为脏面。 3.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 4.外面平滑而膨隆与膈相对,称为膈面。 5.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 6.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学
承医附院本部放射科 刘斌 2019-4
脾脏
名称:脾(Spleen) 位置:位于腹腔的左上方,胃底与膈之间,呈扁椭圆形,
呈暗红色、质软而脆。 功能: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 特点: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
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 造各种血细胞,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2.病理: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 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 瘤(NHL)两大类,二者均可累及脾脏;根据病灶大小 分布,又可分为:
①均匀弥漫型(直径<1mm)脾均匀增大,无肉眼肿块, 需镜观
②粟粒结节型(1mm <直径<5mm)
③多发肿块型(1cm <直径<10cm)
④巨块型(直径>10cm)

B超和CT判断脾脏正常表现、测量径线、肿大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表现特征

B超和CT判断脾脏正常表现、测量径线、肿大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表现特征

B超和CT判断脾脏正常表现、测量径线、肿大临床诊断及如影像学表现特征脾脏正常表现脾的大小、重量还因不同年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状态而异,在成年人、大约10cm长,6cm宽,3-4cm厚。

在老年人则趋减小。

在成年人脾平均重量为150g 。

脾脏常用测量径线1、脾厚径(t):脾门中心层面之脾内缘至脾外缘的最短径。

2、脾长径(b):脾门中心层面脾的最长径(前后直线)。

3、脾上、下径(I):脾的上缘至脾的下缘的垂直距离,即脾下极床位减去脾上极床位。

4、脾肋单元计数(ru):脾最大截面之层面脾外缘占据肋单元数。

脾脏肿大临床诊断1、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2、中度肿大:脾肿大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3、高度肿大:脾缘超过脐水平线以下或超过前正中线,也称巨脾。

X线平片测量1、可依据临床诊断标准。

2、长径超过15cm,宽径超过8cm可诊断脾肿大。

明显增大时可引起左膈升高,胃泡右移,左肾轮廓影向内下方移位。

B超测量1、轻度肿大:脾形态饱满,长径>12.0cm,厚度>4.0cm,脾门静脉内径>0.8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cm,仰卧位时可探及脾脏下缘,实质回声颗粒增粗。

2、中度肿大:脾形态饱满且边界不规则,脾门切迹变浅,长>13.0cm,厚>5.0cm,脾静脉内径>1.0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cm或平脐,实质回声明显增粗。

3、重度肿大:大小形态失常,长>15.0cm,厚>5.0cm,脾静脉>1.2cm,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实质回声颗粒明显增粗,脾门周围有低回声结节(副脾及肿大的淋巴结)。

4、巨大脾:脾脏大小形态明显失常,脾门切迹消失,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下甚至达盆腔,实质内有钙化斑及占位病变。

钙化斑由于脾纤维化所致。

CT测量1、脾脏在任一径线上>12cm。

2、横断面图像上以5个肋单元(相邻肋骨和肋间隙的宽度分别代表一个肋单元)。

脾脏的正常与异常ct表现

脾脏的正常与异常ct表现

CT在脾脏疾病治疗决策中的作用
评估病变范围
通过CT检查可以准确评估脾脏病 变的范围和程度,为治疗决策提
供依据。
指导手术治疗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脾脏疾病, CT可以帮助制定手术方案,评估 手术难度和风险。
监测治疗效果
CT检查可以动态监测脾脏疾病的治 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脾脏位置与形态
位置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左侧, 膈肌之下,通常呈现为横椭圆形 的软组织影。
形态
脾脏形态规则,边缘光滑,无分 叶或不规则突起。
脾脏密度与CT值
密度均匀
正常脾脏在CT图像上密度均匀,无明显的低密度或高密度区 域。
CT值
脾脏的平均CT值通常略低于肝脏,但高于周围脂肪组织。具 体CT值可因个体差异和扫描参数而略有不同。
将CT与其他影像技术(如MRI、PET等)进 行融合成像,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脾脏病变 的性质和范围。
智能化辅助诊断系统
个性化扫描方案
借助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开发智能 化辅助诊断系统,提高脾脏病变的诊断准 确性和效率。
针对不同患者和病变特点,制定个性化的 扫描方案,优化扫描参数和对比剂使用, 提高检查效果和患者体验。
CT在脾脏疾病诊断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要点一
优势
要点二
局限性
CT能够清晰显示脾脏的形态、大小、密度和结构,对于脾 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CT检查具 有快速、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CT对于某些等密度病变和早期病变的检出率相对较低,需 要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此外,CT检查具有 一定的辐射性,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使用 。
THANKS

肝胆胰脾肾

肝胆胰脾肾
3、肝静脉变细,管腔粗细不匀,走向不清。 4、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扩张、扭曲。 5、因门脉高压可出现脾大、门脉系统扩张、侧枝循环开放、脐 旁静脉再通及腹水。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探查显示门静脉血流速 度缓慢。肝动脉血流增多、流速增快。肝静脉血流频谱异常。
胆道
• 一、解剖概要


肝内胆道 :毛细胆管
小叶间胆管
胰腺
一、正常胰腺声像图表现
1、按胰腺长轴声像图外形分为腊肠型、哑铃型、蝌 蚪型。边缘清晰光整,回声水平略高于肝脏或与肝脏 相似。胰实质中间可见细长的无回声管道为主胰管回 声。
2、识别胰腺的血管标志是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 系膜上动脉和静脉、脾静脉。
3、胰腺正常超声测值目前尚不统一。一般认为正常 胰头厚<2cm,胰体和胰尾厚<1.5cm,胰管内径2mm。
• 肝脏正常值
• 左叶与右叶下缘角分别小于450及750;
• 肝上界多位于第6肋间,平静呼吸时剑突下长度不超过5cm, 右叶多不超过肋缘;
• 右肝前后径8~12cm,最大斜径10~14 cm ;
• 左肝前后径小于6cm,上下径小于9cm,二者之和不超过 15cm;
• 门静脉主干内径小于1.3cm,血流方向一般为向肝性(呈红 色),频谱曲线呈波浪型 ,流速15~25cm/s。
三、胆道疾病的声像图表现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胆系疾病,在引起急腹症的疾 病中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结石中以胆固醇结石和混合 性结石多见。 典型胆结石声像图特征: 1、胆囊腔无回声内出现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 2、后方伴有干净的声影; 3、光团随体位变化而移动。
不典型胆结石声像图特征: 1、胆囊充满型结石(WES征) :此征反映了胆囊 结石和胆囊炎的一种后期改变,其诊断准确率达 96%。 2、胆囊颈部结石

肝胆胰脾影像学

肝胆胰脾影像学

肝海绵状血管瘤
MRI表现:T1均匀性稍低信号,T2随回波时间 (TE)延长,血管瘤的信号强度递增
T1W
T2W
肝血管瘤 MRI
肝脏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造影: 实质其瘤体内出现“血湖”,呈爆玉米 花 状染色,出现早,消失晚,无肿瘤血管和动静 脉短路。
肝脏疾病的CT表现
原发性肝癌
平扫大多数呈低密度,部分可为等密度 或高密度;肿瘤可为单发、多发也可 为巨块形,较大肿瘤中心可坏死呈低 密度,也可发生出血呈高密度。肿瘤 边缘可以不清楚,也可边缘清楚包膜 完整
肝脏MR检查
禁忌证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人 物 3.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4.MRI造影剂有关的禁忌证 并发症 MRI造影剂有关的并发症
肝脏正常MRI表现
横断面解剖同CT 肝实质信号均匀,强度中等,略低于 脾脏和背部肌肉 肝外和肝内静脉信号流孔,显示良好
Extra cellular Imaging
Portal phase
Equilibrium phase
Arterial perfusion Portal systemc Liver veins Liver parenchyma
Presurgical topography information
& vessel assessment
胆石症 – 胆囊阳性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石症 — 胆总管结石
胆石症 – 胆囊、胆管结石
右中上腹钙化影鉴别
胆囊结石
腹腔淋巴结钙化 输尿管结石
胆囊炎
急性:胆囊常不显影 慢性:
1. 胆囊不显影 2. 显影淡、延迟、轮廓不清 3. 收缩功能不良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
1.胆囊壁不规则增厚 2.单发或多发结节突向腔内 3.肿块可充满整个胆囊,并侵犯邻近肝组织,肝
内可见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 4.胆道梗阻 5.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鉴别:良性病变多在1cm以内,胆囊癌大多超过 1cm,病变形态特征、对胆囊壁有无浸润 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胰腺疾病
一、胰腺癌 相对少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1.7:1,早期 无症状,随病程发展可有腹痛、黄疸、体重明 显下降三大特征,尚有厌食、恶心、呕吐及腹 泻等 胰腺癌90%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约10% 为腺泡细胞癌,80%癌肿发生在胰头部,其余 在体尾部,少数呈弥漫性生长或多灶分布
2.肝内胆管结石:肝内管状、点状、 不规则状高密度影,沿胆管走行分布
(二)胆管癌
乳头状腺癌和粘液性腺癌最多 见,常引起黄疸,好发于肝门区左 右肝管汇合部,约50%
胆管癌CT表现
胆总管癌:1.近端胆管扩张,于梗阻部位扩张的 胆总管突然中断 2.部分病例可见腔内软组织肿 块 3.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强化
急性胰腺炎CT表现
平扫: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多为弥漫性, 亦可局限性,胰腺密度减低,形态 不规则,边缘模糊,与周围脏器分 界不清,肾周筋膜增厚
增强:胰腺均匀强化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胰腺增大更明显,还可见 坏死的更低密度区,亦可见高密度出血灶,同时 炎性渗出更明显,可见胰周积液和腹水,增强水 肿区有强化,坏死区无强化
肝脏疾病
肝血管瘤
最常见的肝内良性肿瘤,占良性的 84%左右,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 极少数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瘤。 病变可单、多发 女性多见
肝血管瘤
病理 肿瘤被复结缔组织被膜,与周 围组织分界清楚,由充满血液 的血管囊腔构成,囊腔间有纤 维性间隔,囊腔壁衬以扁平内 皮细胞,肿瘤可发生纤维化、 钙化及血栓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变累及多个脏器称淋巴管瘤病。
影像学表现:脾大,单或多个低密度灶,界清, 内见粗大间隔,CT值偏高(含有蛋白);增强 后瘤壁及间隔强化,中心无强化。 MRI表现为 长T1、长T2的病变。
脾淋巴管瘤
脾非何杰金淋巴瘤。CT平扫(上图) 示脾内三个低密度灶,增强扫描(下 图)病灶境界清楚。
脾淋巴瘤
畸形。 一般无临床症状。脾扭转时可产生急腹症。 影像学检查显示脾异位的形态及位置,正常脾窝
处无脾。
多脾综合征CT表现
1.有一个或多个副脾。为结节状或球状的组织, 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
2.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 3.多同时有多脏器的移位症,如右位心、异 位的肝、胃肠、胆囊胆道等,即内脏异位症。 4.个别病例有可能同时发生胆囊先天缺如、 心脏与大血管发育不全、畸形等。
脾淋巴瘤(lymphoma of spleen)
分原发性和淋巴瘤脾浸润,大部分为后者。 可以为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理分型:弥漫性脾肿大型(无肿块)、粟粒型(直径
小于5mm小结节)、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 弥漫性脾肿大型、粟粒型CT难显示结节,仅表现脾大。 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表现为脾大+低密度结节灶
液平有特征性。
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 )
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 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当 有门静脉高压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 死。医源性现多见。
病理学变化为贫血性梗死。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可以无临床症状,亦可以引起左上腹痛。
脾脏正常CT表现
位于左上腹,膈面及胸壁侧光滑,脏面不平。
呈新月状。脾脏密度均匀,CT值低于肝脏,与 胰腺近似。大小、长度不超过5个肋单元(一肋 单元等于一个肋间或肋骨断面)。
脾密度低于肝,均匀动脉期不均匀,静脉期变均 匀。
脾脏正常强化
脾脏异常CT表现
脾大小的异常: 脾密度异常:
[鉴别诊断] 需与腹腔肿大淋巴结或其他肿物鉴 别。副脾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可鉴别。
多脾综合症。CT平扫(上图)示腹腔器 官异位,右腹部可见多个脾脏。增强( 下图)示多个脾增强情况相同(箭头) 。
副脾
脾脏大小异常
脾脏密度异常
脾脏正常MRI表现
脾脏的T1,T2弛豫时间比 肝脏长
信号:T1WI低于肝、 T2WI高于肝
脾脏信号均匀
脾脏异常MRI表现
MRI不如CT显示满 意。
单纯脾大无信号改 变。
肿瘤—局限性T2WI 高信号(正常脾 T2WI稍高信号)
脾弥漫性疾病
表现为脾大。 【脾大标准】 厚度超过4cm,脾外缘大于5个肋单元,下缘超过肝下缘
脾梗死CT表现
①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为低密度区。 ②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
向脾门。 ③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
增强,对比更好。 ④脾梗死灶在急性期(8天以前)呈低密度区,不
强化;在慢性期瘢痕收缩脾脏缩小、变形。 ⑤若整个脾脏梗死.增强脾脏不强化,只有脾包膜
化、壁结节等。
脾囊肿
胆结石、脾多发囊肿
脾囊肿并钙化、 肝内胆管结石、 脂肪肝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

是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通常无症状,大病灶压迫周围器官,破裂出现急
腹症,脾亢产生贫血、乏力、心慌等症状。 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类同肝血管瘤。 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形成,偶尔可见钙化。 须与错构瘤、淋巴管瘤、单发转移瘤鉴别。 错构瘤常含脂肪及钙化; 淋巴管瘤呈囊状,含粗大间隔,无血管瘤强化特征; 转移瘤延迟扫描不能充填。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
脾脏的解剖
1、大小、重量、形状 、位置、脾切迹、毗邻 、位置、韧带、脾门 2、脾脏的血管
1 人体最大的淋巴 器官,脾个体差异 较大,平均长 10.5cm、宽6.5cm 、厚2.5cm; 2 正常人脾重100250g. 3 位于左季肋深部 ,9-11肋 4 韧带:胃脾韧带 ,脾肾韧带,膈脾 韧带,脾结肠韧带
。 【脾大病因】 炎症性 淤血性 增殖性 肿瘤性 寄生虫性 胶原病性
脾肿大
脾肿大
脾破裂
1.发生率 40-50% 2.损伤形式:爆裂 脾门撕裂 断裂
病理分类:中央破裂、被膜下破裂、真 性破 裂
病因分类:外伤、自发性、医源性
临床表现
左下胸壁的挫伤 左下肋骨折表现 左上腹疼痛和肌紧张 左肩胛区疼痛 血腹(包膜下出血无血腹) 出血性休克
影像学表现
腹部平片 -B超-首选 -CT
脾囊肿(splenic cyst)
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后者分真性、假性。 假性囊肿常见,与外伤、胰腺炎有关。 CT表现典型,圆形,界清的水样低密度灶,无
强化。单发或多发,个别可见壁钙化。 脾包虫囊肿有一定特征性(囊壁囊内钙化、母囊
内子囊)。 MRI表现为长T1、长T2的病变。 影像学难分真、假性囊肿。 需与囊性肿瘤鉴别,后者可见不规则壁厚、壁强
有增强现象。
脾梗死。CT平扫(上图)示脾内多 发低密度区,边界模糊。增强扫描( 下图)示病灶边界变清,为多发的楔 形低密度灶,无强化表现。
游走脾 多脾综合征
为先位。为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 多脾可以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心血管及内脏多种
;边缘不清,增强后境界较清。 淋巴瘤脾浸润者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须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脾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
成因: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积聚而形成囊状扩 张。又称淋巴水瘤,为良性淋巴管畸形。
病理上分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囊状主要 见于身体的软组织部位。
脾转移瘤
例:女56岁,子宫颈癌, B超示肝内低回声区,怀 疑肝转移癌。
平扫肝右叶及脾门区有不规则低密度肿块,边缘不清,密度尚均匀(上),增扫病灶 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
CT诊断:1) 肝、脾转移瘤 2) 脾脏淋巴瘤
脾转移瘤
脾脓肿(abscess of spleen)
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也可为邻近脏器侵犯。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脾大+脓肿(环征),发现气泡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