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知识的建构
第八章 知识的建构
迁移。 eye ,ball
一般迁移( nonspecial
transfer):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这一类迁移是教育的核心。
“面积计算原理:面积可加”
33
4、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加涅)
水平迁移(侧向迁移):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
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 1 ah 2
★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深层的、
灵活的理解,而不是字面的、 僵化的记忆。
一、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 二、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9
一、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奥苏伯尔) 符号学习:学习单词、图像、图标、 表情等代表什么。 概念学习:掌握某一类事物的共同本 质属性的过程。“鸟?” 概念学习的两种方式。 命题学习:学习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35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2、学生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概括说”:贾德
水下击靶实验:以五六年级学生为被试, 分成两组,让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 靶子。给一组学生充分解释水的折射原理; 但不给另一组学生说明关于水的折射原理, 致使他们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
36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40
问题2: 将军和要塞
将军希望占领一个位于乡村中部。要塞有多条 向外延伸的路,所有的道路都埋上了地雷。只 有小分队可安全通过这些道路,而大队人马通 过时会引爆地雷。因此大规模的直接攻击是不 可能的。 将军的解决办法是把他的军队分成多个小分队, 让每个小分队走一条路,最后各个小组同时在 要塞会师。
第八章
知识的建构
1
目 录
1 2 3 知识及知识建构 知识的理解 错误概念的转变 知识整合与学习迁移
第八章_知识的建构
�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
一,错误概念的性质
错误概念不是由于理解偏 差或遗忘造成的错误,它们常 常与学习者的日常直觉经验联 系在一起,根植于一个与科学 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
儿童并不是带着空头脑进入教室的, 儿童并不是带着空头脑进入教室的,在日 常生活以及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 了大量的经验,其中有些是与科学的理解 基本一致的,但有些理解却是与当前科学 理论对事物的理解相违背的,这就是错误 概念.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
(二)认知冲突策略 1.揭露学生的先前概念 2.讨论并评价先前概念 3.创造概念冲突
引出这些错误概念,向儿童提供演示, 引出这些错误概念,向儿童提供演示, 实验等呈现的新信息(科学概念), 实验等呈现的新信息(科学概念), 以引起儿童的认知冲突, 以引起儿童的认知冲突,使儿童认识 到原有概念与新信息之间的不一致, 到原有概念与新信息之间的不一致, 从而接受一个更具有逻辑性, 从而接受一个更具有逻辑性,概括性 的概念以获得发展. 的概念以获得发展.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
(三)认知冲突的处理
1.间接经验过程中认知冲突的处理形式: 间接经验过程中认知冲突的处理形式: (1)径直地或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拒绝新概 念 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纳入新概念: (2)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纳入新概念:机 械记忆,概念更换,概念获取. 械记忆,概念更换,概念获取. 2.直接经验过程中认知冲突的处理形式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作为教育内 容的科学知识(比如物理知识) 容的科学知识(比如物理知识)越来越远 离人们的生活经验,甚至有时" 离人们的生活经验,甚至有时"科学的解 释没有日常的解释有说明力" 释没有日常的解释有说明力".目前关于 儿童错误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理学领 域.
第八章知识建构与技能的掌握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 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 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 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 识”,通常是用言语等表述的 隐性知识(缄默知识) 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 为什么你知道的比你能说出来的要多?
三、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1、陈述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同化 同化就是学习者接纳、吸收、合并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 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陈述性知识是通过同化实现的,即 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互相作用而实现的 2、程序性知识建构机制:产生式 产生式这个术语来自计算机科学,是所谓条件-行动 (condition-action)的规则,简称C-A规则,即一系列 以“如果……则……”或“如果……那么……”形式编码的 规则。它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 例如,鉴别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的产生式: 如果 已知一个平面图形, 且该图形有三条边, 且三条边是封闭的, 则 判定此图形是三角形。
6.科学地使用比较教学 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方式有两种:同类 比较和异类比较。 7.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 考、自觉概括
二、知识的保持 信息论的观点,知识的保持就是对进入大 脑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的过程。 教师应充分利用心理学的有关记忆的研究 成果,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持久记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到: 观察前,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观察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启 发学生积极思维, 观察后,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4.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 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 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 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5.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所谓变式,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 突出本质特征,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 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都是四边形的变式。
第八章知识的习得与建构过程
(三)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 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的方式表征的。 1、产生式(Production) 产生式是一种以“如果/则”(if/then)形式编码
的“条件—行动” 规则(condition-action规则,简 称C-A规则)。
2.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被认为是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当一 个产生式的活动为另一个产生式的运行创造了所需 的条件时,就组合成产生式系统。
• 1.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形成分为人工概念和 自然概念的形成。
• 人工概念的形成有三种解释:(1)用霍尔的联想
理论解释:当学习者能正确的识别出某一概念的例子,即给 于强化。这样正确的反应与刺激之间就形成了联接,概念就 形成了。(2)用布鲁纳的假设-检验理论解释:学习者获得 概念时是采用各种策略,通过一系列假设获得概念的。(3) 罗斯的范例理论解释:学习者新的概念的获得是通过将新 概念与范例进行比较而获得的。
• 任何人在学习中都会出现一些错误概念或对概念的 错误理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积累会逐渐减少,但 不会消失。
• 概念转变的过程是:(1)对于原有正确概念而言, 新的知识的学习丰富了对原有概念的理解;(2)对 于原有的错误概念而言,新知识的学习可以校正原 有的错误观念,但相对较为困难,因为这种转变是 原理和信念的改变。
• (2)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 初级概念:从概念的正反事例中通过分析 概括揭示出来的概念;二级概念:直接对 概念下定义得出的概念。
• (3)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
• 具体概念:通过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得出 的概念;定义性概念:通过概括概念的内 在特征得出的概念。
• (二)概念的获得
• 概念的获得是通过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 两种形式。
第八章 知识的建构
第二, 第二,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成要 素之一 。
第三,知识的掌握程度制约着问题的解决水平。 第三,知识的掌握程度制约着问题的解决水平。
二、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一)
(二)
同化
顺应
顺应
首先, 首先,在知识 建构过程中 过程中, 建构过程中, 学生需要以原 学生需要以原 有知识经验为 基础来同化新 基础来同化新 知识
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2.具体知识、 2.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和普遍原理 具体知识 知识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安德森:知识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语言信息
命题
认知策略、智慧技能、运动技能
线性排序
一般领域 特殊领域 强方法
表象
弱方法
图式 自动化技能
(二)学生的动机与态度
影响概念转变的四种主要动机性因素: 影响概念转变的四种主要动机性因素: 1.目标取向。 目标取向。 目标取向 2.学科兴趣和态度。 学科兴趣和态度。 学科兴趣和态度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4.控制点。 控制点。 控制点
(三)学生的形式推理能力
为克服错误概念,学习者需要理解新的科学概念, 为克服错误概念,学习者需要理解新的科学概念, 能意识到证明新概念有效性的证据, 能意识到证明新概念有效性的证据,看到事实材 料是如何支持概念、而违背原有的错误概念的。 料是如何支持概念、而违背原有的错误概念的。
注意 (2)讲解精要 (3)难易适中
二 学习的迁移
学习的迁移
迁移的涵义与作用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为迁移而教
(一)迁移的涵义与作用
• 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
知识的建构和表征认知心理学课件
概念的涵义在人脑中是如 何存储的是符号-网络模
父节点
型理论假设的核心。概念
通常是用“节点”来表示,
A
两个节点之间通过一条带
有箭头的连线连接起来。
节点和连线表明了概念之
子节点
间的可能联系以及它们之
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N
M
H
人脑中知识的存储、组织 或呈现,都是在符号网络 节点之间进行检索的,是 以系列的认知加工方式进 行的,一直到最近的节点
看 (李四、电视)
(关系项) (变元)
陈述句是命题最基本的语言形式。
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无所谓真假,因而 不是命题的语言形式。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谁创造的呢?”“多么 崇高的理想啊!”都不是命题。“今天天晴”“她笑了”是命题。
• 老李年龄是40岁。
• (Li,Age,40)
在有学时习,“新三概角念形与”原这有一观概念念之时间,存学在生一必定须的将偏这差一,名此词时 与新他观们念看的到进过入的会各使种原形有状观的念三发角生形一物定体的联调系整起。来比;如在,学在习学 “习直“角定三滑角轮形””作时为,“学杠生杆必”须的联特系例自同己化有到关认“知直结角构”中和时“,三 角学形生”对的杠知杆识的以理及解生会活发中生的一一些些改实变际:经杠验杆。不如一果定个是体细没长有的这, 些也相可关以的是知一识个经轮验子,。这些名词就成了没有意义的符号。
脚本是由塞克(Schank)和艾贝尔森(Abelson)提 出的,并用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典型事件 序列,以及人类行为的某些相对固定的模式。因 此,脚本是用来表征某个典型系列事件的图式, 如乘飞机、饭店用餐和看电影。
• 老李、老张是朋友的可能性不大。
• (Friend,Li,Zhang,0.1)联 想 记 忆 ” ( Human Associative Memory ) 模 型 是 Anderson 和Bower(1973)提出来的。 它也是一种网络模型,但其基本的表征单 元是将概念连起来的命题,而不是单个的 概念本身。依照这个模型,一个命题是由 一小集联想构成的,每个联想则将两个概 念结合在一起或联系起来。
知识建构
在麦克莱兰和鲁梅哈特的模式识别网络中, 对于字、词和特征的认知依赖于兴奋和抑 制的激活过程,激活可以由字的特征扩散 而兴奋到字,再由字兴奋到词。无关的字 和词可以相互抑制。同样地,词也可以向 下引起字的兴奋,继而是特征的兴奋。这 种在神经网络中的各单元的激活、兴奋和 抑制的复杂过程促成了对符号的再认。这 种平行分布加工的激活模型的计算过程能 说明许多认知的实验结果。
命题网络:享用同一主题的若干命题发生关系而形成的网 络结构。 如果多个命题有共同成分,就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起 来组成命题网络。
图式: 人头脑中关于普通事件、课堂与情景的一 般知识结构。 人在特定领域拥有的有组织的及有内在联 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简单的说, 就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一、知识的定义与类型
(一)知识的定义
从哲学角度看 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是对事物属性 与联系的认识。 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感性知觉或表象; 理性知识: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
从心理学角度看 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
狭义:指能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
阿伦· 佩维奥 [Allan Urho Paivio 1925] 加拿大心理学家
表象是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 类似的心理图像。 关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存在两类观点: 1.Paivio(1975)提出双重编码说,认为人的长 时记忆系统可划分为以表象编码的表象系 统和以语义编码的言语系统。如: 语义编码——命题编码 表象编码——事物的形象
同化:个体以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 础吸收新经验的过程,即个体把外界刺激 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 的过程。
顺应: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 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 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知识的建构
四、关系说
– 人物
• 苛勒
– 观点 • 同意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 行概括而引起的,并进一步认为,迁移的 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 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 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 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
实验:小 鸡 觅 食
• 被试:小鸡、黑猩猩、幼儿
3.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积极的认知活动: 联想原有知识经验, 对新旧经验进行对照 整合
4.学生的动机,对知 识、学校的态度 动机性因素: 目标取向 自我效能感 控制点 态度:
先前概念 是
是否不满意 是 是否理解? 是 否 是否合理? 是 是否有效? 是 可能的新概念 否
图 概念转变模型(波斯纳)
否 否
③针锋相对的认知冲突与 可兼容的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的解决
胡森——个体对新概念的处理方式: ①拒绝新概念②纳入新概念:机械记忆;概念更换;概念获得 影响学生立场转变四因素: ①先前知识性质②新替代模式理论的特征③信息呈现方式④反常数据加工深度
反 常 信 息
学生
①用正确知识替换不正确知识 ②忽视 ③拒绝 ④判断不相关信息 ⑤将其从所持观念中脱离出来 ,使所持信念免受其影响 ⑥重新解释,使之确证所持观 念 ⑦使所持观念作出 表面的而非根本性的转变
迁移的含义
• 迁移: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
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 之影响。(M.S.James)
•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知识的迁移 技能的迁移 行为方式的迁移
迁移的种类
正迁移 负迁移 顺向迁移 负向迁移 横向迁移 纵向迁移 一般迁移 特殊迁移 积极的 消极的 先前学习 先前学习 后继学习 后继学习
知识建构
建構新知理論所關注的重點是意念的創造與改良,它的過程是群體性的,創造出共同擁有的知識。
傳統教育所關注的是個人擁有的知識,建構新知理論卻是建基於群體共同創造知識。
建構知識源自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這種理論可以追溯到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Vygotsky) 的研究,他提出了人是透過社群環境下與事物接觸而產生知識的。
因此,知識不是儲存於個人腦袋中的真理,而主要是通過群體對事物的探究、研討得出的認識,這些知識是對參與探究的群體有重要的意義,而且是可以並且必須與時並進。
通過建構新知,群體得到的認識比個體各自探究所得的總和會更深入、更廣泛,並且由於得到群體的廣泛參與,建構過程亦促使群體自身文化有所轉變,使新知更能融合於群體的已有知識和文化,發揮知識的實踐潛質。
11「知識建構」課堂知識建構課堂與傳統課堂的比較傳統課堂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討論及探索問題教師發問學生自擬問題學生討論結果: 「我說得對、你也說得對」學生討論結果:共同推進意念, 提升討論層次教師評估學生互評(3)教師如何提升學生討論層次?課堂討論時, 教師面對的困難:(1) 準備階段一.理解學生已有知識使用知識建構教學法前,老師要先理解學生對目標課題的已有知識、課堂討論的經驗和能力。
老師可先派發工作紙(附件一)予學生, 以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
這有助老師設計合適的策略,以促進學生的討論和學習。
“學生對學習領域的認識”工作紙(附件一)1.在這個學期裡,你將學習有關*________ 的課題。
你對該課題有什麽了解〇2.對於該課題,你有甚麼問題想發問呢〇你有什麼不明白〇(1) 準備階段一.理解學生已有知識使用知識建構教學法前,老師要先理解學生對目標課題的已有知識、課堂討論的經驗和能力。
老師可先派發工作紙(附件一)予學生, 以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
這有助老師設計合適的策略,以促進學生的討論和學習。
“學生對學習領域的認識”工作紙(附件一)1.在這個學期裡,你將學習有關*________ 的課題。
第八章 知识的建构
一、知识及其类型
(1)具体知识 • 两个亚类: 1)术语的知识 2)具体事实的知识
昨天早上8点—10点我在给学生上课。
一、知识及其类型
(2)方式方法知识
• 定义:方式方法知识是指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 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 • 它介于具体的知识与普遍原理的知识之间的中等抽 象水平上。
一、知识及其类型
一个简单的标题,唤醒了我们头脑中的已有 经验,使我们可以理解这段文字;而离开了经 验背景,这段话就成了一些杂乱无章的符号。
一则寓言
• 在一个池塘中生活着两个小动物:一条鱼和一只青蛙,它们 是很要好的朋友。 • 一天,青蛙告别了鱼,到陆地上去旅行。游历一番之后,青 蛙回到了池塘。 • 鱼一见到青蛙就问:“青蛙大哥,你都看到什么了?” • 青蛙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看到了一种动物,它有两 条腿,一对翅膀,身上、翅膀上和尾巴上都长着漂亮的羽毛, 可在空中飞翔。”
一、知识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知识 3、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不同学者定义差别较大。
• 布卢姆 :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 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 • 加涅:知识是言语信息,即用言语符号来标志某种事物或表 述某些事实。
一、知识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知识 • 这些解释各有侧重,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都没有全面说明知识的本质。
一、知识及其类型
• 举例:
怎样骑自行车
如何操作电脑
如何管理课堂纪律
一、知识及其类型
2.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的划分 • 代表人物:布卢姆
(1)具体知识
(2)方式方法知识 (3)普遍原理知识
一、知识及其类型
(1)具体知识 • 定义:具体知识是指具体的、独立的信息,主要指 具体指称物的符号 。 • 它是比较复杂、抽象的知识形态的构成要素。
知识的建构与分析的方法
知识的建构与分析的方法知识的建构是指将所学知识逐渐组织和整合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认知能力都不尽相同。
然而,无论个性如何,所有人都需要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知识的建构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
个体在学习之初是一张白纸,不具备关于所学领域的任何知识。
通过不断接触和学习,个体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常识。
这些概念和常识通常是通过观察和感知事物来获取的。
例如,一个小孩通过亲身经历了解“水会湿”这个概念,进而建立起对“湿”和“水”之间的联系。
然而,单纯地观察和感知往往还不足以对复杂的现象进行深入理解。
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个体需要运用分析的方法。
分析是将复杂问题拆解为更小、更简单的组成部分,并研究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在分析过程中,个体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归纳法。
归纳法将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中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提取出来,形成一个普遍的规律。
例如,一个人在观察多个不同的果实后,归纳出“水果有细胞壁”这一普遍规律。
相对于归纳法,演绎法则是另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
演绎法从一个普遍规律开始,推导出特殊情况下的具体结论。
它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过程。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所有人类都需要呼吸”,那么我们可以演绎出“我也是人类,所以我也需要呼吸”。
除了归纳法和演绎法,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构知识。
比如比较法、分类法和综合法等。
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事物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
分类法可以将事物按照某种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思考。
综合法则则是将多个不同的观点或理论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然而,分析只是知识建构的一部分。
在构建完基础知识并通过分析方法进行思考后,个体需要通过实践和应用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实践是知识建构的最后一步,也是一个人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
八、知识的建构和学习
2、作用 • 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学习理论
• 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并有助于学生认 知结构的不断完善。 • 是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
1、形式训练说 2、相同要素说 3、经验泛化说 4、关系转换说 5、经验整合说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认为人的心理是由一系更官能组成的, 各个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 能可以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同时,心 灵又是由种种官能组成的整体,一种官 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的官能。迁移是 通过对组成心灵的种种官能进行分别训 练来实现的,迁移是自动发生的。
与原型的相似性越高判断时间就越短?更具有确定性和灵活性激活扩散模型?个体内部的知识是按照语义关系或语义之间的距离来组织和表征的?玫瑰红色墓地医院百合教堂?两个假设1连接节点的线段越短说明概念越具有共同的特征2语义距离是知识组织的原则一个概念的内涵是由与它紧密联系的其他概念决定的?概念的激活与扩散?玫瑰花植物红色红色颜色颜色?知识处于一种高度的可触接性状态?搜索的策略和决策?激活扩散模型要比层次语义网络模型更能说明人类知识的存储组织和表征?更灵活更有弹性和包容性是一种人性化的语义网络模型第三节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的实质与作用1学习迁移与分类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学习迁移是种学习对另产生的影响
3、脚本
• 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 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 • 乘飞机 • 饭店用餐 • 看电影 • 两个主要成分:配备、角色
4、表象
• 表象:曾经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在 人脑中的反映。 • 视觉表象、视知觉表象 • 认知心理学对“心理旋转”和“心理扫 描”的研究,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表象的作用也发 挥着重要作用。
知识的建构与技能的形成
2、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 联系的反应,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 理性知识:是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 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3、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 识”,通常是用言语等表述的 隐性知识(缄默知识) 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 为什么你知道的比你能说出来的要多?
五、技能的分类与区别
(一)运动技能 又称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外 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 第一,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具有客观性。 第二,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具有外显性。 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具有展开性
(二)心智技能
又称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是一种借助于内 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根据 适用范围不同,分为专门心智技能和一般心 智技能。 熟练的心智技能是人们有效的完成各种智力 任务的重要条件。 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等
(三)运动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 区别:运动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和扩 展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则具有观念性、 内隐性和简缩性等特点。 联系:心智技能是运动机能的调节者和必 要的组成部分,运动技能又是心智技能形 成的最初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六、操作技能的培养与形成
四、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获得的 一种合乎法则的活动动作方式。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 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 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 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 惯动作。
知识的建构判断题
知识的建构知识的建构是指个体通过主动参与和互动,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从经验和信息中构建新的知识。
这种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的建构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和记忆信息,而是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和交流等活动,将新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形成个体独特的认知结构和理解。
知识的建构理论知识的建构是教育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积极地参与和互动,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和合作等活动,从经验中构建新的知识。
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交互,通过反思和思考,不断地构建、调整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适应和认知冲突。
适应是指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个体通过适应环境的需求和要求,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在面对新的信息和经验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解决认知冲突,个体能够调整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
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步骤:1.接收信息:个体通过感知和感觉,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和刺激。
这些信息可以是通过观察、听取、阅读等方式获取的。
2.加工信息:接收到的信息需要经过个体的加工和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筛选、组织、解释和理解等过程。
个体会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反思和思考:个体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会反思和思考所接收到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思考,个体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4.解决问题:个体在面对新的信息和经验时,可能会遇到认知冲突和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个体能够调整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
5.交流和合作: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从他人那里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设计(8)课程名称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计划学时 4学时教学单元第八章知识的建构教学章节第一节知识及知识建构第二节知识的理解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第四节知识整合与学习迁移教学要求1、掌握心理学角度对知识的定义;2、了解知识的分类,掌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3、理解知识的学习;4、了解影响错误概念转变的因素;5、理解知识整合的涵义;6、掌握学习迁移的概念,理解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7、学会促进学习迁移的理论方法。
重点、难点1、知识的理解。
2、知识的整合和学习的迁移;3、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知识整合与学习的迁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第一节知识及知识建构一、知识及其类型(一)什么是知识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现代认知心理学着重关注对知识学习的研究,对知识也有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定义。
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贮存于个体内的是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之外的,就是人类的知识。
(二)知识的分类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方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即“怎么办”的问题。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新近认知心理学又将智慧技能又分为两个亚类:一类用于对外办事,一类用于对内调控。
这一划分来源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在智慧技能中划分出一种特殊的对内调控的技能,即认知策略,也称为“策略性知识”。
2、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和普遍原理知识所谓具体知识,是指具体的、独立的信息,主要指具体指称物的符号。
它包括两个亚类:一是术语的知识,二是具体事实的知识。
所谓方式方法知识,是指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
所谓普遍原理知识,是指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体系和模式的知识。
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根据知识抽象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具体知识指具体的、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等感知形式获得的信息。
抽象知识是指不能直接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感知的,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得的信息。
(三)知识的作用1.许多陈述性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
2.知识是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3.知识的掌握程度制约着问题的解决水平。
二、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一)同化学生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叫做新知识的同化。
(举例: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
)(二)顺应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
(举例:学习“力”的概念后,再学习“重力”和“摩擦力”等)第二节知识的理解一、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1.符号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符号表征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
(举例:学习“衣服”这个符号) 2.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3.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
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
(二)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1.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在已经形成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
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中很常见,很多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概念都是通过上位学习习得的。
进行上位学习的条件是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相比,更概括,更一般。
2.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属关系,也即是下位关系。
类属学习又可以区分为两类: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如果新命题既不能与认知结构中特定的有关观念构成下位关系,又不能构成上位关系,而对它们的学习能够引起联合的意义,这种学习便被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二、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一)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首先,学习材料的意义影响学习者的理解。
其次,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影响学习者的理解。
最后,学习材料表达形式的直观性影响学习者的理解。
(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1.知识经验背景的涵义第一,它既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直接的基础性知识(准备性知识),也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及更一般的经验背景。
第二,知识经验背景既包括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的正规知识,也包括他们的日常知觉经验。
第三,知识经验背景既包括与新知识相一致的、相容的知识经验,也包括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经验。
第四,知识经验背景既包括直接以现实的表征方式存在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也包括一些潜在的观念。
2.认知结构特征对知识理解的影响第一,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联系的概念。
第二,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第三,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
(三)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1.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2.促进主动理解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举例(2)类比与比喻(3)证明(4)阐述(5)解释(6)推论(7)应用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一、错误概念的性质错误概念不是由于理解偏差或遗忘造成的错误,它们常常与学习者的日常直觉经验联系在一起,根植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一)什么是概念转变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二)认知冲突的引发1.所谓认知冲突,就是指人在原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
2.认知冲突主要包括:(1)直接经验中的认知冲突与间接经验中的认知冲突(2)现实概念的冲突与潜在概念的冲突(3)针锋相对的认知冲突与可兼容的认知冲突(三)认知冲突的处理1.间接经验过程中认知冲突的处理形式:(1)径直地或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拒绝新概念(2)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纳入新概念:机械记忆、概念更换、概念获取2.直接经验过程中认知冲突的处理形式三、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一)先前知识经验背景(二)学生的动机与态度(三)学生的形式推理能力(四)课堂情境(五)新概念的特征四、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一)类比推理策略介绍目标概念,回忆类比概念,找出目标概念与类比概念之间的相似特质,标出相似的特质。
(二)认知冲突策略1.揭露学生的先前概念2.讨论并评价先前概念3.创造概念冲突(三)为概念转变而教的情境第四节知识整合与学习迁移一、知识的整合(一)什么是知识整合知识整合也叫做知识的系统化。
知识系统化的实质就是,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
(二)知识整合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儿童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第二,有利于扩大儿童的认知潜力。
第三,有利于培养儿童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
(三)如何实现知识的整合在分科教学中,对学生来讲,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就是一个新的概念。
这些知识只有被很好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才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和吸收。
当某个概念的相关概念越复杂,就越应该很好地加以组织,使之系统化。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中心知识的讲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将不同科目的相关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将同一科目中的新旧知识纵向联系起来,进而使之系统化。
具体说来,为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是教方法、做示范。
教师在促进学生知识整合的过程中,要善于用例子来引路,要注意处理好这几点:(1)选用典型例子。
通过典型例子示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2)讲解精要。
也就是教师的讲解要讲到关键处,并用简单易记的方式给学生总结经验。
(3)难度适中。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选择难度适中的例子,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
二、学习的迁移(一)迁移的涵义与作用1.学习迁移的定义: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者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习惯、态度、情感等所有方面的提高和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先前学习会影响后继学习,后继学习也会修正先前学习的内容。
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都表明,学会学习或进行有效的学习是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而要真正学会学习,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能够主动有效的迁移。
2.学习迁移的分类:(1)根据迁移的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另一种学习的进行。
如掌握英语之后再学法语会觉得比较容易。
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的作用,如学英语时,汉语的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2)根据迁移的内容,可分为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态度和情感的迁移、能力的迁移等等。
如加法的学习影响减法的学习属于知识的迁移;如弹钢琴的学习促进手风琴的学习属于动作技能的迁移;语文学习中培养的表达和分析问题能力对其他所有活动的影响属于能力迁移等等。
(3)根据迁移的层次,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又称为水平迁移,是指在内容和程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
如,学生运用数学上学习的相关定理、公式知识解决物理课上计算斜面上下滑物体加速度的问题。
纵向迁移又称为垂直迁移,指在难度和概括程度不同的两种学习间的迁移。
比如一般学习时,我们总是从简单的学起,有利于对后面复杂的、较难的知识的学习。
(4)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可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某种学习内容指向特定学习内容的迁移。
动作技能的迁移大多属于特殊迁移。
如,写毛笔字、钢笔字对写粉笔字的迁移。
一般迁移又称为非特殊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能够对范围比较广泛的学习产生迁移。
如基本概念、原理、能力、方法的迁移就能对比较广泛的学习产生影响。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对象之间的相似性2.学生已有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生学习的定势4.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三)为迁移而教1.从教材入手,注重从旧知识中引出新概念。
首先,应充分发挥教材中准备题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材结构体系的迁移作用。
最后,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优化。
2.从内容入手,突出基本概念教学,为知识迁移打好基础。
基本概念是学科的精髓和核心,知识迁移实际上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迁移,布鲁纳就认为,学生只有领会了基本的原理和概念,就可以触类旁通,从而能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扩大和加深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