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古代的幼儿教育思想
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
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
首先,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注重品德的培养。
在古代,教育者注重培养儿童的
品德,强调孝道、忠诚、诚实、勇敢等传统美德的培养。
通过故事、格言、典故等方式,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美德的熏陶,从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注重人格的塑造。
古代教育者注重培养儿童的人格,强调礼仪、谦逊、宽容、正直等人格修养的培养。
通过仪式、规矩、礼节等教育方式,让儿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从而使他们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还注重知识的传授。
虽然古代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但是
教育者们注重传授儿童基础的文化知识,如诗词、经典、历史等。
通过朗诵、背诵、讲解等方式,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知识的熏陶,从而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裨益。
总的来说,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是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注重品德、人格和知
识的培养,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育方式。
古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当今的教育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古代教育的一些优秀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的教育中,为孩子们提供更全面、更健康、更有价值的教育。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启蒙教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新时代人才。
古代婴幼儿启蒙教育
古代婴幼儿启蒙教育古代婴幼儿启蒙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品德培养、智力开发等方面。
在古代,人们对婴幼儿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视,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努力塑造孩子的品德和智慧,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首先,古代婴幼儿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
在古代,父母和长辈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孩子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他人、诚实守信等美德。
同时,他们还通过古诗词、寓言故事等形式,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古代婴幼儿启蒙教育注重智力开发。
古代的家长和教育者们很早就意识到,婴幼儿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他们采用了各种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智力潜能。
比如,他们会通过故事、歌谣、游戏等形式,向孩子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他们还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孩子在早期就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古代婴幼儿启蒙教育还注重身体锻炼和健康养成。
古代的家长们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他们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他们接触大自然,锻炼身体。
同时,他们还注重饮食和作息的养成,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总的来说,古代婴幼儿启蒙教育是全面的、多元的,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智力和身体健康。
古代的教育者们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早期就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种古代婴幼儿启蒙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今天的婴幼儿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现代儿童的成长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教育。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这个题目下,我将以古代中国幼儿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意义为主线,进行探讨。
一、古代中国幼儿教育的内容古代中国的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身心健康。
在古代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孩子的品德是最重要的一环。
家长们注重教导孩子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如孝顺、谦逊、诚信等,以及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同时,幼儿时期也是孩子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古代幼儿教育也着重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如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二、古代中国幼儿教育的方法古代中国的幼儿教育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教育者。
他们通过亲自示范和言传身教,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此外,家庭教育还强调对孩子的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良好地适应生活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而在社会教育中,孩子会接触到更广泛的教育资源,如师傅传授手艺、游戏活动等。
社会教育通过与其他孩子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古代中国幼儿教育的意义古代中国幼儿教育的意义在于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培养。
品德培养是古代幼儿教育的核心,通过教导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这种培养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成长中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古代幼儿教育也注重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通过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使他们健康成长。
这种全面的培养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成才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身体素质,古代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幼儿教育的经验和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幼儿教育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身心健康为核心内容,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种方法,全面地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第六章_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2015.5.6)
一、生平
1、“熹”与“晦”(1130-1143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 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14岁时,父亲朱松托孤好友刘子羽。 朱松在《中秋赏月》诗中写道:“……停杯玩飞辙,河 汉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这就是史书上 记载的“朱子问天”的典故。 刘子羽送十六字“木晦于根,春华晔敷;人晦于身,神 明内腴”给朱熹。(树的生机含蓄在根,春天就会繁荣 昌盛。人的潜力隐藏在身,理应孕育聪明才智。)
三、教育思想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之一: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 别人助自家不得”。“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 会,来放自家口里”。 “指引者,师之功也” , “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 正之于终尔” 。他还说了自己的经验, “某此间讲说时 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 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 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
一、生平
2、“仕宦九载,当朝四十六天”
1148年18岁,参加建州乡试(亦叫秋闱)考取了 贡生。1149年19岁,春天入京科举(亦叫春闱), 登榜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 奉郎、朝散郎 ,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 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 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 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 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1196年66岁时,为宁宗侍讲,46天后被逐。
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 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 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 系,这样是学不好的。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期教育思想
一、宋初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岳麓书院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石鼓书院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应天府书院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嵩阳书院
大唐碑
五书院的教育意义1促进理学发展繁荣学术文化2促进了教育革新3促进了古代教育制度的完备朱熹教育思想王守仁教育思想颜元教育思想朱熹教育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第六讲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四、书院教学的特点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5、师生关系融洽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五、书院的组织管理
1、办学方式与经费 2、办学特征 3、学规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以明体达用,培养实际有才干的人为目标。
意义: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内实行分科教学; 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开了主修和副修 制度的先声。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二) 熙宁兴学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3年),在著名改 革家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2次兴学运 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
1、办学方式与经费
(1) 办学方式:由私人教育机构向官学教育 机构演变。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 第六章 国外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共和时期的学前教育
罗马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和畜牧业上,手工业和商业尚不发达。这一时期的罗马
教育实施的是一种叫作“农夫—军人”的家庭教育模式。
古罗马实施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父亲在家庭中的来自位至高无上。在教育内容上
罗马家庭注重宗教和道德教育,对传统 美德的教育十分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所占 比重较小。
自古王国时期,古埃及陆续产生了文士学校、 僧侣学校、职官学校等机构类型。虽然文士学 校有贫家子弟入学就读,但从总体上来看,古 埃及各类学校的学生多半是奴隶主子弟,而一 般的农民、手工业者很难有机会入学。
文士学校 僧侣学校 职官学校
课堂互动
古埃及的平民子女是怎样接受教育的? 又是以何种方式学习专业技术的?
古埃及的皇族子弟在幼年时期享有乳母的精心喂养,年龄稍长,就被送到宫廷 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
主要学习简单的读写、宫廷礼仪及进行忠诚国君的教育等。 主要邀请有经验的僧侣、官吏、学者等任教,有时候国王(法老)也亲自授课。 宫廷学校对入学的皇族子弟要求十分严格,惩戒和鞭打是常用的教育方法。
古埃及的各类学校
中外学前教育史
di
liu zhang
第 六章
国外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引言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和生产关系等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之相对应,学前教育也呈现出阶级性、父权制以及宗教色彩浓 厚等特点。
案例引导
古希腊的斯巴达人在婴儿时就要接受严峻的考验,父母用烈酒为他们擦洗,然后还 要让长老检查他们是否健康。凡是经受不住考验或被长老认为是虚弱的婴儿,就会被 抛在弃婴场。男孩在7岁进入国家的教育场所训练,从此他们就要经受心魄和筋骨的磨 炼,以形成坚韧、勇猛、凶顽、残暴、机警和服从的品质。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格斗。 天刚亮,身着破烂长衬衣、骨瘦如柴的孩子们便开始在竞技场上搏斗。即使一方被打 倒在地,伤口流着血,另一方也不可手软。被打倒的人如果能够顽强抵抗,坚持到底, 也会被认为是强者;而哀叫和讨饶者则被认为是莫大的耻辱。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探讨中国古代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1.2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中国古代社会背景对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探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二章:儒家学前教育思想2.1 孔子学前教育思想分析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探讨孔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2.2 孟子学前教育思想分析孟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性善论和环境的影响。
探讨孟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第三章:道家学前教育思想3.1 老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分析老子的教育理念,强调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
探讨老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3.2 庄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分析庄子的教育理念,强调自由发展和个性培养。
探讨庄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第四章:墨家学前教育思想4.1 墨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分析墨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实用主义和兼爱思想。
探讨墨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4.2 墨家学派的其他教育思想分析墨家学派其他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如禽滑厘等。
探讨他们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第五章:法家学前教育思想5.1 荀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分析荀子的教育理念,强调礼法教育和师道尊严。
探讨荀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5.2 韩非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分析韩非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法治教育和严惩教育。
探讨韩非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第六章:儒家学前教育实践与案例分析6.1 古代儒家幼儿园的设置与教育实践分析古代儒家幼儿园的设置背景和目的。
探讨古代儒家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方法和内容。
6.2 案例分析:颜回的教育经历以颜回为例,分析其教育背景和成长过程。
探讨儒家教育对其个人修养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第七章:道家学前教育实践与案例分析7.1 古代道家幼儿园的设置与教育实践分析古代道家幼儿园的设置背景和目的。
探讨古代道家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方法和内容。
7.2 案例分析:庄子的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分析庄子的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第六章 古代学前教育
古代希伯来人在长期动荡不定的生活 经历中,
为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既依赖于宗教,又寄 希望于教育,把宗教看作维系种族的灵魂 ;把
教育当作实现民族统一和复兴的神圣事业。希 伯来信奉的是犹太教,奉雅赫维 (Yahven, 即以 后基督教信奉的“耶和华”) 神为唯一真神。
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发展进程,一般可分两 个历史时期来概述 : 第一历史时期为公元前 1300年至公元前 586 年犹太亡于巴比伦;第二 历史时期为公元 前 586 年至公元 70 年罗马帝 国吞并希伯来 , 前者为家庭教育时期 , 后者为会 堂教育时期。
宫廷学校是融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为一体的一 种教育形式 , 是由国王 ( 法老 ) 在宫廷中专 门开设的。邀请富有经验的僧侣、官吏、文人、 学者任教 , 有时法老亲自传授。
(二)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宫廷学校里的儿童的学习内容除了做游戏、听 故事、习字书写、学习初步知识外 , 从小就 被灌输敬畏日神、忠诚国君的说教 , 还要模 仿成人试行宫廷的习俗和礼仪 , 以便养成未来 统治者所应具备的言行举止。宫廷学校对这些 皇室后代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惩戒和鞭打是 常用的方法。
第六章 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学前教育
社会分4个时期:前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军 事民主制
一、学前教育的形式
前氏族时期:群婚制,儿童公育 母系氏族:族外婚,儿童由共同的母亲们负责 父系氏族:对偶婚、一夫一妻,由父系为主的氏族
家族中的成年妇女来承担。 军事民主制 :一夫一妻,多由自己的母亲在家照料。
信仰基地 538年前近半个世纪的巴比伦 流放时期 , 希伯来人开始接触一种更为先进的古代巴比 伦文化 , 并逐步地由一个主要从事农业的民族演变为城 镇的居民 , 这在一定程序上有利于希伯来文明的进步。 面临着被外族文化吞并与与兼并的危险。希伯来人的 首领们意识到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迫在眉睫 。这 样就在巴比伦国土上出现了犹太会堂。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也有其独特之处。
幼儿教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与孩子个人的成长发展密切相关,也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影响。
一、尊重自然古代中国的幼儿教育注重尊重自然,从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出发,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活动。
古人常说:"观其对物,博物而情实。
"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最好的教育场所,孩子通过与自然接触,可以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
二、伦理道德教育在古代中国,幼儿教育也注重伦理道德的培养。
家长和老师都会注意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比如,父母会教导孩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老师会告诉孩子要诚实守信、待人友善。
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意识,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三、游戏式教育在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往往采用游戏式的形式进行。
古人认为,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最佳途径。
他们相信,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放松身心,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动手能力。
同时,游戏也是孩子们与家庭成员和同伴交流的重要方式,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师生互动古代中国的幼儿教育注重师生互动。
老师和家长都会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并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和友谊的关系。
这样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知识,还能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全感。
古人有云:"师既爱之,以言心焉;尊寿之,以自尊焉。
"这一点在古代中国的幼儿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和谐的教育环境在古代中国,幼儿教育强调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这个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
家庭是孩子第一次接触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极大。
学校是孩子学习和交往的地方,老师是他们的启蒙者和指导者。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1.1 介绍中国古代社会背景,分析学前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1.2 阐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1.3 解析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观念的演变第二章:儒家学前教育思想2.1 孔子关于教育的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2 孟子“性善论”与学前教育2.3 荀子“性恶论”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第三章:道家学前教育思想3.1 老子道家的教育观念3.2 庄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3.3 道家思想在当代学前教育中的价值第四章:法家学前教育思想4.1 分析法家教育观念的特点及其在古代学前教育中的应用4.2 韩非子法家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4.3 法家思想在现代学前教育中的借鉴意义第五章:墨家学前教育思想5.1 墨子“兼爱”“非攻”的教育观念5.2 墨家思想在古代学前教育中的应用5.3 墨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与启示第六章:佛教学前教育思想6.1 佛教教育观念的基本内涵6.2 佛教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与启示6.3 佛教教育思想在当代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第七章:伊斯兰教学前教育思想7.1 伊斯兰教的教育观念与原则7.2 伊斯兰教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与启示7.3 伊斯兰教教育思想在当代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第八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实践8.1 分析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制度与实践8.2 阐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师徒教育等学前教育形式8.3 探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实践对当代的启示第九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著作9.1 《三字经》、《百家姓》等学前教育读物的介绍与分析9.2 《颜氏家训》、《童蒙训》等家庭教育著作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9.3 探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著作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与启示第十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0.1 分析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10.2 探讨如何借鉴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优化现代学前教育10.3 提出基于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现代学前教育改革建议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环境与教学方法11.1 分析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环境的设计与特点11.2 阐述中国古代教学方法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11.3 探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环境与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第十二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12.1 分析中国古代道德教育观念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12.2 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道德教育思想在古代学前教育中的体现12.3 探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与启示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中的艺术教育13.1 介绍中国古代艺术教育观念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13.2 分析中国古代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13.3 探讨中国古代艺术教育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中的体育教育14.1 分析中国古代体育教育观念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14.2 探讨中国古代体育教育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14.3 介绍中国古代体育教育在当代学前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总结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5.2 分析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与启示15.3 展望未来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发展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实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古代儿童启蒙教育思想
古代儿童启蒙教育思想古代儿童启蒙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古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也对后世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儿童启蒙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师傅教育和书院教育三个方面,这些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家庭注重对子女的教育,父母往往会亲自教导孩子识字、礼仪、道德和职业技能。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会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的成长。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孩子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师傅教育也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古代社会,手艺人往往会收徒传艺,师傅会亲自教导徒弟技艺,并传授生活经验和道德规范。
师傅教育强调实践与经验的结合,注重培养徒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师傅教育,徒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同时也接受了师傅的思想和观念的熏陶。
最后,书院教育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古代,书院是培养士子的重要场所,学子们在书院里学习经典、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才能和品德。
书院教育强调经典的传承和学术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通过书院教育,学子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问,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修养。
总的来说,古代儿童启蒙教育思想包括家庭教育、师傅教育和书院教育三个方面,这些思想在古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古代社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古代儿童启蒙教育思想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才能的新一代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六章 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56)PPT课件
分不开的。
之后。(赵刚.权宜之计:康熙五十一年朱
熹升配孔庙十哲之次的政治史发覆———
兼论钱穆、葛兆光先生有关康熙时代思想
专制的诠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5年01期. )
7
二、哲学思想——理学
1、宇宙系统(理气论、动静观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朱文公文集》
卷七十)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
4
一、生平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 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 《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 等。此外有《朱熹的著述比之前人也是 最多的一个。他一生共留下了126种著作 400多卷,其内容遍及经、史、子、集诸部 ,范围广阔,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如同一 个巨大的宝库。他在这些著作中建构起来的 宏大思想体系,达到当时世界上哲学理论发 展的最高水平。
第六章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二、哲学思想 三、教育思想
1
一、生平
1、“熹”与“晦”(1130-1143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 ,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14岁时,父亲朱松托孤好友刘子羽。 朱松在《中秋赏月》诗中写道:“……停杯玩飞辙,河汉
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这就是史书上记 载的“朱子问天”的典故。 刘子羽送十六字“木晦于根,春华晔敷;人晦于身,神 明内腴”给朱熹。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六章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考纲内容】早期启蒙教育思想(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颜元与漳南书院:“实才实德”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1)“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应成为议论国家政事的场所。
“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在学校中共同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
(2)“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生长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上述思想出发,其认为教育对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继善成性,使之为善;②可以改变青少年时期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
教育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或使人继善成性,或使人改恶为善。
(3)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认为“义和“利”两者并非截然对立,是能“利”是“义”的基础,“正谊”“明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利”和“计功”。
当然,“利”也不能离开“义”,而且“利”必须符合“义”。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1)颜元与漳南书院颜元是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深刻批判传统教育尤其程朱理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竭力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教育,创立了以“实”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
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在漳南书院设置六斋,规定了各斋教育内容,开展实学教育,并制定“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
颜元在漳南书院的办学实践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
(2)“实才实德”的培养目标“实才实德之士”,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
具体来说有两种:是“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是“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颜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特征,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新要求。
(4)“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为了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针对理学教育的虚浮空疏,提出了“真学”“实学”的主张。
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
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
首先,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在古代,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
的社会单位,父母是儿童最早的启蒙老师。
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教导儿童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
古代父母常常给儿童讲一些寓意深刻的故事,比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通过这些故事,教育儿童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等。
其次,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也非常注重师傅教育。
在古代,手艺人很多,他们
都要有一个师傅来传授技艺。
而师傅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重要的是教育徒弟做人做事的道理。
师傅常常会教育徒弟要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尊敬师长等,这些都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还注重书院教育。
书院是古代的一种学校,里面教授经史
子集等知识。
在书院里,老师会教育学生要有爱国心、民族精神,要学会做人处事,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同时,书院里也会教授一些实用的知识,比如农业知识、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都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内容之一。
总的来说,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是非常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
父母、师傅、书院等都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载体,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儿童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
这种启蒙教育方式,对于古代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第六章 学前教育家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
➢ 3.家庭德育
➢ 父母以身作则。 ➢ 要求父母有: ➢ 秩序的习惯、勤俭的习惯、好善的习惯、
清洁的习惯
➢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原则 ➢ 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 ➢ 家庭教育的原则:
➢ 1.潜移默化 ➢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 3.严而有格,扬长补短 ➢ 4.任其自由,合宜指导 ➢ 5.适当暗示,积极防范
➢ “教育是改造世界的唯一有力工具……儿童公育 对于世界的改造,有很重大的效力。”
➢ “儿童乃国家、社会将来托命之人物。”
➢ 2.儿童公育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
➢ 对人的教育,不应当以法律上的学龄为起点,必 须从胎儿开始。人初生时,无所谓性善性恶,能 善导则善,不善导则恶。
➢ 为了使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得到很 好的发展,恽代英认为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实 行儿童公育。
➢ 1.根据中国经济的 特点、实际情况制 定普及教育的方案
➢ 解决师资的穷办法 “小先生制”
➢ 2.提出要立妨害进步罪,进行强迫教育 ➢ 3.要适应大众生活的需要和个民族的特点 ➢ 进行普及教育,在时间上、组织形式上,应该
灵活多样,适应大众生产、生活特点,不搞那 种只通过学校先生课本进行普及教育的呆 板的办法。 ➢ 4.提出普及教育,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 人。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1914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 大学师从于杜威和孟禄。 1917年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 学校任教,讲授教育学、教育 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二十年代末开始提倡乡村教 育运动并提出他的生活教育 理论,以后又开展科学下嫁运 动,抗战期间推行国难教 育,1944年以后提倡民主教育。
《古代幼儿教育》课件
PART 03
古代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 与思想
REPORTING
孔子与《论语》中的幼儿教育思想
总结词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强调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提倡“仁 爱”和“礼乐”。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幼儿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重视幼儿的德育和礼仪教育。他提倡 “仁爱”,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幼儿应该具备的品质。同时,孔子也强调“礼乐”,认为礼 仪和音乐是培养幼儿文明举止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古代幼儿教育》 ppt课件
REPORTING
• 古代幼儿教育概述 • 古代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古代幼儿教育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 古代幼儿教育的评价与启示
目录
PART 01
古代幼儿教育概述
REPORTING
古代幼儿教育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 的教育主要针对3-6岁的儿童,由 家庭或私人教师提供。
古代幼儿教育方法以游戏、故事、手 工等为主,注重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实 践能力,强调在玩中学、学中玩。
古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重视儿童个性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尊重 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的兴趣和 需求,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有针
对性的教育。
强调实践能力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注重 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注重全面发展
古代幼儿教育启示我们,要注重 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 、知识、技能等方面,为未来的 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古代幼儿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尊重儿童个性
现代教育可以借鉴古代幼儿教育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 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育。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第七讲
人虽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它万物一样也是禀 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认为精神必须 依赖形体才能发生作用,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二精神 是第二性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P71
(二)认识论
1、认识论思想主要集中在“实知”与“知实”
“实知”涉及认识的来源于途径问题,王充强调 认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必须要与客观事实 相符。 “知实”涉及认识对象问题,王充主张以实际存 在的实物为认识对象,认识对象应该是“天下之 事,世间万物”。
、
论家庭教育
• (四)注重环境习染
颜之推继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关于“慎择友”的 教育思想,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 往的环境之中。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是 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 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 动,无形之中,周围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熏渍 陶”、“潜移暗化”。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 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 的道理。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择友确实不是 一件易事,贤人是难以找到的,但有优于我者,便很 可贵的了。对他就应景仰向慕,与之交游,向他学习。
• 2、治国方面
•
提倡效法古圣先王之道,加强历史
知识的学习。
• 3、道德教育方面 • 倡导的忠、信、义、礼、孝、 • 仁等道德观念 • 4、身体保健方面 • 教养结合
• 评价:
•
贾谊是汉初对社会矛盾有明确认识,主张政
治上进取有为的儒家代表。他的教育思想极大地
影响了后来汉武帝时代经董仲舒倡导并实施的文
论治学方法
(一)端正教育目的 ——“三品说”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
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
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幼儿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师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进行阐述。
首先,师资是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幼儿启蒙教育多由家长或家庭教师负责进行。
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他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和基本的礼仪知识。
同时,富裕家庭还会雇佣家庭教师,专门负责孩子的启蒙教育。
这些家庭教师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传授孩子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教育内容是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幼儿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礼仪和道德教育等方面。
在语文方面,家长或家庭教师会教导孩子识字、识数、识图等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学方面,会教导孩子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等,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还会注重礼仪和道德教育,教导孩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修养。
最后,教育方式是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幼儿启蒙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口头传授和示范教学。
家长或家庭教师会通过口头讲解和示范的方式,教导孩子学习语文、数学和礼仪知识。
同时,还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寓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总之,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认知能力,师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教育方式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对当代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古代幼儿启蒙教育中汲取经验,为当代幼儿教育提供更好的借鉴和指导。
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往往
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往往
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是一种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和观察来探索自然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古代,儿童科学教育通常是由家长或老师亲自指导孩子进行实验和观察,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家长或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去户外,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比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习性等。
他们会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家长或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动手实践,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比如望远镜、显微镜等,让他们亲自进行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家长或老师会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实验,让他们一起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讨论,孩子们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是一种注重实践和观察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明清时期的教育1,教学时数:5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发展到顶峰,同时也走向没落的时期.应了解明清学校的发展状况,了解和掌握监生历事制,六等黜陟法,旗学等,了解和掌握王守仁,王夫之,颜元的具有自身学派特点的教育思想.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监生历事制,六等黜陟法,旗学,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夫之的教学思想,颜元的实学主张.3,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明清两代教学制度的特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王夫之,颜元的教育思想.4,教学难点难点为心学.5,教学内容第一节明清的教育制度明清文教政策明代的文教政策1,大力推崇程朱理学明太祖虽出身贫寒,文墨不多,但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他自身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世治宜用文"的道理,因而坚持"文以治天下"的政策,推崇程朱理学则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明统治者竭力推崇程朱理学的正宗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学者讲学"一宗朱子之学","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同时,还明确规定国家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答题代圣人立言,一切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命翰林学士胡广等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作为钦定的教科书.此外还屡次表彰程朱后人及其门人,以此来提高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2.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明统治者在积极发展文教事业的同时,也采取种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大力推行文化专制统治.如明太祖认为《孟子》中有些思想不利于君主专制统治,就下令将孟子撤出孔庙,后来令人将书中的语句85条尽行删除,并规定这些内容不能作为科举命题,取士的内容.除此之外,明政府加强对官学的管理和控制,在国子监设立"绳愆(qian )厅",对违规师生有执行刑罚的权利.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还屡兴文字狱,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迫害士人.其目的就是大造恐怖气氛,压制士人的思想,使人们俯首贴耳地服从其统治.清代的文教政策清统治者入关后,即开始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的文教政策.1,尊孔崇儒,提倡程朱理学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巩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清朝统治者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清历代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和儒术,如祭孔,给孔子追加封号,袭封孔子后人,顺治元年(1644年)封孔子第六十五世孙孔允植为"衍圣公",二年,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康熙二十二年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全国各地孔庙.并将此作为笼络汉族士人的手段.在尊孔崇儒的同时,清统治者还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封袭朱熹后人,将朱熹配享孔庙,并命人编辑《朱子全书》等措施推崇程朱理学.经统治者的提倡,程朱理学成为清办学育才的指导思想.2,笼络,利用汉族士人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笼络,控制和利用知识分子.第一,通过开科取士,吸收士人入仕参政.第二,设制科,荐擢人才.第三,组织学者编纂大型书籍,笼络士人,宣传所谓的文治盛世.3,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清政府在对士人实行笼络利诱的同时,亦采用高压手段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主要有:第一,严禁立盟结社.顺治十七年(1660年)颁旨:"士习不端,结社订盟……著严重行禁止."第二,销毁书籍.对于那些不利于专制统治的书籍进行销毁.第三,大兴文字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曾多次大兴文字狱,屠杀知识分子,以此迫使他们埋首故纸堆中,不参与时政的议论和研究. 二,明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明统治者对学校教育十分重视,明太祖曾说:"治天下当先其重其急而后其轻且缓者.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一)中央官学中央官学主要设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1.国子监明代的国子监建立于明太祖初定金陵时(1365年)改应天府为国子学,后来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名曰国子监.至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又在北京建国子监,从此,国子监有南北之分.以北京的为京师国子监,而以旧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国子监学生称为监生. 明代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于洪武五年(1372年)创立监生历事制度.即国子监学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就分拔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第二,实行积分法.明代国子监为六堂三级,监生按其程度入各堂肄业,然后逐级递升,升到最高一级时,实行积分法.2.宗学明代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招收世子,长子,众子,将军,中尉年未弱冠者入学,称为宗学.3.武学明设有中央武学和地方武学.正统六年(1441年)设京卫武学;正统七年设南京武学,招收都司,卫所应袭子弟年10岁者,由提学官选取送于武学读书.学习期间的待遇和考试办法与儒学生员相同.(二)地方官学明朝的地方官学,按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儒学,专科学校和社学.1.儒学有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有按军队编制设立的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以及在谷物财货集散地设置的都转运司儒学;在土箸民族聚居地区的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学等.府,州,县学设置比较普遍,学生通称为生员,生员分为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三种,廪膳生员在学期间由政府提供伙食.生员实行动态管理,初入学者为附学生员,参加岁,科两试,成绩优异者,可依次递补为增广生,廪膳生,廪膳生员可通过贡监进入国子监肄业.2.专科学校此类学校包括武学,医学和阴阳学.3.社学明社学是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官学.招收8岁以上,15岁以下的民间儿童入学,带有某种强制性."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主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明社学是对元代社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三,清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清代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代旧制,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一)中央官学1.国子监国子监也称国学或太学,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并仿明制分六堂教学,凡国之贵游子弟,皆可考选入监学习,满州功臣子弟有志向学的亦请送监肄业,国子监的生徒分为监生和贡生两类.学习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并通《十三经》,《二十一史》及清朝有关的诏,诰,表,策论,判等,乾隆时还学《钦定四书文》,可见清国子监教学已严重受到科举制的影响.2.宗学,觉罗学宗学是为清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八旗各有宗室,凡尚未受封的宗室子弟,年满10岁以上者,皆入学学满书,由满州生员充任教师.觉罗学是专为清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学校,八旗觉罗氏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子弟,俱令入学.3. 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这三所学校都是为八旗子弟设立的旗学.4.算学,俄罗斯文馆算学初于康熙九年(1670年)在八旗官学中挑选学生学习,直至乾隆三年(1738年)才在钦天监附近设立专门的算学馆.俄罗斯文馆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一所俄文学校,创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地方官学清代的地方官学,主要有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按军队编制设立的卫学以及在乡镇地区设立的社学;为孤寒儿童及少数民族子弟设立的义学;在云南边疆地区设置的井学等.清代的官学制度基本上沿用明代,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第一,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置各种名目的旗学.第二,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第二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阳明(1472-1528年),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为阳明子,后世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王阳明出身在官僚家庭,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考中进士后,历任各种地方官职.在任官期间,多次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造反起义.同时他又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于是所到之处,制定规约,开办社学,书院,并亲自讲学.正德三年(1508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在那里开创龙冈书院,从事讲学活动.次年,又到贵阳的书院讲学,开始倡导"知行合一"说.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在江西任官期间,修建濂溪书院并讲学其中,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后又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明中叶后书院兴旺,与王阳明积极倡办书院有直接关系.王阳明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但在修行中对朱熹的为学之道产生了怀疑.他最终领悟到,"理"就在我心中.于是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转向承袭陆九渊的"心学",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合称陆王心学,成为理学中的重要派别,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后学继续传播和发展阳明学,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取代不了程朱理学,但在思想界的影响巨大,而且远播海外.王阳明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成《王文成公全书》(也称《阳明全书》).其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是《传习录》.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心所固有的,是由心派生出来的.而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是道德生成的根本及为人的本质所在,良知就是天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物欲,邪念所蒙蔽,就象明镜常为尘埃蒙蔽而失去明亮一样.除掉物欲,邪念,也就是做为善去恶的工夫,从而恢复本心,这就是"致良知". 他指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而已."它的内涵,也就是理学家共同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说:"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三, 论道德教育(一)致良知的教育目的王阳明不同意朱熹"格物穷理"的主张,认为认识"理",从本质上说,不是外求的过程,而是体验"吾心之良知".按照"心即理"的原理,"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其他道德也是这样.如果"理"只是外在的道德认识,而不进入自己的内心,那就会是说的,做的是一套,而心里想的可能却是另一套.或者要求别人的是一套,要求自己的却是另一套.他看到社会道德虚伪的一面,想从匡正人心的根本途径来维护封建道德.(二)道德修养原则1. 立志树立正确,坚定的志向是致良知的前提,也是致良知的体现.王阳明认为,无志向的人,"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所以他强调:"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立志与勤学紧密相关:"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只有立定志向,方能勤学不倦;而立定志向后,也必然会勤学不倦.这确实说到了根本之处.2. 自得致良知本身就意味着自求自得.自得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自我得之,而不是靠别人包办.他说:"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自一了百了.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教师应起"点化"的作用,但归根结蒂还得由学生自己消化,否则教师也点化不了.二是自觉地有所得,而不是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学,所以王阳明强调要立志,"凡学之不勤,必志之未笃也."三是得之于己,即最终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致良知的结果.王阳明并不反对读书学习,特别是读经,但与朱熹的宗旨有所区别.朱熹强调从经书中去钻研圣贤之道,即穷理.王阳明则认为:"《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经书的精神实质("理")是与自己的本心相通的.读经的目的正是要通过体认经书的理,来启发自己的良知.因此,王阳明主张读书贵精而不在多.他指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意,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久则义理浃洽,聪明自开矣."读书还必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他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不敢以为是也."这里体现出反盲从,反迷信的倾向,也被正统程朱理学派视为异端邪说,斥之为"病狂丧心之人".由此可见,阳明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3. 知行合一王阳明所说的"知"和"行"主要是就伦理道德而言, "知",是"知善知恶",即人们的道德认识;"行"是"为善去恶",即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包括情感,如他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作为"致良知"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其含义,一是指"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同一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二是指"知"和"行"并进,缺一不可.如不重"知",仅重"行",就会"冥行妄作",缺乏遵守道德的自觉性;如只重"知"不重"行",就会"悬空去思索",没有实效.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和"行"统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基准是"良知","天理", 但他注重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对于矫正社会上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风气,是有积极意义的.四,儿童教育思想王阳明"心学"的教育思想,特别体现在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和主张上,因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儿童教育更应搞好.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等文中相当集中而深刻地论及儿童教育问题.王阳明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只注重读书考试,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正面引导,期望其聪明却不知用善法来培养.甚至用种种惩罚手段,对儿童就像囚犯一样,这样儿童也必然将学校看作是监狱,将师长看作是仇敌,靠说谎来掩饰其顽皮,靠逃学来满足其游玩的意愿,结果是教育的失败.有鉴于儿童教育中的严重问题,王阳明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他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因此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以诱导,启发,来代替"督","责"等传统手段. (一)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王阳明多次强调要"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他以走路为喻,婴儿只能扶着墙壁学习站立,移步,幼童可以在庭院中走,跑,跳,登,成人则可以出远门旅行千百里.儿童处于"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身心发展时期,学习必须是循序渐进.负担一定不要过重.他主张:"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恶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要使儿童经常保持精力有余的状态,这是十分有价值的观点.看起来教学进度是放慢了.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相同.他说:"人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教学就像治病一样,"初无一定之方",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王阳明的因材施教不仅要避短,而且要扬长.他说:"圣人教人,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有尊重和扶持个性发展的倾向,态度更为积极.(二)教学活动的多样化针对儿童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王阳明主张教学应该力求生动,多样化.要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如"歌诗"不仅是精神陶冶,同时在高声吟咏歌唱的过程中,还可以调节,宣泄情感."习礼"不仅是训练礼仪,还可以通过礼仪动作的练习,达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作用."读书"也不仅是增长知识,开发智慧,还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来表达志向.王阳明还制定了一个日课表,将每天的功课按考德一一诵书背书一一习礼或课仿一一诵书讲书一一歌诗的次序安排.上午,学童背书,诵书,然后习礼.下午,诵书讲书,然后在歌诗声中结束一天的课业.歌诗还分班组或全体同时进行:"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流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这样的教学安排可谓动静交替,使儿童不致于感到过于单调和疲劳,有助于保持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比起传统教育一味地读书背书来,确实是耳目一新,充分注意到儿童的身心特点.第三节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动荡时期,空前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兴起于东北的满族贵族趁势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一批儒家士大夫认真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都将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义理视为导致国运衰败的重要原因.明中叶后阳明学兴盛,促进了思想解放.明末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陆续来华,带来了早期的西方科学文化,使中国学者开阔了眼界.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理学进行深刻的批判,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在哲学思想上具有唯物主义特色,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倾向,在教育思想上也有许多别开生面的进步观点.王夫之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三,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王夫之指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质有不同,有刚有柔,有敏有钝;志量不齐,有大有小;德行不同,有优有劣;知识不等,有多有少,有深有浅等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施教,即"因人而进".他说:"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教育要适合每个人的发展状况,各如其量地进行教学.(二)"施之有序"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循序渐进,不躐等.王夫之将教学分为有序的五个步骤:"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浅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粗精理之合一."他认为这五个步骤是不可分割,先后贯连的.在学者方面是个由近及远,由低至高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三)"学思相资以为功"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相互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他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他认为两者不可偏废,而必须紧密结合.学与思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识愈是广博,思考就愈深远.思考产生困惑,必定会促进人们更勤奋的学习.四,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一)道德观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从人们对声,色,味的倾向性追求中,"廓然见万物之公欲,而即为万物之公理".没有脱离"人欲"的"天理",所谓"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所以,靠革尽"人欲"来求得"天理"是荒谬的,人欲完全没有了,也就不是活生生的人了,哪还有什么天理王夫之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 ,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合理要求,禁欲是违反人性的.理在欲中并非说欲即是理,纵欲也是不对的.理只是正当的欲望的反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也."所以王夫之主张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和导欲.首先要承认欲望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古代的幼儿教育思想
第一节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论身心统一
二、论小儿禀性
三、论优生
四、论在活动中学习
第二节颜之推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注重家庭教育
颜之推认为父母是孩子感情上最亲近的人,“亲”是“信”的条件,而“信”是“服”“诲”的前提,如父母能充分利用儿童对自己的“亲”“信”而对其认真地进行“诲谕”,那将远远超过学校、教师及圣哲名言的教育作用。
二、提倡早教
颜之推提倡及早施教,认为儿童可塑性较大,易于潜移暗化,成年后就不如幼童可塑性大,再教就难了。
三、主张“严而有慈”
颜之推认为教育孩子是重要而又严肃的问题,主张“父母严而有慈”,反对“无教而有爱”,他还反对对子女的偏爱,要一视同仁。
四、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颜之推认为“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绝大多数人的品性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多方习染而成的,所以,他特别重视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作用,要求父母特别留意孩子所接触的人和事。
“与
善人居”,“慎交游”是颜之推的重要教育原则,他认为各行各业都有“善人”“皆有先达,可为师表”他把当时视为卑贱者的农商工贾作为“善人”,要子孙以其为师,确实难能可贵。
第三节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注重胎教
朱熹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注重胎教的教育家,他认为胎儿是“气”与“形”的结合。
二、主张慎择乳母
三、论“小子之学”——学“眼前事”
朱熹将儿童教育称为“小子之学”,基本任务是学“事”。
要求儿童学习日常胜过准则,以训练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提倡由浅入深,启发诱导
朱熹认为,对儿童教育不仅是给其知识、训练德行,而且首要的任务在于启发思考,使他们发现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第四节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明人伦”的儿童教育目的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任务要教儿童懂得人伦之学。
二、主张循序渐进
三、主张因材施教
四、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五、主张陶冶教育
他认为诗歌可以使儿童适度地表达情感,使心情转变为音节,从而起
到升华陶冶的作用。
六、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
王守仁说:“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提倡对儿童授以广泛的教育内容,以促进儿童多方面发展。
他拟订了一个详尽的日课表:“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考德”是道德教育,读书包括背书、诵书、讲书、课仿等。
“歌诗”是为了提高儿童对诗歌的兴趣、技能与欣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