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

合集下载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疗系统,其中诊断脉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许多中医师依然依靠脉诊来做出正确的诊断。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关于脉诊的口诀、歌诀和顺口溜。

一、脾脉:“沉细前浮后,尺脉切薄弦,两伏鬓部起,微弱无力拍。

”脾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重要脉象之一。

口诀提到的“沉细前浮后”是指浅部脉搏比较浮,而深部脉搏则比较细。

薄弦的脉搏是指脉搏弱而细,我们可以在尺部脉搏中发现这种脉象。

当然,还有其他的脉象特征,例如细微无力和两侧脉搏不同等。

二、肝脉:“左浮右沉细,尺脉缓结弦。

”肝脉是人体五脏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脉象。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左浮右沉细”这句话,这是指左边的脉搏比右边高,并且左右两侧的脉搏应该都是细弱的。

缓结弦是在运用压脉技巧时感受到的另一种脉搏特征。

三、心脉:“沉细前浮后,平和㫖数名,右弱左盛贵,细数动中空。

”心脏是人体的泵,也是中医中另一个重要的脏器。

这个口诀介绍了心脏脉象的特征,其中“沉细前浮后”是指浅层脉搏比深层的脉搏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平和的脉象是指脉搏稍微有点速度,而鸣动中空则暗示着中断、不连续的脉搏。

四、腎脉:“沉细前弦后,尺関石滑脑,右高左低遇,双侧力量差。

”腎脏是人体的血液净化器和荷尔蒙调节器。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沉细前弦后”的描述,这是指浅表的脉搏比较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滑脑是指脉搏手感滑而柔软。

此外,左右两侧的力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不是绝对对称的。

五、肺脉:“外浮内沉细,尺関曲直分,上滑下涩声,数急汗为功。

”肺脏是呼吸器官,负责我们的呼吸功能。

口诀中提到的“外浮内沉细”是指外层脉搏比内层的脉搏浮,深层脉搏则比浅部脉搏细弱。

尺关曲直分是指在压脉时,我们会观察到尺部和关节部的脉搏特征。

这个口诀还提到了其他的脉象特征,如下滑声音和略带急促的脉搏,这些都是中医师可以用来诊断肺病的重要特征。

中医脉象对应疾病

中医脉象对应疾病

中医脉象对应疾病15种常见脉象对应疾病:1.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

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2.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3.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

主病: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

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4.洪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

主热证,阳热亢盛。

常见于高热病人。

5.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6.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

主病: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

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7.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

主病:多属邪盛,痰食内滞。

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8.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9.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

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中医最实用的五种脉象

中医最实用的五种脉象

中医最实用的五种脉象中医学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一直都是中医学习的重点之一。

在脉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触摸脉搏,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状况,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其中,有些脉象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下面将按类别介绍五种中医最实用的脉象。

一、脾虚脉脾虚脉是中医诊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脉象。

感觉是脉搏柔和无力,甚至看不到明显的搏动,有时感觉不像脉搏,更像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声音。

中医认为,这种脉象预示着脾气虚弱,消化功能下降,大便稀溏等症状。

脾虚脉出现时,应该采取益脾健胃的中药调理,正常饮食生活习惯,多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加强运动等。

二、肾虚脉肾虚脉也是中医诊断比较重要的脉象之一。

感觉是脉搏弱缓,甚至看不到明显的搏动。

肾虚脉与脾虚脉相似,但两者存在区别。

肾虚脉还具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例如脉搏玄约,且暂时中断。

中医认为肾虚脉出现时,预示肾脏功能下降,引起了各种相关疾病。

一般来说,肾虚脉出现在中年人或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应采取滋补肾气的方法,如适当食用肾气补益的食物,如海参、龟肉等,多进行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三、血瘀脉血瘀脉感觉呈现出脉搏沉紧,节律不规则。

中医认为血瘀脉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中,产生一种紧束或沉重的感觉。

血瘀脉和肾虚脉和脾虚脉有所不同,后两种脉象是气虚,而血瘀脉则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应该采取活血化瘀的方法,如适当进行针灸、艾灸,进行拔罐等治疗方式,并避免长期久坐,加强运动,保持情绪平稳。

四、阳虚脉阳虚脉的感觉呈现出脉搏缓慢无力。

中医认为阳虚脉出现时,是由于阳气严重不足,引起了胃肠蠕动、气血循环等功能减退的表现,使体力逐渐消耗。

应采取温脾胃,补益阳气的中药治疗,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过度疲劳。

五、气滞脉气滞脉感觉呈现出脉搏紧绷、不畅等现象。

中医认为,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机郁滞,使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出现气滞脉时,应采取行气化滞的方法,如适当进行按摩、艾灸等调理方法。

掌握11种常见脉象,把握中医把脉原理

掌握11种常见脉象,把握中医把脉原理

掌握11种常见脉象,把握中医把脉原理中医讲究脉象,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通过诊脉,可以体察到人们的不同脉象,进而可以了解和诊断疾病。

正常脉象为平脉,呈现在指下的感觉是流利圆滑,从容和缓,柔和有力。

如果心脏或者血脉有问题,脉象就会表现出异常。

现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

1、沉脉脉象的显现位置比较深,轻按不明显,没有搏动的感觉,重按才有明显搏的感。

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主里实,表明内脏邪气盛。

若脉是沉而无力,则表明里虚证,里虚是指正气虚。

脾气虚或者肾气虚,都可触摸到沉而无力的脉。

四肢水肿时的脉也可以沉,因此脉沉还有水饮为患。

2、迟脉迟脉是每一息的脉跳动不到4次,即每分钟的脉跳动在60次以下。

这种脉提示寒邪为患。

寒则血凝,血气运行缓慢,因此脉搏跳动也慢。

迟而有力是实寒证,即寒邪致病。

迟而无力是指虚寒证,主要是阳气虚弱,没有力量推动血液运行。

这种寒是由阳寒引起的,比如冬天寒冷,是因为阳光弱,而不是实在的寒邪,所以脉表现的迟而无力。

3、细脉细脉是脉细如丝,但脉起落搏指较明显,可以分清次数。

细脉的特点是脉窄,波动小。

脉细主虚证,主要是指阴虚、血虚,因为阴血不足脉管无法充盈,所以脉就会细小。

阴阳气血都不足的久病虚证,脉也会呈现出细小的特点。

对于水湿较重者,由于水湿充斥皮肤,脉管受到挤压便显得细小,但细而柔软。

4、数脉脉跳动得快,一息脉跳5次以上,即每分钟脉跳动在90次以上。

脉快,反映体内有热。

数而有力是实热。

邪热作用,使得血流加快,热邪与正气搏斗,因此就会出现脉快而有力。

若脉为数而无力,则为虚热,这种热不是来自外界的热邪,而是由于内脏阴阳失调所产生的虚热。

如果是阴虚内热,脉上就会表现为细数无力。

阴虚,脉管中的津液阴血都不充盈,因此脉细小,虚热虽然可可以使得血流加快,但却鼓动无力,所以脉就会呈现出细小、快、无力的特特征,这是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的典型脉象。

5、洪脉脉宽大,波动也大,像波涛汹涌,脉跳起时搏指有力,落下时比较深,起伏很大。

中医诊断学|病理脉象

中医诊断学|病理脉象

中医诊断学|病理脉象中诊· 脉诊病理脉象【含义】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病理脉象,简称“病脉”。

一般说来,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内及个体生理特异变化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

一、脉名命名原则当构成脉象的四大要素中某一因素突出表现异常时,就以此单一因素而命名,如以脉位浮为单一的突出表现,而脉率适中,脉的形和势不大不小、和缓从容,及称为浮脉;如脉位浮而脉率速,其他因素无异常时,称为浮数脉。

又如脉沉而脉形小,脉软无力时,可采用已经定义了的脉名——弱脉,亦可将几种特征并列而命名为沉细无力脉。

总之辨脉时务必考察诸方面的因素,并将各种变化因素作为辨证诊断的依据。

二、常见病脉由于对脉象感觉与体会的差异,历代医家对常见病脉的分类和命名亦存在着差别。

《黄帝内经》记载有21种脉象,《伤寒杂病论》中记载26种,《脉经》总结分为24种,《景岳全书》只分为16种脉,《濒湖脉学》、《三指禅》则分为27种,《诊家正眼》增疾脉而为28脉,《脉理求真》增至30种,《辨证录》则更有38脉之多。

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洪、细、虚、实、滑、涩、弦、紧、结、代、促、长、短、缓、濡、弱、微、散、芤、伏、牢、革、动、疾等28种。

1、浮脉类: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各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表所示。

2、沉脉类:脉位较浅,重按始得。

各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表所示。

3、迟脉类:一息不足4至。

各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表所示。

4、数脉类:一息5至以上。

各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表所示。

5、虚脉类:应指无力。

各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表所示。

6、实脉类:应指有力。

各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表所示。

三、相兼脉1、“相兼脉”的含义: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相兼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

在28脉中,有的脉象属于单因素脉,如浮、沉、迟、数、长、短、大、细等;而有些脉本身就是由几种单因素脉合成的,如弱脉、濡脉、动脉、牢脉等。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 速度收藏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 速度收藏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速度收藏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变化。

中医常见脉象有很多,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诊断价值。

下面是一些中医常见脉象的口诀,可以帮助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象诊断。

1. 阴阳浮沉病脉知,头面常动是阳脉;胸腹起伏为阴脉。

这句口诀指出了脉象的阴阳属性和反映的疾病部位。

阳脉通常表现为脉搏紧实有力,而阴脉则相对柔和缓慢。

2. 寸口浮脉真阳脉,尺中沉大为阴脉。

这句口诀是指脉象的浮沉属性和阴阳属性。

寸口脉象通常浮而细软,代表真阳脉,而尺中脉象则较沉大,代表阴脉。

3. 寸口与尺中,逆尺则为阴阳。

这句口诀强调了尺中脉象的变异和逆转。

正常情况下,寸口脉象浮而细,尺中脉象沉大。

如果尺中脉象反而浮细,可能反映出一些阴阳失调的情况。

4. 十脉一毛,足络多刚。

这句口诀指出了足脉的特点。

十脉指的是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其中足脉通常比手脉更为刚实,有力。

这些口诀只是中医脉象的简单概括,实际上,脉象的诊断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

医生需要通过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患者的脉象,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除了掌握这些口诀,还需要深入了解中医脉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学习和实践。

总之,中医常见脉象口诀是中医脉学的基础,可以帮助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象诊断。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脉象诊断需要医生综合判断,并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分析。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切脉方法、口诀以及图表切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最全动图展示并心法口诀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最全动图展示并心法口诀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最全动图展示并心法口诀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病名,而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用药。

健康人的脉要了生病的脉象,首先得了解健康人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病理脉象知识点总结

病理脉象知识点总结

病理脉象知识点总结一、基本知识1. 脉搏的形成脉搏的产生源于心脏的收缩和脉动将血液推送到血管中,形成的血流波动在身体表面的血管可以感受到,并形成脉象。

正常情况下,脉搏的频率和幅度是稳定的,脉搏的形态和节律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2. 脉象的测量部位中医将脉搏测量部位分为左、右、中三个部位,即左、右、中尺、关、昆脉,而在实际临床中,我们常用的是远端和近端两个部位。

远端部位是指桡动脉、尺动脉和足背动脉,近端部位是指肱动脉、腘动脉和胫前动脉。

不同部位的脉象有其独特的特征,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3. 脉象的特征脉象的特征包括形态、节律、力度和频率等。

正常的脉象应该是有规律、有力度、有弹性的,频率适中。

而当脉象出现病理变化时,这些特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

二、病理脉象的分类和诊断1. 脉象的分类根据中医经典著作《素问》、《灵枢》的记载,脉象的分类主要包括六经脉、脉象病情、脉象体质三个方面。

六经脉主要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阳跷、少阴,每个经脉都有其独特的脉象特征。

脉象病情主要是根据疾病的表现特征,包括实证、虚证、气郁、湿热、痰饮、血瘀等六大病情。

脉象体质则主要包括平和、虚弱、实实、虚虚、偏颇等脉象特征。

2. 病理脉象的诊断在中医诊断中,不仅要了解脉象的分类,还要了解病理脉象的诊断。

病理脉象的诊断是对患者脉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合病史及其它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以达到确定病证的目的。

具体诊断病理脉象需要多方面考虑,包括脉象的形态、节律、力度和频率等。

一般来说,根据脉象的不同表现,可以判定患者是属实证还是虚证,是气滞还是痰饮等。

因此医师在进行脉诊时,需要全面观察和分析,准确判定病理脉象。

三、临床应用1. 病理脉象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病理脉象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对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脉搏情况,可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帮助医师确定治疗方案和药物的选择。

此外,病理脉象还可以在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保健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脉诊之精髓中医典故中的脉学了解中医典故中的脉象诊断

脉诊之精髓中医典故中的脉学了解中医典故中的脉象诊断

脉诊之精髓中医典故中的脉学了解中医典故中的脉象诊断脉诊之精髓:中医典故中的脉学了解中国传统医学中,脉象诊断是一项重要的诊疗技术。

通过触诊脉搏来了解病情、辨识疾病,已经在中医典籍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典故中的脉学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脉诊的精髓。

1. 手足寒温脉象:《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学里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脉学领域的重要参考。

其中记载了很多关于脉象的描述和解读。

例如,在《伤寒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少阴病,脉微细者,手足厥冷,咽不利,按之心下坚,无寒热。

”这段典故揭示了脉象微细、手足厥冷等症状与少阴病的关系,为临床上判断病情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 脉象有力无力:《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是明代医家张介宾的著作,以病案为依据,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有一段典故描述了脉象有力无力与病情的关系:“脉见有力,证虽未愈 已嫡然。

脉见无力,证虽已愈 尚鲠然。

”这表明,脉象的有力或无力能够反映病情的好坏,有助于医师判断治疗效果。

3. 脉速脉缓:《景岳全书》《景岳全书》是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的医学巨著,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记载了一些有关脉速和脉缓的典故。

例如,在《景岳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脉得大象,意为多痰火也。

脉得迟浮清弦者,候多食滞也。

”这说明了脉速和脉缓与体内湿热、食滞等病理有关,为中医师对症施治提供了重要线索。

4. 脉象的诊察:《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脉学理论。

在《黄帝内经》中,讲述了诸多关于脉象的诊察方法。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其脉滑而长,气从中来者,阴也。

……脉有离其脉则躁,躁则病来。

”这段典故提示了识别阴阳、判断病情的脉象特征与方法。

综上所述,脉象诊断作为中医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研究中医典故中的脉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脉诊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中医中的五种脉象

中医中的五种脉象

中医中的五种脉象临床最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音shuò)、细、滑等。

浮脉可理解为浅脉,“如水浮木”,一般轻取即得,重按后感觉脉搏稍减但不空。

浮脉一般预示着病在体表,最常见的是感冒。

若外感风寒,寒主收,则脉多浮紧;外感风热,血流急,则脉多浮数(快)。

一般风寒感冒,如出现恶寒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白等症状,常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来发散风寒;风热感冒,如出现发热、头胀、鼻流黄涕、咽喉肿痛、舌红苔黄等症状,常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来发散风热。

沉脉可理解为深脉,“如石入水”,一般轻取不易察觉,重按至筋骨才觉察到脉象搏动。

沉脉一般预示着病在体内,但冬季气血收敛,脉象亦偏沉,不一定是病脉。

病理性沉脉的形成,分虚实两种。

实证可能由气滞、血瘀、食积、痰饮所致,一般常用理气、理血、化痰药来治疗,如柴胡、当归、山楂、杏仁等;痰多者可适当按揉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处),有助化痰祛湿。

虚证多因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所致,一般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人参、黄芪、地黄、山药等补益药。

迟脉脉动迟缓(每分钟脉搏约60次以下),一般多见于寒证。

因为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人体,阳气受损,可导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脉流不畅。

寒证一般会出现舌苔白、四肢冷、小便清等症状。

若经医师判断体内有寒,可以辨证选药,或采取艾灸等方法来驱寒,如宫寒者可艾灸关元穴(肚脐下三寸)。

数脉脉来急促(每分钟脉搏约在90~120次之间),一般多见于热证。

热则气血运行加速,脉搏跳动快,一般容易出现发热、面红、舌红苔黄等症状,体热的人平时可喝些金银花茶、沙参茶等。

细脉脉细如线,但是起落明显,一般多见于气血两虚或湿邪。

血虚则不能充盈脉管,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故脉细小无力,这种情况下一般用黄芪当归来煲汤喝,可补益气血。

湿邪也会阻遏脉管,导致气血运行不利,脉细小而缓,体湿的人一般有口黏乏味、不想饮水、肢体困重、舌苔厚腻等表现,祛湿建议熬红豆薏米水喝,可祛湿消肿。

中医脉象详细讲解

中医脉象详细讲解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态。

下面是对中医脉象的详细讲解:1. 脉的位置:中医将人体上的脉搏按位置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左手腕、右手腕和双足背部。

脉搏位于腕关节尺侧两横指宽处被称为“关脉”,背动脉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的凹陷处。

2. 脉的基本特征:中医将脉象分为三个基本特征,即脉质、脉势和脉数。

- 脉质(脉象的品质):包括浮、沉、弦、细、滑、涩等不同质地的描述。

比如,浮脉表示脉搏紧绷而表浅;沉脉表示脉搏沉缓而较深。

- 脉势(脉象的力度):包括弦、细、滑、大、小等不同力度的描述。

比如,弦脉表示脉搏有力而紧绷;细脉表示脉搏虚弱而细弱。

- 脉数(脉象的频率):表示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静息时一般为60-100次/分钟。

3. 脉象的变异情况:中医根据脉搏的不同变异情况,可以判断身体的病理变化。

以下是常见的脉象变异情况和对应的意义:- 洪大:脉搏有力、有势,常见于实热病证。

- 弦滑:脉搏紧绷而有力,表现为同时具备弦脉和滑脉特征,常见于肝气郁结等证候。

- 紧弦:脉搏紧绷而有力,常见于气滞、血瘀等证候。

- 虚细:脉搏虚弱而细弱,常见于气虚、血虚等证候。

- 滑涩:脉搏滑利而有阻滞感,常见于湿热、痰饮等证候。

- 虚滑:脉搏虚弱而滑利,常见于气虚、阳虚等证候。

4. 脉象的诊断与判断:中医医师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诊等综合信息,进行诊断和判断。

不同的脉象特征与不同的身体状况、疾病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象的判断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且脉搏的变异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最好寻求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诊断。

民间中医绝技之脉诊心诀

民间中医绝技之脉诊心诀

民间中医绝技之脉诊心诀诊脉传心诀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迟数息中分缓急。

浮而无力即为虚,浮而有力便为洪。

脉沉而无力是弱,微沉有力是为实。

迟而有力滑脉居,迟而无力缓与涩。

数而有力为紧弦,数而无力为芤脉。

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读之则知脉之名体,轻重缓急虚实表里。

①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

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

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

(数:读朔,当快讲。

)③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④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⑤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⑥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⑦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

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⑧《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诸脉主病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

沉寒积痛微冷结,缓主风虚涩少血,迟病冷顽伏积攻,濡弱气血少分别。

长为壮热短为食,虚脉心中多恍惚,促缘积聚热相攻,结为阴寒有所积,动为惊悸血崩淋,牢为寒痛木乘脾,代为正气已飘离,细是精枯形瘦极。

①微脉:极细而耎,若有若无,按之若欲绝,至数不明。

②濡脉:虚耎无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却去,主血虚,又主湿。

弱脉主气虚。

③促脉:古人有两种解释,数时一止叫促脉(脉经);脉博急促也叫促脉(脉学辑要)。

④结脉:往来缓慢,时一止复来。

⑤动脉: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谓“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濒湖脉学》)。

一谓“数而跳突名动”(《脉学辑耍》何梦瑶)。

⑥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⑦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且止有常数,必依数而止。

⑧细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

中医诊断:病理脉象(详细)

中医诊断:病理脉象(详细)

中医诊断:病理脉象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做病脉。

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民各病脉。

不同的病理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症,我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二十四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十六种,《濒湖脉学》提出二十七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从二十八脉论述。

脉象是通过位、数、形、势等四方面来体察。

位即脉之部位,是指在皮肤下的深度而言。

脉位分浮沉,浅显于皮下者浮脉,深沉于筋骨者为沉脉。

数即至数,是指脉动的速率,脉数分迟数。

一息不足四至为迟,一息五、六至为数。

形即形态,包括脉管的粗细及其特殊形象,指下予以辨形,如芤脉似葱管,动脉似豆等。

势即脉动的气势或力量,以辨虚实。

如脉来势大,有力为实,脉动势小,无力为虚等。

(1)浮脉类浮脉类的脉象,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脉。

因其脉位浅,浮取即得,故归于一类。

①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如水上漂木。

【主病】表证、虚证。

【脉理】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部位,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抵抗,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故浮而有力。

内伤久病体虚,阳气不能潜藏而浮越于外,亦有见浮脉者,必浮大而无力。

②洪脉【脉象】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里热证【脉理】洪脉的形成,由阳气有余、气壅火亢,内热充斥,致使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

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正虚邪盛的危险证候或为阴液枯竭,孤阳独亢或虚阳亡脱。

此时,浮取洪盛,沉取无力无神。

③濡脉【脉象】浮而细软,如帛在水中。

【主病】虚证,湿证【脉理】濡脉在主诸虚,若为精血两伤,阴虚不能维阳,故脉浮软,精血不充,则脉细;若为气虚阳衰,虚阳不敛,脉也浮软,浮而细软,则为濡脉。

若湿邪阻压脉道,亦见濡脉。

④散脉【脉象】浮散无根,至数不齐。

如杨花散漫之象。

【主病】元气离散【脉理】散脉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的危重证候。

因心力衰竭,阴阳不敛,阳气离散,故脉来浮散而不紧,稍用重力则按不着,漫无根蒂;阴衰阳消,心气不能维系血液运行,故脉来时快时慢,至数不齐。

脉诊口诀大全集

脉诊口诀大全集

脉诊口诀大全集脉诊,又称脉络诊,是中医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通过观察和触摸患者脉搏的形态、节律、强度等特征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而在脉诊中,掌握一定的口诀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脉诊口诀大全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脉象概述1. 滑数脉:脉浮短数,手指沿经脉滑动不留停。

2. 细数脉:脉滑而弱,手指按压稍深即感到。

3. 乍脉:脉来乍止,如钟摆般跳动。

4. 迟脉:脉来缓慢,心脏跳动缓慢。

5. 洪数脉:脉大而短促,手指感到有力量推动。

6. 弦数脉:脉紧而长,手感硬而有弹性。

二、手脉各经脉脉象1. 少阳膀胱经:弦脉。

2. 太阳小肠经:细脉。

3. 阳明胃经:滑数脉。

4. 少阴心经:乍脉。

5. 太阴肺经:弱数脉。

6. 厥阴肝经:沉脉,弦脉。

7. 阴跷脉:洪数脉。

8. 手太阴肺经:涩脉。

9. 手阳明大肠经:滑数脉。

10. 手太阳三焦经:细数脉。

11. 手少阴心经:乍脉。

12. 手厥阴心包经:沉涩脉。

三、舌脉象1. 舌脉搏动无形:肝郁证。

2. 舌脉左右不一:血瘀气滞证。

3. 舌脉长而满:心神不安证。

4. 舌脉短而缩:气血不足证。

5. 舌脉颤动有声:风邪侵袭证。

四、诊断要点1. 触脉要轻柔:手心要温暖,心态要平静。

2. 观脉要集中:心神专注,眼光不要离开患者手腕。

3. 判断要准确:掌握口诀,熟练掌握触脉技巧。

4. 组合要适当: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程,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常见疾病脉象1. 高血压:弦数脉,舌尖偏红。

2. 冠心病:弦数脉,舌淡白。

3. 糖尿病:涩脉,舌质红、苔黄。

4. 脑卒中:弦脉,舌尖向右偏。

5. 颈椎病:弦脉,舌尖偏左。

六、脉诊注意事项1. 判断脉象要多角度:结合患者年龄、病史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2. 触脉手法要得当:适合自己的手法才能更好地触摸到脉搏。

3. 圆滑时间要合理:一个诊断常需花费3-5分钟,切忌过快或过慢。

4. 沉着冷静:在触脉过程中,不要受外界干扰情绪波动。

脉诊口诀大全集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掌握这些脉诊的关键知识点,能够更好的进行临床诊断,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标。

中医脉象口诀

中医脉象口诀

中医脉象口诀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频率、强度和节律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下面是中医脉象口诀的详细内容。

一、脉象基本知识1·脉的定义:脉是人体动脉血液通过脉管输送而形成的一种生理现象。

2·脉的分类:中医将脉象分为脉象有力与没力、浮脉与沉脉、滑脉与涩脉、数脉与迟脉、洪脉与细脉、代脉与结脉、弦脉与弱脉等。

二、脉象辨析1·脉象有力与没力:有力脉象主要有弦脉、滑脉、洪脉,没力脉象主要有弱脉。

2·浮脉与沉脉:浮脉主要有浮大脉、浮细脉、浮滑脉,沉脉主要有沉大脉、沉细脉、沉滑脉。

3·滑脉与涩脉:滑脉主要有滑细脉、滑数脉,涩脉主要有涩细脉、涩数脉。

4·数脉与迟脉:数脉主要有数大脉、数细脉,迟脉主要有迟大脉、迟细脉。

5·洪脉与细脉:洪脉主要有洪大脉、洪细脉,细脉主要有细滑脉、细涩脉。

6·代脉与结脉:代脉主要有代大脉、代细脉,结脉主要有结细脉、结数脉。

7·弦脉与弱脉:弦脉主要有弦大脉、弦细脉,弱脉主要有弱细脉、弱数脉。

三、脉象的意义1·脉象对脏腑辨证:中医将脉象与脏腑相应关联,观察脉象可以判断脏腑功能的强弱、病理情况的变化。

2·脉象对病证辨治: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辨别病证的性质、寻找治疗的方向。

四、常见脉象特点及其临床意义1·虚脉:指的是脉象弱细无力,主要有气虚脉、血虚脉、阴虚脉、阳虚脉。

2·实脉:指的是脉象弦滑有力,主要有实热脉、实寒脉、实血脉、实痰脉。

3·长脉:指的是脉象细长狭窄,主要有肾虚脉、心阴虚脉、肺阴虚脉。

4·短脉:指的是脉象短缩,主要有实火脉、气短脉。

5·弦脉:指的是脉象有力而紧张,主要有肝气郁结脉、悲伤脉。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指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医药学说和医疗实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病理脉象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病理脉象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病理脉象一、常见脉象(一)浮脉1.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2.临床意义:主表证。

瘦人见浮脉、夏秋季节脉偏浮,不属病脉。

3.相类脉(1)散脉脉象特征:浮大无根、节律不齐。

临床意义: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2)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多见于失血、伤阴。

(3)革脉脉象特征:浮而博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临床意义: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二)沉脉1.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2临床意义:主里证。

此外肥胖者、冬季脉亦偏沉。

此外,两手六部脉象能沉细,但无病候,为六阴脉,属正常脉象。

3.相类脉(1)伏脉脉象待征: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临床意义:主邪闭、厥病和痛极。

(2)牢脉脉象特征:沉而实大弦长。

临床意义:阴寒内盛、疝气症瘕之实证。

(三)迟脉1.脉象特征:脉动一息不足四至(一分钟不满60次)。

2.临床意义:主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之里实热证。

3.相类脉缓脉脉象特征:缓脉的特征有二,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属常脉。

二是指脉势纵缓、缓怠无力,属病脉。

临床意义:正常之缓脉,见于正常人,是脉有胃气的表现。

病理之缓脉,主脾胃虚弱,也主湿病。

(四)数脉1.脉象特征:脉来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约每分钟脉跳90-130次)。

2.临床意义:主热证、里虚证。

此外,儿童脉较数,属正常脉。

3.相类脉疾脉脉象特征:脉跳一息七八至(140-160)。

临床意义:主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五)虚脉1.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

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1. 临床意义:主虚证。

多为气血两虚。

(六)实脉1.脉象特征:脉来充盛,举按皆有力。

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2.临床意义:主实证。

若两手六部脉均实大,而无病候,为六阳脉,此属正常脉。

(七)洪脉1.脉象特征:浮大有力、来盛去衰,如波涛汹涌。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此外,正常人夏季脉较洪。

15脉象不同特点五个分类①五个确定病位的脉象

15脉象不同特点五个分类①五个确定病位的脉象

15脉象不同特点五个分类①五个确定病位的脉象中医27种脉象临床辨别,从这节课程开始,我们就要单独的讲解中医27种脉,它的临床意义以及辨别方法,以及配套的舌象,上一节课程,我把27种脉分为三类:阳偏盛的脉、阴偏盛的脉、以及学血分病的脉。

本节课我们就要讲解中医27种脉,在单独论述27种脉之前,要以脉象它不同的特点做一个分类:1.根据跳动的次数可以辨别的脉;2.根据脉形的大小、长短可以辨别的脉,3.根据六经脉位:浮、洪、弦、细、沉(分别对应:表或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单独的挑出来,做一个总的论述,便于大家记录,然后呢再开始单论。

这个脉象呢就是一阴一阳,有形的无形的,阴阳之太过和不及都是病,中医呢就是消除太过填补不及,最终让阴阳平衡。

脉象本源呢,就是一阴一阳,一阳是为命为火,一阴是为肾水。

我们能够号到的这个脉象呢,都是里头为阳外表为阴。

我们号到的应指点就是阴和阳之间的交点,也就是病证表现的位置,阴阳在进行对抗,在那个部位它就会有病症,在哪一个地方有硬质点那个地方它就有病症。

(如上图)我们开始这节课程根据脉象它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就是便于大家记录。

第1种是根据脉位的不同,比如浮、洪、弦、细、沉。

这几个脉可以用于确定病的标位,第2个脉象跳动的次数,比如数脉一息6下,迟脉一息跳2下,涩脉35不调,这种用次数可以确定脉象第3个脉象的虚实,虚脉和实脉可以用于确定病本的薄厚,第4个脉象的长短,长脉和短脉,它的临床意义,第5个脉象的力度,有力的和无力的。

根据脉象它跳动的特点分成以上这5类。

一、如上图:脉位可以确定病标位的脉象,也就是阴阳气交点,也就是最应指的那个点,阴阳的节点,也就是人体病症表现的位置。

舌象上呢,有舌象上的分区,脉象的话,就是那个应指点,确定应指点可以确定病的标位的,这个脉象有哪几个呢:浮、洪、弦、细、沉。

1.浮脉:是用于辨别太阳上有没有什么病证。

如果太阳上有病症,就是人的头、颈、背上有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上浮木。

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兼紧,为外感伤寒,浮而兼缓为太阳中风;浮而兼数为风热表症;浮而兼缓无力,因久病内伤,气血亏虚,虚阳外越。

浮涩为气虚,浮芤为失血。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主病为里症。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沉为阳气被邪所困,以致营气不能鼓搏脉气外现而致。

邪郁在里,气血困滞,则脉沉而有力;阳气虚陷,不能外举,则脉沉而无力。

3、迟脉:一息三至,脉来去极慢,主寒症。

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虚寒。

寒邪凝滞,阳失健运,故脉迟。

迟而有力为冷积郁结成实,气滞不通,故寒实疼痛之征;迟而无力为阳气不足,失于健运,故成阳损虚寒之证。

此外邪聚热结,阻滞血脉流行,亦见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则又不可概以迟为寒。

4、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主热症。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数为阳气亢盛,阴液亏损病变。

阳热旺盛,则血流薄疾,故令脉数,这种数脉,但必数而有力。

脉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

阴液亏损,阳气偏亢,其脉也数,但必数而有力。

脉数是有热的症候。

但儿童稚阳,脉来较成人快,一息六至是为正常,不作热看待。

5、虚脉:轻按大而迟缓,稍加生按松软无力,甚至有一种极度空虚之感,主虚症。

如署伤元气,心虚血少等。

气血不足则虚。

凡虚脉见身热,而在夏季的为暑伤元气。

气行则血行,脉虚的出现乃由元气不足。

例卫气不固的自汗,心虚血少的怔忡,心神虚怯的惊悸,都是因元气不足而成。

虚脉是气不足以运其血,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养其气,则脉体空虚;虚脉又包括气血俱虚。

6、实脉:轻取重按,脉大且长,坚劲有力。

主实症,热蕴三焦。

正邪相搏,脉道坚满,故脉来劲实有力。

其所以成实,主要是三焦的邪热蕴结过甚而成。

热壅于里,以苦寒泻下以清热;热结于表,用辛凉发汗以解表解热;祛邪正安,才能恢复正常。

7、涩脉:往来艰涩,参伍不调,如轻刀刮竹。

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

血少、伤精,不能濡养经脉,所以脉气来往艰涩。

故见于反胃、亡阳、大汗出之后。

也有寒湿凝滞血分的血痹,血行阻滞难通,故脉现涩象。

8、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主痰、食、实热、胎妊。

滑阳气有余的象征。

气盛血涌,脉象充实,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

痰饮内盛,饮食停滞,邪实成热,多见滑脉。

但有无气衰少,不能摄持肝火,以致血分有热,而脉见滑象的。

此外已婚妇女停经无病而滑脉,可为受孕的征候。

9、长脉:不大不小,超过寸尺两部,迢迢自若,如揭长竿末梢。

主有余之证。

如阳毒、癫痫、阳明热炽。

脉长迢迢和缓,是中气未充,升降流通畅达,所谓“长则气治”是健康的脉象。

如果脉长绷急有似牵绳的则为病脉,如血热的阳毒,风痰的癫痫,以及阳明病的阳热炽盛,都可以见到反常的长脉。

10、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势如波涛汹涌。

主阳热亢盛。

春秋冬季病见脉洪乃为阳热的亢盛病变。

热每伤阴,阴气虚于内,而阳热浮于外,则脉亦洪。

洪大太过则有阴阳离决之虞。

在病后久虚,虚劳失血,泄泻,脉见洪盛更是危候。

11、微脉:极细而软,按之若绝,若有若无,似绝非绝。

一般气血微弱的,脉象也应之而危。

由于气衰微,卫外不固,有外感现恶寒,发热,汗出过多的表虚症候。

大凡男子劳伤,诸虚以及妇女崩中,带下脉象见微的,都是气血俱虚的缘故。

12、紧脉:脉来绷急,往来有力弹击手指,状如牵绳拉索。

主寒、痛、宿食。

紧为阴多阳少,是阴邪搏结之象,非表寒外束,便是里寒独盛。

寒邪的特点为紧缩凝滞,所以寒邪侵袭,气凝于内,则为腹痛;气凝于外,经络紧急则为身痛。

至于宿食内停亦是寒邪侵袭,气凝于内,则为腹痛;气凝于外,经络紧急,则为身痛。

至于宿食内停,亦是寒邪郁结,壅滞于中不得通泄,阻碍阳和之气,不得通泄畅,引起邪正相争所致。

此外肺邪而致的喘咳,肝因寒结而致的风痫,脾因寒滞而致的冷痰,都可以出现紧脉。

13、缓脉:舒缓均匀,一息四至,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

或脉缓怠小驶于迟主湿病。

脉来舒缓从容,表现出轻盈柔顺的姿态。

若兼和缓,便是神气充沛的象征,也是正常人的生理脉象。

如湿郁经络,脉沉兼缓;脾胃虚弱,湿阻于中,脉迟缓而弱;风湿在上,劲项强硬,脉来浮缓有力;风湿在下,下肢痿痹,脉来沉缓有力。

14、短脉:不及本部,应指而回,不能满部。

主气血虚损不能运行于脉的反应。

所以谓“短则气病”是也。

尽管也有伤于酒毒,或湿内盛而见于短脉的,但多兼滑数。

血涩不充,多见滑短;胸腹满痞,多见沉短。

阳虚于上而头痛的寸脉多短,阳衰于下而腹痛的,尺脉多短。

15、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从中直过,挻然指下。

主肝病,胸胁胀痛,疟疾等。

弦脉主要由于肝气亢盛,侵犯脾胃,以致受伤形成,肝气横逆易使人胸胁胀痛胀满。

疟脉自弦,弦数为热,弦紧为寒,弦滑为痰,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全无胃气,病多难治。

16、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穴,状如慈葱。

主失血、伤阴。

芤脉主要是因阴虚于内,阳气无所附而散见于外所成。

而失血的由来则为火热之邪侵犯三阳经脉,以致热伤阳络则血上溢而吐衄;热伤阴络则血下溢而便血。

一般寸脉见芤,为失血后血不荣心的怔忡;关脉见芤,往往是血淋、血痢、漏下、崩中的症候。

17、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主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革脉是外强中空之候,是芤弦相结合的脉象。

是因精虚血亏又感寒邪所造成。

凡女子半产、崩漏、男子营血亏虚、遗精等病大都能见革脉。

18、牢脉:似沉、似伏、实大弦长。

主沉寒痼冷、疝、癫、征瘕、邪实牢坚里有余的病症。

凡心腹寒邪、冷积、疼痛,肝木乘脾等病,都可以出现牢脉。

如失血、阴虚而脉牢,为证虚脉实,应防骤变。

19、濡脉:极细而浮细,轻手相得,按之无有,如棉在水中,如水上浮沤。

主虚症,及湿邪为病。

濡为气血不足,故主虚症。

大病后或妇人产中见濡脉是气血双亏,此时症虚脉虚,脉症相合,不难治愈。

若濡脉见于正常人,是脉气的无根,乃肾气亏虚的征兆。

此外湿邪抑脉道,脉道软而为虚症。

20、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之无有。

主气血不足及阴精阳气亏虚,这种气血阴阳俱虚的脉象,见于老年人犹可理解,若见于少年便当引起注意。

由于阴阳气血的不足,往往容易感冒,这种病人虽有恶寒发热等外症,其脉也不浮而反弱。

阳气阴精久久不能恢复,便会引起其它病症。

例如阴精不足,不能滋养筋膜,便病筋痿;营血不足不能养心安神,便病惊悸;卫气不足,不能充肤固衰,便病自汗;脾胃虚弱,中气不振,便病精神困乏。

凡此种种都可以出现弱脉,只能以补气血,助阳滋阴为治。

21、细脉:细直而软,应指形如珠丝,沉取仍然不绝。

主诸虚劳损,七情内伤。

此外,阳气虚损,湿气侵凝腰肾或阴精内伤,阳不固外而自汗等也见细脉。

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或热病神昏脉细,是脉症不相应,是为逆症。

平人脉来细弱,是忧思过度,内伤真元所致。

22、伏脉:脉位深伏,贴近筋骨,重按才可触到脉搏。

主邪闭、厥证、冷痛。

伏脉多由于寒邪凝滞经络脏腑所致。

如伤寒表症,寒凝经络,阳气不得发越,脉见伏象。

待阳气得伸,就能汗出而解,故伤寒脉伏为将作汗的征兆。

至于四肢厥逆,脐腹冷痛而见伏脉是阴寒内盛的症候。

23、动脉: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主痛与惊、泄痢、挛病。

动为阴阳两气相搏击所成。

痛为阴阳不和,气为血滞;惊则气血逆乱,或脾胃不和,寒热夹杂的腹泻,脏腑转化失职,气血相干的痢疾;阴寒邪盛,经络受伤的拘挛,这些病症的总病机都不外乎阴阳的相互搏击,偏盛偏衰,所以都能出现动脉。

24、促脉:脉事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主阳热极盛,阴液消亡,喘咳狂斑等。

促为数而歇止,是由三焦郁火炎盛,阴液消亡,气血运行受到阻遏所致。

如歇止的次数增多,表明病情极化;歇止次数减少是病势好转。

然促为三焦郁结,其因有五。

如火热与痰积相结,则为喘为咳;火热郁结于心肝,则神识异常,而脉发狂;火结于肌肉,气血郁腐,脉促,发生毒疽;火热入营入血,则营血热炽而脉促发斑。

25、结脉:脉来缓慢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主阴寒偏盛,邪结,气血凝滞。

痰积积聚,痈肿,疝瘕。

结为缓而歇止,主要是由阴寒偏盛,邪结于里;阳热不足,正气亏虚所致。

若浮脉有力而结,是因阴邪凝结经脉;若脉沉有力而结,则为阴寒固结,由于老痰结滞,各种积聚,痈肿,疝瘕,都是由气血凝滞而出现结脉。

然结与促相比,促主热,结主寒,故促属阳,结属阴。

26、代脉:动而中止,有能自还,良久复动。

主脏气衰微,元阳不足所致。

代脉为脾虚脱的象征。

此外,凡下元亏虚的腹痛,泄痢,以及中阳不足,脾胃虚弱的呕泄亦可出现代脉。

风症,痛症而多见代脉。

则是因风、因痛而致脉动气不相衔接所致。

妇女怀孕三个月以后,如见代脉,则为胎元虚弱的象征。

27、疾脉:脉来疾急,一息七至八至。

主病阳极阴竭。

元气将脱。

疾脉多因真阴衰竭于下,孤阳亢极于上,虚阳浮越所致。

伤寒温病在热极时,往往出现疾脉,痨瘵也可出现疾脉,多是危候。

疾脉有阴阳偏盛之分,疾脉按之益坚,疾而燥,甚为阳亢无制,真阴重绝的征象。

脉疾按之而不鼓指,疾而虚弱,又为阴邪暴虐,虚阳外越之征,两者都无冲和之象,是病已濒危。

如果疾脉不大不小,来势柔和则胃气尚存,病乃可治。

28、怪脉:脉来全无胃、神、根体现者称为怪脉。

乃脏腑真元即将败坏所致,故又称“败脉“,怪脉分十种,现概述如下。

(1)雀啄:脉见筋肉之间,连连搏指,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为肝气将绝之兆。

(2)屋漏:如屋上残漏下滴,良久一滴,溅地无力,为胃气营卫俱绝。

(3)弹石:脉在筋肉之下,劈劈急硬,如指弹石,为肾绝。

(4)解索:脉在筋肉之上,指下散乱,乍数乍疏,为解索之状,为脾气绝。

(5)鱼翔:脉在皮肤,本不动而未强摇,似有似无,如鱼翔状态,为心绝。

(6)虾游:脉在皮肤,浮于指下,来则隐隐其形,去则突然一跃,进退难寻如虾游。

为大肠气绝。

(7)釜沸:脉在皮肤,浮数至极,有出无入,无复止数,如釜沸汤,绝无根脚,却为肺绝。

(8)偃刀:如抚刀刃,浮之小绝,按之坚大而急,是肝绝之脉。

(9)麻豆:脉来如麻子纷乱,微细至甚,为卫枯营血独涩的危候。

(10)转豆:脉来累累,如循薏苡仁之状,是心绝之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