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地质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节蚆羅芆芈蚅肇膈薇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V4XgP。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FKTrD。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sng7T。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V3Grs。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

6 、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BD)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

4、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5、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自然产物2、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3、一般不孤立存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矿物的四种形成方式:凝华(硫磺)、结晶(石英)、凝固(蛋白石)、重结晶(石棉)结晶习性:一向延伸、二向延伸、三向延伸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如:(Mg, Fe)2[SiO4]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形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界限0.03毫米)}、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韧性……)、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滑石方萤磷; 长英黄刚金。

指甲为 2 — 2 . 5,小刀约 5 — 5 . 5七种主要造岩矿物(属于广义硅酸盐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类矿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含氧盐类矿物(自己看书p55)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

综合地质学考试重点

综合地质学考试重点

结合地质学结课提纲式复习考试重点(2016版)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矿物的识别:一般是依据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来识别主要造岩矿物。

肉眼识别: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光线的反射,吸收及折射的效果,它包括:1矿物的颜色2矿物的条痕3矿物的透明度4矿物的光泽断口: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这样的断面叫断口。

如石英的贝壳状断口。

主要造岩矿物如石英、长石类、铁镁矿物、云母类、碳酸盐类矿物等。

普通角闪石:常见于闪长岩,辉长岩等岩石中•一般呈暗绿色至黑色,条痕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半或不透明•长柱状,两组完全解理,夹角56°•硬度(5-6)•主要化学成分有:Ca、Na、Mg、Fe、Al、Si、O•比重:3.1~3.3辉石:为超基性岩和基性岩的主要矿物。

•常呈墨绿色。

•短柱状,•普通辉石二组完全解理,解理夹角为93°•硬度大于小刀•化学成分为XY[Si2O6]。

•其中Y=Mg,Fe2+,Mn,Al,Fe3+;X=Ca,Mg, Mg,Fe2+,Mn,Na,Al;•比重:3.1~3.6石英:无色透明,米黄色、烟灰色、黑色、蔷薇红色•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硬度:7•结晶程度较好的石英称作水晶•比重:2.65方解石:常见于各种碳酸盐岩中。

•结晶好的方解石呈无色,透明至半透明,透明的方解石称作冰洲石•玻璃光泽;•三组菱形完全解理,有双折射现象。

•硬度介于小刀与指甲之间。

•加稀盐酸强烈起泡。

石榴子石:•石榴子石的颜色各种各样,受成分的影响较大•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粒状,晶形为菱形十二面体,无解理•硬度大于小刀(6.5-7.5),性脆•为铁、镁、锰的铝硅酸盐等。

•透明而色彩鲜艳的为红宝石•比重3.5~4.2岩石的概念:自然(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由其他岩石碎屑所组成的集合体。

综合地质学简答、论述

综合地质学简答、论述

综合地质学简答、论述1、简述交错层理与劈理弯曲现象的区别(10分)交错层理是沉积岩原生构造,是指细层与层系界面呈相交关系,一般细层呈弧形弯曲,细层内部岩石组成基本一致,也就是细层内部的岩石结构一致。

劈理弯曲现象是次生构造,是指由于岩性逐渐变化一起的一种弧形弯曲的现象,劈理域围限的岩性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颗粒具有规律的变化。

15分)褶皱形态分类(J.G.Ramsay):分类依据是等斜线。

等斜线是褶皱正交剖面上层的上下界面的相同倾斜点的连线,即相邻褶皱面的等斜切点的连线即等斜线。

J.G.Ramsay根据等斜线的型式将褶皱划分为三类五型:I类:IA等斜线向内弧强烈收敛,内弧曲率远远大于外弧,为典型的顶薄褶皱;IB等斜线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大于外弧,等斜线长度相等,为典型的平行褶皱;IC等斜线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大于外弧,转折端的等斜线长度大于两翼,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II类:等斜线平行且相等,内外弧曲率相等,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III类:等斜线向外弧收敛,外弧曲率大于内弧,为典型的顶厚褶皱分类优点:具有半定量化特点、考虑褶皱层厚度变化,隐含褶皱形成机制;分类缺点:相对理想化、考虑二维空间忽视三维变化。

4、论述确定断层存在的主要标志。

(15分)断层的识别主要包括地貌标志、构造标志、地层标志、岩浆岩和矿化及岩相厚度标志。

1)貌标志断层活动及存在,常在地貌上有明显的表现,这些由断层引起的地貌现象就成为识别断层的直接标志。

主要包括: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串珠状湖泊、泉水带状、水系忽然转向等。

2)造标志断层活动总是形成或留下许多构造现象,这些现象也是判断断层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据。

其中包括:地质体被错开、断层岩、断层牵引构造。

3)层标志:地层重复与缺失4)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5)岩相厚度标志5、简述断层角砾岩与底砾岩的区别(10分)概念:断层角砾岩是构造岩、底砾岩是沉积岩;断层角砾岩分布具有一定局限性、而底砾岩分布较广;断层角砾岩一般切层分布、底砾岩顺层分布。

地质学综合

地质学综合

1、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缺失部分地层,地层时代不连续,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剥蚀面,产状也不一致呈角度相叠的接触关系。

2、平行不整合:地层接触关系接触关系的一种,其特性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此时代的地层,表明在这段期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3、断层: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破裂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者称断层。

4、节理:岩石的受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破裂,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滑动,称节理。

5、地堑:如果两条或两组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这种断层组合称为地堑。

6、地垒:如果两条或两组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的岩块相对下降,这种断层组合称为地垒。

7、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在成岩过程中,沉积物中的水分逐渐排出,孔隙度减少,密度加大,松散颗粒被胶结或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固结的岩石。

8、变质作用:在地下的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9、构造运动: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

可分为造陆运动和造山运动。

10、地质作用: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主要有1)风化作用,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以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表或岩石圈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

2)剥蚀作用,是指风、水、冰川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的物质剥离原地的作用。

3)搬运作用,是指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物质,随运动介质从一地搬至另一地的作用。

4)沉积作用,是指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在新的场所堆积下来的作用。

5)成岩作用,是指使得松散沉积物固结并形成沉积岩的作用。

202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09综合地质学考研试题知识点整理

202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09综合地质学考研试题知识点整理

源于:地质考研命题组
地质考研白皮书
知识点整理
科目代码:809 科目名称:综合地质学适用范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复试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复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砂岩:是由直径为0.01mm-2mm的碎屑颗粒组成的,其中砂的含量超过50%,是机
械沉积作用的产物。

2.似斑状构造:岩石由两群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但斑晶和基质基本上是同一时代的
产物,是在相同或相近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的,基质是显晶质的,这种结构称为似斑状构造。

3.沉积作用:在地球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
所经
4.历的搬运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

5.岩浆岩: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或者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成的岩石。

6.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酸性火成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硬度高,
耐磨损,在地壳上分布最广,主要成分是长石、云母和石英。

7.玄武岩:一种基性喷出岩,SiO2含量变化于45%~52%之间,主要矿物成分为基性斜
长石和单斜辉石。

8.岩盆:是中央微向下凹的整合盆状侵入体。

9.流面:侵入岩的原生流动搞糟,是片状、板状矿物及扁平捕掳体、析离体作平行排列形
成的流面构造。

10.倾角:倾向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所夹锐角。

11.变质作用:现存岩石在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的改变及化学活动流体的参与导致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入学初试试题
第1 页(共15页)。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4、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6、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7、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8、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的内能引起的、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岩石圈的地质作用。

9、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10、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

11、剥蚀作用:各种外界地质营力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称剥蚀作用。

12、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的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13、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

14、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5、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

16、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第1章绪论第1节地质学概述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历史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变和发展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要素。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2. 矿物学:研究矿物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3. 地质构造学:研究地球的构造、构造演变和构造运动。

4. 地层学:研究地层的成因、分布、分类和演变规律。

5.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演化和分布规律。

6.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物理过程和物理场。

7.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过程和化学演化。

地质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学科,如岩石学、矿物学、地质构造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三、地质学研究的特点和方法地质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实践性:地质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实践性很强。

3. 历史性: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及其历史,因此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4. 动态性:地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地质学研究需要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地质图编制等。

四、地质学研究的目的地质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2. 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为地质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5.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第2节地质学发展简史一、萌芽时期(远古—1450)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地质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如火山喷发、地震、矿物等。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4、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6、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7、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8、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的内能引起的、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岩石圈的地质作用。

9、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10、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

11、剥蚀作用:各种外界地质营力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称剥蚀作用。

12、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的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13、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

14、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5、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

16、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综合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

综合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

斑状结构:岩石中有大小截然不同的结晶颗粒,大颗粒称为斑晶,小颗粒称为基质。

两种截然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的结构。

大颗粒镶嵌在细小的隐晶质或玻璃质的基质中,形成斑点状。

大的矿物颗粒称为“斑晶”,细小的称“基质”。

花岗闪长岩:是一种岩浆岩,粗粒状,斜长石含量较多,碱性长石含量较少,二氧化硅含量在56%左右,石英含量在20%以上。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

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推覆构造:由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和下盘组合而成的整体构造。

砂岩:是由直径为2~0.01mm的碎屑颗粒组成的,其中砂的含量超过50%,是机械沉积作用的产物。

褶皱作用:面状构造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流线:又称线状流动构造。

岩浆流动过程中由角闪石、长石等线状、柱状矿物或透镜体以及长条状捕虏体和析离体,以线状优选定向排列而成的线状构造。

流面:又称面状流动构造。

岩浆流动过程中云母等片状、板状矿物或扁平状捕虏体、析离体,呈面状定向排列而成的面状构造。

劈理:是一种能按一定方向将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劈理折射现象:强弱岩层相间的褶皱和岩系中,劈理以不同的角度与层面相交,形成劈理的折射现象。

岩盆:是中央微向下凹的整合盆状侵入体。

变质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在某一斜面内时,此线与其所在面走向线之间所夹锐角为侧伏角。

斜卧褶皱: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致,也就是枢纽在轴面的侧伏角为90度左右。

相似褶皱:组成褶皱的各褶皱层作相似的弯曲,各褶皱面的曲率相同,但是,无共同的曲率中心。

岩层的面向:是指成层岩层法线所指的方向,是成层岩系中岩层由老变新的方向。

石香肠构造:又称布丁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时形成的构造。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

(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

有自由空气异常。

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

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

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

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

(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普通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6、圆度好的碎屑颗粒一般来说球度也比较高。
7、基底胶结代表碎屑与胶结物同时沉积,是快速堆积的产物。
8、在砂岩和杂砂岩中,按照三个端元组分石英(Q)、长石(F)、及岩屑(R)的相对含量划分类型。
9、粘土岩主要是指粒度<0.05mm的细颗粒组成,并含大量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的疏松或固结的岩石。
13、安山岩是中性喷出岩。
14、由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被称为正变质岩。
15、按照李克定律,在地壳深处,矿物在最大应力方向沉淀,最小应力方向溶解。
16、片麻岩是一种区域变质岩。
五、简答与论述
1、简述鲍文反应序列及其用途
答:美国学者N.L.鲍文(1922年)根据人工硅酸盐熔浆的实验发现:岩浆在冷却时,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析出遵循一定的顺序,可划分为两个系列,即斜长石的连续反应系列和暗色矿
7、普通辉石和普通角闪石都是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
8、高岭石和云母是属于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
9、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0、岩浆岩中石英和角闪石具有特殊意义,能够反映岩浆岩中SiO
2饱和度,因此可以称为酸度指示矿物。
11、鲍温反应系列解释了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一般规律。
12、花岗岩是酸性深成侵入岩。
8、变质岩:它是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在诸如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一系列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经受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变质而成。
9、岩浆: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组分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体。
10、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A、沸石水;B、化合水;C、层间水;D、吸附水。
3、下列矿物中,硬度比石英大的是()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组成、演化以及地壳上的岩石、矿物、化石等自然现象和地质过程的一门学科。

在地质学中,有许多专有名词,下面是对其中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1. 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壳状结构,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厚度约为5-70公里。

2. 地幔:地幔是地球地壳与地球核之间的层状结构,其厚度约为2900公里,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3. 地核:地核是位于地球中心的一层,半径约为3480公里,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4.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内部和外部构造,包括地壳的断层、褶皱、火山、地震等现象。

5. 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地球上的矿物质的组成、性质和产生方式的学科。

6.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因、分类和演化的学科,可以分为火成岩学、沉积岩学和变质岩学。

7.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熔融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包括玄武岩、花岗岩等。

8.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在地壳表面或水体底部沉积后经过压实、溶解和其他过程形成的岩石,包括砂岩、页岩等。

9. 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由其他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包括片岩、云母片麻岩等。

10. 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演化和发育规律的学科,包括山地、平原、河流、湖泊等地貌单位的研究。

11. 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活动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包括地震的发生原因、传播、测量和预测。

12. 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与地质条件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13.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衡量地球历史时间的基本单位,包括宙代、代、世、纪等不同级别的划分。

14. 地质剖面:地质剖面是在地球表面或地下通过测量、观察和勘探手段,揭示地下构造、组成和演化的图示。

总之,地质学领域内有许多专有名词,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研究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综合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综合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构造和演化过程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涉及到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性质、地球表面的地貌、地下水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的构造、形态、材料与变化过程,它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也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

下面将对地质学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地壳则是岩石和土壤的结合物。

地幔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地壳,它的物质主要是惰性气体。

地球是由地幔和地壳组成的,地核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温度高、压力大,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球内部结构是地球形成和地球物理过程的基础,其认识对于了解地球内部过程和地球表面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地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在46亿年前,原始地球凝聚成形,这是地球所属太阳系的初始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球形成过程中,铁、镍、石质物质逐渐在地球内部上倾,形成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大部分。

然后随着地球内部温度、压强、地球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释放出的能量等地球内部的变化,和各大地板块的漂移、地壳的改变等,在这长期的过程中,地球表面形成各种地貌,有孕育了丰富的生命。

三、地震和地震学地震是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在地壳中,地下岩石是在地壳内部发生的地震。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包括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活动、地震预测等方面。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现象,是由地球的内部能量释放所引起的。

地震活动使得地面上发生振动、摇晃等现象,给人类社会生活、建筑、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研究地震和地震学对于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地震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四、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理环境地球表面的地貌是由地表的地理环境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变化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一个斜面内时,此线与该斜面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为侧伏角。

2、滑距:是指断层两盘实际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分成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3、斜卧褶皱: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致,也就是枢纽在轴面的侧伏角为90度左右。

4、“构造窗”:在逆冲断层构造中,外来岩块被剥蚀,在大片外来岩块被剥蚀露出一小片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

5、石香肠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层面挤压时形成的构造。

6、倾向:倾斜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为倾向。

7、平移断层:是断层两盘顺断层走向相对位移的断层。

8、相似褶皱:组成褶皱的各褶皱层作相似的弯曲,各褶皱面的曲率相同,但是,无共同的曲率中心。

9、劈理折射现象:强弱岩层相间的褶皱和岩系中,劈理以不同的角度与层面相交,形成劈理的折射现象。

10、流线:侵入岩的原生流动构造,是指岩浆流动过程中针状、柱状矿物或长形捕虏体定向排列形成的线状构造。

11、角度不整合:当下伏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岩浆侵入等造成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

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后,形成上覆的新时代地层。

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这种接触关系叫不整合接触或角度不整合。

12.岩屑砂岩: 以石英和岩屑为主的砂岩。

碎屑主要由石英、岩屑和长石构成,其中岩屑含量占25%以上,长石含量常小于10%,岩屑成分多样。

有时粘土含量较多。

化学胶结物多为硅质和碳酸盐质。

碎屑粒度粗,多棱角状,分选性差,以灰色、灰绿色者常见。

常在山前冲积扇、山间盆地及河流相沉积中产出。

主要分布于强烈隆起的山前凹陷区内。

13.倾斜岩层走向: 构造面或地质体的界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而走向线两端的延伸方向,即为走向。

14.剪应力: 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力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回复到变形前的位置。

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

同截面相切的称为剪应力或切应力。

15.纵弯褶皱作用:平行于地质界面(岩层)的挤压而引起的弯曲作用16.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断层与推覆体共同构成逆冲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形成后,该区遭受强烈侵假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蚀而露出原地岩块叫“构造窗”;反之叫“飞来峰”逆冲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大型的构造,主要产出于造山带前陆,是挤压或压缩作用的结果。

17.连续劈理:连续劈理是指岩石中由板状矿物的连续平行排列所造成的劈理。

连续劈理的最大特征是用肉眼不易区别劈理域和微劈石。

它包括板劈理、千枚理、片理等。

18.花岗闪长岩:(为深成岩)是花岗岩和闪长岩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酸性岩类,同花岗岩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斜长石含量较多(大于40%),且多于钾长石,石英含量较花岗岩低些(约15%)。

暗色矿物含量增高(约15%),并以角闪石为主,多于黑云母,岩石颜色较花岗岩较深,呈灰绿色或暗灰色,粒状结构,块状构造19.片岩:具有明显片状构造的变质岩石。

岩石具鳞片变晶结构、纤状变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

石英含量一般大于长石,长石含量常少于25%~30%,按主要片状或柱状矿物的不同可分为云母片岩、滑石片岩、石墨片岩等20.极射赤平投影21.不整合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不连续,古生物演化顺序也是不连续的,由此确定岩层的时代也是不连续的。

地层剖面中的岩层是现存的地层部分,而不整合则是缺失的地层部分。

不整合一般分为角度不整合和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等类型不整合:形成年代不相连续的两套岩层重叠在一起的现象,这种构造行迹,称为不整合。

不整合不同于褶皱和断层,它是一种主要由地壳的升降运动产生的构造形态。

22.内碎屑灰岩:是一种以内碎屑为主要组分的异化粒灰岩。

内碎屑灰岩按内碎屑大小分为砾屑,灰岩,砂屑灰岩,粉屑灰岩,泥屑灰岩等。

它是水盆地中已固结的或弱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遭受波浪、水流冲刷、破碎、磨蚀后再次沉积而成的具有碎屑结构的石灰岩。

竹叶状石灰岩便是一种典型的砾屑灰岩。

23.正应力24.褶皱要素褶皱的几何要素主要包括:核部,翼部,转折端,轴面,枢纽,轴迹,脊,槽线25、褶皱:层状岩石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26.剪节理: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形成于主构造破碎带的边缘,如果是密集带又可称为劈理化带或构造破碎带,是一种比较平直、紧闭、陡倾角(80-90度)的裂隙27.走滑构造:即走向滑动断层,一般是指大型平移断层,两盘沿直立或近于直立断层面相对水平剪切滑动。

28.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的一种。

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和镁铁质矿物组成[1]。

石英体积分数为5%-20%,暗色矿物体积分数在15%左右,斜长石(中长石)占一半以上,岩石具半自形粒状结构。

当花岗石中斜长石的数量增加时,就逐渐过渡为花岗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

29.板岩:具特征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

由黏土岩、粉砂岩和中酸性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所形成。

30.极射赤平投影31.沉积岩:由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脱水、胶结、重结晶作用变成坚硬的岩石。

32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岩)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后形成的新的岩石。

33、岩浆岩:主要由地壳才深处或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下浅出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也称火成岩)34、沉积岩是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是指物质被搬运到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和堆积的过程(w)35.花岗岩:主要由钾长石、石英、斜长石组成的酸性侵入岩,半自形粒状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常呈岩株、岩基产出花岗岩:(为深成岩)主要矿物有石英(30%左右)、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一般钾长石多于斜长石,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等粒结构,颜色一般呈灰白色、肉红色。

深色矿物多时呈深灰色,有时钾长石斑晶很大,形成似斑状结构,称为斑状花岗岩。

36.斑状结构4斑状构造;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为基质37、.花状构造:(Flower Structure Flower Structure)也称“棕榈树构造(Palm treestructure)”是走滑拉分盆地的一种特有构造,往往反映了区域的走滑作用,走滑断层自下而上发散为若干条次级断层,在走滑断层自下而上发散为若干条次级断层,在剖面上呈花状形态,花状构造多发育在未发生强烈变形和构造叠加的地区。

走滑盆地:板块或断块在剪切作用下发生沿板块或断块边界走向的滑移时,在垂直于板块或断块边界的剖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变形并不造成地壳的伸长或缩短,这种变形称为走向滑移变形,在走向滑移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地统称为走滑盆地。

38、.推覆构造39、岩盆:侵入岩产状之一。

岩浆侵入沉积岩层理面之间后,沉积岩底板在岩浆强大压力下,向下沉陷而形成的盆状的整合侵入体40、.面向:是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是岩层由老到新的方向。

41、擦痕: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断层面上因磨擦等作用而留下的痕迹擦痕表现为一组比较均匀的平行细纹阶步则表现为一组与擦痕大致垂直的阶块擦痕:两盘岩石被磨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断面上刻划的一组比较均匀的平行细纹。

有时表现为一端粗而深,另一端细而浅的“丁”字形。

由粗而深端向细而浅端一般指示对盘运动方向似斑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不一,大的为斑晶,基质为显晶质,大颗粒与小颗粒中间有很多过度粒径的颗粒,无法把岩石中的矿物明显分为粒径差别大的两组42、.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原已存在的各种岩石,由于受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及地热变化等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岩石的结构、成分、构造等条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43、.粘土:是硅酸盐矿物在地表风化后,或成岩作用中产生的层状结晶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组成的粘土:是颗粒非常小(<2纳米)的可塑的硅酸铝岩常见的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44、倾伏向: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45、倾伏角: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46、侧伏角:档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所夹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47、侧伏向:就是构成上述锐角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位48、流线又称线状流动构造,是由角闪石、长石等线状、柱状矿物或透镜状、长条状捕虏体和析离体优选定向排列而成,多发育在侵入岩体的边部和顶部,一般平行于岩浆流动方向,反映了岩浆的相对流动方向。

49、流面又称面状流动构造,是由云母、长石等片状、板状矿物或扁平状捕虏体、析离体面状定向排列而成,一般平行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常发育于侵入岩体的边缘或顶部。

流面的形成与岩浆的层流有关。

50、断坡;台阶式逆冲断层中,逆冲断层面以大角度斜切岩层的段落,构成断层的斜坡,51.、飞来峰;;52、斑状构造;53、砾岩;颗粒直径大于2mm的圆形、次圆形砾石经胶结而形成的沉积碎屑岩。

54、拉分盆地;拉分盆地是走滑断层系中局部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具有特殊的构造背景和发育过程。

55、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又叫韧性断层,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长高应变带。

: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窄高剪切应变带。

具有“断而未破,错而相连”的特点56、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是一群由异常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组成的穹形或拱形的孤立的隆起,其上为构造滑脱和扩张的不变质的盖层。

57、剥离断层;剥离断层是伸展构造区一种平缓产出的铲状大型正断层。

往往使地壳浅层次年轻地层直接覆盖在深层次的老地层之上。

剥离断层是重要的构造界面,一般产出于基底与盖层之间,往往与变质核杂岩体相伴产出。

其上为剥离上盘,下为剥离下盘。

上剥离盘是一套浅层次的正断层组合,下剥离盘为变质核杂岩。

58、褶劈理;59、.沉积作用60、砂岩:主要由砂(2-0.05mm,或2-0.1mm的陆源碎屑颗粒组成的碎屑岩)称为砂岩。

砂岩在沉积岩中的分布仅仅次于粘土岩,是最主要的储集油气和水的岩石之一。

61、.褶皱作用: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构造叫褶皱,这种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叫褶皱作用。

62、劈理:劈理是一种能按一定方向将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或薄板的平行面状构造。

它发育于强烈变形的岩石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