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外庐先生的晚年思绪

合集下载

陆贾与贾谊

陆贾与贾谊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摘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的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的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

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的精神相沿不绝。

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新汉代“新儒学”。

他们的思想本同而末异,各自代表了向汉代儒学衍化的不同路径。

百家由独立而“一致”为以儒为宗的几家,亦是学术整合的第一步。

至董仲舒,儒学发展成更为精巧严密的思想体系,始完成此一波的学术整合。

陆贾与贾谊的思想,前承周秦之季,后开董子新风,实为汉代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关键词:儒学陆贾贾谊思想史一周秦之季的学术综合周自平王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持国命”,学术散于四野,遂有诸子之学,其可观者乃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其中儒、道、法、墨、阴阳为世之显学。

诸子驰说列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1],皆欲取合诸侯。

是故儒墨互绌,儒道相非,儒法互克。

然而,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2]。

诸子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与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的“一”的社会思潮达成了默契。

战国中期以降,“一”的思想成为诸子的共识。

孟子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

他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问难时,说“定于一”[3]。

这个思路不仅要求思想的“一”,还要求“一”天下。

《吕氏春秋·不二篇》曰:“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4]其《执一篇》也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

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

一则治,两则乱。

”[5]在“一”的思潮下,诸子走上了学术综合的道路。

侯外庐:西大治校

侯外庐:西大治校

侯外庐:西大治校作者:潘宏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年第10期侯外庐,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1903年2月6日生于平遥县西王智村,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教育学家、著名学者。

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担任过哈尔滨大学、北平大学、香港达德学院等著名高等学府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北师大历史系主任等职。

1950年3月1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命令,任命侯外庐为西北大学校长。

履任以后,面对西北大学百废待兴的状况,侯外庐先生审时度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踏踏实实的改革,建立起“新三风”,即新校风、新学风、新研究风。

他在西大治校的先进经验不仅大大推动了西大的跨越式发展,对当前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代大师的人格魅力侯外庐是我国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中国社会史、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卓越奠基人。

他的《中国思想通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著作,以丰富的史料和非凡的见识滋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工作者,中国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都对他有极高的评价。

除此之外,侯外庐在学术研究中,非常注意团体的力量,他有效地将独立研究和集体智慧结合在一起,坚守着对真理“韧的追求”,保持着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性理论活力。

他以独树一帜的理论建树和不肯曲学阿世的崇高人格,赢得了学者们的拳拳服膺和衷心敬仰。

在任西北大学校长期间,侯外庐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果断提出了“求实创新”的校训,并大力发展工科,亲手建立起西北大学地质学专业,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赢得了西大师生的尊重和敬仰,在西北大学享有极高的威望,口碑极好。

后来,侯外庐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西北大学。

离校后他一直惦记着西北大学的发展和学校的师生,尤其是在晚年一直想回校看看,最后却遗憾地未能如愿。

去世后,他的一半骨灰埋在八宝山烈士公墓,另一半骨灰则长眠于西北大学的校园里。

忆侯外庐先生.doc

忆侯外庐先生.doc

忆侯外庐先生作者:王曾瑜来源:《历史学家茶座》2011年第03期侯外庐先生在“文革”前是公认的五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其他的四位是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和吕振羽。

关于郭沫若先生,我在《凝意斋集》自序中已经谈了一点看法,至少作为一说,也不在乎人们是同意还是反对。

记得在大学时代,我读过侯外庐先生的一些文章,只觉得艰深难懂,但唯其艰深难懂,就愈是敬重,他在我面前,总是一尊偶像。

我分配到历史所后,一些进所较早的同事一般都称呼侯外庐先生为“外老”和“侯所长”,他当时任副所长。

按他们的说法,侯所长最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学习,说他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熟悉,简直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人们随意说一段语录,他马上就能在全集中找出来。

郦家驹先生带着我们几个新入所的人,到侯外庐先生家中拜访。

我从此时方知,原来他的一个女儿,还是比自己低几级的同学。

侯外庐先生对我们纵谈学习马列主义经典作品的重要性。

我清楚记得,他说,宋代不是有五等户吗?其实,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就有指示。

我按他的指教拜读,果然受益。

不久以后,我接到一个任务,说是外老将出访日本,要宋家钰、朱大昀和我为他准备一篇《唐宋之际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的文章。

我至此方知,原来名家的一些文章,是可由别人握笔。

我们三人来到他家,聆听他的一些指示。

但其间也发生一件事,有一段恩格斯的语录,不知是何出处,他与女儿翻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多时,还是找不着。

我方才明白,外老对经典著作固然熟悉,但外界的传言无疑是夸大了。

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得不仔细研读他的《中国思想通史》宋代部分,也终于有所领悟。

此后,我先是私下,进而公开,不止一次地对人说,外老的理论架构不外乎三:一是中国封建社会,他强调土地国有制,用一句话就是品级性的结构。

其实,说是等级性的结构就可以了,但为了提高作品的玄妙程度,就改用了品级一词。

二是农民战争的思想,就是“狂暴的幻想”,此词也同样玄妙得令人不可捉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中哲讲义之王夫之

中哲讲义之王夫之

青岛大学讲稿讲授内容备注第六编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与清代哲学思想第一章王夫之【教学目的】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哲学家。

明清之际的时代巨变,使王夫之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那么,这种反思体现在哪里呢?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以上问题有一了解,并掌握王夫之的基本哲学思想,了解王夫之与后来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气论、能所关系、习以成性难点:对宋明理学的反思与批评【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3学时自明末清初,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近似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时期,侯外庐先生称之为“早期启蒙思想”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以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王夫之提出“六经责我开生面”,对传统的经学做了极富创新精神的哲学阐释,以作为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武器;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则发挥了原典儒学的民本思想和反抗精神。

顾炎武读此书后写道:“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

”这是最发人深思的论点。

清人入关,建立了新的专制王朝,随即大兴文字狱。

这一时势使中国早期启蒙思潮折入乾嘉经学思潮的重要原因。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后人称为王船山。

清兵到湖南,他曾召集义兵抵抗,失败后,曾参加南明桂王的政府。

后来见事无可为,决计归隐,遁藏深山,窜身“瑶”洞,始终未剃发,得“完发以终”。

王夫之著书极多,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读通鉴论》、《宋论》等。

一、气者理之依1、气(发展了张载的思想)王夫之认为,世界只是气,气即物质存在。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大全说》卷十)“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

”(同上)“天下岂别有所谓理?气得其理之谓理也。

气原是有理底。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同上)肯定理在气中,理凭依于气。

“气者,理之依也”(《思问录·内篇》)没有离开气而独立存在的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导读此文为章太炎、刘师培等撰,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导读。

新文化运动期间,老革命党张继曾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章”,中国政体虽变,“戏剧文学仍照满清帝政时代的样子”,可知其“思想仍是历史传来的家庭个人主义”;而“风俗如婚宴丧祭,与非洲的土人相去不远”,可以说“思想风俗一切全没有改”。

1 他所关心的,是思想风俗与政治的关联。

2 所谓中国“思想风俗一切全没有改”,颇能代表很多老民党对民国代清这一政治鼎革的整体失望,或有些“故意说”的成分。

然而张氏关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章”,却有所见。

从最粗浅的层面言,当不少人开始整体反思一个时段的往昔之时,这“一个时代”大约也就真正成为“历史”了。

与张继的观察不同,在“思想”和与其关联密切的“学术”方面,民初中国实际处在一个典范转移的时期。

最明显的一个表征,便是许多时人动辄曰“近三百年”、“三百年来”的称谓来表述刚刚过去的昨天。

3 不论表述者自觉不自觉,时人有意无意间已感到思想学术等“世风”到了该做总结的时候了。

这方面梁启超仍然是开风气者,他在1923-1924年间开出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的课程,随即出版了同名的讲义。

4 此后蒋维乔、钱穆、龙榆生等人的思想史、学术史以及词选,也都沿其例冠以“近三百年”。

5 词选不必论,在学术史思想史方面,后来影响最大而多次再版者,则为梁、钱二氏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早在1902-1904年间即著有《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中1904年所著的《近世之学术》一部分,约占全文三分之一,已开始通论这一时段的“学术思想” 。

6 1920年出版的《清代学术概论》,字数上比前论扩充一倍有余;7 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不仅分量大增,立意上也稍别。

用他自己的话说:该书旨在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之所以“题目不叫做清代学术”,是“因为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国的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故“把最近三百年认做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单位,似还适当”。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文丨季羡林“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中外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哪一个也回避不开。

但是,对这个命题的理解、解释和阐述,却相当有分歧。

学者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理解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这是很自然的,几乎没有哪一个哲学史上的命题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

我在下面先简略地谈一谈这个命题的来源,然后介绍一下几个有影响的学者对这个命题的解释,最后提出我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说是“新解”吧。

对于哲学,其中也包括中国哲学,我即使不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最多也只能说是一个站在哲学门外向里面望了几眼的好奇者。

但是,天底下的事情往往有非常奇怪的,真正的内行“司空见惯浑无事”,对一些最常谈的问题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而外行人则怀着一种难免幼稚但却淳朴无所蔽的新鲜的感觉,看出一些门道来。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很容易解释,在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并不稀见。

我希望,我就是这样的外行人。

我先介绍一下这个命题的来源和含义。

什么叫“天人合一”呢?“人”,容易解释,就是我们这一些芸芸众生的凡人。

“天”,却有点困难,因为“天”字本身含义就有点模糊。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笔下,天有时候似乎指的是一个有意志的上帝,这一点非常稀见。

有时候似乎指的是物质的天,与地相对。

有时候似乎指的是有智力有意志的自然。

我没有哲学家精细的头脑,我把“天”简化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

我相信这八九不离十,离开真理不会有十万八千里。

这对说明问题也比较方便。

中国古代的许多大哲学家,使用“天”这个字,自己往往也有矛盾,甚至前后抵触。

这一点学哲学史的人恐怕都是知道的,用不着细说。

谈到“天人合一”这个命题的来源,大多数学者一般的解释都是说源于儒家的思孟学派。

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狭隘的理解。

《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

”这是很有见地的话,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我现在就根据这个理解来谈一谈这个命题的来源,意思就是,不限于思孟,也不限于儒家。

侯外庐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侯外庐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侯外庐与中国思想史研究方光华内容提要:侯外庐是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他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都做了明确的解答,并对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做了开创性的研究。

他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是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的综合统一的独特理解,是在继承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传统、参照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理论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的科学定位。

他提出的“横通”和“纵通”相结合、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推进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科学性。

他所勾勒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中国思想发展史,揭示了中国社会与思想的主要特点,富有深刻的理论魅力。

关键词:侯外庐中国思想史对象方法一、侯外庐对于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的独特理解19世纪末,进化论、天赋人权理论以及自然科学的经验法、归纳法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学术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20世纪初期,关于什么是学术,梁启超和刘师培都曾发表意见。

梁启超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显诸用者也。

”①刘师培也曾指出:“学也者,指事物之原理言也,术也者,指事物之作用言也。

学为术之体,术为学之用。

”②这就是说,真正的学术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人们反观传统学术体系,认为传统学术虽然不乏幽玄高妙的体系,同时也有较为严密的实证方法,但与西方近代学术相比较,尚没有达到“自觉”地位。

王国维认为,“中国人之所长,宁在于实践方面。

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的知识为满足。

至于分类之事,则除迫于实际之需要外,殆不欲穷究也”,③这就使得中国学术没有西方那样严密的综括和分析水平,抽象思辨的能力和精密分析的能力都有欠缺。

思想学术的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先后出现了《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论六家要旨》、《伊洛渊源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理学宗传》、《清儒学案》和《近思录》、《性理大全》等论著与资料汇编,也产生了庄子、荀子、韩非、司马迁、朱熹、黄宗羲、全祖望等许多著名思想学术史研究家,但是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等问题,却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

略论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略论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味 为趋 归 。[ 4 1
品化 , 即劳动者可 以 自由出卖其劳动力 ;2 必 须有 规模较大 () 的手工工厂 ;3 是必须有包买商人 的出现 ; () 等等。而在宋代 , 却是并不具 备这些条件的 。至 于货 币地 租 , 则一直 到解放之 前, 中国全部境 土上还 不曾 出现 过货 币地 租 , 更无论 于宋代
“ 安史之 乱 ” 前后之 政治 、 经济 的差异 , 突出其重 要的历史 又 意 义和 现实 意义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 先生晚年也 曾提
出颇 有类似 见地的看 法 :有 很多人认 为 , “ 在宋代 , 已经 出现
了资本 主义生产关 系的萌 芽 ; 在地租形 态 中, 已经出现 了 也
外庐先 生认为 中国封建土地所 有制形式可 以分做两个 阶段 ,
“ 前一 阶段从 秦汉起 ( 约纪元前 三世 纪 中叶 ) 到唐代开元 、 天 宝 之末 ( 约八 世 纪中叶 )后一 阶段从唐 代安史 之乱 ( , 约八世
的 自由, 私有财产权得到承认 。四是科举普遍化 , 官吏 的登用 制度也发 生变化 , 贵族 政治过 渡为官僚 政治 , 高等 官职 由天 子决定 和任命 , 民也获得 出官的均等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五是政情不 同, 庶 特别是朋 党从唐代 以贵族 为中心 的权 力之争 变化 为宋代不 同政见之争 。经济方 面 , 在宋代 , 货币开始大量流通 , 货币经
1侯外庐先生认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可以分做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秦汉起约纪元前三世纪中叶到唐代开元天宝之末约八世纪中叶后一阶段从唐代安史之乱约八世纪中叶到清初约十七世纪七十年代
第1卷第6 21) 6 期(01
甘 音高奸亍 拒
V16 o( 1) o1N.2 . 6 01

我最喜爱的文人

我最喜爱的文人

•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
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 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 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 学家侯外庐。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 “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 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 底决裂之心声。 据说侯外庐的这种解释,曾向鲁迅夫人许广平提 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 这段描写向我们展示 了华老栓与刽子手之 间交易的场面,运用 了语言、生动传神的 动作描写,刻画出了 刽子手的贪婪。 • 鲁迅擅长用细节描写 来刻画人物形象,这 点我们需要融入日常 写作中,大有帮助。
阿Q正传
• 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 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 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 证据了。(讽刺) •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 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 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 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别人 笑话,立志要画的圆。(夸张+ 讽刺) (阿Q被抓去画押的时候 的心理) • 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 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 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么样 的大使体统的事呵!(讽刺) • 阿Q正传 中主要的写作手法是 各种修辞如比喻、夸张等,加 上完美的讽刺来表现阿Q所谓的 “精神胜利法”。 • 阿Q是一个典型的没落农民的代 表,优缺参半,“真能做”, 但是保守、愚昧无知、狭隘、 自以为是、美丑不分、欺善怕 恶,典型的封建阶级 的模样, 是一个矛盾的载体。 • 这几段里面的心理描写细致入 微,以及体现了阿Q的自欺欺人、 有些可笑的性格特点。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就是我们的鲁迅先生。

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课题二文言文阅读数据分类题组演练一、(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3分)【甲】端木赐,字子贡,卫①人。

少孔子三十一岁。

有口才,著名。

孔子每诎其辩。

家富累钱千金,常结驷连骑②,以造原宪③。

宪居蒿庐蓬户之中,与之言先王之义④。

原宪衣敝衣冠,并日蔬食⑤,衍然⑥有自得之志。

子贡曰:“甚矣,子如何之病也。

”原宪曰:“吾闻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

吾贫也,非病也。

”子贡惭,终身耻其言之过。

子贡行贩,与时转货⑦。

历相鲁卫⑧而卒于齐。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乙】子路⑨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

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小人⑩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

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卫:卫国。

②结驷连骑:随从、车马众多。

形容排场阔绰。

③原宪:人名,孔子弟子。

④先王之义:先王的仁义道德。

⑤并日蔬食:两日吃一日粮。

⑥衍然:快乐的样子。

⑦与时转货:买贱卖贵,随时转货。

⑧相鲁卫:担任鲁国、卫国的宰相。

⑨子路:人名,孔子弟子。

⑩小人:不注重道德修养的人。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衣敝.衣冠敝:(2)则乐.其意乐:(3)是以..有终身之乐是以: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贡惭,终身耻其言之过。

4.阅读【甲】文,由原宪的表现你能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些语句?(写出一个完整语句即可)(3分)5.结合【乙】文内容,谈谈你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理解。

(戚戚:忧虑的样子)(3分)二、(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若石隐于冥山①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②。

若石帅其人③昼夜警。

日出而殷钲④日入而燎辉⑤宵则振铎⑥以望。

植棘树墉⑦,坎山谷⑧以守。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最终5篇)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最终5篇)

诗歌鉴赏优秀教案(最终5篇)第一篇:诗歌鉴赏优秀教案诗歌鉴赏优秀教案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鉴赏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复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教学难重点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诗歌表达方式鉴赏教案2。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抒情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重点介绍1.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在史料丛林中寻找接近鲁迅的小径——谈黄坚《桃花树下的鲁迅》

在史料丛林中寻找接近鲁迅的小径——谈黄坚《桃花树下的鲁迅》

导语:2020年9月九州出版社推出《桃花树下的鲁迅》一书,在学界内外引起反响。

鲁迅研究专家、原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陈漱渝称作者黄坚是“鲁研界外的高手”。

黄坚为江西萍乡人,定居南昌,曾著有《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

现特邀两位学者就《桃花树下的鲁迅》展开对话。

“人之子”鲁迅黄海飞:看到书名有点意外,“桃花”这样一个指向“春天”“轻松烂漫”的意象在第一印象里似乎很难和鲁迅联系起来。

如果让您用一种树来跟鲁迅勾连,您会想到什么树?胡少卿:第一反应可能是枣树,冬天的枣树,黝黑,锐利。

黄海飞:是,大多数读者第一印象是枣树,就是鲁迅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作者独独挑出“桃花树”,显出对鲁迅文字的熟稔,以及对于鲁迅形象的别致意见。

读完全篇,发现桃花和鲁迅的并列很有道理。

作者是要揭示鲁迅温暖或生活化的一面。

胡少卿:努力写出一个真实的活人。

黄海飞:作者抓住了鲁迅生命中非常精彩的一些瞬间。

他比较关注鲁迅生命的两端,一端是青少年鲁迅,另一端是老年鲁迅。

为什么鲁迅最后会突然想起桃花?当时已经是1936年4月15日,他给一个陌生的年轻人(颜黎民)回信,大约颜黎民在信中谈到桃花。

胡少卿:从作者行文中我联想到,这带有一点回光返照的色彩。

张爱玲的小短文《爱》里写一个被拐卖的女子,到年老的时候,也总是回忆年轻时在春天月光中的桃树下和一个邻家小伙的偶遇。

黄海飞:是进入了生命晚年的一种状态,书里作者也提到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我读鲁迅晚年的作品,大概是1934年以后,能看到一个有点衰老、心力交瘁的鲁迅,会有一种心疼的感觉,在上海的鲁迅过得一点都不自在。

在给朋友的信里,他说我很想出去,但没有办法,一方面是生活的压力,同时也身不由己,他有很多活动,成为他的枷锁。

比如书中提到的酒,鲁迅身体其实不能喝酒,但不断地有招饮,必须去应酬。

像《答在史料丛林中寻找接近鲁迅的小径—谈黄坚《桃花树下的鲁迅》◎胡少卿 黄海飞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这封信其实给了他生命最后一击,加速了他的死亡。

《大学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大学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大学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大学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大学辨》是否认《大学》为圣经贤传的哲学著作。

侯外庐先生经学研究的特色及意义

侯外庐先生经学研究的特色及意义

^ 0 匕

侯外庐先生对经、 子素有浓厚 和我 的同时 “ 代人一样 , 早年所受到 的正规教育 中, 、 、 、 经 子 史 集
构成为主要 内容。其 中, 的兴趣所在 , 于经 、 我 偏 子 两类 , 对诸子百家学说素有兴趣 。 [(1 侯外庐先 ”2P8 ] l) 生的经学研究与其 一贯 的学术思想史研究相统一 , 注重社会史与思想史 的融会和沟通。按照《 韧的追
西北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 1 年 3月 , 4 卷第 2 , a , 1,o 4 ,o2 01 第 1 期 M r 2 1V1 1N . .0 .
Junl f otw s U lesy P ispyadS c l c ne dt n ora r et IVrt( hl oh n oi i csE io ) oN h i i o aSe i
那么, 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 则是试 图用马克思 《 , 主义 的观 点 方 法 , 创 研 究 另 一个 重 大变 革 时 草 期— — 明清 之际思 想发 展途 径 的一种 研究 方式 。在 4 O年代初 , 我这种研究 思想史 的方式本 身, 已经 就 决定这两部书是拓荒性质的作品。通过对 中国历史 上两个重要变革时期思想发展路径的清理和力图有 所发现 , 通过对一系列疑难 问题 的涉足和作 出 自己 的回答 , 我研 究 中 国思想 通史 的基 业终 于得 以奠
【 中国思想史 】
侯 外 庐 先 生 经 学研 究 的特 色及 意义
陈战峰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 化研 究所 , 陕西 西安 7 06 ) 10 9
摘 要: 通过对侯外庐先生经学文献研 究资料 的实事求是分析 , 示侯 外庐先生将经学文献 揭 ( 包括经学元典和经学研究作品) 作为考察社会状况和思想意识的主要依据 , 注重思想史与社会 史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诗(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中国思想史的开拓者侯外庐简介

中国思想史的开拓者侯外庐简介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身体致残,但他大义凛然,毫不屈服。
侯外庐终因久病不治,于1987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侯外庐是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从30年代开始,他
即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晚年虽然长期患
病,但仍在学术上做出很大的成就。近10年来,出版了《中国封
生活很窘困,连必需的书都买不起。董必武知道后,请人给他送
去钱,并说明是让他买书用的。他立即买了《章太炎遗书》,同
赵纪彬一起完成了对章太炎思想的研究。
抗战胜利后,他离开重庆到南京。1946年春,生活书店决定
出版《新中国大学丛书》,约他撰稿。他和杜国庠、赵纪彬、陈
家康等商定,共同撰著一部系统论述从先秦到现代的中国思想通
建社会史论》、《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纲》、《宋
明理学史》以及《韧的追求》等多种著作。他毕生为我国历史科
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1924年,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
一步的传播,侯外庐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后来
经过他同乡朋友高君宇的介绍,认识了著名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侯外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7年,侯外庐到法国巴黎留学,第二年开始翻译《资本
年,经营救被“假释”出狱。由于牢狱生活的折磨使身体受损,
医生劝他中止翻译工作。可不久,他又开始写古史研究方面的文
章,《社会史导论》就是他在1933年出狱后写成的。1934年,他
又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一书。从那时起 ,他开始了史
学研究工作。
七七事变后,他从山西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担

书山有路,为学贵勤

书山有路,为学贵勤

书山有路,为学贵勤作者:陈民镇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20年第04期编前语: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

草长莺飞四月天,我们迎来第25个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致敬人物”让我们去了解李学勤先生的读书之道。

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1933年3月28日出生,2019年2月24日逝世,享年86岁。

李学勤的一生归纳起来,就是“读书治学”四个字。

他自幼喜爱读书,年轻时博览群书,几乎靠自学成才。

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次年夏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编著《殷墟文字缀合》,此后他的人生便与读书、治学无法分开。

李学勤学术兴趣广泛,被学术界誉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当代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

他在许多学科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贡献,还提出“走出疑古时代”“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等主张,提倡比较考古学和比较文明史研究、国际汉学研究和重写学术史,在学术界有着广泛而深遠的影响。

李学勤一生在他喜欢的读书治学生活中度过,斯人已逝,精神长青。

2019年2月24日,毕生追索历史的李学勤先生步入了历史。

在他逾60载的学术生涯中,读书不辍,撰述不已,留下了一千万余字的著作,在甲骨、简帛、青铜器、金文、战国文字、古史、文献、考古、思想史、国际汉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先生常说,自己的学术道路比较特殊,他走过的道路并不足为训。

但回顾先生的读书之道,对于我们仍不无启发。

在古文字学等领域,学者往往尊称李学勤先生为“李先生”。

姓李的先生不止一位,但如果径称“李先生”,则往往是指李学勤先生了。

其实,在成为“李先生”之前,先生还有过一段作为“李学生”的少年岁月。

先生没有经历过幼儿园的阶段,四五岁起,开始读书识字。

先生的母亲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女学生,给了先生最早的启蒙。

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由于体弱多病,先生并没有进入课堂,而是由一位姓靳的家庭教师辅导自习。

岳麓书院名人名师

岳麓书院名人名师

岳麓书院名人名师2014年07月12日07:22来源:凤凰网文化岳麓书院著名山长岳麓书院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山长(院长)有55位。

他们大多是著名学者和优秀教育家,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周式湘阴人。

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山长,为志载第一位山长,以行义著称,大中祥符八年(1015)受到真宗皇帝召见,得御书“岳麓书院”四字。

书院始闻于天下,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彪居正字德美,号敬斋,湘乡人。

乾道元年或二年(1166)任山长。

帅承胡安国、胡宏,是湖湘学派的重要学者。

主教后,湖湘学派重心由南岳北移岳麓书院。

张栻、朱熹称他为前辈。

张栻1132一1180,南宋著名学者。

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

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子,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官至右文殿修撰。

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断言“所谓礼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永恒不变的规律。

为学主张:“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

著作有《南轩集》。

乾道初年(1165),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请他任山长,但因他的老师胡宏曾向秦桧写信,表示想任岳麓书院山长一职,而秦桧未答应,他认为老师未得到的职位而学生得到了,对老师不恭,于是推拒。

后聘为主教,代行山长职事。

张栻有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应当只为“科举利禄”服务,应当“传道而济斯民”。

张栻的贡献在于使湖湘学在岳麓书院根植,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学术派别,为岳麓书院在中国学术界确定了地位。

同时,又因与朱熹相会于岳麓,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

凌登龙1190-1260,字显夫,长沙人。

进士。

嘉定十二年(1219)聘为山长,至淳祐元年(1241)止,任期22年。

凌登龙讲学书院,正值庆元党禁刚刚解除,理学禁锢也已销解,得以继续施传朱张学。

正学又回归岳麓。

欧阳守道约1211-1276,字公权,一字遇父,号巽斋,江西吉州人。

进士。

宝祐元年(1253)聘为副山长。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自从《孟子》一书问世以来,经历了各代知识分子推崇,其影响也一天天广泛和深刻。

关于孟子学的研究论著,如夏日繁星,指不胜屈。

而焦循《孟子正义》三十卷。

是古代孟子研究与注疏中集大成的著作。

近代人解孟著作最著名的有康有为《孟子微》和钱穆《孟子研究》(原名《孟子要略》、《孟子释义》。

现代有多家采用白话文对《孟子》进行“译注”。

其中最为完备和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杨伯峻《孟子译注》全二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已多次重印。

但每个时代的研究都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我下面所做的资料综述是近二十年来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孟子研究回顾(1)人的本质是善的,因为人同具官能,同具善端,同具良知良能;(2)人的不善都由于“不能尽其才”,因为外力的影响,自暴自弃,“以小害大以贱害贵”。

可谓条分缕析,明白如话。

关于义利之辨,胡适认为孟子是功利主义者,似乎与向来的说法相反。

其实,胡适之意,孟子所谓“利”,是自私自利的利。

孟子“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

孟子反对“利”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利”究竟不是真利。

仔细玩味,胡适在义利之辨上与通行观点并无牴牾。

1931年和1934年,冯友兰先后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不同于胡适的汉学路径,冯友兰走的是宋学路径,注重了解、体会文字所表示的义理。

冯氏将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

冯友兰认为,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种不同的政治即是王道和霸道,中国后来的政治哲学不外此二种。

王道的一切制度设施皆为民,霸道则以武力征服强人从己。

孟子的理想经济制度为井田制,含有社会主义性质。

孟子所谓性善,是将仁义礼智四端“扩而充之”,而“善端”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

冯友兰认为孟子反对功利,倡言天、性和浩然之气。

凡此种种,都能看到冯氏的原创性和后来居上。

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可以称之为“晚年定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侯外庐先生的晚年思绪朱学文口述牟坚整理《中华读书报》( 2013年12月11日 07 版)1984年侯外庐为《韧的追求》定稿闻讯林彪折戟,我从二里沟赶去告诉他。

他高兴得不得了。

突然一嗓子就唱起歌来,而且是用外语。

“侯伯伯,你是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

如果要探究你与中国文化源流的近亲关系,我感觉到你也受这条源流的影响,你也在这条源流的续脉上,你同意吗?”“哇——”,大哭。

他哭过以后,我又问:“反观你自己,你好像也在这个源流上,你是不是也是异端?鲁迅是异端,我觉得你也像是异端唉。

”“哇——”,又哭,哭得比前头还要厉害,半天透不过气来。

我想可能,他突然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努力把《资本论》介绍到中国,这么推崇马克思主义,在这个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主流的国家,自己居然成了异端,他很难平静。

自从1987年侯外庐先生去世后,所有要我发言的场合,我总是同样的开头。

我说我跟侯先生的相遇,就像是一阵狂风把一个小石子卷起来,刮到泰山脚下,从此,这个小石子就跟泰山有了对话的机会,了解了很多他内心世界的东西。

我就是这样一个小石子,因为有那一段经历,可以说我成了外庐先生最后二十年间生活、思绪和行事风格的一个知情者、见证者。

文革十年,侯外庐先生太苦,太寂寞了。

很大一个家庭热闹全无,儿女们个个都在受审查,真正是门可罗雀。

文革中的我,觉得眼前的世界混乱不堪,搞不清楚一些问题该怎么认识。

外庐先生的小女儿是我的同学,她告诉我,老人家在一次批斗之后中风,偏瘫了,但是还能说话。

我很同情,就去探望他。

当时绝对没有访客,我去了以后,他觉得开心,就跟我聊天,我也就斗起胆子直接问一些作为年轻人实在无法理解的问题。

当时没太在意,他是被全国报纸都通稿批判的学者,只是想他是《资本论》的翻译者,对那个时代应该能够看明白一些问题。

闻讯林彪折戟,高兴得用法文唱起了《马赛曲》关于林彪,我印象中他谈得很少,当然很厌恶“四个伟大”(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导师、伟大舵手)和“万岁万万岁”之类的阿谀之辞,他一般只有两个字的反应:“荒唐”。

闻讯林彪折戟,我从二里沟赶去告诉他。

他那个时候是偏瘫状态,举步很艰难,撑着一个手杖,经常坐在大门内右边的那间屋,平时都对着门坐着,希望进来人他能第一个看到。

我记得,我冲进去告诉他,他高兴得不得了。

那时,他吃饭都不跟家人坐在一起。

我的理解是,怕万一有个人推门进来的话会说,你们还是吃一锅饭,划不清界线,为了保护家人,他一直独自在屋里吃。

那天他让我把椅子搬出来,要和大家一起吃饭。

他的小孙子以岸是个初中生,里头外头地跑着端菜。

老人家坐在藤椅上,突然一嗓子就唱起歌来,而且是用外语。

这是似曾熟悉的曲调,多少年没有听到过了。

那个时候人们兴奋了要唱歌,都唱《国际歌》,我问他:“您唱的是什么?”“《马赛曲》!”他小孙子都看傻了,大呼:“爷爷会唱歌!”我后来跟他的子女们说,老人家那天唱的是《马赛曲》.他们说:“我爸爸会唱歌吗?”没有人知道他会唱歌,还是用法文唱的《马赛曲》。

“冯友兰做的事情,不是他的品德决定的,是他做的学问决定的”侯先生与冯友兰从来学术观点相左,不过,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都很有涵养,很有君子风度,即使观点对立,也仍然能保持礼貌和尊重。

七十年代初“四人帮”肆虐的时候,胡耀邦同志天天闭门读书。

有一天遣派他的长公子胡德平向外庐先生借书,指明要《中国思想通史》。

当时侯先生也不自由,书房的门上还贴着封条,无奈手头一本都拿不出来,更不要说一部了。

怎么办呢?他命孙子撬开玻璃,爬进书房,偷出一整套《中国思想通史》,送给了这位未曾谋面、在大难之中潜心向学的政治家。

就是这部《思想通史》,在动乱当中沟通了一个政治家和一个学者的心。

过了一段时间,四人帮还没倒台,有一天胡德平又到他家来。

胡德平问先生,跟冯友兰最主要的斗争在哪里?老人家挺有意思,据他告诉我,他回答胡德平说,观点不一样,他说他的,我说我的,完全不一样。

你一定要说在什么地方有过斗争,那就是,”河南郭象”。

冯友兰很欣赏郭象,也自比河南郭象。

侯先生对胡德平说:“我揭露了郭象是个剽窃者。

”侯先生认为署名郭象的《庄子注》实际上是向秀的作品。

向秀潦倒,郭象得到了他的《庄子注》,就以自己的名义公布了。

我猜想,德平那天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因为侯先生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其实,先生对《庄子注》是很看重的,只不过他考证这本是向秀所作。

问题在于,郭象是向司马氏靠拢的奉明正统的那一类人,而向秀是牺牲者,气节上和郭象有天壤之别。

外庐先生的回答,可谓书生气十足。

文化大革命到了江青闹“评法批儒”的时候,冯友兰又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不能说是打冲在前的先锋,也算是为梁效写作班子点缀水准的象征。

那个时候他最积极的状态是把自己蓄了几十年的胡子剃掉了。

有一天我到侯先生家里去,翻看他订的《人民日报》,里边登了冯友兰的一首诗,我看到“聊发少年狂,奔走在马前”一句,特别痛恨,大骂无耻。

当时只要具备正常心理的读书人都非常厌恶评法批儒那一套,这么大的学者怎么至于“聊发少年狂”?还要“奔走在马前”?我真是觉得怒不可遏。

侯先生板着脸对我说:“你错了。

冯友兰做的事情,不是他的品德决定的,是他做的学问决定的。

儒学,是所有的当政者都要用的。

”一句话点悟了我,让我心服口服。

侯先生和冯先生一辈子观点对立。

到了晚年,在文革的风浪面前,侯先生评价冯先生如此平和,这里包含了他对冯友兰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全方位的解读。

如果人们对那段历史不理解的话,侯先生的话或可有助于理解。

这件事特别能反映侯先生宽厚的为人和睿智锋利的思想风格。

他看问题总能看到背后的东西。

“你没有这个经历,就没有资格这样笑杨荣国”与冯友兰同时,杨荣国也很红。

冯是批儒,杨是评法,是当时评法批儒的两员前辈干将。

杨荣国今天到新疆、明天到东北,飞来飞去到处去讲。

大家都笑他,包括他的学生。

黄宣民(杨荣国的学生)告诉我,赵纪彬曾对杨荣国开玩笑:“你知道吗,现在我们那儿厕所里都贴着你评法批儒的宣传材料。

”我听了觉得挺好玩,就告诉了侯先生。

不料侯先生很生气,非常严肃地对我说:“一个人,昨天把他打到地狱,今天把他拉到天堂,是什么感受?你没有这个经历,就没有资格这样笑他!”杨荣国在中山大学历史系,据说曾经套着麻袋被人打,很残酷。

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怕再次下地狱,你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吧。

这是一种被环境逼出来的心态和人格的扭曲。

侯先生从人性的角度理解杨荣国,所以宽容并且谅解他。

可以说杨荣国讲法家的见解大多来源于侯外庐。

在史学界里,对法家推崇得比侯外庐更高的人大概也不多。

当时,连篇累牍官方色彩浓厚的评法文章中,不少人在抄袭侯外庐40年代的论述。

侯先生家来客渐渐多了。

大家都告诉他说,“现在都是在讲你的东西。

”他自己也说:“今天广播又是一大段我的文章,就是不说出处”。

先生当时处境很差,连正常看病的条件都没有。

他的小孙子初中毕业后,连上高中的机会都被剥夺,去当工人了。

人家劝他,只要写一篇豆腐干大的文章,说明“从哪一年我就是这个观点,这是我一贯的看法”,不用说别的话,处境马上就变。

他置之不理。

我到他家里去,他多次跟我说,“又来人劝我了”。

一位部队领导干部,带着夫人开着车来,他们是山西老乡,也来劝他。

我问:“你想不想写?”摇头,不想写,一个字都不想写。

他看得很清楚,斗争的矛头对着周恩来,他很警惕:我的学术观点,和你们的政治需要一点关系都没有,我绝不和你们扯在一起。

他一点都不想利用形势。

这是一种气节,是一种坚守。

所以许多人对侯先生最尊崇的一点,在解放后的这几十年里,他的理论勇气难能可贵,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立场。

“理学是无人身的理性”1984年在《宋明理学史》出版的时候,我挺为他高兴,他也高兴,但他在我面前毫不掩饰地表示他有担心,他说:“可不能让理学复活。

”他担心理学如果复活,会对中国造成无穷的灾难。

侯外庐先生在《思想通史》朱熹那一章批判理学是“无人身的理性”。

无人身的理性,原是黑格尔的命题,马克思用以批判蒲鲁东。

侯先生对此体会得特别深刻。

什么叫无人身的理性呢?就是当你膜拜某一种纯精神的、先于物质存在、能主宰万物的“纯粹理性”时,让它脱离任何个体,把它升举到空界,实际变成了神,这就是无人身的理性。

这种膜拜也便沦为神学的奴婢。

类似“无人身的理性”这样的纯理论的哲学式讨论,我以为中国是太欠缺了。

侯先生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他的思维显得很特殊。

1985年底,国内出版界到香港办“中国书展”,侯先生多部著作在展出之列。

人民出版社约我写一篇对侯先生的专访,指明一定要提到新著《宋明理学史》。

我奉命而为。

在写《宋明理学史》的部分时,侯先生执意要我加上一句,“一定不要让理学复活”,很有意思,我真写了。

后来编辑跟我说:“这个我给你划了好不好?”我说:“可这是老先生一定要的。

”编辑和侯先生很熟,他说:“我理解。

”最后决定,保留侯先生艰难地反复地表达的话,“理学是无人身的理性,本质是反理性之学,它对中国的危害比其它任何哲学大得多,这一点绝对不能调和”,以此作为文章的结束。

饱受批判的的封建土地国有论还有几个概念问题很有趣,都值得研究。

比如解放前他用一种让人感觉很怪异的表述来评价中国农民战争——“拆散主义”。

“拆散主义”是在列宁著作早期译本里面出现过的名词,他觉得实在找不到对农民战争更恰当的描述了。

意思是,它只是把一个东西拆掉、拆散,但绝对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设计。

如果重建,还是建一个原样的东西,这只能定位为“拆散主义”。

外老对封建专制是非常痛恨的,他认为农民起义在拆散封建专制国家的意义上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建不出新东西,还是重构一个专制主义。

“拆散主义”在中国是一个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说法。

侯先生说他千方百计也找不到更换“拆散”的词汇,不得已他经常用“拆散主义”来评价农民战争。

不过应说明的是,五六十年代侯先生的文章中已经看不到“拆散”二字,到写回忆录时,他要我重新说明其概念。

还有一个,读他的书会发现,他对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性的表达,永远定位在“中央专制主义”,他从来不用“中央集权”的概念。

他认为,集权只是一种手段,今天可以集,明天可以放,而中央专制主义是本质。

这些侯先生专用的名词、概念,当年那些批判他的人可能也没看明白。

若那些人明白了,侯先生会吃更大的苦。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概念——封建土地国有论。

这是让侯先生受到压力最大、也是侯先生毕生坚守的观点。

若要求用简单的语言来介绍侯先生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全部理论几乎不可能,但如果用一句话定义“封建土地国有论”,那就是:皇权垄断的土地国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专制主义建立并存续的经济基础。

他告诉我,封建土地国有论在重庆就提出了,他也明确的知道,延安当时立刻就了解了他的研究。

当时所有的人都是很赞同欣赏他的中国封建土地国有论。

可是一解放,他知道这个观点不被欢迎了。

他告诉我,陈伯达“启发”过他修正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