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经典心身疾病
亚历山大心理疗法:拉长你的躯体,放松你的心情
亚历山大心理疗法:拉长你的躯体,放松你的心情亚历山大心理疗法(Alexande Therapy)是以出生于匈牙利的医生F.M.亚历山大的名字命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疗法曾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十分流行,直到现在为止,世界各地少数治疗者还在使用这种疗法为患者治疗焦虑症、恐惧症及可能由此引发的头、颈、脊骨的错位。
亚历山大疗法源自F.M.亚历山大医生在治疗一名年轻演员时的经历。
他在治疗这位年轻的演员时,恰逢自己的嗓子疾病发作。
亚历山大在经历了无数次治疗无疗效的情况下,决定实施自我治疗。
他经过细细观察和体验,终于发现自己的情绪、身体运动、头颈姿势和习惯与他的嗓子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之后,他便开始矫正由于不良的情绪尤其是紧张情绪造成的头、颈、脊骨错位。
通过矫正训练,他的嗓子疾病神奇般的好了。
亚历山大对从自己嗓子的治疗中获得启示,他开始将这一方法应用到更广泛的失调领域,并着手培训了一批治疗师和技术推广师,从而使这一疗法传播到全,廿界。
亚历山大疗法一开始并没有被一般的民众所接受,而是被一批名人接受了。
这些名人包括爱尔兰政论家、剧作家G.萧伯纳(Ceorge Bernard Shaw)、英国著名作家A.赫胥黎和美国哲学家、教育家J.杜威。
其中G.萧伯纳活了94岁,J.杜威活了93岁,他们都将自己的长寿归功于亚历山大技术。
S.巴克在1978年出版了《亚历山大技术》一书。
牛津大学的N.廷伯根教授在接受1973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提名时曾对亚历山大技术很高的评价。
后来,亚历山大技术逐渐在心理治疗界、表演界得到广泛认同并得以推广、应用。
亚历山大疗法的基本技术要领是:一、在开始作任何身躯运动之前都必须先让自身的颈项充分放松,颈项放松则可使全身放松。
二、当运动开始之后,应让头部缓缓升起,就像吊车逐渐升起一样,而不是向后,也不是向下拉。
三、尽可能使整个躯干拉长,抬头向上,不要让头下垂而使脊椎扭曲或拱起。
以上动作可反复做,持续时间尽可能长一点。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十二指肠溃疡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皮质接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导致胃和十二指肠壁血管和肌肉发生痉挛,使胃肠壁细胞营养发生障碍和胃肠粘膜的抵抗力降低,致使胃肠粘膜易受胃液消化而形成溃疡,目前有人认为是胃弯曲杆菌感染所致,溃疡常为单个性,但也有多个溃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存在时称复合性溃疡。
一、临床症状:溃疡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多为周期发作,秋季至春季是发作季节,可由气候寒冷或饮食不洁而诱发,胃小弯溃疡的疼痛多于餐后0.5~1小时发生,十二指肠溃疡或胃幽门部溃疡,多发于餐后3~4小时,有时可在半夜发生,但老年人的疼痛部位常无固定也缺乏明显的时间规律。
其典型表现为饥饿不适、饱胀暖气、泛酸或餐后定时的慢性中上腹疼痛,严重时可有黑便与呕血。
一般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如无效,应进一步作X线钡餐及胃镜检查,以除外穿孔、梗阻或恶变的可能性。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
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
食后2~4小时又痛,也须进餐来缓解。
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
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
二、发病特点: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以下特点:1、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
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
过去发作期可长达数周或数月,现因有效治疗而显著缩短。
缓解期亦可长短不一,短的仅几周或几个月,长的可达几年。
3、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解热镇痛药及消炎药物诱发。
4、多发于中青年男性。
部分病例可无上述典型的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腹胀、厌食、嗳气等症状。
亚历山大经典心身疾病
阐述亚历山大列举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它们的?美国心理学家Alexander提出的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和支气管哮喘。
一、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tion)是一种以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以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一种被最早确认的心身疾病。
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除与高钠膳食,遗传缺陷等原因有关外,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始动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一)流行病学调查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或责任过重、工作压力过大,或应激性不良生活事件过重过多的人群中,患高血压病者多。
如同样的黑人,凡世代居住非洲的,患高血压者甚少,而生活在美国北方大城市的,因其社会经济条件差,犯罪率高,暴力事件多,人口密度大,迁居率、离婚率高,所以患高血压者多;而在工作压力大的日本,高血压病是居民主要的死因之一。
现代城市居民因就学就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患高血压者明显高于农村。
(二)动物实验长期的紧张刺激使动物血压升高。
如让不同群体的大白鼠生活在缺少食物的一个笼子里,结果大白鼠均因争食撕打殴斗而患高血压病:关在笼子里的狒狒王,眼看自己的“下属”自由地进食而不理它的威风和尊严,经常气得暴跳如雷,终于患上顽固性的高血压病。
(三)有关情绪与高血压的研究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特别明显。
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常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1971年Hokanson等人对愤怒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表明,在激怒的被试者中,那些必须压抑敌对反应而不允许发泄愤怒的人比允许发泄愤怒的人血压要高。
有人通过催眠暗示的办法研究情绪对血压影响,发现经催眠暗示,被催眠者表现愉快时,血压可下降20mmHg(2.67Kpa)脉博每分钟减少8次;相反,在暗示愤怒时,血压可升高10mmHg(1.33kpa),脉博由65次/分增加到120次/分。
健康心理学基本理论
心率增加 心输出量增加
血压上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精神紧张导致原发性高血压
压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 原发性高血压病
❖ 高血压病人的90%,成年人10%左右
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 遗传:双亲之一——子女28%; 双亲均患——子女45% ❖ 摄盐量高 ❖ 肥胖 2、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因素: 战争、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 (2)心理因素:
相反:B型——缺乏竞争性,喜欢不紧张的工作,喜欢 过松散的生活,无时间紧迫感,有耐心,无主动的敌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胃溃疡
❖1、情绪: 抑郁 ❖ 2、应激:长期应激影响消化系统功能,产生溃
疡。 ❖ 3、生活事件:家庭矛盾、经济压力、不良习惯等。 ❖ 4、人格:工作认真负责、强烈进取心和依赖愿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校方称,2010年3月30日晚9:00左右, 该校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生曾世杰(男)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明 远湖边,杀死一名女学生,杀伤2名男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初步诊断
❖ 第一单元
▪ 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 第二单元*
▪ 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 第三单元—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单元 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 题的关键点
▪ (2)纵向比较 不同时间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比较
▪ (3)临床症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因果关系或横向影响关系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
亚历山大七大经典型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病的心理因素十二指肠溃疡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皮质接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导致胃和十二指肠壁血管和肌肉发生痉挛,使胃肠壁细胞营养发生障碍和胃肠粘膜的抵抗力降低,致使胃肠粘膜易受胃液消化而形成溃疡,目前有人认为是胃弯曲杆菌感染所致,溃疡常为单个性,但也有多个溃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存在时称复合性溃疡。
一、临床症状:溃疡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多为周期发作,秋季至春季是发作季节,可由气候寒冷或饮食不洁而诱发,胃小弯溃疡的疼痛多于餐后0.5~1小时发生,十二指肠溃疡或胃幽门部溃疡,多发于餐后3~4小时,有时可在半夜发生,但老年人的疼痛部位常无固定也缺乏明显的时间规律。
其典型表现为饥饿不适、饱胀暖气、泛酸或餐后定时的慢性中上腹疼痛,严重时可有黑便与呕血。
一般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如无效,应进一步作X线钡餐及胃镜检查,以除外穿孔、梗阻或恶变的可能性。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
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
食后2~4小时又痛,也须进餐来缓解。
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
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
二、发病特点: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以下特点:1、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
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
过去发作期可长达数周或数月,现因有效治疗而显著缩短。
缓解期亦可长短不一,短的仅几周或几个月,长的可达几年。
3、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解热镇痛药及消炎药物诱发。
4、多发于中青年男性。
部分病例可无上述典型的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腹胀、厌食、嗳气等症状。
心身疾病(1)
疾病分类
7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
神经系统: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 主神经功能失调症
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 9
制定的心身疾病的分类如下:
1 0
耳鼻喉科:梅尼埃综合征、喉部异物感 眼科: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
进食障碍
1、神经性厌食:其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恐惧和对形体的过分关注,拒 绝保持与年龄、身高相称的最低正常体重。
2、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反复出现发作性大量进食,吃到难以忍受的腹胀为 止,有不能控制的饮食感觉,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存在担 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发作期间,为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 性为包括,自我诱发呕吐、药物滥用、间歇进食等;
11 口腔科: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
1 2
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有癌症和肥胖症等
以上各类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情绪影响下恶化,心 理治疗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常见几种心身疾病 的
临床表现
1 进食障碍 2 睡眠障碍 3 性功能障碍 4 支气管哮喘 5 消化性溃疡 6 原发性高血压
在我国,由于受文化、历史和人们头脑中的某些习惯观念的影响,与 应激相关的疾病患者 中有90%就医于综合性医院。这些患者往往以躯体症状为主诉,不愿主动诉说心理症状及 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还可能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而隐瞒病情、不愿或拒绝去精神专科就诊。
概念
(1)由心理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例如原发性高血压) ; (2)虽是由于躯体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但因心理因素作为第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调资料。 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 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 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 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 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 关注。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身疾病
• 心理社会层面的干预可采取下列措施: • 1、改变环境 • 2、精神药物治疗 • 3、心理治疗
冠心病
头号杀手
冠心病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社会因素
起着重要的作用。
冠心病发作
• 研究证实: • A型性格的人容易发生冠心病
A型性格个体的主要性格特征
过分的抱负及雄心勃勃; • 过高的工作标准,常对自己的工作成就不满
应激源 躯体 心理 社会 职业
心理 应激
心理 生理 反应
器官 脆
弱性
致病因子 物理化学 生物遗传
心身反应 心身紊乱 心身疾病
躯体中介因素:遗传素质、生理特征、环境因素 心身疾病的应激机制
四、 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 治疗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 (一)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的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物学因素, 要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强化人们的自我心理 保健意识,讲求心理卫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技术,学会行为的自我 塑造的技术。要综合考虑生物、心理、社会 因素,采取全方位的立体的措施,才能真正 收到预防的效果。
(三)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现代假 说
• 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四个关键环节: (1)心理社会因素→(2)生理反应→(3) 器官脆弱性→(4)心身疾病。
• 1、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入大脑。 • 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 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 • 4、心身疾病的发生。
心理中介因素: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体系等
3. 行 为 途 径
这条途径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学说或学 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为,社会环 境刺激引发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 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 高等,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或特殊 环境因素的强化,或泛化作用,使得 心理和生理反应被固定下来,最终演 变成为症状或疾病。
亚历山大弗洛伊德的事迹 心理学之父的创新贡献
亚历山大弗洛伊德的事迹心理学之父的创新贡献亚历山大·弗洛伊德的事迹:心理学之父的创新贡献20世纪心理学史上,亚历山大·弗洛伊德(Alexander Freud)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他的研究与贡献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的事迹和他对心理学领域的创新贡献。
一、早年经历与职业生涯亚历山大·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
他自小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对人类心理的极大兴趣。
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期间,他开始专注于心理学研究,对于那个时期来说是一项非常新颖且具有前瞻性的选择。
毕业后,弗洛伊德成为了一名精神科医生,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他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与传统观点不同,提出了一种名为“精神分析”的疗法。
这一疗法以解析潜意识冲突为基础,逐渐为他赢得了声誉和名望。
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弗洛伊德正式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并开创了个人心理理论领域。
他的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和心理问题是由潜意识的冲突所导致的。
他关注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并探索人类个体在潜意识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和欲望。
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认为,潜意识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通过分析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人们可以解决心理疾病和情感问题,从而实现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
三、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结构模型,将人类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潜意识中的原始欲望与冲动的来源,自我则是个体的实际自我以及对现实的理智认知,而超我则是社会化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这一模型对于解释人类行为和个体心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健康至关重要。
他的这一模型为后来心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人类行为和个体心理的复杂性。
四、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学的贡献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贡献也是他事业中的重要部分。
心身疾病 PPT课件
第七节 心身疾病的特点
一、心身疾病的特点: 1、情绪障碍 2、性格类型 3、性别差异 4、几种疾病 5、家族史 6、缓解与复发
二、区别
1、与躯体疾病:
相同:躯体症状 不同:病因 2、与精神疾病: 相同:心理因素 不同:躯体症状
第八节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
(三)环境因素
1、刺激来源: 社会、物理、化学、生物 2、生活事件评定量表 美,Holmes, 1973年 5000人,43种 生活事件, LCU: <150:第二年健康 >300:第二年70%得病 >150且 <300:第二年50%得病
四、社会因素
1、社会经历 2、不同国家:冠心病:美、芬> 希、日 3、民族:黑人 白人 4、时期:50年前:溃疡病 5、群体:肥胖症:经济地位低的妇女 6、工作环境:单调、噪音、
第九节 心身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一、心身障碍的诊断
–(一)阳性依据 –1、起病:社会心理刺激 –2、波动:社会心理刺激 –3、人格特征 –4、儿童早年体验
–(二)心理诊断
1 病人当前的心理(情绪) 状态
(1)同时记述两种诊断: 高血压加焦虑状态 (2)同一诊断: 心因性痉挛性斜颈
一、原发性高血压 1、流行病学 2、相关因素 3、心理因素 4、人格特征 5、早年体验 6、
1、流行病学 2、相关因素 3、心理因素 4、人格特征 5、早年体验 6、心理治疗
三、支气管哮喘
1、流行病学
(一) ENGEL
的关于人类对紧张 性刺激的“或战或逃”的行为反 应特征。 (二)血液生化致病因素 (三)激素致病因素
心身医学总结
一、心身医学的概念1、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
狭义概念是研究心理和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
广义的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2、心身医学观察方法临床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实验法3、心身医学研究的焦点分类疾病演变的规律、特点;诊断标准;中医识别;中介机制;易感因素。
二、心身疾病总论1、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广义角度: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2、现代心身概念的产生20世纪中叶,亚历山大,神圣七病,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较为完整的心身概念由美国精神病专家邓巴于1938年提出,在《情绪与身体的变化》一书中总结了患者个性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980年,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的心身医学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所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变得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3、心身医学的流行病特征多见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工业化>低工业化,更年期明显上升,65岁以上、15岁以下患病率低。
4、医学模式: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区别疾病和疾患疾病:被医生所了解的客观体征,可重复的,共同证实的,只影响特定部位,存在着的不适,生活的量变,不动感情的处理,死亡的原因。
疾患:病人体验到的主观症状,独特的,不能直接检验的,影响整个个体,感受到的不适,生活的质变,有同情心的照顾,痛苦的原因。
优选第三章心身疾病总论Ppt
在西方,对心身概念的早期认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文明时期 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注意到心理因素和
气质类型对人体的影响,他的心身相关思想体现了古代医学朴素的心身统 一观。 古罗马时期的名医盖伦(Galon)的体液学说。 中世纪阿拉伯医学创始人阿维森纳注意到言语刺激对机体的影响,提出用 言语疏导的方法治疗疾病。 15世纪后——哈维(W.Harvey)的血液循环学说、维萨里(Vesalius)和 莫干尼(Morgagni)的解剖学发现 巴斯德(L.Pasteur)和魏尔啸(R.Virchow)的现代实验医学 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使生物医学模式下现代医学出现了“心” 与“身”的分离。
3.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食道痉挛和神经性呕吐、溃疡性结肠炎,神经 性厌食等。
4.内分泌系统。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低下、甲状 旁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5.神经系统。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肌紧张性头痛,联合性头痛等。 6.免疫系统。感染性疾病,器官移植,系统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病等 7.骨骼肌肉系统。风湿性关节炎,书写痉挛等。 8.妇产科。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围产
①促进病发发某种疾病的特异性冲突,必须有遗传的、生化的及 生理的某种因子存在; ②在某种特异生活情境中,病人的关键冲突被激活和增强; ③激活的冲突伴有强烈的情绪,通过植物性、内分泌性或神经肌 肉的通路而引起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亚历山大的概念中已经含有现代心理生理学及多因素发病的雏形。
二、现代心身概念的产生
上海复旦大学徐俊冕等对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人1108例的调查表明, 368人为心身疾病(32.2%)
综合国内外有关心身疾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心身疾病的发病约为 22%~35%。内科系统心身疾病比例约在32.2%~35.1%。内分泌系统患 者中心身疾病比例在60%以上。
护理心理学小总结
护理心理学1.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顺理成为当代占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
2.由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创立于19世纪末20 初,被称为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三大流派之一。
3.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存在于潜意识,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存在于意识,代表理性和审慎,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属于道德和良心,遵循:“至善原则”“完美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
如果本我、超我的矛盾冲突达到了自我无法调节的程度,平衡遭到破坏,个体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障碍。
4.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焦虑是一种自我功能,它使人警惕即将到来的危险,做出适应性反应。
A.现实焦虑:现实世界的威胁B.神经质焦虑:本我冲动的释放C.道德焦虑:自我受到超我的惩罚威胁时产生的恐惧。
5.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第二势力。
6.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奈瑟,1967年出版了《认知心理学》。
7.艾利斯的ABC理论,认知心理学运用于临床的创始人之一。
A.情绪有关的诱发事件B.人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诱发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B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8.心理的实质:A.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B.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9.感受性与感觉阈值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阈值越低,感受性越高。
阈值越高,感受性越低。
10.感受适应指感觉器官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11.感觉对比指同一个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发生起伏波动变化的现象。
“先吃酸,后吃甜”12.感觉相互作用:指一种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赤橙黄绿青蓝紫”“音乐疗法”13.知觉的选择性指人们在知觉客观的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
心身医学
浅谈心身疾病的发展概论:当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可谓是史无前例的,由此而产生的种种高度普遍的心理和身体问题(现代病)也向医学界提出了新的呼唤。
医学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对病人心理因素的忽略,会给医疗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病人的心理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也相应地得到重视。
随着对心身疾病的关注越来越多,本文将会从其发展的历史、概念、研究范畴,以及心身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意义来阐述心身疾病。
关键词:心身医学身心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的研究范畴心身疾病发展正文: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目前,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
至于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s),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
广义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显然,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了狭义医学一词是德国精神医师亨罗斯1818年在讨论市面正式提出的。
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心身医学的开拓者之一邓伯(Dunber)加以采纳,并于1939年在他领导出版的《美国心身医学杂志》中详细的介绍了这一概念,并在1944年建立的美国心身医学会加以推广。
系统医学概念的形成,正是基于心身医学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西方又称之为综合医学模式),以及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探讨。
心身医学科学体系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
至今有60年左右的历史。
心身医学一词是德国精神医师亨罗斯1818年在讨论市面正式提出的。
亚历山大病
致病机制
亚历山大病是一类罕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
统疾病, 遗传方式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为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病, 大多数为散发病例.根据发病 年龄及临床表现的不同, 分为3 型: 婴儿型、 少年型及成人型。近年正常人进行了该突变 分析研究表明3 种类型的亚历山大病患者均存 在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 ro tein, GFA P ) 基因突变.
亚历山大病的电镜表现
电镜观察:脑组织的神经纤维网中有大量的罗
森塔尔纤维散在。罗森塔尔纤维呈长条状,轮 廓不规则,没有膜包裹,由大量中等粗的细丝组 成,有些纤维中可见电子致密颗粒,有的颗粒聚 集呈块状。许多有髓神经纤维髓鞘不完整或 缺失,显示广泛性脱髓鞘。
所以虽然各型的临床表现可有差异,但其病理
③ 基底节和丘脑异常;
④ 脑干异常,特别累及了中脑和延髓; ⑤ 一个或多个结构(包括脑室周缘,额叶白质、视交叉、穹窿、
基底节、丘脑、齿状核和脑干) 的对比强化。
5 条标准中符合4 条即可确诊为亚历山大病
亚历山大病的MRI 改变
亚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病的MRI 改变
MRI表现为白质内异常信号,呈长T1,T2信号。特点为病变开始于双侧额叶, 向后发展,达顶叶,内外囊区,枕叶,晚期病变区可有囊性变(尤其额叶) 及脑萎缩。
亚历山大病
盛京医院 儿内科 于文婷
亚历山大病
定义
致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定义
亚历山大病(Alexander's disease,AXD)
也曾被称为纤维蛋白样白质营养不良脑病, 是一种由于星型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脑 白质营养不良性疾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退 行性病变。
心身医学概论
心理致疾的不同学说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都充分注意到心理因素可以致病,包括躯体疾病这一事实。
然而,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站在不同的角度,人们对致病的具体机理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与阐述,形成了不同的学说,且大多在某些方面反映了一些客观机理。
这既表明心理致病与心身障碍普遍存在,机理错综复杂;也提示研究临床心理问题之难度,毫不逊色于生物机理,需要人们在综合的基础上,做出创造性思考。
因为心理本即复杂于生物,更何况探讨的是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考虑到中医学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需要,在此择其要地做些介绍:一、不同学科和学派的观点我们先就主要的学科与学派的观点做些介绍,至于他们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则详细见后文讨论:1、精神分析学派(School of Psychoanalysis)的观点,此学派的开山鼻祖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受弗氏学说影响,现代心身医学的创始人亚历山大(F.Alexander)和邓巴(Dunbar)在20世纪40-50年代,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较系统地研究了心理因素导致躯体疾病的发病原理。
亚氏认为,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的发生,需具备三个条件:①潜意识(Subconscious)中压抑的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多因在童年时代产生的心理冲突,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成年后再接受心理刺激时,又可使童年冲突再现。
②源自遗传性的某些器官的易罹患特点,也就是先天性的一些缺陷。
③自主神经的过度活动性。
亚历山大认为心身疾病只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
例如,副交感神经系统被过度激活,常常与依赖、需要和希望等迫切的心理活动有关;而交感神经系统被过度激活则往往与紧张、愤怒、悲惧、应急等剧烈的心理活动有关;两者间的失协调,常促使其支配的器官产生病变。
临床上,当经常处于紧张、焦虑、应急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反复亢进确实可促使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偏头痛、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等疾病的产生;而持续处于抑郁、恐惧等状态时,又可活化副交感神经而产生哮喘、溃疡病、皮肤病、心脏猝死、癌等心身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述亚历山大列举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它们的?
美国心理学家Alexander提出的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和支气管哮喘。
一、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tion)是一种以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以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一种被最早确认的心身疾病。
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除与高钠膳食,遗传缺陷等原因有关外,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始动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一)流行病学调查
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或责任过重、工作压力过大,或应激性不良生活事件过重过多的人群中,患高血压病者多。
如同样的黑人,凡世代居住非洲的,患高血压者甚少,而生活在美国北方大城市的,因其社会经济条件差,犯罪率高,暴力事件多,人口密度大,迁居率、离婚率高,所以患高血压者多;而在工作压力大的日本,高血压病是居民主要的死因之一。
现代城市居民因就学就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患高血压者明显高于农村。
(二)动物实验
长期的紧张刺激使动物血压升高。
如让不同群体的大白鼠生活在缺少食物的一个笼子里,结果大白鼠均因争食撕打殴斗而患高血压病:关在笼子里的狒狒王,眼看自己的“下属”自由地进食而不理它的威风和尊严,经常气得暴跳如雷,终于患上顽固性的高血压病。
(三)有关情绪与高血压的研究
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特别明显。
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常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1971年Hokanson等人对愤怒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表明,在激怒的被试者中,那些必须压抑敌对反应而不允许发泄愤怒的人比允许发泄愤怒的人血压要高。
有人通过催眠暗示的办法研究情绪对血压影响,发现经催眠暗示,被催眠者表现愉快时,血压可下降20mmHg(2.67Kpa)脉博每分钟减少8次;相反,在暗示愤怒时,血压可升高10mmHg(1.33kpa),脉博由65次/分增加到120次/分。
此外,人们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有易焦虑、易冲
动、求全责备、主观好强的A型性格特点,而临床对高血压病的观察也表明:药物配合心理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1]
二、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
导致溃疡发生的直接因素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在胃粘膜的屏障防御机能下降时产生的自身组织消化。
胃肠道同样对内外刺激十分敏感,情绪变化很容易引起胃液分泌及胃肠运动功能变异,临床上常可发现许多溃疡患者的起病往往有一段难忘的痛楚经历,而病情的加重与复发也往往与负性的情绪体验有关,因此,消化性溃疡一直被列为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
著名学者wolff对一位因食道烫伤而不得不通过腹壁造瘘进食的病人阿汤进行过细致的观察。
通过病人的瘘口,wolff 直接观察到:当阿汤处于忿怒、怨恨或焦虑时,他的胃和脸一样充血发红,胃液分泌增多,胃运动增加,甚至看到胃酸和胃蛋白酶腐蚀胃粘膜;当他悲伤、忧虑时,胃粘膜苍白,胃液分泌不足,胃运动减弱,此时即使把食物放进去也不易消化,而且损伤胃壁。
有人用白鼠做制动实验,造成白鼠的焦急与挣扎,24小时后80%的白鼠患上了胃溃疡。
如让制动白鼠近亲繁殖,对其第六代再行制动,12小时后白鼠100%都患胃溃疡。
大量的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证实:
1.胃蛋白酶原的高水平倾向是消化性溃疡的遗传性生理基础。
这些人在应激情境下容易患消化性溃疡。
2.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少人际交往、守旧、刻板,情绪不稳定是消化性溃疡患者常有的人格特征。
这些人对心理社会性的刺激较敏感。
3.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强烈的心理应激可扰乱消化系统的正常工能,促使胃液分泌过多或(和)排出减慢,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慢性消化性溃疡来说,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理性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6]
三、神经性皮炎
目前认为是发生本病的主要诱因,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生活环境突然变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复。
二、致病的心理因素
神经性皮炎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
目前所知,此病与心理因素有明显关系。
根据临床观察,这类病人多数有头晕、失眠、烦躁
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衰弱症状。
如果神经衰弱的症状获得改善,那么神经性皮炎的症状也随之好转。
因此,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功能失调所引起。
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bromchial asthma)很早就被公认为呼吸系统中典型的心身疾病。
其病因主要有过敏反应,感染和心理社会因素,不过不同的患者对这三大主因的敏感性不同。
有些学者认为,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几乎各占一半,也有学者对487例患者的研究表明:过敏因素为主者占29%,感染占40%,而心理因素为主者占30%。
在儿童患者中,心理社会因素显得更为重要。
心理社会因素对下列三种人的影响比较明显:
(一)家庭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失常的人
母亲过分溺爱孩子,孩子过份依恋母亲;或者父母管束过严,家庭矛盾冲突频繁者。
如临床上常见到有的哮喘患儿,在父母面前发作很重,离开父母在医护人员照料下则很少发作;对变应原过敏的孩子在家里时哮喘病一再复发,可一离开家庭,即使变应原依然存在,孩子也不发病了。
(二)心理感受敏感而强烈,并惯于压抑克制自己情绪的人强烈的紧张性刺激,如人或动物打斗的场面,社交、性交的紧张体验均可使这些人发生哮喘,甚至形成条件反射。
有位20多岁的女青年,每当收到恋爱对象爱情有波折的来信,就出现胸闷,继而哮喘发作。
还有的人因吸入花粉而患哮喘,后来当他看到人造的玫瑰花后,也出现喘息症状。
(三)容易接受暗示的某些人
Luparello等人曾选择40名有过敏史的哮喘病人和正常人作对照实验。
首先向所有的被试者宣布:这是一个空气污染实验,每个人必须吸入几种浓度不同的物质(其实所吸入的都是根本无害的非过敏性溶液)。
结果病人组的三分之一出现了呼吸困难,其中12人哮喘发作,而健康组无一人出现反应。
然后告诉病人“这是暗示的作用而不是溶液引起的”真相后,那些受影响者也就恢复了正常。
对这些人来说哮喘与心理暗示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哮喘通常有多种病因,但可以肯定:心理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作,重视结合心理治疗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3] 一般认为: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引起的恶劣情绪可以降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杀伤机制,使机体每天都可能产生的突变细胞难以清除,从而发展为肿瘤。
[5]
五、溃疡性结肠炎
心理因素在疾病恶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现在已明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配对对照病例相比并无异常的诱因。
再者,原来存在的病态精神如抑郁或社会距离在结肠切除术后明显改善。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直接引起或使脑内代谢改变导致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据统计约半数甲亢病人会出现性格改变躁狂、抑郁、幻觉妄想等精神障碍。
这些都是心理疾病。
七、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多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对类风湿疾病的做了很多研究,但是至今为止仍然不是特别的清楚。
一般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内分泌、心理因素等有关系。
而心理因素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有一些患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是由于精神受刺激、过度悲伤、心情压抑而诱发的,还有一些患者是在患了类风湿关节炎以后,情绪波动使得病情加重。
总之,心理社会因素与物理、化学、生物、药物等任何致病因素一样。
只要其对机体的刺激达到个体难以承受与克服的程度,就可能导致疾病,并影响疾病的发展。
而心身疾病则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至于究竟引起什么疾病,除了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包括遗传素质,现实的健康状态,各组织的易感性外,还取决于个体对心理社会刺激的认知评价。
例如,同样遭受到重大挫折(如高考落选)那些悲观失望、耿耿于怀感到痛不欲生者则易患心身疾病。
所以,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通过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后,察觉到威胁或挑战存在,由大脑新皮质通过边缘系统去唤起应激系统(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各种内脏活动,并引起损伤与器质性病变后的结果。
因此,如何引导病人对心理社会的刺激作出正确的评价,并帮助病人主动作出心理调适,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