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夫卡母亲与其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渊源
解读《海边的卡夫卡》中的隐喻意象:宿命与拯救
解读《海边的卡夫卡》中的隐喻意象:宿命与拯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题材在全世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海边的卡夫卡》是继《且听风吟》和《挪威的森林》之后他的又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
为从关涉宿命与拯救的精神内容角度剖析这部作品,所以本文将分析和研究的重点放置于对小说中隐喻意象的分析。
一、《海边的卡夫卡》故事梗概《海边的卡夫卡》一书从结构上是两条看似平行发展的线索:在奇数章节中,主要讲述了一名从小被母亲抛弃的名为田村卡夫卡的孩子在父亲的诅咒下成长,他在十五岁生日时便离家出走,在来到四国的甲村图书馆后,又经历了弑父、与母亲和姐姐交合等种种不幸,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最终成长为一名坚韧不屈的少年的故事。
《海边的卡夫卡》全书共49 章,奇数章节重在写实,偶数章节重在魔幻,二者之间的交织与碰撞,构造出了一个奇幻而诡异的故事。
在某种意义上说,《海边的卡夫卡》可以被视为一部成长小说,该类小说侧重于描写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人生、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开始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经过社会的洗礼,当稚嫩的外衣褪去,他们最终迈向成人世界。
《海边的卡夫卡》正是讲述了一名十五岁少年的一段成长历程,在他自我放逐的流浪中,遇到了帮助他前行的领路人,也受到自然神灵的引导,并在外界的帮助和自己对生命的领悟中获得了心灵上的成长。
二、《海边的卡夫卡》的隐喻意象可以说,世间万物其实恰似一种隐喻,而这种隐喻为之带来无限可能。
《海边的卡夫卡》看似传奇而诡异,其内容却是隐喻的最好表达。
文中的少年为自己取名为卡夫卡,恰恰反映了他的一种处境。
例如自古就被日本视为灵鸟的乌鸦,尽管其聒噪声困扰居民,但因其叫声能卜吉凶,因而无人捕杀。
从这个意义上说,乌鸦恰恰是一种悖谬的绝妙象征。
而卡夫卡本人,恰似乌鸦一般,并成为了作品中的第一层隐喻。
至于作品中的第二层隐喻,则隐约的叠印出奥地利籍犹太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的面影。
论卡夫卡与马尔克斯的孤独情结与荒诞艺术
论卡夫卡与马尔克斯的孤独情结与荒诞艺术作者:钟华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8期摘要:马尔克斯善于向优秀作家学习﹑借鉴,正如他所说:“学习写作总归要以前贤为楷模。
”卡夫卡是他最崇拜的作家之一,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卡夫卡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借鉴;孤独;荒诞马尔克斯是拉美杰出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成就既源于自身的努力,也与西方文化对他的影响分不开。
纵观他的创作生涯,他始终虚心地向众多文学大师学习,尤其对卡夫卡推崇备至。
然而,有关他学习、借鉴卡夫卡的论述并不多见。
于是,本文尝试在这方面做一番探索。
马尔克斯曾说:“很难探究我完全接受的是谁的影响……不过毫无疑义,确有一位作家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弗朗茨·卡夫卡。
”他17岁时初读《变形记》,顿感受益匪浅,后说:“原来能这么写呀。
要是能这么写,我倒也有兴致了。
”第二天他就写了处女作《第三次无奈》,此后他创作了众多卡夫卡式的小说。
回顾风云变幻的20世纪,战火不断,危机重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随着“上帝死了”之说四处传播,孤独主题更加受到现代派文学的青睐,继而在其作品中被淋漓尽致地大肆渲染。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孤独不仅是人类的心理感受,更是其精神世界与灵魂深处的孤独情结。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不断体验、书写着个人孤独、民族孤独与世纪孤独。
提起孤独,卡夫卡恐怕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了。
他终生未婚,自称在家里比陌生人还陌生,这显然与其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如父亲的残暴、母亲的不理解)有关。
他挥之不去的孤独情结对其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亦使孤独成为他作品的重要主题。
在代表作《变形记》中,主人公生于孤独,死与孤独,其变形可理解为孤独的顶峰,其活着也是孤独的旅程,从而揭露了异化笼罩下人类社会的孤独。
三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也在孤独中受尽煎熬:《美国》中的卡尔·罗斯曼在异国他乡漂泊,《审判》中的约瑟夫·K独自与法抗争到底,《城堡》中的的K最终客死异乡。
多方面解读卡夫卡小说《骑桶者》
多方面解读卡夫卡小说《骑桶者》一、知人论世:作家与文本卡夫卡是一个有着独特经历的作家,他的全身散发出一种忧郁与孤独,这与他的身世和人生经历有关,解读《骑桶者》必须关注到作家与文本的关系。
36岁的卡夫卡写给父亲又没有胆量亲手交给父亲的一封长信里的话“在我的眼里世界就分成三个部分。
我,是个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世界,受着种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为我发明的。
而我,不知为什么,却始终不能完全守法。
然后就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无限遥远,这就是您的世界,您行使着统治权,发号施令并且还因您的命令得不到执行烦恼生气。
……”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社会体制和“父亲的阴影”中,他对于这个世界无所适从,恐慌和孤独伴随而来。
他在另一封信里这样陈述他和母亲的关系:“母亲对我的爱正如她对我的不理解一样深,这种不理解融进了她的爱之中,因而,她也许就更加无所顾忌,这是我目前所不能理解的。
”母亲给了他很多爱,但他仍然不能去理解,他行走在自己孤独的人生之中,他和世界有着怎样的不可圆融的关系,因而他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孤独,反映在作品中的小人物往往是一个猥琐的、可怜的、被人遗弃承受种种压力的悲剧之人。
卡夫卡还三次订婚而又终生未娶,他在1914年3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一直多么热烈地爱着菲莉斯。
主要是出于我的作家工作的考虑,是它挡住了我,因为我相信婚姻对这一工作是有危害的,我何尝不想结婚,但单身生活已在我现在生活的内部把它毁灭了。
”他远离了亲情,远离了爱情,远离了这个世界,他偷偷地躲在心灵的洞穴里,品尝孤独的滋味,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塑造的骑桶者就是一个彻底的孤独者形象,其背后隐藏的正是作家对面对强大的外部世界的懦弱表现,以及人类精神价值的追逐。
拥有更为强烈的现代讽刺和喧泄意义从而唤醒作品灵魂力量的意义,通过骑桶者“飞翔”语象,不断强化内心情感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探索,展现和较量形成的矛盾,从而实现了小说主题由单一到丰富、多义、深刻的提升。
尘世重压下的泣血挣扎——论卡夫卡《变形记》的创作动因
尘世重压下的泣血挣扎——论卡夫卡《变形记》的创作动因张艳郭印(青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卡夫卡复杂而尴尬的社会身份.冷漠的家庭关系和悲观、懦弱、封闭的性格特征迫使他在小说中补偿现实中不能被满足的“原欲”。
在想象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异化为甲虫既是主人公生命的罹难。
也是作者灵魂的归依。
是作者长期熟稔于胸的意象。
小说主人公与卡夫卡本人有着显著的心理契合。
这既构成了小说的创作动因.也预示了主人公的命运归宿。
主人公的死是作者对自己负荷的尘世重压做出的心理威胁和唯一的反抗方式。
关键词:创作动因;挣扎;性格;异化卡夫卡1924年去世之后.在他的好友马克斯.布罗德的搜集整理下.他的小说及其它手稿得以出版.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巨大的反响.卡夫卡也和乔伊斯、普鲁斯特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人们同情卡夫卡笔下的系列小人物形象。
惊叹于卡夫卡对于心理剖析的细致真切。
他的小说也成了世界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虽谈不上芬芳馥郁、富贵娇艳,却丽质天成,惹人怜爱。
《变形记》虽然是在其生前(1915年)发表,但是却在其死后引起了更深入持久的争论。
<变形记》讲述了主人公在重重压迫下,无法掌控命运而“异化”为甲虫的现象。
小说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命运在评论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表现主义把它诠释成充满悲剧色彩的灾难性寓言;超现实主义将其视为光怪陆离的梦魇;存在主义看到了矛盾交织的荒诞的谜团。
有人通过小说读出了对异化的逃避,有人看到了典型的“卡夫卡式的境遇”,更有人将其视为绝望的喜剧。
研究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我们有必要参照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心灵体验。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都多多少少有作家本人的影子.其中暗含着作家未解决的情感纠葛和内心冲突.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则源于作家的人生挣扎”.我们的任务就是追寻“这些挣扎的根源。
驱除占据他内心深处的符咒.还原他的本真面目(邵珊,2006)”。
我们不难从卡夫卡的作品中探析出作者深层的焦虑与悲观.而这种作者一生挥之不去的消极的情感状态不可避免会体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卡夫卡小说中的底层女性形象
讲述了一段女同性恋恋情,其中,鹦鹉作为意象为文本充满悬疑色彩的情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鹦鹉作为案件的现场目击者,对整个案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邵栋在《鹦鹉》中运用了悬疑、恐怖的元素,也加以创新,虽描写爱情,但是是小众的女同性恋。
主人公董涵和晓珍的爱,反映现代生活对异地恋的现实考验,虽身处异地却能彼此照应,互相慰藉,但异地的感情有时像坚固的城垒,但有时面对现实利益的考验却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一切美好就像泡沫一般破碎而幻灭。
在《空气吉他》中对爱情的描写,或许作者所描绘的并不热烈,但读起来却可以看出浪漫与细腻。
作者并未将故事中的爱情进行过多的表达,而是极力刻画那种含而不露,深埋于心的隐晦情感,这样的感情在小说中也更加迷人。
拨动吉他的弦此时已经在弹奏高潮过后那么地炽热,指尖轻轻划过书页,是否能唤起尘封的少年记忆?小说《江南商场》中,围绕常州老江南商场的游戏厅展开,这段记忆是也深深埋藏着一个贪玩孩子全部童年。
故事还描绘了一个人物徐波,通过主人公对儿时记忆的追溯,将其小学同学徐波这一人物形象慢慢地拼凑刻画起来,表现那段青葱岁月里难能可贵的坚定友谊,回忆与现实交织,虚实相间,叙事写人均富有传奇色彩。
商场、游戏厅、拳皇等仿佛是80后记忆八音盒中的一个个零件,在不同的时空下出现,构成了叙事中一个个生动的细部。
或许,正如作者所说:“人的记忆就像抽屉,其实一直在那并没有消失,想不到的时候,不过是找不到钥匙,或者插错了孔而已。
关键是钥匙。
”而邵栋正是在寻找如何打开记忆抽屉的关窍。
可以说,邵栋在小说创作中在现实刻录中增添某种先锋性的闪光,平凡的生活,亦能构成动人的音符,也能够有其自己的华彩。
弹奏空气,或许并不会发出什么声响,但虚实相生中随他人在平淡的旋律里起舞,不如握起怀里的那把吉他,去勇敢地发声。
至少,这个时代会有人听到这无声却动人的旋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文学音符。
著名捷克裔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汉语言文学论文 谈《变形记》中“变形”的内涵
摘要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讲述了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故事。
“由人变虫”这一写作手法在西方作品中经常见到,在此文中,作者运用变形手法主要通过格里高尔的生理“变形”,萨姆沙家经济状况的“变形”,格里高尔家人的心理“变形”,来揭示人与自我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扭曲,反映了工业文明下、人性却不断沦丧的悲哀,格里高尔从人变成虫,看似不经意,实则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变形;扭曲;抗争AbstractRepresentative of Austrian writer Franz Kafka's "Metamorphosis," Gregory told the salesman into the story of the beetle.” From person to change bug” works of the writing style often seen in the wes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mainly through the use of distortion technique Gregor physical "deformation", Samsa family economic status of the "deformation", Georgiain the Gore family's psychological, "deformed" to reveal the people and self,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the distor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reflecting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e human tragedy has continued to decay, Gregory Seoul from the people into insects, seemingly inadvertently, but in reality has deep social meaning and value. Kafka, the master of modernism, to see how he describes the process.Key words: deformation; distortion; protest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引言.. (1)一、身体变形 (1)二、家庭经济状况变化 (3)三、家庭关系的异化 (5)结语 (8)参考文献 (9)谢辞 (10)咸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引言“变形”是指对常态的偏离,是人类通过外在形象的改变实现对原来本质特征的异化。
叛逆女性悲剧命运解源_安娜_卡列尼娜与蘩漪形象之比较
2004年 6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 2004增刊第 1期 Journal of G uangxi T eachers Education Uni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Supplement N o. 1叛逆女性悲剧命运解源———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形象之比较李(, 广西南宁 530001要 ]卡列尼娜和繁漪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 争取自主爱情 , 敢于反抗压迫 , 敢于离经。
她们的艺术形象及性格特征与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不可分 , 她们的悲剧结局深刻、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 也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的腐朽性及崩溃瓦解的必然性。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 蘩漪 ; 比较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同名长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 , 蘩漪是中国剧作家曹禺在其剧作《雷雨》中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 争取自主爱情 , 敢于反抗压迫 , 敢于离经叛道的上层社会妇女形象。
虽然她们出自不同的作品 , 处于不同的时代 , 不同的国度 , 但却殊途同归 , 她们以自己的悲惨结局控诉了迫使她们走向毁灭之路的社会 ,揭露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对女性的残害。
同时 , 她们的悲剧结局也反映了资产阶级个人反抗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为此 , 本文将从时代、外貌、婚恋、性格等几个方面对这两个人物形象作比较分析。
一、时代安娜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年轻少妇。
她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剧变的阶段。
19世纪 70年代的俄国 , 正是“ 一切都翻了一个身 , 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 , 旧的农奴制度正在日趋崩溃 , 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 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新的社会思潮已经出现在俄罗斯的大地上 , 同时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也随之变化 :人们开始嘲笑由父母作主 , 中间人作媒的俄国婚姻风俗 , 可是由儿女自己作主的英国风俗也不被接受 , 年轻人则希望恋爱自由 , 婚姻作主。
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外国文学》第八章“19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测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外国文学》第八章“19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19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中,哪位作家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之父”?A.屠格涅夫B.福楼拜C.左拉D.托尔斯泰A.《雾都孤儿》B.《大卫·科波菲尔》C.《双城记》D.《远大前程》3.被称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奠基人”的是哪位作家?A.马克·吐温B.亨利·詹姆斯C.西奥多·德莱塞D.赛珍珠A.《战争与和平》B.《安娜·卡列尼娜》C.《复活》5.19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中,哪位作家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先驱”?A.詹姆斯·乔伊斯B.弗吉尼亚·伍尔夫C.威廉·福克纳D.萨缪尔·贝克特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19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中,自然主义文学主张“人类行为完全受制于遗传和环境因素”。
()2.狄更斯的《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悲剧。
()3.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描写贵族生活的小说,强调了个人的道德责任和社会的伦理规范。
()4.19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中,象征主义文学主张通过象征和暗示来表达内心世界。
()5.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西奥多·德莱塞在《美国的悲剧》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黑暗面。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19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中,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左拉、_______和托马斯·哈代等。
2.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讲述了一个孤儿在_______的艰难生活。
3.托尔斯泰的《复活》讲述了贵族聂赫留朵夫和女犯人玛丝洛娃之间的_______故事。
4.19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中,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魏尔伦和_______等。
5.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西奥多·德莱塞在《美国的悲剧》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_______。
《城堡》女性形象探析
《城堡》女性形象探析摘要:弗兰兹·卡夫卡在20世纪文学界极具影响力,长篇小说《城堡》是他生命后期的重要作品。
在《城堡》中,卡夫卡书写的女性具有极大的独特性。
本文通过对城堡内外及被城堡放逐的女性形象来分析卡夫卡的写作特色,体现其长久的人生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卡夫卡的作品。
关键词:弗兰兹·卡夫卡人生思考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弗兰兹·卡夫卡被称为欧洲文坛怪才,并被评论为“是当代欧洲几乎所有作家的先行者”。
《城堡》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故事描写极其荒诞,大意是主人公k费尽心机要去城堡办事,却怎么也不许进城堡的过程。
作者其实是想通过这个故事突出城堡的一种无形权威,他在《城堡》中塑造了多个女性形象,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城堡。
一放置于城堡“里”的女人“父亲”是卡夫卡生命中的一个结不开的扣,他不喜欢父亲要求他的生活方式,这使他一生都处在生存的困境中追求孤独。
卡夫卡的父亲非常反对他写作,而作家则非常喜欢,写作也成了他反对父亲的武器:“一旦进入写作,他不仅可以享受到反抗的快感,……其作品本身又成了他向父亲忏悔的最虔诚的方式。
”也正是由于父亲的这种存在方式,使卡夫卡书写的《城堡》中的女人形象也有了父亲的影子。
1 “父亲”一样的女人对卡夫卡来说,父亲高大强壮,如同统治者一样决定着他人的意志、权力,所以作家甚至把他描绘成巨人,而他自己则感到瘦弱不堪,不得不屈从于父亲。
正如作家自己所形容的:“我又瘦、又弱、又细,你(父亲)又壮、又高、又宽……你在我眼里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使他不得不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以至于在《城堡》中有的女性形象其实是父亲的写照。
例如,大桥酒店的老板娘,作家将她的丈夫比喻成在她面前就像个孩子:“膀大腰圆的老板娘站在那里几乎把门框塞满,店老板踮着脚尖走到她跟前”,这完全是作家对父亲形象的一种缩写。
故事中的店老板对强壮的老板娘不敢有半点违抗,在这个女性人物形象身上,作家充分体现了父亲般无形的权威。
试论卡夫卡作品中的孤独情结
试论卡夫卡作品中的孤独情结摘要梦靥般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优柔寡断,胆怯敏感的性格特征。
这样的性格使他在写作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创作出让世人称赞的作品。
生活环境的不幸造就了卡夫卡在写作上一生的辉煌,所以生活环境对其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卡夫卡;孤独忧郁;分裂性一、引言卡夫卡是从文学边缘走进我们的,但他作品的一切冷漠,一切悲哀,一切战粟,一切筋疲力尽都变得称颂,这些作品就是精灵,上半身是神,下半身是野兽。
一方面为我们带来多重的美学意蕴,另一方面又让我们不得不紧皱眉头苦苦探索这些声嘶力竭的独自背后的意义。
二、环境的影响(一)卡夫卡出生和生长环境卡夫卡出生的地方,在布拉格的一处阴暗、充满霉味、狭隘的街区里,这虽然不会对尚未有任何人情世故感知的小孩子内心造成影响,但是冥冥中,注定了卡夫卡在成长后,内心里会留下自己出生的这处地方的阴郁方面的影响。
在卡夫卡《致父亲的信》以及马克斯•勃罗德的《卡夫卡传》中都多次提到了卡夫卡那阴郁的童年,这段不快乐的童年间接导致了他的内心的孤独,以及在后来对于这个世界和事物的忧郁孤独的看法。
“我根本不想获得新衣服,因为既然我长得难看,何必不穿得舒适一些呢?再说,既然世界已经看惯了旧服装,又何必向它展现新服装的丑陋呢?我老是拒绝母亲的意图,她总是让人给我做这种新衣服,她那大人的目光总能发现新旧服式间的区别。
我的这种不断的拒绝对我影响很大。
使我认为父母亲的行动业已证明,我的长相实在是不值一谈。
”这段摘自于《卡夫卡传》的文字,就很好的说明了卡夫卡童年时代的心里,他自卑,孤独,并且羸弱,而这样的心里也一直延续到了他成年后的生活。
(二)一个社会工作人员的生活卡夫卡在脱离大学生活后,便踏上了他的工作之旅。
他当过保险销售员,一个内心孤独忧郁的人,居然跑去当保险销售员,这不正好说明了在卡夫卡身上的分裂性?!保险销售员,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一份容易做好的差事,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人,要做好这份工作是难上加难,但是卡夫卡居然迎难而上,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逐户逐位的向客户兜售保险时,要面对怎样的心理难关?但是事实也未必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一旦踏过了第一关卡后,他在往后几乎都可以应对自如了,而且就他曾经就读的专业,还有他在大学时代的畅所欲言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性格中也还存在着开朗的一面。
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观念与女性形象
文學中的女性主義觀念與女性形象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表达思想、传递价值观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文学的世界里,女性主义观念和女性形象一直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观念与女性形象,分析其变迁和影响。
一、女性主义观念的起源与发展女性主义源于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与追求。
起初,女性主义以争取妇女平等权益为中心,呼吁消除性别歧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主义观念逐渐深化,开始关注更广泛的领域,如性别角色、家庭与职业选择等。
女性主义观念在文学中的呈现,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
英国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主人公们》中,她通过对数位女性事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妇女面对男性支配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困境。
这种呈现女性内心世界的方式,使得女性形象在文学中开始崭露头角。
二、文学中女性主义观念的演进随着女性主义观念的不断演进,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多样的发展趋势。
从19世纪到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经历了多个阶段。
19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主要呈现了一种反叛的精神。
美国作家查尔洛特·勃朗特和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通过塑造自立、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婚姻与家庭对女性的束缚,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20世纪初的女性主义文学更加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性别角色。
美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通过探讨女性内心世界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彰显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意识。
随着第二波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主义文学更加关注女性权益和性别歧视的问题。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的《女性神话》,以及欧洲作家米兰达·法斯特的《女性的性与生活》等作品,探讨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呼吁女性为自己争取平等权利。
三、女性形象的多面性与变迁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刻画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尽管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是强大、独立的形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女性形象都是如此。
“暴力”主题的隐喻内涵
“暴力”主题的隐喻内涵摘要:卡夫卡和村上春树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但却都对暴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分别著出各自的代表作品《在流放地》和《海边的卡夫卡》。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暴力主题之人物形象、意象分析、结构原型这三个视角进行学理化分析,探究作品中表现出的“暴力主题”的描写及其呈现方式的异同,从而揭示不同时代的暴力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在流放地》《海边的卡夫卡》暴力主题在战后日本文学的学习中,有幸接触了村上春树于2003年出版的《海边的卡夫卡》。
这本书的标题引起笔者很大的关注,海边的卡夫卡与20世纪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夫卡是否有关联,两人的作品在构思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点。
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对卡夫卡的《流放地》和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进行学理分析,探究作品中表现出的“暴力主题”的描写及其呈现方式的异同,从而揭示不同时代的暴力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暴力”的基本含义是由人借助武器施加的对身体的攻击。
犹太裔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论暴力》中进行过专门的讨论。
她指出:暴力具有“工具性”的本质性特征,需要另外的目的来指导它、证明自己作为工具使用的合法性。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暴力在文化学领域以其与人独特的关系获得无数研究者的青睐,对这两部作品的暴力研究主要有马嫽在外国语文的期刊上发表了《暴力作为主题——析弗兰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从主题研究出发,探讨暴力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的展演及暴力与人的身份之间的关系。
日本著名评论家小森阳一的《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主要是采用叙事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海边的卡夫卡》可以说是一“处刑小说”,村上的创作目的在于否认历史、为日本的国家暴力开脱罪责。
由于中日战争、历史的敏感原因,对于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日本国内评论界一致禁声,我国对作品中的暴力研究多在于作者的否认历史、为日本的国家暴力开脱罪责这种意识形态上进行研究。
浅论卡夫卡及异化
浅论卡夫卡及异化——《变形记》文本解读文/ jixihuo内容提要: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的文学鼻祖。
1915年发表的《变形记》堪称现代主义文学经典之作。
这是一篇讲人变成虫的故事,杰出的把悲喜剧交融在一起的揭示20世纪西方社会的“异化”,人的生存的绝望。
弗兰茨?卡夫卡(1833——1924)奥地利著名作家。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后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美国剧作家W?H?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
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1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卡夫卡和卡夫卡的文学创作,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他的生活经历,家庭影响和社会环境是完全必要的。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自幼酷爱文学。
父亲海尔曼是一对乡村贫困夫妇的孩子,在苦难中挣扎了半辈子,终于白手起家,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商人。
父亲这种生活经历决定了他要不断致富,跻身社会名流的追求。
正因为这种人生追求,卡夫卡的父亲坚决反对他从事文学创作,强迫他学习法律,并以此为阶梯,以待将来出人头地。
父亲这种专横粗暴的干预,给卡夫卡的思想上形成了极大的压力特别是父亲的呵斥,怒吼,更是给卡夫卡心灵打上了难以愈合的创痕。
卡夫卡在给父亲但尚未发表的著名书信表明:卡夫卡是从家庭和孩子与被奉若神明父母的关系中认识到罪恶化的技术的,这成为他小说的一大主题。
○2卡夫卡中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产生极大兴趣。
大学时代,接受存在主义哲学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和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并在创作中有所反应,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
并与布拉格的作家来往,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卡夫卡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过,他对捷克人的贫困处境和悲惨生活有较深体会。
但是,尽管如此。
他对当时的政治运动和重大事件仍保持很大距离,始终扮演一个冷眼旁观的角色。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妹妹形象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妹妹形象作者:聂风云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10期摘 ; 要:《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变化。
其中妹妹格蕾特对哥哥格里高尔的态度经历了由关心问候、精心照顾到厌恶,最终导致哥哥死亡的四阶段变化,格蕾特也成为《变形记》中亲情关系“异化”的形象代表,由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同时也警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亲情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妹妹形象;善良;厌弃中图分类号:G633.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0-0056-01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文学之父,其代表作《变形记》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小说通过描写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突然变为甲虫的怪诞遭遇,用荒诞不经的情节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研究《变形记》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于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实质——人的异化,很少有人思考家庭成员之间亲情关系的异化,这种亲情关系的异化在妹妹葛蕾特的身上体现地尤为明显,在此,笔者就妹妹在哥哥变形前后的态度变化体现出的的形象特点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哥哥变形前,妹妹的态度小说中的妹妹格蕾特是个十七岁的孩子,“她的生活内容就是将自己打扮得整齐漂亮,睡懒觉不起床,帮忙做点家务,参加点不太花费的娱乐生活,而最主要的事是拉小提琴。
”先前她的生活一片欢乐,有父母哥哥的宠爱,从来不用为了生计发愁,专心拉小提琴,尽管在父母眼中她是个没用的女孩子,他们常为她生气,但是哥哥格里高尔觉得妹妹很亲近,妹妹经常告诉他或者写信告诉他父亲在家里高声读晚报给母亲听,尽管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格里高尔的心里妹妹是他最亲近的人,因此在得知妹妹喜欢拉小琴时就暗自下定决心要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学习,尽管上音乐学院要花费一笔巨大的费用。
丁袁源 素材 弗兰兹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论年龄和创作年代,卡夫卡属于表现主义派一代,但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
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克莱斯特、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
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
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交织的艺术结构。
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永恒的谜”里。
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观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诞生地,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一生。
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他移居到柏林,试图摆脱不再属于卡夫卡的布拉格。
在这个融汇着捷克、德意志、奥地利和犹太文化的布拉格,卡夫卡发现了他终身无法脱身的迷宫,同时也造就了他永远无法摆脱的命运。
实际上,随着卡夫卡命运的终结,一个融汇了捷克—德意志—奥地利—犹太文化的布拉格精神也宣告结束。
像所有的艺术家一样,卡夫卡也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社会现实、家庭环境、个人身体状况以及其他具体的因素,决定了他的命运和创作。
他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末期:随着哈布斯堡王朝日薄西山的挣扎,布拉格的德语文化走向衰败,但作为艺术家的卡夫卡并没有去猎取当时时髦的风格,借以表现现实的经历与感受,而是赋予表现那种末日现象以卡夫卡式的形式,一种并未使他生前发表的为数不多的作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形式。
如果卡夫卡在他绝大多数作品和札记里表现了绝望和徒劳的寻求的话,那么这无疑不只是犹太人命运的写照,而更多溯源于哈布斯堡王朝面临衰亡和自我身心的绝望,也就是处于社会精神和文化危机中的现代人的困惑。
赛珍珠小说《母亲》中女性形象
浅析赛珍珠小说《母亲》中的女性形象摘要作为一部旨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欧美文学作品,赛珍珠的《母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这部作品采用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细腻地描绘出一个个性鲜明、命途多舛的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形象,突出展现了旧中国传统妇女身上普遍存在的两重性格,即母性和妻性。
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旧中国社会制度对女性的压迫状况。
关键词:赛珍珠《母亲》中国传统妇女自然主义笔法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作为赛珍珠(pearl s. buck)荣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文学界对于《母亲》的关注一直都不及《大地》三部曲和《异邦客》,关于这篇小说的研究性论文也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除了国内翻译和出版单位对其不重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小说内容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既如此,作为文学工作者的我们,就应该加强对这些研究空白的重视。
本文主要就是通过对赛珍珠《母亲》中主人公的形象研究,深入探讨旧中国妇女的坎坷命运及其造成她们悲剧结局的社会根源,以此为读者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旧中国妇女形象。
一中国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母性的自然流露《母亲》写于1934年,是赛珍珠继《大地》之后的又一篇长篇力作。
相比于赛珍珠在《大地》中塑造的第二主人公阿兰的形象,《母亲》中的女主人公有了更显著的独立性。
当然,《母亲》中的女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如阿兰那般的青春美好时光。
同时,她又表现出了对于阿兰形象的一种超越。
对于“母亲”的描写,赛珍珠是围绕其一生的性格和心理变化来展开的。
故事着重描述了一个中国传统母亲从风华正茂、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和追求的少女时代,逐步走向苍老、颓废、愚昧麻木的晚年的人生历程。
“母亲”的青年时代与《大地》中的阿兰有着些许相似之处。
她们都有着朴实的外貌,但是“母亲”在朴实之余还多了一份生动。
此外,她们身板结实,都是干农活的好手,二人的身上都散发着一股土地天然的气息。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综合试题作业及答案【范本模板】
一、填空题1、发表于1926年的《城堡》是卡夫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主人公的名字是一个符号K。
2、象征性技巧在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特征为越来越趋于多义化和朦胧化.3、文学评论界通常把博尔赫斯的小说概括为“宇宙主义”或“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
4、《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由《分成两半的子爵》、《在树上攀援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骑士》构成。
5、《一个陌生人的肖像》的作者是娜塔丽·萨洛特.萨特(填作家名)在为《一个陌生人的肖像》再版时提出了著名的“反小说”的概念。
6、“意识的未形成语言的层次"指意识的前意识(或前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
1、“自由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观念”;“选择”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对世界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和感受;它们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2、美国学者乔·拉·麦克默里在评论一个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创作特征时指出:他“一个手法普是把现实与幻想纯熟地融合起来,由于使用这种手法,他的小说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个纯粹虚构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事都是可能的,每件事都是真实的。
”.3、这是一部由十篇小说的开头部分组成的长篇小说,这十篇小说的名字又组成一首诗。
这部小说是卡尔维诺(填作家名)的《寒冬夜行人》.4、在20世纪占据西方文学主潮地位的是现代主义文学。
5、西方文学界对“黑色幽默”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哈利·肖在《文学名词辞典》(1973)里说,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由于它对当代社会常常采取不相容的态度,因此又叫病态幽默”。
有一些评论家还在把黑色幽默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的幽默”。
1.在20世纪占据西方文学主潮地位的是现代主义文学。
2。
1904年,卡夫卡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朋友马克思·布洛德(或布洛德),此人在卡夫卡去世后,整理出版了他的作品。
3.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论卡夫卡_变形记_中的_变形_
第25卷第1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251No 112009年3月JOURNAL OF J I A OZ UO TEACHERS COLLEGE Mar 12009 收稿日期:2008-10-12作者简介:罗明洲(1956-),男,河南南阳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变形”罗明洲(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系,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一般认为,卡夫卡《变形记》中所谓的“变形”,是指格里高尔“人变成虫”的故事。
其实,所谓“变形记”,应该包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变形”,计有三种:格里高尔的生理“变形”,萨姆沙家经济状况的“变形”,格里高尔家人的心理“变形”。
格里高尔家人的心理“变形”是《变形记》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变形记;生理变形;经济变形;心理变形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65(2009)01-0012-03 一般认为,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所谓的“变形”,是指格里高尔“人变成虫”的故事。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样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写人变成甲虫。
”[1]《世界文学名著选读》这样说:“《变形记》……细腻描写了人物变形前后的全过程。
”[2]《世界文学史纲》这样说:“卡夫卡的《变形记》描写的是人变成虫的荒诞离奇故事。
”[3]《新编外国文学》这样说:“小说写旅行员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遭到了家人的厌弃,最后孤独寂寞地死去。
”[4]其实,所谓“变形记”,何止“人变成虫”呢?该小说包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变形”,计有三种“变形”。
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大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被遗忘的亲情——卡夫卡《变形记》论文
走失的的亲情——卡夫卡《变形记》中关于亲情的探讨摘要: (1)关键字变形、亲情、伤害 (2)正文 (2)一、缺失的亲情:亲情不是一味的付出 (2)(一)、奇怪的陌生感 (2)(二)、隔阂 (3)二、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你注定将被抛弃 (3)(一)、灾难 (3)(二)、伤害 (4)(三)、软弱和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 (5)结语: (5)参考文献: (6)摘要:一个荒诞的故事,有着一个荒诞的开始,一个痛苦的过程,一个悲伤的结局这四个一个拼凑成了卡夫卡的经典之作《变形记》。
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变成虫子以后发生的一些匪夷所思的事,其中在格里高尔变成虫以后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上的变化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主要是对格里高尔和他的家人之间的亲情进行分析,思考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妹对格里高尔虫化前后的反应,探讨卡夫卡创作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变形、亲情、伤害正文一、缺失的亲情:亲情不是一味的付出(一)、奇怪的陌生感卡夫卡笔下格里高尔在一个非常平常的清晨毫无征兆的“变形”成了一只大甲虫,“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
这可不是梦。
”1对于这种“变形”毫无疑问的格里高尔感到非常的陌生,甚至他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只以为这是一个梦,但是现实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一切都是真的不是梦。
熟悉的房间熟悉的事物只有这具躯体是自己所不熟悉的。
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现在的格里高尔已经不是过去的格里高尔了,但是现在他还不知道今后他将面对怎样的生活。
那时他还在想再过五分钟火车就将要开走了,他必须要起来,因为他的家庭还需要他来支撑,他还要继续为了他的父母而委曲求全谨小慎微的活着,他还要为了妹妹的梦想和未来去奋斗着。
浅析卡夫卡_审判_中的女性形象
受到作者在塑造这些女性时的模糊态度, 她们往往是兼诱 惑者与拯救者的双重身份为一身, 包含着赞扬、同情、厌恶、 恐 惧 等 多 种 复 杂 情 感 因 素 。《审 判》里 的 女 人 物 也 体 现 着 上 述矛盾特点。
一 、女 性 《审 判》中 作 者 着 墨 较 多 的 女 性 主 要 有 三 个 : 布 尔 斯 特 纳 小 姐 、法 院 看 门 人 妻 和 莱 妮 。 当 男 主 人 公 遇 到 困 难 、危 险 的时候, 她们要么是他主动寻求帮助的对象— ——布尔斯特 纳 小 姐 、 法 院 看 门 人 妻 ; 要 么 对 他 主 动 施 以 援 手— ——莱 妮— — — 女 性 成 为 了 作 品 男 主 人 公 渴 望 主 动 交 流 的 对 象 。 当 祸从天降砸得 K 晕头转向时, 他还念念不忘向布尔斯特纳 小姐不厌其烦地解释她房间被弄乱的原因, 甚至为了维护 她的名誉而不惜与房东太太大动干戈。我们可以理解为他 对这位小姐暗怀爱意, 但不可否认的是, K 的行为里有着自 己 渴 望 与 别 人 精 神 沟 通 的 一 面— — — 他 只 是 努 力 争 取 与 她 聊 几句,为此大半夜里等了好久。其实“他对她 没 有 特 别 的 兴 趣 ,他 甚 至 记 不 太 清 楚 她 的 长 相 了 ”。②之 后 的 交 谈 中,他 很 快 放 松 下 来,忘 情 地 给 她 讲 述 自 己 的 经 历 。在 不 得 不 中 断 谈 话 时,他突然“抱住她,吻了她的嘴,然后在她脸上盖 满 了 唇 印 , 好象一头口干舌燥的野兽, 在贪婪地喝着渴望已久的清冽 泉水一样。”在这里, K 更像一个在母兽怀里寻求安慰与帮 助的小兽, 在自己人生最黑暗的日子里, 似乎没有什么同性 朋友可以依靠, 而女性, 虽然只是一个不太熟悉的女邻居却 成了他寻求救援的第一对象, 哪怕只是聊聊、听他倾诉而 已。在寻找法院的荒唐过程中, 也是一位女性— ——法院看门 人的妻子在他的要求下给予了帮助, 让他了解到预审法官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法院里的人到底进行着些什么样的 勾当。当他跟随叔叔找到律师求助时也没与理应的求助对 象多聊几句就扔下他们跑出去向律师的情妇倾诉苦恼, 而 莱妮也的确向他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透露了律师、法官们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孩子 , 她太顺从丈夫 ,她只会背着 丈夫悄 悄地保 护孩子 , 给孩子一些 东西 , 允 许孩 子做一 些事情 , 她 以为这样是不 伤害双方 的两 全之策 ,可结果 ,卡夫卡 不仅消弭 了反抗父亲 的决心 , 就 连做一些对 他而言本
这个幼小孩子对 天然母爱 的需要 。
母亲不一样的 , 母亲尤莉 无法为 自我而存 在 , 但 是她 对生命价值 的渴求 却在 父权 一夫权 制 社会 中得到 补
偿。 尽管她沉浸在这种 虚假 的 自我 中不 自知 , 但 她毕 竟 为生活寻找到一种继续的理 由。可是 卡夫卡就 没有
那 么幸 运 了 。 命 运 赐 予 他 不 幸 的经 历 , 但 更 残 忍 的 是 同 时也 赋 予 他 异 常 脆 弱 敏 感 的 心 灵 来 体 察 自己 的 不
他 会 感 到 自己从 未 降 生 。 ”
身是正 当的事 情时都 要偷 偷摸摸 , 身 负罪恶 感 。 I 6 在
父亲面前 , 卡夫 卡不仅 不能做 合乎 自己天性 的事情 , 而且还成了怕见天 日、 毫无价值 的寄生 虫 。 导 致卡夫
在婴 幼儿时期 , 如果 孩子获得 了完 全的母爱 , 那 么他出生时的精神创伤和焦虑就会得 到补偿 ,他会在 潜 意识中认 为 自己获得 了存 在 的权 利 。 尽 管他脆 弱 、
夫, 因为在被丈夫 的需 要 中, 她感 受到 自己存在 的价
值。
在卡夫 卡最无助 的童年 阶段 , 母 亲未能 充 当他生 命 中的拯 救者 , 他 只能孤独地带 着 自己出生 时的恐惧
与无 能感 战战兢 兢地 窥视着 这个 世界 。 那 么 长大后 ,
母 亲 的 形象 是 否有 所 改 变 呢 ?
性情温和 、 无私热心的尤 莉为何会对 自己的儿 子
这般残忍?因为尤莉 自己也不 曾真正享 受过母爱 ,她
不知道母爱和其他性质 的爱有 一个重大 的区别 , 那 就 是无条件 。 尤 莉 对家人 的爱 , 对 丈夫 的爱 看 似无 私 , 但其实这份爱都 回报以信任和感激 。 但 是对 于一个 完
被 继 母 需 要 ,被 弟 弟 需 要 ,以 至 于 后 来 被 丈 夫 需 要 ,
成为尤莉生活的唯一 目的 , 她正是 不断通过 这种被 需
要的必要性来认 识 自己生命 的意 义 。 但是 在尤莉 的生 命 中, 她却在最关键 的时刻忽略 了一个最 脆弱 的生命
对她的需要 , 那就是她襁 褓 中的儿子—— 弗兰茨 ・ 卡
论 卡 夫 卡 母 亲 与 其 长 篇 小 说 中女 性 形 象 的 渊 源
张 玲
( 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 , 安徽 安庆 2 4 6 1 3 3 )
— —
夫卡 长篇/ j 、 说中的女性形象一反西方历来的 文学传统, 大都具有懦弱、 顺从、 女性特质被男
性社会异化等特征 ,这一文学典 型与卡 夫卡本人的经历有莫大关联。从存在论心理学角度来看 , 卡夫 卡生命 中第 一位 女性( 即母 亲) 在卡夫卡童年与成年 时期 ,未 能给予其完整 的母爱 ,也未 能在专 制粗暴 的父亲面前 充 当独立 的力 量保 护他 。母 亲所投 射的痛苦经历使 得懦 弱、顺从 的女性形 象成为 卡夫卡 印象 中女性形 象的 典型 ,并成为其创作 的原 型。
夫卡 。当卡夫卡呱 呱坠地 以后 , 尤莉 是怎样 充 当一个
母亲的角色的 呢? “ 出生后的孩子结束 了在母亲体 内安定和被动的
位女性便是他 的母 亲—— 尤莉 ・ 洛维 , 那么从 呱呱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9— 0 1
作者简 介 : 张玲 ( 1 9 8 9 一 ) , 女 ,安徽铜陵人 , 硕 士研究 生。
全依赖 于她 的襁褓 中啼哭的婴孩 , 一个 不 占用任何 价
幸。他没有力量来为 自己同这个现 实 的世 界搏 斗 , 但 在深刻 了解 自己本性的前提下又怎么能忍 受世界对他 的扭 曲和蹂躏 呢? 卡夫卡在 内心极度地渴望母爱 的拯救 , 渴 望母亲 能有一股独 立人 格 的力 量来 保 护 他 ,可是 母 亲 太弱 了, 她 的存 在只 能是作 为母 亲与妻 子身 份 的功能性 : 维护一家的和平 , 完全地满 足一家之 主 的需 求。这是 父权 一夫权制社会对一个女性 的要求 , 女 性从这种 身
・
8 9・
洛 阳师范学院学报 2 0 1 5年第 l 2期
生活 , 开始与新环境接触 。这多少令他 们感 到些许 的 痛苦 ,即要忍受刺 耳的噪音 、可怕 的窒 息感等 。因此 弗洛伊德认 为 , 出生是一种精 神的创 伤 , 成 为焦虑 的
粗暴 的教育方式所束缚 ,不能真正地 反抗 。 对 于卡 夫
2 0 1 5年 1 2月
洛 阳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L u o y a n g No n n  ̄ Un i v e r s i t y
De e . . 2 0 1 5 Vo 1 . 3 4 No . 1 2
第3 4卷 第 1 2期
无能, 但是母 亲是他 无条件 的依 赖 , 孩子 会 因此获得
一
卡处于这一卑 劣生存境地 的推手正 是母亲 :童年时代 母爱的缺失 , 导致卡夫卡存在 性不安 ,加剧 了其天性
的孱弱 ; 后来在成 年阶段 , 母 亲 以温柔 体贴 的方式削 弱 了卡夫卡反抗 的意 志 , 使其成 为父亲专制 教育下 的
夫卡获得 了对女性的最初 印象 , 这一感性 的直观 和理 性 的深思也必然会成 为他 日后小说创作 中女性形 象的
原 型
1 9 1 9年 ,卡夫卡 ( 3 6岁 ) 在写 给父亲 的那封长 达
种生存 的信心 。卡夫卡离开安 全舒适 的母体 , 来 到
牺牲品 , 并终身生 活在恐惧 、不安 之下 ,以软 弱 的性
格面对这个 可怕的世界 。 世界 随时都有可 能将 这个脆 弱 的生命压垮 , 可是谁来拯 救卡夫 卡?那个 给予他 生
这个 熙熙攘攘 、阴森 恐怖 的世界 , 带着先 天 的无 能和 脆弱, 他备感 恐惧 。而此时 , 母 亲本应 该 寸步不 离地 给予他呵护和关 爱 , 与 他建立 最初 的存在 性安 全感 ,
然而事实却恰恰 相反。卡夫卡 出生 的时候 , 父 亲赫 尔 曼的生意刚刚起步 , 整个家庭都 围绕他 的利益 , 一切
命 的人并没有给予他面对生活 的力量 。
母 亲是卡 夫卡 短暂 一 生 中从 始 至终所 经 历 的女
人, 他 把 她 看 得 比 自 己更 透 彻 。从 某 种 程 度 来 说 ,卡
就记载 有伟 大 的母 亲 女 神——伊 希塔 的强 大 拯 救 功 能 。由于伊 希塔 的情人 塔穆兹 每年都 要逝 世一 回, 母 亲女神便走遍冥 界寻找 爱人 , 在此期 间 ,人世 间 的一 切生命都受 到了威胁 ,只有 当这位 自然 生殖力 化 身的 母 亲女神 带着 爱人 重 返人 间 , 大 地才 会恢 复 生 机。 … 虽然 在不同 民族里女性繁殖神 被冠 以不 同的名号 ,但
的中心不是在家里 , 而是在商 店。由于家里 的一切都
围绕生意转 , 母 亲尤莉 也全 身心地 投入 到生 意 当中 , 成为赫尔曼全 日制 的帮手 。“ 在夫妻 俩早 期 的婚 姻 生 活当中 ,由于丈夫不停地要求 支持和 照顾 , 尤 莉作 为
夫卡与母亲是 相似 的 , 他们都未 曾真正享受 过无条件
的母 爱 , 也 未 能 在 这 份 天然 的情 感 中生 发 出 自我 存 在
的力量 。自我是 自我存在 的理 由, 这 一命题 的合理 性 只有母亲无条件的爱 才能成全 。然后卡 夫卡毕竟 是和
母 亲的天性就被严 重限制 了。白天 , 她 帮助 丈夫打理 生意 , 倾听他 的抱 怨和 牢骚 ;晚上 陪他 打牌 ……” 他们夫妻二人相互 需要 , 彼此 满足 , 却 忽略 了卡夫 卡
真女圣母玛利亚怀胎所生 , 圣母 给这个在人 世 问受尽
个孩子里年龄最大 的姐 姐 , 也是 唯一 的女孩 。虽然 家 境还算殷实 , 但是在继母 的管 教下尤莉 不得不充 当女 仆与五个弟弟 “ 代 理母 亲” 的角色 。她终 日忙忙 碌碌 , 尽职尽责 , 尽量 以此来赢得大家 的喜欢和信任 。 其实 , 她也 只能 以这种默 默奉献 的方式来获 得家人 的爱 ,因 为这种爱是有条件 的 , 她只有 做得无可 挑剔才 能在这 个 家里生存 , 因为那个 原本可 以给予 她无条件 的爱 的
亲究竟是一个怎样 的形象 呢?这一形象又是 怎样影响
着他作 品中女性 的塑造 ?
一
、
卡夫卡小 说 中女性形 象的原型——
母 亲
尤莉 3岁丧母 , 其后 父亲 匆匆再娶 , 并且 又有 了 3个 儿子 , 加 上生母 所 生 的两个弟 弟 ,她成 了家 中 6
无一 例外的都是 以救赎者 的身份 出现。在基 督教 文化 中, 犹太人 的弥赛 亚虽然 是耶稣 基督 , 但他却 是 由童
人 已经早早 地离 开了人世 。 通过尤莉 不幸 的童年我 们知道 , 卡夫卡母 亲获得
苦难 的犹太 民族带来属 天的盼望 。波伏娃在《 第 二性》
中指 出 : 在基督 教传统 中 , 女性 的精 神性被 高度 抽象 化为一种 以圣母玛 利亚为 代表的悲悯与温柔 的女性气
质, 而 她 原 始本 质 中 的 肉 体 因 素 却 被 不 断 地 淡 化 ,直
最初事件 。 ” 新生婴儿带着先 天的无 能感和脆弱性来
到这个世界上 ,它只具 有生物 学上 的基本 防御 能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此 , 婴儿完全依赖 于母亲 。 莱 恩在《 分裂 的 自我》 中 说道 : “ 每个人都 应该有 一个 美好 童年 的 回忆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